9 端午粽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读好课文中的长句子,并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 认识“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13个生字,正确美观地书写“午、节、叶、米、真、分、豆”7个汉字。
3、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粽子的制作方法,并让学生初步感受祖国的传统节日文化。
4、 积累课文中表示颜色的叠词,提高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认读“端”等13个生字新词,正确读写“午”等7个生字。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积累表示颜色的叠词短语,提高对词语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3、能正确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
教学方法
讲授法、直观演示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自主学习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播放童谣节日儿歌视频,童谣里说了哪些节日?不同的节日我们会吃不同的美食,下面老师考考大家。
出示图片+美食
小结:不同的节日吃不同的美食,节日才过的有滋有味,再过一段时间就是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也是一个传统节日,他是?
端午节
请生读节日名称
这几个字都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生字,拿出你的金手指我们一起端端正正的写一写。
师示范,生书空
端:立字旁,横变提,右边上面是山,下面是而且的而。
午:一竖,垂露竖 节:宽宽草字头
齐读:端午节
端午节我们会吃?
出示生字卡片:粽 相机教学粽以及米字旁
端午节我们吃的粽子就叫端午粽
请生读,齐读课题。 1.观看视频,思考童谣中说了哪些节日。
2.各种节日吃什么样的美食。
3.相机学习生字,书空
4.齐读课题 通过童谣展示传统节日以及相对应的习俗,引出传统节日传统美食,激发孩子学习兴趣,初步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
二、初读课文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有个小朋友呀特别爱吃粽子,他的外婆一到端午节,总会煮好一锅粽子,等着他。
师范读
看这锅多大呀,展示大锅。
请生读好词语:一锅粽子
相机教学:总,下面是个心,外婆到了端午节总是会想着我们,念着我们。
谁能读好第一自然段,现在你们就是这个小朋友,我们一起读一读,齐读第一自然段。
2.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品尝外婆包的粽子吧。
二.整体感知
1.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品尝外婆的粽子吧!
师范读,要求:听到哪,指到哪,听清音,看好字。
生读,要求:自由的大声的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认识的字圈出来多读几遍。
2.粽子的样子:
(1)外婆包的粽子用了哪些材料呢?请一个小朋友读第二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其他小朋友边听边想“外婆包的粽子用了哪些材料?”
预设:真不错都找出来了,我们一起来看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
相机指导:箬
展示箬竹叶 观察颜色
新鲜的箬竹叶特别绿,课文用了两个青青的,谁来读?出示ppt
(2)外面包的是箬竹叶,里面呢?
糯米,出示ppt,相机指导糯的发音和米字旁。粽子是用米做的,所以也是米字旁。用说泡过的糯米亮亮的,饱饱的,特别?白
读好“白白的糯米”
相机指导:白字 读饱满,嘴巴张大,发音饱满。
糯米雪白雪白的,箬竹叶像一件衣服包着糯米,再来读一读。
(3)粽子的中间还差了?预设:一颗枣
你看这枣,红得发亮,谁来读好这一句?(展示实物枣子)
枣子的颜色读出来了,这枣送给你。外婆把红红的枣包进去,就是希望我们的生活红红火火。
(4)小结:粽子的外面是用青青的箬竹叶,里面 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你看,从外面到里面再到中间,说的多有顺序呀,找到了顺序读好了词语,相信这个长句子难不倒我们。
谁来试一试?请生读,齐读,
3.粽子的味道:
外婆包的粽子颜色可真好看,那闻起来怎么样呢?让我们赶紧掀开锅盖闻一闻,请一名学生来掀道具,其他小朋友一起做动作。
“一掀开锅盖,煮熟的粽子就飘出一股清香来。”
(同时画出)
谁来读好这个词语:一股清香
老师从锅里拿出来一个,你闻闻香不香?有什么香味?这些香味合在一起特别好闻,我们再一起读这个词,一个粽子都这么香,那这一锅粽子该有多香啊!我们想象这画面再来读一读。
齐读,点名读,分男女读
读的真好,这香味挡都挡不住了,老师都要流口水了,下面让我们来尝一尝外婆包的粽子吧。
请生上台:剥开粽叶,咬一口,甜不甜,嚼一嚼请你来读:又黏又甜
喜欢吃粽子的小朋友一定能读好这三句话,出示第二自然段,齐读,点名读,分男女读。
4.花样
外婆包的粽子闻起来:一股清香
吃起来:又黏又甜
所以大家都说:外婆包的粽子十分好吃,不仅好吃,花样也多,我们来看看都有哪些花样?
请生读第三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
预设:红枣粽,红豆粽,鲜肉粽
鲜肉粽:相机指导肉字,带图识记
5.外婆包粽子这么多花样,难怪我们吃的笑嘻嘻,甜蜜蜜呢,这就叫:美滋滋
谁来读好这个词,点名读,齐读
6.外婆包的粽子除了分给我们吃,还分给了谁吃?我们一起听,师读,你看先吃,再带,最后分,这里也藏着顺序,所以找到顺序,注意合适的停顿,长句子就难不倒你。
同桌互读,你读给我听,我读给你听,再检测。
7.外婆不仅想着这我,也想着邻居,这一小兰粽子表达了对邻居的关爱,我们带着这样的心情再读一读。
小小的端午粽包还了对我和邻居的爱,还包含了对谁的感情呢?请生读第四自然段,思考问题。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课文,知道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这天我们要吃端午粽,外婆包的端午粽是什么样子呢?
外面包着( )
里面裹着( )
中间有 ( )
闻起来( )
咬一口( )
外婆包的端午粽好看又好吃,小小的端午粽包含了外婆对我们的爱,也包含了对邻居的爱,更包含了中国人对爱国诗人屈原的纪念之情。 1.围绕自学提示开展自学:自由放声朗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圈画生字,反复认读和识记生字。
2.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交流自学情况。
(1)在教师的指导下读好长句子。
(2)教授方法,以各种方式读好句子
3.学生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4.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相互交流。
5.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围绕问题,自由读一遍课文,然后在课文中用横线画出相关的句子。
6.观察实物,直观感受。
7.挖空识记内容。
图文结合,符合学生认知观察。
引导学生读准词语与短语。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
三、多种形式,自主识写 一.合作识记生字
1.小组合作认读生字,交流识记方法。
2.齐读带拼音的生字词。
3.开火车读
4.摘粽子单个读单个字。
二.书写
1.重点指导:豆.分.米
观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结构特点。
豆:指导长横的书写。
分。米:撇捺的书写要点,撇出尖,捺出角。
师示范,生书空
描红一个写一个
3.学生描红、临摹。教师播放音乐、指导书写、提示学生书写姿势。
4.学生展示、评议。在学生描红临写的过程中,要着重指导学生使用正确的书写姿势。教师在教室里观察,随时提醒学生注意写字姿势,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得到有效结合。
1.认读生字并组词。
2.观察并交流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和书写注意点。
3.观察老师范写,掌握书写要领,在田字格内练写。
4.同桌、全班相互交流,指出书写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取长补短。 树立一笔一划写好字的概念,从笔顺、结构部首、田字格占位、笔画特点等。
四、拓展升华
端午节还有哪些习俗? 反复朗读,直至背诵。
板书设计: 9 端午粽
样子: 青青的箬竹叶
白白的糯米
红红的枣
味道: 闻起来:一股清香
吃起来:又黏又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