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文言文二则两小儿辩日课件(共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4.文言文二则两小儿辩日课件(共30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15 19:05: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列子.汤问》
导入新课
寓言这种文学体裁对于我们来说一定不陌生,大家回忆下,我们都读过哪些寓言故事呢?
中国著名的寓言故事有《揠苗助长》、《自相矛盾》、《郑人买履》、《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画蛇添足》等。
寓言故事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它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
文体知识
我们今天一起学习一篇寓言故事《两小儿辩日》。看看大思想家孔子和两个小孩子之间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想告诉我们什么样的道理呢?
这篇寓言故事选自《列子·汤问》 。
《列子》一书相传是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的作品。《列子》共8篇,其中保存了许多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歧路亡羊,杞人忧天等,读来妙趣横生,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作品简介
通读课文
疏通字词,听老师朗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停顿。
1.疏通生字词;
辩斗( ) 盘盂( ) 沧沧凉凉( )
孰( )为( )
汝( ) 多知( )乎

cāng
dòu
shú
wèi
zhì

2.听老师读《两小儿辩日》,在课本上标停顿。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yú),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cāng)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wèi)汝/多知(zhì)乎?”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yú),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cāng)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wèi)汝/多知(zhì)乎?”
3.全班齐读课文,注意停顿和语气: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yú),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cāng)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wèi)汝/多知(zhì)乎?”
4.分小组朗读课文,读出感情:
精读课文
1.解释下列红色的词语
(1)孔子东游:( )
(2)见两小儿辩斗:( )
(3)问 其 故:其( )
故( )
(4)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以( )去( )
(5)而日中时远也:( )
向东游历
辩论、争辩
他们
缘故,原因
以为,认为
距离
正午,中午
精读课文
(6)日初出大如车盖 ( )
(7)及日中则如盘盂:及( )
则( ) 盘盂( )
(8)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为( ) 乎( )
(9)日初出沧沧凉凉( )
(10)及其日中如探汤( )
车篷,用来遮风挡雨
到,等到

盘子和钵盂,盛食物的容器

1.解释下列红色的词语

清凉而略带寒意的样子
把手伸到热水里去
精读课文
1.解释下列红色的词语
精读课文
(11)孔子不能决也:( )
(12)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孰( )为( )
汝( )知( )
判断,裁决
通“谓”,说
通“智”,智慧


1.解释下列红色的词语
精读课文
2.翻译下列句子:
(1)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
精读课文
2.翻译下列句子:
(2)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刚出来时大得像车子上的伞盖,到了正午时却像只盛饭菜的盘子、钵盂(那么大),这不是(距离)远的(看起来)小,(距离)近的(看起来)大吗?”
精读课文
2.翻译下列句子:
(3)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智慧多呢?”
3.找找文中的文言现象:
(1)词类活用:
【东】游,名词作状语,到东方。
(2)省略句: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去人)远也。
一儿以日初(去人)远,而日中时(去人)近也。
(3)古今异义:
去:(古义)距离;(今义)离开所在地到别处。
汤:(古义)热水;(今义)煮东西的汁液 。
(4)通假字:
为,通“谓”,说。
知,通“智”,智慧。
4.理清思路,完成下表:
孔子到东方游历,(路上)遇见两个小孩在(激烈地)争论,(孔子)询问他们争辩的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刚出来时(距离人)远,而正午时(距离人)近。”
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刚出来时(距离人)远,而正午时(距离人)近。”
两小儿辩日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刚出来时大得像车子上的伞盖,到了正午时却像只盛饭菜的盘子、钵盂(那么大),这不是(距离)远的(看起来)小,(距离)近的(看起来)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刚出来时清凉寒冷,到了正午时(感到它热得)像把手伸到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距离)近的(感觉)热,(距离)远的(感觉)凉吗?”
孔子(听了)不能判断(他们谁是谁非)。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智慧多呢?”
思考讨论
1.两小儿为什么会争辩这个问题?
2.两小儿看问题的角度相同吗?为什么他们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3.“孔子不能决也”——孔子为什么答不出来?他的态度是怎样的?
再读课文,小组交流解决以下问题。
1.两小儿为什么会争辩这个问题?
明确:因为两小儿喜欢探索自然的奥秘,有强烈求知欲。
我们可以从他们身上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而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
2.两小儿看问题的角度相同吗?为什么他们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不相同,第一个小孩从视觉来判断,第二个从触觉角度判断。
两小儿采用不同的标准,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一事物进行判断,得出的结论难免不一致。因此片面的看问题是得不出正确结论的。
3.“孔子不能决也”——孔子为什么答不出来?他的态度是怎样的?
孔子由于当时科学水平的限制,也未能解答这一问题。知识是无穷的,即使是博学多闻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学无止境,所以我们要不断学习。
孔子实事求是,没有妄下判断,不怕两小儿“笑”。体现了他提出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做学问态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请大家看看导学案知识链接上对于太阳据地球远近和两小儿不同观点的科学解释,你能为两小儿的争辩做一个准确的判断吗?
明确:早晨和中午的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是一样的。要注意客观科学地分析事情。
学完《两小儿辩日》这一课
你获得了什么样的启示?
拓展延伸
活动构想:先以三人小组为单位进行创编表演,然后在班上交流。
人物: 老师叙述者 孔子 小孩甲 小孩乙
要求: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展开合理的想象,可用文言文对白,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表演。
表演《新编两小儿辩日》
背诵课文。
2.用自己的话给爸爸妈妈讲讲这个故事。
课后作业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