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活动2 强酸与强碱的中和滴定 课时作业(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实验活动2 强酸与强碱的中和滴定 课时作业(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66.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3-04-18 11:28: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实验活动2 强酸与强碱的中和滴定 课时作业
一、单选题
1.下列与实验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浓硝酸和浓硫酸均应保存在棕色玻璃瓶中
B.容量瓶使用前底部有少量蒸馏水对所配溶液浓度无影响
C.使用蒸发皿灼烧Fe(OH)3至分解
D.滴定管应用蒸馏水洗净后直接装标准溶液进行滴定
2.下列图示与对应的叙述不相符合的是( )
A.表示弱电解质在水中建立电离平衡的过程
B.表示强碱滴定强酸的滴定曲线
C.表示等体积等pH的弱酸HA和强酸HB加水稀释过程中的pH变化趋势
D.表示密闭容器中达到平衡后,恒压升高温度过程中,的转化率变化趋势
3.室温下,取一定量冰醋酸,进行如下实验:
① 将冰醋酸配制成0.1 mol·L-1醋酸溶液;
② 取20 mL①所配溶液,加入a mL 0.1 mol·L-1 NaOH溶液,充分反应后,测得溶液pH=7;
③ 向②所得溶液中继续滴加稀盐酸,直至溶液中n(Na+) = n(Cl-)。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①中:所得溶液的pH=1
B.②中:a=20
C.③中:所得溶液中c(CH3COO-)<c(H+),且pH<7
D.①与③所得溶液相比,等体积时所含CH3COOH分子数目相等
4.常温时,pH=14和pH=10的两种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所得溶液中c(H+)约为
A.pH>7 B.pH=7
C.pH<7 D.无法确定
5.常温下,下列各组离子一定能在指定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A.投入足量漂白粉后的溶液中:Fe2+、H+、Cl-、
B.0.1 mol/L FeCl3溶液中:Na+、Ba2+、、SCN-
C.=1×10-13 mol/L的溶液中:、Ca2+、Cl-、
D.水电离的c(OH-)=1×10-13 mol/L的溶液中:K+、Na+、、
6.常温下,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A.0.1 mol·L 1的FeCl2溶液中:H+、Al3+、SO42—、ClO
B.无色透明的溶液中:Al3+、Fe3+、NO3—、SCN—
C.与Al反应能放H2的溶液中:Cu2+、NH4+、CO32-、Cl
D.c(OH )/c(H+)=1×1014的溶液中:K+、Na+、I 、SiO32—
7.下表是人体内一些体液的正常pH值范围,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体 液 尿 液 胃 液 血 浆 胰 液
pH 4.7~8.4 0.9~1.5 7.35~7.45 7.5~8.0
A.人体的尿液一定呈酸性
B.人体的胰液一定呈碱性
C.人体的胃液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蓝色
D.pH试纸可精确测得以上体液的pH
8.下列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
A.用以水润湿的pH试纸测NaOH溶液的pH
B.用10mL量筒量取8.5mL蒸馏水
C.酸碱中和滴定的滴定管需先用蒸馏水洗净,再用所要盛装的标准液或待测液润洗
D.配制FeCl3溶液时,先将FeCl3固体溶解在较浓的盐酸中,再加水稀释
9.下列有关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和所得结论均正确的是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A 在2mL5%的H2O2溶液中加入1mL饱和FeCl3溶液 产生大量气泡 Fe3+能催化H2O2的分解
B 用0.100mol L-1盐酸滴定未知浓度NaOH溶液(甲基橙做指示剂) 溶液由橙色变红色,且在半分钟内不恢复 滴定到达终点
C 向浓度均为0.1 mol·L-1 NaCl 和NaI 混合溶液中滴加少量AgNO3溶液 产生黄色沉淀 溶度积: Ksp(AgCl)<Ksp(AgI)
D 往加有酚酞的碳酸钠溶液中加入足量的CaCl2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红色褪去 证明CO32-水解呈碱性
A.A B.B C.C D.D
10.酸与碱完全中和时
A.溶液一定呈中性 B.溶液的pH一定为7
C.酸与碱的物质的量一定相等 D.酸所能提供的H+与碱所能提供的OH-的物质的量一定相等
11.在实验室中仅用酚酞试液,并根据同组物质间的相互反应能鉴别出来的一组物质是( )
A.NaOH、、HCl B.NaOH、HCl、NaCl
C.、、NaCl D.NaOH、、NaCl
12.常温下,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
A.加入铝粉能放出氢气的溶液:、、、
B.由水电离出的的溶液:、、、
C.的溶液:、、、
D.的和的混合溶液:、、、
13.做中和反应实验时,向5 mL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几滴酚酞溶液,然后再逐滴加入稀盐酸,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B.
C. D.
1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某放热反应能自发进行,则该反应一定是熵增的反应
B.0.1 mol·L-1 CH3COONa溶液与0.05 mol·L-1盐酸等体积混合后的酸性溶液中:c(CH3COO-)>c(CH3COOH)>c(Cl-)>c(H+)
C.pH相等的①(NH4)2SO4 ②NH4HSO4 ③NH4Cl三种溶液中,c(NH4+)大小:①>③>②
D.某温度时水的离子积常数KW=10-12,若将此温度下pH=11的NaOH溶液a L与pH=1的稀硫酸b L混合,若所得混合液pH=2,则a∶b=9∶11
15.有人曾建议用AG表示溶液的酸度(acidity),AG的定义为AG=lg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25 ℃时,若溶液呈中性,则pH=7,AG=1
B.25 ℃时,若溶液呈酸性,则pH<7,AG<0
C.25 ℃时,若溶液呈碱性,则pH>7,AG>0
D.25 ℃时,溶液的pH与AG的换算公式为AG=2(7-pH)
二、填空题
16.已知水的电离平衡曲线如图示,试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C三点Kw的由小到大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
(2)若从A点到B点,可采用的措施是___。
a.升温 b.加入少量的盐酸 c.加入少量的NH4Cl
(3)E对应的温度下,将pH=13的NaOH溶液与pH=2的H2SO4溶液混合,若所得混合溶液的pH=7,则NaOH溶液与H2SO4溶液的体积比为_____。
(4)B对应温度下,将pH=11的苛性钠溶液V1L与0.05 mol/L的稀硫酸V2L混合(设混合后溶液的体积等于原两溶液体积之和),所得混合溶液的pH=2,则 V1∶V2=_________________。
(5) A对应温度下,将V mL、0.1000 mol·L-1 氢氧化钠溶液逐滴加入到20.00mL、0.1000 mol·L-1醋酸溶液中充分反应。如果溶液pH=7,此时V的取值_______20.00(填“>”“<”或“=”)。
17.已知某温度下的电离常数。该温度下,向溶液中逐滴加入溶液,其变化曲线如图所示(忽略温度变化)。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已知):
(1)点溶液中为________,约为________。
(2)若向稀氨水中逐滴加入等浓度的盐酸,则下列变化趋势正确的是________(填序号)。
A. B.
C. D.
三、实验题
18.滴定实验是化学学科中重要的定量实验。
I、用中和滴定法测定某烧碱样品的纯度。
准确称量5.0g含有少量易溶杂质的样品(杂质不与盐酸反应),配制成1L待测溶液。
(1)用图中___________(填字母)仪器量取20.00mL待测液,放入锥形瓶中。
(2)用0.1000mol·L-1标准盐酸滴定待测液,滴定过程中,眼睛应注视___________,以甲基橙作指示剂,滴定达到终点的标志是___________。
(3)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
实验次数 待测液体积/mL 标准盐酸的体积/mL
滴定前 滴定后
1 20.00 0.50 20.78
2 20.00 0.2 21.32
3 20.00 1.3 21.50
计算该烧碱样品的纯度为___________。
(4)下列操作会使所测结果偏高的是___________(填字母)。A.滴定前用蒸馏水冲洗锥形瓶
B.滴定过程中振荡锥形瓶时不慎将瓶内溶液溅出
C.滴定过程中不慎将数滴酸液滴在锥形瓶外
D.酸式滴定管在滴定前有气泡,滴定后气泡消失
Ⅱ、莫尔法是一种沉淀滴定法。为测定溶液中Cl-的浓度,以K2CrO4为指示剂,用标准硝酸银溶液滴定待测液。【已知,,Ag2CrO4为砖红色】
(5)当溶液中Cl-恰好完全沉淀【】时,溶液中c(CrO)=___________mol·L-1.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A.浓硫酸保存在无色玻璃瓶中即可,故A错误;
B.容量瓶使用前底部有少量蒸馏水对所配溶液浓度无影响,故B正确;
C.蒸发皿用于加热浓缩,灼烧应使用坩埚,故C错误;
D.滴定管应先用蒸馏水清洗干净,然后用标准溶液润洗2-3次后才可装标准溶液进行滴定,故D错误。
综上所述,答案为B。
2.C
【详解】A.弱电解质存在电离平衡,平衡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图象符合电离特点,故A正确;
B.强碱滴定强酸,溶液pH增大,存在pH的突变,图象符合,故B正确;
C.等体积等pH的弱酸HA和强酸HB加水稀释相同倍数,弱酸HA的pH变化小,强酸HB的pH变化大,图象不符合,故C错误;
D.密闭容器中,恒压升高温度过程中平衡正向进行,的转化率变化趋势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故D正确;
故选C。
3.C
【详解】A.因为醋酸是弱酸,故①中0.1mol/L的醋酸pH>1,A错误;
B.若②中a=20,则醋酸和氢氧化钠恰好反应生成醋酸钠,醋酸钠水解显碱性,B错误;
C.③中溶液的电荷守恒为:,结合,故,所以,,pH<7,C正确;
D. ①与③所得溶液相比,③相当于向①中加入了氯化钠溶液,越稀越电离,故等体积时③中醋酸分子数少,D错误;
答案选C。
4.A
【详解】pH=10的NaOH溶液中c(0H_)=1×10-4mol/L, pH=14的NaOH溶液中c(0H_)=1mol/L, 混合后c(0H_)=(10-4+1)/2=0.5 mol/L,则溶液中的c(H+)=KW/ c(0H_)=10-14/0.5=2×10-14mol/L, 所以pH=-lg(2×10-14)=14-0.3=13.7,pH>7,A正确;
综上所述,本题选A。
5.C
【分析】常温下,水电离的c(H+)<1×10-7mol·L-1,说明水的电离受到了抑制,而酸、碱都可抑制水的电离,故常温下,水电离的c(H+)<1×10-7mol·L-1就是说此时溶液可能显酸性或碱性。
【详解】A.漂白粉中次氯酸钙具有强氧化性,与Fe2+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次氯酸钙是弱酸盐,与H+会反应,故在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A不符合题意;
B.铁离子和SCN-发生反应,在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B不符合题意;
C.常温下,=1×10-13 mol/L,即= c(OH-)=1×10-13mol/L,所以c(H+)=10-1mol/L,溶液显酸性,NH4+、Ca2+、Cl-、NO3-相互间不会发生反应,可以大量共存,C符合题意;
D.水电离的c(H+)=1×10-13mol·L-1,说明水的电离受到了抑制,溶液可能显酸性,也可能显碱性,酸性溶液中H+能与AlO2-、CO32-发生反应,不能大量共存,D不符合题意;
答案选C。
6.D
【详解】A.Fe2+具有还原性,ClO 在酸性条件下具有强氧化性,两者之间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故A不选;
B. Fe3+在水溶液中呈棕黄色,与无色透明溶液的条件不符,故B不选;
C.与Al反应能放H2的溶液,为非氧化性酸或强碱溶液,碱溶液中不能大量存在Cu2+、NH4+,酸溶液中不能大量存在CO32-,故C不选;
D. c(OH )/c(H+)=1×1014,KW=110-14,则c(OH-)=1mol/L,K+、Na+、I 、SiO32-能够大量共存,故D选。
故答案选D。
7.B
【详解】A. 尿液的pH为4.7~8.4,可能显酸性、中性或碱性,故选项错误;
B. 胰液的pH为7.5~8.0,大于7,显碱性,故选项正确;
C. 胃液的pH为0.9~1.5,小于7,显酸性,因此人体的胃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故选项错误;
D. pH试纸测得的结果是整数,故选项错误;
故选B。
8.A
【详解】A.用以水润湿的pH试纸测NaOH溶液的pH,pH偏小,选项A不正确;
B.由于量筒的最小刻度为0.1mL,用10mL量筒量取8.58L蒸馏水,操作正确,选项B正确;
C.酸碱中和滴定的滴定管需先用蒸馏水洗净,再用所要盛装的标准液或待测液润洗,选项C正确;
D.配制FeCl3溶液时,为抑制FeCl3水解,先将FeCl3固体溶解在较浓的盐酸中,再加水稀释,选项D正确;
答案选A。
9.D
【详解】A.氯化铁溶液中含有铁离子和氯离子,在2mL5%的H2O2溶液中加入1mL饱和FeCl3溶液,产生大量气泡,可能是氯离子的作用,不能证明Fe3+能催化H2O2的分解,故A 错误;
B.用0.100mol L-1盐酸滴定未知浓度NaOH溶液(甲基橙做指示剂) ,达到终点时生成物为氯化钠,溶液显中性,若溶液由橙色变红色,且在半分钟内不恢复,说明溶液显酸性,消耗标准液体积偏大,依据c(待测)=可知,NaOH溶液浓度偏大,故B错误;
C.滴加少量AgNO3溶液,产生黄色沉淀,可知Ksp小的先沉淀,则Ksp(AgCl)>Ksp(AgI),故C错误;
D.Na2CO3溶液水解显碱性,遇酚酞变红,加CaCl2溶液,水解平衡逆向移动,则证明Na2CO3溶液中存在水解平衡,故D正确;
答案选D。
10.D
【详解】分析:A.根据中和后盐的性质分析;
B.根据中和后盐的性质分析;
C.恰好完全反应时,参加反应的酸和碱的物质的量不一定相等;
D.酸、碱完全中和时,酸能提供的H+与碱能提供的OH-的物质的量相等。
详解:A.根据中和后盐的性质,如果是强碱强酸盐呈中性,如果是强碱弱酸盐呈碱性,强酸弱碱盐呈酸性,A错误;
B.根据中和后盐的性质,常温下如果是强碱强酸盐呈中性,pH=7,如果是强碱弱酸盐呈碱性,pH>7,强酸弱碱盐呈酸性,pH<7,B错误;
C.参加反应的酸和碱的物质的量浓度不一定相等,参加反应的酸和碱的物质的是按方程式的计量数之比反应和酸碱的元数有关,C错误;
D.根据H++OH-=H2O可知酸、碱完全中和时,酸能提供的H+与碱能提供的OH-的物质的量相等,D正确;
答案选D。
11.B
【详解】A.酚酞遇到NaOH、Ba(OH)2都会变红,两种溶液无法鉴别,A不满足题意;
B.酚酞遇到NaOH变红,再分别将变红的溶液滴入剩下的2种溶液中,变为无色的是HCl,不变为无色的是NaCl,B满足题意;
C.酚酞遇到3种溶液都不变红,无法鉴别,C不满足题意;
D.加酚酞变红的是NaOH,剩余的两种溶液分别加入上述变红的溶液中,溶液颜色不变,所以剩下两者无法鉴别,D不满足题意。
答案选B。
12.C
【详解】A.加入铝粉能放出氢气的溶液呈酸性或碱性,在碱性溶液中不能大量存在,故A错误;
B.由水电离出的,说明水的电离被抑制,该溶液可能呈酸性,也可能呈碱性,、在碱性溶液中不能大量存在,在酸性溶液中不能大量存在,故B错误;
C.溶液中,说明溶液呈碱性,四种离子在碱性溶液中能大量共存,故C正确;
D.由电荷守恒及可知,该溶液呈中性,、与因发生相互促进的水解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13.A
【分析】5 mL氢氧化钠溶液中随着稀盐酸的加入,溶液的pH减小;随着反应进行,溶剂水的质量增大,完全反应后继续加入盐酸时,不能反应生成水,增加的是盐酸溶液中的水;中和反应中钠离子不参与反应;稀盐酸滴入到氢氧化钠溶液中时,刚开始没有氯化氢,完全中和后氯化氢质量逐渐增大,由此分析。
【详解】A.实验过程中,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随着反应进行,溶液碱性减弱,pH减小,完全反应时pH等于7,盐酸过量时溶液显酸性,pH小于7,故A符合题意;
B.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随着反应进行,溶剂水的质量增大,完全反应后继续加入盐酸时,不能反应生成水,水的质量增加的只有盐酸中水的质量,因此恰好完全反应后随着盐酸的加入,水的质量增大幅度减小,故B不符合题意;
C.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反应过程中钠离子个数不变,故C不符合题意;
D.完全反应前,随着盐酸的滴加,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溶液中不存在氯化氢,完全反应后随着盐酸滴加,溶液中氯化氢质量增大,该D不符合题意;
答案选A。
14.D
【详解】A.只要满足△H-T△S<0反应就可自发进行,不一定是熵增的反应,故A错误;
B. 因混合后溶液中含等量的NaCl、CH3COOH及CH3COONa,酸与盐的混合溶液显酸性,考虑醋酸的电离平衡,忽略醋酸钠水解平衡,所以应该是c(CH3COO-)> c(Cl-)> c(CH3COOH)>c(H+),故B错误;
C. 三个溶液都是酸性的,阴离子都不会水解,如果只考虑NH4+水解导致溶液的PH降低,效果都是一样的,所以NH4+的浓度应该相等,但是NH4HSO4会电离出H+导致溶液酸性增强,所以同PH下,不用那么多的NH4+水解了,所以NH4HSO4中的NH4+浓度最小,NH4Cl ,(NH4)2SO4中铵根离子浓度相等,所以c(NH4+)大小:①=③>②,故C错误;
D.某温度时水的离子积常数KW=10-12,若将此温度下pH=11的NaOH溶液a L与pH=1的稀硫酸b L混合,若所得混合液pH=2,则10-2=,得a∶b=9∶11,故D正确;
正确答案:D。
【点睛】酸、碱混合溶液计算步骤:1)先判断混合后溶液的酸碱性
2)若为酸性,先求c(H+),再求pH,若为碱性,先求c(OH-),依据c(H+)=KW/ c(OH-),再求pH。
两强酸混合:混合溶液中c混(H+)=
两强碱混合:混合溶液中c混(OH-)=
强酸与强碱混合:c混(H+)[或c混(OH-)]=
15.D
【详解】A、25℃时溶液显中性,c(H+)=c(OH-),pH=7,AG=lg1=0,故A错误;B、25℃时溶液显酸性,即pH<7,即c(H+)>c(OH-),根据AG的定义,AG>0,故B错误;C、25℃时溶液显碱性,即pH>7,c(OH-)>c(H+),根据AG的定义,AG<0,故C错误;D、25℃时,AG=lgc(H+)-lgc(OH-)=-pH+pOH=14-2pH=2(7-pH),故D正确。
16. B>C>A a 1:10 9:11 <
【分析】(1)水的离子积常数只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水的离子积常数越大;
(2)从A点到B点温度升高,Kw增大;
(3)E对应的温度下,Kw=10-14,将pH=13的NaOH溶液与pH=2的H2SO4溶液混合,若所得混合溶液的pH=7,则酸溶液中的n(H+)等于碱溶液中的n(OH-),据此计算;
(4)B对应温度下水的离子积为Kw=1×10-12,酸和碱混合,0.05mol/L的稀硫酸溶液中氢离子浓度为0.1mol/L,若所得混合液的pH=2,则酸过量,根据c(H+)= 计算,根据pH列式可计算体积比;
(5)①溶液的酸碱性是根据溶液中H+浓度与OH-浓度的相对大小判断的,只要溶液中c(H+)=c(OH-),溶液就呈中性,CH3COOH是弱电解质,电离程度不大,NaOH是强电解质,完全电离,反应生成的乙酸钠是强碱弱酸盐水解呈碱性,需溶液呈中性,需少加碱。
【详解】(1)水的离子积常数只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水的离子积常数越大,同一曲线是相同温度,根据图知,温度高低点顺序是B>C>A,所以离子积常数大小顺序是B>C>A;
(2) 从A点到B点温度升高, Kw增大
a.升高温度,Kw变大,故a可采取;
b.加入盐酸,则溶液显酸性,但温度不变,Kw不变,故b不可采取;
c.加入氯化铵,水解显酸性,且Kw不变,故c不可采取;
故答案为:a;
(3)E对应的温度下,Kw=10 14,将pH=13的NaOH溶液与pH=2的H2SO4溶液混合,若所得混合溶液的pH=7,则酸溶液中的n(H+)等于碱溶液中的n(OH ),故有:
10 1mol/L×V碱=10 2mol/L×V酸,解得:V碱:V酸=1:10;
(4)B对应温度下水的离子积为Kw=1×10 12,pH=11的苛性钠中氢氧根离子浓度为:c(OH )= =0.1mol/L,0.05mol/L的稀硫酸溶液中氢离子浓度为0.1mol/L,pH=2的溶液中氢离子浓度为0.01mol/L,则混合液中满足:0.1mol/L×V2 0.1mol/L×V1=0.01mol/L×(V1+V2),解得:V1:V2=9:11,
故答案为:9:11;
(5)①CH3COOH是弱电解质,电离程度不大,NaOH是强电解质,完全电离,反应生成的乙酸钠是强碱弱酸盐,水解呈碱性,需A对应温度下溶液pH=7(即溶液呈中性),需少加碱,所以常温下,将VmL、0.1000mol L 1氢氧化钠溶液逐滴加入到20.00mL、0.1000mol L 1醋酸溶液中,充分反应,V<20.00mL溶液呈中性。
17. 3.4 B
【详解】(1)醋酸的电离程度微弱,故,水的电离程度很小,则。由得,,此时,故答案为:;3.4;
(2)由于稀氨水显碱性,,首先排除选项A和C,两者恰好反应(加入盐酸)时溶液显酸性,排除选项D,B项正确,故答案为:B。
18.(1)B
(2) 锥形瓶内溶液颜色变化 当滴入最后一滴标准液盐酸时,溶液恰好由黄色变为橙色,且半分钟内不变色
(3)80.96%
(4)CD
(5)5.0×10-5
【分析】酸碱中和滴定时,酸溶液必须用酸式滴定管盛装,碱溶液必须用碱式滴定管盛装,根据中和反应产物的酸碱性选用指示剂,滴定时要注意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以此确定何时达到滴定终点。待测液浓度的计算根据中和反应方程式进行。根据,,计算样品纯度,样品纯度与待测液浓度成正比,以此关系来分析测定的误差。
【详解】(1)待测液是烧碱溶液,呈碱性,必须使用碱式滴定管,故选B仪器量取待测液。
(2)滴定终点必须以锥形瓶中溶液的颜色变化来确定,因此滴定过程中必须注视锥形瓶中溶液的颜色的变化。以甲基橙作指示剂,滴定达到终点的标志是当滴入最后一滴标准液盐酸时,锥形瓶内溶液恰好由黄色变为橙色,且半分钟内不变色。
(3)根据记录的数据计算,三次实验消耗盐酸的体积分别是20.28mL、21.12mL、20.2mL,其中第2次偏差太大,舍去不用,以第1、3次数据计算,消耗盐酸体积的平均值是20.24mL,设待测液烧碱的浓度为,则:
样品中含有NaOH的质量为:,烧碱样品的纯度为:。
(4)A.滴定前锥形瓶需要用蒸馏水清洗干净,清洗后不用干燥,也不用润洗,A不影响所测结果;
B.锥形瓶溶液不慎溅出,使待测液损失,消耗标准液减小,会造成测得的待测液浓度偏低,使所测得的样品纯度偏低,B使所测结果偏低;
C.滴定过程中不慎将数滴酸液滴在锥形瓶外,造成标准液体积读数增大,测得待测液浓度偏高,使测得的样品纯度偏高,C使所测结果偏高;
D.酸式滴定管在滴定前有气泡,滴定后气泡消失,造成标准液体积读数包含了填充气泡溶液的体积,读数偏高,测得待测液浓度偏高,使测得的样品纯度偏高,D使所测结果偏高;
故选CD。
(5)滴加硝酸银溶液使氯离子恰好完全沉淀时,根据计算出此时溶液中,再根据计算出此时。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