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阿房宫赋 课时作业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熟悉了朦胧烟火中的阿房宫,深谙于诗赋中的阿房宫,已成为2000多年来国人对美好事物的人文宣泄。但2003年至2004年阿房宫遗址的科学考古工作,却让世人体会到了阿房宫的真实生存状态:纸张、遗存、甚至想象式的,皆是过去时的存在。
阿房宫最早载于司马迁的《史记》:“(始皇)三十五年……作宫阿房,故天下谓之阿房宫。”历史学家班固也留有关于阿房宫的墨宝。而最为后世崇拜的是唐代诗人杜牧《阿房宫赋》中壮丽的文学想象。阿房宫因此在过去时中存在了2000多年,直到2002年10月,根据国家文物局的批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联合筹建并成立了阿房宫考古工作队开始翻开阿房宫过去时生存状态的一页。
秦阿房宫遗址为秦都咸阳的上林苑遗址故地。为确定“阿城”就是现在的前殿遗址,阿房宫考古队队长李毓芳对古文献进行了一番“知识考古”:《水经注·河水》载“池水北经镐京东,秦阿房宫西”。李毓芳认为,这里的“池水”指西周已有的“彪池”。
彪池位于现在的沣镐村西,距王寺村西南二里有余。虽历经沧桑,但是彪池低洼的地势现在仍能看清;彪池水向北流,恰恰经过一东西向规模宏大的夯土台基的西面,而该处夯土台基就是现认阿房宫前殿遗址。
据当地群众反映,在1949年以后还看到过前殿遗址夯土台基西部有一道南北向土墚,高约1米,且土墚东西两侧有碎瓦片,后被村庄覆盖。同样,在台基东部亦存在上述遗迹。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员、著名秦汉都城考古学家李毓芳分析判定,群众反映的遗迹现象应为“阿城”的西墙和东墙。因现在的前殿夯土台基南部勘探和发掘中未发现南墙遗迹,这样一来,在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之中的阿房宫前殿遗址与文献记载中的“阿城”情况是一致的。
阿房宫考古队从2002年10月至2004年12月在前殿遗址已勘探面积35万平方米,试掘和发掘面积300平方米,基本搞清了阿房宫前殿遗址的范围及其所属遗迹的分布,至此阿房宫前殿遗址中有无宫殿建筑成为关键。
根据勘探和试掘的资料,阿房宫前殿遗址夯土台基东西长1270米、南北宽426米、现存最大高度12米左右。遗址东部长400米、宽426米和西部长70米、宽426米的遗址面被现代村庄覆盖。为了了解台基底部结构,考古队还对台基夯土进行了穿透性的钻探,发现夯土台基底部基本为平面,只是夯土台基西南部和台基东部边缘原来地势稍高一些。其土层堆积一般是耕土层、扰土层,然后是夯土台基夯土,汉代、或汉代至宋代的堆积。
阿房宫前殿的轮廓非常重要,但人们更关心其顶部的遗存堆积中是否有秦代宫殿的信息,这对寻找阿房宫——世人心目中的恢宏建筑组群,具有成败攸关的信心指示。但是在排除法下,考古学家们一次次地希望,又一次次地失望,他们逐渐认识到这样一个事实:前殿遗址台基顶部的秦代遗存仅仅限于前殿北墙遗迹及其顶部建筑倒塌的堆积物,也就是说,阿房宫前殿可以说只完成了夯土台基的建筑,没有宫殿建筑。
有专家对文献中阿房宫的建筑时间进行了一番计算,发现阿房宫的修建时间前后最多为4年。这从当时的生产、运输工具和规划设计的工作量来看,4年里能把阿房宫前殿的巨大夯土台基建成已实属不易。
现在能说阿房宫不存在吗?对于记者的提问,李毓芳认为下结论为时尚早,“要搞清阿房宫的范围到底有多大,还有大量工作要做。科学结论要建立在全部事实之上”。
(有删改)
1.下面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有考古学家认为《水经注·河水》中记载的“池水”,就是西周已有的“彪池”。彪池位于沣镐村西,虽历经沧桑,但现在仍能看清其低洼的地势,水向北流恰恰经过现被认为是阿房宫前殿遗址的夯土台基的西面。
B.2003年至2004年阿房宫遗址的科学考古工作,让世人体会到了阿房宫的真实生存状态:纸张、遗存、甚至想象式的,皆是过去时的存在。这说明阿房宫在历史上是不存在的。
C.李毓芳分析判定,当地群众反映的前殿遗址夯土台基西部有一道南北向土墚,高约1米,且土墚东西两侧有碎瓦片,后被村庄覆盖的这一遗迹现象应为“阿城”的西墙和东墙。
D.虽然阿房宫前殿的轮廓非常重要,但人们更关心其顶部的遗存堆积中是否有秦代宫殿的信息,这对于寻找阿房宫—世人心目中的恢宏建筑组群,尤为关键。
2.有人说“阿房宫前殿没有被焚烧,阿房宫前殿甚至根本没有建成”?请结合全文阐述他们提出这一观点的理由。
3.李毓芳指出“要搞清阿房宫的范围到底有多大,还有大量工作要做。科学结论要建立在全部事实之上”。你是如何理解“科学结论要建立在全部事实之上”这句话的?请结合全文加以阐述。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隋宫①
李商隐
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
玉玺不缘归日角②,锦帆应是到天涯。
于今腐草无萤火③,终古垂杨有暮鸦。
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
【注】①此诗是诗人晚年江东之游时所作,约作于唐宣宗大中十一年(857年),当时李商隐因柳仲郢推荐,任盐铁推官,游江东。②日角:帝王相,此喻指李渊。③古人以为萤火虫是腐草变化出未的。《隋书·炀纪》:“大业十二年,上于景华宫征求萤火,得数斛,夜出游山放之,光遍岩谷。”
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句“紫泉宫”是宫殿名,此处代指隋炀帝在长安的宫殿,照应标题“隋宫”。
B.第四句诗人想象隋炀帝的游船会走到天涯,是以他贪图逸游的性格特征为依据的。
C.第五句说当年放萤的地方此时已成废墟,只有“腐草”而已,抒发了昔盛今衰之感。
D.尾联诗人以假设、反诘的语气,讽刺隋炀帝观赏《后庭花》舞蹈的行为是亡国之因。
5.杜牧在《阿房宫赋》里说,“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处于同一时代的李商隐在诗中也有类似表达。对此你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
三、选择题
6.下列四组实词中,加点词的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六王毕,四海一 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B.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C.奈何取之尽锱铢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
D.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山东豪骏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在节骨眼儿上,他抱薪救火,撤走了资金,造成工程停工。
B.在战场上,我们迟早要与敌人短兵相接,大家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C.关于是否加入亚投行,日本一直持谨慎态度,也有消息称日本正在考虑加入。日本政党对于日本是否应该加入亚投行各执已见。
D.促进科研成果转移转化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任务,我们应该制订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创新协同机制。
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B.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C.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D.苟以天下之大 洎牧以谗诛
四、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熟读史书,看透时局,杜牧无法________,无奈只得将一腔悲愤交与酒肆。不仅杜牧以饮酒来对这个腐败的社会进行消极抗争,也同时因纵情声色掩饰自己孤寂的灵魂。他忧国忧民的抱负却淹没在扬州这一片________的花红酒绿之中了。杜牧当时所作的《遣怀》,就抒写了以醇酒美人淡忘仕途多舛的失落心情:“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落魄江湖”,可以看出诗人很不满于自己沉沦下僚、寄人篱下的境遇,但自己无力改变现实,只好流连于青楼以忘忧。不知不觉,已是十年了。如今即将离开,回头看看,往日沉湎酒色________,就像一场梦似的。十年,对________的杜牧来说,是多么漫长而珍贵,他不知本可以为国家做出多少事,而今却空怀壮心,无处施展,大好时光只能虚掷于青楼酒肆之中,这是怎样的无奈与悲哀!
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大展鸿图 轻歌曼舞 无所事事 胸怀大志
B.力挽狂澜 歌舞升平 放浪形骸 胸怀大志
C.大展鸿图 轻歌曼舞 放浪形骸 胸有城府
D.力挽狂澜 歌舞升平 无所事事 胸有城府
1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不仅杜牧以饮酒来对这个腐败的社会进行消极抗争,也同时以纵情声色来掩饰自己孤寂的灵魂。
B.杜牧以饮酒不仅来对这个腐败的社会进行消极抗争,也同时因纵情声色来掩饰自己孤寂的灵魂。
C.杜牧不仅以饮酒来对这个腐败的社会进行消极抗争,也同时以纵情声色来掩饰自己孤寂的灵魂。
D.不仅杜牧以饮酒来对这个腐败的社会进行消极抗争,也同时因纵情声色来掩饰自己孤寂的灵魂。
11.下列各句中的冒号,和文中冒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但我知道,这并非在借题骂我:因为他所骂的还是康有为。
B.蓬佩奥称60个国家弃用中国5G,华春莹:举例来看看。
C.北京紫禁城有四座城门:午门、神武门、东华门和西华门。
D.下文的这首诗是公认最具中国情调的:“采菊东篱下,……”。
五、语言表达
12.下列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杜牧诗歌中虚实的运用和处理微妙复杂,变化无穷。______,善于给读者创造驰骋想象和联想的广阔天地,正是古代诗歌既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又能“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奥秘之所在。
A.善于在人生和自然的千变万化中发现虚与实的辩证关系,善于把握虚实之间相互沟通、交融和转化的契机
B.善于在人生和自然的千变万化中把握虚实之间相互沟通、交融和转化的契机,善于发现虚与实的辩证关系
C.善于把握虚实之间相互沟通交融和转化的契机,善于在人生和自然的千变万化中发现虚与实的辩证关系
D.善于发现虚与实的辩证关系,善于在人生和自然的千变万化中把握虚实之间相互沟通交融和转化的契机
六、句子默写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中描写潼关一带山河地势特点的两句是“___,___”。
(2)在《阿房宫赋》中,杜牧用“___,___”八个字就写出了秦国的穷奢极欲。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___,___”两句追忆当年刘裕领军北伐、收复失地时何等威猛的气势。
七、微写作
14.苏洵在《六国论》中指出六国破灭的原因是“赂秦”,有人认为此观点有失偏颇。请你结合你了解的史实,选择六国中的任意一个国家对苏洵的观点加以补充。要求观点鲜明,有理有据,200字左右。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2.①夯土台基底部基本为平面,其土层堆积一般是耕土层、扰土层,然后是夯土台基夯土,汉代、或汉代至宋代的堆积。②前殿遗址台基顶部的秦代遗存仅仅限于前殿北墙遗迹及其顶部建筑倒塌的堆积物。③阿房宫前殿只完成了夯土台基的建筑没有宫殿建筑。 3.①2003年至2004年阿房宫遗址的科学考古工作证明,阿房宫有可能不存在。②唐代诗人杜牧《阿房宫赋》中壮丽的文学想象不能作为阿房宫真实存在的依据。③人们更关心阿房宫前殿顶部的遗存堆积中是否有秦代宫殿的信息,这对于寻找阿房宫——世人心目中的恢宏建筑组群,尤为关键。④前殷遗址台基顶部的秦代遗存,仅仅限于前殿北墙遗迹及其顶部建筑倒塌的堆积物,说明阿房宫前殿没有被焚烧,阿房宫前殿甚至根本没有建成。
【解析】1.此题考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
B项,“这说明阿房宫在历史上是不存在的”错误,原文说的是“现在能说阿房宫不存在吗……下结论为时尚早……事实之上”,这说明目前人们对阿房宫的了解非常有限,无法给出科学的论断。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文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联系文本内容分析可知,本题的答题区间为第7至8段,“发现夯土台基底部基本为平面,只是夯土台基西南部和台基东部边缘原来地势稍高一些。其土层堆积一般是耕土层、扰土层,然后是夯土台基夯土,汉代、或汉代至宋代的堆积”“前殿遗址台基顶部的秦代遗存仅仅限于前殿北墙遗迹及其顶部建筑倒塌的堆积物,也就是说,阿房宫前殿可以说只完成了夯土台基的建筑,没有宫殿建筑”研读这两段,筛选出能证明“阿房宫前殿没有被焚烧,阿房官前殿甚至根本没有建成”的信息,然后整理成答案即可。
3.此题考查理解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理解句子有几种方法: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指出手法,分析句子;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句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文中“全部事实”的挖掘,“但2003年至2004年阿房宫遗址的科学考古工作,却让世人体会到了阿房宫的真实生存状态:纸张、遗存、甚至想象式的,皆是过去时的存在”“而最为后世崇拜的是唐代诗人杜牧《阿房宫赋》中壮丽的文学想象”“前殿遗址台基顶部的秦代遗存仅仅限于前殿北墙遗迹及其顶部建筑倒塌的堆积物,也就是说,阿房宫前殿可以说只完成了夯土台基的建筑,没有宫殿建筑”等等,即结合文本,找出考古界目前有哪些考古发现,同时也要分析历史文献与“全部事实”的关系。然后整理成答案即可。
【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核的重点基本是文中的重点概念、信息的筛选与整合、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等。考核概念命题点主要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上;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的考核;论点、论据和论证重点在判断论点,分析论点和论据的关系,辨析论证方法和梳理文章的结构思路;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集中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基本的设错类型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答非所问、张冠李戴、论点论据不配、论证方法错误、结构分析错误等。
4.D 5.①杜牧《阿房宫赋》借秦人极奢而亡讽谏唐朝统治者要吸取历史经验教训,以免重蹈覆辙,属于借古讽今;②李商隐《隋宫》写隋炀帝没有借鉴前朝教训,贪图享乐,终致亡国。其目的是在借古讽今,讽谏唐朝统治者以史为鉴。
【分析】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讽刺隋炀帝观赏《后庭花》舞蹈的行为是亡国之因”错,隋炀帝观赏《后庭花》舞蹈是李商隐在诗中的想象,并非事实。
故选D。
5.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李诗是一首咏史吊古诗,内容虽是歌咏隋宫,其实是讽刺隋炀帝杨广的荒淫亡国。此诗写隋炀帝为了寻欢作乐,无休止地出外巡游,奢侈昏庸,开凿运河,建造行宫,劳民伤财,终于为自己制造了亡国的条件,成了和陈后主一样的亡国之君。尾联“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用杨广与陈叔宝梦中相遇的故事,以假设、反诘的语气,把批判荒淫亡国的主题深刻地揭示出来。讽古是为喻今,诗人把隋炀帝当作历史上以荒淫奢华著称的暴君的典型,来告诫晚唐的那些荒淫腐朽、醉生梦死的统治者。
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说“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意思是,秦人来不及哀悼自己,而后人替他们哀伤;如果后人哀悼他却不把他作为鉴戒吸取教训,也只会使更后的人又来哀悼这后人啊。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向当世统治者发出警告,借古讽今,表达了讽谕朝政的主题。
6.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能力。文言文词语含义的理解,一定要结合所要理解的文言文词语所在的上下文,也就是具体语境进行。
A项,“六王毕,四海一”的意思是“六国的君主灭亡了,全国(为秦所)统一”,所以“一”的意思是“统一”。“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的意思是“一下子不能保有了,都运送到阿房宫里边来”,“一”与“旦”构成一个词,指不确定的时间,表示有一天。
B项,“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的意思是“秦皇喜欢繁华奢侈,人民也顾念他们自己的家呀”,所以“爱”的意思是“喜爱”。“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的意思是“不吝惜珍器重宝、肥饶之地”,所以“爱”的意思是“吝惜”。
C项,“奈何取之尽锱铢”的意思是“为什么掠取珍宝时连一锱一铢都搜刮干净”,所以“取”的意思是“夺取,掠取,获取”。“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的意思是“不播种来不收割,为何三百捆禾要夺取啊”,所以“取”的意思是“夺取,掠取,获取”。
D项,“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的意思是“族灭秦王朝的,是秦王朝自己,不是天下的人啊”,所以“族”的意思是“灭族”。“山东豪骏遂并起而亡秦族矣”的意思是“崤山以东的英雄豪杰于是一齐起事,消灭了秦的家族”,所以“族”的意思是“家族”。
故选C。
【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
7.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成语的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
A.抱薪救火:比喻因为方法不对,虽然有心消灭祸患,结果反而使祸患扩大。不合“撤走了资金”语境。
B.短兵相接:双方用刀剑等短兵器进行搏斗,比喻面对面地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使用正确。
C.各执己见:各自坚持自己的意见或见解。使用正确。
D.行之有效:(方法、措施等)实行起来有成效。使用正确。
故选A。
8.C
【详解】此题考查文言虚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这是考查虚词的用法,然后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用法。
A项,代词,有人/副词,也许。
B项,连词,表因果/连词,表转折,却。
C项,都是副词,均为“本来”的意思。
D项,介词,凭借/介词,因为。
故选C。
【点睛】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虚词大多是多义的,具体解答时要根据它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同时还需做好课内知识的迁移。平时学生中要注意积累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9.B 10.C 11.D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大展鸿图”侧重抱负和计划;“力挽狂澜”则比喻尽力挽回危险的局势,从下文称“腐败的社会”可知,“力挽狂澜”才符合文意。
“歌舞升平”指边歌边舞,庆祝太平,有粉饰太平的意思;而“轻歌曼舞”是指轻松愉快的音乐,柔和优美的舞蹈,是描写歌舞者的情态,无粉饰太平之意思,另与上文连词“一片”不能搭配。故选“歌舞升平”。
“无所事事”是指闲着没什么事情可以做,而“放浪形骸”则有指行动不受世俗礼节的束缚,故意放纵的意思,结合“往日沉湎酒色”应选“放浪形骸”。
“胸怀大志”是指心中有远大志向,而“胸有城府”是指心机深藏不外露,别人难以窥测,根据下文语境“他不知本可以为国家做出多少事,而今却空怀壮心,无处施展”可知说的是杜牧的志向方面,应选“胸怀大志”。
故选B。
10.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划线句的语病有:语序不当,“消极抗争”和“纵情声色”系同一主体杜牧,所以“不仅”应放在杜牧之后,排除AD;“因纵情声色掩饰自己孤寂的灵魂”不构成因果关系,所以“因”字使用错误,同时与前句的句式不符,排除B。
故选C。
1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原文中的冒号表示下文内容系引用原文。
A.表示解释;
B.用于提示性话语之后,表示提起下文;
C.表示总括后面的分说;
D.表示下文内容系引用原文。
故选D。
12.A
【详解】本题考查把握语句的连贯性的能力。1.抓中心。首先要统揽全局,抓中心句,分析句子的性质和作用,然后分析其他句子是如何围绕中心句来组织的。2.抓思路。句子中的思路一般指三个方面: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思维的顺序。3.抓标志。语言标志常常表现为:关联词语、暗示性词语、句子之间的对应关系(内容上、形式上)、陈述对象或议论角度、抓句式等等。4.抓语境。
根据“发现”“把握”“创造”这三个动词之间的逻辑关系可排除B、C两项;“人生和自然的千变万化”是“虚与实的辩证关系”的根源,因此应是“善于在人生和自然的千变万化中发现虚与实的辩证关系”,排除D项。
故选A。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把握语段,注意前后语境的关联。再根据语境合理推导出所要填写的内容。这是一道考查语句衔接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分析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语句之间的陈述对象的一致性以及语句强调的重心。
13. 峰峦如聚 波涛如怒 鼎铛玉石 金块珠砾 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名句默写与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对课文知识的积累及课文知识的积累答题,要注意错别字的正确写法。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答题时,要先默背一遍,然后再把答案写出来。此题中易出错的字有:聚、鼎、铛、砾、戈。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14.苏洵在《六国论》中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六国的灭亡除了贿赂秦国外,还有六国自身的腐败、不能重用人才等,更有秦国的强大势不可挡,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例如楚国国君楚怀王任用奸臣靳尚,听信宠姬郑袖的谗言,最终导致忠心耿耿的屈原被贬,楚国从此一步步衰落,导致了国家最终的灭亡。秦国的强大和统一中国的宏愿,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诸侯纷争,国家战乱,最终必将走向统一,这是历史发展必然规律。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
本题要求对《六国论》中苏洵的观点加以补充,使其更加严密。首先要指出苏洵的观点是“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不赂者以赂者丧”;然后要选取六国中一个国家的灭亡原因进行分析,那就应首先从六国自身找原因,即六国内部原因,可联系战国时期的名将贤臣的经历来洞察国家命运的变迁,如赵国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不惜才,廉颇、李牧这样的名将留不住、保不下;楚国灭亡的主要原因是因循守旧,拒绝革新,吴起、屈原这样的贤臣都因变革而死。还要从历史发展规律来看,秦国灭亡六国,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其自身的强大也是能够灭掉六国的原因之一。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