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活动4 用化学沉淀法去除粗盐中的杂质离子 课时作业(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实验活动4 用化学沉淀法去除粗盐中的杂质离子 课时作业(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6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3-04-18 11:33: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实验活动4 用化学沉淀法去除粗盐中的杂质离子
一、单选题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将一小块金属钠投入到硫酸铜溶液,有红色物质析出,有时会伴有黑色固体生成
B.食盐水中、等杂质的去除,应先加溶液,后加足量溶液
C.铝箔在空气中受热可以熔化,由于氧化膜的存在,熔化的并不滴落
D.将溶液逐滴滴入盛有溶液的试管中,只观察到白色沉淀
2.为除去下列物质中所含的杂质、选用的实验操作方法正确的是
A.NaCl溶液 加入盐酸,加热
B.溶液 加入过量铁粉并过滤
C. 通过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洗气瓶
D. 加稀硝酸溶解、过滤、蒸发、结晶
3.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的示意图有错误的是
A.图甲是蒸发NaCl溶液
B.图乙是取大理石
C.图丙是向无氧环境加水样
D.图丁是分离CCl4与水
4.下列实验装置进行的相应实验,达不到实验目的的是
A.用图1所示装置获取苯甲酸晶体
B.用图2所示装置去除粗盐中的泥沙
C.用图3所示装置加热蒸发NaCl饱和溶液制备NaCl晶体
D.用图4所示装置用于酒精萃取碘水中的I2
5.下列实验现象或结论错误的是
A.向某溶液中加入稀盐酸,无明显现象,再加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则原溶液中一定含有SO
B.取某溶液进行焰色反应时,火焰呈黄色,则原溶液中一定含有K+
C.向AlCl3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至过量,现象是先产生白色沉淀,后沉淀逐渐溶解
D.向某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并加热,产生的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则原溶液中一定含有NH
6.实验室有一瓶固体M的标签右半部分已被腐蚀,剩余部分只看到“Na2SO”字样。已知固体M只可能是Na2SO3或Na2SO4。若取少量固体M配成溶液,下列试剂不能用于鉴定M的是
A.Ba(OH)2溶液 B.稀盐酸 C.稀硫酸 D.酸性KMnO4溶液
7.制作豆腐的流程中,属于过滤操作的是
A.泡豆 B.磨浆 C.滤渣 D.煮浆点兑
A.A B.B C.C D.D
8.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铁离子的检验:向含Fe3+溶液中加入KSCN溶液,溶液颜色变红
B.检验溶液中的Na+:取一根洁净的铂丝,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至与火焰颜色一致,然后蘸取少量试液,置于火焰上灼烧,若火焰呈黄色,则含有Na+
C.在配制100mL1.00mol L-1的氯化钠溶液时,容量瓶不能用作溶解物质的容器
D.粗盐的提纯试验中,滤液在坩埚中加热蒸发结晶
9.《本草纲目》中“石碱”条目下记载:“采蒿蓼之属……晒干烧灰,以水淋汁……久则凝淀如石……浣衣发面,甚获利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蒿蓼”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 B.“晒干烧灰,以水淋汁”说明石碱易溶于水
C.“久则凝淀如石”是结晶析出的过程 D.“石碱”俗称烧碱
10.为提纯下列物质(括号内为杂质)选用的试剂和分离方法都正确的是
选项 物质 试剂 分离方法
A 溶液 锌粉 过滤
B 点燃
C 水 溶解、过滤、洗涤、干燥
D 足量稀硫酸 蒸发结晶
A.A B.B C.C D.D
11.向四支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不同的无色溶液进行如下操作,结论正确的是
操作 现象 结论
A 滴加BaCl2溶液 生成白色沉淀 原溶液中有
B 滴加氯水和CCl4,振荡、静置 下层溶液显紫色 原溶液中有I-
C 滴加酸性KMnO4溶液 紫色褪去 原溶液中有
D 滴加稀NaOH溶液,将湿润红色石蕊试纸置于试管口 试纸不变蓝 原溶液中无
A.A B.B C.C D.D
12.现有三组溶液:①汽油和氯化钠溶液;②溴的CCl4溶液;③氯化钠和单质溴的水溶液;④氯化钠与碘的固体混合物,分离以上各混合液的正确方法依次是
A.分液、萃取、蒸馏、升发 B.升发、萃取、蒸馏、分液
C.分液、蒸馏、萃取、升发 D.蒸馏、升发、萃取、分液
二、填空题
13.过氧化钙(CaO2)是一种白色、无毒、难溶于水的固体,能杀菌消毒,广泛用于果蔬保鲜、空气净化、污水处理等方面。工业生产过程如下:
①在NH4Cl溶液中加入Ca(OH)2;
②在上述混合物中不断搅拌的同时加入30% H2O2,反应生成CaO2 8H2O沉淀;
③经过陈化、过滤,水洗得到CaO2 8H2O,再脱水干燥得到CaO2。
(1)第②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
(2)可循环使用的物质是__(填物质的化学式)。
14.磷酸亚铁锂()锂离子电池具有寿命长和高安全性的优点,是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之一、从废旧的磷酸亚铁锂电池中提取锂、铁等金属材料意义重大。下图是废旧磷酸亚铁锂电池材料(主要成分为,含少量炭黑,有机物和Al等杂质)回收工艺流程:
碳酸锂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情况如图所示,“沉锂”采用的提纯方法为___________,洗涤,干燥。
三、实验题
15.Ⅰ.某工厂的酸性废水中主要含有Fe3+、Cu2+等离子,为了减少污染并变废为宝,工程师们设计了如图流程,回收铜和绿矾(FeSO4·7H2O)。
(1)操作1是_______;试剂甲是_______(填化学式)。
(2)获得的FeSO4·7H2O需密闭保存,原因是_______。
(3)绿矾可消除某种酸性工业废水中+6价铬()的污染,使之转化为毒性较小的Cr3+,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
(4)黄铜是铜锌合金,是用来制造铜钱的原料,能鉴别黄铜中有金属锌的试剂是_______(填化学式)。
Ⅱ.某小组为探究Cl2、Br2、I2的氧化性强弱,设计实验如下:
【查阅资料】稀溴水呈黄色;浓溴水呈红棕色;碘水呈棕黄色。
氧化性强弱探究:
实验Ⅰ
实验Ⅱ 取a中的黄色溶液少许,加入KI溶液,再加入淀粉溶液
【分析与解释】
(5)实验Ⅰ中a试管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
(6)通过实验Ⅰ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
(7)①甲同学认为:实验Ⅱ观察到_______现象,得出氧化性Br2>I2。
②乙同学对上述实验进行反思,认为实验Ⅱ不能充分证明氧化性Br2>I2,他补做了实验Ⅲ。
实验Ⅲ 另取a中的黄色溶液少许,先加入足量的NaBr固体,充分振荡,然后加入KI溶液和淀粉溶液
补做实验Ⅲ的目的是___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A.钠与盐溶液反应时,钠先与水反应,将一小块金属钠投入到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氢气,不会有红色物质(铜)析出,A错误;
B.SO、Ca2+等分别与BaCl2溶液、Na2CO3溶液反应生成沉淀,可再通过过滤除去, Na2CO3溶液能除去过量的BaCl2溶液,盐酸能除去过量的Na2CO3溶液,所以应先加BaCl2溶液再加Na2CO3溶液,B错误;
C.铝易与氧气形成氧化铝薄膜,氧化铝的熔点高,包裹在Al的外面,则熔化的Al并不滴落,C正确;
D.Fe(OH)2为白色固体,但极易被氧化生成红褐色Fe(OH)3固体,所以看到的现象是先生成白色沉淀,立即转化为灰绿色,最终转化为红褐色,D错误;
故选C。
2.A
【详解】A.碳酸氢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水,加入盐酸,加热可除去NaCl溶液中的杂质,故选A;
B.铁和溶液反应生成铜和氯化亚铁,不能用铁粉除溶液中的杂质,故不选B;
C.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不能用氢氧化钠除气体中的杂质,故不选C;
D.碳酸钙和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钙、二氧化碳、水,若用硝酸除中的碳酸钙杂质,会引入杂质钙离子,一般用过滤法除去中的碳酸钙杂质,故不选D;
选A。
3.B
【详解】A.图甲是蒸发NaCl溶液,装置甲正确,A正确;
B.取用块状或颗粒状固体需要镊子夹取,而不是用坩埚钳,B错误;
C.图丙可以向将两活塞打开,通入一段时间N2后关闭两活塞,在注入水样,故图丙可以实现向无氧环境加水样,C正确;
D.CCl4与水不互溶,可以通过图丁装置进行分离,D正确;
故答案为:B。
4.D
【详解】A.苯甲酸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减小,所以冷却饱和苯甲酸溶液可以使苯甲酸结晶析出,故A能达到实验目的;
B.泥沙不溶于食盐水,可用过滤的方法除去粗盐中的泥沙,故B能达到实验目的;
C.NaCl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所以从氯化钠溶液中获取氯化钠晶体可以采取蒸发结晶的方法,故C能达到实验目的;
D.酒精和水互溶,不能用酒精做萃取剂萃取碘水里的碘,故D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D。
5.B
【详解】A.A中为检验硫酸根离子的实验操作和现象,A正确;
B.取某溶液进行焰色反应时,火焰呈黄色,则原溶液中一定含有Na+,B错误;
C.向氯化铝溶液中逐滴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先生成白的氢氧化铝沉淀,氢氧化铝沉淀溶于氢氧化钠溶液,继续滴加至过量时沉淀又逐渐溶解,C正确;
D.D中为检验铵根离子的实验操作和现象,D正确;
故选B。
6.A
【详解】A.Ba(OH)2与Na2SO3或Na2SO4反应都能生成白色沉淀,不能鉴定,故A符合题意;
B.稀盐酸能与Na2SO3反应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SO2气体,而与Na2SO4不反应,可以鉴定,故B不符合题意;
C.稀硫酸能与Na2SO3反应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SO2气体,而与Na2SO4不反应,可以鉴定,故C不符合题意;
D.Na2SO3具有还原性,能够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而Na2SO4与酸性KMnO4溶液不反应,可以鉴定,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7.C
【详解】A.泡豆是将豆子浸泡吸水的过程,不包含过滤操作,A项不符合题意;
B.磨浆是将大豆研磨成碎料的操作,不包含过滤操作,B项不符合题意;
C.滤渣是将豆渣与豆将分离的操作,其实就是过滤操作,C项符合题意;
D.煮浆是将豆浆加热煮沸的过程,点兑是加入电解质使蛋白质胶体发生聚沉的过程,都不包含过滤操作,D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选C。
8.D
【详解】A.Fe3+与KSCN溶液作用产生血红色溶液,故常用向溶液中加入KSCN溶液,溶液颜色变红来进行铁离子的检验,A正确;
B.钠的焰色反应为黄色,由操作和现象可知含有Na+,B正确;
C.容量瓶不能用作溶解或者稀释物质、物质反应和长期贮存溶液的容器,C正确;
D.粗盐的提纯试验中,滤液在蒸发皿中加热蒸发结晶,而不是在坩埚中加热蒸发,D错误;
故答案为:D。
9.D
【详解】A.“蒿蓼”是植物,其主要成分是纤维素,A正确;
B.“晒干烧灰,以水淋汁”说明生成的石碱易溶于水的,B正确;
C.“久则凝淀如石”是石碱晶体从溶液中结晶析出的过程,C正确;
D.石碱能够浣衣发面,则为纯碱碳酸钠,而不是烧碱氢氧化钠,D错误;
故选D。
10.C
【详解】A.Zn与、均能反应,且引入新杂质离子,A错误;
B.向、CO混合气中通入不易点燃,且通入的量无法确定,B错误;
C.难溶于水,KCl能溶于水,加水溶解后过滤、洗涤、干燥可除去KCl,C正确;
D.除去NaCl中的NaOH,加入足量稀盐酸,再蒸发结晶,D错误;
故选C。
11.B
【详解】A.原溶液中有或银离子或碳酸根离子等也会产生相同现象,故A错误;
B.下层溶液显紫红色,说明有碘生成,则原溶液中有I ,氯气氧化碘离子生成碘,且碘易溶于四氯化碳,故B正确;
C.高锰酸钾褪色,说明溶液中含有还原性微粒,可能为、等,故C错误;
D.滴加稀NaOH溶液,可能生成一水合氨,则原溶液中可能含,如确定含有铵根离子,应加入浓氢氧化钠,且加热,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12.C
【详解】①汽油和氯化钠溶液为互不相溶的液体,用分液法分离;
②将溴与CCl4溶液,两者沸点不同,分离采用蒸馏法;
③加萃取剂(如四氯化碳等)到氯化钠和单质溴的水溶液中将单质溴萃取,用萃取法;
④氯化钠与碘的固体混合物,碘易升华,用升华法;
故选C。
13.(1)CaCl2+H2O2+2NH3 H2O+6H2O=CaO2 8H2O↓+2NH4Cl
(2)NH4Cl
【解析】(1)
第②步反应中,氯化钙、双氧水、一水合氨和水反应生成和氯化铵,反应方程式为.故答案为:.
(2)
第①步中氯化铵参加反应、第②步中生成氯化铵,所以可以循环使用的物质是;故答案为:.
14.蒸发浓缩,趁热过滤
【详解】碳酸锂溶解度随着温度升高而减小,则“沉锂”采用的提纯方法为蒸发浓缩,趁热过滤,洗涤,干燥。
15.(1) 过滤 H2SO4
(2)具有还原性,易被空气中的氧化而变质
(3)
(4)HCl(或H2SO4)
(5)
(6)的氧化性强于和的氧化性
(7) 溶液变蓝 除去a中未反应的,防止其氧化,对后续实验产生干扰
【详解】(1)酸性废水中主要含有Fe3+、Cu2+等离子,加入过量铁粉,则固体A的主要成分为铁和铜,从溶液中分离出来的方法,是过滤;溶液B和溶液C中溶质是FeSO4,试剂甲应该是稀硫酸,能够除去固体混合物中的单质铁;
(2)由于FeSO4·7H2O中亚铁离子容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保存时应该隔离空气,防止FeSO4·7H2O中亚铁离子被氧化;
(3)根据题给信息,反应物为、H+、Fe2+,生成物为Cr3+、Fe3+和H2O,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4)要鉴别黄铜中的金属锌,铜与稀盐酸或者稀硫酸不反应,而锌可与稀盐酸或者稀硫酸反应,因此鉴别试剂为稀盐酸或者稀硫酸;
(5)由a中溶液变为黄色可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6)由b中溶液为棕黄色可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结合a中的实验现象,可得氧化性Cl2>Br2、Cl2>I2;
(7)①溶液由黄色变为蓝色可得出氧化性:Br2>I2;
②实验I的目的是除去a中未反应的,防止其氧化,对后续实验产生干扰。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