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送别》
主备人:高二语文备课组李娟
?学习目标: 1、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2、欣赏崔莺莺的人物形象。 学习重点:
欣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学习难点:
崔莺莺的典型意义 学法指导: 1、 以著名学者王国维的名言“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为理论依据,以文中富于文采的曲词为突破口,通过引导学生想象和联想,唤起旧知,唤起生活经验,努力创设情境,更好地让学生理解男女主人公“送别”的心情。 2、 以诵读为辅助,以文学鉴赏为纽带,通过启发学生领会多种多样的修辞手法表现人物的心理性格特征,领会化用或借用古典诗词,并且和口语巧妙结合以营造优美的意境,来努力培养学生初步赏析古典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语言特色和思想内容的能力。 3、让学生有感性认识和视听享受,同时,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创见,以此来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导学 : 1、对照注解和课前提示,通读全文。 2、熟读曲词[朝天子][二煞],背诵曲词[端正好][滚绣球][一煞][收尾]。 3、了解作者王实甫、《西厢记》的故事情节和本折《长亭送别》的剧情。 同时思考以下问题: 1.能否按时间的推移和情节的发展,用四个小标题把《长亭送别》这折戏概括一下? 2、崔莺莺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起伏变化?她的性格特征是怎样的? 3、文中哪几支曲子体现着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 4、本折曲词有几处化用或借用了古典诗词并且与口语结合的?有何表达作用? 二、课堂学习 研讨: 一、 导语: 我们大概都看过电影《泰坦尼克号》吧。为什么这部影片能够风靡全球,深深地打动无数人的心呢?它讲述的只是贵族少女罗丝和穷画家杰克的爱情故事,但是它演绎出的却是一种人性的美,一种无私的爱。 当代著名作家肖复兴曾经说过:“爱,在幻想里,比在现实中更真实;爱,在回忆里,比在现实中更美好;爱,在舞台上,比在现实中更有价值。” 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在中国戏曲舞台上曾经轰动一时,久演不衰,影响深远的元代杂剧王实甫的《西厢记》(板书)。它讲述的就是相国千金小姐崔莺莺与穷书生张君瑞的爱情故事。这节课,我们要欣赏其中最精彩的一折戏《长亭送别》(板书)。 讲到“长亭送别”,我就情不自禁地想起弘一法师李叔同的《送别》。不知在座的同学中有否知道?我很喜欢这《送别》,所以,用小篆写了这幅字。我带来了,给大家看一下。当然,这次由于比较匆忙,所以这字写得不甚理想。如果不介意的话,我很愿意把它作为一份小礼物送给你们。我很想在此唱一下,唱得不好,请大家多多包涵。能够唱的同学就一起来唱吧! 二、 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1、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2、欣赏崔莺莺的人物形象。 三、师生共同研讨课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情节线索 要求学生浏览课文,用四个小标题概括画面内容,理清情节线索。 板书:送别途中——长亭饯别——临别叮嘱——惜别目送 2、重点赏析课文,把握两个目标 全体学生朗诵[端正好]后,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何特征?艺术效果如何?“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醉”这三句中,你认为哪两个字用得好?有何艺术效果?这支曲子在整折戏中有何作用? 明确:? 景? 碧云天 (烘托气氛) 黄花地 (诗情画意)?? 西风紧 北雁南飞 (化用诗词 加深意境)? 霜林染醉 (促人想象)?? 情? 痛(愁苦)?? 赏析[滚绣球] 引导、启发学生先朗诵再思考这支曲子选取了哪些意象?抒发了莺莺的什么感情?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其艺术效果如何? 柳丝 玉骢? 疏林 斜晖 马儿 车儿?? 借景抒情? 离情难舍 松了金钏? 减了玉肌??? 夸张 身心憔悴? 怨恨 过渡语:送别途中,莺莺不忍遽别的情感怎一个“痛”字了得?这种“痛”包含着愁苦与怨恨。 过渡语:我们赏析了两段文字,领略了诗情画意,同学们能否从文中找几句口语?再找出一些类似的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语句来呢? 例如:“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 “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渲染张生内心因离别而产生的惆怅、凄凉之情。)“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 “泪随流水急,愁逐野云飞。”(渲染莺莺内心怅惘、眷恋、失意。) 小结:《长亭送别》一折戏,历来被誉为写离愁别恨的绝唱,不仅在于它反映了女主人公勇敢、大胆地追求自由爱情,反对封建礼教的思想,它深深打动人们的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最后一幅“夕阳古道无人语”的画面与“晓来谁染霜林醉”相比,氛围更加萧瑟凄凉。离别后,“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让学生回忆柳永的《雨霖铃》并且一起背诵。教师展示书法作品。 赏析[朝天子]和[二煞]。了解莺莺在“长亭饯别”与“临别叮嘱”的情感起伏变化,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在[朝天子]这一曲中哪个字概括了莺莺“长亭饯别”时不得不别的依恋与无奈?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表达她的这种心理? 明确:恨(依恋与无奈)??? 修辞手法:夸张、比喻、对比。借眼前的杯盘酒菜来传情,用厌食酒来表现她的愁苦至极。 恨什么?“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从中看出她什么性格? 明确:恨“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指功名。修辞手法:比喻、夸张、对偶。 突出了莺莺的轻功名、重爱情的叛逆精神。 (这里基本上分析了崔莺莺这个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简单赏析[二煞]? 过渡语:曲终人散,四顾无人之际,莺莺与张生倾诉私情。同学们能否从这曲中找出一个字来描绘莺莺离别之时的心理活动? 明确:怕 “怕”什么?(怕“停妻再娶”;怕“金榜无名誓不归”。) 为何“怕”?(莺莺的担心是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是有现实基础的。) 小结: 莺莺这个艺术形象的典型意义及时代局限性:莺莺的倔强与叛逆的行为表现了她的轻功名,重爱情的反封建精神,但是我们也可以窥见封建时代妇女身上所承受的巨大压力,以及在男尊女卑的社会里妇女悲惨屈辱的地位。莺莺的痛苦是一种不能主宰自己命运的痛苦,所以让人无限同情;她的倔强与叛逆让人无限佩服。 最后“惜别目送”部分,哪个字能够概括莺莺当时的眷恋和失意? 明确:念(眷恋,失意) 3、 拓展学习视野,欣赏片段。 四、结 语: 《长亭送别》给人以深沉的美感享受,它是一首真挚的抒情诗,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是一支动人心弦的离情歌。所以,这样的好作品如果不去看,不多读,岂不是太可惜了吗? 五拓展延伸 ·巩固: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d)
A.谂知(niàn) 暮霭(ǎi) 胸臆(yì)
B.泠泠(líng) 相偎(wèi)栖迟(qī)
C.赓续(gēng)玉醅(pèi) 揾做(wèn)
D.萧瑟(sè) 憔悴(cuì) 顷刻(qǐng)
2.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两项是( bd)
A.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
B.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
c.到京师休辱末了俺孩儿,挣揣一个状元回来者。
D.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
E.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
3.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c )
A.有心待与他举案齐眉(端饭的盘子) 虽然是厮守得一时半刻(相守)
B.虽然眼底人千里(眼前) 趁路程节饮食(赶)
C.也合着俺夫妻们共桌而食(和着) 寻思起就里(内中的实际情况)
D.一递一气长吁气(交替) 再休似此处栖迟(留恋)
4.对[ 耍孩儿] 一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司马青衫"系用典,出自白居易《琶琵行》中"江州司马青衫湿"一句;B."伯劳东去燕西飞"亦系用典,化用了乐府诗《东飞伯劳歌》中的诗句;C."虽然眼底人千里,且就尽生前酒一杯"句是借酒浇愁,及时行乐的表现;D."眼中流血,心内成灰",这是莺莺送别张生悲戚、依恋、怨恨的集中表。
5.下列对[一煞]一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夕阳"一句,看似乎易,含情极深。日夕薄暮,本是当归之时,而今却挥袂远别,人何以堪!B.一个"古"字,不但平添了许多苍凉况味,而且把别离的凄苦之情推及古今,它包含着人物内心的许多"潜台词",也启示着读者观众的丰富联想。C."无人语"三字既道出了环境的寂静,更刻绘了莺莺"笑吟吟一处来,哭啼啼独自归"的孤独感和无处可诉的痛苦心理。D."来时"一句,直抒胸臆,表现莺莺留恋美景,留恋情人的情怀。6、 搜集有关“送别”的诗、词、曲、文、赋,能否作专题研究? 7、 能否从文中找出几副对联?或者根据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自拟几副对联? 8、 用心读王实甫的原著《西厢记》,能否写一篇有见地的读后感? 附板书设计: 长亭送别?? (元)王实甫(《西厢记》节选) 主要情节:送别途中——长亭饯别——临别叮嘱——惜别目送 感情变化:痛——————恨——————怕——————念 (愁苦,怨恨)(依恋,无奈)(担心,害怕)(眷恋,失意) 崔莺莺:轻功名 重爱情? 叛逆 倔强 王国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景:碧云天 黄花地 西风紧 北雁南飞 霜林染醉 交 融(烘托气氛 诗情画意 化用诗词 加深意境 促人想象) 情:痛(愁苦,怨恨)
《长亭送别》 的写景艺术
《长亭送别》是一曲送别的歌,是一段离别的曲。当我们读完全文的时候,张珙和崔莺莺那分别的场景如在眼前,那分别的气氛似乎就在我们周围萦绕,如此大的感染力来自于文中恰到好处的景物描写。
一、由景渲染别离的氛围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是长亭送别的开始,开始在“黄花满地,西风紧,北雁南飞”的深秋时节,在离别的时刻遇到了这样的季节,这样的景物,在任何一个送别人的眼里都会有凄凉、萧索的感觉的。如此的背景图案,别离的人镶嵌在这巨幅的画面上,开始了各奔东西的征程,一个“染”字是“景”还是“情”的动作?任由我们去想!景是别离的景,情是别离的情,情景的结合达到了巧妙的相融。
二、由景引出人物的神态
“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拟人手法写出了“寒烟衰草”的情态,“寒烟衰草”在黄叶纷飞的西风中“萋迷”!物犹如此,人何以堪?只见张生“酒席上斜签着坐的,蹙愁眉死临侵地”,“寒烟衰草”的情态与张生的神态是何其的相似!在瑟瑟秋风中,草衰败了,在清冷的西风中,爱人要别离了,人有情,物有意。景物铺垫引神态,真是达到了天衣无缝的地步了!
三、由景突现人物的内心
“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别离是一种痛苦的相思开始。一个“隔”字,写尽了不愿分别的心境,疏疏落落的林子在淡烟中隐约出现,但却时常被“遮蔽”!“遮蔽”的是一种相思的情感抑或是别离的孤寂?在夕阳古道上的人,都默默不语,“此时无声胜有声”,一个“嘶”字淋漓尽致地道出了别离人的内心狂奔的急流,离别是彼此最不想出现的一幕啊!
四、由景营造别后的场面
“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仅十个字,便勾勒出了离别后的自然场景:四周的山,四周的水,四周的林……此时的它们却处在“一鞭残照里”孤单地怀想。孤单成了这时的唯一的名词!
五、由景组建文本的情节
我们知道任何一种文学样式,一般都离不开景物的描写,景物的描写在这段戏曲里不仅有上述的作用,还有组建文本情节的功能。《长亭送别》的情节大致分送别前、送别中、送别后等几个环节,在这几个环节中,作者穿插的景物描写,很好的服务了整个文本的情节结构。以上“一、二、三、四等中的景物就是组建的材料,分别是:送别前、送别中、临别时、别离后的景物设置。
“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确,本文就是最典型的范例。作者所写的景都是为情而服务的,景物的特征就是人物心境的表现,人物心境的表现同时又给原本无情的景物染上了浓厚的主观色彩,让我们真正感到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妙处!
课件56张PPT。 作者介绍王实甫,名德信,字实甫,大都(今北京)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据贾仲明《凌波仙》吊词介绍,王实甫在当时即享有盛名,常与演员、歌伎往来。所作杂剧十四种,仅存《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四丞相高会丽春堂》《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三种及《韩彩云丝竹芙蓉亭》《苏小卿月夜贩茶船》各一折。剧作大都以青年女性反抗封建礼教为题材,塑造了崔莺莺、红娘、刘月娥等不同妇女的典型形象。他的作品戏剧性强,曲词优美,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西厢记》故事的来源《西厢记》的故事来源于唐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小说叙述唐贞元年间寄居蒲州普救寺的少女崔莺莺和书生张生恋爱、终被遗弃的悲剧故事。莺莺的悲剧形象概括了中国历史上受封建礼教约束和被轻薄少年遗弃的善良少女的共同命运。可是元稹却诬莺莺为“不妖其身,必妖于人”的“妖孽”,而把张生对莺莺的始乱终弃说成是“善补过者”。这就未免颠倒黑白,文过饰非。???北宋苏轼曾在诗词里多次引用《莺莺传》的材料。秦观、毛滂都写过莺莺故事〔调笑转踏〕词。宋、金对峙时期,南戏里出现《张珙西厢记》,没有流传。北方出现的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一般称为《董西厢》(又称《西厢□弹词》或《弦索西厢》)。它在主题思想、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等方面,都已经越出了《莺莺传》的窠臼,为后来王实甫《西厢记》的创作提供了新的基础。 《董西厢》从根本上改变了元稹《莺莺传》的思想倾向,把莺莺受张生引诱失身的悲剧故事改变为莺莺和张生为争取自愿结合的婚姻、共同向封建家长斗争、终于取得胜利的喜剧。这一改变,赋予崔、张故事以新的主题思想,使它具有明显的反抗封建礼教的精神。董解元把轻薄文人张生改变为用情专一的青年;把深受封建礼教压抑的莺莺塑造成为能够冲破封建礼教束缚的少女;加上对正面人物如红娘、法聪、白马将军和反面人物如郑恒、孙飞虎、老夫人等的刻画,初步完成了从《莺莺传》到《西厢记》的改造。《西厢记》和《西厢记诸宫调》相比,在思想上更趋深刻。它正面提出了“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主张,具有更鲜明的反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题。悲欢聚散一杯酒,
南北东西万里程。长亭送别为本折戏定下了凄切悲慨的总基调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送 别 李叔同理清剧情结构
第一部分:赶赴长亭 表现崔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的心绪。
第二部分:长亭饯别 主要刻画崔张二人分别时痛苦无奈的心情。突出崔莺莺珍重爱情而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第三部分:长亭分别 主要表现莺莺对张生的嘱咐和离别后的场景。 [端正好]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赏析[端正好] : 选取了哪些意象?艺术效果如何?范仲淹《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碧云天,黄花地”,来自范仲淹的《苏幕遮》[端正好]一曲,因景生情,写凄凉的暮秋景象引出莺莺的离愁别恨。选择了蓝天的白云、满地的黄花、南飞的大雁、如丹的枫叶这四个富有特征的意象,与凄紧的西风融为一体,组成黯然销魂的凄美意境。“晓来谁染霜林醉”,这句设问中的“染”和“醉”,融人了离人的痛苦之情,使萧瑟的秋景更蒙上忧伤的色彩;“总是离人泪”,答句中“泪”字,让情景交融在一起,一片泪眼迷蒙。 [端正好] 此曲短短25字,有画,有情,有哀伤的眼泪,堪称“情景交融”的元曲绝唱:一在意象的组合,典雅华美
一在情感的抒发,委婉含蓄
一在动词的运用,恰到好处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词曲中思王太白。
曲中有许多表示依恋不舍的词语,每一句都在咏叹不忍分离的苦楚。其中有三个“恨”字:一恨刚摆脱相思苦,又要被迫分离;二恨柳丝难系,斜晖无情,只希望马儿慢走,车儿紧随,两人多呆一会儿;三恨长亭已近,分别在即,痛苦的心情有谁能知?越“恨”越深广,表现了离别时复杂的感情。 [滚绣球]一曲,由情及景,用途中的景物为线索来抒发离别的怨恨。
这段曲词和前面的[端正好]相比,在情景上的铺设是不相同的。[端正好]主要是采用因景生情的手法,用凄凉的暮秋景象来引出莺莺的离愁别恨。[滚绣球]则是比较多的采用了由情及景的手法,柳丝系马、疏林挂斜晖、马慢走车快行、松了金钏减了玉肌等等描写,无不都是由莺莺对张生的依恋惜别之情引发出来的。 [叨叨令]中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艺术效果?运用了排比句式。每一组中,前句用儿化词,后句用叠音词,具有浓郁的口语色彩,使剧中人物哽咽泣诉的口吻毕现,回环往复的旋律突出了依依难舍之情。
[叨叨令]一曲,用丰富的情态描写,补述莺莺动身前已经产生和未来将要产生的愁绪。这段曲词在描写上与前面委婉含蓄的内心独白不一样,整段曲词无遮无拦,直抒胸臆,将"车、马,"这些常用词带上"儿"字,加上一些叠音形容词,用排比句巧妙组合衔接,并间以反复的感叹,造成音节和声韵的回环流转,产生一唱三叹、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把莺莺柔肠百结的离别苦痛写得哀哀切切,见情见态。莺莺那种如泣如诉、呜呜咽咽的声气口吻,宛然在侧。 对[正宫·端正好]一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通过莺莺对暮秋郊野景色的感受,抒发了情人分别的痛苦压抑的心情。B.蓝天的白云,萎积的黄花,南飞的大雁,如丹的枫叶,它们在凄紧的西风中融成一体,构成了寥廓萧瑟、令人黯然的境界。C."晓来"两句,使客观景色带上了浓重的主观色彩,构成一种"无我之境"。D."染"、"醉"二字,不仅把外射的感受化为具有动态的心理过程,而且令离人的涟涟别泪,宛然如见。后者既写出了枫林的色彩,更赋予了在离愁的重压下不能自持的人的情态。答案:C "晓来"两句应为"有我之境"。王国维《人间词话》云"有我之境物皆着我之颜色""无我之境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该句有主观色彩当为"有我之境"。分析第二部分
从夫人的说话来看,她是怎样一个人? 提示:贪图富贵权势的势利的贵族。 [脱布衫]中也有环境描写,这里有何作用? 《脱布衫》也写了“西风”、“黄叶”、“寒烟”、“衰草”,好像与《端正好》重复,其实不同。《端正好》写莺莺来的路上所见所闻,而此曲抒发的是莺莺在别宴上的离愁别恨。 ? “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一句采用了什么手法?与哪一诗句所表情意手法相同?提示:夸张手法,意思是说因为离愁别恨而消瘦了;与李清照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同。
“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表现了崔莺莺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珍惜爱情,轻视功名利禄。 [满庭芳]中用了几个典故?其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运用举案齐眉的典故,是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体贴之心;运用“望夫石”的典故是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爱之深切。 “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一句化用的是谁的诗句? 提示:范仲淹《苏幕遮》: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蜗角虚名”这个典故出于何处?用此典故表明了怎样的意思?提示:语出《庄子》。表明了对功名利禄的蔑视和痛恨态度。这一层次“八曲四宾白”,集中而强烈地表现了莺莺饱受煎熬内心种种无告的痛苦。她时而泣诉,时而诅咒。她的情绪,她的思绪,在备受折磨之中恍惚着跳跃着。她只求与心上人厮守终生,并不在意世俗功名,“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怨愤地诅咒将他们拆散的功名,称之为“蜗角虚名,蝇头微利”。分析第三部分这个层次人物的感情随剧情发展达到高潮。通过“八曲五宾白”,一方面,再次展现了莺莺痛不欲生的感情和对张生的叮咛体贴;另一方面,和盘托出自己的深深忧虑,袒露内心世界。 莺莺临别赠言的“口占”绝句,表现了怎样的心情?所表达的却并不是她的真实心愿,这是反语,是试探,也是“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二煞》)的痛苦心理的反映,而“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才是她的心声。 怎样理解[耍孩儿]中的典故?
提示:“红泪”借王嘉《拾遗记》的典故,司马青衫借白居易《琵琶行》的典故,表现主人公因离别而生的伤心之情。[五煞]表明了主人公怎样的心情? 提示:对张生的生活的关心,千叮万嘱,真情自现。[二煞]中所用是几个典故?这些典故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其作用是表明崔莺莺对张生的担心。
《一煞》《收尾》两支曲子,刻画了莺莺的心情 ?《一煞》选择“夕阳古道”的意象,并有两处幻觉描写(“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夕阳古道”萧瑟凄冷,不仅增添了苍凉的意味,更给人无穷联想,包含许多“潜台词”。怅然痴立,极目远送,产生幻觉。先是耳闻无声,寂静中竟忽有马嘶传来;后恍恍惚惚对自己的举动行止竟也无法理解。 [一煞]写“别愁”,使用了“青山”、“古道”、
“夕阳”、“烟霭”四种意象。试回忆唐诗宋词中
用这些意象写“愁”的名句。青山:
古道:
夕阳:
烟霭: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
(戴叔伦《题稚川水》)
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
(林逋《长相思·吴山青》)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斜阳外,寒鸦点点,流水绕孤村。(秦观《满庭芳》)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灏《黄鹤楼》)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收尾》中车儿“装不下许多愁”,构思妙在哪里? 离愁原是抽象的,这里借鉴了前人的用法,化虚为实,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情感,用夸张的手法实体化,表现了痛苦的深重。而“四围”两句,虽是淡淡景语,其实包含着无限情思,就像电影中的长镜头,具有无穷的韵味。 《长亭送别》最后一句“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李后主《虞美人》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江城子》中“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中“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作比较分析。 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物象,饶有新意,各具特色。李煜将愁变成了水,秦观又将愁变成随水而流的东西,李清照又将愁搬上了船,王实甫则把愁装在了车上。都很自然贴切,不着痕迹,且意境完整。 意象的精心选用
情景的密切交融
诗词的巧妙化用
情态的传神描摹
典故的适当运用
修辞的广泛使用
言之长短声之高下等如何细腻深刻的表现崔莺莺离愁?意美:性情美
情态美
意境美形美:整齐美
错落美
声韵美神美:神韵美
(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曲词警人余香满口艺术手法总结刻画方法离愁别恨:忧心忡忡:惴惴不安:埋怨不满:经历艰难,始能结合,
昨夜允婚,今日别离。荒村雨露,野店风霜,
无人扶持,最难调护。异乡花草,再行栖迟,
停妻再娶,忘情负义。拆散鸳鸯,催逼上路,
此情难诉,此恨谁知。直抒胸臆: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借景言情: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以景衬情: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妙用修辞:典故、比喻、对偶、夸张、排比A、对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人物心理这折戏中有多处表现了她珍视自由爱情、厌弃功名利禄的价值追求:“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希望张生“此一行得不得官,疾便归来”,担心张中举后“停妻再娶妻”。这痛苦旋律中闪烁着珍视爱情、厌弃功名利禄的反封建的思想光辉。 B、既善于化用前人名句,也擅长提炼生活中的白描俊语 曲词或者秀丽典雅,含蓄悠长;或者质朴自然,活泼爽利。既有诗词意趣,又不失元曲本色。例如,范仲淹《苏幕遮》词中“碧云天,黄叶地”是咏秋名句。王实甫易“叶”为“花”,移入《端正好》一曲,与飞雁、霜林一起,组合成一幅新的暮秋图,切合剧中的情景和离人的心绪。《收尾》“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句,是对李清照《武陵春》词“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意境的再创造,形象地传达出人物心灵所承受着的感情重压。《叨叨令》《快活三》两支曲子,出语当行,极富生活气息。两副笔墨交替并用,得心应手,炉火纯青。分手之时 [一煞]
[收尾]斜晖霜林图:碧天白云、黄花堆积、秋风阵阵、北雁南飞。黄叶衰草图:飒飒秋风、黄叶纷飞、袅袅烟气、野草零落。古道烟霭图:青山疏林、轻烟薄暮、夕阳古道、风啸马嘶。对离别情境的生动描写:曲词中描写秋景的组合意象长亭路上[端正好] 筵席之中[脱布衫][滚绣球] :“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叨叨令] :“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对拆散
鸳鸯的
不满珍重爱情鄙视功名利禄[幺篇]:“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朝天子]:“‘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科白):“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二煞] :“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
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
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长亭送别]中,莺莺的反封建意识具体表现在那些曲词中?《长亭送别》曲词以词采典雅见长,情景交融。
试以[端正好]为例,说说情与景是怎样交融的。一、意象的组合,典雅华美 :
二、情感的抒发,委婉含蓄 :
三、动词的运用,恰到好处 :端正好一曲,前四句,一句一景,点染了一幅
空间广阔、色彩斑斓的图画:蓝天白云,黄花
满地,西风凄紧,北雁南飞,霜林染红。前四句,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衬托出莺莺
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心情。后两句是莺莺自问
自答,在为离别的痛苦而流了一夜眼泪的莺莺心中,
经霜的树林是被她的离情感动而变红的一个“染”字,不但写出了景物色彩的遽然变化,而且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得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离愁,蒙上一层沉郁忧伤的感彩。 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
——朱劝《太和正音谱》课堂检测: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谂知(niàn) 暮霭(ǎi) 胸臆(yì)
B.泠泠(líng) 相偎(wèi)栖迟(qī)
C.赓续(gēng)玉醅(pèi) 揾做(wèn)
D.萧瑟(sè) 憔悴(cuì) 顷刻(qǐng) D2.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两项是( )
A.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
B.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
c.到京师休辱末了俺孩儿,挣揣一个状元回来者。
D.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
E.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 2.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两项是( )
A.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
B.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
c.到京师休辱末了俺孩儿,挣揣一个状元回来者。
D.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
E.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 BD3.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心待与他举案齐眉(端饭的盘子) 虽然是厮守得一时半刻(相守)
B.虽然眼底人千里(眼前) 趁路程节饮食(赶)
C.也合着俺夫妻们共桌而食(和着) 寻思起就里(内中的实际情况)
D.一递一气长吁气(交替) 再休似此处栖迟(留恋) C4.对[ 耍孩儿] 一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司马青衫"系用典,出自白居易《琶琵行》中"江州司马青衫湿"一句;B."伯劳东去燕西飞"亦系用典,化用了乐府诗《东飞伯劳歌》中的诗句;C."虽然眼底人千里,且就尽生前酒一杯"句是借酒浇愁,及时行乐的表现;D."眼中流血,心内成灰",这是莺莺送别张生悲戚、依恋、怨恨的集中表现。答案:C 应为借酒饯行非为"借酒浇愁,及时行乐"。5.下列对[一煞]一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夕阳"一句,看似乎易,含情极深。日夕薄暮,本是当归之时,而今却挥袂远别,人何以堪!B.一个"古"字,不但平添了许多苍凉况味,而且把别离的凄苦之情推及古今,它包含着人物内心的许多"潜台词",也启示着读者观众的丰富联想。C."无人语"三字既道出了环境的寂静,更刻绘了莺莺"笑吟吟一处来,哭啼啼独自归"的孤独感和无处可诉的痛苦心理。D."来时"一句,直抒胸臆,表现莺莺留恋美景,留恋情人的情怀。答案:D 留恋美景显然不当 6."到晚来闷把西楼倚,见了些夕阳古道,衰柳长堤"一段曲文,多处化引了古诗文语句,下列不属此列的一项是:A."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李煜《相见欢》B."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C."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D."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李煜《浪淘沙令》 答案:D 该句写的是亡国之痛,不是离别之愁 小型张:双玉读曲 宝玉正踟蹰间,只听背后有人说道:“你在这里做什么?”宝玉一回头,却是黛玉来了……黛玉道“什么书?”宝玉见问,慌的藏了,便说道:“不过是《中庸》、《大学》。”黛玉道:“你又在我跟前弄鬼。趁早儿给我瞧瞧,好多着呢!”宝玉道:“妹妹,要论你,我是不怕的。你看了,好歹别告诉人。真是好文章!你要看了,你要看了,连饭也不想吃呢!”一面说,一面递过去。黛玉把花具放下,接书来瞧。从头看去,越看越爱,不顿饭时,己看了好几出了。但觉词句警人,余香满口。一面看了,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 《西厢记》在他俩心中引起的强烈共鸣,也正是封建时代青年男女的共鸣。难怪封建卫道士要视之为“移人性情”的洪水猛兽,明、清两代统治者都曾明令禁毁,甚至道光二十四年浙江学政还在省城设局收毁之,后来类似情况还不断重演。一些封建帮闲还大造舆论:“《西厢》、《玉簪》等,诸淫亵之戏,亟宜放绝,禁书坊不得卖也”。他们说《西厢记》是“淫书之尤者”,“看了《西厢记》,到老不成器”,千方百计诋毁之。更有甚者,他们还瞎编什么《西厢记》作者“嚼舌而死”,死后被打入地狱不得超生,连那些推崇者如李卓吾、金圣叹,也因评点《西厢》而不得善终云云。
文学家、诗人郭沫若曾经说过:文艺母亲的女孩儿里,“要以《西厢》最完美,最绝世了。《西厢》是超过时空的艺术品,有永恒而且普遍的生命。”
王实甫就活在他的《西厢》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