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3、《马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作者及文体特征,背诵全文。
2.积累重要词语与句子意思。
3.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4.精读课文,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把握文章的寓意,理解文章中作者的写作意图与所抒发的情感。
【教学重点】
1.了解本文作者及文体特征,背诵全文。
2.积累重要词语与句子意思。
3.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教学难点】
精读课文,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把握文章的寓意,理解文章中作者的写作意图与所抒发的情感。【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播放视频《伯乐相马》)
伯乐相马的故事古已有之,本文作者韩愈借千里马的不幸遭遇发出不平之音,激起了古今许多有才之士的共鸣。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预习检查
1、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以载道”,反对浮华文风,提出“唯陈言之务去”。韩愈推动了文学发展,被后世列为 “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主要作品有《论佛骨表》《师说》《进学解》,著有《韩昌黎集》,本文选自《杂说》四篇中的第四篇。
2、写作背景
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经三次上书宰相请求被提拔任用,但结果是“待命”四十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hūn】人(守门人)辞焉”。此后,他不得不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郁郁不乐,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之士不受重用,韩愈痛感明主难遇,所以有“伯乐不常有” 之叹。在这种情况下,韩愈写下了这篇文章,以此表达内心的愤懑。本文可以说是他的一篇“不平则鸣”之作。
3、文体知识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 说理透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说”就是“谈谈”的意思,“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如:《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就属这一文体。
4、读准字音。
祗( ) 骈( ) 槽枥( )
食马者( ) 粟( ) 邪( )
奴隶( ) 执策( ) 一石( )
一食( ) 才美不外见( )
5、范读课文,注意停顿
马说(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6、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提示:这篇文章是作者带着悲愤的情绪写的。朗读《马说》就要把这11个“不”字读好,它表现了千里马的遭遇,作者的不平,表现了作者的愤慨和嘲讽。句末的叹词——三个“也”要读出不同的语气。下面大家各读各的,一定要慢一点,要旁若无人地读。
①“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要读出惋惜的语气。
②“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要读出作者的不平之气。
③“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要读出作者的愤慨。
7、全班齐声朗读课文
女生读第一段,男生读第二段,第三段全班齐读,声音要大,注意节奏,注意速度。
朗读课文时,注意把握下面句子的语气。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陈述语气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反问语气
(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转折语气
(4)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诘问、感叹语气
三、课文释义
(一)借助工具书,同桌之间合作交流,老师指导,疏通文章大意。
(1)世有伯乐①,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②伯乐不常有。故虽③有
①本名孙阳。春秋时人, ②表转折。可是,但是 ③因此 即使
擅长相(xiàng)马。
名马,祇④辱于奴隶人⑤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⑥,不以千里称⑦也。
④只是 ⑤指仆役,这里 ⑥(和普通的马) ⑦著称
指喂马的人 一同死在马厩里
(2)马之①千里者,一食②或③尽④粟一石。食⑤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①之,定语后置的标志。②吃一顿 ③有时 ④吃尽 ⑤通“饲”,喂
是①马也,虽②有千里之能,食③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④,且
①这样 ②虽然 ③吃 ④见:通“现”,表现在外面
⑤欲与常马等⑥不可得,安⑦求⑧能千里也?
⑤尚且 ⑥等同,一样 ⑦怎么,哪里 ⑧他,代千里马
(3)策之不以其道, 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
①驱使它 ②按照正确的方法 ③竭尽它的才能 ④通晓它的意思
策:马鞭,引申为鞭打 材:通“才”,才能
策而临⑥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⑧? 其⑨真不知⑩马也。
⑤拿马鞭 ⑥面对 ⑦难道,表反问语气 ⑨恐怕,表推测语气
⑧邪:通“耶”,“吗” ⑩懂得,了解,认识
(二)学生齐声诵读文章译文。
译文: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只能辱没在马夫的手里,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像普通的马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品德就显现不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驱使千里马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这世上)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四、整体感知
根据课文的译文,说说每一个自然段的内容,理清结构。
第一层(第1段):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第二层(第2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第三层(第3段):总结全文。表现作者对封建统治者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
五、文言知识积累
(一)通假字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祗”通“祇”,只是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通“饲”,喂
3.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表现
(二)古今异义
①然后有千里马
(古义: ;今义: 。)
②故虽有名马 (古义: ;今义: 。)
③一食或尽粟一石
(古义: ;今义: 。)
④是马也 (古义: ;今义: 。)
⑤策之不以其道
(古义: ;今义: 。)
(三)词类活用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
一食或尽粟一石( )
策之不以其道( )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食之不能尽其材( )
(四)一词多义
①能 虽有千里之能(才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
②食 食之不能尽其材(同“饲”,喂)
食不饱(吃)
③其 不知其能千里(代千里马)
其真无马邪(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其真不知马也(表示推测,恐怕)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代词,它的)
④之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结构助词,的)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语气助词,无意义)
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代千里马)
⑤策 策之不以其道(动词,用马鞭驱赶)
执策而临之(名词,马鞭)
⑥以 不以千里称也(凭借)
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五)文言句式
倒装句
马之千里者 定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千里之马者”。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祗于奴隶人之手辱”。
省略句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也”前面省略宾语“它”,可补充为“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它)也”。
策之不以其道 省略主语“食马者”,可补充为“(食马者)策之不以其道”。
六、课堂检测
1.选出注音有误的一项( A )
A.骈死于槽枥之间(bìng) B.才美不外见(xiàn)
C.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sì) D.其真无马邪(yé)
2.“食”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 )
A.一食或尽粟一石 B.其能千里而食也
C.食之不能尽其材 D.谨食之,时而献焉
3.重点词语解释。
(1)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2)骈死于槽枥之间
(3)一食或尽粟一石
(4)才美不外见
(5)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6)安求其能千里也
(7)策之不以其道
(8)其真不知马也
七、课后作业
1、朗读并背诵这篇文言文。
2、用现代汉语翻译这篇文言文。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是人才实现自身价值的理想境界。但在很多时候,特别是古代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现象非常严重,很多人才常哀叹怀才不遇、生不逢时。人才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呢?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韩愈的《马说》。
整体感知
速读课文,梳理文章思路。
第一段:提出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第二段:进一步从反面论证:指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shí)不饱,力不足”
第三段:得出结论:其真不知马也
精读细研
分析理解第一自然段
1.文章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之间的关系的?
明确: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2.如果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如何?
明确: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祗辱于”“骈死于” 等词语暗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写出了千里马在没有被伯乐发现的遭遇,暗含了作者的无限痛惜之情。
分析理解第二自然段
1.“千里马”与“常马”有什么区别?
明确:一食或尽粟一石。
2.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是什么?
明确:直接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反问句,表达了对统治者埋没人才的不平之意、愤懑之情。
分析理解第三自然段
1.文中哪些语言体现出食马者不知马?刻画了食马者怎样的形象?
明确:“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将“食马者”的平庸浅薄刻画得淋漓尽致。
2.最后一段中哪句话揭示了全文的中心?
明确:其真不知马也
三、合作探究
1、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有什么深层含义?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本文寓深刻的思想于具体形象之中。“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比喻慧眼识人才者;“食马者”比喻愚妄无知的统治者。
作者以千里马为喻,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埋没人才的行为作了深刻揭露,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愤慨和深沉的痛惜之情。这种托物寓意的写法,使文章不仅生动活泼,而且更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2、我们将文中的本体换成喻体来体会一下: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明确:世上先有赏识人才的人,然后才有人才。人才经常有,可是赏识人才的人却不常有。
原来,作者是借说马,来说“人才”之事。这种借物来说理的手法,就叫—— 托物寓意 。
托物寓意是一种文学作品的写作手法,它借客观事物或景物来抒发主观的情思,蕴含文题的主旨,把一个深刻的道理通过对某一物的记叙、描写、议论等表达出来。
3、作者托“马”这个物,寓什么意呢?
明确:作者所要表达的见解是:封建统治者应当善于识别人才,对有才能的人应该:尊之以高爵,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使之充分施展才干。
4、这篇短文仅一百余字,多次提到“千里马”,却不显得啰唆。作者提到“千里马”的方式有哪几种?各具有怎样的效果?
明确:(1)直称,如“千里马”。正面提及,表述严正。
(2)暗称,如“名马”“马之千里者”。表述委婉,虽不直呼其名,而意在其中。
(3)代称,如“是马也”。表意简洁含蓄。
5、韩愈曾在《送孟东野序》中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意思是指受到委屈和压迫就要发出不满和反抗的呼声。文本借千里马不得伯乐,实际上是对人才流落不得赏识而鸣。因此,文中充满了受到不公对待的委屈与愤怒。请仔细品读下面五个“也”字句,对其所表达的语气分别做出解说。
①不以千里称也。
明确:表示陈述语气,但流露出无限痛惜之情;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明确:表示肯定语气,肯定食马者的无知;
③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明确:表示句中停顿,提醒读者注意食马者的无知给千里马带来的严重危害;
④安求其能千里也?
明确:表示反诘语气,凝聚着作者的愤慨之情;
⑤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明确:表示感叹语气,其间既有痛切之感,更有对食马者的辛辣嘲讽。
6、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韩愈怎样的思想?
明确: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寄托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
7、本文有何现实教育意义?作为一个人才,你认为应该怎样施展自己的才能?
明确:读了本文能认识到旧社会封建统治者埋没、扼杀人才的可恶,深感生在新社会的幸福。我们应当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炼自己,使自己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有用之才。
“不患人不知,只患己不能”。在保持自己人格和尊严的同时,多一些自知之明,少一些清高和自负埋没了聪明才智。耽误了宝贵的青春年华。
一个人、尤其是自认为有才华和能力的人,就需要利用各种方式,为自己创造一个能够施展才华的平台和机会。
四、拓展延伸
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
——《资治通鉴·唐纪八》
阅读材料,结合课文,说一说唐太宗对人才的观点,然后谈谈你对伯乐和千里马关系的认识。
【明确】唐太宗主张选拔和任用人才要“各取所长”。选拔、任用人才,要多看他人之长,发挥其优势。
阅读材料,结合课文,然后谈谈你对伯乐和千里马关系的认识。
示例:
(1)伯乐的作用很重要,但并不起决定作用。
(2)是金子总会发光,关键在于你是不是真金。
(3)不是说能日行千里的马才是好马,能拉车耕地的马只要不偷懒也应该算是好马。
(4)既要努力学习、努力工作,拥有真本领,又要积极寻找机会,寻找伯乐,大胆展示自己的才华。
五、写作特色
托物寓意。
文章通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借助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作用,将发现人才的人比作“伯乐”,将愚昧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摧残和埋没人才的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例如,用“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来指出千里马的遭遇,用“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来揭示它的才能被埋没的原因。
中心突出。
全文围绕着“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个中心逐层展开论述。文章开篇说伯乐知马而“伯乐不常有”,故千里马“不以千里称”是具有必然性的;中间从“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说到千里马“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深刻地揭示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食马者不识千里马。最后,痛斥食马者的愚昧浅薄,由此引出全文的结句“其真不知马也”的现状总结,流露出强烈的呼唤识才的统治者,呼唤统治者重视人才的情感。
六、文章主题
本文是一篇寓言性杂文,借伯乐相马的故事提出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见解,托物寓意,讽刺和控诉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摧残人才的愚昧和昏庸,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强烈愤慨,流露出强烈的呼唤识才的统治者,呼唤要重视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对人才要给予优厚的待遇的情感。
七、课堂检测
1、根据课文内容默写填空。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
2.下列加色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B )
A.谥(shì)号 祗辱(zhǐ) 尽粟(sù) 一石(shí)
B.马厩(jiù) 骈死(pián) 槽枥(cáo) 食不饱(shí)
C.郡望(jùn) 奴隶(nóng) 无马邪(yé) 千里称也(chèn)
D.昌黎(lí) 食马者(sì) 不外见(jiàn) 策之不以其道(cè)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
A.策⑴策之不以其道 ⑵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B.安⑴安求其能千里也 ⑵安能辨我是雄雌
C.其⑴其真无马邪 ⑵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D.之⑴马之千里者 ⑵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4.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 B )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只是辱没在奴仆的手中。】
B.才美不外见。【(它的)才能和美好品质不被外人看见。】
C.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喂马的人不知道按照它能日行千里的能力去喂养它。】
D.食不饱,力不足。【吃得不饱,力气不充足。】
5.下列关于《马说》一文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本文第一段就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强调了伯乐的重要性。这也是怀才不遇之人经常用以抒怀之句。
B.文中描写千里马可悲命运的句子是:“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其作用是:从反面论述了中心论点,同时揭示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
C.文中作者对“食马者”“天下无马”的无知妄说进行了辛辣的讽刺。文末的“其真不知马也”与文章开头相呼应,点明文章主旨。
D.这篇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千里马比喻有才之士;食马者比喻不识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浅薄愚妄的统治者。抒发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行为的愤慨之情。
6.下面有关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韩愈的《马说》通篇说的是马,其实论的是人事,用的是借物寓意的手法。
B.《马说》围绕着“不知马”这一中心逐层展开论述。开头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中间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最后总结全文。
C.《马说》选自《韩愈文选》中的《杂说》。《杂说)共四篇,《马说》是第四篇。韩愈,字昌黎,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D.《马说》是一篇论说文,以千里马寓人才,流露出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八、作业布置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完成练习册中的相关作业。
3、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这些话题是常谈常新的,请你联系现实谈谈自己的看法。
九、板书设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59张PPT)
语文部编版 八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
第23课 马 说
韩 愈
新课导入
点击播放视频:成语故事《伯乐相马》
新课导入
伯乐相马的故事古已有之,本文作者韩愈借千里马的不幸遭遇发出不平之音,激起了古今许多有才之士的共鸣。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学习目标
1.了解本文作者及文体特征,背诵全文。
2.积累重要词语与句子意思。
3.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4.精读课文,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把握文章的寓意,理解文章中作者的写作意图与所抒发的情感。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01
第一课时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以载道”,反对浮华文风,提出“唯陈言之务去”。韩愈推动了文学发展,被后世列为 “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主要作品有《论佛骨表》《师说》《进学解》,著有《韩昌黎集》,本文选自《杂说》四篇中的第四篇。
写作背景
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经三次上书宰相请求被提拔任用,但结果是“待命”四十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hūn】人(守门人)辞焉”。此后,他不得不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郁郁不乐,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之士不受重用,韩愈痛感明主难遇,所以有“伯乐不常有” 之叹。在这种情况下,韩愈写下了这篇文章,以此表达内心的愤懑。本文可以说是他的一篇“不平则鸣”之作。
文体知识
概念 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感想。
特点 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篇幅一般不长。
具有以小见大的特点;形式上叙议结合,或先叙后议,或先议后叙,或边叙边议,而基本原则是叙为议设,议由叙生,核心是议。
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常常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即我们常说的“托物寓意”。
说
《爱莲说》也属于这一文体。
预习检查
读准字音、掌握字形
祗( ) 骈( ) 槽枥( )
食马者( ) 粟( ) 邪( )
奴隶( ) 执策( ) 一石( )
一食( ) 才美不外见( )
zhǐ
pián
cáo lì
sù
lì
sì
cè
yé
xiàn
dàn
shí
整体感知
点我放课文朗读
马 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zhǐ)辱(rǔ)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枥(cáo lì)之间,不以/千里称(chēng)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整体感知
朗读指导
读音准确
富有节奏
读出情感
停连恰当
学生自由朗读诗文。要求:
疏通文意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
同“祇(只)”,只、仅。
奴仆。
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
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奴仆的手下受到屈辱,(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槽之间,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马槽。
本名孙阳,字伯乐,春秋时秦国人,擅长相(xiàng)马。
连词,此处表转折关系,译为“可是”。
即使。
日行千里的骏马。
凭借。
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疏通文意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吃一次。
表现在外面。见,同“现”,表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次有时能吃下 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所以)这样的马,虽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有时。
同“饲”,喂。
犹,尚且。
连词,表承接,可译为“来”。
这。
才能,能力。
才能和优点。
等同,一样。
语气助词,用于疑问句末尾,与疑问代词“安”相配合,表示反问,可译为“呢”
疏通文意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
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鞭,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
按照。
正确方法。
用马鞭赶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面对(着)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才能、才干。
面对。
通晓。
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音节助词,无实义。
表示感慨,相当于“唉”。
表示推测语气。
使……竭尽。
表修饰
文言知识归纳
(一)通假字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祗”通“祇”,只是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通“饲”,喂
3.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表现
文言知识归纳
(二)古今异义
①然后有千里马
(古义: ;今义: 。)
②故虽有名马 (古义: ;今义: 。)
③一食或尽粟一石
(古义: ;今义: 。)
④是马也 (古义: ;今义: 。)
⑤策之不以其道
(古义: ;今义: 。)
这样以后
表顺接的连词
即使
虽然
有时
或者,并列连词
这
判断词
正确的方法
道路
文言知识归纳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
一食或尽粟一石( )
策之不以其道( )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食之不能尽其材( )
形容词作动词,受屈辱
形容词作动词,吃尽
名词作动词,用马鞭驱赶
数量词作动词,行千里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竭尽
(三)词类活用
文言知识归纳
安求其能千里也( )
策之不以其道( )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
马之千里者( )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代词,它
助词,的
定语后置标志
音节助词,不译
其真不知马也( )
其真无马邪( )
策之不以其道( )
代词,它
副词,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代词,它的
副词,表示推测语气,恐怕
(四)一词多义
之
其
文言知识归纳
不以千里称也( )
策之不以其道( )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而伯乐不常有( )
介词,凭借
介词,按照
表转折,但是
表顺承
策
执策而临之( )
策之不以其道( )
名词,鞭子
动词,用鞭子打
(四)一词多义
以
而
连词,表修饰
执策而临之( )
策
文言知识归纳
虽有千里之能( )
安求其能千里也( )
名词,才能
动词,能够
一食或尽粟一石( )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动词,吃
动词,喂
食之不能尽其材( )
一食或尽粟一石( )
动词,吃完
动词,使……竭尽
一食或尽粟一石( )
量词,顿
(四)一词多义
食
能
尽
也
不以千里称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
语气助词,表判断
语气助词,表停顿
语气助词,表疑问
文言知识归纳
(四)一词多义
常
千里马常有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副词,常常、经常
形容词,普通的
(五)文言句式
文言知识归纳
判断句:
“……也”,表判断
其真不知马也
倒装句:
定语后置,即“千里之马者”
马之千里者
状语后置,即“祗于奴隶人之手辱”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五)文言句式
文言知识归纳
省略句:
第二个“食”后面省略宾语“之”,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也”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策之不以其道
省略主语“食马者”,即“食马者策之不以其道”
安求其能千里也
“安……也”翻译为“怎么能……呢”
固定句式:
1.选出注音有误的一项( )
A.骈死于槽枥之间(bìng) B.才美不外见(xiàn)
C.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sì) D.其真无马邪(yé)
2.“食”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一食或尽粟一石 B.其能千里而食也
C.食之不能尽其材 D.谨食之,时而献焉
A
A
课堂检测
3.重点词语解释。
(1)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2)骈死于槽枥之间
(3)一食或尽粟一石
(4)才美不外见
(5)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6)安求其能千里也
(7)策之不以其道
(8)其真不知马也
只是
两马并驾
有时
才能,美好的素质
等同,一样
怎么,怎能
正确的方法
识别,了解
课堂检测
1、朗读并背诵这篇文言文。
2、用现代汉语翻译这篇文言文。
布置作业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02
第二课时
“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是人才实现自身价值的理想境界。但在很多时候,特别是古代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现象非常严重,很多人才常哀叹怀才不遇、生不逢时。人才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呢?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韩愈的《马说》。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指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shí)不饱,力不足”
第一段
提出论点:
世有伯乐,
然后有千里马
正面论证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反面论证
“故虽有名马…...
不以千里称也”
第二段
进一步从反面论证:
第三段
得出结论:其真不知马也
痛斥执策者的愚蠢,勾画执策者狂妄无知的形象
痛惜
愤怒
讽刺
速读课文,梳理文章思路。
精读细研
1、首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是什么
作用:提出中心论点。
关系: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有决定作用,千里马对伯乐有依赖性。
精读细研
2、如果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如何?(用课文原句作答)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倍受侮辱
骈死于槽枥之间
凄惨而死
湮没无闻
不以千里称也
精读细研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反问,进一步表达了作者对“食马者”不识千里马的愤懑之情,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同时表达了作者对千里马的同情。
精读细研
4、文中哪些语言体现出食马者不知马?刻画了食马者怎样的形象?
策之不以其道
食之不能尽其材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平庸浅薄
愚妄无知
不识千里马
精读细研
5、结尾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自问自答,这在全篇中有什么作用?
起到收束全篇的作用。结尾“其真无马邪”紧承上文“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其真不知马也”则是紧承结尾段前三句,因此结尾这一设问起到收束全篇的作用。
6、在作者看来,千里马的重要特性是什么?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特性?
千里马的重要特性是“一食或尽粟一石”。而“食马者” 不知晓千里马的这个特性,导致其“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最后,“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所以,强调这一特性,是为了谴责“食马者”的无知。
精读细研
语言品析
1、这篇短文仅一百余字,多次提到“千里马”,却不显得啰唆。作者提到“千里马”的方式有哪几种?各具有怎样的效果?
直称
如“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正面提及,表述严正。
暗称
如“故虽有名马”“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表意委婉,虽不直呼其名,而意在其中。
代称
如“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等句中的“其”“是”“之”等代词,都是指称千里马的,表意简洁含蓄。
语言品析
2、结合具体语句,体会文中的虚词“也”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不以千里称也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
其真不知马也
表示陈述语气,饱含愤愤不平、无限痛惜之情。
表示肯定语气,肯定食马者的无知。
表示句中停顿,提醒读者注意“食马者”的无知造成千里马被埋没的后果。
表示反诘语气,将作者的愤怒、谴责之情推向高潮。
表示感叹语气,既有作者的痛切之感,也有对“食马者”强烈的嘲讽之意。
合作探究
1、文中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比喻什么人?
千里马
人才
伯乐
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
食马者
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
合作探究
千里马难遇伯乐--------人才难遇明主。
托 物——
寓 意——
2、作者仅仅是在写“千里马”吗?结合“说”的托物寓意的写法来分析。
千里马的遭遇
对统治阶级不识人才不重人才、摧残人才的愤慨、不满
托物寓意
托物寓意是一种文学作品的写作手法,它借客观事物或景物来抒发主观的情思,蕴含文题的主旨,把一个深刻的道理通过对某一物的记叙、描写、议论等表达出来。
合作探究
3、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文围绕着有千里马还是没有千里马的问题反复论述,慨叹世无伯乐致使千里马陷于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没人才,并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愤懑不平的心情。
4、试谈谈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
任人唯贤 唯才是举
自我锤炼 毛遂自荐
“千里马”:
“伯 乐”:
“饲马者”:
广纳贤才 唯贤是用
韩愈认为“伯乐”决定了“千里马”的命运,这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未免绝对。我们要主动地去争取,像毛遂一样的自荐,方可把握住自己的命运。
我相信所有的伯乐一定会尊重教育,尊重人才。让千里马能够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愿伯乐们能够拥有一双慧眼。因为世界上不是缺少千里马,而是缺少发现千里马的眼睛。
合作探究
文章主旨
本文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愚昧和昏庸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表达了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人才能充分发挥才能的愿望。
拓展延伸
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
——《资治通鉴·唐纪八》
阅读材料,结合课文,说一说唐太宗对人才的观点,然后谈谈你对伯乐和千里马关系的认识。
唐太宗主张选拔和任用人才要“各取所长”。选拔、任用人才,要多看他人之长,发挥其优势。
拓展延伸
阅读材料,结合课文,然后谈谈你对伯乐和千里马关系的认识。
(1)伯乐的作用很重要,但并不起决定作用。
(2)是金子总会发光,关键在于你是不是真金。
(3)不是说能日行千里的马才是好马,能拉车耕地的马只要不偷懒也应该算是好马。
(4)既要努力学习、努力工作,拥有真本领,又要积极寻找机会,寻找伯乐,大胆展示自己的才华。
示例:
拓展延伸
课后思考与拓展
一、熟读并背诵课文,说说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什么观点,寄寓了怎样的情感。
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有了伯乐,才能发现人才”的观点,并指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亦即人才常有,而善于发现人才的伯乐却不常有。这寄寓了作者对人才遭屈辱、被埋没的感慨、悲愤之情。
课后思考与拓展
二、这篇短文仅100余字,多次提到“千里马”,却不显得啰嗦。作者提到“千里马”的方式有哪几种?各具有怎样的效果?
①直称。如“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正面提及,表述严正。
②暗称。如“故虽有名马”“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表述委婉,虽不直呼其名,而意在其中。
③代称。如“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这些句子中的“其”“是”“之”等代词,都是指称千里马的,表意简洁含蓄。
课后思考与拓展
三、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句子的语气特点。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4.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陈述语气)
2.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不能办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反问语气)
3.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转折语气)
4.唉!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诘问、感叹语气)
课后思考与拓展
四、阅读下面的短文,结合课文,写一段文字,谈谈你对人才问题的看法。不少于300字。
上①令封德彝②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③,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
——《资治通鉴唐纪八》
①上:皇上,指唐太宗。②封德彝(568—627):名伦,字德彝,唐代官员,官至尚书右仆射。③致治者:使国家达到大治的人。
【示例】 人才问题之我见
从课文和课后所给的材料来看,每个人都应是“人才”,关键是使用者能否用其所长。我赞同这个观点。社会是丰富多彩的,对人才的需求也是千差万别的。只要能胜任其中某项工作并将其做好,这样的人就应该是人才。
用人者应该找实用的对口人才。一个人,在他的岗位上能创造出应有的价值,就是人才,因为现在企业的发展靠的是团队精神,所以某个人只要能胜任某个岗位就可以了。用人单位不能用过于挑剔的眼光去看某个人,说白了,没有人是十全十美的。
综上,我觉得人才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对用人公司来说,人才其实就在你身边,关键要看你怎么去用;对求职者来说,其实你就是人才,关键要看你怎么去找准自己的位置,实现价值。
课堂检测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
1、根据课文内容默写填空。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课堂检测
2.下列加色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谥(shì)号 祗辱(zhǐ) 尽粟(sù) 一石(shí)
B.马厩(jiù) 骈死(pián) 槽枥(cáo) 食不饱(shí)
C.郡望(jùn) 奴隶(nóng) 无马邪(yé) 千里称也(chèn)
D.昌黎(lí) 食马者(sì) 不外见(jiàn) 策之不以其道(cè)
【解析】A项,“一石”的“石”应读“dàn”;C项,“奴隶”的“奴”应读“nú”“不以千里称也”的“称”应读“chēng”;D项,“才美不外见”的“见”应读“xiàn”。
B
课堂检测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策⑴策之不以其道 ⑵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B.安⑴安求其能千里也 ⑵安能辨我是雄雌
C.其⑴其真无马邪 ⑵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D.之⑴马之千里者 ⑵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B
【解析】A.名词活用动词,鞭打/记录 B. 怎么 /怎么 C.难道,表反问语气/是……还是……,表选择语气 D.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补充音节
课堂检测
4.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 )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只是辱没在奴仆的手中。】
B.才美不外见。【(它的)才能和美好品质不被外人看见。】
C.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喂马的人不知道按照它能日行千里的能力去喂养它。】
D.食不饱,力不足。【吃得不饱,力气不充足。】
B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重要句子的翻译。其中B项中“见”同“现”指表现。而不是“外人看见”。全句可翻译为: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
课堂检测
5.下列关于《马说》一文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第一段就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强调了伯乐的重要性。这也是怀才不遇之人经常用以抒怀之句。
B.文中描写千里马可悲命运的句子是:“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其作用是:从反面论述了中心论点,同时揭示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
C.文中作者对“食马者”“天下无马”的无知妄说进行了辛辣的讽刺。文末的“其真不知马也”与文章开头相呼应,点明文章主旨。
D.这篇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千里马比喻有才之士;食马者比喻不识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浅薄愚妄的统治者。抒发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行为的愤慨之情。
B
【解析】B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不能识别千里马”,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而“食不饱,力不足”是千里马的才能被埋没的直接原因。
课堂检测
6.下面有关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愈的《马说》通篇说的是马,其实论的是人事,用的是借物寓意的手法。
B.《马说》围绕着“不知马”这一中心逐层展开论述。开头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中间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最后总结全文。
C.《马说》选自《韩愈文选》中的《杂说》。《杂说)共四篇,《马说》是第四篇。韩愈,字昌黎,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D.《马说》是一篇论说文,以千里马寓人才,流露出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解析】C.有误,韩愈,字退之。
C
马 说
伯乐
千里马
食马者
千里马的
遭 遇
食马者……外见
祗辱于……称也
策之不……无马
以马喻人
托物寓意
意图:揭露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
才、摧残人才的愚昧与昏庸
情感:抒发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痛惜
嘲讽
愤怒
板书设计
谢谢聆听
谢谢观赏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3、《马说》分层同步练习(原卷)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奴隶(lì) 槽枥(cáo) 食不饱(shí)
B.祗辱于(rǔ) 尽粟(sù) 一石(shí)
C.骈死(pián) 其真无马邪(yé) 不以千里称也(chèn)
D.食马者(sì) 才美不外见(jiàn) 策之不以其道(cè)
2.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骈死于槽枥之间(成批地死去) B.一食或尽粟一石(吃一次)
C.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并且) D.执策而临之(面对)
3.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中的“之”相同的一项是( )
例: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B.公将鼓之
C.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 D.骈死于槽枥之间。
4.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才美不外见 B.安求其能千里也
C.食之不能尽其材 D.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5.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虽有千里之能
B. 一食或尽粟一石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C. 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
D.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虽有千里之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
B.其真无马邪 策之不以其道.
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环而攻之而不胜
D.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学而时习之
7. 对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食不饱,力不足(吃不饱,力气不充足)
B. 才美不外见(才能和美好品质不被外人看见)
C.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D. 其真无马邪(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8. 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B. 其真/不知马也
C.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D. 食之/不能尽其材
二、阅读理解
(一)(2022·湖南常德·一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马说(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
(1)才美不外见:
(2)策之不以其道:
2.下面各项中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 )
A.食不饱,力不足 食之不能尽其材
B.衣食所安 安求其能千里也
C.下视其辙 其真无马邪
D.策之不以其道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4.用“/”给下面句子划停顿。(划两处)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如果有人也像韩愈一样怀才不遇,得不到赏识,除了写文章抒发愤懑之情外,你认为还有哪些积极可行的做法?
(二)(2022·湖南邵阳·八年级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_____(2)安求其能千里也:________
7.下列句子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然后/有千里马 B.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C.故虽/有名马 D.策之/不以其道
8.翻译下列句子。
(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2)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9.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2021·山东临沂·八年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0.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
(2)安求其能千里也( )
(3)才美不外见( )
11.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不以千里称也 策之不以其道
B.安求其能千里也 其真无马邪
C.虽有千里之能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执策而临之
12.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造成千里马“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的间接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B.本文托物寓意,借助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
C.以“马”为喻,抒发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识别人才,埋没、摧残人才的行为的愤慨之情。
D.“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两句,前一句表示反问语气,后一句表示推测语气,揭示了问题的实质。
1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14.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是如何层层深入地论证论点的?
(四)(2022·云南红河·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
臣有二马,故常奇之。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宁饿死不受。介①胄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②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③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节选自岳飞《论马》)
【注释】①介:披上战甲。②鬣(liè):颈上的长毛。③褫(chǐ):解除。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2)食马者
(3)策之不以其道
(4)其初若不甚疾
1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然非精洁则宁饿死不受。
17.甲、乙两文表面谈马,实际都是在议论如何对待人才的。这两段文字都表达了怎样的人才观?
18.“伯乐”和“千里马”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谁更重要?请畅谈你的看法。试举历史或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
(五)(2022·河北保定·八年级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冯异①定关中,自以久在外,不自安。有人上章②言:“异权威至重,百姓归心,号为‘咸阳王’,陛下应防其反之。”光武帝以章示异。异上书谢③,诏④曰:“将军之于国家,恩犹父子,何嫌何疑,而有惧意?”及异大破敌军,诸将欲分其功,玺书⑤诮⑥大司马⑦以下,称异功若丘山,今人咸知异为名将,然非君之明,必困谗口矣。
【注释】①冯异:人名,汉代名将。②章:奏章。③谢:谢罪。④诏:诏书,皇帝的命令或文告。⑤玺书:古代封口处盖有印信的文书。秦以后,专指皇帝的诏书。⑥诮(qiào):责备。⑦大司马:官名。
19.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②一食或尽粟一石
③陛下应防其反
④然非君之明
20.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②今人咸知异为名将。
21.【乙】文中冯异遭遇了哪两件事?
22.【甲】【乙】两文写出了统治者对待人才的不同态度,请分别概括出来。
(六)(2021·湖南邵阳·八年级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
上①令封德彝②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③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
(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上:唐太宗。 ②封德彝:大臣的名字。彝,yí。③致治:治理国家达到大治。④正:只。
23.解释句子中加点的词。
(1)才美不外见
(2)虽有千里之能
(3)上诘之
(4)但于今未有奇才耳
24.翻译句子。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
25.下列各组加点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之不能尽其材
B.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德彝惭而退
C.策之不以其道 上诘之
D.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26.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B.君子用人/如器
C.但于今/未有奇才耳 D.才美/不外见
27.两文反映的都是统治者对人才的态度,甲文采用了_________的表现手法,借千里马的不幸遭遇强烈抨击了愚昧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乙文中唐太宗对人才的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针对乙文中唐太宗“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的观点,谈谈你的理解。
23、《马说》分层同步练习(解析卷)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奴隶(lì) 槽枥(cáo) 食不饱(shí)
B.祗辱于(rǔ) 尽粟(sù) 一石(shí)
C.骈死(pián) 其真无马邪(yé) 不以千里称也(chèn)
D.食马者(sì) 才美不外见(jiàn) 策之不以其道(cè)
【答案】A
【解析】B项,“一石”的“石”应读“dàn”;C项,“不以千里称也”的“称”应读“chēng”;D项,“才美不外见”的“见”应读“xiàn”。
2.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骈死于槽枥之间(成批地死去)
B.一食或尽粟一石(吃一次)
C.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并且)
D.执策而临之(面对)
【答案】C
【解析】C项,“且”的意思是“犹,尚且”。
3.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中的“之”相同的一项是( )
例: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B.公将鼓之
C.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
D.骈死于槽枥之间。
【答案】B
【解析】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的,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B项,和题干中的“之”都是音节助词,不译。ACD三项中的“之”都是结构助词,“的”。
4.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才美不外见
B.安求其能千里也
C.食之不能尽其材
D.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答案】B
【解析】A项,“见”同“现”;C项,“食”同“饲”;D项,“与”同“举”。
5.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虽有千里之能
B. 一食或尽粟一石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C. 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
D.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考查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A项,两个“之”都是结构助词“的”。B项,“食”,动词,吃/同“饲”,喂。C项,“策”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名词,马鞭。D项,“其”,表示加强诘问语气/恐怕,表推测。故答案为A。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虽有千里之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
B.其真无马邪 策之不以其道.
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环而攻之而不胜
D.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学而时习之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的理解。一词多义指的是同一个词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意义这样一种语言现象。一词多义是语言的普遍现象,是词义演变的结果。A项,两个“千里”都是“日行千里”的意思。B项,表示反问语气;它的。C项,音节助词,不译;代词。D项,结构助词,的;代词。
7. 对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食不饱,力不足(吃不饱,力气不充足)
B. 才美不外见(才能和美好品质不被外人看见)
C.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D. 其真无马邪(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文言文翻译,在初中阶段尽量此用直译法,要求逐字逐句的落实,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B项,“才美不外见”应翻译为“才能和美好品质就不能表现在外面”。故答案为B。
8. 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B. 其真/不知马也
C.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D. 食之/不能尽其材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考查文言语句的句读。B项,正确的划分应为“其/真不知马也”。“其”句首语气词。
点睛: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
二、阅读理解
(一)(2022·湖南常德·一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马说(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
(1)才美不外见:
(2)策之不以其道:
2.下面各项中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 )
A.食不饱,力不足 食之不能尽其材
B.衣食所安 安求其能千里也
C.下视其辙 其真无马邪
D.策之不以其道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4.用“/”给下面句子划停顿。(划两处)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如果有人也像韩愈一样怀才不遇,得不到赏识,除了写文章抒发愤懑之情外,你认为还有哪些积极可行的做法?
【答案】1.(1)同“现”,表现 (2)马鞭,这里指用马鞭驱赶。 2.D 3.千里马,有时能吃一石谷子 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示例: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使自己更完美;寻找机会展现自己的才华,善于推销自己;树立新的人生观,少抱怨,以一种积极的心态面对挫折,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努力顺应时代的发展。
【解析】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它的才能和优良的素质不能表现在外面。见:同“现”,表现;
(2)句意: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策:马鞭,这里指用马鞭驱赶。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吃/同“饲”,喂;
B.养生/表反问,怎么;
C.代词,它/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D.均理解为“按照”;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马之千里者”为定语后置句,本句重点词有:一食,吃一次;或,有时;石,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4.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
句意: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
“且”理解为“况且”,为连词;“欲与常马等”是想法,“不可得”是做法、结果;应在“欲与常马等”前后各断一处;
故断为: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本题考查拓展延伸。本题要求为像韩愈一样怀才不遇,得不到赏识的人提积极可行的做法,即提如何使人才不被埋没的建议,合理即可。如: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在自己所在的领域“深耕”,让自己更出色;主动寻找展现自身能力的机会,学会毛遂自荐;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人才”不仅要有专业能力还要有德行,少些牢骚抱怨,学会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等等。
【点睛】参考译文: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因此虽然有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中受辱,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能因日行千里而闻名于世。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优良的素质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叫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二)(2022·湖南邵阳·八年级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_____(2)安求其能千里也:________
7.下列句子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然后/有千里马 B.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C.故虽/有名马 D.策之/不以其道
8.翻译下列句子。
(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2)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9.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6.等同 怎么,怎能 7.C 8.(1)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只能辱没在马夫(奴仆)的手里
(2)难道(这世上)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9.表达了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以及对统治者埋没、摧毁人才的批判。
【解析】6.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等:等同。
(2)句意: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安:怎么,怎能。
7.本题考查句子的节奏停顿。
C.句总为: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故”表示发表结论,“虽有名马”是条件。应停顿为:故/虽有名马;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故:所以,因此;虽:即使;祇:同“衹(只)”,只、仅;奴隶人:奴仆;
(2)第一个“其”:表示加强反问语气;邪:同“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第二个“其”:表猜测,大概、恐怕。
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能力。
全文用了借物喻人的方式,把伯乐比喻为知人善任的贤君,把千里马比喻为未被发现的真正人才,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不识人才和摧残人才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抨击。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三)(2021·山东临沂·八年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0.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
(2)安求其能千里也( )
(3)才美不外见( )
11.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不以千里称也 策之不以其道
B.安求其能千里也 其真无马邪
C.虽有千里之能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执策而临之
12.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造成千里马“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的间接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B.本文托物寓意,借助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
C.以“马”为喻,抒发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识别人才,埋没、摧残人才的行为的愤慨之情。
D.“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两句,前一句表示反问语气,后一句表示推测语气,揭示了问题的实质。
1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14.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是如何层层深入地论证论点的?
【答案】10.辱:形容词用作动词,受屈辱 安:怎么 见:同“现”,显现、表现 11.C 12.A 13.(1)想要跟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2)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驱赶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 14.首先提出全文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接着从反面对论点论述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第三段对“食马者”进行辛辣的嘲讽,结尾再次强调造成不合理现象的原因,点明主旨,并与开头的论点照应。
【解析】10.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翻译。
(1)句意:只能在仆役的手中受辱。辱:形容词用作动词,受到屈辱。
(2)句意: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安:怎么。
(3)句意:才能和优良的素质不能表现在外面。见:同“现”,表现,显现。
1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要求学生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理解词语含义,并能辨析词语在不同语境里的用法,结合自己对词的积累,根据语境判断,进行比较,得出答案。
A.介词,凭借/介词,按照;
B.代词,指千里马/难道,表诘问语气;
C.助词,的/助词,的;
D.连词,表转折/连词,表修饰;
故选C。
1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A.错误。由“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可知,造成千里马“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故选A。
13.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翻译时,要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还要抓住关键字词。本题关键字词:
(1)且:犹,尚且。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2)策:这里指鞭策,驾驭。以:按照。道:正确的方法。食:通“饲”,喂。材:通“才”,才能。
14.本题考查文章论证思路。
首先,文章第一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其次,文章第二段“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从反面论述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最后,“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对“食马者”进行辛辣的嘲讽。结尾点明主旨,并与开头中心论点相照应。
(四)(2022·云南红河·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
臣有二马,故常奇之。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宁饿死不受。介①胄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②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③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节选自岳飞《论马》)
【注释】①介:披上战甲。②鬣(liè):颈上的长毛。③褫(chǐ):解除。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2)食马者
(3)策之不以其道
(4)其初若不甚疾
1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然非精洁则宁饿死不受。
17.甲、乙两文表面谈马,实际都是在议论如何对待人才的。这两段文字都表达了怎样的人才观?
18.“伯乐”和“千里马”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谁更重要?请畅谈你的看法。试举历史或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
【答案】15.(1)辱(辱没,受屈辱。)(2)食(同“饲”,喂。)(3)策(马鞭,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4)疾(快) 16.(1)况且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2)然而不是精细的饲料和清洁的饮水,它宁肯饿死也不吃。 17.强调了识别(发现)人才和善待(尊重、正确对待)人才,为人才提供施展才能的必要条件。 18.示例:我认为千里马更重要。因为社会发展需要人才,而千里马正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试想如果没有爱迪生发明电灯,我们寻找光明的眼睛不知还要在黑暗中徘徊多久。(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15.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中受辱。辱:辱没,受屈辱。
(2)句意为:饲养马的人。食:同“饲”,喂,饲养。
(3)句意为: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策:马鞭,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
(4)句意为:一开始好像不是很快。疾:快。
16.本题考查的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重点字词:且,犹,尚且。欲,想要。等,等同,一样。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求,要求。
(2)重点字词:然,然而。精洁,精细的饲料和清洁的饮水。则,就。
17.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把握。结合“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分析,甲文主张这样对待“千里马”那样的人才:策之以其道,食之能尽其材,鸣之能通其意。就是正确利用他们,让他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乙文通过马的饮食与行走,两相对比,说明“负重致远”之才,必须具备若干要素。“受大而不苟取”。所谓“受大”,譬之于人,就是要作深厚的积累。要成为负重致远之才,自身的功底一定要厚实。知识的汲取,才能的磨炼,均要做到多多益善,不满足于一得之功,一孔之见。而在不断积累的过程中,应该讲究“精洁”,对无益甚至有害的东西,不但不“苟取”,而且要拒而不受。所以,要善待人才,要给人才充分施展才能提供必要的条件。
据此分析,两段文字中千里马都是喻指人才,通过千里马的遭遇,告诉人们要善于识别人才、选拔人才、任用人才、重视人才(不要不识人才)的道理。可总结为:要善待人才,为人才提供施展才能的必要条件。
18.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能力。答案不唯一,两种观点都可以,写出理由即可。
示例1:我认为伯乐更重要。社会上的人才很多,但一开始却总是不为人所知。如果没有“伯乐”去考察发现他们,他们又如何有机会去施展自己的才能,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比如周文王从渭水河边发现任用了姜子牙,从而帮助自己兴周灭纣。
示例2:我认为千里马更重要。“酒香不怕巷子深”“是金子总是会发光”,如果没有人才,空有伯乐也没用。正是有了千千万万的“千里马”,在各个方面发挥自己的才能,才促进了社会的进步。比如“毛遂自荐”,一开始并没有人发现他的才能,但真是因为他相信自己的实力,也有真有那些本事,才让他一举成名。
【点睛】参考译文:
【乙】我有两匹马,过去经常认为它们是奇特的。(每天窥视它们)吃几升豆,喝十斗水,然而不是精良的饲料,干净的泉水宁愿饿死也不接受。披甲戴盔奔驰,一开始好像不是很快;等到跑了一百多里后,才开始挥动鬣毛长声鸣叫,奋振四蹄迅速奔跑,显出俊逸,从午时到酉时,还可跑两百里;脱下鞍甲不喘息、不出汗,就好像没有事的样子。这马,吃的多却不苟且随便接受食物,力气充沛却不追求逞能炫耀,是到达远路的良材啊。
(五)(2022·河北保定·八年级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冯异①定关中,自以久在外,不自安。有人上章②言:“异权威至重,百姓归心,号为‘咸阳王’,陛下应防其反之。”光武帝以章示异。异上书谢③,诏④曰:“将军之于国家,恩犹父子,何嫌何疑,而有惧意?”及异大破敌军,诸将欲分其功,玺书⑤诮⑥大司马⑦以下,称异功若丘山,今人咸知异为名将,然非君之明,必困谗口矣。
【注释】①冯异:人名,汉代名将。②章:奏章。③谢:谢罪。④诏:诏书,皇帝的命令或文告。⑤玺书:古代封口处盖有印信的文书。秦以后,专指皇帝的诏书。⑥诮(qiào):责备。⑦大司马:官名。
19.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②一食或尽粟一石
③陛下应防其反
④然非君之明
20.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②今人咸知异为名将。
21.【乙】文中冯异遭遇了哪两件事?
22.【甲】【乙】两文写出了统治者对待人才的不同态度,请分别概括出来。
【答案】19.①同“祗(只)”,只、仅②有时 ③谋反、造反 ④的 20.①用马鞭赶它,不按照驱赶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
②现在的人都知道冯异是个名将。冯异打败敌军后,诸将要分他的功劳。 21.有人提醒光武帝冯异有谋反之心;有人想分冯异的功劳。 22.【甲】文:埋没、摧残人才;【乙】文:信任、保护人才
【解析】19.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①句意:只能在仆役的手中受辱。祗:同“只”,只、仅。
②句意: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或:有时。
③句意:陛下要提防他造反。反:谋反、造反。
④句意:如果不是皇帝的英明。之:结构助词,的。
20.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①策:马鞭,引申为鞭打,这里指鞭策,驾驭;之:代词,指千里马;以:按照;道:正确的方法;食之:食,通“饲”,喂;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材:通“才”,才能。尽:竭尽,发挥出。
②咸知:都知道;名将:有名的将军。
21.本题考查概括提炼能力。
从“异权威至重,百姓归心,号为‘咸阳王’,陛下应防其反之。”可知,冯异遭遇了第一件事是:有人提醒光武帝冯异有谋反之心;
从“及异大破敌军,诸将欲分其功……必困谗口矣”可知,冯异遭遇的第二件事是:有人想分冯异的功劳。
22.本题考查概括提炼能力。
从【甲】文“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可知:写出了统治者对待人才是埋没、摧残人才;
从【乙】文“光武帝以章示异”“玺书诮大司马以下,称异功若丘山”可知,面对谗言,光武帝奏章给冯异看,还下诏书责备大司马以下的官员,说冯异的功劳像山一样。可见他对人才的态度是:信任、保护人才。
【点睛】参考译文:
【乙】冯异平定了关中,自己认为长时间呆在京城之外,心中不能自安。有人上奏章说“冯异威势权利很大,百姓归心,称他为‘咸阳王’,陛下要提防他造反。”光武帝把奏章给冯异看。冯异上书辞职,光武帝下诏说:“将军对于国家,恩情好象子对父,有什么嫌隙和疑虑,使你产生害怕之意?”等到冯异大破敌军,诸位将军想瓜分他的功劳,皇帝下诏书责备大司马以下的官员,说冯异的功劳像山一样。现在的人都知道冯异是个名将,如果不是皇帝的英明,必定遭到谗言的陷害。
(六)(2021·湖南邵阳·八年级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
上①令封德彝②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③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
(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上:唐太宗。 ②封德彝:大臣的名字。彝,yí。③致治:治理国家达到大治。④正:只。
23.解释句子中加点的词。
(1)才美不外见
(2)虽有千里之能
(3)上诘之
(4)但于今未有奇才耳
24.翻译句子。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
25.下列各组加点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之不能尽其材
B.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德彝惭而退
C.策之不以其道 上诘之
D.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26.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B.君子用人/如器
C.但于今/未有奇才耳 D.才美/不外见
27.两文反映的都是统治者对人才的态度,甲文采用了_________的表现手法,借千里马的不幸遭遇强烈抨击了愚昧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乙文中唐太宗对人才的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针对乙文中唐太宗“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的观点,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23.同“现”,表现 即使 责问 只是 24.(1)尚且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都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2)(我们)只是担心自己不能识人,怎么可以冤枉当今一世的人呢? 25.C 26.B 27.托物寓意 不仅重视人才,而且主张用人要各取所长 28.一个人总会有优点与缺点,人才也不例外,世上不可能有非常完美的人才,因此,要善于看到其优点,并发挥其作用,这才是正确的用人之道。(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23.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
(1)句意:它的才能和优良的素质不能表现在外面。见:同“现”,表现;
(2)句意: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虽:即使;
(3)句意:太宗质问其原因。诘:责问;
(4)句意:而是现在没有奇才。但:只是。
2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
答题时先要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然后初步翻译,再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调整,做到文从字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本句的重点词有:
(1)且:尚且;欲:想要;等:一样;得:做到;安:怎么;求:要求;其:代词,代“千里马”;千里:日行千里;
(2)患:担心;知:识人;安:怎么;诬:冤枉;一世:整个时代。
25.本题考查文言文词语意义或用法。
A.名词,餐,顿/动词,喂养;
B.表转折,却/表顺承,然后;
C.代词,代“千里马”/代词,代“封德彝”;
D.语气词,表反问,难道/语气词,表推测,大概;
故选C。
26.本题考查朗读节奏划分。
B.“君子”是主语,“用人如器”是动补短语,与“君子”构成主谓关系。故此断开,正确断句为:君子/用人如器,此项有误。
故选B。
27.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写作手法。
由甲文“千里马”的被摧残、被埋没,代指人才被埋没,被摧残,可知甲文运用了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揭露了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做法;由乙文中“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可看出唐太宗对人才的态度是:不仅重视人才,而且主张用人要各取所长。
28.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看法。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自己得到的启示。看法和理解必须结合生活实际,合情合理。本题中先要理解“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的意思,其意思是“用人跟用器物一样,每一种东西都要选用它的长处”,根据唐太宗这一观点来结合实际谈,做到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尺有所长,寸有所短。个人总会有优点与缺点,人才也不例外,我们要追求的不是完美的人才,而是合适的人才用到合适的地方。因此,要善于看到人才的优点,充分发挥其作用,这才是正确的用人之道。
【点睛】参考译文:
【乙】太宗令封德彝荐举贤才,很长时间没有选荐一个人。太宗质问其原因,答道:“不是我不尽心竭力,而是现在没有奇才!”太宗说:“君子用人如用器物,各取其长处。古时候使国家达到大治的君主,难道是从别的时代去借人才的吗?正应当怪自己不能识别人才,怎么能诬蔑整个时代的人呢?”封德彝羞惭地退下。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3、《马说》导学案(原卷)
【学习目标】
1.了解本文作者及文体特征,背诵全文。
2.积累重要词语与句子意思。
3.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4.精读课文,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把握文章的寓意,理解文章中作者的写作意图与所抒发的情感。
一.自主预习交流
1.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 ,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 ”, 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一,与柳宗元并称“ ”。代表作有《师说》《进学解》等。
韩愈在散文创作上造诣颇深。其散文气势磅礴,说理透彻,逻辑性强,“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慷慨激昂,忧愤深广,敢于突破流俗之见,见解独到。
2.背景探寻。
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四十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此后,他不得不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郁郁不乐。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之士不受重用,他痛感明主难遇,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在这种情况下,韩愈写下了这篇文章,以此表达内心的愤懑。
3.主旨归纳。
本文以千里马比喻有才能的人,以伯乐比喻圣明的统治者,通过对千里马被埋没的叙述,提出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观点,谴责了那些愚妄无知的“食马者”,揭露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摧残人才的愚昧和昏庸,也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激之情。
4.知识链接。
说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篇幅一般不长。
“说”这种文体具有以小见大的特点;形式上采用叙议结合,或先叙后议,或先议后叙,或边叙边议,而基本原则是叙为议设,议由叙生,核心是议。此外,这种文体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灵活,还常常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即我们常说的“托物寓意”。《马说》《师说》《捕蛇者说》等均属于这一文体。
5.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祗( ) 骈( ) 槽枥( )食马者( ) 粟( ) 邪( )
6.解释下列加点的文言词语。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②一食或尽粟一石:
③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④食之不能尽其材:
⑤执策而临之:
7.解释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才美不外见:
8.解释下列句中的一词多义。
①能 虽有千里之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 )
②食 食之不能尽其材( )食不饱( )
③其 不知其能千里(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④之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马之千里者( )策之不以其道( )
⑤策 策之不以其道( )
执策而临之( )
⑥以 不以千里称也( )策之不以其道( )
9.解释下列加点的古今异义词。
①然后有千里马( )②故虽有名马( )
③一食或尽粟一石( )④是马也( )
⑤策之不以其道( )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类活用。
①策之不以其道( )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 )
二.课堂合作探究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一句有何作用?
答:
2、文中哪一句反映千里马悲惨命运?表达了什么情感?
答:
3、千里马为什么被埋没?(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
答:
4、如何理解“安求其能千里也”?
答:
5、文中哪一句具体表现庸者“不知马”?
答:
6、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这一句流露出作者什么情感?
答:
7、本文的主旨句是哪一句?(点明全文中心的句子)为什么?
答:
8、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的
答:
9.千里马和伯乐是什么关系?这篇课文以伯乐与千里马为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10.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答:
11.本文的结构层次有什么特点?
答:
12.学完课文后,同学们就“先有千里马”还是“先有伯乐”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你的看法是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答:
三.课堂检测
基础积累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奴隶(lì) 槽枥(cáo) 食不饱(shí)
B.祗辱于(rǔ) 尽粟(sù) 一石(shí)
C.骈死(pián) 其真无马邪(yé) 不以千里称也(chèn)
D.食马者(sì) 才美不外见(jiàn) 策之不以其道(cè)
2.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骈死于槽枥之间(成批地死去) B.一食或尽粟一石(吃一次)
C.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并且) D.执策而临之(面对)
3.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中的“之”相同的一项是( )
例: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B.公将鼓之 C.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 D.骈死于槽枥之间。
4.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才美不外见 B.安求其能千里也 C.食之不能尽其材 D.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虽有千里之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
B.其真无马邪 策之不以其道.
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环而攻之而不胜
D.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学而时习之
课内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课文选段,回答下面问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请用原文语句填空,梳理文章结构。
(1)提出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2)分析问题:①千里马命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千里马遭遇:_________________。(3)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的“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分别比喻什么?
答: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是什么句式?其作用是什么?
答:
4.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小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臣有二马,故常奇之。日啖豆至数斗,饮泉一斛,然非清洁则宁饿死不受。介胄①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②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值复襄阳,平杨幺,不幸相继以死。今所乘者不然。日所受不过数升,而秣不择粟,饮不择泉,揽辔未安,踊跃疾驱,肃百里,力竭汗喘,殆欲毙然。此其为马,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钝之材也。
(节选自岳飞《论马》)
【注释】①介冑:披上战甲。②褫(chǐ):解除。
5.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故虽有名马 故常奇之 B.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介冑而驰
C.食之未能尽其材 致远之材也 D.不以千里称也 不幸相继以死
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2)此其为马,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钝之材也。
答:
7.【乙】文主要使用了对比手法,说说其表达作用。
答:
23、《马说》导学案(解析卷)
一.自主预习交流
1.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 ,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 ”, 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一,与柳宗元并称“ ”。代表作有《师说》《进学解》等。
韩愈在散文创作上造诣颇深。其散文气势磅礴,说理透彻,逻辑性强,“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慷慨激昂,忧愤深广,敢于突破流俗之见,见解独到。
退之 韩昌黎 唐 韩柳
2.背景探寻。
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四十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此后,他不得不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郁郁不乐。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之士不受重用,他痛感明主难遇,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在这种情况下,韩愈写下了这篇文章,以此表达内心的愤懑。
3.主旨归纳。
本文以千里马比喻有才能的人,以伯乐比喻圣明的统治者,通过对千里马被埋没的叙述,提出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观点,谴责了那些愚妄无知的“食马者”,揭露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摧残人才的愚昧和昏庸,也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激之情。
4.知识链接。
说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篇幅一般不长。
“说”这种文体具有以小见大的特点;形式上采用叙议结合,或先叙后议,或先议后叙,或边叙边议,而基本原则是叙为议设,议由叙生,核心是议。此外,这种文体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灵活,还常常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即我们常说的“托物寓意”。《马说》《师说》《捕蛇者说》等均属于这一文体。
5.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祗( ) 骈( ) 槽枥( )食马者( ) 粟( ) 邪( )
5.zhǐ pián cáo lì sì sù yé
6.解释下列加点的文言词语。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②一食或尽粟一石:
③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④食之不能尽其材:
⑤执策而临之:
6.(1)只,仅 (2)有时 (3)犹、尚且 (4)才能、才干 (5)面对
7.解释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才美不外见:
7.(1)同“饲”, 喂 (2)同“现” 显现出来
8.解释下列句中的一词多义。
①能 虽有千里之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 )
②食 食之不能尽其材( )食不饱( )
③其 不知其能千里(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④之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马之千里者( )策之不以其道( )
⑤策 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 )
⑥以 不以千里称也( )策之不以其道( )
8. (1)能 虽有千里之能 (才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
②食 食之不能尽其材(同“饲”,喂) 食不饱(吃)
③其 不知其能千里(代指千里马) 其真无马邪(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其真不知马也(表示推测,恐怕)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代词,它的)
④之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结构助词,的)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语气助词,无意义)
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代千里马)
⑤策 策之不以其道(动词,用马鞭驱赶) 执策而临之(名词,马鞭)
⑥以 不以千里称也(凭借) 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9.解释下列加点的古今异义词。
①然后有千里马( )②故虽有名马( )
③一食或尽粟一石( )④是马也( )
⑤策之不以其道( )
9.(1)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表顺接的连词(2)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3)古义:有时;今义:或者,并列连词(4)古义:这样;今义:判断词
(5)古义:正确的方法 今义: 道路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类活用。
①策之不以其道(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 )
10.(1)名词作动词 用马鞭驱赶 (2)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使… 尽”,竭尽
二.课堂合作探究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一句有何作用?
答:
点明伯乐对于千里马的命运所起的决定性作用,突出了识马的重要性,概括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后人常用“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来比喻自己怀才不遇。
2、文中哪一句反映千里马悲惨命运?表达了什么情感?
答:
语句:“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情感:一个辱,一个死字,表达了作者的无限痛惜之情。
3、千里马为什么被埋没?(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
答:
概括: 因为“食马的”无知
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美”。
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如何理解“安求其能千里也”?
答:
一个反问句进一步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埋没人才的不平之意、愤懑之情。
5、文中哪一句具体表现庸者“不知马”?
答: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才,鸣之不能通其意
6、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这一句流露出作者什么情感?
答:
活画出执策者一幅愚昧蛮横的丑态,表现了作者的愤郁之情
7、本文的主旨句是哪一句?(点明全文中心的句子)为什么?
答:
“其不知马也” 因为天下不是无千里马,而是食马者不知马,表达了作者的痛切之意,所以“其真不知马也”点明了全文的中心。
8、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的
答:
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
9.千里马和伯乐是什么关系?这篇课文以伯乐与千里马为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在作者看来,先有伯乐,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作者借此所要表达的观点是:封建统治者应当善于识别人才,对有才能的人尊之以高爵,养之以厚禄,委之以重任,使他们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干。文章从这一观点出发,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深入地分析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表达了对统治者不识人才、摧残人才的抨击及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
10.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答:
本文托物寓意,言简意赅。以马喻人,用“千里马”比喻出类拔萃的人,以“伯乐”比喻知贤识才的人,言简而意赅。文章通篇说马,而意在论人,这种托物寓意的写法,其显著特点是寓深刻思想于具体形象之中,使文章不仅行文生动活泼,而且更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如用“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来描绘千里马未遇伯乐的遭遇,用“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来揭示其才能被埋没的原因,表达了当时千千万万有才之士的悲愤。
11.本文的结构层次有什么特点?
答:
本文虽然短小,结构却十分精巧。全文围绕“不知马”这一中心逐层展开论述。作者先从正面提出问题:“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然后笔锋一转,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从反面展开议论。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是如此亲密,而伯乐却不常有,千里马被埋没的命运也就不可避免了。接下来,自然就写到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其才美不外见的原因,并对无知的“食马者”发出强烈的谴责,进行辛辣的讽刺。最后以“其真不知马也”结束全文,点明文章的主旨。
12.学完课文后,同学们就“先有千里马”还是“先有伯乐”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你的看法是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答:
观点一:我认为先有千里马。如果没有千里马,那么发现千里马的人(伯乐)又从何而来呢?
观点二:我认为先有伯乐。世上缺少的不是千里马,而是发现千里马的人(伯乐)。因为千里马与一般马不同,如果不按照培养千里马的方法去培养它,其才能往往难以显示出来。这样,在一般人看来,它也就不是千里马了。换言之,千里马也就被埋没了。因此,我认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三.课堂检测
基础积累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奴隶(lì) 槽枥(cáo) 食不饱(shí)
B.祗辱于(rǔ) 尽粟(sù) 一石(shí)
C.骈死(pián) 其真无马邪(yé) 不以千里称也(chèn)
D.食马者(sì) 才美不外见(jiàn) 策之不以其道(cè)
1.A
【解析】B项,“石”应读dàn。C项,“称”应读chēng。D项,“见”应读xiàn。
2.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骈死于槽枥之间(成批地死去)B.一食或尽粟一石(吃一次)
C.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并且)D.执策而临之(面对)
2.C
【解析】C项,“且”的意思是“犹,尚且”。
3.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中的“之”相同的一项是( )
例: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B.公将鼓之 C.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 D.骈死于槽枥之间。
3.B
【解析】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的,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B项,和题干中的“之”都是音节助词,不译。A、C、D三项中的“之”都是结构助词,“的”。
4.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才美不外见B.安求其能千里也C.食之不能尽其材D.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4.B
【解析】A项,“见”同“现”;C项,“食”同“饲”;D项,“与”同“举”。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虽有千里之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
B.其真无马邪 策之不以其道.
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环而攻之而不胜
D.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学而时习之
5.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的理解。一词多义指的是同一个词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意义这样一种语言现象。一词多义是语言的普遍现象,是词义演变的结果。A项,两个“千里”都是“日行千里”的意思。B项,表示反问语气;它的。C项,音节助词,不译;代词。D项,结构助词,的;代词。
课内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课文选段,回答下面问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请用原文语句填空,梳理文章结构。
(1)提出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2)分析问题:①千里马命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千里马遭遇:_________________。(3)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①千里马命运: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②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3)其真不知马也!
【解析】考查对文章内容和结构的把握。可根据要求从文章中提取关键句作答即可。提出问题:“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是从正面提出问题的。分析问题:千里马命运为“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千里马遭遇为“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得出结论是“其真不知马也”。答此题读懂文句是前提。
2.文中的“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分别比喻什么?
答:
2.“伯乐”喻指善于识别、发现、任用人才的人,“千里马”喻指有才华、有才能的人,“食马者”喻指愚妄浅薄、昏庸无能的封建统治者。
【解析】考查文章的写法。托物寓意的写法。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封建统治者。千里马:比喻人才。食马者:比喻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摧残、埋没人才的统治者)。表达作者对朝廷埋没人才的愤慨。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是什么句式?其作用是什么?
答:
3.“伯乐”喻指善于识别、发现、任用人才的人,“千里马”喻指有才华、有才能的人,“食马者”喻指愚妄浅薄、昏庸无能的封建统治者。
4.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4.怀才不遇之情,对封建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控诉之情。
【解析】考查对作者在文章中抒发的情感的把握。文章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悲惨命运,讽刺了当时宋朝统治者不识人才和埋没人才,也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苦闷之情。特别要抓住“其真不知马也”这一贯穿全文的中心句。从中可以看出表达的是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小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臣有二马,故常奇之。日啖豆至数斗,饮泉一斛,然非清洁则宁饿死不受。介胄①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②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值复襄阳,平杨幺,不幸相继以死。今所乘者不然。日所受不过数升,而秣不择粟,饮不择泉,揽辔未安,踊跃疾驱,肃百里,力竭汗喘,殆欲毙然。此其为马,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钝之材也。
(节选自岳飞《论马》)
【注释】①介冑:披上战甲。②褫(chǐ):解除。
5.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故虽有名马 故常奇之 B.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介冑而驰
C.食之未能尽其材 致远之材也 D.不以千里称也 不幸相继以死
5.A
【解析】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A项,“故”都是“所以”的意思。B项,表转折;表修饰。C项,才能;良才,指好马。D项,因为;表修饰。
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2)此其为马,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钝之材也。
答:
6.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光一石粮食。这马少吃容易饱,喜好逞能容易竭尽,是劣马啊。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然后语句通顺就可以拿满分了。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如:“或”“尽”“盈”“驽钝”。
7.【乙】文主要使用了对比手法,说说其表达作用。
答:
7.通过将良马与劣马作对比,突出强调了良马饮食有原则、行走有耐力的特点。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对比”手法的辨析以及其作用的分析。“日啖豆至数斗,饮泉一斛,然非清洁则宁俄死不受”与“日所受不过数升,而秣不择粟,饮不择泉”形成对比,“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与“揽辔未安,踊跃疾驱,肃百里,力竭汗喘,殆欲毙然”形成对比,强调了良马的特点,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参考译文】
【乙】良马不以它的力气出名,而以它的品质出名。我有两匹马,所以经常以之为奇。每天窥视它食豆数斗,喝水一斛,然而食物不是清洁干净的则宁愿饿死也不吃。披甲奔驰,一开始好像不是很快,等到跑了百余里后,才开始挥动鬣毛长声鸣叫,奋振四蹄,迅速奔跑,从午时到百时,还可跑两百里,脱下鞍甲不喘息、不出汗,就好像没有事的样子。这马吃得多却不苟且随便接受食物,力气充沛却不追求逞能炫耀,是到达远路的良材啊。
到了收复襄阳,平定了杨幺,不幸相继死去。现在我所骑的马就不一样了。每日所吃不超过数升,饲料不挑拣粟米,喝的也不选择泉水,收紧缕绳就开始不安,跃跃欲试,迅速奔跑,刚到百里,力气竭尽,汗水淋淋,气喘吁吁,几乎要死去的样子。这马吃得少容易饱,喜好逞能,容易竭尽,是劣马啊。
9.(1)用马鞭驱赶。(2)表示诘问,岂、难道。(3)听说。(4)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