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 (数学)学科集体备课表
备课时间
4.4
授课教师
授课教师所在单位
课 题
数学广角—抽屉原理例2
课 型
新授?
课时分配
1课时
第 1 课时
项 目
内 容
修改栏
?
学
目
标
知? 识
能? 力
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 程
方? 法
通过猜测、验证、观察、分析等数学活动,建立数学模型,发现规律。渗透“建模”思想。
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探究过程,提高学生有根据、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和推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
价值观
通过“抽屉原理”的灵活应用,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和兴趣,感受到数学文化及数学的魅力。
教学重点
?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
教学难点
认真分析统计图中所反映的数据?
教学、教具(课件)
准??? 备
课件ppt?
教 学 流 程
评论或修改
教
学
环
节
教 师 活 动
预设学生活动
一、回忆旧知
? ?说一说抽屉原理1的内容,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抽屉原理。
学生回答,互相补充
教
学
环
节
二)教学例2
1、出示例题2:把5本书放进2个抽屉中,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中至少有()本书,为什么?
师;我们又该如何思考?教师点名说理。能用算式表示出你的思考方法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板书:5÷2=2.······1
师:5是什么?2是什么?这个2又是什么?1呢?那么至少有多少本书放进同一个抽屉里?
师:如果一共有7本会怎样呢?9本呢?
把7本书放进2个抽屉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几本书?把9本书放进2个抽屉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几本书(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师巡视了解各种情况)
2、学生汇报。
3、师:观察板书你能发现什么?在小组里进行研究、讨论。交流、说理活动:
4、解决问题。
8只鸽子飞进3个鸽舍,至少有3只鸽子飞进同一个鸽舍。为什么?
师:你能证明这个结论吗?
?
5、总结规律:师:观察板书,你有什么发现吗?
6、介绍数学知识:
今天我们发现的规律就是有名的“抽屉原理”。最先发现这些规律的人是德国数学家“狄里克雷”,人们为了纪念他从这么平凡的事情中发现的规律,就把这个规律用他的名字命名,叫“狄里克雷原理”,又把它叫做“鸽巢原理”,或者“抽屉原理”。之所以把这个规律称之为“原理”,是因为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许多能用这个原理解决的问题,研究出这个规律是非常有价值的。老师上课时提出的生日问题,现在你能解释吗?
师:只要做个有心人,我们也能在平凡的事情中取得不平凡的成绩。
师:学到这里,你发现了什么有趣的现象呢?你们能自己出题验证你发现的规律吗?
三、灵活应用,巩固练习
1、扑克牌游戏:
从扑克牌中取出两张王牌,在剩下的52张中任意抽出5张,至少有2张是同花色的。试一试,并说明理由。如果是抽出10张呢?
(1)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剩下的52张扑克有4种花色。
(2)学生思考,可以动手试一试。师:猜一猜至少有几张牌的花色相同?这里什么是抽屉?什么是物体?(将5张牌展示,验证结论)
(3)交流。师:如果10个同学抽呢?
2、张叔叔参加飞镖比赛,投了5镖,成绩是41环。张叔叔至少有一镖不低于9环。为什么?
3、思考题:
在下面的图形中,给每个格子任意涂上绿色或者紫色。为什么必有两列,他们的小方格中涂的颜色完全相同?
?
请同学们实际放放看。学生动手操作,将不同的放法记录下来。(师巡视,了解情况,个别指导)
?生:没有了
?生:答
?生: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枝铅笔。
?学生思考——组内交流——学生上台操作(边演示边说)-----汇报.
?生:6枝铅笔放在5个盒子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枝铅笔。
??生1:笔的枝数比盒子数多1,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枝铅笔。
?(1)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
(2)交流,说理。(学生说理,根据学生说理情况,教师或者学生进行操作演示)
师:余下的两只鸽子应该怎样分?为什么?(进一步强调“至少”情况)
我们将铅笔、鸽子看做物体,文具盒、鸽舍看做抽屉,观察物体数和抽屉数,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只要大概意思正确即可)
?(交流、说理活动)老师板书。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相应的除法算式。)
学生汇报
?总结:物体的数量大于抽屉的数量,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放进商+1个物体。
?(如果有学生提出没有余数的情况,可以让学生举例子验证,说明这个结论的前提是“有余数”)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相应的除法算式。)
?学情预设①:“商+余数”和“商+1”两种情况:师:验证一下,看看到底是商+1还是+余数?
学情预设②意见统一为“商+1”:师:为什么不管余几都是商+1呢?)
?
板
书
设
计
??数学广角—抽屉原理
??? 把A个物体放进N个抽屉里,如果A÷N=B……C(C≠0,
?那么一定有一个抽屉至少可以放(B+1)个物体。
教
学
反
思
本节课在研究“把5根小棒放到4个杯子里,不管怎么放,有什么结论?”时,对学生提出新的要求:不用枚举法,想一种更简便的方法来验证。引导学生结合“抢凳子”的游戏,用假设法来验证。因为前面有枚举法验证,所以学生对假设法半信半疑。当老师再问“为什么只摆这一种情况就能验证?”时,学生也很疑惑。对于“最不利”情况,学生体会不到。我在自己班试讲后,第二天接着讲的例3,我才真正明白:假设法的实质是用极端法做最坏的打算,也就是考虑最不利的情况。学生对“最不利”这个词不太理解,但对“最倒霉”“最糟糕”很明白,我用“询问生日”这一情境给他们解释:当我问“有没有可能当我问到第12个同学时,他们的生日都不在同一个月”时,有学生直接说:“你可真倒霉!”我说:“对,最倒霉的情况,也就是最不利的情况。”这时,学生才真正理解假设法。所以,在课前谈话,验证“任意13个人中,至少有两个人的生日在同一个月”时,我采用了一个一个询问的方式,让学生体会“最不利”,为后面理解“平均分”是一种“最不利”情况做一个铺垫。
????在理解了假设法验证后,后面的推理和总结规律也就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了。研究“把15根小棒放到4个杯子里”时,在学生得出结论后,让学生闭上眼睛在脑子里分一分,是渗透给学生一种思考的方式。练习设计由直接运用原理的鸽巢问题到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生日问题,再到“抽屉”比较隐弊的扑克牌问题,让学生逐步体会到“抽屉原理”的应用价值,进而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