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北宋的政治 课时作业(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课时作业(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94.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4-16 07:52: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宋太祖赵匡胤接受大臣赵普“制其钱谷”的建议,将地方财赋收归中央,增强中央掌控权力。为此,在地方设置了( )
A.尚书省 B.门下省 C.节度使 D.转运使
2.以漫画形式呈现历史,会让历史更加生动。下面漫画反映了北宋政府( )
A.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B.在中央削弱相权 C.加重对人民的剥削 D.皇帝掌握军事大权
3.历史学家钱穆认为,宋代正是因为……才没有重蹈唐末五代覆辙。句中省略号处应该补全的内容是
A.发展经济 B.减免赋税 C.发展海外贸易 D.重文轻武
4.你能排出下列事件的先后顺序吗?( )
(1)杯酒释兵权(2)安史之乱(3)商鞅变法(4)火药外传至欧洲
A.(1)(3)(2)(4) B.(3)(2)(1)(4)
C.(1)(4)(2)(3) D.(4)(2)(3)(1)
5.“削弱相权”是中国古代加强皇权的重要手段。北宋初期削弱相权的措施包括( )
A.裁减宰相人数 B.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
C.设立多重机构,分化事权,分割相权 D.设立内阁和军机处
6.宋朝的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政策,以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
A.重武轻文 B.重农抑商 C.奖励耕战 D.重文轻武
7.1069年,宋神宗任用□□□主持变法,变法涉及经济、军事和教育领域。他们希望通过变法,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应是( )
A.安禄山 B.司马光 C.王安石 D.辛弃疾
8.下图是“百度知道”中的一个问题,如果你要跟帖回答,最恰当的内容是( )
A.宋朝经济衰退,实力弱小 B.宋朝是一个割据的政权,内部矛盾尖锐
C.宋朝文臣统兵格局的形成 D.宋朝在连年的对外战争中,削弱了自己的军事力量
9.宋朝王安石变法涉及经济、军事和教育等领域。其中促进农业发展的措施有( )
A.农田水利法 B.市易法 C.免役法 D.保甲法
10.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但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11世纪中期,王安石主持的变法就遭到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强烈反对,主要是因为变法实施
①募役法 ②方田均税法 ③农田水利法 ④保甲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1.“北宋时期,相比状元及第的荣耀,即使武将率兵数十万,光复幽蓟两地,军队高奏得胜之歌回还,在太庙献上捷报,这样的荣耀也是比不上的。”材料反映了当时的社会
A.重文轻武 B.外轻内重 C.尚武轻文 D.重视边防
12.宋朝民间流行着这样的俗话“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主要表明宋朝( )
A.等级森严 B.重文轻武 C.重农抑商 D.商业繁荣
13.宋仁宗时蔡襄曾说:“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大臣,文士也;边防大帅,文士也。”甚至有人认为“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也”。这表明当时( )
A.文武官员皆通过科举入仕 B.政府无意收复北方疆土
C.统治者推行重文轻武政策 D.中央集权制度遭到弱化
14.宋代对科举制进行了改革和发展。这是宋代哪一重大政策的体现
A.推行武举 B.重文轻武 C.首创殿试 D.八股取士
15.宋太祖曾说:“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下列措施中最符合这一治国理念的是( )
A.派文臣担任地方知州 B.在边境重地设节度使
C.分化相权,强化君权 D.经常调换军队的将领
二、综合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济南贡院……又叫贡士院,是为国家贡献人才的地方,它坐北朝南,由三进大的院落组成……“山东乡试,历在天衢云路两坊唱名挨点。五鼓开门,点教官毕,始照府纲,依次点进”《续修历城县志》,现在的贡院墙根街,过去是士子点名排队的地方。——摘编自济南贡院说明
材料二 唐朝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等五十多种;一位唐朝官员说:“国家取士,远法前代,进士之科,得人为盛”。“宋代进士,登科即释褐(做官),待遇远较唐朝为优……而登科名额,亦远较唐朝为多。”
材料三 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样以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也就必然会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
——摘编自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1)济南贡院的设立与古代哪一制度有关?依据材料一,分析贡院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概括这一制度在唐朝有何特点?宋朝与唐朝相比有何不同?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该制度的历史意义。
17.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在政治上,进一步完善A,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B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
——据部颁统编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二:在边疆战事中,北宋屡战屡败,每年被迫送出大量钱物。由于官僚机构和军队的不断膨胀,到北宋中期,政府官俸和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与此同时,土地兼并剧烈,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据部颁统编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三:(王安石变法)把农村民户,不论主户和客户加以编制,每10家组成1保,5保为1大保,10大保为1都保,选主户中最有财力和能力的人为保长、大保长和都保长。凡家有2丁以上的出1人为保丁,农闲时保丁聚集练习武艺;平时夜间轮差巡查,维持治安。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 隋唐辽宋金卷》
(1)材料一中的A处和B处分别填入什么?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时期开创的盛世局面被称为什么?
(3)据材料二概括北宋中期面临哪些问题?(写出两点)
(4)材料三指的是王安石变法中的哪条新法?写出一条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
18.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赵匡胤当皇帝的第二年,大臣赵普针对“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状况,提出:“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请回答:
(1)赵普所说的“权”“钱”“兵”,指的是什么?
(2)宋太祖对此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
(3)与北宋政权并立的两个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者是谁?
参考答案:
1.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期,为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设转运使,各地赋税收入除少部分留作地方开支外,全部运交中央,从而消除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D项正确;尚书省、门下省,与三省六部制相关,排除AB项;节度使,是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至北宋初解除了节度使的兵权,排除C项。故选D项。
2.A
【详解】根据漫画信息“地方财政、财赋都上交了,下个月该怎么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太祖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A项正确;北宋政府,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来削弱相权,排除B项;漫画没有涉及加重对人民剥削、军事的内容信息,排除CD项。故选A项。
3.D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唐末至五代,藩镇割据严重,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导致唐朝灭亡和五代的混乱局面,为了改变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北宋削弱武将力量,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体现了重文轻武的特点,解决了藩镇割据的问题,D项正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末至五代的覆辙并不是经济问题,A项错误;宋朝时期采取重文轻武的政策以避免了重蹈唐末五代覆辙,而不是以减免赋税的方式,B项错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末至五代的覆辙是藩镇割据,而不是发展海外贸易,C项错误。
4.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杯酒释兵权是在北宋建立之初,安史之乱是在唐玄宗统治后期,商鞅变法发生于战国时期的秦国,火药传到欧洲是在13传到阿拉伯、14世纪初传到欧洲,时间相当于元朝时期。先后顺序是(3)(2)(1)(4)。故选B。
5.C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削弱相权”是中国古代加强皇权的重要手段,北宋初期为了削弱相权, 设立多重机构,分化事权,分割相权,这样就加强了皇权,C项正确;北宋增加宰相人数, 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 清朝 设立内阁和军机处,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6.D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宋朝统治者吸取唐朝中后期藩镇割据的弊端,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大肆削弱武将的权力,D项正确;宋朝是重文轻武,不是重武轻文,排除A项;重农抑商和奖励耕战与题意不符,排除BC项。故选D项。
7.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变法涉及经济、军事和教育领域,他们希望通过变法,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C项符合题意,C项正确;安禄山是唐朝节度使,755年,安禄山和部将发动了“安史之乱”,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主持编纂了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辛弃疾是南宋词人、文学家,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8.C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宋朝重文轻武政策相关知识,宋朝之所以军事力量较弱,其主要原因是宋朝推行重文轻武的政策,从而形成文臣统兵格局,故C正确;宋朝的经济十分强大,并没有出现经济衰退的现象,宋朝军事的衰弱与宋朝经济没有必然联系,排除A项;宋朝是一个统一的政权,而不是一个割据的政权,选项说法不符合题意,也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宋朝军力的削弱主要是由于文臣统兵的原因,而不是因为连年的对外战争削弱自己的军事力量,排除D项。故选C项。
9.A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宋朝王安石变法涉及到经济、军事和教育等领域。其中促进农业发展的措施有农田水利法,A项正确;市易法、免役法、保甲法都和农业发展没有关系,排除BCD项。故选A项。
10.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主持的变法,在经济,实行的募役法,是征收役钱,用来雇人到官府服役,原先不服役的官僚等,也要交纳役钱限制官僚等的特权;方田均税法,是核实土地,按土地的多少、好坏平均征税 ,官僚和大地主不能隐瞒土地、逃避赋税,增加国家赋税收入。因此安石主持的变法就遭到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强烈反对,主要是因为变法实施①募役法、②方田均税法。选项A符合题意;农田水利法是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保甲法是加强对人民的控制,稳定统治秩序,增强国家的军事力量,所以③④与大官僚、大地主影响不大,不符合题意,可排除。因此只有选项A符合题意;选项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11.A
【详解】依据题干信息:“(相比)状元及第(的荣耀),即使(武将)率领数十万,光复幽蓟两地,军队高奏得胜之歌回还,在太庙献上胜利捷报,这样的荣耀也是比不上的”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重文轻武,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的目的是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的具体表现是宋太祖有意重用文官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抑制武将,提升文官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
12.B
【详解】宋朝民间流行着这样的俗话“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钉”。材料主要表明宋朝重文轻武。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的具体表现是宋太祖有意重用文官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抑制武将,提升文官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B符合题意;ACD项与“做人莫做军”无关,排除。故选择B。
13.C
【详解】根据材料“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大臣,文士也;边防大帅,文士也”“恢复幽蓟,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也”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吸取前代的教训,采取设置文官分权以及完善科举制度等措施防止武将专权,偏重提高文人的社会地位,形成“重文轻武”的国策,而且在社会上形成风气,促进了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出现了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C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了宋朝重视文治的“重文轻武”国策,“文武官员皆通过科举入仕”的表述过于绝对,A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的是宋朝时期带兵打仗“恢复幽蓟”还不及“状元登科”,没有强调政府无意收复北方疆土,B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的是宋朝重文轻武的国策,这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体现,而不是弱化,D项错误。
14.B
【详解】北宋时期为了防止武将对中央集权造成威胁,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此政策的影响下,政府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故B项正确;北宋重文轻武,排除A项;武则天首创了武举和殿试,故C项错误;八股取士是明朝时期科举制表现,排除D项。故选B项。
15.A
【详解】为了防止武将对中央集权造成威胁,北宋政府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并频繁调动,三年一轮换,A项正确;在边境重地设节度使是唐朝的举措,排除B项;分化相权,强化君权与“重文轻武的政策”信息不符合,排除C项;经常调换军队的将领属于军队管理,排除D项。故选A项。
16.(1)制度:科举制。
作用:选拔人才。
(2)特点:考试科目多;进士科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不同之处:进士的地位和待遇有了很大提升;科举取士的名额增多(4分,意思相近即可得分)。
(3)意义:科举制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得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促进了文化素养的提高。
【详解】(1)济南贡院的设立与古代科举制有关,依据材料一“济南贡院……又叫贡士院,是为国家贡献人才的地方,它坐北朝南,由三进大的院落组成……‘山东乡试,历在天衢云路两坊唱名挨点。五鼓开门,点教官毕,始照府纲,依次点进’《续修历城县志》,现在的贡院墙根街,过去是士子点名排队的地方”可知,贡院是科举考生参加科举考试的地方,济南贡院的设立与古科举制有关。依据材料一可知,贡院的主要作用是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人才,使有才学的人能够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2)依据材料二“唐朝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等五十多种;一位唐朝官员说:‘国家取士,远法前代,进士之科,得人为盛’。‘宋代进士,登科即释褐(做官),待遇远较唐朝为优……而登科名额,亦远较唐朝为多’”可知,这一制度在唐朝的特点是考试种类繁多,进士科成为最重要的科目。宋朝与唐朝相比的不同是宋代进士登科即做官,待遇优厚,登科名额,远远超过唐朝。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提高了文人的地位,增加了科举选拔人才的数量。
(3)依据材料三“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样以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也就必然会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的历史意义是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17.(1)A三省六部制;B进士科。
(2)贞观之治
(3)冗兵、冗费;土地兼并严重;
(4)保甲法;经济措施: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等。
【解析】(1)
唐太宗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大臣魏征敢于直言,前后进谏200多次。广纳贤才,知人善任。著名宰相房玄龄、杜如晦。用人唯贤是出现“贞观之治”的重要原因。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军事上,先后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
(2)
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的盛世局面,被称为“贞观之治”。
(3)
根据“由于官僚机构和军队的不断膨胀,到北宋中期,政府官俸和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可得出冗兵、冗费;根据“与此同时,土地兼并剧烈,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得出土地兼并严重;
(4)
根据“每10家组成1保,5保为1大保,10大保为1都保”可得出是保甲法;经济措施:结合所学,变法在经济方面的表现还有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等。
18.(1)行政权,财权,兵权;
(2)行政权:派文臣做知州,设通判。
兵权: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财权:转运使。
(3)耶律阿保机;元昊
【详解】(1)根据材料“大臣赵普针对‘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状况,提出:‘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赵普认为根本原因是藩镇的节度使权力太重,君弱臣强。开元末年以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社会上的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边疆形势也日益紧张。各地的节度使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安史之乱后,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因此,“权”“钱”“兵”是针对地方节度使的权力而言的。据此可知,“权”指的是节度使的行政权力;“钱”指的是地方财政(也可答,节度使收税的权利);兵指的是节度使的兵权。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针对赵普所说的“权”“钱”“兵”问题,宋太祖采取的措施是“夺其权”:在地方,派文臣做知州,并派通判监督知州;“制其钱谷”: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税大部分收归中央;“收其精兵”: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使兵不识将,将不识兵。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与北宋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是辽与西夏。10世纪初,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辽;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