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10.青山处处埋忠骨
第一课时
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
学习要点
阅读方法
默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课文的两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朗读课文
德怀
péng
nǐ
móu
shū
彭
拟
定
谋
参
殊
特
chóu chú
踌躇
àn
黯
然
gé
革
马
我会认
fù
赴
奔
眷恋
锻炼
初步设计编织或起草(动词)
课文的两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是否回国安葬
安葬在朝 鲜
艰难抉择
我们今日7时已进入防空洞,毛岸英同3个参谋在房子内。11时敌机4架经过时,他们4人已出来。敌机过后,他们4人返回房子内,忽又来敌机4架,投下近百枚燃烧弹,命中房子,当时有二名参谋跑出,毛岸英及高瑞欣未及跑出被烧死。其他无损失。
司令部电报:
默读课文第一部分,从课文中找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思考主席心情如何,他又会想些什么?把自己的体会写在旁边。
互动课堂
从见到这封电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
岸英是毛主席和妻子杨开慧的长子。8岁时,母亲杨开慧被捕,他和母亲一起入狱,目睹了母亲与敌人斗争并牺牲。后来,他和弟弟来到了上海,曾一度过着流浪生活。因他小小年纪就失去了母亲,颠沛流离,毛主席对儿子充满了愧疚。岸英被地下党的同志找到后,去了苏联留学。留学回国后,毛主席又把岸英送到了条件艰苦的农村锻炼。农村锻炼回来,岸英又奔赴朝鲜。
补充资料:
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
“岸英!岸英!”毛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我会写
锻
炼
眷
(造字本义)动词,挥锤敲打烧红的铁件。
(造字本义)动词,用烈火冶金提纯。
签
第二课时
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毛主席的一家,先后牺牲了6位亲人。
如47岁的弟弟毛泽民;28岁的妻子杨开慧;28岁的儿子毛岸英;29岁的小弟毛泽覃;24岁的堂妹毛泽健;19岁的侄儿毛楚雄。
不仅如此,还有5位亲生子女有的不知去向,有的下落不明,有的过早夭折……
互动课堂
自由朗读第二部分,明晓两份电报。
“主席,志愿军司令部来电请示中央军委,是否将岸英的遗骨运回国内。”
“岸英同志是为朝鲜人民的解放事业牺牲的,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要求把岸英安葬在朝鲜。”
司令部来电:
朝鲜来电:
默读3—6自然段,用横线画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研读毛主席的内心独白,完成作业本第4题第(1)题。
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不能因为我是主席,就要搞特殊。不是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资料一:据中朝双方于1953年8月14日通过报纸、电台宣布的数字,共歼敌109万人,约有18万志愿军长眠于朝鲜。
资料二:12年后,岸英的妻子思齐第一次赴朝鲜为岸英扫墓时,此时主席已年近七十。七十岁的老人这样说;“思齐,到了那儿,要告诉岸英:你也是代表我去给他扫墓的。告诉他,我们去晚了。告诉他,我无法去看他,请他原谅。告诉他,爸爸想他,爱他……”
资料三:2019年4月4日,中国驻朝鲜大使馆在平壤的友谊塔举行活动,祭奠中国人民志愿军先烈,深切缅怀志愿军英烈忠魂。
马革裹尸
东汉名将马援,英勇善战,为东汉王朝的创建立下汗马功劳,被赐予“伏波将军”的称号。
有一年,马援得胜回到京城洛阳,亲友们都高兴地向他表示祝贺。有个名叫孟翼的谋臣,也向马援说了几句恭维话。不料马援听了,皱着眉头对他说:“我盼望先生能说些指教我的话。为什么先生也随波逐流,一味地对我说夸奖的话呢?”
孟翼一时不知如何应对才好。马援又继续说道:“如今,匈奴和乌桓还在不断侵扰北方,我打算向朝廷请战去讨伐他们,男儿应该战死在边疆荒野的战场上,不用棺材敛尸,而只用马的处革裹着尸体回来埋葬,怎么能躺在床上,死在儿女的身边呢?”
孟翼深为马援豪迈的报国热情所感动,不禁感慨道:“将军真不愧是大丈夫啊!”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句意:革命者既然把整个身心献给了祖国,至于死后是否要把尸体运回家乡安葬,倒无须考虑,即使长眠于异国土地又有何妨。
历史上有无数为国捐躯的英雄儿女,,结合查找到的资料,说说你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理解。
第二天早上,秘书来到主席的卧室。毛主席已经出去了,签过字的电报记录稿被放在了枕头上,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创设情境,尝试表达。
这一夜对主席来说,注定是一个不眠之夜,我们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拿起手中的笔写下这个难眠之夜,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心理和细节描写写出主席的那一份撕心裂肺、肝肠寸断的痛。
毛主席,他是一个平凡的父亲,因为他深深爱着他的儿子;他是一个伟大的父亲,因为他的心里装着的是千千万万的子民。让我们记住这样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父亲。记住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拓展延伸
作者魏巍以饱含深情和诗意的笔触,报导了抗美援朝战场上惊天动地的英雄事迹,揭示了彭德怀带领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光照日月的崇高心灵,歌颂了中朝两国人民的血肉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