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9《古诗三首》教案(共2个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9《古诗三首》教案(共2个课时)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16 09:33: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9.古诗三首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诗词中的生字,会读“仞、岳、蓟、涕、裳、襄”6个生字,会写“仞、岳、摩、遗、涕、巫”6个生字。
2. 能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主要意思。
3.借助关键词想象诗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想象画面,感受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4.在有感情地朗读基础上背诵古诗,并正确默写《从军行》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二、教学重、难点:
1.能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主要意思。
2.借助关键词想象诗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想象画面,感受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三、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对比阅读《从军行》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2.借助关键词想象诗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体会《从军行》中戍边将士的报国豪情;借助背景资料和抓住关键词想象的方法感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3.背诵并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 导语引入 初知主题
1.读林则徐的名言
出示篇章页,读虎门销烟的民族英雄林则徐的名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你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吗?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只要对国家有利,即使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心甘情愿;绝不会因为自己可能受到祸害而躲开。林则徐将国家的利益作为自己的责任。
2.揭题:本单元以“责任”为主题,清代林则徐的这句名言,是人们爱国情怀的真实写照。今天我们要学习《从军行》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共同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出示课题)
第二板块 解读课题 理解诗意
1.读一读诗题,通过题目,你能猜猜这两首诗写的是什么吗?
预设:《从军行》借助注释,写的是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秋夜将晓篱门迎凉有感》是写诗人在秋天黎明时出门迎凉的感想。
2.小结:借助题目可以预测古诗的内容,这是学习古诗的好办法。
3.简介诗人,了解写作背景。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教师随机补充。
王昌龄:盛唐著名边塞诗人,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唐高宗调露、永隆年间,土蕃、突厥曾多次侵扰甘肃一带,礼部尚书裴行俭奉命出师征讨。《从军行》组诗就是描写这期间边塞战士的。
陆游:著名的南宋爱国诗人。这首诗写于宋光宗绍熙三年的秋天,当时陆游已经六十八岁了。
4、读诗句知诗意
①正确朗读两首古诗,借助注释试着说清每句诗的意思。
②有节奏地同桌一起朗读古诗,读后同桌一起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③指名朗读。
第三板块 对比阅读,感悟诗情
1.再读这两首诗,发现两首古诗里都出现了一个什么字?(望)
2.阅读古诗,对比“望”。
小组合作,完成学习单
望 谁“望” “望”什么 为什么“望” “望”时的心情
从军行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3.交流反馈,感悟诗情。
(一)理解“遥望”
引导理解:
①读“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边读边圈画诗描写的景物,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②如果让你给这幅画中的景物配上颜色,你会配什么颜色?
深蓝的水,灰黑的云,灰白的雪山,这些色彩在美术课中学过都是冷色调。
③这样的景色用一个词说就是——荒凉 苍凉 悲凉
④面对如此荒凉、恶劣的环境,戍边将士们又是怎么做的?
预设一:结合背景资料理解“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中“穿金甲”“黄沙百战”“终不还”,感受戍边时间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
预设二:想象画面。边读边想象将士们的动作、语言、神态,说说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二)感受“南望”
引导理解:
①“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想象画面,感受山河壮美。
②“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结合历史资料了解北宋的遗民在金统治者下的暴政。此时此刻,你的脑海里浮现出怎样的画面?
出示背景资料:
北宋末年,金兵入侵中原,攻入北宋都城开封,北宋灭亡,中原大好河山落
入金人之手。金兵在中原大地上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无数的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宋钦宗的弟弟赵构在临安称帝,统治着江南一小块江山,根本不思进取,无心收复失地,继续过着花天酒地的日子。
这些丧失了家园,丧失了尊严,甚至丧失性命的遗民,多么希望南宋的军队能来解救他们。他们日日盼,月月盼,年年盼,整整盼了65年,直到南宋灭亡都没有盼到呀。
③感情朗读诗句
④小结:我们的诗人最终带着满腔的遗憾离开了人世,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对祖国的无限热爱都凝聚在这首古诗里。
第四板块 背诵默写 总结
1.课堂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用对比的方法学了这两首诗。这两首诗有很多不同处,也有很多相同之处,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相同之处就是,那些离开家园用性命换取家园太平盛世的将士,和这位用诗歌为遗民高呼,讽刺南宋统治者的诗人,他们身上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强烈的爱国情。正如清代林则徐所说——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2.默写古诗。怀着最崇敬的情,用最端正的书写在课堂作业本上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中一首。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朗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借助背景资料和抓住关键词想象诗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体会诗中人物的闻得收复失地后的喜悦之情。
2.把古诗改写成小剧本尝试运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表现人物的内心的悲喜交加的复杂心情。
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 认识诗人,了解创作背景,知诗句大意
1.了解诗人杜甫吗?
杜甫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他被后人成为——诗圣。他的诗宛如一面镜子真实地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现实,所以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代表作有《登高》《春夜喜雨》《月夜忆舍弟》等。
2.解读诗题。理解“闻”和“河南河北”
3.了解历史背景“安史之乱”
4.自由读全诗,要求:①读准字音,读通诗句。②借助注释大致了解诗意。
5.同桌一起朗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读后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第二板块 品读古诗 感受失地收复的“喜欲狂”
诗人听到唐朝军队收复失地后是多么喜悦呀,你能边读诗句边想象这激动喜悦的画面吗?
集体交流:
1.“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1)点红“涕泪”:想象这是怎样地流泪 这样的神态,让你想到了哪些成语 (适时积累:喜极而泣 热泪盈眶 欣喜若狂 兴高采烈 喜出望外 喜笑颜开)
(2)拓展资料理解:诗人为什么这么高兴呢?
安史之乱爆发,时年45岁的杜甫与难民一起流亡,被安禄山军俘到长安,后逃到唐肃宗所在的凤翔,任左拾遗。不久,贬华州司功参军。乾元二年弃官,入蜀营建草堂。其间因蜀中军阀混战,又一度流亡梓州等地。
(3) 感受悲喜的原因:国破的悲痛与在收复失地的欣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伤心?又为什么欣喜呢 (心怀祖国 忧国忧民)
(4)感情朗读:想象着杜甫喜极而泣的画面,读读前两句。
2.“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你觉得怎样卷诗书才能体现杜甫的狂喜之情?请你表演一下。
预设:学生用大幅度、快速、胡乱收拾诗书的动作表演。
3.学习后四句
(1)圈出这四句诗中的地名。(巴峡 巫峡 襄阳 洛阳)
(2)看着地图说杜甫返乡路线图,感知回乡路线遥远。
(3)聚焦“即从”“便下”,体会心情。
预设:这两个词让人感觉距离并不遥远,从中感受到诗人的喜悦和归心似箭。
4.朗读指导:再读这首诗,注意读好能体现出杜甫欣喜的字词
第三板块 把古诗改写成小剧本
1.同学们,如果把杜甫的这首诗改成一个小剧本,一定很有意思,你想试一试吗?让我们一起走进小剧场。
2.出示《语文作业本》第4题。
(1)仔细观察,思考剧本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
预设:时间、地点、,人物,还要简要叙述故事背景。为了丰富人物的情感,我们需要给角色加上动作、神态、语言的描写。
3.发挥想象,创编剧本。
4.交流展示。
聚焦剧本里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
第四板块 学法总结
学习古诗有很多有趣的方法,可以结合背景学习古诗,可以想象画面品读,可以把同一题材的诗放在一起比较着学,也可以像今天一样发挥想象改编成小剧本演绎着学习。用不同的方法学习会有不同的乐趣,希望同学们都能爱上古诗,在古诗学习中获得快乐。
板书设计 : 即从 巴峡
巫峡
襄阳
剑外
便下
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