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草船借箭
学习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对比课文与“阅读链接”中的原著片段,大致读懂并初步感受古白话小说的语言特点。
2.抓关键语句,借助流程图再现“草船借箭”的经过,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默读课文,感受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了解故事主要内容,体会情节的起伏变化。
4.运用提问策略,关注人物的言行表现,感受和揣摩人物特点。
学习重难点:
1.感受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了解故事主要内容,体会情节的起伏变化。
2.运用提问策略,关注人物的言行表现,感受和揣摩人物特点。
学习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能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出故事的主要内容。
3.通过抓关键语句,借助流程图再现“草船借箭”的经过,初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二、教学过程
板块一 联结经验,了解名著
1.单元导读,了解学习任务
同学们,这个单元我们要一起走进古典名著,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观三国烽烟,识梁山好汉,谈取经艰难,惜红楼梦断”,结合诗句说说中国古典四大名著。
2.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朗读小诗:一夜浓雾满长江,远近难分水渺茫。骤雨飞蝗来战舰,孔明今夜伏周郎。
(2)这首诗描写的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谁来猜?
(3)揭示课题,简介作者
《草船借箭》这个故事,是根据元末明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中相关内容改编,作者简介。
板块二 了解背景 初识人物
1.出示故事中人物图片,猜猜他们是谁,说说对他们的了解。
2.借助资料,理清人物关系。
(1)借助人物关系图,说清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
(2)小结阅读策略:阅读古典名著时,查阅相关资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读懂故事内容。
3.学习词语,说说发现
(1)出示词语,学生自读,交流汇报容易读错的字音
妒忌 重罚 探听 疑惑
遮起来 擂鼓 呐喊 神机妙算
读准“擂”字,二声。
(2)读后说说自己的发现
第1排这些词语都是写周瑜的,表现出了他对诸葛亮的刁难甚至陷害。
第2排都是写诸葛亮精心安排、成功“草船借箭”的足智多谋。
板块三 理清顺序,说清故事
1.借助图示,根据课文内容,理清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1)读文,按学习提示把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批注在书中相应的段落。
(2)借助作业本图示,按事情发展顺序说一说
(3)交流学习成果,
投影一生的课文批注,其他学生发表不同意见
补充并整合,形成全班共识
学生修改自己的批注
2.根据上图按事情发展顺序说一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1)学生交流说好主要内容应把握的要点
把握人物之间的关联快速把握故事的展开。
按照起因、经过和结果说清故事。
(2)学生练说,并互相评议
围绕是否讲清每个部分主要人物的主要行动,人物行动之间是否关联进行评价。
板块四 聚焦“借箭经过”,自主批注
1.聚焦“借箭”经过,理清要点
(1)默读6-9自然段,圈画借箭的重点语句。
(2)借助流程图,把“借箭”的经过部分简要概括。
2.全班交流,整合意见
(1)教师投影学生的批注,学生讲解自己圈画的关键词语,并说清理由。
(2)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教师适时引导交流。
(3)全班利用流程图整合借箭的主要步骤。
3.回顾课文,提出疑问
(1)弄清了课文故事大概,提出自己不懂的地方。
预设:诸葛亮是来帮助东吴联合抗曹的,周瑜为何要设计陷害他?
明知道三天不可能造出十万支箭,这是周瑜在设计陷害自己,诸葛亮为什么主动去做?
(2)针对疑问,课外再读课文,也可以查找资料思考问题。
4.作业,课作1、2、3(1)
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对比课文与“阅读链接”中的原著片段,大致读懂并初步感受古白话小说的语言特点。
2. 运用提问策略,关注人物的言行表现,感受和揣摩人物特点。
二、教学过程:
板块一 听写词语,重温故事
1.听写词语。
妒忌 惩罚 探听 疑惑
军令状 水寨 呐喊 神机妙算
2.选用词语,简单说说故事内容。
板块二 提问比较,感受人物
1.关注对话,运用提问策略,感受人物的特点。
古典名著以生动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个性引人入胜。本文人物的对话特别出彩,我们采用通过品析人物的语言去发现人物的特点。
(1)找自己感兴趣的一处对话,圈画出他们的语言。
(2)运用提问策略,抓住体现人物特点的句子进行批注。
(3)重点品析“周瑜与诸葛亮的对话”。
出示诸葛亮与周瑜的对话
参照P21课后习题学习提问:
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
a.引导学生抓住诸葛亮的话,联系与周瑜话之间的不对应,思考:诸葛亮为什么主动提出三天、立军令状和甘受惩罚?进而安排学生批注、交流,指导学生感受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以及对孙刘联盟大局的顾全。
b.引导抓周瑜的表情,思考:周瑜为什么“很高兴”?在批注交流中,发现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心理的狡诈甚至有点阴险。
(4)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一处对话,自主批注、交流。
要求:选择能体现人物特点的对话,先提出问题,再进行批注,用比较简洁的语言概括人物的特点。
诸葛亮的胸有成竹;鲁肃的忠厚老实,信守承诺
周瑜的气量狭小、心怀狡诈。曹操是小心谨慎与多疑
2.说说对诸葛亮认识的变化。
(1)说说之前对诸葛亮的了解。
(2)交流现在对诸葛亮有哪些进一步的了解。
要求:联系小说的具体情节,说清依据。
例:从借箭材料的准备、时机的选择、两边受箭的安排等等,能够充分体会到诸葛亮懂天文、知地理、善识人的运筹帷幄与超凡的军事才干。
(3)利用图示整合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4)说说还想了解诸葛亮的哪些故事。
3.交流对周瑜、鲁肃了解的变化。
要求:联系小说的具体情节,说清依据。
4.完成人物表格,整合人物形象
板块三 对比阅读,感受语言
1.出示“阅读链接”,找出课文对应的段落
2.与同桌对比着阅读,说一说读懂了什么
(1)我读的是“孔明教把船吊回……”我在课文中找到了相对应的语句“诸葛亮下令把船头……”
(2)对应的句子找不到,语句读不懂可以猜读,还可以跳读。
(3)出声读读链接片段
3.说说两处的语言有什么不同。
(1)原著语言表达比较简洁。
(2)说某人时有时只用一个字,如“操”指曹操。
(3)有些词语今天不大用了,如“差人”。
(4)停顿也不一样.
板块四 激发兴趣,拓展阅读
1.说说名著《三国演义》
引导要点:结合阅读整本书或者连环画、观看电影或电视剧的经验,说经典情节,谈典型人物,聊小说与历史的异同等等皆可。
2.《三国演义》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小说主要描述了公元三世纪东汉末年,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是历史演义小说中的经典之作。课后可以对有兴趣的章节进行阅读
3.完成课作剩余部分3(2)、4、5题
板书:
5草船借箭
神机妙算
知天文 晓地利 识人心 善谋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