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26 忆读书
着力 万卷 勉强
卷
juàn 试~
ju n ~入
一知半解 索然无味
朦朦胧胧 心动神移
1.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2.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
3.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三国演义》
《水浒传》
《红楼梦》
传
zhuàn
chuán
学习提示:
1.快速默读课文,用“——”画出出文中的中心句。
2.找出作者的读书经历,完成作业本第四题。
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十二三岁
自1980年到日本访问回来
兴趣不大
厌烦
一知半解
两次丢下又拾起继续
1.图表法
中年以后
尝到滋味
厌烦
2.圈画法
3.分条列出信息
①自七岁开始读《三国演义》《水浒传》等章回小说,一知半解地读。
②十二三岁读了《红楼梦》,兴趣并不大;中年后再读,才理解其中滋味。
③1980年从日本访问回来后“读万卷书”,心动神移,不能自己。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我这一辈子读到的中外文艺作品不能算太少。
自学
默读课文第一至第七自然段,圈关键词,思考评星理由。
小组合作
1.小组交流讨论,将每本书的评星理由以关键词的形式写在词卡上.
2.记录完毕,请小组内的三位同学分别说说三本书的评星理由。
那时,我的舅父杨子敬先生每天晚饭后,必给我们几个表兄妹讲一段《三国演义》,我听得津津有味,什么“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真是好听极了。但是他讲了半个钟头,就停下去干他的公事了。我只好带着对故事下文的无限期待,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
我第一次读《三国演义》,读到关羽死了,哭了一场,便把书丢下了。第二次再读时,到诸葛亮死了,又哭了一场,又把书丢下了。后来又忘了是什么时候才把全书读到“分久必合”的结局。
因为看《三国演义》引起了我对章回小说的兴趣,对于那部述说“官迫民反”的《水浒传》尤其欣赏。那部书里着力描写的人物,如林冲、武松、鲁智深,都是极其生动的性格,虽然因为作者要凑成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勉勉强强地凑满了一百零八人的数目,但我觉得比没有人物个性的《荡寇志》要强多了。
《红楼梦》是我在十二三岁时看的,起初我对它的兴趣并不大,贾宝玉的女生女气、林黛玉的哭哭啼啼都使我厌烦。还是到了中年以后再拿起这部书看时,才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所包含的一个朝代和家庭兴亡盛衰的滋味。
作者少年时对《红楼梦》“兴趣不大”“厌烦”, 为什么到了中年又看,而且说尝到了一个朝代和家族兴亡盛衰的滋味?
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
作业:完成作业本第1题和第3题。
第2课时
思考
你有没有用过这些读书的方法?你自己有哪些读书的方法?
反复读 挑选 边读边思考 做批注
《谈读书》
我有个很大的毛病:读书不求甚解。
从前看过的书,十之八九都不记得;我每每归过于记忆力不强,其实是因为阅读时马马虎虎,自然随看随忘。这叫我吃了亏----光翻动了书页,而没吸收到应得的营养,好似把好食品用凉水冲下去,没有细细咀嚼。因此,有人问我读过某部好书没有,我虽读过,也不敢点头,怕人家追问下去,无辞以答。这是个毛病,应当矫正!丢脸倒是小事,白费了时光实在可惜!
你是否赞同“一知半解”的读书方法?
思考
成年后,冰心奶奶是怎么挑选好书的呢?默读第九自然段,圈出关键词。
挑选、比较
书看多了,从中得到了一个体会,物怕比,人怕比,书也怕比,“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
比如说看了精彩的《西游记》就会丢下烦琐的《封神榜》,看了人物栩栩如生的《水浒传》就不会看索然无味的《荡寇志》。对于现代的文艺作品,那些写得朦朦胧胧的、堆砌了许多华丽词句的、无病呻吟的文字,我一看就从脑中抹去。但是那些满带着真情实感、十分质朴浅显的篇章,哪怕只有几百上千字,也往往使我心动神移,不能自己。
内容
人物形象
语言文字
默读第九自然段,圈出关键词。
比如说看了精彩的《西游记》就会丢下烦琐的《封神榜》,看了人物栩栩如生的《水浒传》就不会看索然无味的《荡寇志》。对于现代的文艺作品,那些写得朦朦胧胧的、堆砌了许多华丽词句的、无病呻吟的文字,我一看就从脑中抹去。但是那些满带着真情实感、十分质朴浅显的篇章,哪怕只有几百上千字,也往往使我心动神移,不能自己。
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
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
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爱在右,同情在左,走在生命路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季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也不是悲凉。
《冰心妙语录》
作业:
1.完成作业本第1题和第3题。
2.阅读冰心诗集、散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