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前热点主题融会贯通训练(7) 稳态的基石——信息传递和反馈调节(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考前热点主题融会贯通训练(7) 稳态的基石——信息传递和反馈调节(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27.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04-16 23:30: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考前热点主题融会贯通训练
(七) 稳态的基石——信息传递和反馈调节
考什么——关联知识·一网尽览 
怎么考——考点考法·权威预测 
一、单项选择题
1.在多细胞生物体内,细胞通过细胞膜上的受体接受各种“信息”,以完成各项生命活动。下列不能体现细胞膜“信息交流”功能的是(  )
A.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重吸收水分
B.神经递质促进肌肉细胞收缩
C.高浓度蔗糖溶液使洋葱细胞质壁分离
D.B细胞识别抗原
解析:选C 洋葱表皮细胞置于高浓度蔗糖溶液中,细胞会发生质壁分离,体现了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C符合题意。
2.蛋白质分选是蛋白质依靠自身信号序列,从起始合成部位定向转运到功能发挥部位的过程。下图示为人体某种线粒体蛋白的分选途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结构A是蛋白质通道,结构B是受体
B.信号序列发挥定向功能与翻译过程几乎是同时进行的
C.参与③过程的酶是肽酶
D.信号序列和受体是蛋白质分选的物质基础
解析:选B 分析题图可知,结构A表示蛋白质通道,结构B表示受体,A正确;由图中信息可知,翻译过程结束后得到线粒体蛋白前体,而信号序列是线粒体蛋白前体上的一段肽链,因此信号序列发挥定向功能发生在翻译之后,B错误;③是线粒体蛋白前体在线粒体内释放出信号序列成为成熟线粒体蛋白的过程,参与的酶是肽酶,C正确;由图可知,蛋白质分选的物质基础包括信号序列和受体,D正确。
3.在家兔动脉血压正常波动过程中,当血压升高时,其血管壁上的压力感受器感受到刺激可以反射性地引起心跳减慢和小血管舒张,从而使血压降低,仅由此调节过程判断,这一调节属于(  )
A.神经调节,负反馈调节
B.神经调节,正反馈调节
C.体液调节,负反馈调节
D.体液调节,正反馈调节
解析:选A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血压升高压力感受器→反射性地引起心跳减慢和小血管舒张(效应器),表明该调节过程属于神经调节;该调节过程会使血压降低,属于负反馈调节。
4.参与内环境稳态调节的三个系统通过信息分子构成复杂网络。如图,若a是白细胞介素,b是乙酰胆碱。则c、d、e、f分别是(  )
A.c是甲状腺激素,d是TRH,e是糖皮质激素,f是干扰素
B.c是TRH,d是甲状腺激素,e是糖皮质激素,f是干扰素
C.c是干扰素,d是甲状腺激素,e是TRH,f是糖皮质激素
D.c是TRH,d是甲状腺激素,e是干扰素,f是糖皮质激素
解析:选B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由神经系统中下丘脑的某些细胞分泌,可作用于内分泌系统,因此c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甲状腺属于内分泌系统,可分泌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神经系统,因此d是甲状腺激素;内分泌系统(肾上腺皮质)可分泌糖皮质激素作用于免疫系统,干扰素是免疫系统产生的免疫活性物质,可作用于内分泌系统,因此e是糖皮质激素,f是干扰素,B正确。
5.人体内环境稳态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调控的结果。如图是人体内某些生命活动的调节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信息分子A、C、D、E、F发挥作用后会被移走或分解失活
B.信息分子C由内分泌腺分泌后,由体液定向运输到肾脏
C.信息分子F与B细胞结合,该过程属于特异性免疫
D.信息分子A、C、D、E、F均会与受体结合,起到调节作用
解析:选B 信息分子A为神经递质,信息分子C、D、E为激素,信息分子F为细胞因子,其中激素和细胞因子发挥作用后即被分解,神经递质作用后会被回收或分解失活,A正确;信息分子C为抗利尿激素,其由内分泌腺分泌后由垂体释放,由体液运输到全身各处,但只作用于肾脏,B错误;信息分子F为细胞因子,其与B细胞结合,该过程属于特异性免疫中的体液免疫,C正确;信息分子A、C、D、E、F均会与受体结合,起到调节作用,D正确。
6.具有调节细胞生命活动作用的化学物质被称为信息分子。其中由细胞分泌的调节靶细胞生命活动的化学物质称为细胞间信息分子,而在细胞内传递调控信号的化学物质称为细胞内信息分子。据此,下列关于信息分子说法错误的是(  )
A.激素、神经递质属于信息分子,而抗原、细胞膜上的受体不属于信息分子
B.某些信息分子可以不通过体液运输就能发挥作用
C.CO2是一种细胞内信息分子,不能在细胞间传递调控信号
D.抗利尿激素是一种细胞间信息分子,通过垂体释放后发挥作用
解析:选C 抗原和细胞膜上的受体不属于信息分子,激素、神经递质属于信息分子,A正确;有的信息分子可以不通过体液运输直接与靶细胞结合而发挥作用,B正确;CO2能在细胞间传递调控信号,C错误;抗利尿激素是信息分子,是由下丘脑合成并分泌垂体释放的一种激素,D正确。
7.如图是细胞间信息传递的途径之一,下列相关叙述合理的是(  )
A.若M是胰岛素,N是胰岛A细胞,则M分泌增加通过负反馈调节使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
B.若M是促性腺激素,则N可能是性腺细胞,M由下丘脑分泌
C.若M是甲状腺激素,N是下丘脑细胞,则M分泌增加,下丘脑细胞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加
D.若N是神经细胞,则无论M是兴奋性神经递质还是抑制性神经递质,均能引起靶细胞N的膜电位变化
解析:选D 若M是胰岛素,N是胰岛A细胞,则胰岛素会抑制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但这不属于负反馈调节,A错误;垂体细胞分泌的促性腺激素可调节性腺发育,促进性激素的合成和分泌,B错误;若M是甲状腺激素,N是下丘脑细胞,则M分泌增加,通过负反馈调节使下丘脑细胞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减少,C错误;若N是神经细胞,无论M是兴奋性神经递质还是抑制性神经递质,均能引起靶细胞N的膜电位变化,若M为兴奋性神经递质,则可使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变成外负内正,若M为抑制性神经递质,则可使膜的静息电位绝对值增大,D正确。
8.下列有关信息传递过程的示意图,不正确的是(  )
A.小肠黏膜促胰液素胰腺
B.垂体抗利尿激素肾小管和集合管
C.甲状腺甲状腺激素垂体
D.突触小体神经递质肌肉或腺体
解析:选B 在盐酸刺激下,小肠黏膜产生促胰液素,促胰液素通过血液运输作用于胰腺,促进其分泌胰液,A正确;抗利尿激素是下丘脑合成并分泌由垂体释放的,B错误;甲状腺激素几乎作用于全身所有的细胞,包括垂体细胞,C正确;突触小体释放的神经递质可作用于下一个神经元细胞或是肌肉细胞,也可能是腺体细胞,D正确。
9.人体内环境稳态的维持,依赖于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机制。如图表示人体内某些信息传递机制的模式图,字母a~e表示信息分子。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的信息分子c为抗利尿激素,e是细胞因子
B.人体内信息分子a的分泌只受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这种信息分子的调节
C.在寒冷刺激下,b通过下丘脑引起骨骼肌战栗的过程属于神经调节
D.若图中d作用的组织细胞是肝细胞,该细胞中肝糖原的合成加快
解析:选B 信息分子c作用于肾小管,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应为抗利尿激素,e能作用于B细胞,为细胞因子,A正确;a能作用于甲状腺,应为促甲状腺激素,人体内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不仅受到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调节,还受甲状腺激素通过负反馈作用的调节,B错误;在寒冷刺激下,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兴奋,引起骨骼肌战栗,属于神经调节,C正确;d能作用于组织细胞降低血糖浓度,应为胰岛素,胰岛素能促进肝细胞合成肝糖原,从而降低血糖,D正确。
10.多数植物遭到昆虫蚕食时会分泌茉莉酸,启动抗虫反应,如分泌杀虫物质、产生吸引昆虫天敌的挥发性物质等。烟粉虱能合成Bt56蛋白,该蛋白会随烟粉虱唾液进入植物,抑制茉莉酸启动抗虫反应,使烟粉虱数量迅速增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植物产生挥发性物质吸引昆虫天敌体现了信息传递调节种间关系的功能
B.植食性昆虫以植物为食和植物抗虫反应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C.利用植物分泌的杀虫物质来防治烟粉虱属于化学防治
D.Bt56基因表达被抑制的烟粉虱在寄主植物上的数量增长比未被抑制的对照组慢
解析:选C 植物产生吸引昆虫天敌的挥发性物质,可以吸引天敌捕食昆虫,这体现了化学信息传递调节种间关系的功能,A正确;植食性昆虫以植物为食和植物抗虫反应是长期协同进化的结果,B正确;利用植物分泌的杀虫物质来防治烟粉虱属于生物防治,C错误;由题干可知,Bt56蛋白随烟粉虱唾液进入植物,抑制茉莉酸启动抗虫反应,使烟粉虱数量迅速增长,Bt56基因表达被抑制的烟粉虱在寄主植物上的数量增长会受到抑制,因此Bt56基因表达被抑制的烟粉虱在寄主植物上的数量增长比未被抑制的对照组慢,D正确。
11.哺乳动物细胞能广泛产生一氧化氮(NO),主要由一氧化氮合酶(NOS)催化合成。NO参与哺乳动物体内多种生命活动的调节,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①过程的调节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
B.②过程通过反馈调节的方式实现突触后膜持续兴奋
C.图中参与生命活动调节的信号分子有乙酰胆碱、谷氨酸、干扰素和NO
D.图示体现了机体稳态由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共同作用实现
解析:选D 分析题图可知,血管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作用于内皮细胞,促进该细胞合成NO,该过程为神经调节,NO调节生命活动的过程为体液调节,故①过程的调节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A正确;突触前神经元释放谷氨酸促进突触后神经元合成NO,NO又促进突触前膜释放谷氨酸,使突触后膜持续兴奋,故②过程的调节方式是正反馈调节,B正确;乙酰胆碱、谷氨酸、干扰素和NO都作为信号分子作用于相应的细胞,调节生命活动,C正确;分析题图可知,该过程说明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都能产生NO调节生命活动,并未说明机体稳态与三系统间的关系,D错误。
12.如图表示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闰绍细胞(兴奋时能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共同支配肌肉收缩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a处给予的刺激须达到足够强度才能使b产生兴奋
B.b兴奋后释放的递质引起肌细胞膜内的Na+快速外流
C.兴奋既可以从a向b传递,也可以从b向a传递
D.冲动经图示环式传递后终止,该调节方式属于正反馈
解析:选A 给a处阈值以上的刺激才能产生兴奋,并能将兴奋通过突触传到b处,使b产生兴奋,A正确;b兴奋后释放的递质引起肌细胞膜外的Na+内流,产生兴奋,进而表现为肌肉收缩,B错误;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图中兴奋只能从a向b传递,但不可以从b向a传递,C错误;冲动经图示环式传递通过闰绍细胞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抑制肌肉的运动属于负反馈调节,有利于运动神经元对肌肉运动的精准控制,D错误。
13.谷氨酸自突触前膜释放,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使Na+和Ca2+内流,突触后神经元Ca2+的显著升高可促进NO合成。NO从突触后神经元作为逆行信使的角色扩散进入突触前神经元,引起谷氨酸长时程释放,形成长时间增强。另有研究发现NO还可通过扩散进入血管平滑肌细胞,激活鸟苷酸环化酶,刺激GTP生成cGMP。cGMP作为第二信使激活cGMP依赖的蛋白激酶G,使肌动—肌球蛋白复合物信号通路受到抑制,导致血管平滑肌舒张,从而调节心血管的舒张。药物硝酸甘油在体内可释放NO。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在此调节过程中,谷氨酸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
B.NO作为逆行信使的调节可看作是正反馈调节
C.蛋白激酶G功能异常,NO进入血管平滑肌会导致其舒张
D.硝酸甘油可用于治疗由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心绞痛
解析:选C 谷氨酸自突触前膜释放,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使Na+和Ca2+内流引起突触后膜兴奋,所以谷氨酸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A正确;NO从突触后神经元作为逆行信使的角色扩散进入突触前神经元,引起谷氨酸长时程释放,形成长时间增强,所以NO作为逆行信使的调节可看作是正反馈调节,B正确;蛋白激酶G功能异常,则肌动—肌球蛋白复合物信号通路可能不受抑制,NO进入血管平滑肌细胞后不会导致平滑肌舒张,C错误;硝酸甘油在体内可释放NO,可调节心血管的舒张,所以可用于治疗由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心绞痛,D正确。
14.所有激素都是通过靶细胞中的专一性受体起作用的,一些激素受体位于靶细胞质膜的外表面,另一些激素受体位于靶细胞的内部,具体作用机制如下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性激素通过自由扩散进入靶细胞与核内受体结合
B.胰岛素与细胞膜表面的受体结合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
C.激素可通过改变蛋白质的表达量或现存酶的活性来调节细胞代谢
D.激素—核内受体复合体跟染色质的任意部位结合,改变基因的转录
解析:选D 性激素属于类固醇,通过自由扩散进入靶细胞与核内受体结合,A正确;胰岛素本质属于蛋白质,与细胞膜上受体结合促进组织细胞摄取、利用、储存葡萄糖,B正确;由图可知,激素与受体结合后可通过改变细胞内现存酶的活性或某些蛋白质的表达量来调节细胞代谢,C正确;激素与核内受体结合后可改变专一基因的转录,因此不是和染色质的任意部位结合,D错误。
15.针灸是中医重要组成部分,针灸信号激活自主神经系统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作用于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等免疫细胞,发挥抗炎效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神经中枢可接受躯体运动神经元受到针刺刺激后产生的电信号
B.神经递质进入巨噬细胞调节其产生细胞因子
C.肾上腺素的分泌过程存在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
D.通过神经系统调节各器官活动可实现机体稳态
解析:选C 信号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躯体运动神经元是传出神经,接受由神经中枢传递的信号,A错误;神经递质不进入细胞内部,与细胞膜表面的受体结合发挥作用后会被回收或失活,B错误;肾上腺素的分泌过程经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存在分级调节,同时肾上腺素分泌过多又会抑制下丘脑、垂体的分泌功能,所以存在反馈调节,C正确;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可实现机体稳态,只靠神经调节是不能完成的,D错误。
二、不定项选择题
16.细胞因子是一种可辅助免疫细胞产生对病原体起杀伤作用的物质。新冠病毒感染可引起多种细胞因子在短时间内迅速增加,让免疫系统短时间内火力全开,对自身组织产生伤害(即细胞因子风暴)。科研人员进行了相关研究,结果如下:
结果1:细胞因子风暴可以上调ACE2、EGFR等新冠病毒感染所需的宿主蛋白含量;
结果2:抑制宿主细胞内的RIPK1激酶活性,可以抑制新冠病毒感染引发的细胞因子风暴;
结果3:新冠病毒的RNA依赖性RNA聚合酶(NSP12)是激活RIPK1激酶的主要因子。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细胞因子风暴引起自身组织损伤,属于免疫缺陷
B.适量使用RIPK1激酶抑制剂可减轻新冠肺炎症状
C.NSP12是由新冠病毒自身编码的并在其核糖体上合成的蛋白质
D.新冠病毒可以通过细胞因子风暴形成负反馈,使病毒更容易感染人体
解析:选ACD 根据题意分析,新冠病毒引起的“细胞因子风暴”是多种细胞因子在短时间内迅速增加,让免疫系统短时间内火力全开,对自身组织产生伤害,是免疫系统功能过强的表现,而非免疫缺陷,A错误;由题干信息“抑制宿主细胞内的RIPK1激酶活性,可以抑制新冠病毒感染引发的细胞因子风暴”可知,适量使用RIPK1激酶抑制剂可减轻新冠肺炎引起的细胞因子风暴,B正确;新冠病毒无细胞结构且不具有核糖体,不能合成蛋白质,NSP12是由新冠病毒自身编码的并在宿主细胞的核糖体上合成的蛋白质,C错误;新冠病毒可以通过细胞因子风暴形成正反馈,使病毒更容易感染人体,D错误。
17.人体皮肤破损后,容易感染病菌引起炎症反应,通常具有“红肿热痛”的表现。如果炎症反应过强,就会造成过多的自体细胞损伤,而大量被破坏的细胞释放细胞内容物,又会进一步给免疫系统提供更多的分子信号,导致反应进一步增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皮肤破损引起炎症反应是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发挥作用的结果
B.炎症反应的发生常伴有发热现象,此时机体产热不一定大于散热
C.炎症反应不属于自身免疫病
D.炎症反应过强引起正反馈调节,不利于维持机体的稳态
解析:选BCD 炎症反应是人体的第二道防线发挥作用的结果,属于非特异性免疫,A错误;炎症反应的发生常伴有发热现象,机体体温上升过程中产热大于散热,若处于发热状态但体温不再变化,则机体产热等于散热,B正确;炎症反应属于正常的免疫反应,不属于自身免疫病,C正确;炎症反应过强引起正反馈调节,就会造成更多的自体细胞损伤,不利于维持机体的稳态,D正确。
18.血糖平衡的调节是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一部分,如图为人体血糖调节的示意图,X、Y和Z表示信息分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血糖平衡是通过X、Y、Z参与的体液调节实现的
B.血糖浓度升高或降低能够直接刺激胰岛分泌相应激素进行调节
C.X激素可作用于全身组织细胞,Z激素只能作用于肝细胞和肌细胞
D.因受体4与抗体结合而引起的糖尿病可以通过注射胰岛素进行治疗
解析:选ACD 图中血糖平衡是通过X、Z参与的体液调节实现的,Y是下丘脑分泌的神经递质,通过神经调节实现,A错误;血糖浓度升高或降低能够直接刺激胰岛分泌相应激素进行调节,B正确;Z是胰高血糖素,主要作用于肝细胞,促进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C错误;受体4与抗体结合而引起的糖尿病,使胰岛素不能被组织细胞识别而发挥作用,因此,不能通过注射胰岛素进行治疗,D错误。
19.如图为某高等动物激素调节过程。细胞所接受的信号包括物理信号和化学信号,其中最重要的是由细胞分泌的、能够调节机体功能的一大类生物活性物质,它们是细胞间的通讯信号,被称为“第一信使”。第二信使为第一信使作用于靶细胞后在细胞内产生的信息分子,第二信使将获得的信息增强、分化、整合并传递给效应器才能发挥特定的生理功能或药理效应。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图中体现了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和负反馈调节
B.激素①与细胞质受体结合后进入细胞核中参与调节基因的表达过程
C.生长激素调节生命活动需要第二信使,而性激素不需要第二信使
D.图中甲和乙均具有神经传导和激素分泌的双重功能
解析:选AB 图中激素①的分泌体现了分级调节和负反馈调节,A正确;由图可知:激素①与细胞质受体结合后进入细胞核中参与调节基因的表达过程,B正确;性激素的分泌类似于激素①,其传递信息后,需要基因的表达在细胞内产生的信息分子,故需要第二信使,C错误;图中甲具有神经传导和激素分泌的双重功能,但乙并未体现,D错误。
20.苏氨酸在苏氨酸脱氨酶等酶的作用下,通过5步反应合成异亮氨酸。当细胞中异亮氨酸浓度足够高时,其与苏氨酸脱氨酶结合,抑制酶活性;当异亮氨酸的浓度下降到一定程度时,异亮氨酸脱离苏氨酸脱氨酶,使苏氨酸脱氨酶重新表现出活性,从而重新合成异亮氨酸,反应过程如图所示。以下推测不合理的是(  )
A.异亮氨酸的合成一定不需要ATP提供能量
B.细胞通过正反馈调节机制控制异亮氨酸的浓度
C.异亮氨酸的合成不需要其他酶催化其反应
D.苏氨酸脱氨酶空间结构发生改变后可恢复正常
解析:选ABC 异亮氨酸的合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多种酶的催化,酶的合成是吸能反应,需要ATP提供能量,A、C错误;由题干可知,细胞通过负反馈调节机制控制异亮氨酸的浓度,B错误;由题干可知,苏氨酸脱氨酶可与异亮氨酸结合也可与异亮氨酸分离,分离后的苏氨酸脱氨酶可继续发挥作用,则其空间结构发生改变后可恢复正常,D正确。
三、非选择题
21.机体的调节系统主要有三个,即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三者具有共同的“语言”——信息分子。这三大调节系统互相联系,形成完整的调节网络。请参照表中内容完成下表。
比较项目 神经系统 内分泌系统 免疫系统
作用途径 (1)________ 体液运输 体液运输等
信息分子 实例 乙酰胆碱 抗利尿激素 (2)______
来源 突触前膜释放 (3)______________ 主要为辅助性T细胞
作用方式 都是直接与(4)__________结合
意义 维持(5)____________的稳态
答案:(1)反射弧 (2)细胞因子 (3)下丘脑神经内分泌细胞(或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 (4)特异性受体 (5)内环境(或机体)
22.生态系统类型众多,如下图A为草原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之间的反馈调节示意图,图B为某湖泊生态系统中发生的某种调节活动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A中,若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除了图中所示成分外,还应包括__________和________。
(2)图A中的甲、乙、丙三者之间的食物联系是________________(请写出食物链);该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__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研究表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两个明显特点,即能量流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
(3)从长期看,图A中的乙减少导致的最终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结果产生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2点即可)。
(4)图B作为某湖泊生态系统,反映出来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能力,才能维持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这种稳定包括________稳定性和________稳定性。当湖泊中的污染不断加剧,超过一定限度时,该生态系统就会面临崩溃。
(5)图A和图B这两种反馈调节________(填“相同”或“不相同”)相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图A为食物链中的生产者、消费者之间的负反馈调节关系,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2)根据图A分析可知,甲、乙、丙三者之间的食物链关系:乙→甲→丙;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3)分析图A可知,图A中只有乙→甲→丙一条食物链,导致该生态系统中的组分少,食物链单一,生物种类少,自我调节能力弱,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较低,如果图A的乙(生产者)减少,将使得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进一步遭到破坏,导致的最终结果会加速破坏该生态系统原有的稳态。(4)图B作为某湖泊生态系统,反映出来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才能维持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5)图A和图B这两种反馈调节不同,图A是负反馈调节,图B是正反馈调节。
答案:(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分解者 (2)乙→甲→丙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3)加速破坏该生态系统原有的稳态 生态系统中的组分少,食物链单一,生物种类少,自我调节能力弱 (4)自我调节 抵抗力 恢复力 (5)不相同 图A是负反馈调节,图B是正反馈调节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