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哦,香雪》同步练习 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3.2《哦,香雪》同步练习 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16 07:48: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哦,香雪》同步练习
单选题
1. 与“古老的群山终于被感动得战栗了,它发出洪亮低沉的回音,和她们共同欢呼着”一句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
B. 台儿沟从春到夏,从秋到冬,默默地接受着大山任意给予的温存和粗暴。
C. 前边又是什么?是隧道,它愣在那里,就像大山的一只黑眼睛。
D. 她环视群山,群山沉默着;她又朝着近处的杨树林张望,杨树林窸窸窣窣地响着,并不真心告诉她应该怎么做。
2. 关于本课的两篇小说作品,下列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百合花》不仅表现了战争时代的军民鱼水情,更表现了那个年代中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美的热爱。
B. 人物是小说的第一要素,《百合花》就是通过“小战士”“新媳妇”之间的关系,谱写了一曲战地恋歌。
C. 《哦,香雪》是我国当代著名女作家铁凝的代表作,是一部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抒彩的短篇小说。
D. 《哦,香雪》通过对一群乡村少女心理活动的生动描摹,叙写了每天只停一分钟的火车给山村带来的波澜。
3. 下列选项中,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红烛》注重幻想和主观情绪的渲染,大量使用了抒情的感叹词,以优美的语言强烈的表达了心中的情感。
B. 在《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作者寥寥几笔勾画出一幅气势磅礴的图景,将茫茫的宇宙,漂浮的白云,广袤无垠的大洋,翻滚奔涌的大浪呈现于面前。
C. 《哦,香雪》中对于香雪心理活动的描写充分表现香雪对于铅笔盒的渴望,从而表明香雪对于物质生活的追求。
D. 《百合花》中新媳妇的态度与情感由最初的忸怩与拒绝,到后来的关心与痛惜,表达了对军人由衷的崇敬。
4. 下列作品中属于汪曾祺先生作品的是(  )
A. 《麦琪的礼物》 B. 《道士塔》 C. 《胡同文化》 D. 《哦,香雪》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哦,香雪
铁 凝
如果不是有人发明了火车,把铁轨铺进深山,你怎么也不会发现台儿沟这个小村。直到有一天,列车时刻表上多了“台儿沟”这一站,每晚七点钟,由首都方向开往山西的这列火车在这里停留一分钟。
这短暂的一分钟,搅乱了台儿沟以往的宁静。台儿沟的姑娘们胡乱吃几口晚饭,扔下碗就开始梳妆打扮。她们洗净蒙受了一天的黄土、风尘,露出粗糙、红润的面色,把头发梳得乌亮,然后就比赛着穿出最好的衣裳和鞋子,有人还悄悄往脸上涂点胭脂。然后,她们就朝村口,朝火车经过的地方跑去。香雪总是第一个出门,隔壁的凤娇第二个就跟了出来。
七点钟,火车喘息着向台儿沟滑过来,车身震颤一下,才停住不动了。
“香雪,过来呀,看!”凤娇拉过香雪向一个妇女头上指,她头上别着一排金圈圈。
“看,还有手表哪,比指甲盖还小哩!”凤娇又有了新发现。
香雪不言不语地点着头,她终于看见了妇女头上的金圈圈和她腕上比指甲盖还要小的手表。姑娘们也都围了上来。
“哟,我的妈呀!你踩着我脚啦!”凤娇一声尖叫,埋怨着挤上来的一位姑娘。
“你咋呼什么呀,是想叫那个小白脸和你搭话了吧?”被埋怨的姑娘也不示弱。
“我撕了你的嘴!”凤娇骂着,眼睛却不由自主地朝第三节车厢的车门望去。
那个白白净净的年轻乘务员真下车来了,姑娘们私下里都叫他“北京话”。“北京话”双手抱住胳膊肘说道:“喂,我说小姑娘们,别扒窗户,危险!”
“哟,我们小,你就老了吗?”大胆的凤娇回敬了一句。姑娘们一阵大笑,把“北京话”陷在包围圈里。快开车了,“北京话”才一脚跨上车,接着绿色的车门就在姑娘门面前沉重地合上了。列车一头扎进黑暗,把她们撇在冰冷的铁轨旁边。
一切又恢复了寂静,静得叫人惆怅。姑娘们走回家去,路上还要为一点儿小事争论不休:
“谁知道别在头上的金圈圈是几个?”
“凤娇你说呢?”
“她呀,还在想‘北京话’哪!”有人开起了凤娇的玩笑。
“去你的,谁说谁就想。”凤娇也不甘示弱。
“他的脸多白呀!”那个姑娘还在逗凤娇。
“白?叫他和咱们香雪比比。咱们香雪,天生一副好皮子,啧啧!凤娇姐,你说是不是?”
凤娇不接茬儿。
“凤娇,你哑巴啦?”还是那个姑娘。
“谁哑巴啦!谁像你们,专看人家脸黑脸白,你们可跟上人家走啊!”凤娇的嘴很硬。
不管在路上吵得怎么厉害,分手时大家还是十分友好,因为明天,火车还要经过,她们还会有一个美妙的一分钟。和它相比,闹点儿小别扭还算回事吗?
哦,五彩缤纷的一分钟,你饱含着台儿沟的姑娘们多少喜怒哀乐!
日久天长,她们又在这一分钟里增添了新的内容:跟旅客做买卖。凤娇好像是大家有意分配给“北京话”的。她总是在车快开时才把整篮的鸡蛋塞给他,如果他给她捎回一捆挂面,凤娇就一定抽出一斤挂面还给他。她愿意实心实意对他好。
香雪平时话不多,但做起买卖却是姑娘中最顺利的一个。旅客们爱买她的货,因为她是那么信任地瞧着你,用她那洁如水晶的眼睛和那洁净得仿佛一分钟前才诞生的面孔看着你,让你不忍心跟这样的小姑娘耍滑头。
有时她也抓空儿向他们打听外面学校的事。台儿沟没有学校,香雪每天上学要到十五里以外的公社。公社中学虽然女同学不少,但她们的言谈举止,一个眼神,一声轻轻的笑,好像都是为了叫香雪意识到,她是小地方来的,穷地方来的。
“你上学怎么不带铅笔盒呀?”女学生一边问,一边把自己那只宽大的泡沫塑料铅笔盒摆弄得哒哒乱响。香雪的心再也不能平静了,她好像忽然明白了同学们对于她的再三盘问,明白了台儿沟是多么贫穷。
又是七点,火车停了。香雪顺着车身一直向前走去,发现了渴望已久的东西——车厢里那个女学生面前是一只装有吸铁石的自动铅笔盒。香雪朝车门跑去,她打算以最快的速度跑进车厢,用鸡蛋换回铅笔盒。香雪终于站在火车上了。这时,车身颤动了一下,车门关上了。
列车无情地载着香雪一路飞奔,来到离台儿沟三十里的西山口。香雪下车了。
她胳膊上少了那只装满40个鸡蛋的篮子,她已经把它悄悄塞在了女学生座位下面。
在车上,当她红着脸告诉女学生想用鸡蛋换铅笔盒时,女学生一定要把铅笔盒送给香雪。香雪收下铅笔盒,到底还是把鸡蛋留在了车上。台儿沟再穷,她也从没白拿过别人的东西。
一轮满月升起来了,照亮了寂静的山谷、灰白的小路,照亮了秋日的败草、粗糙的树干,还有漫山遍野树的队伍,还有香雪手中那只闪闪发光的小盒子。她把它举起来仔细端详,她这才觉得这铅笔盒真属于她了。她又想到了明天上学时,她多么盼望她们会再三盘问她啊!
她忽然感到心里很满意,风也柔和了许多,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的胸脯;秋风吹干一树树核桃叶,像一树树金铃铛。她跨着大步一直朝台儿沟走去。她边走边想,台儿沟将来一定会是“这样的”——台儿沟的姑娘不再央求别人,也用不着回答人家的再三盘问。火车也会停得久一些,它会向台儿沟打开所有的门窗,谁都能从从容容地下车。
台儿沟在哪儿?香雪向前望去,忽然望见凤娇带着一群台儿沟的姐妹们迎着她走过来。香雪心头一紧,她哭了起来,那是欢乐的泪水,满足的泪水。面对严峻而又温厚的大山,她心中升起一种从未有过的骄傲。她举起铅笔盒,迎着对面的人群跑去。
山谷里突然爆发了姑娘们欢乐的呐喊。古老的群山被感动得颤栗了,它发出洪亮低沉的回音,和她们共同欢呼着。
哦,香雪!香雪!
(有删改)
5.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姑娘们在火车到来之前精心打扮自己,表现了姑娘们爱美的天性,也从侧面表现了生活环境的艰苦和台儿沟的贫穷、闭塞,衬托出姑娘们对山外世界的向往。
B. 小说中刻画了两群女孩子形象,一类是台儿沟村中的女孩子,一类是公社中学里故意追问香雪的初中女生,在鉴赏中不难发现那些公社女学生是看不起香雪的。
C. 香雪在火车上用鸡蛋交换铅笔盒的情节采用插叙手法,女学生想要赠送铅笔盒与香雪执意拒绝的情节相冲突,表明香雪自尊心极强,不愿接受他人施舍。
D. 小说借台儿沟的一方天地,展现了改革开放后中国从历史的阴影下走出,摆脱封闭、愚昧和落后,走向开放、文明与进步的痛苦与喜悦,带有鲜明的时代标识。
6.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叙写每天在台儿沟停留一分钟的火车给宁静的山村生活带来的冲击,人物形象丰富,情节曲折多变,但矛盾冲突却并不激烈,有散文化小说的特点。
B. 作者选取第三人称的叙述视角,把叙述者定位在局外人的位置上,以火车为依托展开故事,以小见大,突出中心人物,构思精巧。
C. 小说对人物的塑造既有形象生动的动作描写、语言描写,还有精准的心理描写,手法灵活,人物鲜活,洋溢着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
D. 小说结尾采用反复的手法,照应标题,写出作者为香雪得到了想要的铅笔盒而惊喜,也为香雪为了换取铅笔盒,独行夜路三十里的举动而惊讶,表达了对香雪勇于追求、不畏艰险、挑战自我的美好品质的赞叹。
7. 在姑娘们看火车这一情节中,作者描写人物语言时运用了很多叹词、语气词,这些词语看似十分平常,实则韵味无穷。请你结合文本具体赏析一下叹词、语气词的精妙之处。
8. 作家孙犁曾这样评价《哦,香雪》:“这篇小说,从头到尾都是诗,它是一泻千里的,始终一致的。这是一首纯净的诗,是清泉。它所经过的地方,也都是纯净的境界。”请你结合选文,从人物、环境、语言等角度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哦,香雪
铁 凝
如果不是有人发明了火车,如果不是有人把铁轨铺进深山,你怎么也不会发现台儿沟这个小村。这条线正式营运了,人们挤在村口,看见那绿色的长龙一路呼啸,抉带着来自山外的陌生、新鲜的清风,擦着台儿沟贫弱的脊背匆匆而过。
记不清从什么时候起,列车时刻表上,还是多了“台儿沟”这一站,每晚七点钟,由首都方向开往山西的这列火车在这里停留一分钟。
这短暂的一分钟搅乱了台儿沟以往的宁静。台儿沟的姑娘们刚把晚饭端上桌就慌了神,她们心不在焉地胡乱吃几口,扔下碗就开始梳妆打扮。她们洗净蒙受了一天的黄土、风尘,露出粗糙、红润的面色,把头发梳得乌亮,然后就比赛着穿出最好的衣裳。有人换上过年时才穿的新鞋,有人还悄悄往脸上涂点胭脂。然后,她们就朝村口,朝火车经过的地方跑去。
香雪总是第一个出门,隔壁的凤娇第二个就跟了出来。哦,五彩缤纷的一分钟,你饱含着台儿沟的姑娘们多少喜怒哀乐!
日久天长,她们又在这一分钟里增添了新的内容,她们开始挎上装满核桃、鸡蛋、大枣的长方形柳条篮子,站在车窗下,抓紧时间跟旅客和和气气地做买卖,换回台儿沟少见的挂面、火柴,以及姑娘们喜爱的发卡、香皂,甚至花色繁多的尼龙袜。香雪平时话不多,胆子又小,但做起买卖却是姑娘中最顺利的一个,有时她也抓空儿向他们打听外面的事,打听北京的大学要不要台儿沟人,打听什么叫“配乐诗朗诵”。
台儿沟没有学校,香雪每天上学要到十五里以外的公社。公社中学虽然女同学不少,但她们的言谈举止,一个眼神,一声轻轻的笑,好像都是为了叫香雪意识到,她是小地方来的,穷地方来的。
“你上学怎么不带铅笔盒呀?”她们问。每到这时,香雪的同桌就把自己那只宽大的泡沫塑籵铅笔盒摆弄得哒哒乱响。香雪的心再也不能平静了,她好像忽然明白了同学们对于她的再三盘问,明白了台儿沟是多么贫穷。
深秋,山风渐渐凛冽了,天也黑得越来越早。但香雪和她的姐妹们对于七点钟的火车,是照等不误的,她们仿照火车上那些城里姑娘的样子把自己武装起来,整齐地排列在铁路旁像是等待欢迎远方的贵宾,又像是准备着接受检阅。
火车停了,香雪顺着车身一直向前走去,它的出现,使她再也不想往前走了。她认清了,放在一个女学生面前的真是一只装有吸铁石的自动铅笔盒。不知怎么的,她就朝车门跑去。当她在门口站定时,还一把攥住了扶手。香雪终于站在火车上了,这时车身忽然悸动,接着车门被人关上了,香雪扑到车门上,看见凤娇的脸在车下一晃。她拍打着玻璃,冲凤娇叫喊着:“凤娇!我怎么办呀!”
列车无情地载着香雪一路飞奔,下一站叫西山口,西山口离台儿沟三十里。这里上车的人不少,下车的却只有香雪。
她胳膊上少了那只篮子,她把它悄悄塞在女学生座位下面。
在车上,当她红着脸告诉女学生想用鸡蛋换铅笔盒时,女学生一定要把铅笔盒送给香雪,但香雪收下了铅笔盒,到底还是把鸡蛋留在了车上。台儿沟再穷,她也从没白拿过别人的东西。一轮满月升起来了,照亮了寂静的山谷、灰白的小路,照亮了秋日的败草、粗糙的树干,还有一丛丛荆棘、怪石、还有漫山遍野那树的队伍,还有香雪手中那只闪闪发光的小盒子。她打开盒盖,觉得应该立刻装点东西进去。她从兜里摸出一只盛擦脸油的小盒放进去,又合上了盖子。只有这时,她才觉得这铅笔盒真属于她了,真的。
她忽然感到心里很满意,风也柔和了许多,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在枕木上跨着大步,一直朝前走去。台儿沟一定会是“这样的”:那时台儿沟的姑娘不再央求别人,也用不着回答人家的再三盘问。火车上的漂亮小伙子都会求上门来,火车也会停得久一些,也许三分、四分,也许十分、八分。它会向台儿沟打开所有的门窗,要是再碰上今晚这种情况,谁都能从从容容地下车。
台儿沟在哪儿?香雪向前望去,她看见迎面有一颗颗黑点在铁轨上蠕动。再近一些她才看清,那是台儿沟的姐妹们。香雪忽然觉得心头一紧,不知怎么的就哭了起来。那是欢乐的泪水,满足的泪水。面对严峻而又温厚的大山,她心中升起从未有过的骄傲。她举起铅笔盒,迎着对面的人群跑去。
迎面,那静止的队伍也流动起来了。同时,山谷里突然爆发了姑娘们欢乐的呐喊。古老的群山终于被感动得战栗了,它发出宽亮低沉的回音,和她们共同欢呼着。
哦,香雪!香雪!
(有删改)
文本二
三月香雪
铁 凝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写过一篇名叫《哦,香雪》的短篇小说发表在《人民日报》上,一个关于女孩子和火车的故事,小说的主人公叫香雪。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曾在山区农村有过短暂的生活。还记得那是一个晚秋,我从京原线(北京一太原)出发,乘火车在京冀交界处的一个小村下了车,站在高高的路基向下望。贫瘠的土地和多而无用的石头禁锢了这里的百姓和他们的日子,他们不知道四周那奇妙俊美的大山是多么诱人,也不知道一只鸡和一斤挂面的价值区别——这里无法播种小麦,白面被认为是至高无上的。于是就有了北京人乘一百公里火车,携带挂面到这里换鸡的奇特交易:一斤挂面等于一只肥鸡!这小村的生活无疑是拮据寒酸的,滞重封闭的,求变的热望似乎不在年老的一代身上,而是在那些女孩子的眼神里、行动上。
我在一个晚上发现房东的女儿和几个女伴梳洗打扮、更换衣裳。她们是去看火车,去看每晚七点钟在村口只停留一分钟的火车。这一分钟就是香雪们一天里最宝贵的文化生活。
三十五年过去了,香雪的深山已是河北省著名的旅游景区。从前的香雪们早就不像等待恋人一样地等待火车,她们有的考入度假村做了服务员、导游,有的则成为家庭旅馆的店主。她们的目光从容自信,她们的衣着干净时新,她们懂得价值……
(有删改)
9. 下列对文本一、文本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本一中,“饱含着台儿沟的姑娘们多少喜怒哀乐”,表明在这一分钟内发生的故事中,她们的心情是复杂的。
B. 文本一中,“迎候远方的贵宾”“接受检阅”表明台儿沟姑娘将自己摆在卑微渺小的位置,体现出谦卑、好客的心态。
C. 通过文本二,读者可以了解铁凝的小说《哦,香雪》的创作背景,也可以得知小说人物“香雪”存在人物原型。
D. 文本二从不同角度展示了“深山”的变化:既有物质生活方面,也有人物精神面貌方面,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10.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铁轨铺进深山,火车为台儿沟带来了外面世界的信息,山里人接触到了更多的现代文明,产生了对山外世界的憧憬。
B. 姑娘们总是用土产换回自己喜爱的发卡、丝巾和尼龙袜,而香雪则渴望换个自动好笔盒,道出香雪渴求进取的心理。
C. 小说以开来的“停留一分钟”的火车起笔,写出这列火车“搅乱了台儿沟以往的宁静”,全文矛盾冲突激烈,情节曲折多变。
D. “被感动得战栗”意蕴丰富,一方面指姑娘们的声音在群山间回荡;另一方面暗指古老的大山终于慢慢被这现代文明唤醒。
11. 文本一中的“铅笔盒”有怎样的作用?讲简要分析。
12. 铁凝的作品执着于对自然美和人性美的讴歌,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
三、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试题。
《哦,香雪》这篇小说人物不多,情节简单,描写了主人公香雪一段“睁眼看世界”的经历:在那停车一分钟的间隙里,她毅然踏进了火车。用积攒的四十个鸡蛋换来了一个向往已久的带磁铁的泡沫塑料文具盒。
作为“荷花淀派”杰出的后起之秀,铁凝用诗意化的语言展现了那群山村女孩。文章中,作者写香雪的同村姐妹凤娇,偶然认识了火车上那个温文尔雅的年轻乘务员“北京话”,并从与他的接触中__________了朦胧的少女情愫。跟“北京话”做买卖时,凤娇有意磨磨蹭蹭,直到火车开动时才把整篮的鸡蛋塞给他,她是故意不让他有付钱的机会。而凤娇却觉得很开心很满足,因为她___________地为她爱着的人付出。这一系列细节充分展现了山村女孩对___________的爱情特有的含蓄与执着,而这种特有的情怀不论在哪个时代都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但是,小说___________的细节是:香雪下火车之前,“北京话”在说话时无意中提到他的爱人,(  )香雪既替凤娇委屈,也为整个台儿沟委屈。如此的妙笔,写到山村少女的心里去了,因为这儿的姑娘只能梦想幸福,却很难真正得到幸福。
1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作为“荷花淀派”的后起之秀,铁凝用诗意化的语言展现了那群山村女孩。
B.作为“荷花淀派”杰出的后起之秀,铁凝用诗意化的语言展现了那群山村女孩清泉般的心灵。
C.作为“荷花淀派”杰出的后起之秀,铁凝用诗意化的语言描写了那群山村女孩清泉般的心灵。
D.作为“荷花淀派”的后起之秀,铁凝用诗意化的语言展现了那群山村女孩清泉般的心灵。
14.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
A.萌发 心甘情愿 可望而不可即出人意料
B.激发 心甘情愿 风马牛不相及出人意料
C.萌发 心悦诚服 风马牛不相及出其不意
D.激发 心悦诚服 可望而不可即出其不意
15.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让香雪十分气愤
B.这让香雪感到委屈
C.香雪因此而气愤
D.香雪听到这件事后震惊不已
16. 请根据下面材料内容及对联的基本特点,补写出所给对联的下联。
1978年,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40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迈进。
上联:帆扬四十春鼎新革故敢先天下
下联: _______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辨析并使用修辞手法能力。学生要掌握常用修辞手法的种类及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答题时要结合语言环境判断使用的修辞手法。
【解答】
A比喻。
BCD与例句都运用了拟人是手法。
故选A。
2.【答案】B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分析鉴赏文学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涉及句段作用、形象特征、主旨把握等方面。此类题要求学生全面把握文章内容、结构、主旨、手法的基础,明了各个选项的设题角度,仔细辨别,判定正误。一般错误的选项的命题都会有明显的漏洞,或文意、或手法。要仔细阅读文章找到这些问题。
【解答】
B.“战地恋歌”表述错误,《百合花》是“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表现了战争时代的军民鱼水情和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美的热爱。故B错误。
ACD正确。
故选B。
3.【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文本内容及艺术特色分析鉴赏的能力。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错误选项一般都是不会引起争议的硬伤。
【解答】
C.“从而表明香雪对于物质生活的追求”错误;铅笔盒是上学的象征,这是表达了香雪对精神生活的追求。
故选C。
4.【答案】C
【解析】A项,《麦琪的礼物》属于欧 亨利的作品;
B项,《道士塔》属于余秋雨的作品;
C项,《胡同文化》属于汪曾祺先生作品;
D项,《哦,香雪》属于铁凝的作品。
故选:C。
本题考查作家作品等文学常识的识记.学生应在关注生活的基础上,加强分类识记和积累.
《麦琪的礼物》简介
《麦琪的礼物》欧 亨利创作的短篇小说.
讲述的是一个圣诞节里发生在社会下层的小家庭中的故事.男主人公吉姆是一位薪金仅够维持生活的小职员,女主人公德拉是一位贤惠善良的主妇.他们的生活贫穷,但吉姆和德拉各自拥有一样极珍贵的宝物.吉姆有祖传的一块金表,德拉有一头美丽的瀑布般的秀发.为了能在圣诞节送给对方一件礼物,吉姆卖掉了他的金表为德拉买了一套“纯玳瑁做的,边上镶着珠宝”的梳子;德拉卖掉了自己的长发为吉姆买了一条白金表链.他们都为对方舍弃了自己最宝贵的东西,而换来的礼物却因此变得毫无作用了.
作者以简单的故事情节表达了两位主人公之间纯洁的爱情,它代表了美国下层人物的悲喜,也包含了作者要表达的“人性美”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爱的无私奉献”.
5~8.【答案】C、A、【参考答案】①突出人物的形象特征。如凤娇的语言“哟,我的妈呀!你踩着我脚啦”一句中“哟”这个叹词和“呀”“啦”两个语气词,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凤娇张扬热烈、大胆泼辣的性格特点。又如“哟,我们小,你就老了吗”一句中的“哟”,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凤娇俏皮可爱的形象特点。(结合文本赏析写出一处即可)②表现人物微妙的心理与情感。叹词语气词具有丰富的表情达意的作用,如“香雪,过来呀,看!”一句中的语气词“呀”,表现了凤娇第一个发现金圈圈的激动,也表现了她要与香雪分享的急切心情。又如“看,还有手表哪,比指甲盖还小哩”一句中的“哪”“哩”,表现了凤娇对新发现的惊奇、对手表那么小巧的惊叹、对妇女拥有手表的羡慕等感情。(结合文本赏析写出一处即可)③展现了少女之间的生活情趣和亲密感情。如少女们调侃凤娇与“北京话”时的“她呀,还在想‘北京话’哪”,表现了青春少女的特别情趣,也体现了少女们亲密无间的深厚感情。、【参考答案】①人物心灵的清纯美。小说塑造了以香雪为代表的台儿沟的少女们善良美好的形象,她们天真纯洁、朴实自然。香雪“那洁如水晶的眼睛”,“仿佛一分钟前才诞生的面孔”,香雪用一篮鸡蛋换回一只铅笔盒,凤娇对“北京话”纯洁真诚的情感,少女们天真烂漫的笑声和欢呼声,少女们为迎接火车精心地梳妆打扮等,都体现了人物的纯净美好。②环境描写的诗意美。“一心一意掩藏在大山那深深的皱褶里”的台儿沟,它的生活场景和自然景色,没有掺杂人世的污浊,具有原生态的诗情画意。尤其是香雪夜行三十里所见的美好景色,自然纯净,宁静柔和。③小说语言的抒情美。小说笔调清纯流畅,语言淡雅别致,朴素自然。作者用细腻真诚的语言将笔下的一切都赋予了生命,如描写乡村夜色时新奇的比喻和奇妙的想象,都散发着纯净淡雅之美,抒情意味浓厚。
【解析】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C.“插叙”错误,应为“补叙”,“不愿接受他人的施舍”错误,女学生是善意的赠与,不是施舍。
故选C。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A.“情节曲折多变”有误,小说情节比较简单,并不多变。
故选A。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①突出人物的形象特征。
作者善于借助人物语言描写中的叹词、语气词来突出人物形象,这在凤娇的身上表现得最为集中,作者借助这些词语,让凤娇大胆泼辣、张扬热烈的形象表现得更加鲜明。
第1处:“哟,我的妈呀,你踩着我的脚啦!”凤娇一声尖叫,埋怨着挤上来的一个姑娘。她老是爱一惊一乍的。读到凤娇这些语言,不需深入分析,读者就可以直接从这些带有强烈情感的叹词和语气词里初步感受到凤娇的性格——这是一个热烈的、不吝于表达自己情感的姑娘!这一句中用了“哟”这个叹词和“呀”“啦”两个语气词,将凤娇拉长的语调、尖利的声音、夸张的语气写活了,将一个被踩到脚后一惊一乍的泼辣女孩形象“立”在读者眼前。假如去掉这几个词——“我的妈,你踩到我的脚了”,这种平淡的语言就很难让读者强烈地感受到凤娇这种张扬热烈的形象。
第2处:“哟,我们小,你就老了吗?”大胆的凤娇回敬了一句。这是当“北京话”下车提醒女孩子们别扒窗户、称她们为“小姑娘时”,凤娇回敬的一句话,其中的叹词“哟”不仅表现了凤娇面对陌生人时的大胆泼辣,还大有深意:“哟”带有一种微微惊异的语气,其隐含着“你看着也没比我们大多少,怎么能称我们为‘小姑娘”的意思,表现了凤娇对于“北京话”称自己为“小姑娘”的轻微不满,这种不满源自于凤娇对“北京话”的特殊好感,她并不希望“北京话”将自己看作是无知的小姑娘;同时,这里的“哟”也带有一种玩笑的口吻,如果去掉了“哟”字,改成“我们小,你就老了吗”,这就变成了一种生硬的反驳,就无法表现少女的俏皮可爱。仅仅一个叹词“哟”,就表现了凤娇大胆泼辣、爱慕“北京话”、俏皮可爱的形象,真是一字生色。
第3处:“谁哑巴啦!谁像你们,专看人家脸黑脸白。你们喜欢,你们跟人家走啊!”凤娇的嘴很硬。这是凤娇对一次次调侃自己的姐妹们的“奋起反击”,虽说自己爱慕“北京话”的那点小心思被同伴言中后不免有点“做贼心虚”,但凤娇毕竟是大胆泼辣的凤娇,她不会因此“举手投降”,她还是要用强势的语言掩饰她的心虚。句中两个语势凌厉、情感强烈的语气词“啦”与“啊”,就活画出一个虽有些心虚但嘴很硬、不服输的女孩形象。两个平平常常的语气词,就使得一个活生生的人物呼之欲出,不禁让人击节叹赏!
②表现人物微妙的心理与情感。
叹词、语气词本身具有丰富的表达感情的功能,作为一名感情细腻的女性作家,铁凝更是将叹词、语气词这种表达感情的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香雪,过来呀,看!”凤娇拉过香雪向一个妇女头上指,她指的是那个妇女头上别着的那一排金圈圈。……“就是靠里边那个,那个大圆脸,看,还有手表哪,比指甲盖还小哩!”凤娇又有了新发现。“过来呀”中的语气词“呀”,表现了凤娇第一个发现妇女头上的那一排金圈圈的激动,也表现了她要与香雪分享的急切心情;“看,还有手表哪,比指甲盖还小哩!”中的“哪”、“哩”则含有对又有新发现的惊奇、对手表是那样小巧的惊叹、对妇女拥有这些新东西的羡慕等感情:总之,仅仅三个语气词,就把凤娇面对外面世界带来的新事物的种种复杂感情准确地传递出来,具有词约义丰、耐人寻味的表达效果。
③展现了少女之间的生活情趣和亲密感情。
《哦,香雪》一文充满了少女之间日常生活的浓浓情趣,这种生活情趣,很大程度上与叹词、语气词的准确运用密不可分。“她呀,还在想‘北京话哪!”有人开起来凤娇的玩笑。“去你的,谁说谁就想。”凤娇捏了一下香雪的手,意思是叫香雪帮腔。表现了青春少女的特别情趣,也体现了少女们亲密无间的深厚感情。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小说鉴赏文章体裁特点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首先人物是诗化的,人物心灵是清纯美好的。小说精心塑造了香雪这一典型形象。写了一个生活在封闭、落后、贫瘠的山村少女对现代文明的向往,对于人物性格的塑造不以情节冲突来描写而是着重从心理描写来塑造。香雪——小说的主人公,生长、生活在一个古老、闭塞的山村,但她靠着自己的努力,成为“台儿沟唯一考上初中的人”。她“第一个冲出家门看火车”,却在火车到来后“羞怯地退到最后”;她会在同伴们羡慕头饰、手表时对车内的“皮书包”发出惊叹;她“抓空儿打听外面的事”,打听“北京的大学要不要台儿沟人”,打听“配乐诗朗诵”;她会为询问铅笔盒的价钱“追出去老远”,甚至不顾一切跳上火车,用四十个鸡蛋交换“自动开关的铅笔盒”。她的行动和话语透露着用知识改变命运的渴望,迸发出一种令人惊叹的生机。除香雪外,作品中还有许多活灵活现的角色,比如凤娇、“北京话”,甚至仅在香雪的心理描写中出现过的香雪的父母。文中体现出来的山村人的融洽之美、淳朴之美,也就是人性之美。
环境描写的诗意美,善于诗化生活场景和自然景物,创造空灵蕴藏的艺术境界的风格特色。诗化生活场景和自然景物,主要是在小说后半部分:香雪从西山口步行三十里回台儿沟。小说以香雪的心理起伏为线索,诗化了香雪沿山间铁路轨道回台儿沟的生活场景和自然景物,那时的山、溪水、树木、火车在香雪的眼中都充满着生命的灵性与诗情画意。诗化生活场景和自然景物与香雪的心理活动融合在一起,构成了至今为人们赞赏的“香雪旋律”。
小说语言的抒情美。《哦,香雪》从头到尾都是诗,它是一泻千里的,始终一致的。这是一首纯净的诗,即是清泉。它所经过的地方,也都是纯净的境界。把月光笼罩群山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小溪的歌唱高昂起来了,它欢腾着向前奔跑,撞击着水中的石块,不时溅起一朵小小的浪花。诗意的语言,让读者看到倔强的大山和生硬的火车,秋天的败草、黯然的树林还有默默流淌的小溪,都充满了温情和魅力,让人流连在美的意境中。
9~12.【答案】B、C、【参考答案】①铅笔盒是文化和知识的象征,香雪对它的追求,表现出她对知识文化的渴求,对美好生活的憧憬。②香雪执意要得到铅笔盒,表现她的倔强、自尊的个性特征。、【参考答案】①本文描写了台儿沟地区美丽的自然风景:山野寂静,树木丰茂,月明风柔,充满诗情画意。
②本文讴歌山区人们美好的人性:山村的姑娘们活泼、善良、纯朴,有自尊,有追求,读来让人悄然动容。
③作者以自然美来烘托人性美,两者交相辉映,表现了作者对对台儿沟及其人们的喜欢和赞美之情。
【解析】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
B.“表明台儿沟姑娘将自己摆在卑微渺小的位置,体现出谦卑、好客的心态”错误,“迎候远方的贵宾”表现了她们对城市生活的羡慕,“接受检阅”,是希望得到火车上乘客的关注、认可,而非把自己摆在卑微渺小的位置,谦卑好客。
故选B。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C.“全文矛盾冲突激烈,情节曲折多变”错误,从全文来看,矛盾冲突并不激烈,情节较为简单,并不多变。
故选C。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小说中物象作用的能力。
“自动铅笔盒”这一物象在文中多次出现,对香雪这一人物形象有着重要的映衬作用。
①“你上学怎么不带铅笔盒呀 ”对同学的盘问,香雪感到没有铅笔盒的自卑,于是在火车上看到一位女学生的自动铅笔盒,她便要求用鸡蛋换铅笔盒。香雪对铅笔盒的追求,映衬出她对人格尊严的重视和对铅笔盒所代表的知识文化的渴求。
②女学生一定要把铅笔盒送给香雪,但香雪收下了铅笔盒,到底还是把鸡蛋留在了车上。台儿沟再穷,她也从没白拿过别人的东西。香雪执意用鸡蛋换铅笔盒,映衬出香雪倔强、自尊心强。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主题、探究文本情感的能力。
小说对“自然美”的讴歌,要从环境角度分析,小说展现了台儿沟这地方宁静、庄严、诗化的自然美,“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而被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
小说对“人性美”的讴歌,要从人物形象分析,“这短暂的一分钟搅乱了台儿沟以往的宁静。台儿沟的姑娘们……然后,她们就朝村口,朝火车经过的地方跑去”“日久天长,她们又在这一分钟里增添了新的内容,她们开始挎上装满核桃、鸡蛋、大枣的长方形柳条篮子,站在车窗下,抓紧时间跟旅客和和气气地做买卖”“女学生一定要把铅笔盒送给香雪,但香雪收下了铅笔盒,到底还是把鸡蛋留在了车上。台儿沟再穷,她也从没白拿过别人的东西”小说描写了香雪等一批年轻人对现代文明的追求,展现了纯朴善良、不屈不挠、自尊自强的人性美。
自然美与人性美不是割裂开的,自然美烘托了人性美,二者交相辉映,使台儿沟成为一个和谐美好的整体。表现了作者对对台儿沟及其人们的喜欢和赞美之情。
13~15.【答案】D、A、B
【解析】
1. 【分析】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画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然后比对选项,找出选项间的不同之处再比较。
【解答】
文中画线句存在两处错误:一是成分赘余,“杰出”与“后起之秀”语意有重复,可删去“杰出”,排除BC;二是成分残缺,可在“女孩”后加“清泉般的心灵”等,排除A。
故选D。
2. 【分析】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解答】
萌发:种子或孢子发芽:比喻事物发生。激发:刺激使奋发。根据横线后“朦胧的少女情愫”可知,应用“萌发”。
心甘情愿:心里愿意,一点儿也不勉强。心悦诚服:诚心诚意地佩服或服从。此处说的是凤娇为“北京话”付出心里-点儿也不勉强,应用“心甘情愿”。
可望而不可即:只能够望见而不能够接近,形容看来可以实现而实际难以实现。风马牛不相及:比喻两者全不相干。此处说的是爱情的难以拥有,应用“可望而不可即”。
出人意料:(事物的好坏、情况的变化、数量的大小等)出乎人们的意料,在人们的意料之外。出其不意:趁对方没有料到(就采取行动)。此处没有采取行动的意思,应用“出人意料”。
故选A。
3. 【分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也考查选用句式的能力,题型是语句复位题。做题时要从话题是否统一、句间逻辑关系是否合理、语言风格是否一致、句式是否合适等角度综合考虑。
【解答】
根据后文“香雪既替风娇委屈,也为整个台儿沟委屈”可知,应是对“这让香雪感到委屈”的进一步解释,应选B项。
故选B。
16.【答案】【示例】梦激三千水 破浪乘风 勇立潮头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的能力。“1978年”“40多年来”“共产党”“新时期”等关键词,说明内容主题为“改革开放,革故鼎新”。上联:“四十春”,对应的是材料“40多年来”;“鼎新革故”,对应材料中的“改革开放”;“敢先天下”对应材料中的“中国共产党”。所以,书写下联时要把材料中的意思分析出来,抓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伟大飞跃”“中国梦”等关键词句,然后根据对联的特点进行补写。上联“帆扬四十春”,所以下联可拟为“水击三千里”;“鼎新革故”是带有动词的并列短语,所以下联可拟为“乘风破浪”;上联中是“敢先天下”,下联则可用“勇立潮头”。字句的意思相近即可,但字数、词性一定要一致。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