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庄子》二则 课件(共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1 《庄子》二则 课件(共2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9.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16 09:09: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庄子》二则
反复诵读,培养文言语感,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句式。(重点)
欣赏庄子雄奇瑰丽的想象,感受鲲化鹏的形象特点。(难点)
体会庄子追求逍遥洒脱的人生态度,欣赏他机智巧妙的辩论。(难点)
学习目标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时期哲学家, 是继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与老子齐名,两人并称为“老庄”。庄子的哲学思想达到了很高的思维水平,对后世影响很大。为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著作有《庄子》一书。
作者简介
《庄子》是庄周及其后学的著作集,为道家经典之一。《庄子》散文在先秦诸子中独具风格,文章已完全突破了语录形式而发展成为专题论文。《庄子》的散文辛辣、幽默、形象、生动,富有趣味性以及艺术魅力。
作品介绍




庄子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
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
志怪者也。
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悬挂在天空的云
天然形成的水池
记载

者……也:表判断
表顺承
表修饰

疏通文意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盘旋飞翔
旋风
气息,这里指风
山野中的雾气,奔腾如野马
表示选择
代大鹏
这样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凭借
表修饰
表因果
译文:
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鲲。鲲体积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鲲变化为鸟,它的名字叫鹏。鹏的脊背,不知道长到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悬挂在天空的云。这只鹏鸟啊,海水运动时将要飞到南海去。南海是一个天然形成的水池。《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物的书。这本书上记载说:“鹏鸟
疏通文意
迁徙到南海时,翅膀击水而行,激起的波涛浪花有三千里。它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大鹏从天空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
朗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几层意思,并简单概括层意。
第一层:从开头到“其翼若垂天之云”,写北冥之鱼由鲲到鹏的变化:鲲鹏形体之大,气象之宏,令人瞠目。
第二层:从“是鸟也”到“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引用《齐谐》之言,写大鹏迁徙南冥的气势——乘风而起,击水三千,扶摇九万。
第三层:从“天之苍苍”到结尾,作者仰望苍天,拟想大鹏俯瞰大地,抒发了一种天地浑茫的感慨。
大鹏外形
大鹏活动
眼中景象
整体感知
讲了三层意思。
庄子笔下的“鹏”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硕大无比
力大无穷
志存高远
善借长风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水击三千里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去以六月息者也
精读细研
“野马”“尘埃”借助什么运动?庄子为什么要写它们的运动?
“野马”“尘埃”(虽是小物也要)借助气息运动。
形象地说明了任何事物都要有所凭借,都不是自由。
精读细研
在庄子的作品中,往往借用寓言故事说理,使文章生动活泼,寓意隽永,感染力强。本文借鲲鹏的寓言说明什么道理?
说明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它们的活动都是有所依凭的,都没能达到绝对自由的境界。
合作探究
巧借寓言,富有哲理。
庄子运用大鹏南飞凭借风的力量的故事,讲述了大鹏飞翔受到了风的限制,还是有所依赖的,所以大鹏还是有所待,并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说理形象,寓意深远。
对比鲜明,道理明确。
那些山野中的游气、飞尘,空中的活动之物,皆由风相吹而动。与鲲、鹏相比,它们实在是太渺小了,但它们要能够动起来,依然要有所凭借,即有所“待”。显然,它们也没有达到逍遥。
艺术特色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疏通文意
译文:庄子与惠子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鲦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在哪里知道鱼的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的快乐而问我,我是在濠水上知道的。”
疏通文意
朗读课文,说说庄子与惠子在濠梁之上围绕什么问题展开了辩论?双方各持怎样的观点?
鱼之乐。
庄子认为,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
惠子认为,庄子无从得知鱼的快乐。
整体感知
在这场辩论中庄子是如何与惠子辩论的?
庄子不正面回答惠子的问题,而是采取反问的方法回答,以“非我”者不知“我”者不知“我”知鱼。
庄子返回争论的起点,回转话题,偷换概念,把惠子的“安知”解释成“在哪里知道”,机智而巧妙地化解了惠子的发难。庄子的机智灵活跃然纸上。
精读细研
庄子与惠子的论辩十分巧妙,试说说巧妙在哪里。
二人的论辩巧妙在彼此都抓住了对方语言表达
上的“漏洞”。惠子过于求实,穷追不舍,表现
出知性的欲望;庄子机智应变,谈笑解脱,更具
浪漫情怀。
精读细研
读完课文,你觉得庄子和惠子分别是怎样的人?
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
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事物持有着美学意义上的欣赏与观照,在自由活泼的生命中由衷地感受到愉悦。
庄子追求“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即“和外物平等共生,与外界契合无间”,认为鱼“乐”,也就是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合作探究
1.精彩的论辩艺术。
通篇采用对话的形式,两人一句接着一句,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把这场辩论深化,显示了精彩的论辩艺术。
2.笔法轻松,充满机智和幽默。
围绕庄子是否知道“鱼之乐”的辩论,本是深奥的逻辑问题,但文章用轻松、闲适的笔调描述辩论过程,二人语言不乏幽默,令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
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