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韩愈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读课文;
2.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情感;(重点)
3.掌握托物寓意的写法;(难点)
4.体会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慨之情。
学
习
目标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孟州)人,唐代文学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曾与柳宗元倡导“古文运动“主张文道合一,反对骈体文,提倡散文,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关
于
作者
韩愈 早先,即25岁中进士后,长期得不到任用,他曾三次上书宰相,被辞。后依附节度使2次,仕途坎坷。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之士不受重用。这些都让他感到明主难遇,在这种悲愤心情下,写下寓意深刻的《马说》。
创
作
背景
“说”: 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看法;写法十分灵活,可以叙事,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讲究文采,和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马说”即谈马、论马。
《爱莲说》:莲——人,托物言志
《马说》 :马——人,托物寓意
知
识
链接
疏
通
文意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槽
虽然
这样以后
经常、常常
同“只”,只、仅
奴仆
并列死去
著称
凭借
本名孙阳,字伯乐,春秋时期秦国人,擅长相马
疏
通
文意
译文: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奴仆的手下受屈辱,(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槽里,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疏
通
文意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吃一次
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同“饲”,喂
这样
虽然
同“现”,表现
犹,尚且
普通的
等同,一样
怎么
代词,代指千里马
疏
通
文意
译文: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次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就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疏
通
文意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鞭,这里是动
词,用马鞭驱赶
正确的方法
才能,才干
通晓
面对
表示诘问,岂、难道
唉
按照
表示推测,恐怕
疏
通
文意
译文:
用马鞭赶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面对着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没有伯乐,千里马命运如何呢?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不以千里称也”中的“也”字暗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对千里马被埋没的痛惜(不平)之情。
朗读第一段,回答问题:
本段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
精
读
细研
从正面强调了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到决定性作用。
说说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什么观点,寄寓了怎样的情感。
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有了伯乐,才能发现人才”的观点,并指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亦即人才常有,而善于发现和选用人才的伯乐却不常有。
这寄寓了作者对人才遭屈辱、被埋没的感慨、悲愤之情。
精
读
细研
“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是什么?就其根本原因谈谈这篇文章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直接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揭示了统治者昏庸无道,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甚至摧残人才的社会现实。
朗读第二段,回答问题:
精
读
细研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反问,进一步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的愤懑之情,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同时表达了作者对千里马的同情。
精
读
细研
文中哪些语句体现出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刻画了食马者怎样形象?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语言、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食马者愚昧蛮横的丑态,表现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的辛辣嘲讽。
朗读第三段,回答问题:
精
读
细研
作者在结尾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自问自答,这在全篇中有什么作用?“不知马”这个结论有什么含义?
结尾“其真无马邪”是作者对“食马者”反诘,也是向读者发问,用来为下文蓄势。以“其真不知马也”作答,点明主旨。
“不知马”的结论讽刺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摧残人才的愚昧和昏庸,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愤慨以及怀才不遇的愤激之情。
精
读
细研
文中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比喻什么人?
千里马
伯乐
食马者
有才能的人
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
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
合
作
探究
作者主张怎样对待千里马那样的人才?
主张要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给人才提供施展才能的空间和条件。
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
我要毛遂自荐,寻找机会主动展示自己的才能。不气馁,我要努力提升自己,做得更好。
要做到心态平和,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
拓
展
延伸
韩愈曾在《送孟东野序》中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意思是指受到委屈和压迫就要发出不满和反抗的呼声。文本借千里马不得伯乐,实际上是对人才流落不得赏识而鸣。因此,文中充满了受到不公对待的委屈与愤怒。请仔细品读下面五个“也”字句,对其所表达的语气分别作出解说。
①不以千里称也。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③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④安求其能千里也?⑤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①陈述语气,但流露出无限痛惜之情;
②肯定语气,肯定的指出食马者的无知;
③句中停顿,提醒读者注意食马者的无知给千里马带来的严重危害;
④反问语气,凝聚着作者的愤慨之情;
⑤感叹语气,其间既有痛切之感,更有对食马者的辛辣嘲讽。
这篇短文仅100余字,多次提到“千里马”,却不显得啰唆。作者提到“千里马”的方式有哪几种?各具有怎样的效果?
直称
如“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正面提及,表述严正。
暗称
如“故虽有名马”“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表述委婉,虽不直呼其名,而意在其中。
艺
术
特色
代称
如“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这些句子中的“其”“是”
“之”等代词,都是指称千里马的,表意简洁含蓄。
1.托物寓意,抨击现实
托物寓意写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寓深刻思想于具体形象之中。
文章以“伯乐”比喻能够识别人才的人;以“千里马”比喻有突出才能的人;以“食马者”比喻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深入分析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不识人才和摧残人才的现象进行了猛烈抨击。
写
作
特色
2.脉络清晰,中心突出
全文围绕“不知马”这一中心逐层展开论述。作者先从正面提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然后笔锋一转,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从反面展开议论。伯乐对千里马来说是如此重要,而伯乐却不常有,千里马被埋没的命运也就不可避免了。接下来,自然就写到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其“才美不外见”的原因,并对无知的“食马者”发出强烈的谴责,进行辛辣的讽刺。最后以“其真不知马也”收束全文,点明文章的主旨。
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比喻有才能的人,以伯乐比喻圣明的统治者,通过对千里马被埋没的叙述,提出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观点,讽刺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摧残人才的愚味和昏庸,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激之情。
文
章
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