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沈阳市辽中区第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扫描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辽宁省沈阳市辽中区第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扫描版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16 10:28:17

文档简介

辽宁省沈阳市辽中区第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
语文试题答案
1.答案:C 解析:C.“他的文又借鉴了他的诗”于文无据。故选C。
2.答案:D 解析:A.“在他的诗歌作品中可以找出古文所有能用到的内容和形式”错误。材料一第一段中,原文是“但凡古文中能用到的内容和形式均可用于诗歌之中”可见,此处是总体论述,而非独指韩愈。B.“韩愈的创作顺序是先文后诗”错误。材料二第一段中原文是“诗与文……后者为前者的基础并目可以看作开阔的后方”表述中并未涉及诗文的先后顺序。C.因果关系颠倒。故选D。
3.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一以文为诗的艺术手段是创作诗歌时用长短句、散文的谋布局、引入议论增加虚字等。A.这几句诗是古体诗,有“曷”“矣”等虚词,具有古文特点;B.这两句诗长短不一改变了整齐划一的局面;D.这几句诗长短不一,且夹以议论。故选C。
4.答案:①材料一运用了总分总结构。首先总论韩愈以文为诗的创作特点,接着分说其艺术手段的表现,最后总结韩诗以文为诗的意义。(2分)②材料二运用了层进式结构。第一段指出韩愈的诗文不能分开;第二段进一步分析文不能代替诗,阐述诗的核心地位;在此基础上,第三段分析韩愈以文为诗对韩诗的意义。(2分)
5.答案:①“押韵之文耳,虽健美富赡”指出了韩愈诗歌创作“以文为诗”的风格特点。韩愈在诗歌创作中大量运用散文的技法,使其诗歌具有雄伟奇崛的气势风格,表现出了更为深广的文化和社会内涵。(2分)②韩愈“以文为诗”的创作实践曾被沈括等人质疑甚至被否定,但这恰恰是韩愈在盛唐诗歌的基础上对诗歌创作的开拓和创新,他是宋诗新风貌的先驱。(2分)③诗与文关系紧密,诗是文的精练化和声韵化。诗歌可以借鉴文章说理性和叙事性这些强项,产生另一种境界。(2分)
解析:“退之(韩愈)诗押韵之文耳,虽健美富赡,然终不是诗”包含两层意思:一是韩愈诗歌具有以文为诗的特点,二是认为他的诗不是诗。这两层意思都要结合材料分析。筛选材料一的关键语句,如“以文为诗,就是把古文的章法和句法应用于诗歌创作之中,但凡古文中能用到的内容和形式均可用于诗歌之中,使诗歌具有散文的容量和气势”,我们可以完成对沈括话语的第一层意思的分析,即答案①;筛选材料一中对“以文为诗”意义阐述的相关内容,如“阎先生指出用以文为诗的艺术手段作诗,会使诗歌中包含散文体裁,也就是使诗歌在形式和内容上看起来具有‘散文化’倾向”“在韩愈诗歌创作尚未达到一定高度的时候,这类诗歌难免会被人误解,甚至被人否认,认为不是诗歌而近于文,而这恰恰是韩愈在盛唐诗歌的基础上对诗歌创作的开拓和创新。正是早期的这种尝试性的创作为其诗风的形成和后期的大力发展奠定了基础”,可以完成对沈括话语的第二层意思的反驳,即答案②;提炼材料二中关于诗文关系的内容,如“就形式的演变和渊源来看,传统的诗是文的精练化和声韵化,是另一种形式的文。诗与文的完全对立和脱离既非常荒谬,也不可能”“他的诗所达到的高度,正因为文的援助,可以说没有韩之美文,就没有这些好诗。他的诗与文可称双壁,许多时候难分高下”进一步反驳沈括话语的第二层意思,即答案③。
6. D (“想瞒过孙女”错,奶奶只是没有和孙女们打招呼,并不是刻意曼珠他们,并且后来她也让孙女们摁手印了,对于女孩子的求助没有完全拒绝。)
7. A (“情节一波三折”不准确,原文描写老人捻蚕丝织绸布,替爱美的孙女们种指甲草,叙写乡土生活的质朴与琐碎,流露出乡村大地寻常百姓家老人和儿子孙女的款款温情,全文情节舒缓有致。)
8. 答案:热爱质朴、琐碎而又快乐的乡土生活。②赞美温暖、真挚而又亲密的祖孙之情。
③感恩大奶奶在日常小事和平淡话语中所寄寓的人生智慧。(每点 2 分,共6 分,言之成理、切合文本即可给分)
9. 答案:①地方化:小说中多处使用方言,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如称凤仙花为“指甲草”,以及“捻蚕丝”“衣服哐里哐当”等,亲切自然。(2分)②本色化:小说中人物语言多用口语,十分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征。如“鸡叫了,天明了,一朵花儿开红了”,如话家常,本色质朴。(2分)③审美化:小说语言纯净质朴,富有诗意。如写奶奶捻蚕丝、撒花籽儿,捕捉一个场景,娓娓道来,让人感到一种细微而美妙的意境美。(2分)
10.C 解析: 句意:朝廷行事,一定要合于人心,应该兼采各人议论,以安静持重为先。
陛下励精图治,可是人心不安定,这是变革的过失。
“务”是“务必”的意思,作“合人心”的状语,中间不断开,排除AD;
“众论”作“兼采”的宾语,中间不断开,排除B。
故选C。
11.D 解析:D.错误谥号不一定是皇帝专用,大臣也有
12.D 解析:D.“彦博也因为指出王安石变法的过失而遭到贬官”理解有误,应该是御史
张商英想要依附安石,利用枢密使其他事情来攻击彦博,因不符事实而被贬。而
非彦博被贬。
故选D。
13.(1)臣愧知礼义,不敢效仿利用所为,而混乱朝廷位次。
(关键字:“忝”,愧对;“效”,效仿;“紊”,使混乱,扰乱;“朝著”,朝廷的位次。关键字各占一份)
御史张商英想要依附安石,摘取枢密使别的事情以动摇彦博,因不符实际被贬。
(关键字:“摭”:摘取;“摇”:动摇;“坐”:因(事获罪)。关键字各一分,大意占一分)
14.(1)彦博揭露李复圭的过错,认为他出兵仓促,而王安石不公正地诛杀了李信等人。(1分)
(2)彦博认为庆州叛乱是因为变革的过失,王安石认为自己的变革是正确
的。(1分)
(3)彦博陈述市易司监卖果实,有损国家体面招致百姓怨恨,受到王安石
的厌恶。(1分)
解析:
根据“庆帅李复圭以陈图方略授钤辖李信等,趣使出战。及败,乃妄奏信罪。
彦博暴其非,宰相王安石曲诛信等”可知,彦博揭露李复圭的过错,认为他出兵
仓促,而王安石不公正地诛杀了李信等人。
根据“朝廷行事务合人心宜兼采众论以静重为先陛下厉精求治而人心未安盖
更张之过也”“求去民害,何为不可?若万事隳胜,乃西晋之风,何益于治?”
可知,彦博认为庆州叛乱是因为变革的过失,王安石认为自己的变革是正确的。
根据“彦博在枢府九年,又以极论市易司监卖果实,损国体敛民怨,为安石
所恶,力引去”可知,彦博陈述市易司监卖果实,有损国家体面招致百姓怨恨,
受到王安石的厌恶。
15C 解析:C项,不是直接抒情,而是用“对写法”含蓄抒情。故选。
①白诗中的“灯”是思念之灯,通过冬至佳节的反衬,抱膝细节的刻画,以及三、四句“对写法”的使用,可以看出,此“灯”的意象表现了诗人旅途漂泊中的凄清怅惘和孤寂思家之情;(3分)②郭诗中的“灯”是温暖之灯,通过芦花意象的衬托,“笑说”一词的点明,明月送归的渲染,可以看出,此“灯”的意象则表现了诗人住宿在渔家所感到的温馨、愉悦之情。(3分)
(1)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2)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3)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答案】18.A19.B20.A
【解析】
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第一组,不可或缺:一点也不能缺少。缺一不可:事物的必备条件,不能缺少任何一项。语境指不能缺少家国情怀,应用“不可或缺”。
第二组,视而不见:虽然看到,但因心不在焉,好像没有看到一样。形容漠视,不关心。置若罔闻:虽有耳闻,却好像没有听到一样不加理会。此处指看到和没看到一样,应用“视而不见”。
第三组,自怨自艾:形容消极地埋怨自责。顾影自怜:看着自己的影子,自己怜惜自己,形容孤独失意的样子。此处指消极埋怨,应用“自怨自艾”。
第四组,交相辉映:各种光彩相互照耀。相得益彰:两个人或两件事物互相配合,双方的能力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语境指民族自豪自信之光与科技自主创新之光相互照耀,应用“交相辉映”。
故选A。
19.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根据“二者缺一不可”及下文“缺乏文化自信的深沉情怀……”可知,文段强调的是“情怀潮”“技术潮”的并列关系,据此可排除C、D两项。
后文先讲“情怀”,后讲“技术”,B项语序与下文陈述对应,排除A。
故选B。
20.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子
一是语序不当,“国货就无法提供持久稳固的支撑”暗换主语,应为“就无法为国货提供持久稳固的支撑”,排除C。
二是搭配不当,“完善”与“发展”搭配不当,应为“推动国潮健康持续发展”,排除B。
D项语序不当,先“为国货提供持久稳固的支撑”,后“推动国潮健康持续发展”。
故选A。
21【答案】①拆字法是一种字形分拆或增损离合的方法。(2分)
②拆字法利用汉字可以分析拆拼的特点,对谜面或谜底的文字形状、笔画、偏旁进行增损变化或离合归纳。(2分)
③拆字法使原来的字形发生变化。(1分)
22材料提供了年轻人淡忘传统佳节,热捧西方节日的事实,要求学生对此表明态度,阐述观点。要能够依据材料的情感倾向作出准确价值判断。我们不应该热捧西方节日和新造节日,因此可围绕“守住传统,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对于国外流行节日我们要有适当的态度。”有明确观点,有理有据即可。(字数不足扣2分)
23参考立意:
高调慈善更有成风化人的力量。
高调行善,更能凝聚起积善成流、共同行善的向心力。
不要吝啬表扬高调行善的人。
慈善,从“心”出发。(“心”才是衡量慈善的真正标准,高调行善又何妨?)
【评分标准】建议起评分43分。
一等文:51-60分 审题准确,确立观点;能对时评材料作恰当的揭示,且能联系现实,揭示材料的现实意义,使文章呈现出一定思想深度;文体特征鲜明,说理严密,论说有层次感;语言流畅、有文采。
二等文:45-50 审题准确,确立观点;能对时评材料作恰当的揭示;能较好地表达观点,论说色彩较为明显;语言流畅。
三等文:40-45 文章能围绕时评材料行文,但理由不甚充分,层次不甚清晰,结构较完整,语言较平淡。
四等文:39-36 文章能从时评材料出发,但对材料寓意的理解不准确;层次不甚清晰,结构较完整,语言较平淡。
五等文:35以下 文章内容和漫画材料基本没有关系的。
【扣分的注意事项】
1.3 个错别字扣 1 分,重复的不计,最多扣 3 分;
2.字数不足 800 字的,每少 50 个字扣 1 分,最多扣 5 分;
3.标点:错 3-5 处扣 1 分,6 处以上扣 2 分,最多扣 2 分。
4. 不写标题,扣2分。
残篇评定:
1、400字以上的作文,按评分标准评分,扣字数分。(少50字扣1分)
2、400字以下的作文,2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
3、200字以下的作文,1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
4、只写一两句话的,给1分或2分,不评0分。
5、只写标题的,给1分或2分,不评0分。
6、完全空白的,评0分。
参考译文:
文彦博字宽夫,汾州介休人。西部用兵,偏校中有临阵先退,望敌不前的,
大将、郡守、当地县令都申请审核。彦博上言:“这可以在平时无事时实行。现
在兵几十万,而将权不专一,兵法不严,将怎样成事?”仁宗嘉奖采纳了他的意
见。黄德和诬陷刘平投降敌虏,用金带收买刘平奴卒,让他附会自己的说法并作
证。刘平家二百人都被拘押起来。诏命彦博到河中审理案件,经审讯调查察知实
情。德和的徒党援助很多,图谋推翻此案,以致派遣其他御史前来。彦博拒不接
受,说:“朝廷担心此案没审完,所以派你来。现在案件已结,应该急速返回,
事情如果不成,我来担负罪责。”德和和奴卒受到惩处。贝州王则反叛,明镐前
去讨伐,长期没有能够取胜。彦博请求出行,任命为宣抚使,十天后贼人溃逃,
将王则装入槛车送往京师。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
熙宁二年,以陈升之为相,下诏:“彦博是朝廷受人宗仰的大臣,特命升之
位居彦博之下,以此表示礼待贤才之意。”彦博说:“国朝枢密使,没有位居宰相之上的,只有曹利用曾在王曾、张知白之上。臣愧知礼义,不敢效仿利用所为,
而混乱朝廷位次。”坚决推辞才作罢了。夏人侵犯大顺,庆州帅李复圭把阵图方
案交给钤辖李信等,促使他们出战。失败后,就胡乱上奏李信之罪。彦博揭露他
的过错,宰相王安石不公正地诛杀李信等人,秦人认为他们冤屈。
庆州军队叛乱,彦博向皇帝上言说:“朝廷行事,一定要合于人心,应该兼
采各人议论,以安静持重为先。陛下励精图治,可是人心不安定,这是变革的过
失。祖宗的法度未必都不能实行,只有片面不全的弊病而已。”安石知道这是在
针对自己,奋然排斥他说:“谋求消除百姓祸害,有什么不可以?如果万事苛责
过细,是西晋的风气,对治政有什么好处呢?”御史张商英想要依附安石,摘取
枢密使别的事情以动摇彦博,因不符实际被贬。彦博在枢密院九年,又因竭力陈
述市易司监卖果实,有损国家体面招致百姓怨恨,受到安石厌恶,尽力引退离任。
授予司空、河东节度使、河阳通判,调任大名府。人虽在外,而皇帝爱有加。绍
圣初,章惇掌权当政,言事者论说彦博依附司马光结为朋党,诋毁先帝事业,降
为太子少保。去世,终年九十二岁,谥号为忠烈。4.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结构。(4分)
5.北宋沈括曾说:“退之(韩愈)诗,押韵之文耳,虽健美富赡,然终不是诗。”对
清明节早上,天下着小而,院子里有些雾气蒙蒙。大奶场把花盆从鸡窝顶上搬下来。
他的这一说法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材料谈一谈你的见解。(6分)
用铁铲子把花盆里的土创松,老人并没有跟三个孙女儿打招呼,物花白的头发上顶着银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亮的水珠,弯着有些伸不直的腰,一个人不声不响就劳动上了,地别把花盆里有些发期
的土创开,大玉就走了过来,问大奶奶要种指甲草了吗?大折折说是牙,今天清明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日子好记。今天下着而,把花籽儿埋在土里就不用浇水了,老天爷替省们浇水
凤仙花
大玉过来了,梅灵和二叶很快也过来了,原来,地们每天在院子里出来进去,时不
刘庆邦
时地都会往花盆那里看一眼,都在操着种指甲草的心。她们都有些头奋,并路源,绾袖

用凤和仙给花儿命名,真是好听、凤为鸟中王,花有花仙子之喻,似乎就有了仙气,
子,跃跃欲试。大奶奶说:你们都不用动手,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让人高看不已.可惜的是,这个小地方的人都不知道凤仙花是什么,明明是凤仙花,却
大奶奶,你我的不是树,种的是指甲草呀!
跟没看见花一样,被他们说成是指甲草。
道理是一样的,前人种指甲草,后人泰红指甲
没事的,不管是叫花,还是叫草,都不耽误他们对指甲草的喜爱。因为,指甲草上
花盆儿里的土整好了,整得松松软软,细细腻腻,大折场领开衣服的大举子,从下
面开出的花朵可以染指甲呀、
面的口袋里掏出一个小纸包,打开小纸包,露出了里面包藏着约指甲草的花新几。三个

每年春夏之交,住在大杂院的大奶奶都会种上一盆子指甲草。大奶奶用来种指甲草
孙女儿一伸头都看见了,花籽儿小小的,黑黑的,底色有些暗红。纸包儿里的花籽几是
的东西是一只废弃的尿罐子、罐子口的一个鼻子被碰掉了,一提一侧歪,不能再盛尿水。
一小撮儿,大奶奶没有把花籽儿全都撒进花盆里,地只挑了三颗,以三角的形式种进元
尿罐子内壁结了一层厚厚的尿碱,有些难闻。这不要紧,大奶奶正好变废物为花盆。加
盆的土里
上指甲草与其他草一样,不需要什么特殊的待遇,只要有土壤、水分、肥料和阳光,就
二叶问:大奶奶,你为啥只种三颗呢,是不是我们三个人每人一颗呀
可以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尿碱也许正好可以化为指甲草的肥料呢。
大奶奶说:这个二叶,就是聪明。不过呢,有些事情看攻了不要发,自己心里有
大奶奶怕院子里那些孙女们看不到,够不着,就把花盆放在堂屋门口东侧用泥坯垒
数就中了。好了,你们三个都在土上规规见。要得好,大劳小,大玉先易
是要摁手印儿吗?大玉问。
成的鸡窝顶上。这样一来呢,指甲草刚一冒芽儿,孙女们就能看见。等开出花来,孙女
们一伸手就能摸到花朵。明白了吧,大奶奶种指甲草不是为自己种的,是为院子里那些
对,五指并拢,使劲把土往下摁,摁出你的手印儿来
大玉把右手伸出来了,手指并拢严丝合缝,看着大奶场,不明白大奶场为什么江她
孙女们种的.大奶奶说过,她一个大老婆子,脸上的皱纹一抓一大把,不抓也是一大把,
们在土上摁手印。
还种草养花儿千什么!她每年种指甲草,还不是给小闺女们种的?小闺女们都爱美嘛,
大奶奶说:做人心要软,种花土要实,你们把土晃得越实在,土和指甲草的种子贴
都喜欢染红指甲麻!
得越紧,种子胖得就越快,发芽就越快。这跟人穿衣服一样,如吴衣服里连当,人就
院子里年龄差不多大的闺女有三个,一个是大奶奶的孙女儿,名字叫梅灵;两个是
不暖和。把衣服穿得贴皮贴肉呢,人的身体就暖和,越暖和长得越失
二奶奶的孙女儿,姐姐叫大玉,妹妹叫二叶。二奶奶死得早,她们都愿意跟着大奶奶玩
明白了。大玉把手放在松软的土上使劲儿往下提,是出一个深深的手印。清明两还
儿,几乎把大奶奶当成了她们的亲奶奶.
在细纷纷地下着,梅灵和二叶学着大玉的样子,也先后在花盆里的土上是下了属于自己
刚过了二月二,大玉和二叶就在一天午饭后来到大奶奶家,问大奶奶是不是该种指
的手印。
甲草了。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大奶奶正坐在堂屋当门的一只小板凳上捻蚕丝。小小的木头架子上,放有一团蚕茧
A.
小说先写凤仙花的命名与众不同,再写它被这个小地方的人称为指甲草,表现
煮得膨松的委丝,架子下面吊着一个木制的圆锥形捻锤儿,手捻捻锤儿的铁锭子,让捻
出此地独特的民情风俗,富有乡土气息。
锤儿旋转,就可以把委丝纺成丝线。每捻好一段丝线,大奶奶就缠到捻锤儿上,再捻下
B.大玉和二叶姐妹都愿意跟着大奶奶玩儿,几乎把大奶奶当成了她们的亲奶奶,
一段。大奶奶说:花盆里的冻土还没有完全化开,等过了清明节再种指甲草也不晚。大
可见她们俩对大奶奶的亲近和喜爱之情。
奶奶想着呢,放心吧,不耽误你们这些小妮儿染红指甲。
C.
二月二刚过,女孩们就问是否该种指甲草:她们每天在院子进出,也不时看向
梅灵也过来了,说她奶奶老捻老捻,捻到啥时候丝线才够长呢,才能做成一件捻绸
花盆,说明女孩们对种指甲草十分期盼。
布衫子呢?
D.清明节早上下着小雨,奶奶想瞒过孙女偷偷种指甲草,因为日子好记,且不用
奶奶说,人不管千哈事儿都不能着急,得像蚕一样,一口一口吐丝,一丝一丝结成
浇水。后来孙女们想帮忙,被奶奶拒绝。
茧屋子。等把丝线捻得够长了,长得比到天边儿还长,就可以织成捻绸布,做成捻绸布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围绕大奶奶为孙女们种凤仙花的事展开,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驻,对日
衫子了!
常生活的描写充满了诗意与美感。
那,等你织好了捻绸布,先给谁做捻绸布衫子呢?
那还用问吗?当然是先给你爹做了。谁让你爷爷被土匪打死了呢,谁让你爹是奶奶
B.小说中,奶奶和三个孙女关于种指甲草的对话朴素有意,通俗易懂,既符合人
物身份和性格,又具有生活气息。
线
的儿子呢,谁让你奶奶就这么一个儿子呢!
C.小说于行文当中,不时闪现出哲思之光,如“人不管干啥事儿都不能着急”,
我就知道你,只喜欢男孩子,不喜欢女孩子
“做人心要软,种花土要实”等。
谁说我不喜欢女孩子,我要是不喜欢女孩子的话,能年年想着给你们种指甲草吗?
D.小说细节描写生动传神,如写大奶奶种花籽,“花白的头发上顺着银亮的水床,
能教你们用指甲草上开的花儿染指甲吗?好了,我给你们唱个小曲儿吧。鸡叫了,天明
弯着有些伸不直的腰”,细致入微。
了,一朵花儿开红了
高二语文第4页(共8页)
高二语文第3页(共8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