睢宁县菁华高级中学“四步教学法”课时教学设计
年级
组别
高一历史组
审阅
(备课组长)
审阅
(学科校长)
主备人
使用人
授课时间
课 题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课 型
新授课
课标
要求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近代服饰、餐饮、居室建筑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情况;
探讨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变化的原因;
掌握分析归纳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图片、史料和音像资料,运用历史比较法感受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情况;
联系必修一政治史的相关内容,用联系的观点看待历史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将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置于近现代中国社会变化的时代背景之下,体会这种变化时历史的必然
教学
重点
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特征
教学
难点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变动对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
教学
方法
“三学一教”四步教学法
教学程序设计
教
学
过
程
及
方
法
环节一 明标自学
过程设计
二次备课
【新课导入】
近代中国在政治上经历了一番曲折剧变,相应地,中国人的社会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深刻变化。我们知道政治经济对社会生活会产生一个巨大作用,同样,一定历史时期人们的社会生活也可以很好地反应当时的政治经济状况,这两者是相互作用的。具体说来,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从吃穿住行到风俗习惯,从邮电通信到大众传媒,都出现了新的特征。
【自学指导一】
阅读P61的导语,思考,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在不同阶段分别有哪些特征?
答: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叶→中西合璧、洋土并存;
20世纪50年代以后→政治色彩浓厚,单调、呆板;
改革开放以后→科技化、信息化、国际化。
教
学
过
程
及
方
法
环节二 合作释疑 环节三 点拨拓展
(备注:合作释疑和点拨拓展可以按照顺序先后进行,也可以根据教学设计交叉进行设计)
过程设计
二次备课
【过渡】
这就是我们这个专题的总思路。下面进入本专题第一课的学习: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这一课主要分为四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穿、吃、住和社会习俗,和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这些都是社会文化的载体,展现时代特有的风貌。我们先看穿这方面:
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合作释疑一】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讲究穿,从而造就了我们源远流长的服饰文化。阅读下列材料,思考:古代中国的服饰文化的特点有哪些?
材料1:衣服所以表贵贱也。—《管子·君臣》
天下见其服而知贵贱。—贾谊《新书·过秦论》
答: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
【自学指导二】
结合教材思考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的古代服饰在近代有什么变化?
答: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自学指导三】
通过下列反映近代服饰变化的图片感受这种转变的表现。
问题1:在这一时期男女服饰有哪些变化?
答:女子服饰由宽松肥大到合身适体、短袍窄袖,更能体现女性美。
男子服饰有长袍马褂到西装。
问题2: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联系必修一相关内容进行回答。
答: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推动个性解放,人们要求在穿着上摆脱旧的束缚,更加注重服饰的舒适和美感。
【点拨拓展一】
看下图并结合课本,思考:除了引入,中国人在服饰上有没有自己的创新?
中山装:设计师是—孙中山先生。同学们知道中山装背后的故事吗?也就是它的设计创意。1911年辛亥革命后,孙中山从欧洲回到上海,他要求缝纫师傅设计一套全新款式:直翻领的四贴袋,倒山形笔架的袋盖,胸前五粒纽扣。
【自学指导四】
结合教材,总结在20世纪50年代到改革开放这个阶段,中国服饰变化的表现有哪些?原因是什么?
答:
服装:新中国成立~ 60年代中期,主要是中山装和苏式服装
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盛行军装和“干部服”蓝、绿、黑、 白成为服饰的主要颜色
特点:与政治生活紧密联系
原因:建国初期“一边倒”的外交政策;追求进步、保持革命激情
【过渡】
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经济获得飞速发展,开始真正积极主动的融入世界。与此同时,中国人对着装的档次要求提高了,不仅要穿暖、穿舒服,更要传出个性、穿出时尚。中国人的服装越来越多地走上国际舞台。
并行于世的中西餐
【过渡】
我们中国人博大精深的“食文化”。比如四川人爱吃什么?火锅、麻辣,它属于川菜系。同学们还知道哪些菜系?
答:鲁菜、粤菜、淮扬菜。
它们和我们川菜一起构成了中国四大菜系。为什么不同地区会形成它别具风格的美食菜品呢?它和哪些因素有关?
答:一个地区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资源特产、风俗习惯等。
【自学指导五】
结合教材,思考:鸦片战争后,中国人的餐桌上出现了哪些变化?
答:西餐传入中国,中西餐并行于世。
三、居室建筑的演进
【过渡】
不仅饮食文化受气候等自然条件影响,我们生活中还有一项和这个自然因素联系更为紧密。那就是我们的住房。
从全国大区域来看,我们传统的建筑南北差异是很大的,北方最典型的建筑是什么?四合院。
现在呢?在北方地区还能不能随处看到这种建筑?显然很少了。这是现代化建设的各种需要造成的。四合院是何时受冲击的呢,时间就要追溯到鸦片战争了。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中国不断获得合法居住地,西式建筑开始大量出现。像“别墅”“公寓”“花园”“新村”这些现在为我们熟知的名字,都是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等地出现的完全欧化的新式建筑。
我们说,中华民族是一个特别具有包容性的民族,中国人也特别善于借鉴,在近代以来全新的居住文化传入后,中国融合中西,建造了别种风貌的建筑群。相应地,西式的家具逐渐受到中国人的欢迎比如:沙发、座钟、穿衣镜。
习俗风尚的变革
【自学指导六】
阅读教材,结合下列材料,思考:近代以来的婚俗有何变化?
答:删繁就简,仿效西方的新式婚礼。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
葬礼:形式上趋向简化;逐渐开始借鉴西方新式丧礼,一些城市建立了殡仪馆和公墓。
【合作释疑二】
探究1:“中国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变化有什么特点?总体呈现什么趋势?
答:中西合璧,土洋并存。
探讨2:中国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答:内因:?政治环境的改变;经济上生产力的提高思想文化观念转变
外因:外来思想文化的传入
教学
过程
及
方法
环节四 当堂检测
二次备课
《同步解析与测评》随堂演练部分
课
堂
小
结
本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近代以来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探究其变迁的原因,感受其给我们日常生活所带来的影响。
课后
作业
《同步解析与测评》课后测评部分
板
书
设
计
一 穿
二 吃
三 住
四 社会风俗
课
后
反
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