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东周战国时期六国为什么被灭?
汉代贾谊说因为“仁义不施”! 唐代杜牧说因为“不爱其民”!
北宋苏洵提出了一个新的角度。
他认为六国败亡的关键是“弊在赂秦”!
他为什么这么说?他说的有道理吗?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文章。
六国论
苏洵
学习目标
积累文言知识
梳理文章结构
识记有关常识
理解破灭之理
解题
《六国论》
1.六国,指的战国七雄中秦国以外的齐、楚、燕、赵、韩、魏六个国家。
2.论,一种文体,以论证为主。“论”是分析、评论的意思。
分析六国破灭的原因。
论,文体的一种,即议论文。 分为两种:一种是政论,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一种是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本文属于史论文。
写作背景
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
苏洵生活年代(1004年),契丹大举攻宋,直逼黄河北岸的澶[chán]州城下,威胁宋都,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打了胜仗,但北宋最高统治者面对有利的形势却屈辱求和,与之订立“澶渊之盟”: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向西夏纳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
苏洵生活在北宋真宗、仁宗、英宗时期,其时,宋王朝经济上虽富庶,但军事上屡屡战败,面对外敌表现出空前的懦弱。传至真宗时,虎据东北的辽势力强盛,大举南侵,结果作澶渊之盟,规定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继传至仁宗时,强悍的西夏崛起于西北,对边疆侵扰,宋又须每年向西夏纳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这样贿赂的结果,对内加重了人民负担,折损了自己的力量;对外则不断刺激敌人的胃口,使得它们更加贪得无厌。北宋王朝的这种方针路线和战国时代六国对待秦国的方针路线很相像。六国是因为采取了这样的方针路线而被秦所灭,北宋王朝如果不改弦易辙,势必也将落得和六国一样的下场。
知人论世
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诗书… …”),唐宋八大家之一. 宋代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人称“老苏”,与儿子“大苏”(苏轼)、“小苏”(苏辙)并称“三苏”。后人有诗称赞:“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有《嘉祐集》行世。
正音,标注生词读音
任务一:读准字音,熟读文章
同桌互读,纠正字音
字音检查
六国互丧
赂秦
暴霜露
抱薪救火
邯郸
殆尽
下咽
胜负之数
或未易量
sàng
lù
pù
xīn
hán dān
dài
yàn
shù
liàng
为( ) 国者无使为( )积威之所劫
wéi
wéi
草芥
jiè
洎
jì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否定判断
兵器
好
判断
有的人
相继灭亡
全部,一概
因为
表原因, 因为
形作动,保全
任务二:梳理文意,时间2分钟,独立思考
六国破灭
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不赂者以赂者丧。
分论点一
分论点二
中心论点
本文是一篇史论文,它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①请在第一段中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和2个分论点,②分析分论点分别对应课文那一段。③4、5段写的又是什么内容?
任务三:梳理行文脉络,先独立思考4分钟,再小组合作,交流想法
4、5段:解决问题,收束全文。
第四段:提出为国者不要被敌国“积威之所劫”的忠告,
第五段:借古讽今,讽谏六国后的国家(北宋王朝)不要重蹈覆辙
2段
3段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之)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 )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任务一:落实重点字词句式,先独立思考4分钟,再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之)以予人,如弃草芥。
用,凭借
形作名:小的方面
形作名:大的方面
古今:那实际情况
失去的土地
最
的确
其,他们的
古今:祖辈父辈
通:曝,冒着
才
形容少
对待
(省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 )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这样以后
既然这样那么
满足
更加,越
更加,越
厉害
决定,确定
古今,以致,以至于
古今,国家灭亡
侍奉
这话说对了
秦国战胜而得
数量上
对比论证
态度上
对比论证
事理上
对比论证
对比
秦国受贿所得
六国战败而亡
六国贿赂所亡
创业之艰
割地之易
奉繁
地有限
欲无厌
侵急
本段论证分论点一: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第二段采用什么样的论证方法,(从哪些方面,)来论述六国破灭的原因?
任务二:思考题,分析第二段的论证思路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把城池比作草芥——比喻论证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引用古人俗语——引用论证
第二段采用什么样的论证方法,(从哪些方面,)来论述六国破灭的原因?
任务二:思考题,分析第二段的论证思路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代秦国)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长远的谋略),能守其土,义( )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 ,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 ),李牧连却( )之。
任务三:落实重点字词句式,先独立思考4分钟,再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洎()牧以()谗(谗言)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 )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代秦国)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长远的谋略),能守其土,义( )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 ,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 ),李牧连却( )之。
不曾
最后
跟着
灭亡
亲附,亲近
已经, ……之后
幸免
起初
名作动,坚持正义
所以
这
(判断)
招致
(状语后置 )
两次
使……退却
才
洎()牧以()谗(谗言)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 )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等到
因为
被动,被诛杀
形作动,坚持到底
灭亡
几乎
完
古今,智谋和力量
的确,确实
以前假使
爱惜
古今,不去行动
天数
命运
或许
容易
估量
齐人未尝赂秦
与嬴不助五国
齐
燕
赵
不赂者
以赂者丧
智力孤危
战败而亡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第三段论证了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它深刻地分析了齐燕赵三国不赂秦而破灭的情况。
请找出齐、燕、赵灭亡的原因?分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任务四:思考题,分析第三段的论证思路
举例论证
向使
魏韩楚爱其地
齐人勿附于秦
燕刺客不行
赵良将犹在
胜负之数
存亡之理
或未易量
秦
假设论证:用“向使”引出假设,使论证更加深入全面, 中心论点更加鲜明有力,同时又为下文进一步假设作铺垫。
文本分析
第三段论证了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它深刻地分析了齐燕赵三国不赂秦而破灭的情况。
如何才能改变他们胜败存亡的命运?又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任务四:思考题,分析第三段的论证思路
假设论证:就是运用假设推理对所列举的论据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提出形成条件并不存在的假设,并据此推导出一个与事实完全相反的结果,在不同的条件与结果的比较中,其形成条件的必要性就得到了有力的论证。
其标志性词语,如果.....那么。 假如.....怎能。
在写作议论文时,叙正面事例,从反面假设推理;
叙反面事例,从正面假设推理。
其实,历史已不一止次向人们鸣响了警钟,假如当初蔡桓公听信了扁鹊之言,他又何至于病入膏肓而一命呜呼呢 /假如当初马谡牢记孔明嘱托采纳王平的建议,他又怎能遗恨街亭而伏诛于武侯麾下 /话又说回来了,如果当初秦孝公不听取商鞅之谏而变法,何以能称雄于六国 /如果我们共产党人不听取李鼎铭先生的意见而精兵简政,又何以能变成贵州的“小老虎而吃掉宠然大物的“东洋驴”呢 综上所论,不难看出:善纳人言者,昌;不纳人言者,亡。
叙反面事例,从正面假设推理。
评语:本例最突出的特点便是将举例与说理有机地融为了一体,四个事例正反相对,再加之排比句的运用、反问句的贯穿,使文章不仅层次清晰,内容紧凑,而且气势充沛,语言雄辩。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蛋,当你画了一个,再去画另一个时,形态又不同了。即使同一个蛋,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其形态也有很大的区别。只有把画蛋的基本功练好了,才能画出更好的画。”老师的谆谆教导,告诉达.芬奇一个真理:基本功训练很重要。由于达·芬奇在从师阶段培养了扎实的画画基础,他后来成为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卓越的画家。试想,他没有扎实的绘画基本功,不能从不同角度观察到同一对象的细微差别,不能发现创作对象随着光影、色调的变化而变化,不能认识到“世界上是没有完全相同的鸡蛋的”,他能创作出被誉为世界画坛一绝的《蒙娜丽莎》吗 那“神秘的微笑”绝不可能是信手就能抹出来的。干什么事,都要从打基础开始。俗话说得好,万丈高楼平地起,这也是达.芬奇画蛋的故事给予人们的深刻的教育意义所在。
叙正面事例,从反面假设推理
评价:第二段从事例反面的三个角度进行假设,采用排比句、反问句,语势极为强劲,具有不可辩驳的力量,令人信服地推出了“达·芬奇如果没有扎实的基础,就没有他后来的成功”的结论,使说理更加完全、充分。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积久而成的威势)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侍奉
名作动, 礼遇
吞下,名作动
吞咽
形势
被
名作状,一天天地,一月月地
相当于“而”,表结果 以致,以至于
治理国家的人
被动
用,介词
任务三:积累第四段文言知识,疏通文意。
第四段:提出为国者不要被敌国“积威之所劫”的忠告,
作者认为六国应如何做?结果会如何?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任务六:思考题,分析第四段的论证思路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并力西向
承上启下,由上文的评析历史,转入下文的劝谏当朝统治者。
秦人食之不得下咽
正确做法
结果
假设论证
本段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 )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 )又在六国下矣。
判断,都是
句式:状语后置
假如
凭借
定语后置
名作动,降低身份
古今:旧事,前例
这
可以 凭借
还有可以凭借不赂秦的手段战胜秦国的形势
任务三:积累第四段文言知识,疏通文意。
引古
(六国破亡)
讽今
(在六国下)
根本意图:借古讽今,指明现实弊端。讽谏北宋王朝要以古为鉴,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不要对契丹和西夏屈辱求和。
作者在第五段中表明了怎样的写作意图?
任务六:思考题,明确写作意图
弊 在 赂 秦
赂 秦 力 亏
不赂者以赂者丧
数量上
态度上
事理上
齐亡之事实
燕亡之教训
赵亡之悲剧
总 分
第一段
(总分)
(第二段)
(总分)
(第三段)
过渡
分总
为国者无
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第四段)
(引古)
(递 进)
毋从六国破
亡之故事
(第五段)(讽今)
(并 列)
作者借评价六国的灭亡,意在讽谏北宋统治者要以六国为借鉴,不要被契丹、西夏的积威之所劫,一味地贿赂,以求苟安。要奋起抵御,积极谋求不赂而胜之道。
本文主旨
1.你赞同苏洵对六国破亡原因的看法吗?结合历史说明原因。
参考:
苏洵从斗争策略方面论六国之过,指出六国一味赂秦,没有真正团结起来对抗秦国,从而加速了自身灭亡,这一观点是有一定道理的。
不过,六国灭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秦国经过变法得到较快发展,实力远超过六国,这是其能完成大一统的根本原因所在。苏洵应该也知道这一点,但其写作此文并非要全面探求六国破灭的原因,而是为了“借古讽今”,因此抓住一角度着眼分析历史,总结教训,以达到讽谏北宋统治者的目的。
学习探究
学习探究
2.阅读苏辙的《六国论》节选,回答后边的问题: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将何为哉?不知如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1.父子两文的共同点是:
认为六国没有团结一致抗秦
2.父子两文的不同点是:
洵文的中心论点是:弊在赂秦
辙文的中心论点是:背盟败约,自相屠灭
学习探究
现实情境
一百年前,因国弱民贱而受尽压迫欺凌;
一百年后,台湾问题、金融问题、芯片问题、抗疫问题、意识形态问题归根结底是与美国的矛盾问题。
因此,我们一定要抚今追昔,以史为鉴。做好几个方面:
1、建设好自己的国家,过好自己的生活。
2、搞清谁是朋友,与友好的国家、有利于我们的国家搞好“和平共赢”。
3、搞清谁是敌人,不能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不该让的不让,该帮助的帮助),同时解决核心问题,不再受制于人,从各个层面从自身实力说自己的话走自己的路。
自信自尊
千里江山,
五千年传承,
岂容他人觊觎!
要接受!要保护!要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