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唐诗三首》之《石壕吏》课件(共37张PPT)+教学设计+素材+导学案+同步分层练习(原卷+答案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4课《唐诗三首》之《石壕吏》课件(共37张PPT)+教学设计+素材+导学案+同步分层练习(原卷+答案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3.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16 12:25:55

内容文字预览

(共37张PPT)
语文部编版 八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
第24课 唐诗三首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01
第一课时
杜 甫
石 壕 吏
新课导入
点击播放“安史之乱”
新课导入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伟大的诗人,总是把自己的命运与民族、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与之同呼吸,共命运。
公元755年,唐朝发生了由盛转衰的一场大叛乱,历史上称为“安史之乱”,它给人民带来了无比深重的灾难。
在这苦难的时期,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用记录历史的如椽大笔,用忧患苍生、悲天悯人的情怀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
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流传最广的一首长篇古体叙事诗《石壕吏》。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节奏、句式特点。
2.品味诗歌构思,理解诗歌内容。
3.感受诗中描述的社会现实与诗人的情怀。
作者简介
杜甫,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因写出了许多反映现实、忧国忧民的诗篇,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等,诗风沉郁顿挫。
写作背景
《石壕吏》写于唐朝安史之乱时期。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战乱后的故乡。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洛阳一带又骚动起来。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都是出征时的哭声。杜甫将这番经历写成了著名的“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石壕吏》是杜甫投宿石壕村,对所遇吏卒深夜捉人一事的实录。
知识链接
古体诗 也叫古诗或古风,唐代以来指区别于近体诗(律诗、绝句)的一种诗体。照古人诗体的分类,汉魏以后的五七言歌谣、乐府古辞、拟题乐府、歌行诗、新乐府和其他五、七言古诗,都属于古体诗。古体诗的句数没有限制,可多可少,可奇可偶,少的只有二、三、四句,多的可达百句以上。每句字数也无严格限制,一般是五、七言,也有四言、六言、八言、九言、杂言。古体诗也要求押韵,但比较自由、灵活,对字词的平仄没有严格要求。它的语言自由,可俗可雅,对对仗也没有什么要求。
预习检查
读准字音、掌握字形
壕( ) 吏( ) 逾( ) 邺( ) 戍( )
裙( ) 妪( ) 泣( ) 咽( )
háo



shù
qún



整体感知
点我放课文朗读
石 壕 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yú)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yè)城戍(shù)。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yù)/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chuī)。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整体感知
朗读指导
读音准确
富有节奏
读出情感
停连恰当
学生自由朗读诗文。要求:
暮 投 石壕村,有吏 夜捉人。
傍晚
投宿
差役
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到村子里抓人。
老翁逾 墙走, 老妇出门看。
越过
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查看。
吏呼一何 怒,妇啼一何苦。
多么
官吏大声呼喝得多么愤怒,妇人大声啼哭得多么悲苦。
逃跑
疏通文意
听妇前 致 词,三男邺城戍。
上前
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在邺城戍边。
一男附书 至, 二男新 战死。
书信
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
存 者且 偷生,死者长 已 矣。
回来
活着
活着的人苟且偷生,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回来了!
对……说
防守
最近
暂且
苟且活着
停止,这里指生命结束
疏通文意
室中更 无人,惟 有乳下孙。

家里再也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正在吃奶的小孙子。
有孙母未去, 出入无完裙。
离开
完整的衣服。裙,这里泛指衣服。
老妇人
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


请求
跟从
老妪 力虽衰, 请 从吏夜归。
虽然老妇我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
疏通文意
急应河阳役,犹得 备 晨炊。
响应
立刻就去投向河阳的战役,还来得及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久语声绝, 如 闻泣幽咽。
停止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
准备
好像
能够
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
天明登 前途, 独与老翁别。
踏上
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
前行的路
唯独、只有
疏通文意
字词知识归纳
老翁逾墙走
古义:跑,逃跑。
今义:慢慢行走。
1.古今异义
听父前致词
名词作状语,上前,向前。
2.词类活用
整体感知
速读课文,梳理诗歌结构。
第三部分
(1)故事的开端。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
(4)故事的结局。写诗人独与老翁告别的情景。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2-3)故事的发展和高潮。写老妇诉说遭遇,并以老迈之身应征。
精读细研
1.“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为什么不用“征兵”“招兵”而用“捉人”?
作用: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有吏夜捉人”一句,起到了总领全文的作用,它是全篇的提纲,后面的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
“捉人”二字为诗眼。用“捉人”而不用“征兵”“招兵”,于如实叙写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因为“捉”字暗示当时老百姓都不愿意去当兵,但是官吏不顾及百姓们的意愿,采取捉的方式,强迫百姓当兵,表现了官吏们的凶残和霸道。
精读细研
2.怎样理解“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这一句?
这两句极其概括、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两个“一何”,加重了感彩,有力地渲染出差役张牙舞爪、凶神恶煞,老妇苦苦哀求、逆来顺受的形象,为下文写老妇的诉说营造出悲愤的气氛。
精读细研
3.诗人巧妙地借老妇的口,诉说了她一家人的悲惨遭遇。演读老妇的语言,说一说这个家庭“苦”在何处。
老年丧子之苦
贫困潦倒之苦
被迫服役之苦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老妇有三苦
精读细研
4.“如闻泣幽咽”,是谁在哭泣?你是怎么理解的?
诗人没有明说是谁在哭泣,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哭泣的或许是老翁,又或许是寡媳,旧伤添新痛,隐忍苟活;
哭泣的也可能是“我”,“我”为这一家人的惨状而心酸、悲愤,为人民处于水深火热、国家处于动荡不安而伤感、担忧。
5.“独与老翁别”的“独”字暗示了什么
“独”字暗示了老妇已被带走,老翁已回到家中。仅一个“独”字,凄苦、悲愤尽在不言中。
精读细研
吏:
老妪: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吏:
老妪: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吏:
老妪: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吏:
老妪: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6.与“妇啼一何苦”对应的是“吏呼一何怒”。根据老妪的回答,把“吏呼”的内容补充出来加以体会。
汝家有男丁否?
还有他人否?
其真无人耶?
汝家必征一人?
藏问与答
合作探究
以小组为单位,思考如下问题:
1.全诗的三个“夜”字,有何深刻含义?
2.诗中的主要人物有哪些?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3.杜甫面对一家人的苦难,没有出来义正词严地阻止,是否是个冷漠无情之人?
4.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并结合诗歌写作背景,想一想: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全诗的三个“夜”字,有何深刻含义?
第一个“夜”字(“有吏夜捉人”),表明差役深知壮丁难抓,选择深夜突袭。
第二个“夜”字(“请从吏夜归”),表明老妇希望跟着差役连夜赶回军营,如此急迫,既是为了掩护老翁,也是为了应唐军之急。
第三个“夜”字(“夜久语声绝”),表明夜已深,人被捉走了;夜已静,人心却无法平静。
这三个“夜”字联系在一起,表明整件事的发生与结束全在黑夜里,暗示了社会的黑暗。
合作探究
2.诗中的主要人物有哪些?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老妪、石壕吏。
老妪是主要人物形象,她在危急之下,挺身而出,主动从军,有敢于承担苦难的精神。
石壕吏开头出现,中间便隐入幕后,“捉人”“一何怒”可以看出石壕吏态度蛮横,凶暴无比。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3.杜甫面对一家人的苦难,没有出来义正词严地阻止,是否是个冷漠无情之人?
不是。这反映了诗人思想上的矛盾。他对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深感悲痛,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深感同情,对统治阶级爪牙的残暴十分痛恨;但是,他既忧民又忧国,他支持朝廷的这场平叛战争,希望能取得最后的胜利,所以他歌颂石壕老妇自请服役、勇于承担苦难的精神,对差吏的横蛮只是含蓄地予以揭露。
合作探究
4.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并结合诗歌写作背景,想一想: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通过叙述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趁夜捉人服役的故事,歌颂了石壕老妇勇于承担苦难的精神,控诉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苦难人民的深刻同情。
文章主旨
全诗通过叙述诗人亲眼所见的石壕吏趁夜捉人的故事,既歌颂了石壕老妇勇于承担苦难的精神,又含蓄地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爪牙的残暴,反映了唐朝“安史之乱”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1、根据提示默写
(1)《石壕吏》中表明老妇人被抓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石壕吏》中写出官吏凶狠的诗句是_ 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中最能概括中心事件的句子是: 。
2、下列诗句划分节奏正确的一项是( )
A.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B.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C.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D.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C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课堂检测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课堂检测
3、对《石壕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石壕吏》虽然抨击的是石壕吏凶暴气焰和冷酷无情,但作者的用意是借此揭露整个封建统治的罪恶。
B.诗中正面描写老妇致词,层层诉说,凄苦至极,侧面写“安史之乱”,提示主题。
C.“有吏夜捉人”依据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一个“夜”字,含义丰富,既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又表明县吏“捉人”手段狠毒。
D.“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中的“呼”和“啼”、“怒”和“苦”对照强烈,“一何”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横蛮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同时“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不仅发生在事件的开头,而且持续到事件的结尾。
C
【解析】一个“夜”字,是不能表现捉人的频率和手段的,只能表现战争之激烈,需要连夜捉丁。
课堂检测
4.对《石壕吏》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句“暮投石壕村”不仅点明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而且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一切脱出常轨的景象,为悲剧的演出提供了典型环境。
B.“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C.在诗中,作者先叙事,后抒情、议论,通过抒情和议论,表达了他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全诗爱憎十分强烈,倾向性十分鲜明。
D.诗歌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C
【解析】C项并无明显的抒情与议论;同时“全诗爱憎十分强烈,倾向性十分鲜明”有误。全诗述情陈事,除“吏呼一何怒”二句微微透露了他的爱憎之外,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描述。
课堂检测
5.关于《石壕吏》一诗中作者的感情,理解错误的是( )
A.《石壕吏》虽然抨击的是石壕吏凶暴气焰和冷酷无情,但作者的用意是借此揭露整个封建统治的罪恶。
B.这是一首叙事诗,全文无一句直接议论、抒情句,却在叙事中饱含了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
C.反映了诗人当时思想上的矛盾:他歌颂石壕老妇人承担苦难的精神,表明他支持唐王朝的平叛斗争,但他又写出了老妇人一家的悲惨遭遇,表明他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而深感悲痛。
D.“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运用夸张手法,形成强烈反差,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矛盾。
【解析】D.“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运用了对比手法,形成强烈的反差,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矛盾。
D
6、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⑴“暮投石壕村”一句简洁的交代了诗人投宿的_______和______。
⑵“有吏夜捉人”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2分)
⑶ 老妇的三个儿子都被迫当兵,说明当时什么样的社会环境 (2分)
⑷“急应河阳役”中的“急”字该怎么理解 (2分)
⑸“独与老翁别”中的“独”字突出了什么 (2分)
⑹ 老妇人说:“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这句话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时间
地点
总领全文。
社会残酷。
战事紧,担心孙子和儿媳。
说明国家急需兵源。
担心家人,支持平息安史之乱。
课堂检测
⑺ 诗中集中而又形象地反映吏与妇的尖锐矛盾的诗句是: ___________ ,__________ 。
⑻“独与老翁别”换成“挥手别老翁”好不好
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
不好,原诗“独”字暗示老妇已被带走(1分)。诗人日暮投宿,老翁与老妇共同接待,一夜之间,只剩老翁(分析1分),“独”字表现作者了凄苦、悲愤之情(1分),改后的诗句表现不出这种意思和情感(1分)。
板书设计
石壕吏
开端——有吏夜捉人
高潮——听妇前致词
结局——独与老翁别
三子亡二子
有孙母未去
请从吏夜归
吏——奴
妇——哭
发展
揭露封建统治
反映深重灾难
同情劳动人民
谢谢聆听
谢谢观赏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4、《唐诗三首》之《石壕吏》导学案(原卷)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杜甫诗歌“诗史”的特点。
2.理解杜甫矛盾心理,揭露官吏的横暴,同情人民的苦难。
3.理解古代诗歌“藏问于答”的手法。
【学习重点、难点】:
1.在寻读战乱之苦、体味重点词句的基础上有情有味地读诗歌,理解一个苦命的家庭,一个苦难的时代,一个苦闷的灵魂。(重点)
2.感受杜甫忧患苍生、悲天悯人的圣人情怀。(难点)
【学法指导】:
1.以读为主,读中品味,读中理解。
2.记录下自己的疑问,文中哪些地方可以拓展想象,你不妨设计一下。
【课前导学】
一、新知认知
1.《石壕吏》选自《杜诗详注》,作者是 唐朝诗人 杜甫 。他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其代表作有“三吏”指的是:《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 》、《垂老别 》、《无家别 》。
2.《石壕吏》是一首叙事诗(体裁),以时间为顺序。中心人物是老妇_,事件是_应役_。
二、预习任务
1.反复诵读,直至能初步背诵。
2.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用白话文通译全诗。
3.全诗围绕哪两个字展开的?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你按照情节的四个阶段(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理清故事情节。
三、预习检测
(一)给下列的字注音
妪( ) 衰( ) 泣( ) 咽( ) 逾( ) 戍( ) 裙( )
(二)文学常识
1.杜甫是_________朝伟大的_________主义诗人,后人称他为_________,称他的诗为_________。另外,由于他做过工部员外郎,所以人们又称他为_________。
2.本诗的写作背景是“______之乱”,这是指_________和_________两人发动的叛乱。以此为背景,杜甫创作了著名现实主义诗篇“三别”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三吏”。
3.《石壕吏》的姊妹篇是: ________、________ 。
(三)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1.附书至( ) 2.新战死( ) 3.未去( )
4.犹得备晨炊( )5.死者长已矣( ) 6.泣幽咽( )
(四)形似字注音并组词。
(1)戍( )______ 戌( )______ 戎( )______
(2)衰( )______ 哀( )_____ 衷( )______
(五)用原文回答问题。
(1)说明兵役之苛酷:_______________
(2)表现战争惨烈的:_____________
(3)说明战争破坏严重:________________
(4)表现老妇丧子的悲痛和含悲度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中导读】
一、自由朗读,读准字音,划分节奏(文中标记)
二、译读感知
参看注释,理解词义、句意、全诗大意。
(1)解释词语。(对重点词、生字词圈画)
(2)译文:(口译)
三、整体感知
你读到一个怎样的故事?用诗中的词简括老妇人一家各个人的糟遇。
明确:
四、研读赏析
(一)开端:投石壕村
1.题目有何作用?
明确:
2.品读感悟“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明确:环境刻画——“暮投”反映出乱世动荡,人心不安,天刚一落黑就不敢继续赶路。“村”字透露出兵慌马乱的年月 ,行人不敢走大道,只有寻小路,歇荒村。
一个“暮”字,犹如泼墨,给全诗抹上了一层昏暗的色彩。然后单刀直入地将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等相关因素交代清楚,勾勒出兵荒马乱的社会环境。
3.品读感悟“有吏夜捉人”一句。
明确: 这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由此生发。
不说“征兵” “招兵”而说“捉人”,于如实描绘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
正面刻画——“夜”字,含义丰富。
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们白天躲藏或反抗,无法“捉”到;
第二、表明县吏“捉人”的手段狠毒,在人们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
4.“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写出了什么?有何作用?
明确:
(二)发展:吏呼妇啼
1.“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了什么?有何作用?
明确:
2.品读感悟“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明确:
(三)高潮:老妇致词
1.老妇致词说了哪些家事?诗人是怎样知道的?
明确:
2.老妇一家三男被征,说明了什么?三男已死二男,又说明了什么?
明确:
3.诗中有言:“妇啼一何苦!”老妇人有多少苦?结合诗歌说一说。(文中批注)
小结:老妇的“苦”体现在:
①担惊受怕:有吏夜捉人;②丧子之痛:二男新战死;③生活困苦:出入无完裙; ④被迫请役:请从吏夜归。
(四)结局:作别老翁
1.如何理解诗歌最后四句?
明确:照应开头,涉及所有人物,写出了事件的结局和诗人的感受。
“夜久”二字,反映了老妇一再哭诉、差役百般威逼的漫长过程。
“如闻”二字,一方面表现了家人因亲人战死、老妇人被“捉”而泣不成声;另一方面也显示出诗人以关切的心情倾耳细听,通夜未能入睡。“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两句,收尽全篇,于叙事中蕴含无限深情。
2.“独”字意味深长,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明确:
3.最后四句写故事结局,那么给我们留下哪些想象空间?
明确:
三、合作探究
1.老妇人说:“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这几句话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明确:
2.“听妇前致词---”一段都是写妇人的语言,凶恶的小吏会在一旁静静的听吗?
明确:
3.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出来的,而是悍吏一步步逼问出来的。试据此想象悍吏与老妇对话的情景。请仔细研读并将悍吏的逼问批注出来。
吏:【 】
妪: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吏:【 】
妪:室中更无人。
吏:【 】
妪:惟有乳下孙。
吏:【 】
妪: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吏:【 】
妪: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吏:【 】
妪: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4.根据你的理解,你能用自己的话概括本诗的主题?
明确:
5.诗歌题为“石壕吏”,诗人为什么却没有正面描写“悍吏”?
明确:从作品形式美的角度来看,诗人虚实交映,藏问于答,不写差吏的追问,而只写老妇的哭诉,从哭诉中写出潜台词、画外音,将差吏的形象融入老妇的“前致词”中,有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
从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看,虽然诗人一向憎恨统治阶级压迫人民的行径,但目前这场平叛战争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所以作者支持这场战争,并且希望此战获胜。他同时也明白大敌当前,人民应当为此做出牺牲。正是出于这种考虑,他对统治阶级爪牙的凶横残暴只是含蓄地予以揭露。
6.诗人同情老妇的遭遇,可一言也未发,最后走时也没对老翁表示安慰,你是如何理解诗人的沉默?
明确:诗人不是全能的,他们只能揭露当时的情况,感慨万分,但是不能像侠客一样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他们是多愁善感观察也能入木三分的人,但是手无缚鸡之力,没有半点权利。
这首诗的诗人是杜甫,我们应从他的时代背景和诗人生平来看,杜甫生平坎坷多难,做了小官还遭到沦陷,然后就是一世漂泊。石壕吏是诗人遭受安史之乱期间写的不朽之作,揭露了当时的时代状况,诗人当时差点性命不保,怎么有能力去救人,而且他救一个,还有更多的官吏去抓人,更多的仗在打,他没有能力去救。而且作诗并不是真的所见所闻,很有可能是作者知道当时的大体背景,突然某天有感而发,做出的绝世之作。所以我们不能说诗人是沉默的,他喊出了最强音,诗人也是沉默的,只有无声的幽咽,无奈与悲哀的交割。
7.石壕吏未抓年青的“孙母”,而带走“力虽衰”的老妇,原因是什么?
明确:
8.石壕吏为何不抓杜甫?
明确:杜甫当时是位小官。杜甫不是陕州石壕村本地人而且是个官儿【华州司功参军】,官儿再小也是个官儿,吏动不了官。而且杜甫是华州的官儿,无权干涉石壕村所在的陕州,所以无法出面阻止石壕吏抓人。
四、随堂练习
1.根据提示默写古诗名句。
(1)表现差吏的横征暴敛和老妇的悲伤痛苦,对比鲜明的二个字是: 。
(2)老妇口述生死,暗含凄苦无奈的语句: 。
(3)表明战争给家庭带来的不幸与困苦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石壕吏》中,暗示老妇人已被抓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5)《石壕吏》中,表明老妇人家遇不幸,亲子战死,揭露战争罪恶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对《石壕吏》这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
B.诗人用极简省的笔墨刻画出差役凶狠蛮横的形象。
C.诗人对战争中处境悲惨的人民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D.全诗主要赞颂了老妇人顾全大局勇于担当的牺牲精神。
3.阅读《石壕吏》和《春望》,完成后面各题。
春 望
杜 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用《石壕吏》中的一个字概括老妇人一家的遭遇,这个字是“_____”。
(2)《春望》与《石壕吏》都是杜甫在“安史之乱”战争背景下创作的,但两首诗中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情感有所不同。 《春望》抒发的是_______________;而《石壕吏》则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课后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续写《石壕吏》或改写成白话文。
【课后导练】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①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②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③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⑤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⑥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石壕吏》按体裁分,为________古风,按表达方式分,是________诗。
2.解释加粗词。
①老翁逾墙走:_____ _______ ②死者长已矣:__________ ③老妪出门看:________
④犹得备晨炊:_________ ⑤听妇前致词:__________ ⑥天明登前途:__________
3.翻译句子。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理解性默写。
(1)《石壕吏》中揭示“吏”与“老妇”矛盾尖锐的句子:
总领全诗的句子:
从侧面反映老妇被带走的句子:
描写战争需要大量人力的句子:
战争使人民生活贫困的句子:
5.阅读第3节,回答下列问题。
(1)第3节可划分为三层,用竖线划分并概括出层意。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第一层:______________ 第二层:_____________ 第三层: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段文字正面描写老妇人“致词”,层层诉说、凄苦至极,侧面写“__________”,揭示主题。
6.“老妪”被抓走了吗?何以为证?
7.有人说唐军镇压“安史之乱”是正义的,老翁逃走是不爱国的表现。你是怎么看的?请谈谈你的理由。
24、《唐诗三首》之《石壕吏》导学案(答案卷)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杜甫诗歌“诗史”的特点。
2.理解杜甫矛盾心理,揭露官吏的横暴,同情人民的苦难。
3.理解古代诗歌“藏问于答”的手法。
【学习重点、难点】:
1.在寻读战乱之苦、体味重点词句的基础上有情有味地读诗歌,理解一个苦命的家庭,一个苦难的时代,一个苦闷的灵魂。(重点)
2.感受杜甫忧患苍生、悲天悯人的圣人情怀。(难点)
【学法指导】:
1.以读为主,读中品味,读中理解。
2.记录下自己的疑问,文中哪些地方可以拓展想象,你不妨设计一下。
【课前导学】
一、新知认知
1.《石壕吏》选自《杜诗详注》,作者是 唐朝诗人 杜甫 。他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其代表作有“三吏”指的是:《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 》、《垂老别 》、《无家别 》。
2.《石壕吏》是一首叙事诗(体裁),以时间为顺序。中心人物是老妇_,事件是_应役_。
二、预习任务
1.反复诵读,直至能初步背诵。
2.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用白话文通译全诗。
3.全诗围绕哪两个字展开的?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你按照情节的四个阶段(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理清故事情节。
三、预习检测
(一)给下列的字注音
妪( ) 衰( ) 泣( ) 咽( ) 逾( ) 戍( ) 裙( )
(二)文学常识
1.杜甫是_________朝伟大的_________主义诗人,后人称他为_________,称他的诗为_________。另外,由于他做过工部员外郎,所以人们又称他为_________。
2.本诗的写作背景是“______之乱”,这是指_________和_________两人发动的叛乱。以此为背景,杜甫创作了著名现实主义诗篇“三别”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三吏”。
3.《石壕吏》的姊妹篇是: ________、________ 。
(三)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1.附书至( ) 2.新战死( ) 3.未去( )
4.犹得备晨炊( )5.死者长已矣( ) 6.泣幽咽( )
(四)形似字注音并组词。
(1)戍( )______ 戌( )______ 戎( )______
(2)衰( )______ 哀( )_____ 衷( )______
(五)用原文回答问题。
(1)说明兵役之苛酷:_______________
(2)表现战争惨烈的:_____________
(3)说明战争破坏严重:________________
(4)表现老妇丧子的悲痛和含悲度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yù shuāi qì yè yú shù qún
(二)唐,现实,诗圣,诗史,杜工部 安史 安禄山 史思明 《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新安吏》《潼关吏》
(三)书:信; 新:最近; 去:离开; 犹得:还能够。 已:停止,在诗中引申为完结。
泣幽咽: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
(四)(1)戍shù,戍守;戌xū,壬戌;戎róng,戎马一生。(2)衰shuāi,衰老;哀āi,悲哀;衷zhōng,无动于衷。
(五)(1)三男邺城戍(2)二男新战死 (3)出入无完裙 (4)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课中导读】
一、自由朗读,读准字音,划分节奏
石壕吏(lì)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yú)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 /一何怒,妇啼 /一何苦!
听妇 /前致词:三男 /邺(yè)城戍(shù)。一男 /附书至,二男 /新战死。存者 /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yú)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yè)。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二、译读感知
参看注释,理解词义、句意、全诗大意。
(1)解释词语。
投:投宿。
吏:官吏,低级官员,这里指抓壮丁的差役。
夜: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逾:越过;翻过。
走:跑,这里指逃跑。
呼:诉说,叫喊。
一何:何其、多么。
致:对……说。
戍(shù):防守,这里指服役。
附书至:捎信回来。书,书信。至,回来。
且偷生:姑且活一天算一天。且:姑且,暂且。偷生:苟且活着。
长已矣:永远完了。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乳下孙:正在吃奶的孙子。
去:离开,这里指改嫁。
请从吏夜归:请让我和你晚上一起回去。请:请求。从:跟从,跟随。
犹得:还能够。得:能够。
泣幽咽:低微断续的哭声。
前途:前行的路。
(2)译文:
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到村子里抓人。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查看。
官吏大声呼喝得多么愤怒,妇人大声啼哭得多么悲苦。
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戍边在邺城。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活着的人苟且偷生,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回来了!家里再也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正在吃奶的小孙子。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虽然老妇我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立刻就去投向河阳的战役,还来得及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
三、研读赏析
(一)开端:投石壕村
1.题目有何作用?
明确: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和主要写作对象。
2.品读感悟“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明确:环境刻画——“暮投”反映出乱世动荡,人心不安,天刚一落黑就不敢继续赶路。“村”字透露出兵慌马乱的年月 ,行人不敢走大道,只有寻小路,歇荒村。
一个“暮”字,犹如泼墨,给全诗抹上了一层昏暗的色彩。然后单刀直入地将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等相关因素交代清楚,勾勒出兵荒马乱的社会环境。
3.品读感悟“有吏夜捉人”一句。
明确: 这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由此生发。
不说“征兵” “招兵”而说“捉人”,于如实描绘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
正面刻画——“夜”字,含义丰富。
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们白天躲藏或反抗,无法“捉”到;
第二、表明县吏“捉人”的手段狠毒,在人们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
4.“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写出了什么?有何作用?
明确:“逾墙走”、“出门看”写出了差役夜捉壮丁,百姓惶恐不安的景象,渲染了紧张、恐怖的气氛。
(二)发展:吏呼妇啼
1.“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了什么?有何作用?
明确:反复的修辞;写故事的展开。在差役怒呼、老妇苦啼声中,一个饱受战祸的家庭的种种不幸,一步步展示出来。;总领下文对话。
2.品读感悟“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明确: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照,突出了悍吏的暴戾凶悍和老妇的悲伤凄苦。
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横蛮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
(三)高潮:老妇致词
1.老妇致词说了哪些家事?诗人是怎样知道的?
明确:一家三男被征 、二男新战死 、寡媳衣不遮体;听妇前致词
2.老妇一家三男被征,说明了什么?三男已死二男,又说明了什么?
明确:说明兵役之苛酷及战争之惨烈。
3.诗中有言:“妇啼一何苦!”老妇人有多少苦?结合诗歌说一说。
明确:“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丧子之苦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生活困苦。“无完裙”不仅是说衣不蔽体,也包含了食不果腹的意思,表现了老妇人家中景况之凄苦。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应征之苦。最后四句为老妇人自请应役,以保全家中其他仅存之人。
小结:老妇的“苦”体现在:
①担惊受怕:有吏夜捉人;②丧子之痛:二男新战死;③生活困苦:出入无完裙; ④被迫请役:请从吏夜归。
(四)结局:作别老翁
1.如何理解诗歌最后四句?
明确:照应开头,涉及所有人物,写出了事件的结局和诗人的感受。
“夜久”二字,反映了老妇一再哭诉、差役百般威逼的漫长过程。
“如闻”二字,一方面表现了家人因亲人战死、老妇人被“捉”而泣不成声;另一方面也显示出诗人以关切的心情倾耳细听,通夜未能入睡。“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两句,收尽全篇,于叙事中蕴含无限深情。
2.“独”字意味深长,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明确:“独”字是“只”的意思,暗示老妇人已经被抓,照应开头,收束全篇;于叙事中抒情,含蓄地
表达了诗人对这灾难深重的一家人的深切同情。
3.最后四句写故事结局,那么给我们留下哪些想象空间?
明确:老翁的命运、老妪的命运、寡妻的命运、乳孙的命运
三、合作探究
1.老妇人说:“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这几句话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明确:在官吏的一再威逼下,老妇人怕儿媳被抓,饿死孙子,为了掩护老翁,她挺身而出,请求去服兵役,实则不得已而为之。
2.“听妇前致词---”一段都是写妇人的语言,凶恶的小吏会在一旁静静的听吗?
明确:不会,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出来的,而是小吏一步步逼问出来的。
3.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出来的,而是悍吏一步步逼问出来的。试据此想象悍吏与老妇对话的情景。请仔细研读并将悍吏的逼问批注出来。
吏:【 “你家的男人都到哪儿去了?”】
妪: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吏:【你们家还有别人吗?】
妪:室中更无人。
吏:【撒谎!不是还有个孩子在哭吗?】
妪:惟有乳下孙。
吏:【这么小的孩子没有母亲吗?快叫她出来!】
妪: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吏:【那也得跟我们走!国家正需要人呢!你们家至少得有一个人跟我们走!】
妪: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吏:【你这么大年纪了,去前线又能干什么?】
妪: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4.根据你的理解,你能用自己的话概括本诗的主题?
明确: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表现诗人对叛军的憎恶,对国家能平叛战争的渴望,同时赞扬老妇自请应役的精神,也对统治者爪牙的残暴作了含蓄的揭露,对劳动人民表示的深切同情。
5.诗歌题为“石壕吏”,诗人为什么却没有正面描写“悍吏”?
明确:从作品形式美的角度来看,诗人虚实交映,藏问于答,不写差吏的追问,而只写老妇的哭诉,从哭诉中写出潜台词、画外音,将差吏的形象融入老妇的“前致词”中,有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
从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看,虽然诗人一向憎恨统治阶级压迫人民的行径,但目前这场平叛战争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所以作者支持这场战争,并且希望此战获胜。他同时也明白大敌当前,人民应当为此做出牺牲。正是出于这种考虑,他对统治阶级爪牙的凶横残暴只是含蓄地予以揭露。
6.诗人同情老妇的遭遇,可一言也未发,最后走时也没对老翁表示安慰,你是如何理解诗人的沉默?
明确:诗人不是全能的,他们只能揭露当时的情况,感慨万分,但是不能像侠客一样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他们是多愁善感观察也能入木三分的人,但是手无缚鸡之力,没有半点权利。
这首诗的诗人是杜甫,我们应从他的时代背景和诗人生平来看,杜甫生平坎坷多难,做了小官还遭到沦陷,然后就是一世漂泊。石壕吏是诗人遭受安史之乱期间写的不朽之作,揭露了当时的时代状况,诗人当时差点性命不保,怎么有能力去救人,而且他救一个,还有更多的官吏去抓人,更多的仗在打,他没有能力去救。而且作诗并不是真的所见所闻,很有可能是作者知道当时的大体背景,突然某天有感而发,做出的绝世之作。所以我们不能说诗人是沉默的,他喊出了最强音,诗人也是沉默的,只有无声的幽咽,无奈与悲哀的交割。
7.石壕吏未抓年青的“孙母”,而带走“力虽衰”的老妇,原因是什么?
明确:老妇向官吏求情,“唯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
8.石壕吏为何不抓杜甫?
明确:杜甫当时是位小官。杜甫不是陕州石壕村本地人而且是个官儿【华州司功参军】,官儿再小也是个官儿,吏动不了官。而且杜甫是华州的官儿,无权干涉石壕村所在的陕州,所以无法出面阻止石壕吏抓人。
四、本课小结
读《石壕吏》,要读到情难自抑,涕泪满襟,你才真正读懂了“诗史”的含义;
读杜甫,要读到忧国忧民、关注社会的情怀,你才真正读懂了“诗圣”的份量!
同学们,让我们带着对课文、对杜甫的理解,全体起立,再一次齐读课文。
五、随堂练习
1.根据提示默写古诗名句。
(1)表现差吏的横征暴敛和老妇的悲伤痛苦,对比鲜明的二个字是: 。
(2)老妇口述生死,暗含凄苦无奈的语句: 。
(3)表明战争给家庭带来的不幸与困苦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怒、苦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4)《石壕吏》中,暗示老妇人已被抓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5)《石壕吏》中,表明老妇人家遇不幸,亲子战死,揭露战争罪恶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2.下列对《石壕吏》这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
B.诗人用极简省的笔墨刻画出差役凶狠蛮横的形象。
C.诗人对战争中处境悲惨的人民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D.全诗主要赞颂了老妇人顾全大局勇于担当的牺牲精神。
【解析】本诗主要表达的是对处于悲惨境遇中的人们的深切同情,而不是对老妇人的赞颂。
3.阅读《石壕吏》和《春望》,完成后面各题。
春 望
杜 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用《石壕吏》中的一个字概括老妇人一家的遭遇,这个字是“_____”。
(2)《春望》与《石壕吏》都是杜甫在“安史之乱”战争背景下创作的,但两首诗中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情感有所不同。 《春望》抒发的是_______________;而《石壕吏》则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苦 忧国思亲的情怀 对处于悲惨境遇的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战争的强烈控诉)
六、课后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续写《石壕吏》或改写成白话文。
【课后导练】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①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②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③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⑤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⑥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石壕吏》按体裁分,为________古风,按表达方式分,是________诗。
答案:五言 叙事
2.解释加粗词。
①老翁逾墙走:_____ _______ ②死者长已矣:__________ ③老妪出门看:________
④犹得备晨炊:_________ ⑤听妇前致词:__________ ⑥天明登前途:__________
答案:①越过 逃跑 ②停止,在诗中引申为完结。 ③老妇 ④能够 ⑤对……说话 ⑥前面的路
3.翻译句子。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答案:到了深夜,说话的声音没有了,隐约听到(有人)低声地哭。
4.理解性默写。
(1)《石壕吏》中揭示“吏”与“老妇”矛盾尖锐的句子: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2)总领全诗的句子: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3)从侧面反映老妇被带走的句子: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描写战争需要大量人力的句子: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5)战争使人民生活贫困的句子: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5.阅读第3节,回答下列问题。
(1)第3节可划分为三层,用竖线划分并概括出层意。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第一层:______________ 第二层:_____________ 第三层: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段文字正面描写老妇人“致词”,层层诉说、凄苦至极,侧面写“__________”,揭示主题。
答案:(1)①②③‖④⑤‖⑥第一层:三男戍边,二男战死。第二层:家中情况。第三层:老妇自请服役。(2)安史之乱
6.“老妪”被抓走了吗?何以为证?
答案:老妇被抓走了,“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的诗句可以为证。
7.有人说唐军镇压“安史之乱”是正义的,老翁逃走是不爱国的表现。你是怎么看的?请谈谈你的理由。
答案:应从人民遭受苦难之深重的角度,体谅老翁的行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4、《唐诗三首》之《石壕吏》分层同步练习
班级 姓名 学号 ______
一、基础知识
1.给加着重号的字注音。
戍( )   老妪( )   幽咽(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
(1)三男邺城戍   戍:___________ (2)死者长已矣   已:___________
(3)如闻泣幽咽   幽咽:___________
3.杜甫(712年—770年),字_______,自号____________。汉族,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___________”,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三吏”“三别”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光辉顶点,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三吏”是指《 》《 》《 》,“三别”是指《 》《 》《 》。
4.诗歌默写
(1)_________________,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2)夜久语声绝,_________________。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3)《石壕吏》中生动地描绘了差吏的粗暴蛮横和老妇人的凄苦可怜的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石壕吏》中杜甫借老妪之口道出的关于生死的哲理性思考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石壕吏》中“ , ”两句,间接地反映了当时人民生活的贫困、社会的黑暗,抒发了诗人对百姓疾苦的同情。
(6)全诗情节紧紧围绕着 一句展开。
(7)表明战争惨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诗歌鉴赏
(一)阅读杜甫的《石壕吏》一诗,完成5-7题。
石 壕 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5.下面关于这首词的赏析,请选出有误的一项( )
A.这是一首抒情诗,全诗抒发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和对人民的深切同情。
B.诗中“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渲染出了差吏的如狼似虎的蛮横,也表现了老妇人的凄苦、可怜。
C.老妪是诗中主要人物形象,她在危急之下,挺身而出,自请应役,主动从军。这种敢于承担苦难的精神让人赞赏。
D.全诗最后一节写出了老妇人被抓走后,一家人的凄苦情状,表达出诗人沉重的心情。
6.请谈谈对“独与老翁别”这句诗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本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绝句漫兴·其二①
杜 甫
手种桃李非无主,野老墙低还似家。
恰似②春风相欺得③,夜来吹折数枝花。
(注)①安史之乱之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写作题为“漫兴”的一组绝句。②恰似,正如。 ③得,唐人口语,语助词。
8.品味“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中“欺”字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联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自经丧乱少睡眠”一句,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0-11题。
自河南经乱
白居易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
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①散作九秋②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注释)①辞根:草木离开根部。②九秋:秋天。
10.对本首诗歌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主要反映了战乱年代中家人离散的痛苦现实。
B.本诗揭露了田园荒芜,百姓挨饿受冻的社会现实。
C.本诗嘲讽了朝廷的腐败无能,以至于社会动荡,战争频繁。
D.本诗表达了战争中流离失所的人们的思乡之情以及作者对他们的同情。
11.本诗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写出了战乱年代时人们的生活思想状况。请分析“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和“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分别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2-13题。
月夜忆舍弟
杜 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千古名句。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理解诗歌尾联表达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古诗文阅读。
【甲】
石壕吏(节选)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成。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老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乙】
桃花源记(节选)
陶渊明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其言所闻,背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丙】
子奇治阿
子奇年十六,齐君使治阿①。既行,齐君悔之,遣使追。追者反曰:“子奇必能治阿。共载皆白首②也。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决③之,必能治阿矣!”子奇至阿,铸库兵以作耕器,出仓廪以济贫穷,阿县大治。魏闻童子治邑,库无兵,仓无粟,乃起兵击之。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
【注】①阿:地名,今山东阿县。②白首:老年人。③决:决断(改事)。
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遣使追( ) (2)铸库兵以作耕器( )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出仓廪以济贫穷,阿县大治。
16.下列对上述诗文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吏夜捉人”反映了当时官民之间的紧张关系。
B.“不足为外人道也”体现了村中人对外人的排斥。
C.“共载皆白首”暗示阿县年轻人起初不欢迎子奇。
D.上述诗文都意在表现战争对普通百姓生活的影响。
17.甲诗“_____________”的行为和乙文“___________”的举措,都表现了百姓对战争的恐惧和厌恶,但丙文又告诉我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
1.shù yù yè
2.(1)防守(2)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3)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
3.子美 少陵野老 诗圣 新安吏 石壕吏 潼关吏 新婚别 垂老别 无家别
4.(1)老妪力虽衰
(2)如闻泣幽咽
(3)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
(4)存者且偷生 死者长已矣
(5)有孙母未去 出入无完裙。
(6)有吏夜捉人
(7)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二、诗歌鉴赏
(一)阅读杜甫的《石壕吏》一诗,回答后面问题。
5. A【解析】 A“这是一首抒情诗”关于这首词的赏析有误。《石壕吏》是一首叙事诗。
6.“独”暗示老妇已被带走,诗人日暮投宿,老翁与老妇共同接待,一夜之间,只剩老翁,“独”表现了凄苦、悲愤之情。
7.对封建统治者的残暴的痛恨,对劳动人民所受苦难的深切同情,诗人忧国忧民的感情。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8.示例:“欺”是欺侮的意思,诗人用拟人手法,将春风人格化,写出了春风欺侮主人,一夜之间吹折了主人手种的数枝鲜花,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春风的不满(怨春、恼春)或对时局的不满。
9.示例:安史之乱,时局动乱,诗人背井离乡,流落西南,借埋怨春风,委婉地抒发了身世飘零的伤感,也含蓄地表达了对动乱时局的不满。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0-11题。
10.A【解析】 此诗写在这战乱饥馑灾难深重的年代里,祖传的家业荡然一空,兄弟姊妹抛家失业,羁旅行役,天各一方。回首兵燹后的故乡田园,一片寥落凄清。破敝的园舍虽在,可是流离失散的同胞骨肉,却各自奔波在异乡的道路之中。描写了动乱时期田园荒芜、骨肉分离的情景,表现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抒发了兄弟姐妹间的思念之情。
B.“百姓挨饿受冻”说法错误。C.“嘲讽了朝廷的腐败无能”说法错误。D.“战争中流离失所的人们的思乡之情”说法错误。故选A。
11.“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孤单的诗人夜深难寐,举头渴望宁静夜空中的明亮孤月,联想到家人的处境,此时彼地流离的姊妹兄弟一定都在默默的流泪,共同把家乡思念,共同把亲人思念,表达了思念家乡,思念亲人之情。“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不仅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同时也表现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2-13题。
12.采用移情手法,在对自然景物的描述中融入主观感受,写景生情,景随情变,是诗人深切思念家乡和亲人的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此外,将今夜露白、故乡月明的词序稍作变化,化平凡为神奇,成为千古名句。
13.怀念家乡,思念亲人,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忧国忧民,不满现状,渴望社会安定。
(五)古诗文阅读
14.使臣 兵器
15.拿出粮仓里的粮食来救济贫穷的百姓,阿县十分安定。
16.A
17.老翁逾墙走 避秦时乱(或:来此绝境) 只要当官的善待百姓,赢得民心(前提),百姓就会和统治者团结一心,积极面对战争(百姓对战争的态度)
【解析】14.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意思。答题时先要弄清句子的意思,再根据句意来分析推断词义。
(1)句意为:派使臣追赶;使:使臣;
(2)句意为:把兵库里的兵器锻造成为耕田的农具;兵:兵器。
15.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答题时先要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然后初步翻译,再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调整,做到文从字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本句的重点词有:出,拿出;济,帮助;大治,十分安定。所以本句的正确译文是:拿出粮仓里的粮食来救济贫穷的百姓,阿县十分安定。
16.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文本内容。
B.“不足为外人道也”意思是不值得向外人说起,体现了村中人不想被外人打扰的心理,不是“对外人的排斥”,所以选项错误;
C.“共载皆白首”意思是和他一起的都是老人或者他用车子载着老人,表明子奇尊重老人,并非暗示“阿县年轻人起初不欢迎子奇”,所以选项错误;
D.《子奇治阿》 中的“铸库兵以作耕器,出仓廪以济贫穷”表现了子奇善待百姓,赢得民心,不是表现“战争对普通百姓生活的影响”,所以选项错误;
故选A。
17.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文本内容及蕴含的道理。
甲诗中老翁听到“有吏夜捉人”的动静后,“逾墙走”的行为表现了对战争的恐惧,所以第一空可填“老翁逾墙走”;乙文“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可见百姓对战争的厌恶,想要逃避战争。第二空可填空“避秦时乱”或“来此绝境”。
丙文中当魏国入侵阿县时,“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这是因为子奇一切为百姓利益为重,善待百姓,因此赢得了民心,老百姓自然就和他一条心,共同应对入侵的外敌。这个故事说明,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因素。只要官员善待百姓,赢得民心,在这个前提下,百姓就会积极面对战争,和统治者同仇敌忾,共同战胜敌人。
【点睛】参考译文:
【甲】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来强征兵。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应付。差役喊叫得是那样凶狠,老妇人啼哭得是那样悲伤。
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参加邺城之战。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老妇我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有个正在吃奶的小孙子。因为有小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连一件完好的衣裳都没有。
【乙】(村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都详细的一一作了回答。村中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杀了鸡做饭来款待他。村子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人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所以跟桃花源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这里的人)问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所知道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中,拿出酒菜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丙】子奇十六岁的时候,齐国的国君派(他)去治理阿县。不久,齐王反悔了,派使臣追赶。追赶的人回来说:“子奇一定能够治理好阿县的。”齐王问:“你怎么知道的呢?”回答说:“同车的人都是老人,凭借老人的智慧,由年轻人来做最终决定,一定能治理好阿县啊!”子奇到了阿县,把兵库里的兵器锻造成为耕田的农具,打开粮仓来救济贫穷的人民,阿县治理得富足安定。魏国的人听说小孩子治理阿县,兵库里没有武器,粮仓里没有积粮,于是就起兵攻打(齐国)阿县。阿县的人父亲带儿子,哥哥带弟弟,以自己家的兵器战斗,于是打败了魏国军队。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4《唐诗三首》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石壕吏》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节奏、句式特点。
2.品味诗歌构思,理解诗歌内容。
3.感受诗中描述的社会现实与诗人的情怀。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节奏、句式特点。
2.品味诗歌构思,理解诗歌内容。
【教学难点】
感受诗中描述的社会现实与诗人的情怀。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伟大的诗人,总是把自己的命运与民族、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与之同呼吸,共命运。
公元755年,唐朝发生了由盛转衰的一场大叛乱,历史上称为“安史之乱”,它给人民带来了无比深重的灾难。
在这苦难的时期,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用记录历史的如椽大笔,用忧患苍生、悲天悯人的情怀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
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流传最广的一首长篇古体叙事诗《石壕吏》。
二、预习检查
1、作者简介
杜甫,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因写出了许多反映现实、忧国忧民的诗篇,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等,诗风沉郁顿挫。
2、写作背景
《石壕吏》写于唐朝安史之乱时期。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战乱后的故乡。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洛阳一带又骚动起来。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都是出征时的哭声。杜甫将这番经历写成了著名的“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石壕吏》是杜甫投宿石壕村,对所遇吏卒深夜捉人一事的实录。
3、文体知识
古体诗 也叫古诗或古风,唐代以来指区别于近体诗(律诗、绝句)的一种诗体。照古人诗体的分类,汉魏以后的五七言歌谣、乐府古辞、拟题乐府、歌行诗、新乐府和其他五、七言古诗,都属于古体诗。古体诗的句数没有限制,可多可少,可奇可偶,少的只有二、三、四句,多的可达百句以上。每句字数也无严格限制,一般是五、七言,也有四言、六言、八言、九言、杂言。古体诗也要求押韵,但比较自由、灵活,对字词的平仄没有严格要求。它的语言自由,可俗可雅,对对仗也没有什么要求。
4、自由朗读,读准下列字的读音。
壕( ) 吏( ) 逾( ) 邺( ) 戍( )
裙( ) 妪( ) 泣( ) 咽( )
5、示范朗读,注意句子朗读节奏。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6、自由朗读,读出情感。
三、疏通文意
1、参看注释,理解词义、句意、全诗大意。
(1)解释词语
投:投宿。
吏:官吏,低级官员,这里指抓壮丁的差役。
夜: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逾:越过;翻过。
走:跑,这里指逃跑。
呼:诉说,叫喊。
一何:何其、多么。
致:对……说。
戍(shù):防守,这里指服役。
附书至:捎信回来。书,书信。至,回来。
且偷生:姑且活一天算一天。且:姑且,暂且。偷生:苟且活着。
长已矣:永远完了。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乳下孙:正在吃奶的孙子。
去:离开,这里指改嫁。
请从吏夜归:请让我和你晚上一起回去。请:请求。从:跟从,跟随。
犹得:还能够。得:能够。
泣幽咽:低微断续的哭声。
前途:前行的路。
(2)学生齐读译文:
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到村子里抓人。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查看。
官吏大声呼喝得多么愤怒,妇人大声啼哭得多么悲苦。
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戍边在邺城。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活着的人苟且偷生,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回来了!家里再也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正在吃奶的小孙子。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虽然老妇我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立刻就去投向河阳的战役,还来得及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
四、整体感知
速读课文,梳理诗歌结构。
第一部分(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是故事的开端。
第二部分(2-3):故事的发展和高潮。写老妇人力陈家事,揭露战争的罪恶: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第三部分(4):故事的结局。暗示老妇已被差役带走 。
精读细研
1.“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为什么不用“征兵”“招兵”而用“捉人”?
作用: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有吏夜捉人”一句,起到了总领全文的作用,它是全篇的提纲,后面的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
“捉人”二字为诗眼。用“捉人”而不用“征兵”“招兵”,于如实叙写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因为“捉”字暗示当时老百姓都不愿意去当兵,但是官吏不顾及百姓们的意愿,采取捉的方式,强迫百姓当兵,表现了官吏们的凶残和霸道。
2.怎样理解“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这一句?
这两句极其概括、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两个“一何”,加重了感彩,有力地渲染出差役张牙舞爪、凶神恶煞,老妇苦苦哀求、逆来顺受的形象,为下文写老妇的诉说营造出悲愤的气氛。
3.诗人巧妙地借老妇的口,诉说了她一家人的悲惨遭遇。演读老妇的语言,说一说这个家庭“苦”在何处。
老妇有三苦: 老年丧子之苦
贫困潦倒之苦
被迫服役之苦
4.“如闻泣幽咽”,是谁在哭泣?你是怎么理解的?
诗人没有明说是谁在哭泣,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哭泣的或许是老翁,又或许是寡媳,旧伤添新痛,隐忍苟活;
哭泣的也可能是“我”,“我”为这一家人的惨状而心酸、悲愤,为人民处于水深火热、国家处于动荡不安而伤感、担忧。
5.“独与老翁别”的“独”字暗示了什么
“独”字暗示了老妇已被带走,老翁已回到家中。仅一个“独”字,凄苦、悲愤尽在不言中。
6.与“妇啼一何苦”对应的是“吏呼一何怒”。根据老妪的回答,把“吏呼”的内容补充出来加以体会。
吏: 汝家有男丁否?
老妪: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吏: 还有他人否?
老妪: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吏: 其真无人耶?
老妪: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吏: 汝家必征一人?
老妪: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六、合作探究
1.全诗的三个“夜”字,有何深刻含义?
第一个“夜”字(“有吏夜捉人”),表明差役深知壮丁难抓,选择深夜突袭。
第二个“夜”字(“请从吏夜归”),表明老妇希望跟着差役连夜赶回军营,如此急迫,既是为了掩护老翁,也是为了应唐军之急。
第三个“夜”字(“夜久语声绝”),表明夜已深,人被捉走了;夜已静,人心却无法平静。
这三个“夜”字联系在一起,表明整件事的发生与结束全在黑夜里,暗示了社会的黑暗。
2.诗中的主要人物有哪些?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老妪、石壕吏。
老妪是主要人物形象,她在危急之下,挺身而出,主动从军,有敢于承担苦难的精神。
石壕吏开头出现,中间便隐入幕后,“捉人”“一何怒”可以看出石壕吏态度蛮横,凶暴无比。
3.杜甫面对一家人的苦难,没有出来义正词严地阻止,是否是个冷漠无情之人?
不是。这反映了诗人思想上的矛盾。他对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深感悲痛,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深感同情,对统治阶级爪牙的残暴十分痛恨;但是,他既忧民又忧国,他支持朝廷的这场平叛战争,希望能取得最后的胜利,所以他歌颂石壕老妇自请服役、勇于承担苦难的精神,对差吏的横蛮只是含蓄地予以揭露。
4.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并结合诗歌写作背景,想一想: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通过叙述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趁夜捉人服役的故事,歌颂了石壕老妇勇于承担苦难的精神,控诉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苦难人民的深刻同情。
七、写作特色
明确:1.这首诗最突出的一点是精炼。全篇句句叙事,无抒情语,亦无议论语;但实际上,作者却巧妙地通过叙事抒了情,发了议论,爱憎十分强烈,倾向性十分鲜明。寓褒贬于叙事,既节省了很多笔墨,又丝毫没有给读者概念化的感觉。诗中还运用了藏问于答的表现手法。“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概括了双方的矛盾之后,便集中写“妇”,不复写“吏”,而“吏”的蛮悍、横暴,却于老妇“致词”的转折和事件的结局中暗示出来。
2.善于剪裁,叙事中藏有不尽之意。一开头,只用一句写投宿,立刻转入“有吏夜捉人”的主题。又如只写了“老翁逾墙走”,未写他何时归来;只写了“如闻泣幽咽”,未写泣者是谁;只写老妇“请从吏夜归”,未写她是否被带走;却用照应开头、结束全篇、既叙事又抒情的“独与老翁别”一句告诉读者:老翁已经归家,老妇已被捉走;那么,那位吞声饮泣、不敢放声痛哭的,就是给孩子喂奶的年轻寡妇了。正由于诗人笔墨简洁、洗炼,用了较短的篇幅,在惊人的广度与深度上反映了生活中的矛盾与冲突,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八、诗歌主旨
《石壕吏》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为“三吏三别”之一。这首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九、课堂小结
读《石壕吏》,要读到情难自抑,涕泪满襟,你才真正读懂了“诗史”的含义;
读杜甫,要读到忧国忧民、关注社会的情怀,你才真正读懂了“诗圣”的份量!
同学们,让我们带着对课文、对杜甫的理解,全体起立,再一次齐读课文。
十、课堂检测
1、根据提示默写
(1)《石壕吏》中表明老妇人被抓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石壕吏》中写出官吏凶狠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中最能概括中心事件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诗句划分节奏正确的一项是( C )
A.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B.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C.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D.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3、对《石壕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石壕吏》虽然抨击的是石壕吏凶暴气焰和冷酷无情,但作者的用意是借此揭露整个封建统治的罪恶。
B.诗中正面描写老妇致词,层层诉说,凄苦至极,侧面写“安史之乱”,提示主题。
C.“有吏夜捉人”依据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一个“夜”字,含义丰富,既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又表明县吏“捉人”手段狠毒。
D.“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中的“呼”和“啼”、“怒”和“苦”对照强烈,“一何”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横蛮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同时“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不仅发生在事件的开头,而且持续到事件的结尾。
4.对《石壕吏》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C )
A.首句“暮投石壕村”不仅点明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而且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一切脱出常轨的景象,为悲剧的演出提供了典型环境。
B.“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C.在诗中,作者先叙事,后抒情、议论,通过抒情和议论,表达了他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全诗爱憎十分强烈,倾向性十分鲜明。
D.诗歌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5.关于《石壕吏》一诗中作者的感情,理解错误的是( D )
A.《石壕吏》虽然抨击的是石壕吏凶暴气焰和冷酷无情,但作者的用意是借此揭露整个封建统治的罪恶。
B.这是一首叙事诗,全文无一句直接议论、抒情句,却在叙事中饱含了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
C.反映了诗人当时思想上的矛盾:他歌颂石壕老妇人承担苦难的精神,表明他支持唐王朝的平叛斗争,但他又写出了老妇人一家的悲惨遭遇,表明他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而深感悲痛。
D.“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运用夸张手法,形成强烈反差,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矛盾。
6、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⑴“暮投石壕村”一句简洁的交代了诗人投宿的_______和______。
⑵“有吏夜捉人”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2分)
⑶ 老妇的三个儿子都被迫当兵,说明当时什么样的社会环境 (2分)
⑷“急应河阳役”中的“急”字该怎么理解 (2分)
⑸“独与老翁别”中的“独”字突出了什么 (2分)
⑹ 老妇人说:“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这句话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⑺ 诗中集中而又形象地反映吏与妇的尖锐矛盾的诗句是: ___________ ,__________ 。
⑻“独与老翁别”换成“挥手别老翁”好不好
十一、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课外阅读《三吏》《三别》《兵车行》等诗。
十二、板书设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