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跳水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7.跳水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16 10:49: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7.跳水(教学设计)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将内容理解、情感熏陶、感悟写法及其效果融为一体,达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这篇文章跌宕起伏,趣味性比较强,学生在阅读中体验文本内涵。
本文的教学着眼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通过抓住课文的明线(故事情节)和暗线(情绪变化)来组织学生解读文本。在学习过程中渗透学习方法,从关键字词中提取最有价值的信息,使学生在阅读中展开丰富的想象,走进课文情境,获取真实感受,并对文本中人物能有自己的想法,即与文本、与人物、与作者展开多向对话。
教学背景分析
教材分析:
《跳水》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舟船”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撰写的一篇儿童小说。记叙了在一艘外国轮船上发生的事。万分危急的时刻,船长急中生智,用枪命令儿子跳水,使孩子转危为安,船长表现出的沉着、果断、机智,源自丰富的经验、超人的智慧,以及对孩子深切的爱,展现了极大的人格魅力。
本文体裁为小说,作为四年级的学生第一次接触到这样的文体,教学中有必要渗透关于小说的简单知识。比如,小说的三要素(情节、人物、环境)以及小说的结构。
故事的情节环环相扣,跌宕起伏。教学中,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按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结果,让学生使用ipad,把不同的情节拖拽到相应的阶段,形成类似的情节曲线图,从而感知文章结构,明白文章情节的发展变化,加强文体意识。
2—5自然段是故事的发展阶段,猴子逗孩子,孩子因猴子的挑逗和水手的哄笑而生气,爬上了桅杆去夺帽子,最后走上桅杆顶端的横木而步入绝境。这一部分,猴子、水手、孩子交织在一起,情节生动。在这条明线(故事情节)后,是一条暗线(孩子情绪变化)。学生感知孩子越来越生气不难。但是,孩子为什么会越来越生气,却不是一目了然的事情,因为这涉及孩子在猴子与水手的逼迫下一次次细微的心理变化。这一点,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这一部分是教学的难点。
这一部分的教学,根据文本特点与学生认知的实际,采用根据文本,发挥想象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充分想象孩子每次面对猴子和水手的挑逗与哄笑时的心理活动,再将这几次的心理活动连成一条线,从而明白孩子在猴子与水手的逼迫下越来越生气,最终走上了危险的境地。
在操作层面上,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将电子课文呈现在PPT上,每一次较量逐一从文中出示。品读想象后又还原回原文。这样,给学生整体感,这条心情变化的线索就是完整的。
5—7自然段描写了孩子危险的处境以及船长用枪逼迫孩子跳水,使孩子得救。表现了船长的机智、冷静与果断。这是故事的高潮阶段,也是教学的重点。
“危险处境”这部分不难理解。所以采用以读代讲、读中感悟的方式,同时渲染气氛,为下文树立船长的形象做铺垫。船长逼孩子跳水这一部分,需要进行深入的品读感悟,在学生心目中建构起这一伟大的形象。
第9自然段船长呜咽起来,是故事的延续。这眼泪的背后是他发杂的心情,有欣慰、有担忧、有惊魂未定……这里,老师不必多讲,采用读写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去揣摩。同时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学生写的话,上传到ipad上,ipad的优势在于不仅便于老师展示,更重要的是学生可以在自己的电脑上看到其他同学的作业,这种分享,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几十名学生揣摩到的船长的种种心理活动。因此,在学生脑中船长的形象丰满而立体起来。
这篇课文在写法上独具特色。船长作为主要人物,但笔墨不多,属略写情节。但次要角色猴子、孩子和水手却运用了大量笔墨详细刻画。然而正是这些人物和情节的衬托,抓住了读者的心,才更突出了中心人物船长的冷静、机智、果断以及对孩子深深的爱,以体现他的人格魅力。文章对比写法明显。
学情分析: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并基本掌握了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学习方法。本班学生思维活跃,有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是优势所在。
本文体裁为小说,四年级的小学生肯定都读过小说,但是对于
小说这种文体的特点却不会很了解。教学中有必要渗透关于小说的简单知识。比如,小说的三要素(情节、人物、环境)以及小说的结构。为避免枯燥的讲解,教学中,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按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结果,设计让学生使用ipad,把不同的情节拖拽到相应的阶段,形成类似的情节曲线图,从而感知文章结构,明白情节的发展变化,加强对小说的这种文体的认识。
这是一篇儿童小说,总体而言,趣味性较强,学生有一定的阅
读兴趣。尤其是文中的小男孩与学生年纪相仿,在某种程度上有共鸣。
在教学前测中获知,83.8%的学生觉得文中小男孩留下的印象最深,有的说因为他一直在追猴子,有的说他很勇敢,有的说对他描写得很细致……而在质疑中,87.2%的学生提出为什么小男孩要和一个猴子置气,使得自己陷入危险的境地。总之,对于孩子为什么一步步陷入危险的境地,孩子一次次细微的心理变化以及整个情绪变化的过程,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是教学的难点。
因此,为突破难点,这一部分的教学,根据文本特点与学生认知的实际,采用根据文本,发挥想象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充分想象孩子每次面对猴子和水手的挑逗与哄笑时的心理活动,再将这几次的心理活动连成一条线,从而明白孩子在猴子与水手的逼迫下越来越生气,最终走上了危险的境地。
在操作层面上,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将电子课文呈现在PPT上,每一次较量逐一从文中出示。品读想象后又还原回原文。这样,给学生整体感,这条心情变化的线索就是完整的。
4.学生能够通过情节了解孩子所处的险境以及船长的品质,但缺少对语言文字的具体感知和品味,需要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感知语言文字。“危险处境”采用以读代讲、读中感悟的方式。学生在理解“处境危险”,水手“不知所措”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感受到船长“急中生智”的果断、冷静。体会文章对比的写作方法。
5.最后的船长呜咽起来,是故事的延续。这眼泪的背后是他复杂的心情,欣慰、担忧、惊魂未定、教训……学生会有种种个性化的理解。所以,这部计划采用读写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去揣摩。同时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因为 ipad的优势在于不仅便于老师展示学生的作业,更重要的是学生可以在自己的电脑上看到其他同学的作业,这种分享,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其他几十名同学揣摩到的船长的种种心理活动。因此,学生脑中船长的形象会更加丰满而立体。
教学方式及手段:
体验 想象 揣摩 朗读品味 读写结合
进行角色转换,体验当时的情境,假如自己就是那个孩子,充
分想象孩子每一个阶段的心情,从而感受孩子心里的变化。
2.将“读”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利用“朗读”深入理解和体验孩子危险的处境,利用品读感受船长的机智果断、临危不乱。
3、利用揣摩、练笔的方法,体会船长的情感,丰满船长的形象。
技术准备:
网络教室 ipad平板电脑
教学目标(含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船长这个典型人物在危急时刻所表现出的沉着、果断、机智的人格魅力以及对儿子深切的爱。
2、品悟关键词语,充分发挥想象,体会孩子的心理变化。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对比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船长在危急之中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感受船长的沉着、果断、机智的人格魅力以及对儿子深切的爱。
教学难点:
品悟关键词语,充分发挥想象,体会孩子在与猴子较量中情绪的变化。
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可附教学流程图) 
教学流程:
整体回顾 感知结构
品读课文 言意兼得
品读想象 感受变化
以读代讲 渲染情境
品读感悟 建构形象
读写结合 升华认识
回扣课题 渗透写法
教学过程:
整体回顾 感知结构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短篇小说——《跳水》。
1、旁白:风平浪静的大海上,有这样一艘带有桅杆和横木的轮船正在返航,惊心动魄的故事就在这里发生了。(板书:线条式横木桅杆)
回忆一下,小说描写了哪些情节 (板书:情节)
预设:开始,水手们戏弄猴子,于是猴子逗孩子,拿走了孩子的帽子,孩子去追猴子,走到最高的横木,遇到了危险,最后,船长命令孩子跳水,水手们救起了孩子。
出示:水手戏猴猴子逗孩孩子追猴横木遇险 孩子跳水 水手救孩
2、 按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结果,把这些情节放在相应的阶段。使用你们手上的ipad,完成后确认。
学生操作 巡视指导 展示分享
小结:这篇小说的情节就是这样发展变化的。
(设计意图:这部分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在学生回顾情节的基础上,按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结果,让学生使用ipad,把不同的情节拖拽到相应的阶段,形成类似的情节曲线图, 从而感知文章结构,明白情节的发展变化。 ipad的使用给学生创造了思考的空间,学生在这样的操作、碰撞中,对文章结构有了清晰的认识。为下文的学习做了必要的准备。同时对小说的结构有了一定的了解,加深了对小说的情节、结构的认识,对小说这种文体有了初步认识 )
二、品读课文 言意兼得
(一)品读想象 感受变化
1、让我们感到惊心动魄的正是高潮部分,是谁让孩子陷入了危险的境地?(板书:猴子、水手)
2、(1)他们是怎么逼迫孩子的 我们先来看孩子情绪的变化。画出描写孩子心情的句子,圈出关键词,看看你能找到几处,标上序号。
反馈出示:
水手们都笑起来,只有那个孩子哭笑不得,光着头站在那里。
水手们笑得声音更大了,孩子的脸红了。
猴子不时回过头来逗孩子,孩子气急了,不停地往上追。
孩子气极了。他丢开桅杆,走上横木。
(板书:哭笑不得 脸红了 气急了 气极了)
(2)从这些词语,你发现了什么 (孩子越来越着急、越来越生气)
(设计意图:通过画句子,圈关键词,梳理出情节背后的线索——孩子心情的变化,为下文的教学做了铺垫)
3、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我们先看孩子“哭笑不得”这部分。
我请一个同学读这部分文字,同学们思考,如果此时你就是这个孩子,会怎么想?一会儿请你说一说。
哭笑不得:(指导学习)
猴子跳到一个十二岁的孩子(他是船长的儿子)面前,把他的帽子摘下来,戴在自己的头上,很快地爬上了桅杆。
水手们都笑起来,只有那个孩子哭笑不得,光着头站在那里。
预设:猴子今天真顽皮,竟然把我的帽子摘走了。
点评:你能联系猴子的表现想象了孩子的心理。(板书:摘)
预设:这些水手竟然跟猴子一起起哄。(板书:笑)
点评:你是联系水手的表现猜想了孩子心理
点拨:孩子哭笑不得,光着头站在那里。通过孩子的表情,我们来猜猜他会想什么?
预设:孩子:猴子顽皮,水手起哄,我今天真倒霉,还在众目睽睽之下光着头,真没面子啊!
整合:谁能连起来说一说孩子的心情。指名说
示范:老师也想象了孩子的心情。你来替我读一读
出示:这只顽皮的猴子,那么多的人,竟然独独摘走了我的帽子。而水手们不但不帮我,还跟着猴子起哄笑话我。大伙看我光着头,真尴尬,太不好意思了。
(第一句根据猴子的表现想象的;第二句根据水手的表现想象的。第三句通过孩子的表情想象出来)
指导朗读:谁再来读这段文字,让我们感受孩子的尴尬处境。指名读
(设计意图:这部分指导学习。通过读书,发挥想象——猴子、水手、孩子的表现都转化为孩子的心理活动。通过这种方式的学习,学生对这段文字的理解就整合了,也为下面几个阶段的学习做了示范。)
4、下面这几部分内容我们也这样来学习。
(1)自主学习(先学生自学,再小组合作)
学生自学(指名读学习要求)
出示:①以你习惯的阅读方式自学描写猴子、水手、孩子的相关语句,
想象孩子的心理,自己练习说一说。
小组合作(指名读学习要求)
出示:②在小组内,每人重点说一处,注意体现孩子心理的变化。
组内同学相互补充完善。
(设计意图:这两条要求教给了学生学习的方法,分阶段出示是为了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学习,以保证孩子学习的实效性。)
(2)汇报交流:
①脸红了:
出示:猴子坐到桅杆的第一根横木上,把帽子摘下来,用牙齿和爪子撕。它好像故意让这孩子生气,指着孩子,冲着他做种种鬼脸。孩子吓唬它,朝着它大声叫喊,但是它撕得更凶了。
水手们笑的声音更大了,孩子的脸红了。
预设:猴子竟然撕起我的帽子来,还冲我鬼脸,它一点都不怕我,它是故意气我啊!水手们不但不帮我,也越来越过分,竟然笑的越来越厉害,我变成他们的笑料了,今天真丢人啊!
点评:你联系了孩子、水手的动作描写进行想象。(板书:撕、笑)
谁还想说? 你生动地再现了孩子的心理
指导朗读:谁能带着这种感来读这段文字。
②气急了:
出示:他脱了上衣,爬上桅杆去追猴子。不一会儿,他已经顺着绳子爬到第一根横木上了。就在孩子想去抓住帽子的时候,猴子又往上爬了,爬得比孩子更灵巧、更快。“你逃不了!”孩子一边喊一边往上爬。猴子不时回过头来逗孩子,孩子气急了,不停地往上追。
预设:看来这可恶的猴子,今天是和我较上劲了,我哪有它爬得快啊!它不让我追上,还成心逗我,哼!我岂能让它占上风,看我今天一定饶不了它!(板书:逗) (2人汇报)
点评:我们听出孩子气急了,请齐读。
③气极了:
出示:眼看就要爬到桅杆的顶端了,这时候猴子把身子尽量伸直,用后脚钩住绳子,把帽子挂在最高的横木的一头,然后爬到桅杆的顶端,乱扭着身子,龇着牙做着怪样……
孩子气极了。他丢开桅杆,走上横木。甲板上的人都在望着,都在笑猴子戏弄船长的儿子。
预设:猴子竟然把我的帽子挂到了最高的横木上,还冲我乱扭着身子,龇牙咧嘴的作怪样,它太嚣张了,太欺负人了!听,水手们还在笑着呢,他们一直在看我的笑话。你们也太过分了!我已经忍无可忍,我今天一定要战胜猴子,我要和它一分高低,决一死战,否则誓不罢休。我要让水手们看看我的本事。(板书:扭、笑)
点评:所以,这里用了“气极了”而不是上文的“气急了”
指导朗读: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读出孩子气到极点的心情。
齐读:孩子气极了,他丢开桅杆,走上横木。
5、回读:至此,孩子和猴子进行了这样四个回合的较量。我请四位同学分别读一读,注意读出孩子心情的变化。
出示:猴子跳到一个十二岁的孩子(他是船长的儿子)面前,把他的帽子摘下来,戴在自己的头上,很快地爬上了桅杆。
①水手们都笑起来,只有那个孩子哭笑不得,光着头站在那里。猴子坐到桅杆的第一根横木上,把帽子摘下来,用牙齿和爪子撕。它好像故意让这孩子生气,指着孩子,冲着他做种种鬼脸。孩子吓唬它,朝着它大声叫喊,但是它撕得更凶了。
②水手们笑的声音更大了,孩子的脸红了。他脱了上衣,爬上桅杆去追猴子。不一会儿,他已经顺着绳子爬到第一根横木上了。就在孩子想去抓住帽子的时候,猴子又往上爬了,爬得比孩子更灵巧、更快。“你逃不了!”孩子一边喊一边往上爬。③猴子不时回过头来逗孩子,孩子气急了,不停地往上追。眼看就要爬到桅杆的顶端了,这时候猴子把身子尽量伸直,用后脚钩住绳子,把帽子挂在最高的横木的一头,然后爬到桅杆的顶端,乱扭着身子,龇着牙做着怪样……
④孩子气极了。他丢开桅杆,走上横木。甲板上的人都在望着,都在笑猴子戏弄船长的儿子。
(设计意图:通过想象每个阶段孩子心理,学生明白了四个阶段孩子的心情,整合回读这部分文字,学生就可以把四个阶段连起来,重温孩子心情的变化的过程。在操作层面上,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将电子课文呈现在PPT上,每一次较量逐一从文中出示。品读想象心情后又还原回原文。这样,给学生整体感,这条心情变化的线索就是完整的。)
以读代讲 渲染情境
孩子就这样走上了最高横木。请读相关的段落,哪儿能感受到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试着练习读一读相关的句子。
学生自由读练习朗读重点句子
反馈:孩子陷入了怎样危险的境地?谁能用朗读来表达。
出示:孩子气极了。他丢开桅杆,走上横木。甲板上的人都在望着,都在笑猴子戏弄船长的儿子。但是他们看到孩子放开了绳子,两只手摇摇摆摆地走上那最高的横木,全都吓呆了。只要孩子一失足,他就会跌到甲板上,摔个粉碎。即使他不失足,拿到了帽子也难以转身走回来。所有的人都不知所措。
  忽然,人群里有个人吓得大叫一声。孩子听见下边的声音才醒悟过来。他往下一望,脚底下就摇晃起来。
预设:
(1)但是他们看到孩子放开了绳子,两只手摇摇摆摆地走上那
最高的横木,全都吓呆了。
点评:你为什么这样读?你读书真用心,能够从字里行间来体会。
但是他们看到孩子放开了绳子,两只手摇摇摆摆地走上那最高的横木,全都吓呆了。
点评:你的朗读让我们也感到心惊胆战
指导朗读:一起读出孩子危险的处境。齐读
2、(1)只要孩子一失足,他就会跌到甲板上摔个粉碎。即使他不失足拿到了帽子也难以转身走回来。
点评:你为什么这么读?(粉碎,一点活的希望都没有)
出示:孩子一失足,他就会跌到甲板上,摔个粉碎。他不失足,拿到了帽子也难以转身走回来。
这句话假设两种可能来说明当时的情况。
只要孩子一失足,他就会跌到甲板上,摔个粉碎。即使他不失足,拿到了帽子也难以转身走回来 。
即使不失足,也难以转身回来,最终会怎样?(生:跌落甲板……)
两种情况,一样的后果——都是粉身碎骨
此刻,孩子所面临的仅仅是一般的危险吗?(不是)而是——绝境。
(2)哪个成语能形容这种情况?这些词语中,你认为哪个最好?
出示: 千钧一发 危在旦夕 万分危急
生死攸关 命悬一线 ……
把你认为最好的一个写在书上。
(3)指导朗读:带着深切的感受再次齐读这句话。
(设计意图:这段属于文章的高潮部分,但是并不难理解,采用以读代讲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朗读中,身临其境地感受孩子危险的处境。同时在情境中积累词语,更加渲染了气氛,为船长的出现,为刻画船长这一形象做了背景铺垫。)
(三)品读感悟 建构形象
1、就在这命悬一线的时刻,船长逼迫孩子跳入了水中。他为什么这么做?(生谈理由)
小结:是啊!这是孩子绝处逢生的唯一的一点希望。
(设计意图:学生明白船长做法的绝妙,为下面深刻感悟船长做了铺垫)
2、读读这段话。你认为船长是一个怎样的人?说出理由。
出示:正在这时候,孩子的父亲——船长从船舱里走出来,手里拿着一支枪,本来是要打海鸥的。他看见儿子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就立刻向他瞄准,同时喊:“跳到水里,赶快跳到水里,不跳我就开枪了!”小孩在上面摇晃着,没有听明白爸爸的话。“跳到水里,不然我就开枪了!一!二!”在父亲刚喊出“三”的时候,小孩把头往下一低头就跳了起来。
汇报交流:
(1)机智果断
预设:
a、他看见儿子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就立刻向他瞄准:虽然当时不在场,但是立刻知道孩子危险。体会机智
教师点拨,勾连上文:马上判断出了:只要孩子一失足,他就会跌到甲板上,摔个粉碎。即使他不失足,拿到了帽子也难以转身走回来。指导朗读
b、正在这时候,孩子的父亲——船长从船舱里走出来,手里拿着一支枪,本来是要打海鸥的。本来是打海鸥的,但是看见……就立刻向他瞄准: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立即想出了跳水的办法。
体会机智联系上下文来体会,读出感受
c、他看见……就立刻向他瞄准:在想出办法的同时,立即实施行动
体会果断
小结:立刻做出判断,立刻想出办法,立即实施行动—这叫机智果断
(板书:机智果断)指导朗读:齐读。
临危不乱
预设:
a、生谈时出示:“跳到水里,赶快跳到水里,不跳我就开枪了!”
强调“跳”:跳、赶快跳、不跳……(步步紧逼)
指导朗读:请读出父亲咄咄逼人的气势指名读齐读
B、生谈时出示:“跳到水里,赶快跳到水里,不跳我就开枪了!”
“跳到水里,不然我就开枪了!一!二!”
比较着读一读,看这句有什么变化?
更简短、更威严:一!二!(一字一句)
C、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简短—让孩子听明白。威严—让孩子立即跳。指导朗读读出威严
小结:在生死攸关的时刻,还能够随时调整策略,这叫——临危不
(板书:临危不乱)
小结:简短的语言,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临危不乱、机智果断的船长,他是这篇小说塑造的典型人物。(板书:人物)
(设计意图: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深入品读,感悟船长的人格魅力,在学生的脑中,建构了船长这一伟大的形象,同时渗透小说要素之二——人物)
(四)读写结合 丰满形象
孩子脱险了,可是船长却落泪了(音乐起)指名读
出示:船长一看到这儿,突然间,好像嗓子被什么东西捅了一下似
的,呜咽起来。为了不让人看到自己的这幅模样,他赶忙一头钻到船
长室里去了。
他想 。
此时,他想些什么?走进船长的内心世界,写一写。
汇报交流:(预设)
孩子!你终于脱离危险了,你把我吓坏了!
刚才那一刻,是多么的危险,连我自己都不知道是如何过来的,如果他不跳,那后果真是不堪设想啊……
写完的同学,上传到ipad上。
小结:孩子命悬一线的时刻,他是那样的严厉!而此时,我们看到的却是这位父亲的眼泪。其实,严厉也好,温柔也罢,都出于对孩子深深的爱。(板书:爱)正是这份爱,创造了孩子跳水生还的奇迹!
(这部分教学采用读写结合的方式,在建构了船长形象的基础上,走进其内心世界,通过写话,揣摩他眼泪背后的心理活动。同时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学生写的话,上传到ipad上,ipad的优势不仅便于老师展示,更重要的是学生可以在自己的电脑上看到其他同学的作业,这种分享,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几十名同学揣摩到的船长的种种心理活动。由此,学生深刻地感悟船长对孩子深深的爱。使得船长的形象更丰满、更立体。)
三、回扣课题 渗透写法
1、跳水—凝结了船长的智慧与爱心,是故事的高潮部分,这篇小说就是采用了以关键情节命题的方法。让我再次齐读课题—《跳水》
2、水手们在文中起到了哪些作用?(学生联系文章内容自由谈)
点拨小结:推动情节发展;渲染紧张的气氛;与船长形成对比,凸显船长的人格魅力,这就是环境的烘托作用。(板书:环境)
这就是小说的三要素。文章篇幅虽短,情节、人物却环环相扣,有着抓人的魔力,这就是文学泰斗列夫.托尔斯泰的高超之处。课下阅读他的另一短篇《穷人》,看看这篇小说又是怎样打动了你。
(设计意图:对文本的理解达到了融会贯通,体会文章对比的写法。同时对于小说三要素有了完整的认识,渗透文体意识)
四、作业布置:1、推荐阅读:短篇小说《穷人》
情节人物环境
2、完善课堂上的练笔
五、板书设计:跳水
扭 笑 气极了
逗 气急了
撕 笑 脸红了
摘 笑 哭笑不得
猴子 水手 机智果断

临危不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