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花筒》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万花筒》一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三年级上册的第二课。本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在日常的生活中,万花筒这种玩具是他们比较熟悉和喜爱的。教学从贴近学生生活的实物入手,有利于他们更好地了解和创作。教材出示的图片旨在引导学生在玩万花筒的过程中,学会探究万花筒成像的奥秘,发现其图案特点,激发学习兴趣。
万花筒呈现出的美丽图案是靠玻璃镜子反射图像而成的。它是由三面玻璃镜子组成一个三棱镜,再在一头放上一些彩色玻璃碎片,这些碎片的图像经过三面玻璃镜子的反射,就会出现对称的图案,看上去就像一朵朵盛开的花,这就是万花筒的物理成像原理。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万花筒里的图案,感受其形式美,学会运用绘画、剪贴等形式进行创作表现,激发其创作灵感。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对于万花筒来说是比较熟悉的,这也拉近了学生生活与艺术作品之间的距离。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万花筒的观察,探究体验其成像的奥秘以及图案的特点,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分享、体验中完成本节课的任务要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其创造能力。
教学目标
1.了解万花筒的成像原理,引导观察万花筒中的图案并总结其图案的特点。
2.通过绘画、剪纸等方式表现出类似于万花筒的美丽图案。
3.感受到万花筒的形式美,并主动地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表现,学会观察生活中类似的图案。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够总结出万花筒图案的特点,体会其形式美感,并通过用中心对称的图案进行创作表现。
难点:创作的中心对称的图案在颜色、造型上是否富有丰富的变化和美感。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课本、卡纸、画笔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转动万花筒形成的图案的视频,吸引学生快速进入课堂,活跃课堂气氛。在播放视频之前提出问题:“视频中出现的画面是由哪个科学原理所产生的?” 学生说出自己的答案,引出课题《万花筒》。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的形式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万花筒中运用的平面镜反射的科学原理与美术课相结合。)
展开对万花筒的简单介绍,万花筒是由苏格兰物理学家大卫·布鲁斯特爵士在1816年发明了万花筒。万花筒的发明被列入科学重大发明而载入史册。
(设计意图:了解万花筒的由来,让学生加深对万花筒的理解。)
二、新授
环节一
教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一个万花筒,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对万花筒的观看和讨论,并总结出万花筒中图案的特点。(五分钟)
(设计意图:学生自主观察总结出万花筒中图案的特点,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总结能力。)
学生进行回答,教师展开引导,最终引出“中心对称图案”这一概念,借助万花筒中的图形展开讲解,让学生更好的认识到中心对称图形这一概念。
在实际观看万花筒中图案和讲解中心对称图形这一概念的基础上,将万花筒中图案归纳为以下几点:1.图形变化丰富。2.色彩绚丽。3.图案被分为六份。4.中心对称。
环节二
通过视频的形式展开对万花筒图案绘画步骤和剪纸形式步骤的讲解,并提出创作的要求,在进行创作之前要对首先明确创作步骤和了解所需要注意的事项。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讲解的形式,这样既节省了教师示范的过程,也十分明确的向同学们展示作画的步骤,达到教学示范的目的。)
三、课堂任务
以我的万花筒图案为主题,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设计一个图案丰富、色彩鲜艳、拥有适当装饰和中心对称图案的万花筒图案。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作品,提升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作能力。)
四、展评
以小组单位分别上台分享自己的作品,让学生分享、评述自己和其他同学的作品。
(设计意图:对自己和同学的作品各抒己见,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检验本节课的教学成果。)
五、板书设计
万花筒
中心对称
1.定图形
2.涂颜色
3.加装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