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记金华的双龙洞
同学们,你们知道图片展示的是什么地方吗?对了,它就是金华的双龙洞。今天,我们就跟随叶圣陶老先生一起去游览一番。
1.认识“浙、簇、臀、漆”等6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重点)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重点)
3.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难点)
学习目标
会写字
浙
杜
鹃
罗
窄
郁
肩
臀
移
额
陆
乳
笋
端
源
变化多端:形容变化极多。文中是说石钟乳和石笋样子多。
孔隙:窟窿眼儿;缝儿。
突兀森郁:形容山势险峻,树木繁茂。用在文中,突出了洞口的气势。
蜿蜒:原指蛇类爬行的样子。文中用来形容洞顶的双龙弯弯曲曲的姿态。
似乎---
仿佛
稍微---
略微
宽广---
宽敞
蜿蜒---
曲折
近义词
漆黑---
明亮
蜿蜒---
笔直
聚集---
分散
反义词
昏暗---
阴暗
宽广---
狭窄
金华的双龙洞简介
双龙洞位于浙江省金华市,现为国家森林公园,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双龙洞成为自然风景名胜的历史已有1600多年。它海拔520米,由外洞、内洞及耳洞组成。外洞宽敞,面积达1200平方米。常年洞温为15摄氏度左右,冬暖夏凉,炎夏至此,有“上山汗如雨,入洞一身凉”之感。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吗?今天,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游览一下美丽而又奇特的双龙洞吧。
讨论分段并概括大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交待时间、地点、事件。
第二段(第2~3自然段):路上见闻。
第三段(第4~7自然段):游览经过。
看课题提问题:
(1)课题中的“记”是什么意思?
(2) 叶圣陶爷爷游完双龙洞后是怎样写这篇游记的呢?
记就是把游览的见闻感受写下来。
记金华的双龙洞
游览的景点
点明地点
记叙旅行的见闻和感受的文章就是游记。
整体感知 理清脉络
路上→( )→( )→( )→( )→出洞
洞口
外洞
孔隙
内洞
第1段:点明游览双龙洞的时间、地点。
第2-3段:介绍去双龙洞路上的见闻。
第4段:依次描写了洞口和外洞。
第5段:描写了由外洞进入内洞的孔隙。
第6-7段:描写了内洞。
第8段:简述出洞的情况。
路上:“一路迎着溪流。”
洞口:“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外洞:“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
孔隙:“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
内洞:“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声音轻轻的。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
开头
四月十四日,我在浙江金华,游北山的双龙洞。
(时间 ) (人物) (地点)(事件)
学习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
(1)叶圣陶爷爷在去双龙洞的路上看见了什么景色?
(2)“明艳”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作者会感到“眼前一片明艳”?
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少。山上沙土呈粉红色,在别处似乎没有见过。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拟人,表达了作者对映山红的喜爱之情。
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还是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
路 上
思考:作者为什么说山上的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裁的杜鹃显得有精神”?
花儿开在大自然中,能够充分吸收阳光、雨露,可以自由生长,充满了勃勃生机。这样写,表明了作者对自然的崇尚与赞美。
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两对反义词突出了溪流的样子和声音的变化,都是随着山势的变化而产生的,运用排比句式,具体描写溪流蜿蜒曲折的特点。
一个“迎”字,点明作者是逆溪流而上。
山上有花有水,谁来读一读迎接游客的溪流。
讨论:(1)溪流为什么会有宽、窄、缓、急的变化?溪声为什么会变换调子?
因为山势不断变化,有的地方宽,有的地方窄,有时山势高,有时山势低,有时平坦,有时陡峭,溪流从山上向下流,会随着山势的变化而时宽时窄,时缓时急,溪声也会时高时低,时断时续。
(2)溪流和双龙洞有什么关系?
溪流是从双龙洞流出来的
这里的山路怎么样?
山路美
学习第三部分(第4自然段)
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
从仰望的角度写出山的高度和气势,表现出洞口的特点——宽。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说明洞口呈巨大的拱形。
洞 口
了解外洞特点体会双龙洞的“雄”
读第四段
1.如果说沿途的风光可以用“美”来形容,那么洞口和外洞你会用那两个字来概括?
宽大
2.洞口外的景色使你产生什么感觉?
神秘感
3.作者的哪些描写让你体会到外洞的大?(在课本上找出来)
4.作者又一次提到”泉水”,从全篇来看,它起什么作用?
它是作者在洞中游览的一条线索。迎着溪流入洞——乘船通过泉水流出的空隙进出内洞
孔 隙
(1)对船大小的描写;
(2)对进洞方式的描写;
(3)对自己感受的描写。
孔隙的特点是“窄、矮、险”,从哪几方面可以看出来?
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内洞的景象是怎样的?给你的感受是什么?
先看到的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儿像。其他那些石钟乳和石笋……
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奇
即使 也
强调内洞的石钟乳和石笋本身就形态万千,色彩各异,值得欣赏。
钟乳石
是指碳酸盐岩地区洞穴内,在漫长地质历史中和特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等不同形态碳酸钙沉淀物的总称。
钟乳石的形成往往需要上万年或几十万年时间。由于形成时间漫长,钟乳石对远古地质考察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广西、云南是我国钟乳石资源最丰富的主要省区,所产的钟乳石光泽剔透、形状奇特,具有很高的欣赏和收藏价值,深受人们喜爱。
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 。
了解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体会双龙洞的“险”
1.说到孔隙我们就会想到很小的窟窿或很细的缝,而这个孔隙却可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那么作者为什么不称之为水洞却还要称为孔隙呢?
因为外洞面积太大了,水洞就相对显得小
2.默读第五段,想一想:作者乘船洞中游与我们平常乘船水中游游法上有什么不一样
作者只能仰卧在船上,身子紧贴船底,由管理处的工人把船拉进拉出
3.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
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
写出了内洞总的特点 。
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 ,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
通过具体的事例,我们感受到内洞的黑暗以及宽广。
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
出 洞
又
作者只用了了一个“又”字就说明了自己出洞和进洞的方式是相同的。详略得当,也避免了内容上的重复啰嗦。
学习第六部分(第8自然段)
结构梳理
记金华的双龙洞
金华 罗店 入山 洞口 外洞 孔隙 内洞 出洞
时间:4月14日
记金华的双龙洞
板书设计
路上
热爱
双龙洞
前五公里:金华——罗店
山上:映山红、油桐、土、溪流
外洞
洞口:像桥洞 很宽
洞内:宽广 大
孔隙:窄、奇、险
内洞:黑、奇、大
出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