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作业(九) 古代文化常识
题组一 文化常识分类梳理与拓展
一、官职沿革
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古代帝王把帝位让给贤能的人称为禅让,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首领的选举制度。( )
2.我国古代常取爵名封赐大臣,分别为“公、侯、伯、子、男”五等,一直沿用到清代。( )
3.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各部长官称尚书。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
4.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
5.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
6.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
7.“举孝廉”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即中央和地方一定级别的官吏根据考察情况,将未有官职的士人推荐给中央政府。( )
8.“征辟”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被征辟者经过试用,确有能力,就正式授予官职。( )
9.官员遇父母亡故,一般均解除官职,守丧三年,期满后起复,称为丁忧。( )
10.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
11.“起复”“夺情”都是指古代官员守丧期满后,被重新起用,回到原职。( )
12.“终养”又称“归养”,是指因亲人年老或病重而辞官侍奉。( )
13.古代官吏告老退休称“致仕”,也称“休致”。官员年老有病,由本人提出申请,获准后致仕,国家据其职位,给予一定的赏赐。( )
14.告老本指古代社会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有时也是官员因故辞职的一种借口。( )
15.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
16.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
17.“征、辟、任、除、拜、授、迁”都是指任用官员,用法相同。 ( )
18.“转、徙、出、入”这几个词有时是平级调任,有时是升职。( )
19.古代任官,还有摄官、兼官、加官、试守的制度。“摄”是代行职守;“兼”指兼职,以低职兼高职为“行”,以高职兼低职为“领”或“平”。( )
二、姓名称谓
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
2.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 )
3.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
4.号,与名和字没有根本区别,一般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 )
5.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死后会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
6.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炀帝。( )
7.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叫“庙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 )
8.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以后每一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作“改元”。( )
9.“郡望”表示某一地域范围内的名门大族。如韩愈虽是河内河阳人,但因昌黎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 )
10.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常用“家”“舍”等谦辞。如“家父”,又作“家严”“家君”;“家母”,又作“家慈”;舍弟、舍妹、舍侄。( )
11.古人称对方时,表示尊敬客气的态度,常用“令”“尊”“贤”等敬辞。其中“令”用以称呼对方的亲属,如“令尊、令堂、令兄、令郎、令爱”等;“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或物,如“尊上”(称对方的父母)、“尊意”(对方的意思); “贤”,用于尊称平辈或晚辈,如“贤郎”(对方的儿子)、“贤弟”等。( )
12.陛下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用为对帝王的尊称。( )
13.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如“豆蔻”指十三四岁的男子。( )
三、节日习俗
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上元是我国传统节日,即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是春节后第一个重要节日。( )
2.清明节,据传为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仿效。按农历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阳历算则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其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 )
3.端午节,又称端阳、重午、重五。端午原是月初午日的仪式,因“五”与“午”同音,农历五月初五遂成端午节。一般认为,该节与纪念屈原有关。习俗有喝雄黄酒、挂香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斗百草、驱“五毒”等。( )
4.七夕节,又称乞巧节。每年七月初七晚上,妇女们趁织女与牛郎团圆之际,摆设香案,穿针引线,向她乞求织布、绣花的技巧。在葡萄架下,静听牛郎织女的谈话。( )
5.中秋节,又称团圆节。农历八月在秋季之中,八月十五又在八月之中,故称中秋。秋高气爽,明月当空,故有赏月与祭月之俗。圆月带来的团圆的联想,使中秋节更加深入人心。中秋节的主要习俗有赏月、祭月、观潮、吃月饼等。( )
6.重阳节,《易经》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故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重阳时节,秋高气爽,风清月洁,故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 )
四、天文地理
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古人以天为干,以地为支。天干常用来表示次序,地支可用来表示时间。把天干地支依次组合,配成六十对,称为“六十甲子”。( )
2.阴历每月十五日称“望”。“既望”是每月望日之后的几天,这时候,月亮看起来很圆。阴历每月初一称“朔”,每月最后一天称“晦”。( )
3.古人以夜半为中心,把一夜分为“五更”,每更为一个时辰。也就是以夜半(子时)为三更,前后各有两更。现在常说的“半夜三更”本是指夜半子时,即23点至1点。( )
4.参商,参指西官白虎七宿中的参宿,商指东官苍龙七宿中的心宿。参宿在西,心宿在东,二者在星空中此出彼没,彼出此没,因此常用来喻人分离不得相见。( )
5.流火,流,下行;火,大火星,即东官苍龙七宿中的心宿。《诗经·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七月相当于公历的八月,流火是说大火星的位置已由中天逐渐西降,表明暑气已退。( )
6.东曦,古代神话中太阳神的名字叫曦和,驾着六条无角的龙拉的车子在天空驰骋。东曦指初升的太阳。( )
7.云气,古代迷信说法,龙起生云,虎啸生风,即所谓“云龙风虎”。又说真龙天子所产生的地方,天空有异样云气,占卜测望的人能够看出。( )
五、教育科举
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举人”在科举时代是指应举之人,是各地乡贡入京应试者的一类考生,是没有学历的人。( )
2.中国古代历代各级官府都会直接举办和管理学校,称为“官学”。由政府提供“廪膳”,选派教师,指定教材,监选生员。( )
3.在中国古代,学校都称为“庠”“序”,主要是教授知识,为国家培养人才。( )
4.在宋代,主管教育的行政机关称为“国子监”,同时又是国家最高学府。( )
5.我国古代藏书、校书、讲学的地方称为“书院”,主要是校勘经典、辨明典章、收罗人才。( )
6.中国科举时代,学校里的幼童称为“童生”。( )
7.优秀的人才称为“秀才”,俗称“相公”,是一般儒生的通称。( )
8.古代向朝廷荐举人才,泛称贡士,唐以后亦称科举制度为贡举。( )
9.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 )
10.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
11.明清时期每隔三年举行一次乡试,称为“大比”。乡试是科举考试的开端,所以称为大比。乡试之年称为大比之年。( )
12.明清时期在省城,每三年举行一次乡试,因于秋季举行,所以又称秋试、秋闱,考中者为举人。举人参加的科举考试为会试,每三年一次,因在春季举行,也叫春试、春闱,因其由礼部主办,又称为礼闱。( )
13.科举时代最高一级的科举考试,因在皇宫内大殿上举行而被称为“殿试”,亦称廷试。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为状元,第二、三名分别为榜眼、探花。( )
14.状元是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一种称号,指在最高级别的殿试中获得第一名的人。 ( )
六、生活文化
(一)服饰、器物
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冠冕是贵族男子的头衣,平民男性的头发则以头巾为主,贵族则在冠之下附巾。如葛巾、幅巾、纶巾等。( )
2.笄,是簪的古称。将头发梳起来,用笄固定住。古代女子十五岁则被称作“及笄”。( )
3.古代将上下身分为两件的衣服,总称“衣裳”,这里的“衣”和“裳”是两个词,“衣”指上身的衣服,“裳”指下身的衣服,也叫“裙”。( )
4.短褐,用麻或毛捻成线编织的粗衣,不但重,无光华,而且不暖。对地位低下的人来说,则为平时所穿,因此“短褐”成了平民的标志。( )
5.袖,又称“袂”,古语“联袂”就是连在一起拉着手的意思。( )
6.黔首,以黑巾裹头,代指平民,即本业为农业与小手工业,末业为小商贾等各种不事生产的人。( )
7.白丁,古代平民着白衣,故常以“白丁”称呼平民百姓;布衣、麻衣,借指平民。( )
8.青衫,黑色的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黑色。后人也常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凄切。( )
9.“笏”又称“笏板”,当纸张还没有发明的时候,文字都记录在上面,上朝的时候可以提醒自己重要的事情。( )
10.“席”是跪坐时用的垫子。这是由于最初中国人是席地而坐的,坐的时候,比较庄重的坐姿是跪坐。( )
(二)饮食、灶具
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1.“觥”是古代一种椭圆形,三足或四足的盛酒器,上部或侧面有提梁;“筹”本来是竹片或木片,用来计数,华丽些的也可以用象牙等珍贵材料制作。后来指在喝酒时用以计数的工具。( )
12.“鼎”用于煮肉和盛肉。鼎有圆形三足和方形四足两种,现存的鼎中,最著名的要数司母戊鼎。青铜鼎非常贵重,非大贵族不能使用。( )
13.“箪”是一种像小筐的竹器,古代用它来盛饭。( )
(三)交通出行
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4.在中国周代,马车就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普及。根据马的数量,可以对车有不同的称呼:骈就是两匹马拉车,骖就是三匹马拉车,驷就是四匹马拉车。( )
15.古代的轿子叫肩舆或腰舆,其区别是肩舆上肩抬,而腰舆抬在腰间。最早叫“辇”,本来是人推的车,后来成为专用的车或者轿子。( )
16.“轼”是指马车前部栏杆上的一块横木,“辙”是指车在泥土路上碾过的痕迹。( )
17.最初的田猎是一种非常严肃的军事和祭祀活动,后来田猎的制度消失,对贵族们来说,打猎成了休闲活动。( )
(四)古代刑罚
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8.刺配:脸上刺了字,发放送往远地充军。刺,即黥刑,在罪犯额面或肌肤上刺上字,用墨染上颜色;配,发往远地充军。( )
19.刖刑,又称剕刑,指砍去受罚者左脚、右脚或双脚的酷刑。( )
20.笞刑,用竹板或荆条打人背部或臀部。笞刑打十至五十下。杖刑,用大荆条、大竹板或棍棒抽击人的背、臀或腿部。杖刑打五十至一百下。( )
21.戮刑,戮有羞辱和耻辱之意。戮刑视为奇耻大辱。戮分为生戮和死戮。生戮即先将犯人示众,然后再杀死;死戮是先将人杀死,然后再陈尸示众。( )
22.宫刑又称腐刑,是仅次于死刑之刑。因犯人阉割后畏风须暖,要在蓄火如蚕室之宫刑狱中将养百日,所以宫刑也叫作隐宫、下蚕室。( )
23.炮烙:下面点火把铜器烧热,让人赤脚在上面走,使人掉进火中烧烫而死。汤镬:把人放入大鼎或大镬,用滚汤将人活活煮死的酷刑。菹醢:把人剁成肉泥,制成肉酱。( )
24.车裂即五马分尸,就是把受刑人的头跟四肢套上绳子,由五匹快马拉着向五个方向急奔,把人撕成六块。凌迟,即民间所说的“千刀万剐”,处死人时将人身上的肉一刀刀割去,是一种肢解的惩罚,即包含身体四肢的切割、分离。( )
题组二 综合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徐俭,一名众。幼而修立,勤学有志操,汝南周弘正重其为人,妻以女。梁太清初,起家豫章王府行参军。侯景乱,陵【注】使魏未反,俭时年二十一,携老幼避于江陵。梁元帝闻其名,召为尚书金部郎中。尝侍宴赋诗,元帝叹赏曰“徐氏之子,复有文矣”。江陵陷,复还于京师。永定初为太子洗马,迁镇东从事中郎。天嘉三年,迁中书侍郎。太建初,广州刺史欧阳纥举兵反,高宗令俭持节喻旨。纥初见俭,盛列仗卫,言辞不恭,俭曰:“吕嘉之事,诚当已远,将军独不见周迪、陈宝应乎?转祸为福未为晚也。”
纥默然不答,惧俭沮其众,不许入城,置俭于孤园寺,遣人守卫,累旬不得还。纥尝出见俭,俭谓之曰:“将军业已举事,俭须还报天子,俭之性命虽在将军,将军成败不在于俭,幸不见留。”纥于是乃遣俭从间道驰还。高宗乃命章昭达率众讨纥,仍以俭悉其形势,敕俭监昭达军。纥平高宗嘉之赐奴婢十人米五百斛除镇北鄱阳王谘议参军兼中书舍人累迁国子博士大匠卿余并如故。寻迁黄门侍郎,转太子中庶子,加通直散骑常侍,兼尚书左丞。以公事免。寻起为中卫始兴王限外谘议参军,兼中书舍人。又为太子中庶子,迁贞威将军、太子左卫率,舍人如故。后主立,授和戎将军、宣惠晋熙王长史,行丹阳郡国事。俄以父忧去职。寻起为和戎将军,累迁寻阳内史。为政严明,盗贼静息,迁散骑常侍,袭封建昌侯,入为御史中丞。俭性公平,无所阿附,尚书令江总望重一时,亦为俭所纠劾,后主深委任焉。又领右军。祯明二年卒。
(节选自《陈书·徐俭传》)
【注】 陵,即徐陵,徐俭之父,南朝著名文人。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纥平/高宗嘉之赐/奴婢十人/米五百斛/除镇北/鄱阳王谘议参军兼中书舍人/累迁国子博士/大匠卿/余并如故/
B.纥平/高宗嘉之赐/奴婢十人/米五百斛/除镇北鄱阳王谘议/参军兼中书舍人/累迁国子博士/大匠卿余/并如故/
C.纥平/高宗嘉之/赐奴婢十人/米五百斛/除镇北鄱阳王谘议参军/兼中书舍人/累迁国子博士/大匠卿/余并如故/
D.纥平/高宗嘉之/赐奴婢十人/米五百斛/除镇北鄱阳王/谘议参军兼中书舍人/累迁国子博士大匠卿余/并如故/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郎中,官名,本是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遣。
B.洗马,官职名,汉时亦作“先马”“前马”,为太子属官,掌侍从,太子出行时为前导。
C.迁,古称官职调动,一般指升职。最早也指迁谪、放逐,《史记》有“顷襄王怒而迁之”。
D.父忧,为“丁父忧”的省写。“丁忧”是古代官员父母亲去世后停职五年的制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徐俭素有才德,颇受认可,汝南周弘正认可徐俭的为人,把女儿嫁给他;梁元帝在宴席上也叹赏他的文采。
B.徐俭临危不乱,安然脱困。徐俭奉诏出使,却被叛军软禁于城外,他从容面对,阐明形势,安然脱离困境。
C.徐俭为政严明,治理有方。徐俭的仕途坎坷不顺,但他为政严肃而公正,他治理的地方盗贼都停止了活动。
D.徐俭不阿权贵,坚持正义。徐俭不阿附势要,尚书令江总声威重极一时,也被徐俭弹劾,后主对他非常信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建初,广州刺史欧阳纥举兵反,高宗令俭持节喻旨。
译文:
(2)高宗乃命章昭达率众讨纥,仍以俭悉其形势,敕俭监昭达军。
译文:
课时作业(九) 古代文化常识
题组一 文化常识分类梳理与拓展
一、官职沿革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二、姓名称谓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三、节日习俗
1.√ 2.√ 3.√ 4.√ 5.√ 6.√
四、天文地理
1.√ 2.√ 3.√ 4.√ 5.√ 6.√ 7.√
五、教育科举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六、生活文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题组二 综合训练
1.解析: “赐奴婢十人”“米五百斛”,是嘉奖的具体内容,做动词谓语“赐”的宾语,“赐”之前断开,排除A、B;“镇北鄱阳王谘议参军”是官职名称,之间不断开,排除B、D。故选C。
答案:C
2.解析:D项,“‘丁忧’是古代官员父母亲去世后停职五年的制度”错误,应该是“停职三年”。“丁忧”指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道德礼仪制度,后世往往指用于拥有官吏身份之人。遭逢父母的丧事,也称“丁艰”。根据儒家传统的孝道观念,朝廷官员在位期间,如若父母去世,则无论此人任何官何职,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辞官回到祖籍,为父母守制二十七个月,这叫丁忧。故选D。
答案:D
3.解析:C项,“徐俭的仕途坎坷不顺”错误,徐俭仕途一直挺顺利,从“豫章王府行参军”一路做到“御史中丞”,没有仕途不顺。故选C。
答案:C
4.解析:(1)举,带领;持节,带着信物(符节)作为验明身份的凭借;喻旨,传达、宣读圣旨。(2)乃,于是;仍以,又因为;“悉”,熟悉;敕,诏令。
答案:(1)太建初年,广州刺史欧阳纥起兵反叛,高宗命令徐俭持带信节宣读圣旨。
(2)高宗于是就命章昭达率领部众讨伐欧阳纥,又因为徐俭熟悉那里的形势,诏令徐俭监理昭达军务。
【参考译文】
徐俭又名众。从小修身而有所成就,勤奋好学志行操守好,汝南周弘正看重他的为人,把女儿嫁给他为妻。梁太清初年,出仕为豫章王府行参军。侯景作乱时,徐陵出使魏未回朝,徐俭当时二十一岁,携老带幼到江陵避难。梁元帝听说他的名声,召他任尚书金部郎中。他曾经陪从元帝宴会而赋诗,元帝赞赏说“徐家的孩子,又是有文才的”。江陵沦陷,徐俭又回到京城。永定初年为太子洗马,升迁为镇东从事中郎。天嘉三年,调任中书侍郎。太建初年,广州刺史欧阳纥起兵反叛,高宗命令徐俭持带信节宣读圣旨。欧阳纥起初见徐俭时,排列许多卫队器仗,言语间颇不尊重,徐俭说:“吕嘉的故事已久远了些,将军难道没看到周迪、陈宝应的事吗?变祸为福还不算晚啊。”
欧阳纥默然不答,担心徐俭使他的部众颓丧,不准徐俭入城,把徐俭安置在孤园寺,派人守卫,几十天不能返回。欧阳纥曾经出城会见徐俭,徐俭对他说:“将军已经起事,我徐俭须回去向天子报告,我的性命虽然在将军掌握中,可将军的成败却不在于我徐俭,徐俭以不再被留为幸。” 欧阳纥于是打发徐俭从小路骑马奔回。高宗于是就命章昭达率领部众讨伐欧阳纥,又因为徐俭熟悉那里的形势,诏令徐俭监理昭达军。平叛结束后,高祖嘉奖徐俭,赏赐奴婢十人,米五百斛,授镇北鄱阳王谘议参军,兼中书舍人。不久升任国子博士、大匠卿,其余任职照旧。不久升任黄门侍郎,转太子中庶子,加通直散骑常侍,兼尚书左丞。后因公事免职。不久又起用为中卫始兴王限外谘议参军,兼中书舍人。又为太子中庶子,迁贞威将军、太子左卫率,中书舍人照旧兼任。后主即位,授和戎将军、宣惠晋熙王长史,行丹阳郡国事。随后因父丧去职。不久起用为和戎将军,再调至寻阳内史。为政严明,盗贼肃而公正都停止了活动。升任散骑常侍,袭封建昌侯,入朝为御史中丞。徐俭秉性公正平和,不阿附势要,尚书令江总声威重极一时,也被徐俭纠察弹劫,后主对他非常信任。又领右军。祯明二年去世。
9第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