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课时作业(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课时作业(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4-17 09:45: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课时作业
一、单选题
1.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文官考试的内容和宗旨是参照欧美文官考试模式设计的,在考试的程序上沿袭了自宋代以来就形成的闺围制和弥封制,阅卷者要在阅卷处单独封闭阅卷,直到批阅完后方得自由。这说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文官考试制度( )
A.有效杜绝了考试舞弊 B.中西合璧的色彩浓厚
C.践行了五权宪法理念 D.对阅卷者素质要求高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延续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时期形成的干部制度。在干部选拔任用、考核、调配等工作中,首先强调政治标准,即干部要具有坚定的党性立场、为人民服务的职业道德、革命的精神和良好的修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干部制度强调政治标准( )
A.忽视了干部的专业管理知识与业务能力
B.有利于构建和完善竞争性干部选拔制度
C.有利于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D.忽视了改变干部队伍来源的结构性缺陷
3.2018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将原来第三章章名“职务与级别”修改为“职务、职级与级别”,将“领导职务”“非领导职务”调整为“领导职务”“职级”,明确了领导职务、职级层次的划分,确立了职级与待遇挂钩的制度。这一修订( )
A.扩大了公务员考试录用规模 B.标志着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
C.明确了严格考察的录用办法 D.有利于调动公务员的积极性
4.建国初期,采用的是各级党委分级管理干部的体制,即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各级党委负责管理本地区的干部;1955年末,党中央决定,建立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统一管理下的分部分级管理干部体制。这一变化( )
A.是为适应大规模经济建设需要 B.反映了我国干部管理体制的成熟
C.有利于培养综合型全面型干部 D.推动了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
5.汉武帝时刺史的职权,有明确的规定,即“奉诏六条察州”,其中第一条就是“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由此可见
A.中央政权加强对地方控制 B.推恩令后王国威胁未解除
C.宗法制恢复扰乱地方秩序 D.刺史制度有利于地方吏治
6.从2000年开始,以提升西部地区公务员领导能力为核心的"东西部公务员对口培训工程"正式运行。在山东省的帮助下,新疆对口培训的公务员指导农民普遍种植了大棚蔬菜,大大增加了农民的收入,结束了新疆冬天吃菜靠内地运输和菜窖储藏的历史。据此可知,该培训工程起到的作用是( )
A.加大财政投入推进经济转型 B.创新人才培养促进共同繁荣
C.加强民间交流推动地区发展 D.促进东西竞争形成优势互补
7.1989 年,国家人事部在政府工作人员录用考试中首次加入能力测试,但此时,能力测试在笔试中所占比重只有 10%。1992 年能力测试占比已达 40%。而到了 1995 年,能力测试基本上已与知识测试平分秋色。这一转变( )
A.扩大了公务员的考录范围 B.折射干部管理的科学化
C.说明实践经验是考试重点 D.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8.下表是清末学堂数据统计表(部分),它表明( )
学堂 时间 初等学堂 中等学堂 高等学堂 师范学堂
学堂数 学生数 学堂数 学生数 学堂数 学生数 学堂数 学生数
1907 34650 918586 419 31682 455 35671
1908 41379 1192721 440 36264
1909 51678 1532746 460 40468 110 20267 415 28572
——根据周予同《中国现代教育史》第138、178、221、274页数字制A.清末新政较重视实用人才的培养 B.清末基本实现初等教育的普及
C.选官制度调整推动学堂教育发展 D.中国教育近代化由此拉开帷幕
9.1931年国民政府的第一次高等考试,学习西方文官制度,在考试内容上是新的,而在其他方面采取了古代科举的一些方法,最明显的是此次考试采用扃(jiōng)闱制。全体典试委员宣誓就职后,即进入考场,并立即关闭大门,贴上封条,从此断绝与外界的一切联系,直到考试结果出来发榜以后,才撕下封条,恢复“自由”。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A.考试流于形式无法体现选拔性 B.科举制还依然存在并发挥重要作用
C.用传统选拔人才的方法选拔现代人才 D.此次考试可谓中西结合,力求公平公正
10.当1905年科举制度废除后,清政府逐渐失去了对乡村社会教化主体的控制,使得乡村社会的教化呈现出一种空前的失范状态,地方社会对中央的向心力于是逐步消失殆尽。据此,当时乡村教化结构的变化
A.最终使得科举制迅速瓦解
B.表明清朝中央集权开始丧失
C.直接导致清政府走向灭亡
D.凸显了晚清政治结构的变化
11.南京国民政府的各类各级文官选拔考试都把国民党党义作为必考科目,党义不及格者无论其他各科成绩如何都不能录取,但各地方实力派以自行举行文官考试的方法与中央对抗。这表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文官制度( )
A.实施过程中出现拉帮结派的现象 B.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和平等性
C.实行中央统一管理下的分类管理 D.无法真正实现文官中立地位
12.民国时期官员选拔制度的主体是( )
A.按军功选拔官员 B.以考试选拔官员
C.按品德选拔官员 D.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
13.1910年宣统皇帝发布上谕,北洋大学堂毕业生考列“最优等”的学生,“均赏给进士出身,授为翰林院编修”,其他“考列中等”的毕业生,则赏给进士出身,令各部“尽先补用”。据此可知( )
A.科举制度尚未完全废除 B.近代文官考试思想开始孕育
C.学堂选官制度正式设立 D.官员选拔与近代教育相结合
14.孙中山曾指出:“讲到国家的政治,根本上要人民有权;至于管理政府的人,便要付之于有能的专门家..........练兵打仗便要用军事家,开办工厂便要用工程师,对于政治也知道要用专门家。”据此可知,孙中山在近代文官制度的构想上( )
A.主张官吏是人民的公仆 B.注重官员的专业素养
C.强调选举与考试相结合 D.借鉴了西方政治制度
15.孙中山先生曾说:“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来还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近代以来我国又借鉴西方文官制度,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务员制度。以下对中国选官制度的发展历程排序正确的是( )
①废除科举制度 ②设立学堂选官 ③采用考试和甄别 ④实行干部制度
A.②③①④ B.①②④③ C.②①③④ D.②①④③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退休,古代称为致仕。中国古代官员退休制度早在夏、商时就已经存在,即所谓的“养老”,老是指70岁以上的人。秦汉时期;官吏可以因病乞退、告老还乡的致仕制度逐渐发展起来。隋唐时期,官员退休纳入令典。“诸职事官七十听致仕"。 除年龄条件外,身体健康状况也是退休的重要条件。“年虽少, 形容衰老者,亦听致仕"。此外,还有侍亲养老的规定,即至亲亲属中有年80岁以上及有重病在身者,可享受“侍丁”的待遇,即离职养亲,称为“归侍”或“终养”。明清是官员退休制度日益成熟和完善时期,有比较完整的制度规定,举凡退休条件、待遇,以及安置与管理,都有明确的规定。
——摘编自柏桦《中国古代官员退休制度与思考》
材料二新中国建立后制定的第一个退休人员处理办法规定:年龄50岁、工龄满10年均可退休,不分男女、不分干部和工作,没有身体状况方面的要求。1951 年国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和1955年颁布的《关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退休处理暂行办法》等,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退休福利制度陆续出台。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行的退休制度在运行中巳经开始了渐进的变化和改革。1983 年,《国务院关 于高级专家离休退休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和《国务院关于延长部分骨干教师、医生、科技人员退休年龄的通知》规定,部分高级专家、骨干教师、医生、科技人员根据本人条件并经相关部门的批准可适当延长退休年龄1到5岁甚至10岁。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规定,符合国家法定退休年龄或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公务员都应当退休,公务员满足提前退休三个条件之一:(1)工作年限满30年; (2) 工作年限满20年,距法定退休年龄少于5年; (3) 符合提前退休其他规定的。本人自愿提出申请,经任免机关批准,可以提前退休。
——摘编自王进《中国弹性退休制度改革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退休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新中国建立的退休制度并谈谈你对退休制度的认识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纵观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的发展趋势,其选拔范围在不断的走向扩大和开放,逐渐由统治阶级内部选拔发展到向全社会开放。隋唐时期,中国再度实现了大一统,创立科举制,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向社会各阶层人士敞开了入仕的大门,使封建政府可以从社会各阶层吸纳大量优秀人才进入各个管理部门。
——摘编自张国安《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及其现代借鉴》
材料二: 1883年,国会通过了《彭德尔顿法》,首次确立了美国联邦政府官吏管理的竞争考试和功绩制、职务常任以及政治中立三项原则,成为美国政府人事管理制度的一次革命性变革。美国在选拔和任用文官时,更看重应聘者的专业才能和解决某些专业问题的本领,因为在美国人心目中,政府官员最好是某一领域的专家或权威者。1978年,卡特政府改革通过的《文官制度改革法》在联邦政府文官录用中对妇女、黑人和其他少数族裔予以适当照顾。文官制度建立之后,随着时代的变迁,它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摘编自郑易平等《美国文官制度的建立与改革对其政治制度稳定性的影响》
材料三:民国时期的文官制度总体上以西方文官制度为蓝本,同时汲取了科举制的合理成分,带有中西合壁的味道。民国时期的文官制度在法制化道路上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的进程。有关文官考试、任用、薪俸、抚,恤等相关的法律体系从无到有,逐渐形成和完备。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党派性则更加浓厚,一切文官均需为,国民党的一党私利服务,成为实际上的“党务员”。军治色彩则在北京政府时期体现得最为明显,军阀之间相,互割据,凭借自己的军事势力,制造政潮,以军压政。
——摘编自陶继波等《民国时期文官制度发展概述》
材料四:2006年1月正式实施的《公务员法》标志着公务员考录制度迈入法制化轨道。2007年11月,中组,部、原人事部下发了《公务员录用规定(试行)》,公务员考录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截至2012年,全国共考录,公务员160万人。
——摘编自韩磊《公务员考录制度的评价标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文官选拔的特点和作用。
(2)根据材料二,概括美国文官制度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说明民国时期中国文官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时期中国文官制度确立的背景。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推行公务员考录制度的意义。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根据材料“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文官考试的内容和宗旨是参照欧美文官考试模式设计的,在考试的程序上沿袭了自宋代以来就形成的闺围制和弥封制,阅卷者要在阅卷处单独封闭阅卷,直到批阅完后方得自由。”可知,南京国民政府的文官考试,既沿袭了宋代以来的考试程序,又参考了欧美文官制度在考试内容和宗旨上的模式设计,说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文官考试制度具有中西合璧的浓厚色彩,B项正确;有效杜绝了考试舞弊,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践行了五权宪法理念,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对阅卷者素质要求高,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2.C
【详解】根据题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延续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时期形成的干部制度,在干部选拔任用中,首先强调政治标准,要求有坚定的党性立场、为人民服务的职业道德和革命精神,强调干部制度的政治标准有利于发挥党员干部的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C项正确;干部选拔任用首先强调政治标准,并非忽视干部的专业管理知识和业务能力,排除A项;干部选拔首先强调政治标准是干部选拔中的首要考虑因素,不能体现干部选拔制度的完善,排除B项;强调政治标准与干部队伍的来源的结构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3.D
【详解】根据“明确了领导职务、职级层次的划分,确立了职级与待遇挂钩的制度”可知,这一修订将职务、职级等与待遇挂钩有利于调动积极性,D项正确;这一修订有利于调动公务员的积极性,并不是在扩大公务员的录取规模和严格录用办法,排除AC项;这一修订并不是公务员制度形成的标志,排除B项。故选D项。
4.A
【详解】随着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和经济建设的到来,干部数量迅速增加,大部分干部正向着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党委集中统一管理干部的体制在运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带来的弊端开始突显出来。因此,党对现行管理干部的体制必须加以改变。A项正确;“干部管理体制的成熟”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培养综合型全面型干部”是新时代对干部提出的要求,排除C项;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是在1949-1952年,这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5.A
【详解】汉武帝时刺史职责“奉诏六条察州”第一条是针对地方豪强势力的,即限制地方豪强大族兼并土地,反对其横行乡里,以防地方豪强势力做大,通过打击限制地方豪强势力,控制,故A项正确;材料所述的监察对象是地方豪强势力,并未提及王国势力,故B项错误:C项,秦汉以后的地方豪强势力的膨胀并非是先秦宗法制的恢复,只是受宗法制的影响而已,故C项错误;材料只提及了豪强势力问题,不能得出吏治好坏结论,故D项错误。
6.B
【详解】根据材料“2000年开始,以提升西部地区公务员领导能力为核心的‘东西部公务员对口培训工程’正式运行”可知,2000年以后,国家通过运行“东西部公务员对口培训工程”,引导东部地区公务员对西部地区公务员的指导培训,提升西部公务员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对推动西部经济发展,增加人民收入具有重要的意义,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关于推进经济转型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东西部公务员之间的交流,而非民间交流,排除C项;促进东西竞争,形成优势互补,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7.D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1992 年能力测试占比已达 40%。而到了 1995 年,能力测试基本上已与知识测试平分秋色。”可见重视能力测试,能够适应相应的技术工作需求,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D项正确;材料体现政府工作人员录用考试内容的变化,并非扩大公务员的考录范围,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干部管理的内容,排除B项;根据材料信息“能力测试基本上已与知识测试平分秋色。”无法得出实践经验是考试重点,排除C项。故选D项。
8.C
【详解】从材料数据可知,这一时期各类学堂数量及学生人数总体上呈增长趋势,结合所学知识,1901年,清政府通令各省书院一律改为大学堂,各府、州、县学改为中小学。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学堂选官制度由此设立,1906年科举制被废,育人、取才合于学校一途,C项正确;材料信息只体现人数增多,并未涉及学堂教学的具体内容,因此无法判断出清末新政较是否重视实用人才的培养,排除A项;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洋务运动时期就已经开始教育近代化,排除D项。故选C项。
9.D
【详解】据材料可知考试内容是新的,但采取了科举考试的保密方法,采用扃(jiōng)闱制,这是为了更加公平公正,D正确;据材料信息无法判断最终考试结果,排除A;1905年科举制已经被废除,排除B;此次考试借鉴了传统的人才选拔方法,但也有西方文官考试制度的成分,排除C。
10.D
【详解】A选项表述错误,科举制度的瓦解是乡村教化结构变化的原因而是结果;B选项表述错误,早在太平天国运动期间,地方督抚势力就已经慢慢崛起,在八国联军侵华期间出现了东南互保,为此并非在1905年清朝的中央集权才开始丧失;C选项表述错误,辛亥革命才直接导致清政府灭亡;D选项符合题意,通过“地方社会对中央的向心力于是逐步消失殆尽”可以推知清朝晚期的政治结构的变化。
11.D
【详解】根据材料,南京国民政府的文官选拔考试把国民党党义作为必考科目,意在加强文官对国民党政府的认同和支持,是为维护国民党一党专政服务的,无法真正实现文官中立地位,D项正确;南京国民政府不能实现对全国文官考试的统一领导,这与当时军阀割据的情况有关,“拉帮结派”的说法不恰当,排除A项;将国民党党义作为必考科目,为国民党党员进入政府大开方便之门,限制了不同政见者进入政府,有违开放性、平等性原则,排除B项;根据材料“各地方实力派以自行举行文官考试的方法与中央对抗”,得出国民政府未能实现对文官考试的统一管理,排除C项。故选D项。
12.B
【详解】依据题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以考试选拔官员是民国时期官员选拔制度的主体,B项正确;军功爵制是按军功选拔官员,排除A项;察举制是按品德选拔官员的,排除C项;科举制是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排除D项。故选B项。
13.D
【详解】根据材料“赏给进士出身,授为翰林院编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末年,北洋学堂的学生被赐予进士,并可以为其他部门任用选拔,反映了官员选拔与近代教育相结合,D项正确;1905年,科举制度被废除,排除A项;B项错在开始一词,排除B项;C项材料无从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
14.B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孙中山意在强调文官在管理政府工作时候,应突出专业素养,要用“专门家”,B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官员的专业素养,并未体现官吏是人民的公仆、选举与考试相结合和西方政治制度,排除ACD项。故选B项。
15.C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建立了学堂选官制度 ;1905年,清廷宣布废除延续了1300年的科举制度;北洋政府时期,选拔官员主要采用考试和甄别两种方式;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实行干部制度,因此先后顺序为②①④③,C项正确;其它选项不符合史实,排除A、B、D项。故选C项。
16.(1)特点:起源早并逐步发展,主要适用于官员群体,与官僚政治相适应,服务于专制皇权的需要,得到历代王朝重视;制度执行具有一定的随意性(人治色彩)。
(2)评价:新中国的退休制度是在新中国建立后建立起来的,是适应当时的实际情况的,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退休制度也在不断地进行调整以迎合社会发展的需要。认识:退休制度应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调整以适应人民的需要。
【详解】(1)特点根据“中国古代官员退休制度早在夏、商时就已经存在”可知起源早并逐步发展;综合材料内容可知,中国古代的退休制度主要适用于官员群体,与官僚政治相适应,服务于专制皇权的需要;根据这些退休制度的内容可知,退休制度得到历代王朝重视;制度执行具有一定的随意性。
(2)根据“新中国建立后制定的第一个退休人员处理办法规定:年龄50岁、工龄满10年均可退休,不分男女、不分干部和工作,没有身体状况方面的要求”可知新中国的退休制度是在新中国建立后建立起来的,是适应当时的实际情况的,根据“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行的退休制度在运行中巳经开始了渐进的变化和改革”可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退休制度也在不断地进行调整以迎合社会发展的需要。综合材料可得到的认识是退休制度应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调整以适应人民的需要。
17.(1)特点:具有面向社会的开放性;具有公开竞争的平等性;具有择优录取的选拔性。
作用:促进了官员素质的提高;推动了社会不同阶层的流动;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选拔了大量人才,有利于社会的公正公平。
(2)特点:立法规范;注重专业能力;录用群体广泛
(3)特点:中西结合:党派性强;军治色彩浓厚;制度逐步完善。
背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西方文官制度的传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确立。
(4)意义:推动了干部队伍的年轻化和专业化以及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公平与公正。
【详解】(1)关于特点,根据材料一“其选拔范围在不断的走向扩大和开放,逐渐由统治阶级内部选拔发展到向全社会开放”得出具有面向社会的开放性;根据材料一“隋唐时期,中国再度实现了大一统,创立科举制,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向社会各阶层人士敞开了入仕的大门,使封建政府可以从社会各阶层吸纳大量优秀人才进入各个管理部门”得出具有公开竞争的平等性;具有择优录取的选拔性。关于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促进了官员素质的提高、推动了社会不同阶层的流动、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选拔了大量人才,有利于社会的公正公平等方面思考作答。
(2)根据材料二“883年,国会通过了《彭德尔顿法》”、“卡特政府改革通过的《文官制度改革法》”得出立法规范;根据材料二“美国在选拔和任用文官时,更看重应聘者的专业才能和解决某些专业问题的本领”得出注重专业能力;根据材料二“在联邦政府文官录用中对妇女、黑人和其他少数族裔予以适当照顾”得出录用群体广泛。
(3)关于特点,根据材料三“民国时期的文官制度总体上以西方文官制度为蓝本,同时汲取了科举制的合理成分,带有中西合壁的味道”得出中西结合;根据材料三“国民党的一党私利服务,成为实际上的‘党务员’”得出党派性强;根据材料三“军治色彩则在北京政府时期体现得最为明显,军阀之间相,互割据,凭借自己的军事势力,制造政潮,以军压政”得出军治色彩浓厚;根据材料三“有关文官考试、任用、薪俸、抚,恤等相关的法律体系从无到有,逐渐形成和完备”得出制度逐步完善。关于背景,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可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西方文官制度的传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确立等方面思考作答。
(4)关于意义,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可知,推动了干部队伍的年轻化和专业化以及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公平与公正。
【点睛】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