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6张PPT)
——湘教版必修二 2·3——
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
Urbanization process and its impact
20世纪70年代黄浦江
日新月异的浦江两岸(摄于2016年)
3
01
什么是城镇化
又叫城市化
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城镇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的居民聚居地。
TOWNS
VILLAGES
乡村是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人口分布较为分散的地方。
劳动力逐渐由
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乡村景观逐渐
转化为城市景观
结合图文材料,说出变化
1324万
538万
54万
1911年
1949年
1990年
读上海市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变化图,说明发生的变化
城市人口规模不断增加(如今2418万)
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城镇化(城市化):
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城市化的表现
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
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三产业
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思考:
A城市总人口为100万,城市人口90万;B城市总人口1000万,城市人口300万,哪座城市城市化水平高?
A:
B:
我们通常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衡量城市化水平的高低。
上海|浦东陆家嘴一带景观的变化
2013
1987
结合图中上海的变化,思考城镇化的主要动力是什么?
经济发展是城镇化的主要动力
一般来说, 经济越发达,城镇化水平就越高,反之就越低
城镇化的
主要动力
社会经济
发展
农业发展
工业发展
第三产业发展
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
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
提供就业机会
城镇化的动力机制
剩余劳动力
在城镇化起步阶段,农业发展是城镇化的基本动力。
工业是城镇经济的主要支柱,加速了非农产业和大量人口向城市集中;
城镇化的人口和产业集聚为工业化带来规模效应,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
在城镇化的不同发展阶段,其主导驱动力有所不同。在城镇化刚起步阶段,农业生产为工业提供了原材料,为城镇发展提供市场,所以农业经济的发展是城镇化最基本的动力。查阅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城镇化的相关资料,分析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城镇化影响因素的异同。
同: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
异:长三角→城市间的协调合作;承接日本等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
珠三角→侨乡投资;毗邻港澳,承接港澳的产业转移;
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百强县(市)省域分布
浙江省:
乡镇企业→工业化→城镇化
1984年8月4日
1991年7月23日
2008年7月5日
2016年3月5日
下图为不同年份杭州市主城区及附近地区的遥感影像,其中红色表示植被,分辨率为30米。读图,完成相关任务。
(1)结合地图资料,判读图中代表杭州城区的影像色调,并勾画出图中杭州城区的大致范围。
(2)查阅杭州市1984年、1991年、2008年、2016年的市区的人口和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制作人口、经济总量等变化曲线,简要说明人口、经济增长与杭州城区空间扩张的关系。
1984 1991 2008 2016
杭州市区人口(万) 122.29 134.97 820.20 918.8
GDP(亿元) 69.47 227.95 4850.59 11709.45
城镇人口数量增长,
城镇空间扩张。
经济越发达,城镇化水平越高。
18世纪中叶
世界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很低,不到2%
自18世纪中叶开始,欧美各国相继经历了工业革命,城镇化开始加快发展
工业革命
01-世界城镇化的历程
19世纪
20世纪
20世纪以来,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城镇化的速度、规模、范围都达到了空前的程度,世界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迅速上升
世界城镇人口比例54.3%
2016年
在19世纪的100年里,世界人口增加了70%,城镇人口增加了340%,1900年世界城镇人口比例提高到13.3%
13.3%
01-世界城镇化的历程
时间
40
60
80
100
20
城市人口比重 / %
城镇化进程示意
初期阶段
中期阶段
后期阶段
30%
70%
水平低,增长缓慢
水平较高,增长迅速
水平高,增长趋缓甚至停滞
体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
02
城镇化的地域差异
城镇化的地域差异
世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1800~2000年)
城市人口比重 / %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1800
1825
1850
1875
1900
1925
1950
1975
2000
年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全世界
项目 发达 国家 发展中
国家
起步时间
水平
目前速度
所处阶段
早
晚
高
较低
趋缓甚
至停滞
迅速
后期
成熟
初期或
中期加速
工业革命以后
政治上的独立
民族经济的发展
世界城镇化水平示意图
Schematic diagram of world urbanization level
发达国家的城镇化
有些大城市由于过度扩张,出现了郊区化和逆城市化现象
城市化
中心城区
郊区
农村
图例:
郊区
城市化
逆城市化
为了减轻中心城区压力,一些大城市在周边建设了一系列卫星城和工业区
逆城市化
①生活成本上升;
②环境质量下降;
中心城区的推力:
乡村的拉力/吸引力:
①环境质量好;
②基础设施逐渐完善;
阻力减小:
交通条件的改善,私人小汽车的普及。
1.由图可知( )
A.19世纪50年代,伦敦都市区城镇化水平达到最高
B.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外伦敦人口数量减少
C.20世纪50年代,伦敦都市区开始出现逆城镇化
D.20世纪10年代至70年代,内伦敦闲置住房减少
英国伦敦都市区可分为内伦敦与外伦敦(卫星城镇),是世界上城市化进程最早的区域之一,经历了“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的发展历程。下图示意19、20世纪内伦敦与外伦敦的年代人口增长率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C
B
2.下图与19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50年代期间伦敦都市区的城镇化阶段最相符的是( )
3.20世纪90年代以来,英国其他都市区仍处于逆城市化阶段,而伦敦都市区已进入再城市化阶段。下列现象中,可能导致伦敦都市区进入再城市化进程的是( )
A.国际年轻人口大量迁入
B.英国区域经济差异缩小
C.外伦敦外围建设绿化带
D.交通和通讯条件的改善
英国伦敦都市区可分为内伦敦与外伦敦(卫星城镇),是世界上城市化进程最早的区域之一,经历了“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的发展历程。下图示意19、20世纪内伦敦与外伦敦的年代人口增长率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A
活动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发展差异
城市化发展不合理
虚假城市化
滞后城市化
虚假城市化
城镇化水平远超经济发展水平。大量无业人员造成为贫困人口,只能选择在大城市边缘的公共土地上私建简陋住所,直至形成今天规模庞大的贫民窟。
拉丁美洲的贫民窟
过量的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人口膨胀还带来了就业难、看病难、治安恶化、环境污染等问题。墨西哥城号称全球最大“堵城”。平时十分钟的路程,堵车时至少要开一个小时。
巴西|贫民窟
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
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滞后城市化
城镇化水平落后于经济发展和工业化水平。经济发展的成果没有让国民共享,城市建设、基础服务设施没有惠及大众。
城镇的集聚效应得不到充分发挥。
印度、孟加拉国等南亚发展中国家
过多劳动力滞留在农村,导致农业规模经营难以展开,也使得城市丧失了经济集聚的功能,抑制了城市消费的增长,也阻碍了整个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对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及城市文明的普及都具有严重的阻碍作用。
印度|新德里
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
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两种不平衡
“虚假城市化”
城市水平明显超过了本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工业化水平,城市总体发展和基础设施相对落后。
南美洲最为突出。
里约热内卢
“滞后城市化”
城市化进程显著落后于相应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进程。
如:印度、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等国。
孟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显著拉动了城镇化进程。城镇人口快速增长,城镇数量不断增加,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1978—2020 年,我国城镇化水平由 17.9% 上升到 63.89%,平均每年约增长 1.0 个百分点。(起步晚,速度快)
我国的城镇化
起步发展阶段
过度发展阶段
调整阶段
严重停滞阶段
快速发展阶段
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城市化是滞后城市化的突出代表。1980年世界城市化水平为42.2%,发达国家为70.2%,发展中国家为29.2%,而中国城市化水平仅为19.4%。从城市化与产业结构的关系看,我国城市化明显滞后于工业化,与第三产业呈低水平上的相适应。1996年我国城市化率与工业化率(指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之比仅为0.69,远低于该比值1.4—2.5的合理范围。这一方面说明了我国城市化的滞后,另一方面也表明我国工业化过度地孤军深入。
我国的城镇化
起步发展阶段
过度发展阶段
调整阶段
严重停滞阶段
快速发展阶段
虽然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严重的滞后城市化现象,但在我国今后很有可能会出现城市的过度膨胀,即虚假城市化的情形。
我国城市化面临的最大压力是规模巨大的农村人口。从现在情况来看,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即使我国继续保持快速经济增长势头,并且经济发展能够带来许多的就业机会,但就业紧张的状况难以得到有效的缓解而且即使能提供足够多的就业机会,也无法在短期内提高大量农村人口的素质。所以,如果我们决策上稍有不慎,我国城市化就将有可能给城镇带来一个庞大的失业人群。
我国的城镇化
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现阶段我国城镇化的特点,完成表格内容。
快,呈加速发展的态势
经济迅速发展
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转移
经济欠发达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
基础建设不断完善,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城市生态环境得到初步改善,但仍不容乐观。
基本协调,也有问题,如劳动力就业问题。
工业提供劳动力就业,城市发展促进工业化的进程。
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业与城镇互动、资源节约和集约利用、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镇与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与互相促进的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
的推进
一是以人为核心,全面提高城镇化的质量;
二是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城镇群为主体形态;
三是借助城镇化推动乡村振兴;
四是优化城镇布局,统筹城乡发展;
五是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和能源,减少对自然界的干扰和破坏;
六是重视历史文化传承,城镇有记忆、有特色、有美丽的风光,让居民“望山见水”,记得住乡愁。
1
2
3
4
5
6
2.3我国的城镇化
城市群
指在较大的空间范围内,由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共同组成的城市群体,城市之间既有明确分工,更有密切联系,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
城市群的发展要依托发达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网络,目的是实现高度同城化和高度一体化。
我国城市群地区分布图
Regional distribution map of urban agglomerations in China
新型城镇化
的推进
一是以人为核心,全面提高城镇化的质量;
二是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城镇群为主体形态;
三是借助城镇化推动乡村振兴;
四是优化城镇布局,统筹城乡发展;
五是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和能源,减少对自然界的干扰和破坏;
六是重视历史文化传承,城镇有记忆、有特色、有美丽的风光,让居民“望山见水”,记得住乡愁。
1
2
3
4
5
6
2.3我国的城镇化
The influence of urbanization on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
城镇化
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城镇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要素 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形
气候
水文
生态
改变原有的地表形态,使地表趋向于平坦
改变下垫面的性质,产生热岛、雨岛效应,形成城市风
①城市人为热源多
②建筑物高大密集,散热不足
③下垫面比热容小,升温快
①城市热岛效应气流上升,水汽易凝结;
②凝结核多;
③高楼建筑阻慢云团移动,延长降雨时间
一、城镇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要素 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形
气候
水文
生态
改变原有的地表形态,使地表趋向于平坦
改变下垫面的性质,产生热岛、雨岛效应,形成城市风
破坏原有的河网系统,容易产生城市内涝
城市内涝
①来水多
②去水少
③蓄水空间不足
一、城镇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要素 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形
气候
水文
生态
改变原有的地表形态,使地表趋向于平坦
改变下垫面的性质,产生热岛、雨岛效应,形成城市风
破坏原有的河网系统,容易产生城市内涝
产生的“三废”,干扰和破坏所在地的生态环境
废气——大气污染
废水——水污染
废渣——固体废弃物污染
二、城镇化引起
的环境问题
大气污染
污染源 造成的结果和危害
工矿企业、
汽车尾气、
家庭炉灶和取暖等
使城市环境质量下降,
危害人类健康(烟雾、光化学烟雾、酸雨),
破坏土壤、水质、生物,腐蚀建筑物;
光化学烟雾:以20世纪40年代初期的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最为出名。由于洛杉矶处于依山临海的盆地中,一年中约有10个月出现逆温层。5~10月阳光强烈,全市250多万辆汽车排放大量的碳氢化合物、氮氧化物、一氧化碳,在阳光作用下形成以臭氧为主的光化学烟雾,刺激眼睛和上呼吸道粘膜,引起眼睛红肿和喉炎,使视觉敏感度和视力下降。
二、城镇化引起
的环境问题
污染源 造成的结果和危害
工业废水、
生活污水、
危害人类健康和动植物的生长
(水体富营养化、有害金属导致公害病等)
水污染
痛痛病:又称骨痛病。1955~1972年,日本富山县的铅、锌冶炼工厂排放含镉废水,污染了神通川水体,两岸农民利用污水灌溉水稻田,致使稻米含镉,居民食用含镉稻米和饮用含镉水而中毒。
水俣病:1953~1956年,日本熊本县水俣市,含甲基汞的工业废水污染了水俣湾水体,使鱼类中毒,人食毒鱼致病,甚至死亡。
二、城镇化引起
的环境问题
大气污染
污染源 造成的结果和危害
居民生活垃圾、
工业垃圾、
建筑垃圾、
危害人体健康和环境
固体废弃物污染
二、城镇化引起
的环境问题
大气污染
污染源 造成的结果和危害
交通、工业生产、
建筑施工、
社会活动;
影响人们休息、工作,甚至危害人体健康
噪声污染
二、城镇化引起
的环境问题
大气污染
污染源 造成的结果和危害
噪声污染
交通、工业生产、
建筑施工、
社会活动;
影响人们休息、工作,甚至危害人体健康
二、城镇化引起
的环境问题
大气污染
污染源 造成的结果和危害
城市建筑玻璃幕墙、城市灯光、夜晚汽车灯光
刺激人的视觉,诱发交通事故
光污染
下图反映了哪些城市病问题?
环境污染
交通拥堵
居住紧张(地价房租昂贵)
就业困难
社会秩序混乱
“城市病”
光污染
噪声污染
固体垃圾污染
水污染
大气污染
人口和产业活动密集(主要)
长期高强度的工业生产
不合理的城市规划
原因:
应对措施
(一)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
分散城市职能、减轻主城区压力
(二) 防治污染、加强绿化
控制污染物排放量,扩大城市绿地面积。
防治水污染:
①清洁生产;
②污水处理,达标排放;
防治大气污染:
①改善能源消费结构;
②改进燃烧技术;
③处理后达标排放;
防治固废污染:
①资源化(回收、堆肥、焚烧)
②减量化(破碎、压缩、焚烧)
③无害化(填埋等)
防治噪音污染:
①声源控制;
②传播途径控制;
③接受者防护;
# 阅读-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建设的目标是
发展更科学-管理更高效
社会更和谐-生活更美好
# 阅读-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建设的目标
对城市而言 慧城市通过智能化管理能够破解“城市病”
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
克服交通拥堵,消除安全隐患
对居民来说 智慧城市意味着上下班便捷、供水供电可靠
日常出行安全,家长打开手机就能看到孩子的情况
病人通过手机在家里看医生
对旅行者而论 智慧城市是一个触手可及的城市
无论走到哪里
只要轻轻一点,就可获取吃住行游购娱各类信息
下表是“我国不同时期的城镇用地年均增长率与城镇人口年均增长率统计表”。据表回答1~2题。
时期(年) 1985~1990 1991~2000 2001~2011
城镇用地年均增长率(%) 6.49 5.72 6.22
城镇人口年均增长率(%) 3.77 4.28 3.79
1.1985~2011年我国城镇人口人均城镇用地总体变化趋势为( )
A.先增后减 B.先减后增
C.不断增加 D.逐渐减少
2.据表并结合相关知识可以判断,1985年以来我国( )
A.城镇新增用地以商业用地为主
B.乡村人口数量持续增长
C.城镇人口增长以自然增长为主
D.农业用地面积有所减少
C
D
3.有关该国的城市化,叙述正确的是( )
A.进入逆城市化,人口流向农村
B.农业人口较少,基础设施完善
C.城市化水平高,属于发达国家
D.属虚假城市化,为发展中国家
读某国城市人口比例、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贫困率变化图。完成第3题。
D
4.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英国城镇化进程的速度始终高于美国
B.美国先于英国达到80%的城镇化水平
C.1970年以后中国城镇化进程快于美国
D.各国城镇化水平的最重要衡量指标是城镇人口数量
5.与2000年比,推测2030年三国城镇化带来的主要变化是( )
A.英国——第一、二产业比重增加 B.中国——城市土地面积增加持续
C.美国——城市环境质量恶化 D.中国——第一产业成为主导产业
下图为“1850~2050年中国、英国和美国三国城镇化进程示意图(含预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C
B
6.“半城市化”给乡村带来的主要社会问题是( )
A.老龄化程度加剧 B.农业发展缓慢
C.用地紧张 D.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7.在解决“半城市化”问题的过程中( )
A.城市人口比重会短暂下降 B.技术密集型产业迅速发展
C.农村剩余劳动力会增加 D.城市住宅用地面积会扩大
“半城市化,是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过程中的一种不完整状态。其表现为:农民已经离开乡村到城市就业与生活,但他们在劳动报酬、子女教育、社会保障、住房等许多方面并不能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待遇。我国在2010年前后进入了“半城市化”阶段,随之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至少需要20年时间才能逐步解决。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A
D
8.表中序号代表巴西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9.20世纪90年代,③国出现了郊区化现象,其可能带来的影响是( )
①城市中心区环境恶化 ②周边小城镇房价上涨
③城郊之间交通压力增大 ④周边小城镇环境改善
⑤城市中心区产业结构调整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⑤ D.③④⑤
下表为中国、巴西、印度和德国四个国家不同时期的城镇化率,读表完成下面两题。
A
C
国家 1950年 1970年 1990年 2011年
① 36.2% 55.9% 73.9% 84.6%
② 17.0% 19.8% 25.5% 31.3%
③ 68.1% 72.3% 73.1% 73.9%
④ 11.8% 17.4% 26.4% 50.6%
10.表格反映( )
A.发达国家城镇化起步早,速度较快 B.巴西处在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
C.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起步晚,水平均较低 D.印度存在滞后城镇化问题
下表为世界部分国家城镇化率(单位:%)。据表完成下面小题。
D
B
中国 英国 美国 日本 巴西 印度
1950年 11.8 79 64.2 53.4 36.2 12.4
2011年 51.3 79.6 82.4 91.3 84.6 31.3
11.与中国所处的城镇化阶段相符的是( )
A.
B.
C.
D.
13.据2021年统计数据,深圳市以1997.47km2的总面积容纳了高达1763.38万常住人口,远超国内大部分城市。深圳市人口容量较大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地面积广阔 B.自然资源丰富
C.消费水平高 D.经济发展水平高
下图示意深圳市1979 2020年建成区面积与城区人口变化。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C
D
12.在1990 2005年间,深圳市最可能面临的城市问题是( )
A.城市建设速度缓慢
B.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C.交通拥堵、住房紧张
D.出现大量贫民窟
14.与省内其他城市相比,以省会城市为代表的二线城市更大的优势是( )
A.基础设施 B.地理位置 C.经济发展水平 D.文化教育水平
15.促进人口按照“人口呈现阶梯式迁移”最主要的原因是不同城市之间( )
A.思想观念差异 B.文化差异 C.距离差异 D.经济水平差异
16.与省会城市相比,在城市之间“势差”的影响下地级市城市可能会出现( )
A.城市人口不断增加 B.郊区城市化明显
C.人口迁入与迁出明显 D.再城市化
在城市人口占比超过50%后,我国城市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从一省范围看,公共资源首先重点配置在以省会城市为代表的二线城市,更好的发展机会、更高的公共服务设施水平形成了以省会城市为代表的二线城市与省内其他城市之间的“势差”。在城市“势差”的影响下,人口呈现阶梯式迁移模式。读 “我国人口阶梯式迁移模式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C
D
C
17.由图表中数据推测( )
A.图示期间中心区人口有减少的趋势
B.郊区人口快速增加主要是由于中心区人口迁出
C.北京市人口迁出人员主要从事第三产业
D.2000年以来北京的环境质量不断恶化
18.近年来,影响北京出现逆城市化的主导因素是( )
A.社会经济发展 B.政府政策推动
C.对外交通发展 D.乡村条件改善
北京在城市化率不断提高的同时,伴随着近几年河北雄安新区的设立及市级行政中心迁至城市副中心一通州,已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结合北京市中心区、近郊区、远郊区常住人口变化图(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A
B
19.该城市热岛强度最大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20.影响城区与郊区温度存在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地面状况 B.气压分布
C.降水量 D.地下径流
城市热岛强度是指城市中心区温度减去城市郊区温度所得数值。下图为“我国某地城区与郊区地表温度的季节变化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B
A
A.吸引外来人口定居 B.吸引城市周末度
C.增加自住房面积 D.出租房屋增加收入
21.珠江三角洲某中心城市周边的农民竞相在自家的宅基地建起了“握手楼”。据此完成下列各题。农民建“握手楼”的直接目的是( )
D
A
24.2011~2019年,广东省( )
A.城镇化综合水平和资源综合水平同步上升
B.城镇化综合水平和环境综合水平趋于上升
C.城镇化综合水平高于资源综合水平
D.环境综合水平高于城镇化综合水平
25.2005~2019年广东省城镇化、资源、环境综合水平的变化说明( )
A.环境保护滞后于城镇化发展
B.城镇化、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C.城镇化发展速度高于资源、环境的发展速度
D.城镇化、资源、环境综合水平差距不断加大
城镇化、资源和环境三者的协调发展是新型城镇化顺利推进和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是新型城镇化建设得以推广和普及的一个重要保证。下图为2005~2019年广东省城镇化、资源和环境综合水平指数值折线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B
A
26.农民建“握手楼”的直接目的是( )
A.吸引外来人口定居 B.吸引城市周末度假
C.增加自住房面积 D.出租房屋增加收入
27.“握手楼”的修建反映该中心城市( )
A.居住人口减少 B.城市房价昂贵
C.人居环境恶化 D.城区不断扩大
珠江三角洲某中心城市周边的农民竞相在自家的宅基地建起了“握手楼”( 下图)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D
B
28.下列关于该系统对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说法正确的是( )
A.利用遥感技术获取车主个人信息
B.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获取车辆速度信息
C.利用网络技术获取车辆位置信息
D.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获取车位分布信息
29.该系统的利用有利于城市( )
A.缓解交通拥堵
B.减少水体污染
C.控制人口密度
D.降低地价房租
停车难是现代城市的一大问题,新的信息技术让停车更智慧。下图为“某停车系统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D
A
30.构建城市通风廊道的主要目的是( )
A.增加温室气体排放
B.减少风沙天气频率
C.减弱城市热岛效应
D.增强城市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
31.城市通风廊道应该( )
A.限制汽车通行 B.沿盛行风方向延展
C.增加建筑物高度 D.远离主干道
32.城市通风廊道中的补偿空间多布局植物,其主要作用是( )
A.吸烟滞尘 B.美化环境
C.保持水土 D.防风固沙
城市通风廊道对于提升城市空气流通能力,改善局地气候环境有重要作用。读城市通风廊道理论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C
B
A
39.关于中心城市“虹吸效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促进区域中心城市环境改善 B.促进区域中心城市规模扩大
C.促进外围城市经济发展 D.只出现在雏形期和成长期
40.“外溢效应”对区域城市发展的影响有( )
①利于中心城市产业升级②促进城市群的形成
③加快中心城市郊区城市化④造成中心城市空洞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城市的“虹吸效应”和“外溢效应”对区域城市的发展影响巨大。“虹吸效应”是指区域中心城市在发展壮大过程中大量吸纳周边中小城市的人口、资金、产业等资源,产生聚集效应的现象;“外溢效应”是指中心城市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其人才、技术、产业、资金等向外围中小城市迁移的现象。下图示意中心城市的“虹吸效应”和“外溢效应”,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B
A
(1)依据我国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在下图中补充完善并绘制城镇化变化折线图。并据此说出我国城镇化的变化特点。
4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城镇是区域的中心,集中了大量的人口、工业、服务业和基础设施等,与区域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社会繁荣、环境改善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对人口、经济、社会、环境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下表为我国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亿人)。
城镇化水平不断上升;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以后城镇化速度加快。
年代 1953 1964 1982 1990 2000 2010
城镇人口 0.8 1.3 2.0 3.0 4.7 6.8
乡村人口 5.2 5.9 8.3 8.5 8.3 6.9
(2)阐述城镇化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原因。
(3)说明城市化对改善城乡居住环境的作用。
有助于推动区域工业化和服务业的发展,改善产业结构;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住宅建设等会拉动内需,为经济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
城镇化伴随着污染物的集中排放,同时也便于人们对污染物进行集中处理,提升环境质量;通过平整土地、修建设施、绿化等措施,改善城乡居住环境。
年份 1950年 1970年 1990年 2025年
发达国家 50% 66.6% 72.6% 80%
发展中国家 17.0% 25.4% 33.6% 57%
读下列图表,回答问题。
(1)图甲中虚线代表________国家,实线代表________国家。目前,两类国家的城市人口数量增长的特点是什么?
(2)图乙说明了世界人口超过百万的特大城市数量变化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说明发展中国家人口超过百万的特大城市数量变化的特点。
(3)表中说明了发达国家城市化的特点有哪些?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居住在城市中的人口比例
发展中
发达
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超过了发达国家,速度也更快。
数量不断增多,速度加快
增长速度更快,未来超过百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多数集中分布在发展中国家。
起步早,目前城市化水平较高,但速度较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