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课时作业(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课时作业(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8.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4-17 09:53: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课时作业
一、单选题
1.下图是冷战时期苏联制作的一幅讽刺漫画。口袋上的字为“北约”。该漫画意在揭示
A.美欧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 B.美国凭借其经济实力驱使北约
C.冷战不能给欧洲带来持久和平 D.冷战政策给世界带来无穷灾难
2.20世纪50年代,对于即将参加的某次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积极准备了方案,这是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洲会议。在此次会议上,新中国
A.解决了印度支那问题 B.奉行了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
C.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 D.迎来了第一次建交高潮
3.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东西两大军事集团之外,出现了一支由亚、非、拉美发展中国家构成的国际政治力量。该政治力量
A.在政治与经济方面高度合作 B.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
C.主张联合发展经济 D.由中国发起和领导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在传统的权力斗争中新增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争端,权力关系再调整的进行也就变得更复杂、更危险。随着冷战的全面展开,一个又一个危机接踵而来。二战后权力关系再调整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A.美苏对峙的格局形成 B.国际力量的对比发生变化
C.意识形态的冲突加剧 D.战时同盟的基础不复存在
5.在布雷顿森林会议上,英国外交官对英国代表团主要成员凯恩斯低声耳语:“他们是有钱袋子,但是我们有的是脑瓜子。”这表明
A.英国不甘心世界经济中心的转移 B.美国需要采纳英国的方案
C.美国尚不熟悉国际经济运营体系 D.美英两国结成了利益共同体
6.周恩来在会上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而存疑”。这次会议(  )
A.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
B.消除了各国对新中国的误解和疑惧
C.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D.加强了中国与中亚各国的政治经济合作
7.在某次国际会议召开期间,美国捏造谎言,说中国要“夺取亚非世界领导权”,对远东地区构成了“尖锐、迫切的威胁”,大力制造他国对中国的恐惧和怀疑。符合此次会议主旨的是
A.确立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寻求新型的区域合作模式
C.探索亚非人民的联合自强
D.为港澳回归寻求国际支持
8.战后的杜鲁门政府计划将闲置的美国商船出售或租赁给欧洲复兴计划参与国的海运业者,由他们来运输援助物资,以降低运输成本。后调整政策,确保至少有50%的援助物资由美国商船运输,禁止以任何方式向欧洲国家出售或租赁美国船只。这一举措旨在( )
A.强化美国商品在欧洲的主导地位 B.确保美国对欧洲重建话语权
C.加强对战后欧洲的直接经济控制 D.巩固美国航运业的优势地位
9.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驻联邦德国高级专员麦克洛伊成功斡旋了法德之间艰苦的谈判,为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建立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在欧洲一体化因欧洲防务共同体计划失败而遭遇严重挫折以后,美国对重新启动一体化运动的最大障碍——英国——施加了强大的压力。美国的这些努力
A.体现了冷战遏制苏联的意图 B.为北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C.推动了欧洲政治一体化实现 D.促成了欧美平等伙伴关系
10.“大会上他既没有去刻意争取对共产主义的支持,没有做或鼓动他人做激烈反美、反西方的言论……但他达到了此行的重要目的……相当成功地使人相信了中国共产党奉行和平的政策。”文中的“他”在大会上阐述的基本方针是( )
A.“求同存异” B.互不侵犯 C.平等互利 D.和平共处
11.下列选项,体现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全面对抗的是
A.拿破仑帝国与反法同盟 B.同盟国与协约国
C.轴心国与反法西斯同盟 D.“北约”与“华约”
12.1943年,好莱坞拍摄反映苏联的电影,如《光荣的日子》《出使莫斯科》等;1948年,拍摄反映苏联的电影,《铁幕背后》《红色威胁》等。这一变化反映了
A.美苏冷战正式开始 B.影片受大众审美观念影响
C.拍摄影片需经政府同意 D.美苏由盟友走向对抗
13.冷战时期,美苏进行意识形态宣传的官方海报数量均超过一万份。这些政治宣传海报无不体现了两国对于对方的偏见,为了达到政治目的,极力地去丑化对方,歌颂自己的功绩。这一现象反映了美苏
A.国家利益的冲突加剧 B.国家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C.国家矛盾已不可调和 D.两强相争影响国际格局
14.二战后美苏争霸期间(20世纪50~90年代初),双方都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经济不堪重负;仅在工业品的出口方面,苏美两国落后于西德和日本。由此可见,美苏争霸客观上
A.直接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B.助推了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多极化
C.使美国丧失了霸权地位 D.加剧了世界政治局势的动荡与不安
15.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记载,在纽约“一群青年人狂喊:与其让俄国人的原子弹来轰击,不如自己毁灭算了;在莫斯科,几名女大学生躲在宿舍内相拥哭嚎,等待末日的到来;在哈瓦那,天空中的每一个黑影、声响都令市民心惊肉跳。”导致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A.柏林危机 B.朝鲜战争 C.古巴导弹危机 D.海湾战争
二、材料分析题
16.【南极争端与《南极条约》】
材料一 在资本主义扩张时期,无论是欧洲殖民拉美还是非洲,都是首先由探险家登陆,举行占领仪式,然后回国报告,政府公告后本国居民大量移居,于是占领完成。南极洲一直因难于接近而倍显神秘,它蕴含着丰富却在当时难以开发的淡水资源、铁矿和石油资源。1908年英国探险家率先将英国国旗插上南极福克兰属地并宣称该地归属英国,此后法国、挪威和阿根廷等国家都纷纷对南极部分地区提出领土要求。但以上所有的领土要求都没有被国际社会所承认。为解决南极争端,二战后美国曾提出过国际共管的方案,但遭到挪威、法国和澳大利亚等所有国家的共同拒绝。印度曾建议将南极交给联合国管理,也遭到西方国家的坚决反对。
——大卫·戴《南极洲》
材料二 二十世纪50年代,苏联提出如果南极洲的事务没有苏联的参与,无论任何方案苏联都不会同意。西方各国迅速调整矛盾,开启了对南极问题的协商,终于在1959年签订了《南极条约》。条约主要内容包括:
1.南极只应用于和平目的,一切具有军事限制的措施均予禁止。
2.自由的南极科学调查和合作应该继续。
3.冻结一切对南极的领土要求,禁止新的领土要求。
《南极条约》签订以来,极大促进了南极地区的和平开发,南极洲的磁场和气候研究在各国的共同努力下取得许多成就,对世界气候问题和环境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大量珍贵的科考数据。
——王铁崖《国际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极地区国际争端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南极条约》。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恩来对统一战线理论的重要贡献之一就是他首先提出并论述了求同存异原则。1941年,在粉碎蒋介石发动的第二次反共高潮的严酷斗争中,为了尽可能多地争取和团结朋友,周恩来明确提出:“干革命,人越多越好,为了团结更多的人,思想上可以‘求同存异’。”这是迄今所见最早的中共领导人关于求同存异原则的明确表述。
——摘编自孙信、李健《求同存异原则溯源》
材料二 建国初期,周恩来同志首倡求同存异原则,使新中国得以打破孤立,新生政权得以巩固并发展。20世纪七十年代,在求同存异外交原则指导下,我国解冻了与西方大国的关系并恢复了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改革开放以后,我们本着“求同存异”精神,继续保持并发展了与西方国家或国家集团之间的友好关系,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腾飞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邓小平进一步发展了求同存异原则,用“一国两制”的模式,实现了港澳回归祖国的夙愿,使祖国统一大业向前迈进。
——摘编自王欢雪《中国共产党求同存异外交原则的历史演进及其实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史实说明“求同存异”原则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所起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求同存异”外交思想的当代价值。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冷战时期苏联制作的这幅讽刺漫画显示,美国将写有“北约”字样的口袋作为战马,正在策马扬鞭,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美国推行冷战政策,企图凭借经济实力驱使北约,对抗苏联,以达到称霸目的,故B项正确;二战后初期,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欧国家接受了美国的经济援助,唯美国马首是瞻,故A项错误;材料只是讽刺美国驱使北约,未体现“冷战不能给欧洲带来持久和平”,故C项错误;“冷战政策给世界带来无穷灾难”不符合材料主旨,故D项错误。
2.C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20世纪50年代”“这是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洲会议”可知,这次会议应当是1955年的万隆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故答案为C项;日内瓦会议上由于中国做出的努力而使合谋支那问题得到解决,故A项错误;中国奉行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是在20世纪60年代的不结盟运动中,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年里,同苏联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迎来了新中国第一次建交高潮,D项错误。
3.B
【详解】材料是不结盟运动,它起到了冲击美苏两极格局的作用,所以选B项;发展中国家没能在政治与经济方面高度合作,A错误;C项中表述应该是在70年代,排除;D项不符合史实,不结盟运动是印度、埃及和南斯拉夫发起的,排除。
4.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国际力量的对比发生变化,西欧国家力量普遍衰落,美国经济、军事、政治上的实力空前强大,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苏联成为唯一能与美国相抗衡的军事强国。而美苏两国的意识形态不同,两者战时共同反对法西斯的基础也不复存在、所以战后权力关系再调整,形成了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因此A项表述是二战后权力关系再调整的结果而不是原因,B、C、D三项表述都是原因,只有A项符合题意,排除BCD。
5.A
【详解】由材料“他们是有钱袋子,但是我们有的是脑瓜子”可知,英国在二战后,尽管经济实力大为衰减,但仍不甘心世界经济中心的转移,想要跟美国争夺世界经济的主导权,故选A;二战后,美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它不能会放弃对世界经济主导权的争夺,它不可能采纳英国重建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方案,排除B;战后的美国并不存在不熟悉国际经济运营体系的问题,否则以它为主导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也就不会建立,排除C;材料反映的是美英两国的争斗,而非合作,故无法得出D项结论,排除。
6.A
【详解】依据材料“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推动了会议顺利进行,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故A正确;B项“消除了”说法绝对,排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故排除C;万隆会议并未促进中国与中亚各国政治经济合作,故排除D。
7.C
【分析】
【详解】材料“中国……夺取亚非世界领导权”反映了1955年亚非会议遭到西方国家的敌视,亚非会议并未确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故A错误;亚非会议并不是新型的区域合作模式,故B错误;亚非会议是第一次没有殖民国家参与的国际会议,体现了亚非人民的联合探索自强之路,故C正确;亚非会议与港澳回归无关,故D错误。故选C。
8.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战后初期,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商船队,维持船队规模开支浩大,且美国劳动力价格水平高,成本居高不下,所以有削减船队规模,降低运营成本的打算。但这一缩减船队规模的计划会损害美国的海上主导权和长远的商业利益,为了巩固美国的航运业优势,维持海洋主导权,所以美国进行了政策调整,D项正确;材料讲述的是航运主导权,并非商品,排除A项;B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D项。
9.A
【详解】根据材料“美国驻联邦德国高级专员麦克洛伊……发挥了决定性作用”“美国对重新启动一体化运动的最大障碍——英国——施加了强大的压力”等信息可知,这时期美国斡旋法德关系、对英国施加压力促进欧洲联合,为欧洲走向联合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以促进欧洲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稳定资本主义阵营,即美国的这些努力体现了冷战遏制苏联的意图,A项正确;北约在1949年建立,与材料时间不符,B项错误;欧洲一体化由欧洲经济共同体逐渐到欧洲联盟体现了由经济一体化到政治一体化的趋势,因此20世纪50年代,欧洲政治一体化没有实现,C项错误;材料所述美国努力最终的目的是遏制苏联,不能促成欧美平等伙伴关系,D项错误。
10.A
【详解】“没有做或鼓动他人做激烈反美、反西方的言论”表明这是一次东方国家召开的会议;“相信了中国共产党奉行和平的政策”表明有中国代表参加,以表明“他”代表中国提出的方针对会议的成功所产生的作用与影响。结合所学可得出这次会议是万隆会议,在会上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故A项正确;BCD项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不符合题意。
11.D
【详解】冷战时期,“北约”与“华约”的对抗体现了美苏为首的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全面对抗,D项正确;拿破仑帝国与英国为首的反法同盟之间是争夺欧洲和世界霸权的军事斗争,A项错误;同盟国与协约国同为帝国主义军事集团,B项错误;轴心国与反法西斯同盟是法西斯侵略与反法西斯势力的斗争,C项错误。
12.D
【详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的《光荣的日子》《出使莫斯科》等体现出美苏盟友关系,1948年《铁幕背后》《红色威胁》则反映出美苏冷战对抗,D项正确;1947年冷战正式开始,排除A项;电影名称没有反映大众审美的问题,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拍电影需要政府的同意,排除C项。故选D项。
13.A
【详解】据材料“这些政治宣传海报无不体现了两国对于对方的偏见,为了达到政治目的,极力地去丑化对方,歌颂自己的功绩”可知并结合所学可知,美苏冷战时期由于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冲突,美苏两国都极力地去丑化对方,歌颂自己的功绩,A项正确;据材料“为了达到政治目的,……”可知并结合所学可知,与国家安全无关,排除B项;据材料可知,二者并未采取措施调和矛盾,排除C项;据材料可知,其主旨是“美苏双方的冷战方式”,并未涉及其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14.B
【详解】二战后美苏争霸成为阻碍两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美苏经济实力的下降和霸权地位的衰落,不可避免地要导致国际政治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是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排除A项;20世纪80年代,美国并没有丧失霸权地位,排除C项;材料没有明确体现美苏两国间的军备竞赛加剧了世界政治局势的动荡与不安,排除D项。故选B项。
15.C
【详解】本题关键的信息是“与其让俄国人的原子弹来轰击,不如自己毁灭算了!”和“在古巴哈瓦那,天空中的每一个黑影、声响都令市民心惊肉跳”,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是发生在美苏争霸时期的古巴导弹危机。1959年美国在意大利和土耳其部署中程弹道导弹雷神导弹和朱比特导弹,前苏联为了扳回战略劣势,1962年在古巴部署导弹,战争一触即发,引起美国、苏联、古巴人民的恐惧。故C项正确;柏林危机、朝鲜战争、海湾战争与材料中的地点古巴不符,故ABD三项排除。
16.(1)原因:南极地区气候恶劣,难于实际定居和占领,使原有的占领方式难以生效;南极地区的资源丰富,战略价值重大,各国不愿放弃在南极的利益;联合国等国际组织未能在南极问题上发挥作用。
(2)简评:《南极条约》缓和了旷日持久的南极争端,协调了各国在南极的利益冲突;以协商方式促进了国际合作,是国际法的重大发展;促进了南极地区的和平开发,促进了南极科学考察的发展,有利于解决气候环境等全球问题;该条约是各国暂时妥协的产物,缺乏联合国等国际机构的参与,也没有强制力;随着两极格局的瓦解和新技术的发展,条约内部各方势力面临失衡的危机。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一“南极洲一直因难于接近而倍显神秘,它蕴含着丰富却在当时难以开发的淡水资源、铁矿和石油资源。1908年英国探险家率先将英国国旗插上南极福克兰属地并宣称该地归属英国,此后法国、挪威和阿根廷等国家都纷纷对南极部分地区提出领土要求。但以上所有的领土要求都没有被国际社会所承认。”和所学知识可知,南极地区气候恶劣,难于实际定居和占领,使原有的占领方式难以生效;南极地区的资源丰富,战略价值重大,各国不愿放弃在南极的利益;联合国等国际组织未能在南极问题上发挥作用。
(2)简评:根据材料二“1.南极只应用于和平目的,一切具有军事限制的措施均予禁止。2.自由的南极科学调查和合作应该继续。3.冻结一切对南极的领土要求,禁止新的领土要求。”“《南极条约》签订以来,极大促进了南极地区的和平开发,南极洲的磁场和气候研究在各国的共同努力下取得许多成就,对世界气候问题和环境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大量珍贵的科考数据。”和所学知识可知,《南极条约》缓和了旷日持久的南极争端,协调了各国在南极的利益冲突;以协商方式促进了国际合作,是国际法的重大发展;促进了南极地区的和平开发,促进了南极科学考察的发展,有利于解决气候环境等全球问题;该条约是各国暂时妥协的产物,缺乏联合国等国际机构的参与,也没有强制力;随着两极格局的瓦解和新技术的发展,条约内部各方势力面临失衡的危机。
17.(1)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促使全国团结抗战的局面初步形成;抗日战争时期,通过实行三三制原则等措施,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保障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解放战争期间,中国共产觉领导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团结了一切爱国力量,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2)指导中国与世界各国外交关系的顺利开展:有利于祖国统一大业的实现。有利于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促进国际争端的解决﹔有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详解】(1)作用:可从西安事变、抗日战争的“三三制原则”、中共建立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等方面来进行分析“求同存异”的原则。
(2)价值:根据材料“继续保持并发展了与西方国家或国家集团之间的友好关系,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腾飞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可归纳出指导中国与世界各国外交关系的顺利开展;根据材料“实现了港澳回归祖国的夙愿,使祖国统一大业向前迈进”可归纳出有利于祖国统一大业的实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求同存异”外交思想的影响还体现在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促进国际争端的解决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