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开平市忠源纪念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生物学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开平市忠源纪念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生物学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04-18 14:31:02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中段考试
高二生物学(选择性)考试
选择题
1-5 BDAAB 6-10 BBCCC 11-15 ADCCD 16-20 DCBCC
填空
21 (10分)
答案(1)理想或者充裕(2分)
(2)E(2分) 大于(2分)
(3)环境容纳量(或K 值) (2分) C点之前(2分)
22(16分)
答案(1)消费者 (2分) (生物)群落(2分)
(2)捕食对象或食物(2分) 捕食者或天敌 (2分)
(3)明显下降(2分) 鲢、鳙与银鱼在食物上存在竞争关系 (2分)
(4)比例 (2分)
(5)整体 (2分)
23(18分)
答案(1)人工输入能量和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4分) 能量利用率 (2分)
(2)二 (2分) 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散失(2分) 流向分解者 (2分)
农产品源源不断地自该生态系统输出,且该系统自我调节能力较小,因此需要不断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以保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4分)
(4)水中含氧量降低、有毒物质的积累(或有害病菌增加)(2分)
24 (16分)
答案(1)单向流动(2分);逐级递减(2分)
(2)A+C (2分);松毛虫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2分); E/A×100%(2分)
(3)标志重捕 (2分)
食物(2分);栖息空间 (2分)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中段考试
高二生物学(选择性)试卷
本试卷共8页,共24小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每题2分,共40分)
1. 为了保护鱼类资源不受破坏,并能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根据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应使被捕鱼群的种群数量保持在水平。这是因为在这个水平上(  )
A. 种群数量最大 B. 单位时间内种群增长量最大
C. 种群数量相对稳定 D. 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2. 如图为某种群的种群数量和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不考虑迁入、迁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c点时,该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B. 如果想一次性获得最大捕获量,应在b点进行捕获
C. 如果要持续捕获该种群个体,应使捕获后增长速率保持在a点
D. 图1中K值对应图2中a点时种群数量,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3.冬奥会作为一项国际大型体育赛事,竞赛场馆、道路等设施的建设,大规模的人员聚集等,都会对环境造成一定压力。为此,北京2022年冬奥会通过建立动植物监测系统、动物救助中心、低碳交通保障体系、垃圾回收利用体系等多项举措,兑现了“绿色办奥”的庄严承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冬奥会设计遵循循环、协调、整体等生态学原理
B. 碳在生物圈中主要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循环
C. 垃圾回收再利用提高了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
D. 对动植物的系列保护措施只保护了物种的多样性
4. 任何一个生命系统的存在和发展,都需要保持稳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在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中物种生态位也可能发生变化
B. 自然条件下,森林阶段是所有陆地群落演替的最终稳态阶段
C. 环境不受破坏时种群数量在K值附近上下波动,不能体现稳态
D. 群落演替达到森林阶段后,如果气候条件适宜,群落内的物种组成不再变化
5. 下列关于北方草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一岁一枯荣”体现了草原群落具有时间结构
B. 大量放牧或开垦草原变耕地能实现草原可持续发展
C. 草原上的动物大多具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特点
D. 食草动物用来辨别和摄取食物的植物气味属于化学信息
6.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在一块牧草地上播种杂草而形成杂草地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B. 在一块牧草地上通过管理提高某种牧草的产量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C. 在一块牧草地上栽种乔木形成树林后,其恢复力稳定性下降
D. 一块弃耕后的牧草地形成灌木林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7. 同域共存是指一些生物生存在同一个区域,由于竞争关系而对环境的需求发生错位的现象,如生活在同一块林地中的杂色山雀和大山雀,通过选择密集程度及高度不同的乔木筑巢抚育后代的方式实现了同域共存。下列实例中不属于同域共存机制的是(  )
A. 某海岛上生活的两种安乐蜥,具有不同的摄食方式
B. 为躲避狐狸,兔子选择与狐狸不同区域活动
C. 同一水域中的鲢鱼和鳙鱼生活在不同的水层
D. 喜好不同温度的蜥蜴,选择不同阳光照射的灌木栖息
8. 大鸨是世界上最大的飞行鸟类之一,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研究者对辽宁盘锦自然保护区内的越冬大鸨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大鸨种群数量为345只,其中初次随亲鸟从繁殖地迁徙到越冬地的幼鸨为45只。通过粪便分析发现,越冬大鸨以保护区内农田收割后遗留的玉米为主要食物。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影响该保护区大鸨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B.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大鸨的根本措施
C. 为保护大鸨的生存环境,保护区内应当禁止所有的人类生产活动
D. 越冬大鸨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其同化量的一部分
9. 任何理论知识的研究最终都要用于指导生产实践,否则就失去了研究的价值。下列有关生态学理论知识对生产实践指导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可用于指导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B. 群落演替规律可用于指导生态恢复工程
C.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可用于害虫防治
D. 生态系统稳定性可用于指导防护林建设
10.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生产者固定的能量是光能或化学能
B. 自然生态中,生物数量金字塔存在倒置情形,能量金字塔则不存在
C. 与传统鱼塘相比,桑基鱼塘可显著提高不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D. 在农田中除草、捉虫可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11. 群落的结构广义上包括群落的种类组成物种的数量特征、物种多样性、种间关系以及群落内的生物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的分化或配置。根据以上信息及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B. 环境条件分布不均匀是形成群落水平结构差异的原因之一
C. 在垂直方向上,有的生物可以同时利用几个不同的层次
D. 一般随着群落的自然演替,种间关系会越来越复杂
12. 以生物的有机物积累量(生物量)为指标,统计某农田在退耕3年、10年及30年后生态系统中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生物量所占的比例,统计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图中所示的演替结果中显示,优势物种明显发生了改变
B. 该群落中的植物存在明显的分层现象,决定这一现象的主要环境因素是光照
C. 退耕农田发生的演替和火灾后的森林发生的演替类型相同
D. 所有的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构成该地区的生物群落
13. 助力“美丽乡村”建设,科研人员对某地富营养化水体实施生态恢复,先后向水体引入以藻类为食的某些贝类,引种芦苇、香蒲等挺水植物,以及放养植食性鱼类等。经过一段时间,水体基本实现了“水清”“景美“鱼肥”的治理目标。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引入的贝类和植食性鱼类会加快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B. 治理前的水体不能实现自我净化,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有限
C. 富营养化的水可以为藻类提供物质和能量,水质进一步恶化,属于正反馈调节
D. 引进的挺水植物在与藻类竞争光照时具有较强的优势,从而抑制藻类生长繁殖
14. 我国赤峰市元宝山矿区生态恢复工程是矿区废弃地生态恢复工程的实例,除煤矿外,金矿、铁矿等也存在很多的废弃地需要进行矿区生态恢复工程建设。这些生态恢复工程中最重要的内容都是(  )
A. 矿区布局规划 B. 停止矿物开采
C. 改良土壤,恢复植被 D. 隔离重建,综合利用
15. “江山岁岁添新境,如此圭峰写不完”,是叶剑英元帅笔下的新会圭峰山。圭峰山是国家4A级森林公园,被誉为“城市的绿肺”;很多群众在山下健步运动,强身健体。上世纪50年代初,圭峰还是一片荒山野岭。之后,当地政府对圭峰山进行人工造林并坚持至今,现状植被为人工植被和天然次生植被的混合林。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宜采用样方法研究圭峰山地区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B. 依据圭峰山植被的物种丰富度可以认定其所属的群落类型
C.人工植被和天然次生植被混合分布构成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D. 圭峰山森林公园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和间接价值
16. 如图为生物圈循环过程示意图,甲-丁表示生态系统的成分,①→⑦表示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⑤⑥表示呼吸作用
B. ①和②的速率基本相等,使生物体和大气中的碳含量长期处于稳定状态
C. 甲→丙→丁构成一条食物链
D. 碳通过①②⑤⑥过程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间实现循环
17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些诗句描绘了荷塘的生动景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荷塘中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共同构成完整的生态系统
B. 采用五点取样法能精确调查荷塘中蜻蜓目昆虫的种类数
C. 挺水的莲、浮水的睡莲及沉水的水草体现出群落的垂直结构
D. 影响荷塘中“鸥鹭”等鸟类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和人类活动
18. 硝化细菌是一类好氧型细菌,包括亚硝酸菌和硝酸菌,不属于固氮菌。硝化细菌生活在有氧的水中或砂层中,在氮循环水质净化过程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合理利用硝化细菌和固氮菌,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环境污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硝化细菌能为豆科植物提供氮源,硝化细菌所需的能量来自豆科植物
B. 向豆田内引入适量的固氮菌,可减少氮肥的使用,进而减少环境污染
C. 硝化细菌属于生产者,其在自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中是不可或缺的
D. 向富含硝化细菌的水体中通入氧气,不利于水质净化的氮循环的进行
19. 我国创建出如图的稻鸭绿色农业生产模式,以减少“水稻杀手”福寿螺对水稻的危害,土壤中的磷可促进藻类生长。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此食物网共有4条食物链
B. 处于两个营养级的物种有鸭子和福寿螺
C.从生态学角度分析,图中的各种生物共同构成了稻田群落
D. 若对福寿螺喷洒含磷杀虫剂,一段时间后线虫的数量会增加
20 利用生态足迹指标可以判断需求与资源分配的公正性和检验供给的可持续性,
列关于生态足迹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生态足迹具有全球性
B. 一个国家的生态足迹可以大于本国的土地面积
C. 生态足迹是指维持某一人口单位生存所需的耕地面积
D. 生态足迹的值越高,人类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就越大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60分)
21. (10分) 如图是某个鼠群个体数量变化的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曲线不表示资源和空间______的条件下种群增长曲线。
(2)鼠群数量增长速度最快的点是______(用图中字母作答),F点时,鼠群的出生率______死亡率(填“大于”或“等于”或“小于”)。
(3)当地居民发现鼠患时,大力捕杀老鼠,努力断绝鼠群的食物来源,减少鼠群的活动空间,设法降低鼠群的______。控制鼠害效果最好的时期是_____。
22. (18分) 因含N、P元素的污染物大量流入,我国某大型水库曾连续爆发“水华”。为防治“水华”,在控制上游污染源的同时,研究人员依据生态学原理尝试在水库中投放以藻类和浮游动物为食的鲢鱼和鳙鱼,对该水库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取得了明显效果。
(1)在该水库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鲢鱼和鳙鱼属于_________。水库中各种生物共同构成_________。
(2)为确定鲢、鳙的投放量,应根据食物网中的营养级,调查投放区鲢、鳙的____________的生物积累量(在本题中指单位面积中生物的总量,以t hm-2表示);为保证鲢、鳙的成活率,应捕杀鲢、鳙的__________________。
(3)藻类吸收利用水体中的N、P元素,浮游动物以藻类为食,银鱼主要以浮游动物为食。由上图可知,将鲢、鳙鱼苗以一定比例投放到该水库后,造成银鱼生物积累量_________,引起该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投放鲢、鳙这一方法是通过人为干预,调整了该生态系统食物网中相关物种生物积累量的______,从而达到改善水质的目的。
(5)鲢鱼和鳙鱼是人们日常食用的鱼类。上述措施主要遵循了______原理,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23(18分). 习近平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系民族未来的大计。广东省多地实施生态工程建设,打造美丽乡村。如图是某村建设的桑基鱼塘中部分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流经桑基鱼塘的总能量是 。蚕沙(蚕的粪便)富含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纤维等营养物质,以蚕沙作为养殖鱼类的食料之一,该操作旨在提高 。
(2)蚕在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中属于第 营养级,蚕以桑叶为食,桑叶同化的能量只有部分能量流入蚕,原因有:部分能量 ,部分能量 ,还有部分能量未被利用。
(3)物质不断在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群落间循环,质量不变。在桑基鱼塘中,鱼的食物有植物和蚕沙,为什么人类还额外给鱼提供饲料?请从物质循环角度分析。 。
(4)某村在摸索科学建设桑基鱼塘的过程中,曾经在一个较小的鱼塘中一次投放过多的蚕沙,导致塘中鱼类死亡,分析原因可能是 。
24(16分). 在某森林生态系统中存在食物链:马尾松 → 松毛虫 → 杜鹃,下图表示松毛虫摄入能量的流动方向(图中字母表示相应能量),回答下列问题:
(1)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
(2)松毛虫的摄入量为________,图中B表示________,能量在松毛虫 → 杜鹃的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可表示为________。
(3)若要调查杜鹃的种群密度,一般用________法进行调查。
(4)杜鹃经常活跃在林冠层,而中层生活着啄木鸟等,鸟类的分层现象与植物所提供的_______和________有关。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