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中段考试
高一历史(选择性)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D A B C D B D B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C B B B A C
二、非选择题
17. 【答案】
(1)被动开放:鸦片战争;
经济起步:洋务运动;
政体变革:辛亥革命;
思想解放:新文化运动。(每点3分)
(2)国民大革命、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每点2分)
18. 【答案】(20分)
(1)措施:通过“三三制”原则与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实行减租减息政策。(6分)
意义:激发了各阶层的抗战积极性;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巩固了抗日根据地;有利于赢得抗战的胜利。(8分,每点3分,任答3点满分)
(2)经验: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民主选举,民主监督。(6分,每点2分,任答3点满分)
19.【答案】(12分)略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中段考试
高一历史(选择性)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某同学到历史博物馆参观,看到百多年前的一张传单:“务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设法开国民大会,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就在此举了!”与该传单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A.西安事变 B.五四运动 C.反割台斗争 D.七七事变
2.1921年,中共“一大”纲领规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实现共产主义;1922年,中共“二大”纲领明确提出: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这一变化体现了中国共产党
A.决定开展土地革命 B.受国共合作的影响
C.决定放弃暴力革命 D.对国情的正确认识
3.1930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英山县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二三成,有的甚至达到五成,出现“赤色区米价一元一斗,白色区一元只能买四五升”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根据地
A.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高涨 B.红军英勇奋战保卫农民生产
C.政府主要精力用于增产 D.人民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4.1928年,毛泽东在报告中指出:“在四周白色政权的包围中,有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红色政权的区域长期存在……有其独特的原因。而其存在和发展,亦必有相当之条件。”当时毛泽东强调中国的红色政权必然存在意在
A.促成了国共第一次合作 B.开辟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C.动员全体红军北上长征 D.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5.抗战家书是一个民族泣血的记忆。有学者收藏到一封80多年前的家书,其中写道:“沪战两月,敌军死亡依情报所载,其数达五万以上。现在沪作战敌军海陆空军总数在廿万以上,现尚源源增援中,以现势观察,沪战纵有些微变化,决无碍整个计划”。经“沪战”一役
A.日军被迫三易主帅 B.抗战自此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C.打破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D.中国军队取得正面战场最大胜利
6.1940年,中国共产党北方局推行农业统一累进税制,结果是地主与富农阶级的负担比较过去征“救国公粮”政策时提高了,地主最高增加2.9%,富农最高增加3.2%。其他各阶层的负担降低了,中农一般维持过去状态,贫农降低0.8%,雇农降低2.7%。统一累进税制的实施
A.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B.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
C.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D.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7.1942年1月,美、英、苏、中领衔签署二十六国联合宣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成立。中国《中央日报》社论称:“在今日整个世界之中,我们已是四强之一,中美英苏不但是现在反侵略阵线的四大主力,并且是未来重建新世界的四根支柱。在我国历史,我们的国际地位从未有达到这样高峰。”该观点所要说明的是
A.中国已是反法西斯战争重要战场 B.抗日战争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C.各国联合是反法西斯斗争的关键 D.抗日战争极大提高了民族凝聚力
8.1954年4月15日,由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办,历时三个月的鞍钢技术革新展览会在北京举行。展览会展示了鞍钢技术革新和基本建设的成就,会上劳模张明山、王崇伦等7人还建议在全国开展技术革新运动,各地纷纷赴京参观学习,由此推动了全国性生产热潮。这表明当时我国
A.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B.学习苏联经验开展技术革新运动
C.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 D.工业化建设激发劳动者生产热情
9.1962年下半年起,我国国民经济开始稳步增长。1963年,国家在财力尚有困难的情况下,积极改善职工待遇;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连续三年分别提高26.7%、20.1%和22.5%。这反映了我国
A.落后面貌的彻底改变 B.调整发展的重要成果
C.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 D.市场经济的显著作用
10.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在机场对周恩来总理说:“我是跨越太平洋与中国人民握手。当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中美两国携手建立多极化格局 B.中美两国建立了正常外交关系
C.中美两国之间消除了一切分歧 D.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11.在美国拍摄的电影中,1952年的《撤离地狱》把解放军描写成人间地狱的制造者,1962年的《诺博士》塑造了醉心于发动核战争的中国人形象,而在2009年拍摄的一部关于全球毁灭的灾难电影《2012》中,中国成为世界人民的避难所。美国电影中“中国形象”的变迁,折射出
A.求同存异方针成为国际外交准则 B.中西方意识形态已逐渐趋同
C.中美两国间的相互交流得到发展 D.美国电影不断摆脱政府控制
12.1978年5月,《光明日报》刊发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起了广泛关注。该文初稿作者在听到赞誉声的同时,也因看到一些报刊批评该文“违反中央精神和反对毛泽东思想”,转而安排“后事”:“我已经有思想准备了,我准备要坐牢。”上述材料表明当时
A.社会舆论呈“百花齐放”之势 B.“左”倾束缚亟待突破
C.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渐入人心 D.“两个凡是”名存实亡
13.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农村盛传一些民谣:“全家一起干,不到天黑不吃饭。”“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农业实行大包干,粮食年年都翻番。”下列与这些民谣最相关的是
A.三大改造的完成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C.八字方针的提出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14.1949年后很长一段时间,中国人出境多限于公务。80年代中国出境旅游兴起,旅游目的地逐步由东南亚扩大到世界各地,据统计2017年出境游超过1亿人次。这一变化主要反映的是我国
A.进出口贸易增长 B.改革开放成效显著
C.公务出境人数减少 D.人民文化水平提高
15.“西亚是小麦、大麦的故乡,其种植发生在九千年前;东亚则有粟、黍、水稻、蚕桑,中国北方黄河流域的粟米、南方长江流域的水稻栽培,距今都有上万年的历史;美洲在公元前七千年就培育了土豆、玉米、红薯等。”据此可知,人类文明的产生
A.呈现多元特征 B.起源时间完全一致
C.相互借鉴发展 D.都分布在大河流域
16.据史料记载,波斯帝国时期,有许多希腊人来到波斯,他们之中既有医生、学者、工匠,也有失意的政治家。波斯历代国王喜用希腊医生为御医,希腊工匠在波斯秉承国王的意旨,采用希腊风格和东方审美观,创造出新的艺术风格。这反映了当时
A.希腊的医学发达先进 B.波斯人生活丰富多彩
C.东西方文明交流发展 D.希腊人的创造力丰富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42分)
17.(20分)望纵横捭阖的百年历史、波澜壮阔的沧桑巨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进程从19世纪五六十年代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主要经历了被动开放、经济起步(注:现代化的尝试)、政体变革、思想解放四个时期。这是一种社会质变,即社会生活各个领城、各个层面发生了整体性的变革。
——据陈国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
材料二
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登上中国的历史舞台,就担负起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使命。在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带领下,中国人民付出诸多努力,最终使中华民族“站起来”了。
——韩疾祥《前线》杂志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近代社会转型四个时期的代表性事件。(12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21—1949年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重大努力。(8分)
18.(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本党愿与各党各派及一切群众团体进行选举联盟,并在候选名单中确定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以便各党各派及无党无派人士均能参加边区民意机关之活动与边区行政之管理。在共产党员被选为某一行政机关之主管人员时,应保证该机关之职员有三分之二为党外人士充任,共产党员应与这些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不得一意孤行,把持包办。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1941年5月1日)
材料二
1942年,中共中央先后颁布《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及《关于如何执行土地政策决定的指示》,提出三项基本原则:一是减租减息,以改善农民生活,提高农民抗日积极性;二是交租交息,以联合地主阶级抗日……通过减租,农民虽未直接获得土地,但经济条件大为改善。减租减息之后,边区许多地主或转变为劳动者,或投资发展工商业,改善了边区的经济,生产力也有大幅提高。
——摘编自李术峰《中共土地政策内在逻辑的特殊实践》
材料三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积累了大量成功的执政经验,留攒下一批宝贵的政治遗产。那种重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政治参与和政治教育的民主,将开辟民主的中国模式,而在抗战中形成的“延安道路”亦将延伸为“中国道路”。
——摘编自刘晨光《“三三制”民主:原因、问题与实质》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抗日根据地建设的主要措施及其重要意义。(14分)
(2)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的实践探索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积累了怎样的宝贵经验?(6分)
19.(12分)乱世也有新貌:
时间 人物 微言大义
1915年 陈独秀 “宇宙问之事理无穷,科学领土内之膏腴待辟者,正自广阔。青年勉乎哉!”
1917年 李大钊 “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任何反动势力遇见这种不可当的潮流,都像枯黄的树叶遇见凛冽的秋风一般,一个一个的飞落在地”。
1919年 顾维钧 “山东是中国的,无论从经济方面还是战略上,还有宗教文化,中国不能失去山东,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
1924年 孙中山 “我们这次来解决中国问题……第一点就是要打破军阀,第二点就要打破援助军阀的帝国主义者。打破了这两个东西,中国才可以和平统一,才可以长治久安。”
1935年 毛泽东 在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面前,不仅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坚决抗日,民族资产阶级也要求抗日,地主阶级中的一部分,甚至大资产阶级的亲英美派也有可能抗日。
请从上述材料中任选两到三则,围绕“救国运动”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指出所选材料,明确论题,逻辑清晰、史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