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太丘与友期行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陈太丘与友期行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5-29 14:34: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教材的作用和地位
《陈太丘与友期》一文被编录在人教版七年级 ( http: / / www.21cnjy.com )上册语文教材里。新课标要求七年级学生联系生活及其他学科,生活有多广阔,语文世界就有多么广阔,即语文世界与生活世界等同合一;又提出学生能主动地在实践中丰富人文素养这一宏观的全新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作为语文素养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学生形成审美情操、健全人格、创新精神都起着极大的作用。
这篇课文是七上第五单元第25课《<世说新语 ( http: / / www.21cnjy.com )>两则》中的第二则,是一篇精读课文。在单元主题上均围绕着丰富多样的亲情去写的。作为人间最真挚而又美好的亲情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单元教学的要点:在继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使学生体会到作品人物间的浓浓亲情,注意语言的积累和写法的借鉴并学习朗读和圈点勾画。尤其后者为下一单元的练习朗读和默读奠定了基础。这一课在本册文言文教学中也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虽然课文故事性强,内容较为浅显易于理解,但一些词语古今差异很大,继续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是大有必要的;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培养学生文言语感同样不可缺少;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更是大有裨益的。作为文言文阅读,《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和“诵读古代诗词文,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的新课改要求。因此在七年级培养学生文言语感,形成文言文思维意识,将“文言”与“文”同步进行方为科学的教学。
2.本节主要内容
《陈太丘与友期》是《世说新语》“方正”门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一篇,它之所以不被放在“夙惠”门是因为:文中讲的是汉末名士陈纪七岁时,面对父亲的友人的无信、无礼,义正辞严地加以反驳的故事。既表现了他的聪敏,更写出了他懂得为人的道理。 “无信”“无礼”二词为全篇核心。
3.教学目标
依据三个维度我预设了如下目 ( http: / / www.21cnjy.com )标。①知识与能力: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善于抓住关键词快速背诵课文。②过程与方法:利用不同方式的朗读,及自主学习感悟故事内容;通过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分析人物形象,获得情感体验。3、情感与态度:传承古人重诚信、知礼仪的优良品德。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多种形式的诵读中培养文言语 ( http: / / www.21cnjy.com )感;积累一些常见文言词语;学习古人重诚信、知礼仪的良好美德。难点:使学生了解《世说新语》“志人”的特点,激发学生阅读《世说新语》中一些小故事的兴趣。
二、学情分析
初中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 ( http: / / www.21cnjy.com )时期,应着重培养学生的优秀品格。本文是学生继《童趣》、《论语》、《山市》之后接触的第四篇文言文,尽管学生对文言文的积累有限,但该文内容浅显,且故事性强,学生在多读之中能够感悟大意,借助详细的注解基本上能理解课文内容,所以培养学生懂礼守信的美德可作为教学的重点之一。由于我们面对的是较为封闭见识浅薄的农村学生,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和知识有必要通过老师的引导、训练或推荐来完成。至于文言文的快速背诵要有技巧,这一点也需要有老师的指点和帮助。
三、教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预设目 ( http: / / www.21cnjy.com )标,我选用了:激趣导入法、诵读法、分类整理归纳法、探究讨论法。用故事激趣导入新课,渲染氛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学习文言文最好的方法,尤其针对初一新生让其采用不同形式的诵读既可培养学生文言语感,又能体会人物的情感。分类整理归纳法在于引导学生养成一种分类整理的能力与习惯,诸如词语的整理、名句的收集等,使学生对语言材料的“归类”意识加强,这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技能之一,学生练得越早收获就越大。新课标还很注重学生思考和探究、讨论合作能力,希望学生能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共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四、学法
在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课堂上不仅要传授文 ( http: / / www.21cnjy.com )化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为他们今后继续教育或终身教育打下基础,正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的:“凡为教者必期达到不教。”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以下学法指导,如:圈点法、朗读法、自主合作研究法。通过默读圈点勾画出需要积累的词,自己不理解的词句以及文眼关键词;朗读法,在于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并在此基础上疏通文意,理解课文的内容,从而背诵课文;合作法,则让学生交流自己对这篇课文所探究的问题,进而形成开放式的话题。
五、教学程序
我设置的教学环节分别是故事 ( http: / / www.21cnjy.com )激趣,导入新课;介绍出处,出示目标;诵读课文,初步感知;自主学习,整体感悟;课堂小练,看谁最棒;合作讨论,探究问题;迁移拓展,走向课外;课堂小结,快速背诵;分层作业,自由选择。下面我将就每个环节里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媒体使用,设计意图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情景导入:
师:刚才与同学们聊天,很 ( http: / / www.21cnjy.com )开心!同学们对我这个新老师很好奇,很想了解我的一些情况。看来同学们很聪明,很有探究的精神。看到你们,不由使我想起冰心的诗句,大家一起来读一读:“万千的天使/要起来歌颂小孩子/小孩子那细小的身躯里/含着伟大的灵魂,/有着无穷的机智。”(课件一)
师生齐读。
师:是啊,自古以来,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的故事,至今流传,成为人们的美谈。你们知道哪些关于机智少年儿童的故事呢?
生纷纷举手回答:“司马光砸缸”、“孔融让梨”、“曹丕称象”、“王冕画画”
一生:“陈太丘与友期”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书上看的。
师:很好,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哎,你是这么知道今天我来上这一课的?
生:我们老师说的。
师:噢,原来你们是有备而来的!预习是个好习惯,这位同学已经养成了,是位好学者!
好,我们来读读课文的题目。
生齐读。
师:要注意停顿,“陈太丘/与友期”,再读一遍。
三、 朗读指导:
师:好,《陈太丘与友期》中讲的是哪位机智少年呢?请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出停顿”。(课件三(1))
学生自由朗读。
师:现在请一位同学来读读,其他同学作好点评的准备。
一生朗读。
生:这位同学翘舌音读的不太准,总体还可以。
生:有些地方停顿太长。
生:这位同学声音响亮,口齿清楚,读得很好。
师:我也觉得这位同学读得不错,特别是“不”字,他怎么读?
生齐声说:fǒu
师:为什么读“fǒu”?
生:它是个通假字,通“否”。(老师板书)
师:同学们在初一刚学文言文就知道了通假 ( http: / / www.21cnjy.com )字,通哪个字,就读哪个字,很了不起!字音没有困难的了。我觉得,节奏方面要注意。你们觉得哪个句子的节奏难处理?
生:“陈太丘与友期行”。
师:该怎么读,谁说说看?
生:“陈太丘”后面停顿一下,“与友”后面停顿一下,“期行”一拍。
生:我认为“陈太丘与友”一拍,“期行”一拍。
师:很好,两位同学都对,只是一位分得细些,一位粗些。
生:“待君久不至”。
师:谁来读读。
一生读,师:噢,他是在“待君”后面停顿,同学们说对不对?
生齐声答:对。
师:好,我们一起把这两句难读的读一读
学生齐读。(课件三(2))
师:现在请几位同学再读课文,一定读的更好了。谁来试试?
一生读。
一生再读。
又一生读。师:这位同学有点紧张,有两处读得颠三倒四。但语气语调节奏读得很好!
师:大家齐读,好不好?
生齐读全文。

四、 疏通文意:
师:接下去请大家利用注解或工具书,口译 ( http: / / www.21cnjy.com )全文,疏通文意,若有不懂的,在小组里讨论,讨论不了的,提到班级里集体讨论。要求养成圈点勾画的习惯。给重点词语加点,疑难句子画横线,并写上评注,疑难问题在旁边打个问号。

圈点勾画示例: (课件三(3))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
至,太丘舍去, 去后 乃至。

五、

师解说:我认为句子中这三个字是重点 ( http: / / www.21cnjy.com )词语,所以加点,并写上它们的意思;句中“期日中”我不会翻译,所以划横线,并打个问号;对于“去后乃至”,就这样翻译,说得不够明白,我就产生疑问,谁“去后”?谁“乃至”?
师:好,就按照我举的这种方法,请你们开始自主学习。
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气氛活跃。
三四分中后,师:好,请把你们遇到的疑难的字词句,提出来,大家一起探讨。
生:“非人哉,与人期,相委而去”
生:不是人啊,与人约好一起走的,却不再等待就走了。
师:你觉得这个句子中哪个地方难翻译?
生:本来是“相委而去”,因为注解中有了,所以是“非人哉”。
师笑道:注解中有的,不一定就不难了。“委”是什么意思?“去”又是什么意思?
生:“委”是丢下的意思,“去”是走了的意思。
生:“去”是离开的意思。
师:这个词,古代的意思跟现在的意思一样不一样?
生:一样。
师:比如:古代说“去温二中”是什么意思?
生:离开温二中。
师:现在说“去温二中”是什么意思?
生:到温二中去。
师:可见,这个词古今异义。还有疑难的吗?
生:“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生:中午不到,就是没有信用;对孩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师:我认为你翻译时,还没有把省略的补充上去。你认为什么地方有省略?
生点点头。
师:请你再翻译一遍。
生:你中午没到,就是没有信用;你对着孩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师:很好。谁还有问题?
生:“待君久不至,已去。”
生:我父亲等你,等了很久,你还没到,他已经离开了。
师:这位同学现学现用,把省略的都补充完整了。太了不起了!(老师树起大拇指)
师:好象同学们没有疑难的了,起先同学们自主学习的时候,有同学在争论“下车引之”的“引”字。根据注解是什么意思?
生齐声答:拉
师:有同学说,拉什么啊?是拉车吗?
生:拉元方。
师:这个“拉”字,说明客人怎样的心理?
生:有惭愧之心。
生:有道歉之意。
师:所以翻译这个句子,最好把这个意思补充上去,说起来,容易让人理解。哪位同学试一试?
生:友人感到惭愧,下车拉元方,想表示歉意。
师:很好,大家学得很认真,在理解的基础上 ( http: / / www.21cnjy.com )再读课文,一定读得更有感情了。为了让同学们读得有味,我们进行分角色朗读,谁当叙述者?谁当元方?谁当客人?
三位学生分角色朗读。

五、 探究人物:
师:读得真好,现在我们回到开头的问题,文中主要讲了哪个机智少年呢?
生齐答:元方
师:除元方外,还有一个重要人物是客人。这两个人分别是怎样的人?先分析客人,要求以文中的句子为依据进行分析。
生:从“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说明他粗野无理,不讲礼节,缺乏教养。
生:“太丘舍去,去后乃至”说明他言而无信。
生:“友人惭,下车引之”说明他诚恳认错,知错勇改。
师:那么元方又是怎样的孩子?
生:“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说明他很有教养,是个知书达礼的人。
师:这句话还能看出他的其他品质吗?
生:反映元方很懂事,大人气。
生:这句话说明元方很尊敬父亲,当他人辱骂父亲时,他据理反驳。可以看出父子情深。
师:是啊,我们感受到一股浓浓的亲情。
生:我认为元方很勇敢,面对父亲的朋友,只有七岁的他,敢跟大人讲道理。
师:是啊,有理走遍天下!友人不仅是父 ( http: / / www.21cnjy.com )亲的朋友,是元方的长辈,而且是坐着车来的,可见他的身份不一般。根据我的了解,客人当的官,比陈太丘还大。对了,陈太丘是他的真名吗?
生:不是,真名是陈shi 。
师:太丘是地名,是他在这个地方当过县令。可见,客人的官大于县令。因此,元方的勇敢主要表现在哪里?
生:面对长辈,面对权贵,他据理反驳,直言不讳,不但勇敢,而且正直。
师:体现元方品质的还有吗?
生:“元方入门不顾”,可以看出元方也失礼了,客人已经知错就改,向他表示歉意,而元方不理睬,这不也失礼吗?
生:我认为这是元方以牙还牙,以其人之道还之其人之身,应该!
师:哦,人家对粗野,你也粗野对他;人家对你失礼,你也失礼。是这样的意思吗?
学生觉得自己说得不妥,说:对粗俗无理,品质恶劣的友人就应该这样。
生:元方毕竟只有七岁的孩子,好恶情感易外露,流露了小孩子性格直率,体现他的童真童稚。
师:文末的最后一句,让我们产生了两种不同的见解,我认为这两种见解只要言之成理,多是对的。

六、 创编表演:
师:对人物形象,我们分析的很透切了,大家都进入了人物的内心世界。现在给你们一个表演的机会,给你们一个想象和创造的机会。
要求:
1、揣摩人物对话的语气、语调及其思想感情 ,尽量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2 、以艺术创编的方式,通过合理想象,对原故事人物、事件作合乎逻辑的丰富和补充,甚至改编。
3、学生自由组合,演员人数自定,不准带书,可用现代语言,也可用文言。给你们五分钟准备。
学生各自排练。教师巡回指导。
五分钟后,请一组学生登台表演。表演结束后,
师:请同学们点评。
生:表演得很逼真,人物的语言栩栩如生。
生:客人表演得很生动,粗野无理的时候和惭愧歉意的时候各不相同,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变化。
生:他们的表演很有创造性,有些地方省略的都表现出来了;有些是他们自己的创造的
师:的确,表演很出色,这几位演员都有表 ( http: / / www.21cnjy.com )演的天赋。但,有一处,我觉得不妥,陈太丘与友人相约,表演成相约去什么风景优美的地方游玩,你们支持他们相约去游玩的说法吗?
生:这不符合文意。如果去游玩迟到了,陈太丘就不等待,管自己走了,未免太不够朋友了。
生:根据文意,他们相约应该是去办很重要的事,时间迟了,就会耽误大事。所以,陈太丘不等他。
师:言之有理。我赞同你们两位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看法。我们感谢这一组同学精彩的表演,让我们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让我们深深感受到诚实守信的重要性,让我们记住一句话:“以信做人,以礼待人”。
师:最后,让我们最书声朗朗中下课,大家一起朗读全文,会背的同学,试着背。

七、 课后交流:
下课时,哪位小女生又问:老师,你到底是哪儿的?
师:是瓯北的,与你们学校正好隔江相望。
男生:我就知道不是我们学校的。
师:怎么?老师的课上的不好,让你们失望了?
生:不,不。我们觉得很好,学得很轻松。
老师扶着小女生说:你真有趣,很可爱,也很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