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古人谈读书
一、教学目标:
1.认识“耻、矣”等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识”,会写“耻、诲”等5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大意。
4.梳理文中古人读书求学的态度和方法,能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说带来的启发。
二、教学重难点:
1.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大意。
2.梳理古人读书求学的态度和方法,能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出课文中读书方法带来的启发。
三、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
2.学生预习课文(要求:借助注释,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试着理解句意。)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生字“耻”,读准多音字“识”,会写“耻、诲”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试背诵课文第一部分。
3.学借助注释,理解第一部分内容。
教学过程:
板块一:学习篇章页,揭题导入新课
1.出示篇章页,明确主题:
有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也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像是和一位高尚的人在说话。可见,开卷有益、读书明智的思想已深入人心。古往今来,许多人对读书、学习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瞧,这是我国古代的大文豪苏东坡,对读书的见解——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课件出示)
(1)读读苏东坡的读书名言,说说你怎么看待他提倡的读书方法。
(2)阅读篇章页,明确本单元语文要素、习作要求。
2.揭题导入:
苏东坡认为,熟读深思,自然能明白书中的真意。那么,其他古人对于读书、学习又持有什么看法呢?接下来,我们就走进第25课《古人谈读书》,去看看文中的古人对读书学习有什么见解。(板书:25 古人谈读书)
板块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按要求自由读文:
课件出示:
2.交流:
(1)读准字音(课件出示)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注意:①读准“识”的读音,解释为“记住”。②指导读好最后一句话的语气,解释“矣、岂”。)
(2)再读课文,看看还有哪里比较难读。
(3)同桌交流并练读难读的部分。
(4)课文分为两个部分,你知道这两个部分分别出自哪吗?
(预设:第一部分选自《论语》,该书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其中很多地方讲到了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第二部分的作者是朱熹,选文出自他的作品《童蒙须知》。)
板块三:学习第一部分
1.简介《论语》及孔子:
课件出示:
2.学习课文第一部分前三句:
课件出示:
(1)学生按要求自学
(2)集体交流:你读懂了哪几句?还有哪里不懂?
交流方式(利用白板技术):
指名学生上台,自主选句——圈画重点字词提醒大家并加以解释——用自己的话说说句子的意思——读出感悟
交流过程:
指名学生上台交流已读懂的句子(一生一句)——其他学生补充或质疑
(此环节,教师根据学情适时插话、提问,相机点拨学生。)
预设:
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句意: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教师相机提问:这句话里,前面四个“知”和最后一个“知”的意思一样吗?)(不一样,最后一个“知”同“智”,是智慧的意思;前面几个“知”的意思都是知道。)
②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关注“不耻下问”理解,教师相机点拨。)
句意:聪敏而又喜好学习,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或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教师适时提问:你们能说说自己或者身边的人“不耻下问”的例子吗?——小结:真正的大学问家,在学术上都是精益求精,不断完善认知,甚至不耻下问,全方位地汲取营养。)
③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注意:这里的“默”是“默默”的意思,“识”在这里读“zhì”,是记住的意思。)
句意: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中,勤奋学习而不感到满足,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
(教师适时提问:这句话中,哪部分讲的是“学”?哪部分讲的是“教”?)
3.学法小结:回顾刚才所学,总结学习并理解文言文句子的方法。
学生交流并小结学习方法:
(1)抓住重点字词,通过看注释、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等理解句子含义。
(2)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4.试着运用这些方法,小组合作进一步理解课文后三句话。
课件出示: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课文第一部分后三句话
(2)教师巡视、指导,适时点拨。
(3)组际展示交流(利用白板技术):你们读懂了哪几句话?还有哪里不懂?
展示交流方式:
被点到的小组自主选句(每组仅限一句)——组员分工展示汇报(圈画重点词并解释、用自己的话说说句子的意思)——组员补充——齐读句子
交流过程:
点到的小组上台,展示汇报(一组一句)——其他小组评议、补充或质疑
(此过程中,教师视学情需要随机点拨引导。)
预设:
①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注意:读准并理解“好古”,结合注释,理解“敏”)
句意:我并不是生下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喜好古代文化,勤勉求学获取知识的人。
(教师适时补充:没有天生就知晓知识的圣人,像孔子之所以能达到多知多智的境界,也是由于他多听多记、勤奋好学。)
②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注意理解“不及”即“赶不上”)
(教师相机提问:“犹恐失之”是指担心失去什么?请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谈谈有没有过“犹恐失之”的心情。 )
句意:学习就像在追赶什么似的,总怕赶不上,学到了还怕会丢失。
③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可相机插入:给“尝”字选择正确的义项)
(教师适时点拨:谈谈怎样正确处理“学”与“思”的关系?——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要将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才能进步。)
句意:我曾经整天不吃,整晚不睡,去想问题,(但是并)没有益处,(这样)还不如去学习。
板块四:积累巩固、布置作业
1.出示课文第一部分,反复诵读试背,并思考:这则文言文分别是从哪些方面介绍古人读书的?(自由背诵——同桌互背——小组比赛背——全班齐背)
预设:学习方法 学习态度(课件出示)
2.完成作业本第3题(1—3):
(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评议——修改订正)
3.说说第一部分《论语》中,哪句话给你的启发最大?
4.布置作业:
(1)书写生字:耻、 诲
(2)完成《作业本》第二题。
(2)背诵课文第一部分。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生字“矣、岂”,会写“谓、诵、岂”3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大意。
4.能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出课文内容带来的启发。
板块一:复习导入,引出新课
1.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古代教育家孔子关于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几则文言文。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古人朱熹有关读书、学习的言论。
2.走近作者:
课件出示:
板块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引导思考:朱熹对读书有什么独特的见解呢?
2.请同学们带着问题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用“/”标出停顿节奏。
3.指名读课文,同学评议,教师指导读出节奏。
(重点关注: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板块三:品读释疑,理解大意
1.学生按要求,学习课文:
课件出示:
《论语》: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孔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十分重视学习,《论语》中不止一处讲到学习的态度与方法。
2.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课文的大意及不理解的词句。(教师巡视:关注学生对“余、尝、亦、矣、岂”等词的理解,适时点拨。)
3.集体汇报交流(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汇报):(指定两个小组回答。)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大意。(一人主讲,其他组员补充。)
(预设: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叫做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一,却只是随意地诵读,那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心已经到了,难道眼和口会不到吗?)
(2)带着自己的理解,组员齐声朗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有节奏。)
4.质疑问难(难理解的词句等)
板块四:再读课文,梳理信息
1.学生再读课文,梳理朱熹提倡的读书态度与方法,完成《作业本》第4题。
课件出示:
2.交流汇报:
(1)朱熹在文中对读书提出的三个要求是什么
课件出示:三到:心到 眼到 口到
(另预设:指的是心要悟到,眼要看到,口要读到。)
(2)这三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为什么说“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相机指导:“急”在这里是“要紧,重要”的意思,而我们现在的“急”大部分是“着急”的意思。)
(3)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朱熹教导我们怎么读书吗
(4)带着自己的理解,自由朗读课文第二部分并背诵。
板块五: 总结提炼,交流体会
1.梳理全文中提到的读书态度与方法,交流得到的启发。
(1)回顾小结:课文中两位古人——孔子与朱熹,分别谈了哪些读书、学习之道?
(课件出示:板书)
(2)请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说课文中哪些内容对你有启发。
(完成《作业本》第5题。)
课件出示:
(读泡泡里的话,打开思路——指名二生发言,分享体会——师生评议——学生填写、交流 )
2.资料拓展:
3.教师小结: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古人谈读书的方法,让我们从小养成好读书、读好书的习惯。希望同学们能领悟其中的道理,并以此作为自己今后读书学习的准则。
4.作业:
(1)完成《作业本》第一题。
(2)背诵课文第二部分,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大意。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