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新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
生物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共24分)
1.(本题2分)近年来各种自然灾害肆虐不断,生态学家从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角度进行了分析。下列人类活动中对生态环境有益的是( )
A.大量燃烧各种化石燃料,加快工农业发展
B.大量引入外来物种,增加物种多样性
C.大力开展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工作
D.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增加粮食作物产量
2.(本题2分)退耕还林的群落演替规律一般为:一年生草本植物阶段→多年生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乔木阶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植物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空间,群落演替就是植物的更替
B.随着退耕时间的延长,群落对光能等环境资源的利用更充分
C.若在退耕第二年人工种植乔木,则会改变自然演替的速度
D.群落演替过程中,前一阶段为后一阶段提供了适宜的条件
3.(本题2分)下列有关微生物实验中消毒或灭菌操作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划线分离需对接种环进行多次灼烧灭菌,各次灭菌目的并不完全相同
B.使用后的G6玻璃砂漏斗需用HCl浸泡,抽滤去酸后用无菌水冲洗即可
C.三角刮刀使用完后需再次进行灼烧灭菌并保存在70%的酒精中
D.用牛皮纸包好的空白培养皿经高压蒸汽灭菌后,需烘干才可使用
4.(本题2分)有研究报道,某地区近40年内森林脊椎动物种群数量减少了80.9%。该时段内,农业和城镇建设用地不断增加,挤占和蚕食自然生态空间,致使森林生态系统破碎化程度增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森林群落植物多样性高时,可为动物提供多样的栖息地和食物
B.森林生态系统破碎化不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C.保护生物多样性,必须禁止一切森林砍伐和野生动物捕获的活动
D.农业和城镇建设需遵循自然、经济、社会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5.(本题2分)研究人员用红光和远红光依次照射的方法,对一批莴苣种子进行处理,然后置于暗处。一段时间后,这些莴苣种子的发芽情况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组别 光照射处理方式 发芽情况
A组 无光照 不发芽
B组 红光 发芽
C组 红光→远红光 不发芽
D组 红光→远红光→红光 发芽
E组 红光→远红光→红光→远红光 不发芽
A.本实验中的A组为对照组
B.红光促进莴苣种子发芽,远外光抑制种子发芽
C.若将E组处理后置于自然光下,而不是黑暗条件,莴苣种子不会发芽
D.光诱导莴苣种子发芽过程中,光敏色素参与信息传递
6.(本题2分)有关生态系统结构的描述,正确的是( )
A.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一定不是生产者
B.食物网中的植食动物属于不同的营养级
C.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指生态系统中由营养关系形成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D.生产者和分解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消费者不是生态系统的必备成分
7.(本题2分)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群落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在数量变化上存在反馈调节
B.群落中植物放出的氧气可被动物、植物及微生物利用
C.群落演替过程中生物种类可能会不断增多,也可能会不断减少
D.经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的竞争明显高于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
8.(本题2分)近年来,在农牧业生产上微生物肥料、微生物农药和微生物饲料得到广泛应用,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微生物农药指的是微生物的代谢产物,而不是微生物本身
B.单细胞蛋白被作为饲料使用,是因为微生物的蛋白含量高,繁殖快
C.微生物饲料主要是利用微生物大量繁殖产生的高蛋白菌体来生产饲料的
D.微生物肥料是利用微生物代谢产生的有机酸、生物活性物质等发挥作用
9.(本题2分)下列关于群落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群落的分层越多动物种类也越多
B.群落的水平结构大部分是均匀的
C.北方针叶林是地球上最大的森林带
D.次生演替比原生演替经历的时间短
10.(本题2分)下列关于微生物培养基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配制培养基时必须要使用无菌水作为溶剂
B.固体培养基通常需要添加琼脂作为凝固剂
C.分离尿素分解菌时培养基中只能添加尿素一种氮源
D.培养基中的成分可能同时为微生物提供碳源和氮源
11.(本题2分)如图是将灰喜鹊引入某个生态系统后,研究人员连续调查了10年的种群数量的变化而绘制的λ值变化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可以采用标记重捕法来调查灰喜鹊的种群数量
B.从第1年至第6年,灰喜鹊种群的数量逐渐下降
C.A、B、C三点对应的种群数量,C点最少
D.引入灰喜鹊,可以有效控制虫害,减少农药的使用
12.(本题2分)用打孔器打出6块滤纸小圆片编号C1-C6,浸在一块点样瓷板6个凹穴(C1-C6,凹穴中滴加等量相应的溶液)中一段时间,用镊子将小圆片放在同一淀粉琼脂培养基上的不同位置,37℃孵育30min,倒入碘液1min后洗去碘液,观察培养基上相应位置是否产生透明圈(不产生蓝黑色的范围),结果如下表所示,对该实验分析不正确的是
编号 所加溶液 实验现象
C1 绿豆淀粉酶提取液 透明圈直径较小
C2 稀盐酸 无透明圈
C3 稀碳酸钠溶液 无透明圈
C4 绿豆淀粉酶提取液+1滴稀盐酸 透明圈直径很小
C5 绿豆淀粉酶提取液+1滴稀碳酸钠溶液 透明圈直径最大
C6 蒸馏水 无透明圈
A.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PH对绿豆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B.C4、C5为实验组,C1和C2、C3、C6均为对照组
C.该实验说明绿豆淀粉酶在弱碱性环境中活性较高
D.若在C 4凹穴中再滴加2滴稀碳酸钠溶液后重复该实验,实验结果与C5相同
二、多选题(共16分)
13.(本题4分)如图为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模式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f表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
B.该图中有三条食物链
C.图中的a一定是自养生物,b、c、d、e一定是异养生物
D.碳以二氧化碳的形式由a传到b
14.(本题4分)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中,蝗虫侵入后其数量迅速增长,其种群数量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第2个月时,蝗虫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B.在第4个月治理蝗灾效果最佳
C.前4个月蝗虫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呈“S”形
D.第4个月后,蝗虫数量减少可能与其食物数量减少、天敌数量增加有关
15.(本题4分)如图是加利福尼亚北美夏旱硬叶常绿灌丛的两个黑尾鹿种群的存活曲线(以存活数量的对数值为纵坐标,以年龄为横坐标作图,把种群的死亡—存活情况绘成的一条曲线)。高密度种群(每2.6km2约64头鹿)处于受管理的地区,在那里通过火烧来维持开阔的灌木和草本植被,以提供大量新生的嫩枝嫩叶。低密度种群(每2.6km2约27头鹿)处于未受管理的地区,老的灌木已有十年未火烧。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调查黑尾鹿的种群密度可采用标志重捕法
B.密度较低的区域,黑尾鹿寿命长的概率更高
C.存活曲线由种群个体本身寿命决定,与种群密度无关
D.高密度区域可能狩猎强度较大、种内斗争较激烈
16.(本题4分)如图是生物圈中碳循环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a是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b是消费者的呼吸作用
B.A是消费者,C是生产者,各成分间以CO2的形式传递碳元素
C.E是化石燃料,对E的过度开发会打破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D.碳循环过程一定伴随着能量流动,物质循环是能量流动的基础
三、综合题(共60分)
17.(本题12分)如图是一动物种群迁入一个适宜环境后的增长曲线图,
据图回答(1)~(3)题。
(1)图中表示种群增长速率最快的一点是_________。
(2)此动物种群增长的曲线呈“_________”型。
(3)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的点是_________,既要获得最大的捕获量,又要使动物资源的更新不受破坏,应该使该动物种群的数量保持在_________点左右。
18.(本题12分)米醋是众多种类的醋中营养价值较高的一种,制作米醋的主要流程:蒸熟拌曲→入坛发酵→加水醋化。回答下列问题:
(1)“蒸熟拌曲”阶段中拌入的“酒曲”中含有酵母菌,从呼吸作用类型看,该微生物属于_______________型生物。“拌曲”前常用糖化酶将蒸熟后的大米处理得到葡萄糖,目的是更好地为微生物提供_________________。
(2)“入坛发酵”阶段总是先“来水”后“来酒”原因是_____________。该阶段虽未经灭菌,但在________________的发酵液中,酵母菌能生长繁殖,绝大多数其他微生物都因无法适应这一环境而受到抑制。
(3)“加水醋化”阶段中醋酸发酵前,要对米酒进行加水稀释,目的是_________。进入该阶段需要的发酵条件为温度设置为30-35℃和________。请写出该阶段中醋酸菌利用酒精生产醋酸的化学反应式:________________。
19.(本题12分)春季是漓江最美的季节,春天的烟雨漓江,久负盛名。站在船上,凭栏眺望,在烟雨蒙蒙中欣赏漓江美景,江面上浮着一层轻纱般的白蒙蒙烟雾,朦胧含蓄的漓江山水,美得让人心醉。请回答下列关于漓江的问题:
(1)漓江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____________、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漓江流域的农业利用信息素驱赶以庄家为食的害虫,这种信息素属于____________信息,这说明在生态系统中,信息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功能。这种防治害虫的方法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化学防治”或“生物防治”)。
(3)漓江吸引了国内外一批游客过来旅游,这体现了漓江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价值。
20.(本题12分)在青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高原雪兔是一种常见动物,常栖息在低矮草地中,天敌有香鼬、艾虎、赤狐、狼等。冬季时,高原雪兔几乎成为这些动物唯一的食物来源。为了观察预警,高原雪兔会把巢穴周围较高的草从基部咬断。高原雪兔废弃的洞穴还能为褐背拟地鸦和多种雪雀提供繁殖场所。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研究人员通常采用 _______________ 法估算该地区高原雪兔的种群数量。高原雪兔的存在影响了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提高了生态系统的 _______________ 稳定性。
(2)据药鉴记载,高原雪兔脑可治痢疾、肠痛,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_______________ 价值。
(3)图中表示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简图,A、B、C、D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C属于第 _______________ 营养级,图中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 _______________ J/(m2·a),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是 _______________ ,图中在碳循环过程中能将有机物转化无机物的成分是 _______________ (填字母)。
21.(本题12分)图甲为某自然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简图,其中Ⅰ、Ⅱ、Ⅲ、Ⅳ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m1、m2代表不同形式的能量;图乙表示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图丙代表某生态系统功能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图乙表示能量流经该生态系统某一营养级的变化示意图,其中a~g表示能量值的多少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能量m2主要来自呼吸作用,图乙中______________属于图甲中的Ⅲ。
(2)y表示一个外来干扰对生态系统的影响,y越大,说明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弱,对该生态系统来说,y越大,x_______(填“相对越大”,“相对越小”)
(3)若草同化的能量不变,由于某种原因导致猫头鹰的食物来源中兔与食虫鸟的比例由1∶1变为2∶1,则猫头鹰获得的能量是原来的________倍。(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小数点后保留两位数字)
(4)图丁中,若A表示图甲中营养级Ⅱ所摄入的全部能量,则该系统营养级Ⅰ、Ⅱ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________(用图中所给字母的表达式表示)。
(5)若图甲中营养级Ⅰ、Ⅱ、Ⅲ各只有一种生物甲、乙、丙,构成食物关系如下图。若甲能量的1/4直接提供给丙,则要使丙能量增加8 kJ,至少需要消耗甲的能量是__________kJ。
参考答案:
1.C
【解析】人类会破坏生态环境,也会改善生态环境,人类活动要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合理开发和资源。
【详解】A、大量燃烧各种化石燃料,会破坏生态环境,导致温室效应等环境问题出现,A错误;
B、大量引入外来物种,可能会破坏生态平衡,减少物种多样性,B错误;
C、大力开展退耕还林、还草、还湖,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C正确;
D、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可能会杀死一些土壤微生物,破坏生态环境,D错误。
故选C。
2.A
【分析】1、群落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1)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人类可以砍伐树木,填湖造地、捕杀动物,也可以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甚至可以建立人工群落,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3、群落演替的原因: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详解】A、群落演替主要表现为植物的更替,植物为动物提供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因此植物更替,动物也更替,A错误;
B、随着退耕时间的延长,群落结构变得复杂,对光能等环境资源的利用更充分,B正确;
C、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因此若在第二年人工种植乔木,会改变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C正确;
D、群落演替过程中,随着环境和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前一阶段为后一阶段形成提供了适宜条件,D正确。
故选A。
3.B
【分析】1、消毒是指使用较为温和的物理或化学方法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的部分微生物(不包芽孢和孢子)。
2、灭菌是指使用强烈的理化因素杀死物体内外所用的微生物(包括芽孢和孢子)。
【详解】A、划线分离时,为了减少外来杂菌污染,在接种环蘸取菌种前要进行灼烧灭菌,为了避免细菌污染环境和感染操作者,划线结束后,还要进行灼烧灭菌,A正确;
B、G6玻璃砂漏斗用完后用1mol/LHCl浸泡,并抽滤去酸,再用蒸馏水冲洗至中性,干燥保存,B错误;
C、三角刮刀使用完后需再次进行灼烧灭菌,通常要保存在70%的酒精中,C正确;
D、用牛皮纸包好的空白培养皿经高压蒸汽灭菌后,需烘干避免引起污染,D正确。
故选B。
4.C
【分析】在垂直方向上, 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例如,森林中自下而上分别有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形成群落的垂直结构。森林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群落下面各层要比上层的光照弱,不同植物适于在不同的光照强度下生长。这种垂直结构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又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因此,动物也有类似的分层现象。
【详解】A、森林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层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因此森林群落植物多样性高时,可为动物提供多样的栖息地和食物,A正确;
B、森林生态系统破碎化造成的小种群会减少个体间交配繁殖的机会,使小种群易于灭绝,因此不利于维持生物多样性,B正确;
C、保护生物多样性,是不破坏生物多样性的前提下,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并非禁止一切森林砍伐和野生动物捕获的活动,C错误;
D、农业和城镇建设需遵循自然、经济、社会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以利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D正确。
故选C。
5.C
【分析】由上述实验结果对比分析,红光照射下莴苣种子发芽,远红光照射后不发芽,远红光照射后再到红光下照射会发芽,故可得出结论:红光促进莴苣种子发芽,远红光照射下莴苣种子不发芽。
【详解】A、分析表格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为红光和远红光依次照射,故A组为对照组,A正确;
B、结合分析可知:红光照射下莴苣种子发芽,远红光照射后不发芽,远红光照射后再到红光下照射会发芽,故可得出结论:红光促进莴苣种子发芽,远红光照射抑制种子发芽,B正确;
C、由于自然光包含红光和远红光,莴苣种子对红光更敏感,因此在自然光照射下莴苣会发芽,C错误;
D、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的变化,会引起植物体内产生包括植物激素合成在内的多种变化,进而对基因组的表达进行调节,故光诱导莴苣种子发芽过程中,光敏色素参与信息传递,进而影响基因的表达,D正确。
故选C。
6.C
【解析】1、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为:食物链和食物网。
2、同一种生物在不同食物链中,可以占有不同的营养级。
3、植物(生产者)总是第一营养级;植食性动物(即初级消费者)为第二营养级;肉食性动物和杂食性动物所处的营养级不是一成不变的。
【详解】A、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也可能是生产者,如硝化细菌是化能合成型生物,A错误;
B、食物网中的植食动物都属于第二营养级,B错误;
C、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指生态系统中由营养关系形成的食物链和食物网,C正确;
D、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分解者是生态系统的必备成分,消费者不是生态系统的必备成分,D错误。
故选C。
7.D
【分析】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详解】A、捕食者数量减少,会导致被捕食者数量增多(天敌减少),而被捕食者数量增多又会导致捕食者数量增加(食物增多),两种之间存在着负反馈调节,A正确;
B、群落中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放出的氧气可被动物、植物及微生物的呼吸作用利用,B正确;
C、一般群落演替的结果是生物种类增加,营养结构变的复杂;但有时演替的结果也会变得生物种类减少,如人类大量砍伐森林、围湖造田等。所以群落演替过程中生物种类和数量在不断变化,可能会不断增多,也可能会不断减少,C正确;
D、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物种丰富度不一定高于初生演替的,D错误。
故选D。
8.A
【分析】1、微生物肥料利用了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有机酸、生物活性物质等来增进土壤肥力,改良土壤结构,促进植株生长,常见的有根瘤菌肥、固氮菌肥等。
2、微生物农药是利用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来防治农林害虫的。微生物农药作为生物防治的重要手段,将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微生物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以淀粉或纤维素的水解液,制糖工业的废液等为原料,通过发酵获得了大量的微生物菌体,即单细胞蛋白,用单细胞蛋白制成的微生物饲料,能使家禽、家畜增重快,产奶或产蛋量显著提高。
【详解】A、结合分析可知,微生物农药是利用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来防治农林害虫的,A错误;
B、单细胞蛋白被作为饲料使用,是因为微生物的蛋白含量高,繁殖快,能使家禽、家畜增重快,产奶或产蛋量显著提高,B正确;
C、微生物饲料主要是利用微生物大量繁殖产生的高蛋白菌体来生产饲料的,C正确;
D、微生物肥料是利用微生物代谢产生的有机酸、生物活性物质等来增进土壤肥力,发挥作用,D正确。
故选A。
9.B
【分析】1、生物群落的结构包括空间结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群落的外貌和时间节律,群落中的动植物在垂直方向上有分层现象,水平方向上有镶嵌分布现象,且其中的动植物的种类也不同。
2、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详解】A、动物的分层和其食物和栖息环境有关,动物的分层依赖于植物,群落的分层越多动物种类也越多,A正确;
B、水平方向上植物成镶嵌式分布,不是均匀分布,B错误;
C、北方针叶林是地球上最大的森林带,约覆盖整个地球表面的11%,C正确;
D、次生演替比原生演替经历的时间短,因为原生演替的基质和环境极为贫瘠和严酷,而次生演替的基质和环境是比较肥沃和温和的,原有的群落毁灭后留下了大量的有机质和生命胚种(孢子和种子等)。D正确。
故选B。
10.A
【分析】1、培养基的营养构成:各种培养基一般都含有水、碳源、氮源、无机盐,此外还要满足微生物生长对pH、特殊营养物质以及氧气的要求。例如,培养乳酸杆菌时需要在培养基中添加维生素,培养霉菌时需将培养基的pH调至酸性,培养细菌时需将pH调至中性或微碱性,培养厌氧微生物时则需要提供无氧的条件。
2、培养基选择尿素分解菌的原理:培养基的唯一氮源为尿素,只有能合成脲酶的微生物才能分解尿素,以尿素作为氮源,才能生长发育繁殖。
【详解】A、由于配制完成的培养基还需要高压蒸汽灭菌,所以配制培养基时不必使用无菌水,A错误;
B、制作固体培养基时,通常需要添加琼脂作为凝固剂,B正确;
C、分离尿素分解菌时只能添加尿素一种氮源,保证只有能利用尿素为氮源的微生物才能在此培养基上生长繁殖 ,C正确;
D、培养基中的蛋白胨能同时提供碳源、氮源,D正确。
故选A。
11.B
【分析】标记重捕法定义标记重捕法是指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M),将这些个体进行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记个体(m)占总捕获数(n)的比例来估计该种群的数量(N)。标记重捕法是种群密度的常用调查方法之一,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较大的动物种群。
【详解】A、灰喜鹊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可以采用标记重捕法来调查灰喜鹊的种群数量,A正确;
B、λ值大于1,说明种群在增长,从第1年至第6年,灰喜鹊种群的数量先上升后下降,B错误;
C、λ值小于1,种群数量下降,因此C点最少,C正确;
D、引入灰喜鹊,可以有效控制虫害,属于生物防治,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避免环境污染,D正确。
故选B。
12.D
【详解】A、稀盐酸、稀碳酸钠溶液和蒸馏水代表不同的PH值,可见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PH对绿豆淀粉酶活性的影响,A正确;
B、实验设计要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因此C4、C5为实验组,C1、C2、C3、C6均为对照组,B正确;
C、C5实验组的结果是透明圈直径最大,说明淀粉酶在碱性溶液中分解淀粉最多,可见在碱性环境中其活性最大,C正确;
D、原来C4凹穴中是过酸环境,酶的活性很低,甚至部分酶已经失活,因此在C4凹穴中再滴加2滴稀碳酸钠溶液,会增大其pH值,酶的活性有所升高,分解淀粉增多,但实验结果不一定与C5相同,D错误。
故选D。
13.BD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式图,首先根据双向箭头可判断出f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a是生产者;其次判断分解者,分解者除了一个箭头指向无机环境外,其他箭头都指进来,因此b为分解者;其余均为消费者,即c、d和e均为消费者。
【详解】A、由以上分析可知,f表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A正确;
B、该图中只有一条食物链,即a→c→d→e,B错误;
C、图中a能利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所以一定是自养生物;b、c、d、e不能利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所以一定是异养生物,C正确;
D、生产者a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固定在有机物中,b利用a合成的有机物中的能量,D错误。
故选BD。
14.AB
【分析】据图分析:蝗虫迁入一个新的环境,开始需要适应一段时间,然后种群数量会迅速增加,第2个月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第2个月到第4个月之间由于种内竞争逐渐加剧使种群出生率降低而死亡率升高,种群的增长速率明显变小,当死亡率和出生率相等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增长曲线呈“S”形,第4个月后可能由于食物数量减少、天敌数量增加等原因,使种群数量处于波动中。
【详解】A、在2月曲线出现转折,即在此前增长速率一直增长,此后增长速率减小,即在蝗虫侵入后的第2个月,蝗虫种群数量增长最快,蝗虫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A错误;
B、在第4个月时蝗虫数量达到最大,此时进行防治为时已晚,应在第2个月之前进行防治,效果最好,B错误;
C、根据图像可知前4个月蝗虫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少,呈S形增长曲线,C正确;
D、第4个月后,蝗虫数量减少可能与其食物数量减少、天敌数量增加等因素有关,使出生率小于死亡率,D正确。
故选AB。
15.ABD
【分析】估算种群密度时,常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其中样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或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标志重捕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由图分析可知,密度较低的区域,可能狩猎强度较小,因此黑尾鹿寿命长的概率更高,处于受管理的地区,通过人为因素提供大量新生的嫩枝嫩叶,种群密度高,所以狩猎强度较大,种内斗争较激烈。
【详解】A、标志重捕法可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A正确;
B、由题图可知,密度较低的区域,可能狩猎强度较小,因此黑尾鹿寿命长的概率更高,B正确;
C、存活曲线由种群个体本身寿命决定,但也与种群密度有关,如题图所示,高密度区域种群的存活曲线较内凹,C错误;
D、处于受管理的地区,通过人为因素提供大量新生的嫩枝嫩叶,种群密度高,所以狩猎强度较大,种内斗争较激烈,D正确。
故选ABD。
16.ACD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碳循环示意图,首先根据双向箭头可判断出D是无机环境、C是生产者;其次判断分解者,分解者除了一个箭头指向无机环境外,其他箭头都指进来,因此B为分解者;其余均为消费者,即A均为消费者;E为化石燃料。
【详解】A、a是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b是消费者的呼吸作用,A正确;
B、A是消费者,C是生产者,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以CO2的形式传递碳元素,而生物群落内部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碳元素,B错误;
C、对E(化石燃料)过度开发利用会打破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C正确;
D、碳循环过程一定伴随着能量流动,物质循环是能量流动的基础,D正确。
故选ACD。
【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生态系统的功能,重点考查物质循环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具体过程,能准确判断图中各成分及过程的名称,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7.(1)b
(2)S
(3) d b
【分析】1、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形成“S”型增长曲线。
2、据图分析,b点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d点时种群数量不变,种群增长速率为0。
(1)
据图分析,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基本不变,种群增长呈现S型曲线,图中b点种群增长速率最快,此时种群数量为K/2。
(2)
据图分析,动物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基本不变。呈“S”型曲线增长。
(3)
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K值)的点是d,既要获得最大的捕获量,又要使动物资源的更新不受破坏,应该使该动物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其数量保持在K/2左右,即图中的b点左右。
【点睛】本题考查种群增长曲线,明确S型增长曲线的特点,特别是K值和K值的一半时种群的增长速率的特点,要注意和种群的年龄组成结合起来,分析种群的数量变化。
18.(1) 兼性厌氧 碳源
(2) 酵母菌在发酵前期进行有氧呼吸,产生水;在发酵后期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 缺氧、呈酸性
(3) 使发酵液中酒精浓度降低,以利于醋酸菌的生长繁殖 通入无菌空气
【分析】1、酒精发酵的最适温度为18-25℃,醋酸发酵的最适温度为30-35℃。
2、醋酸制作的原理: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糖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
(1)
酵母菌既能进行有氧呼吸,又能进行无氧呼吸,属于兼性厌氧型微生物;将大米蒸熟、冷却,经酶处理后得到葡萄糖的目的是更好地为微生物提供碳源。
(2)
由于“蒸熟拌曲”阶段中拌入的“酒曲”中含有酵母菌,在发酵前期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产生水;而在发酵后期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故发酵过程中总是先“来水”后“来酒”;在酒精发酵旺盛时,发酵液为缺氧、呈酸性的状态,在此环境中酵母菌能大量生长繁殖,而绝大多数其他微生物都因无法适应这一环境而受到抑制,所以尽管“入坛发酵”阶段没有灭菌,但杂菌仍不会大量繁殖。
(3)
“加水醋化”阶段中醋酸发酵前,对米酒进行稀释的目的是使发酵液中酒精浓度降低,以利于醋酸菌的生长繁殖;由于酵母菌发酵时为无氧环境、且酒精发酵的最适温度为18 25℃,而醋酸菌为好氧菌,且最适生长温度为30 35℃,故进入该阶段需要将发酵条件改变为:通入无菌空气,温度设置为30 35℃;该阶段醋酸菌将酒精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反应式为: 。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酒精发酵和醋酸发酵的原理和流程,熟练掌握酒精发酵和醋酸发酵的原理和流程是解题的关键。
19.(1) 物质循环 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2) 化学 调整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稳定 生物防治
(3)直接
【分析】1、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包括直接价值、间接价值、潜在价值。
2、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传递;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信息传递还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1)
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征。
(2)
通过化学物质传递的信息属于化学信息,所以信息素属于化学信息。利用信息素驱赶害虫,减少了害虫对生产者能量的消耗,使农业生态系统维持稳定,所以信息传递具有调整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功能。利用信息素防治害虫,利用了生物学原理,所以属于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较为有效的防治手段。
(3)
吸引了国内外一批游客过来旅游,利用的是漓江的观赏价值,是非实用意义的价值,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点睛】本题综合考查了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准确理解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0. 标志重捕 抵抗力 直接 三 7.5×106 18% ABCD
【分析】分析图可知,A为生产者,图中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7.5×106J/(m2.a)。A为生产者,D为初级消费者,C为次级消费者,为第三营养级,B为分解者。
【详解】(1)雪兔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采用标志重捕法估算该地区种群数量。高原雪兔的存在增加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物种丰富度越大,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高。
(2)高原兔脑可治痢疾、肠痛等的药用价值,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高原雪兔感受到赤狐粪、尿的气味,会有躲到洞穴中的行为,尿气味属于化学信息,体现了信息传递具有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的作用。
(3)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分析图可知,A为生产者,所以图中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7.5×106J/(m2.a)。A为生产者,D为初级消费者,C为次级消费者,为第三营养级,B为分解者。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1.5×106J/(m2.a),第三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为2.7×105J/(m2.a),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18%。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都可以通过呼吸作用将有机物转化无机物的成分,所以图中ABCD都可以将有机物转化无机物。
【点睛】本题考查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的功能,理解标记重捕法适用的范围,理解生物多样性的三个价值,分析生态系统的三个功能,掌握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因。
21. 食虫鸟和猫头鹰 x相对越大 1.38 b/ m1×100% 100
【详解】(1)图甲是能量金字塔,I→IV分别代表第一营养级、第二营养级、第三营养级和第四营养级。图乙中,草是第一营养级、兔和食草昆虫是第二营养级、食虫鸟是第三营养级、猫头鹰既是第三营养级也是第四营养级,故图乙中食虫鸟和猫头鹰属于图甲中的Ⅲ。
(2)y越大,说明该生态系统受到的干扰越大,因此恢复的时间会越长,即x会相对越大。
(3)设猫头鹰的食物来源中兔与食虫鸟的比例为1∶1时,猫头鹰获得的能量为A,猫头鹰的食物来源中兔与食虫鸟的比例为2∶1时,猫头鹰获得的能量为B。根据图乙可知,该食物网存在两条食物链:①草→兔→猫头鹰;②草→食草昆虫→食虫鸟→猫头鹰。草同化的能量不变,因此,1/2A÷10%÷10%+1/2A÷10%÷10%÷10%=2/3B÷10%÷10%+1/3B÷10%÷10%÷10%,计算得出55A=40B,所以B/A=55/40,求得B=1.38A,即猫头鹰获得的能量是原来的1.38倍。
(4)由图甲可知,营养级I的同化量是m1,由图丁可知,A是营养级II的摄入量,则b是营养级II的同化量,因此该系统营养级Ⅰ、Ⅱ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b/ m1×100%。
(5)假设至少消耗甲的能量为a,则丙从甲→丙途径获得的能量是a×1/4×20%,丙从甲→乙→丙获得的能量是a×(1-3/4)×20%×20%,根据题干条件可知a×1/4×20%+ a×(1-3/4)×20%×20%=8,因此a=100,故若甲能量的1/4直接提供给丙,则要使丙能量增加8 kJ,至少需要消耗甲的能量是100KJ。
【点睛】本题结合图像信息,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能量流动和稳定性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