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高二年级期中考试
生物参考答案
1.A【解析】调查上壤中某种蚯蚓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样方法,A项错误」
2.D【解析】单位时间内该浮游动物种群数量的增加量随种群密度的增加而增大,C项错误。
3.C【解析】地震和火灾属于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非密度制约因素,C项错误。
4.C【解析】小动物甲与小动物乙之间是捕食关系,A项错误:生物群落由水稻田中所有生物
组成,B项错误;小动物乙数量增川,则小动物甲数量减少,对水稻产量的提高是有利的,D项
错误。
5.A【解析】该地因森林火灾原有植被消失,但上壤中植物种子、宿根等是存在的,该地发生的
演替类型为次生演替,A项错误。
6.A【解析】蓝细菌都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A项正确。
7.D【解析】若猫头鹰的能量1,2来自免,1/4来自食虫鸟,则1/4来自草食昆虫,猫头鹰增重
10g,至少需要消耗草10×(1/2)×5×5+10×(1/4)×5×5×5+10×(1/4)×5×5=500g.
8.B【解析】该种蜣螂与千足虫之间存在捕食关系,也可能存在竞争关系,B项错误。
9.C【解析】河流中的藻类的光合作用离不开阳光,水温也会影响河流中动植物的生命活动,C
项错误
10.D【解析】碳循环在生物群落中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A项错误;致使大气中的CO2急
制增加的直接原内是化石燃料的燃放使C)2释放增多,B项错误;C)2主要通过植物的光
合作币进人生物群洛,C项错误。
11.A【解析】生物与无机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的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也有单向的,A项
错误。
12.D【解析】碳足迹包括海洋对碳的吸收量和吸收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CO2所需要的森林面
积,A项错误;对青藏高原上的濒危植物进行保护的最为有效的方法是建立自然保护区,B
项错误;造成南极地区企鹅栖息地越来越少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全球气候变暖,C项
错误。
13.B【解析】在受到干忧后,曲线又能恢复到在正常范围内波动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自我调节能力,曲线偏离正常值越晚和幅度越小,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越强,A、D
项错误。
14.C【解析】制作泡菜的微生物是一种厌氧型细菌,A项错误:睛酸菌是好氧菌,B项错误;利
用酵母菌酿酒时,发酵时间越长,葡萄糖耗尽时,产生的酒精量就不再增多,D项错误。
15.C【解析】使用液体选择培养基培养纤维素分解南,一方面可以获得大量纤维素分解菌,另
·方面便于稀释涂布平板,C项符合题意。
16.A【解析】发酵条件如温度、氧气等变化,会影响微生物的代谢途径,A项错误。
17.D【解析】容易获得植物突变体的主要原因是培养的植物细胞处于不断分裂和增殖的状
【高二生物·参考答案第1页(共3页)】
·23-389B·河南省高二年级期中考试
生
物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选择性必修3第1章一第2章第2节。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
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关于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园
A.调查土壤中某种蚯蚓的种群密度不能采用样方法
B.调查一片玉米地中田鼠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标记重捕法
如
C.不同生物的生态位及种间关系属于群落水平的研究问题
D.从山谷到山坡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
留
毁
2.种群增长率与种群的出生率与死亡率等因素密切相关,水塘中某种浮游动物的种群密度与种
群增长率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长
A.该浮游动物的出生率随种群密度增加而增大
B.该浮游动物种群密度越低,其种群数量增长越多
区
C,单位时间内该浮游动物种群数量的增加量随种群密度
种群增长率\
20
长的增加而减少
抓
16
24
D.该浮游动物种群密度超过24个·c3时,其种群的增
种群密度/(个cm)
翰
长率可能为负值
馨
3.影响生物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很多,可以概括为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下列有关影响种
潮
群数量变化的因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环境中水的多少属于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非生物因素
B.食物量的多少属于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生物因素
C.地震和火灾属于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密度制约因素
D.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有关
4,在水稻田生态系统中,水稻、小动物甲、小动物乙三者间只存在单一捕食关系。某年度调查的
甲,乙两种动物种群数量变化的情况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16
40
发1正
水
4t1代
20
大则源)○
4
5116
、,7
8910
陆A:.中定①
【高二生物第1页(共8页)】
·23-389B·
A.小动物甲与小动物乙之间主要是种间竞争关系
B.水稻及稻田中的所有动物构成了生物群落
C.统计水稻田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可用目测估计法
D.小动物乙数量的增加不利于水稻产量的提高
5,某地因森林火灾原有植被消失,之后该地发生了群落演替。下列关于该地群落演替的叙述,
错误的是
A.该地发生的演替类型为初生演替
B.若没有外力干扰,该地可能重现森林
C,该地发生的演替过程不会经历地衣阶段
D.随着时间延长,该地群落结构可能越来越复杂
6.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的说法,正确的是
A.蓝细菌都是生产者
B.细菌都是分解者
C.生产者都是植物
D.动物都是消费者
7.下图所示为某地生态系统中的几条食物链及生物的种间关系,有关下图的说法错误的是
A.猫头鹰与食虫鸟的种间关系为捕食和种间竞争
草
中兔
二猫头座
B.草原生物群落既有水平结构也有垂直结构
草食昆虫
食虫鸟
C.图中组成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中缺少分解者
D.若猫头鹰的能量1/2来自免,1/4来自食虫鸟,则猫头鹰增重10g,至少需要消耗草550g
8.调查发现某种蜣螂不仅吃粪便,还取食蜈蚣、千足虫等。与普通蜣螂相比,这种蜣螂后腿卷
曲,便于捕猎,头部窄而长,便于进食千足虫等昆虫的内脏。由此得出的结论不恰当的是
A.该种蜣螂在生态系统中既是消费者又是分解者
B.该种蜣螂与千足虫之间的种间关系只有捕食关系
C.该地区的所有生物和非生物环境构成了生态系统
D.该种蜣螂作为进化研究的材料体现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9.下图为河流生态系统受生活污水(含大量有机物)轻度污染后的净化作用示意图。下列说法
错误的是
污水
相1
细菌
溶解氧
藻类
有机物
NH等无
机盐离子
A
B
河流方向一
A.AB段溶解氧减少,与A点相比,B点需氧型细菌和藻类的数量增多
TB.BC段中有机物分解形成的无机物有利于藻类大量繁殖
牛C.CD段河流得到净化与温度、光照等环境因素无关
3怀5,
D.流经该河流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有一部分来自污水中的有机物,一·
【高二生物第2页(共8页)】
·23-389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