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8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8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4-17 11:09: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邴阔·KY历史工作室出版·侵权必究
第十八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教案
教学目标
了解战后美苏冷战格局形成的原因、表现,认识两极格局对世界局势的影响
了解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美苏关系的特点,知道多极化趋势的主要表现
认识苏联走向解体的原因和重大事件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美苏冷战格局形成的原因、表现和苏联走向解体原因
二、教学难点:两极格局对世界局势的影响
教学过程设计
一、美苏冷战的形成
基本含义:冷战是指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逐步形成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长期对峙与竞争状态
背景/原因
二战中后期形成了雅尔塔体系(欧洲衰落;美国实力超群;苏联空前强大)
二战结束,美苏在消灭了法西斯敌人后,失去了战时同盟的基础
(3)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上存在严重冲突(根源)
①美国:战后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急剧膨胀;美国总统杜鲁门声称全世界应该采取美国制度,反对共产主义;美国在全球进行扩张,将社会主义的苏联视为其建立世界霸权的最大障碍
②苏联:战后苏联希望有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恢复经济,发展社会主义;但苏联为保证自身安全推行大国沙文主义,极力扩大在东欧的影响力,与美国发生尖锐矛盾
注:1946年美国凯南的长电报与苏联诺维科夫的长报告,表明二战结束后仅仅一年美苏双方的对外政策都从大国合作转向了对抗(仅作了解)
形成过程
美国 苏联
序幕 1946年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主张西方世界联合起来共同遏制苏联
政治上 举措 1947年杜鲁门主义提出 1947年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内容意义 宣布将支持所有反对共产主义的国家 标志着美苏冷战的开始 由苏联和波兰等东欧国家组成 宣布世界分裂为两大敌对阵营 即帝国主义和反帝国主义
经济上 举措 1947年对西欧进行马歇尔援助计划 1949年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内容意义 促进了西欧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巩固了西欧资本主义制度 方便了美国利用经济手段控制西欧 由苏联和东欧国家组成 形成了以苏联计划经济为主导的体系
军事上 举措 1949年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 1955年成立华沙条约组织/华约
内容意义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1955年联邦德国加入 以苏联为首的东欧社会主义国家 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的正式形成
地缘 政治上 德国分裂 1948年第一次柏林危机直接导致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于1949年相继成立 联邦德国简称西德为资本主义国家;民主德国简称东德为社会主义国家
朝鲜分裂 1948年朝鲜半岛以38线为界分裂为韩国和朝鲜 韩国为资本主义国家;朝鲜为社会主义国家
补充知识(仅做了解)
第一次柏林危机:二战后德国被美苏英法四国分区占领,后英美法占领区合并为西占区,苏联占领区为苏占区;首都柏林虽然位于苏占区,但依然划分为西柏林和东柏林;1948年西柏林实行币制改革,引发苏联不满,遂关闭了西方通往西柏林通道,引发了第一次柏林危机
美苏冷战、美苏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三者的关系
①相同点:三者都是指二战后美苏争夺世界霸权的态势,都以1991年苏联解体而告终
②不同点
开始时间不同:冷战开始的标志是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提出;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是1955年华约的建立;雅尔塔体系的形成是1945年雅尔塔会议的召开
涉及范围不同:冷战具体指的是美苏两国;两极格局具体指的是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雅尔塔体系具体指的是世界范围内的美苏对抗也包括第三世界国家;其实三者并无太大区别
二、美苏冷战的发展
1、全面冷战
(1)第二次柏林危机:1958年赫鲁晓夫向英法美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其撤出西柏林驻军
(2)第三次柏林危机:1961年赫鲁晓夫重提撤军要求,并修建柏林墙
(3)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赫鲁晓夫为改变美苏核威慑力量对比,在古巴秘密部署弹道导弹;美国发现后肯尼迪下令军事封锁古巴,美苏核弹都进入了战备状态;所幸最后双方保持了克制
2、局部热战
时间 交战双方 特点
朝鲜战争 1950—1953年 中国、朝鲜(苏联支持) 以冷战为背景进行的 第一次大规模局部战争
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
越南战争 1961—1975年 北越(中苏支持) 以冷战为背景进行的 时间最长的大规模局部战争
南越、美国
阿富汗战争 1979—1989年 阿富汗(美国支持) 苏联对外政策的重大失败 客观上加速了苏联解体
苏联
补充知识:冷战背景下的其它热争(仅作了解)
(1)五次中东战争(1948——1982年):以色列VS众多阿拉伯国家
(2)三次印巴战争(1947——1971年):印度VS巴基斯坦
(3)两伊战争(1980——1988年):伊拉克VS伊朗
(4)马岛战争(1982年):英国VS阿根廷
(5)海湾战争(1991年):伊拉克VS以美国为首的多国联军
3、多极力量的成长
(1)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60、70年代)
①欧共体的成立与发展
注:西欧一体化(仅作了解)
A、原因:二战使西欧力量削弱,战后又面临美苏冷战威胁;为推动欧洲经济的发展,提高国际地位的需要;法德和解;欧洲联合思想由来已久;两次世界大战的教训,西欧渴望持久和平
B、条件:地域相连;经济结构相近;文化认同感较强;第三次科技革命展开
C、过程:1951年法德等国欧洲煤钢共同体→1958年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与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1967年将上述三个机构合并成为欧洲共同体/欧共体→欧洲加快政治一体化
D、影响:促进了西欧经济发展;提高了西欧的国际地位;造成了资本主义阵营分化;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提供了区域合作的典范
②日本经济飞速发展并谋求成为政治大国
注:战后日本经济崛起(仅作了解)
A、原因:美国出于冷战的需要大力扶植日本,日本则依赖美军保护;朝鲜战争刺激了日本经济兴起;日本建立了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高度重视教育;抓住了第三次科技革命机遇,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B、表现:60年代末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大经济体;80年代日本人均GDP一度超过美国;拥有庞大的海外资产
(2)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50、60年代)
①苏联推行大国沙文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导致东欧国家爆发了反对苏联控制的斗争
注:东欧反苏斗争的具体表现(仅作了解)
·1948年南斯拉夫与苏联关系破裂
·1956年波兰爆发波兹南事件
·1956年匈牙利爆发匈牙利事件
·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爆发布拉格之春
·1968年阿尔巴尼亚与苏联关系破裂并退出华约
②50年代中后期中苏关系逐渐破裂
(3)中国的发展(60、70年代)
①自力更生拥有两弹一星
注:1964年原子弹试爆成功;1967年氢弹试爆成功;1970年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②1971年中国重返联合国
③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正常化
(4)第三世界的兴起(50、60年代)
①万隆/亚非会议
A、时间/地点:1955年/印尼万隆
B、特点: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C、内容: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遭遇相同、目标相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
D、意义:诞生了体现和平共处原则的万隆精神;推动了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②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A、建立: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运动峰会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召开
B、倡导国:南斯拉夫(铁托)、埃及(纳赛尔)、印度(尼赫鲁)
C、原因:一些新独立国家希望在冷战中保持中立,奉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
D、宗旨原则:不结盟和非集团原则
E、意义:一定程度上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
③万隆会议和不结盟运动是发展中国家以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的重要标志
三、美苏冷战阶段分期
1、50年代——60年代中期:美国处于攻势
2、60年代中期——70年代末:苏联处于攻势
注:70年代苏联攻势,美国守势原因(仅作了解)
(1)苏联在勃列日涅夫强军政策下,军事力量空前强大
(2)美国深陷越战泥潭
(3)美国爆发石油危机,出现滞胀困境
(4)西欧和日本快速崛起,资本主义阵营分化
(5)美国奉行尼克松主义,在全球战略收缩
3、80年代:苏联战略收缩
(1)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并深陷战争泥潭
(2)80年代初美国加强对苏遏制,军备竞赛,提出战略防御/星球大战计划,企图拖垮苏联
(3)1985年以后美苏关系缓和
①高层对话:美苏首脑多次会晤,建立多层次对话机制
②美苏裁军:1987年《中导条约》;1991年《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
③苏联收缩:1989年苏联从阿富汗撤军,并宣布不再干预东欧事务,同意两德统一
(4)1989年中苏关系正常化
四、美苏冷战特点
1、泾渭分明:两大阵营针锋相对
2、全面争夺:美苏争霸涉及各个领域和全球每个角落,展示自己社会制度优越性
3、避免战争:美苏两国极力避免直接发生军事冲突,防止核战争爆发
4、美国优势:美国及其盟国始终占有经济科技优势,而苏联更多的是军事实力强大
五、美苏冷战结束/两极格局崩溃
1、1989年后东欧剧变(东欧各国纷纷放弃社会主义制度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2、1991年12月苏联解体(苏联分裂为多个国家;社会主义制度被资本主义制度取代)
注:苏联解体原因
(1)斯大林体制弊端,导致整个国家积重难返(根源)
(2)民族矛盾日益尖锐
(3)西方的和平演变政策
(4)美苏争霸拖垮了苏联经济
(5)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放弃了苏共领导(直接)
六、美苏冷战影响
1、美苏冷战威胁了世界和平,引发了多场局部热战
2、美苏军备竞赛消耗了大量资源,不利于国计民生的建康发展
3、美苏双方势均力敌(尤其是核武器),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爆发
4、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长期共存中都不同程度上从对方身上借鉴了经验,吸取了教训,并用于内部的调整和改革,客观上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
5、客观上推动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
6、两极格局中出现的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
当堂练习
1. 刘金质在《冷战史》中把冷战分为五篇:冷战的开始(1945~1949)、冷战的扩展(1950~1962)、冷战中的缓和(1963~1979)、冷战再现(1980~1984)、冷战的结束(1985~1991)。下列史实与上述分段时间不对应的是( )
A. 冷战的缓和:古巴导弹危机爆发 B. 冷战的扩展: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
C. 冷战的开始: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D. 冷战的结束: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2.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写到正在形成的全球政治中,“主要文明的核心国家正取代冷战期间的两个超级大国,成为吸引和排斥其他国家的几个基本的极。”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 国家实力的对比发生变化 B.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
C. 原先的超级大国已经衰落 D. 形成“一超多强”局面
3. 德国学者斯宾格勒在《西方的没落》(1918年)中,提出西方文明必然走向没落和灭亡;英国学者汤因比在《历史研究》(1934—1961年)中,指出西方文明仍有一线希望,可以避免解体的命运;美国学者福山在《历史的终结》(1992年)中,认为人类历史以西方文明在全世界的胜利而“终结”。上述对西方文明的看法( )
揭示了西方文明发展的客观规律 B. 源于学者对西方社会的悲观情绪
C. 突破了以西方为中心的史学范式 D. 一定程度反映了国际形势的变动
4. 美国国防部在 20世纪80年代就曾估计,苏联在计算机电子学方面比美国落后十年,在电光敏感器、机器人技术、信号处理、通信技术等许多第三次科技革命最重要的技术领域,苏联也处于落后地位。对此解释合理的是,当时苏联( )
A. 科技发展受到冷战制约 B. 经济体制决定了技术革新
C. “新经济体制”收效甚微 D. 科技进步依赖重工业发展
5. 1950年1月,在美国的提议下,美英法等几个北约成员国成立了一个非正式的国际组织——“巴黎统筹委员会”,它要求成员国严格控制向社会主义国家出口军事装备、原子能技术和设备以及军民两用的技术和产品。“巴黎统筹委员会”的成立( )
A. 是为了应对来自“华约”的挑战 B. 是“杜鲁门主义”的体现
C. 标志着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形成中 D. 直接导致了柏林危机发生
标准答案:AADAB
板书设计
美苏冷战的形成: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上存在严重冲突
二、美苏冷战的发展:全面冷战、局部热战、多极力量的成长
三、美苏冷战阶段分期
1、50年代——60年代中期:美国处于攻势
2、60年代中期——70年代末:苏联处于攻势
3、80年代:苏联战略收缩
四、美苏冷战特点:泾渭分明、全面争夺、避免战争、美国优势
五、美苏冷战结束/两极格局崩溃:1989年后东欧剧变、1991年12月苏联解体
六、美苏冷战影响:威胁了世界和平、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爆发、客观上推动第三次科技革命
课后反思
一、还是没有更好的突出重点,存在面面俱到问题;导致本节课整体上时间还是相对紧张
二、在调动学生和引导学生方面还有所欠缺,形式过于单一,没有进一步深入发掘
三、文献史料一方面数量较少,另一方面质量较低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