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歌曲欣赏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点击播放
导 入 新 课
单击页面即可演示
导航目录
学习目标
新课讲授
课堂小结
s
课堂演练
一、知识目标:
知道三大战役的名称、参战部队、战果及意义;掌握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的时间和意义;说明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阅读历史地图和运用历史地图的能力;通过讨论人民解放军迅速胜利的原因,培养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认识到中共中央的正确战略部署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是人民解放军战略决战胜利的保证。认识 “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的道理。
返回主界面
学 习 目 标
如果你是我军的高级
指挥员,先打哪场战役?
新课讲授
辽沈战役
平津战役
淮海战役
A.兵力对比:转入反攻后,东北地区的人民解放军兵力超过了国民党(这是当时最新的变化)。
B.敌军态势:国民党军队被孤立分散,活动范围小,补给困难,是战是守举棋不定。
C.我军态势:解放军根据地广阔,物质力量雄厚、得到人民支持(刚完成土地改革)。
D.战局延伸:胜利后可挥师入关,有利于华北、华东作战;还能以东北的工业支援全局。
首先进行辽沈战役
辽沈战役
战役名称 参战部队 指挥者 特点 主要地点 消灭国民党军人数 战果
辽沈战役 东北野战军 林彪、罗荣桓等 “关门打狗”(先攻锦州) 锦州、长春、塔山、黑山、大虎山、沈阳等 47万余人 解放东北全境
彪林
桓荣罗
东北野战军在黑山、大虎山地区围歼国民党军队
淮海战役
战役名称 参战部队 指挥者 特点 主要地点 歼敌人数 战果
淮海战役 华东、
中原野战军 刘伯承邓小平
陈毅
粟裕
谭震林 “中间突破”
徐州为中心;
小车推出的胜利 徐州等地 55.5万余人 解放长江以北的华东、中原地区
淮海战役的总前敌委员会
支援前线的民工小车队
民工大车运输队为解放军运送军需物资
民工组成担架队帮助运送伤员
人民群众的支持(直接参军、组织民兵、踊跃支前等)是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之一。
陈毅的话说明了什么?
战役名称 参战部队 特点 主要地点 歼敌人数 战果
平津战役
平津战役 东北、华北野战军 “瓮中捉鳖”(围而不打,隔而不围;北平和平解放) 北平、天津、张家口 52万余人 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傅作义
中共中央为了保护文化古都北平,决定力争以和平方式解放北平。经多方努力,华北“剿总”司令傅作义接受人民解放军提出的条件,率部接受和平改编。
毛泽东后来当面对傅作义说:“你是北京的大功臣,应该给你一枚天坛一样大的奖。”1955年9月毛泽东亲自授予傅作义“一级解放勋章”。周恩来称赞傅作义“为人民立了大功”。
北平和平解放
(1949年1月31日)
人民解放军进入北平
北平和平解放有什么重大意义?
北平是千年古都。北平的和平解放使古都的文物古迹完好无损地保存下来,也使北平人民的生命财产免遭战火的破坏和损伤。
想一想
渡江作战
1.时间:
2.指挥:
3.战线:
南京解放:
时间:
意义:
刘伯承、邓小平指挥第二野战军,陈毅、粟裕指挥第三野战军。
1949年4月21日
东起江苏江阴、西至江西湖口的千里战线上,百万雄狮横渡长江。
1949年4月23日
国民党反动统治覆灭
江 阴
口湖
南 京
《渡江战役示意图》
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国人民,保卫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
——毛泽东、朱德
《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人民解放军强渡长江
国民党政府总统办公室日历,4月23日记载着国民党政权的灭亡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总统府
诗朗诵
《七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胜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共产党方面:中共的正确战略战术;人民群众的支持;人民解放军的勇敢作战;毛泽东的正确领导;是一场正义的战争。
国民党方面:国民党统治腐败;国民党进行的战争违背了人民的意愿,不得人心;国民党军队力量分散,士兵不团结作战。
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即“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返回主界面
三大战役
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
歼灭国民党主力
渡江作战 南京解放,推翻国民党反
动派统治
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利的关键
解放战争的胜利
课 堂 小 结
返回主界面
1.中国革命史上有许多著名战役,其中刘伯承、邓小平共同指挥的有 ( )
①挺进大别山 ②辽沈战役 ③淮海战役
④平津战役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①②
课 堂 演 练
2.陈毅在某战役结束后,深情地说“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这场战役是指 (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3.“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毛泽东这首气壮山河的诗篇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
A.百团大战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