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
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建筑和语言文字一样,一个民族总是创造出他们世世代代所喜爱,因而沿用的惯例,成了法式。在西方,希腊、罗马体系创造了它们的“五种典范”,成为它们建筑的方式。中国建筑怎样砍割并组织木材成为梁架,成为斗拱,成为一“间”,成为个别建筑物的框架,怎样用举架的公式求得屋顶的曲面和曲线轮廓;怎样结束瓦顶;怎样求得台基、台阶、栏杆的比例;怎样切削生硬的结构部分,使同时成为柔和的、曲面的、图案型的装饰物;怎样布置并联系各种不同的个别建筑,组成庭院;这都是我们建筑上两三千年沿用并发展下来的惯例法式。无论每种具体的实物怎样地千变万化,它们都遵循着那些法式。构件与构件之间,构件和它们的加工处理装饰,个别建筑物和个别建筑物之间,都有一定的处理方法和相互关系,所以我们说它是一种建筑上的“文法”。至如梁、柱、枋、檩、门、窗、墙、瓦、槛、阶、栏杆、隔扇、斗拱、正脊、垂脊、正吻、戗兽、正房、厢房、游廊、庭院、夹道等等,那就是我们建筑上的“词汇”,是构成一座或一组建筑的不可少的构件和因素。
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也如同做文章一样,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仍可以有许多体裁,有多样性的创作,如文章之有诗、词、歌、赋、论著、散文、小说等等。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文字上有一面横额,一副对子,纯粹作点缀装饰用的。建筑也有类似的东西,如在路的尽头的一座影壁,或横跨街中心的几座牌楼等等。它们之所以都是中国建筑,具有共同的中国建筑的特性和特色,就是因为它们都用中国建筑的“词汇”,遵循着中国建筑的“文法”所组织起来的。运用这“文法”的规则,为了不同的需要,可以用极不相同的“词汇”构成极不相同的体形,表达极不相同的情感,解决极不相同的问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
这种“词汇”和“文法”到底是什么呢?归根说来,它们是从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建筑活动的实践中所累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经过千百年的考验,而普遍地受到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它是智慧的结晶,是劳动和创造成果的总结。它不是一人一时的创作,它是整个民族和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产物。
(1)下列有关“文法”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法”在文中指建筑物上的构件与构件之间,构件和它们的加工处理装饰,个别建筑物和个别建筑物之间的一定的处理方法和相互关系。
B.在世界各建筑体系中,中国建筑大胆地用朱红作为大建筑物屋身的主要颜色,用在柱、门窗和墙壁上,并且用彩绘图案装饰木构架的上部结构,是中国建筑“文法”的一种体现。
C.“文法”在文中包括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所呈现出来的一定的风格的手法,它为匠师们所遵守,为人民所承认。
D.文章的语法在运用上具有极大的灵活性;中国建筑的“文法”具有一定的拘束性,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创造的多样性就大大减弱了。
(2)下列对“建筑的‘文章’”的内涵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建筑的“文章”中,有金碧辉煌的宫殿、气势恢宏的庙宇等“鸿篇巨制”。
B.建筑的“文章”中,少不了“山亭、水榭、一轩、一楼”这样的“精致小品”。
C.建筑的“文章”中,有纯粹用作点缀装饰的“一面横额、一副对子”等秀丽文字。
D.建筑的“文章”中,在路的尽头立一座影壁,或横跨街中心的几座牌楼等等也占有一席之地。
(3)“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下列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种‘文法’”指的是中国建筑发展过程中沿用并发展下来的建筑惯例与审美方式。
B.“一定的拘束性”即建筑发展历史上长期积淀下来的、为人们所遵守的基本思路和传统模式。
C.“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强调了设计与修建过程中建筑师们可以发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D.“多样性的表现”既包括建筑中的“拘束性”和“灵活性”,又包括建筑中的“历史性”和“时代性”。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共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疟疾威胁人的生命长达数千年。1967年,中国政府启动全国范围的523工程抗击疟疾。中医研究院任命我领导疟疾研究工作,我带领由植物化学和药理学方面的研究人员组成的团队,开始从中草药中寻找并提取可能具有抗疟疗效的成分。
在项目的第一阶段,我们调查了2000种中草药,挑选出可能具有抗疟作用的640个。从其中200种中药中提取了380余种成分用于老鼠模型测试其抗疟效果,然而进展甚微。
研究的转折点出现在青蒿身上,其提取物显示有一定程度的抗疟性。然而,实验结果很难重复,而且似乎与文献记录相悖。
为了寻求答案,我们查找了大量的文献。唯一提到青蒿减轻疟疾症状的记录,出现在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里面写道:又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这句话让我想到,我们所使用的传统加热提取方式,也许破坏了青蒿的活性成分,因此有必要在较低温度提取以保存其抗疟性。改变提取方式后,我们的确得到大幅度提升的抗疟效果。
我们随后将提取物的酸性和中性成分分离。终于,在1971年10月4日,我们成功得到了中性无毒的提取物,对感染的老鼠和猴子100%有效!这是青蒿素发现的突破口,青蒿素是中国医学给予人类的一份珍贵礼物。和其他植物化学的发现在药物开发中的应用相比,青蒿素的历程相对短暂,但这绝不是中医智慧的唯一果实。对治疗失忆颇有效果的石杉碱甲,也是由中药千层塔提取,是我国用于治疗老年性精神障碍的一种临床用药。不仅植物药如此,中国基础和临床研究还发现,具有悠久应用历史的毒药砒霜,用于治疗白血病颇有疗效而且相对安全,已经成为治疗白血病的重要选择。
然而,单一药物治疗某一特定疾病在中医实践中非常少见。通常,中医师按照中医理论和方法诊断病人症候,对症开出由多种中药按照君臣佐使组成的处方,并随着病情的发展和症候的变化,随时调整处方的药味和剂量,以达到良好的疗效。这样的辨证施治疗法和有效处方药的积累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积极贡献。我们从中药青蒿研发出抗疟药物青蒿素,仅是发掘中医药宝库的努力之一。
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也受益于中国医学。中医的一项核心准则是通过活血以缓解瘀血,而这一准则在西方医学也得到应用。中药提取的芍药苷等也被用于防止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的再狭窄,显示再狭窄率大幅降低。还有许多的其他的证据支持中医活血的临床疗效。 (摘编自屠呦呦《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材料二:
青蒿素的发现者获得诺贝尔奖,是否意味着中药这个宝库可以挖掘出更多的“青蒿素”,走上现代化之路?事实上,从中药中寻找“下一个青蒿素”的努力一直在持续。据悉,美国NIH(国立卫生研究院)此前就与白云山和记黄埔中药公司签订合作协议,令板蓝根这种有2000多年应用历史的抗病毒中药,成为首个进入外国实验室接受药效研究的中草药。业内人士表示,中医正越来越被国际所承认,中药的现代化将推动中医的现代化。这一举措也成为中医药走向国际的推动力。
近年来,中药引起西方一些国家的重视。以植物药为例,西方有40家植物研究机构,500多个研究项目,在日本,许多汉方药企建立的研究机构从事汉方药物研究,建立了药材生产基地。美国NIH和艾滋病防治中心分别对300多种中草药进行筛选和有效成分研究,从植物药中寻找抗癌活性成本。
不过,中医药走向国际仍有不少障碍,中药研发能力严重不足是一大问题。我国对中药作用机理、物质基础以及新技术、新方法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缺乏统一的质量控制和检测标准,我国药用资源丰富,药物植物5000多种,但做过化学或药学研究的不超过20%,600多种中药中不少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药物,而国家食药监总局药品审评中心发布的《2014年度药品审评报告》显示,2014年149个获批上市的新药中,中药有11个,占比只有7.38%。
而即使是中国人最早发现的原创新药青蒿素,由于缺乏国际视野和先进技术,我国反而沦为世界青蒿素原料生产供应地。浙江华立集团董事局主席汪力成对国内青蒿素产业形势痛心不已:“一条在原料的源头上中国有绝对控制优势的产业链,(中国)居然仍然还是廉价原料的供应国,至多只是制剂产品市场的配角和补充,连以做仿制药而闻名的印度在这个领域的影响力都远超中国。”
据报道,由于目前疟疾爆发地主要在非洲,以WHO联合环球基金、比尔梅琳达等大基金采购为主,供应商则要通过WHO的GMP认证,这一通道大多国内药企并未打通。不过,复星医药子公司桂林南药生产的青蒿琥酯通过WHO-PQ认证,在国际市场占据了一席地。
(摘编自严慧芳《中药现代化,能否走青蒿素之路?》)
4、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青蒿素、砒霜、石杉碱甲、芍药苷等都属于从植物药材中提取的化学物质。
B.在筛选抗疟药物过程中,科研人员查阅了文献资料,从中获取方向和灵感。
C.多项证据表明,中医活血化瘀理论和相关活血药物已经得到临床疗效验证。
D.提取青蒿素要防止温度过高,以免破坏青蒿的活性成分,以保存其抗疟性。
5、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药挖掘出更多的类似于青蒿素的药物,将有助于中药现代化,而中药的现代化将推动中医的现代化,这一举措也会成为中医药走向国际的推动力。
B.屠呦呦研究团队具有植物化学和药理学方面的科学知识与技能,也熟悉我国的中草药和中医药典籍,最终成功研发出抗疟药物青蒿素。
C.只有具备国际视野,采用先进技术,积极通过WHO的GMP认证,我国研制的原创新药才有可能占领国际市场,获得较高利润。
D.我国对中药作用机理、物质基础以及新技术、新方法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这严重影响了中药的使用效果,减小了中药的国际影响力。
6、下列各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北大谢晓亮团队利用高通量单细胞测序技术在康复期病人血液中筛选到中和抗体,制成治疗新冠肺炎特效药。
B.连花清瘟是一款基于古方研制的创新中药,经现代生物学技术检验,专家发现其有抑制SARS病毒的作用。
C.中国医学科学院研制的桑枝生物碱以桑树枝条为药材,经提取分离纯化而得。此药可用于II型糖尿病治疗。
D.广州医科大学通过研究,获得了蒲公英若干有效成分或组分,证明了蒲公英多靶点、多通路抗病毒的作用机制。
7、材料二使用了哪些论证手法?请简要说明(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2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规 矩 马宝山
老垭河在山里七拐八弯流到山外滩地上,滩地叫金沙滩。滩上有一帮淘金人,把头的叫砣爷。砣爷从十三岁就跟着爷爷爸爸到这里淘金。他在这金沙滩上送走了爷爷又送走了爸爸,自己也就老了。
砣爷火眼金睛,他在河滩走一圈,就知道哪里是亮地,哪里是暗地。亮地有金沙,暗地没有金沙。砣爷就凭这本事淘了五十多年金子,也做了三十多年的金把头。
每年从春末开始淘金,过了中秋后天就凉了。每个人分到一笔钱各奔东西。有回老家与亲人团聚的,有投亲靠友的,那些无家可归的汉子就到城里去厮混。把半年挣来的血汗钱花在赌桌上。钱花尽了也就到又一个春末了。两手空空再来受苦。
几十个淘金汉子,没有规矩不行,偷懒耍奸,昧良心私藏金沙,全凭砣爷的规矩约束着大家。其中有一条规矩就是在中秋散伙的时候,要办一席“关公宴”。开席前有一个仪式,很庄重。给关公爷摆上供品,再点燃一炷香,砣爷就说话了:各位老少爷们儿,香是点上了。谁昧良心私藏金沙,现在拿出来还是兄弟,咱们一会儿一起喝“关公酒”。藏了掖了以为别人不知道,等到这炷香烧完了,别人揭出你的老底,那你一个人去喝那碗酒。明年的今儿大家在你的坟头上给你烧纸。
砣爷烟袋杆儿指了指关公案上的一碗酒,那是一碗浸了蛇毒的丧命酒。
多少年了,这碗蛇毒酒一直没有人喝过。
这是砣爷定的规矩,砣爷依着这个规矩顺顺当当做了三十多年的金把头。
这天,大家正在金沙难上淘金,山里清云寺的老和尚领着一个徒弟来了。他们在砣爷的小屋里喝了一阵茶,老和尚走了,小和尚留下来了,
小和尚为什么会留下来呢?
一首乡间俗曲让人家明白了。俗曲先是在年轻人里悄情唱:
小和尚下山去化斋,老和尚有交代,
山下的女人是老虎,遇见了千万要离开。
走了一村又一寨,小和尚暗思忖:
为什么老虎不吃人,模样还挺可爱?
…………
原来小和尚春心萌动,还俗了。没过多少天,这俗曲在金沙滩传开了,大家都跟着叫唱着这首俗曲。
金沙滩的淘金者在这首俗曲里迎来又一个秋季,该散伙猫冬去了。按照往年的规矩,他们又要喝“关公酒”,在喝酒前那个庄严的仪式是要进行的。关公像摆上了,一起香点燃了,一碗蛇毒酒也端上来了。驼爷照例说那一套,谁昧良心私藏全沙,现在拿出来还是兄弟,咱们一会儿一起喝“关公酒”……
大家围着香案坐着听砣爷说,砣爷鹰似的眼睛在每一个人的脸上划过去。那炷香慢慢地燃烧着,一节一节缩短。砣爷看到小和尚身上瑟瑟发抖,砣爷问:
“孩子,你冷吗?”
小和尚摇头,身子却抖得更厉害了。砣爷拉住小和尚的手,挨着火盆坐下来。砣爷捂在掌心里的那手冰凉浸心。砣爷从腰里摸出烟袋,在烟荷包里捣满烟丝,对小和尚说,“孩子,给爷爷把烟点上。”
小和尚划火点着砣爷的烟,砣爷袍子底下的脚猛地踹在小和尚的膝盖上。小和尚“咚”地跪倒在砣爷面前。这时候案上那炷香烧得只剩半寸。砣爷站起来说,“这孩子迷途知返,他要把私藏的金沙拿出来。”
小和尚已经瘫坐在地上,砣爷说:“刚才这孩子悄悄对我说了,金沙在他肚子里。”说着砣爷掰开小和尚的嘴,从一颗槽牙上解下一丝马尾,一点一点从嘴里扯出来。一丝长长的马尾上穿着大大小小的几十粒金沙。这时使,关公像前香炉里一丝香烟袅袅地散尽了。
砣爷一挥手:“走,到饭堂喝‘关公酒’去喽。”
第二年开春,淘金的人们又聚在一起。没有来的有小和尚,还有砣爷。
人们知道,小和尚没脸再来,那么砣爷咋也不来呢?
沙帮里有明白人。明白人说:一个人定了一个规矩,却又破了这个规矩,这个规矩就没用了。没有规矩管束,谁也管不住这帮人,谁还会再当这个金把头呢,
后来在沙帮里有人做了新的金把头。新把头想,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也定了一个规矩。新把头或许也破了自己定下的规矩,他的规矩没多少约束力,耍奸、偷懒、私藏金沙的事时有发生。没有几年这个沙帮就各奔东西散去了。
(有删改)
8、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运用乡间俗曲,巧妙地交代了小和尚来到金沙滩的原因,增强了小说的阅读趣味。B.“砣爷鹰似的眼睛在每一个人的脸上划过去”,这一动作描写凸显出砣爷疾恶如仇的形象。C.小说前后两次描写“关公宴”,内容重复,这使小说叙事拖沓,延缓了小说的叙事节奏。
D.小说结尾部分貌似与主体情节无关,实则是将新把头与砣爷进行对比,突出砣爷的威望高。
9、小说以“规矩”为题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共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忼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B.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C.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D.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11、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平明:天刚亮的时候。平旦、黎明等与之意思相同。
B.败北:打不过转背而逃,即战败。北,引申为与胸相对的背部。
C.亭长:官名。秦汉时,十里一亭,设亭长一人,管诉讼等。
D.侯:古代有公、伯、侯、子、男五等爵位,侯是第三等。
12、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项羽被汉军包围在垓下,夜听四面楚歌,感到大势已去,于是饮酒帐中,慷慨悲歌,无限悲凉。
B.项羽带八百多骑兵,乘夜突围,后因为陷入沼泽地,伤亡惨重,部下只剩下二十八骑。
C.为了证明“天之亡我,非战之罪”,项羽奋起神威,斩汉军二将,杀数十百人,使汉军骑将赤泉侯倒退数里。
D.乌江亭长请项羽过江,项羽自言无面目再见江东父兄,把马送给亭长,带领部下徒步作战,最后自刎而死。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本中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5分、共10分)。
①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杭州春望
白居易
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踏晴沙。
涛声夜入伍员庙①,柳色春藏苏小②家。
红袖织绫夸柿蒂③,青旗沽酒趁梨花④。
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
【注】①伍员庙:杭州城内吴山(又称胥山、城隍山)上有“伍员庙”。伍员,字子胥,春秋时楚国人。曾帮助吴国先后打败了楚国、越国;②苏小:南齐时钱塘名妓苏小小;③柿蒂:丝织品上的花纹;④梨花:梨花春,酒名。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全诗紧扣题目中的“望”字,遥望海天瑰丽的景色,近观城内风物人情,错落有致。且写景只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法,颇有情趣。
B. 颔联主要描写春天的景色,上句气象雄浑,下句旖旎动人,不但呈现了眼前景象,而且引人展开联想。
C. 这首诗和《钱塘湖春行》一样,表现了作者对杭州风景的欣赏、赞美以及任职于此的悠然自得。
D. 本诗运用了两个典故,伍员为春秋刚烈之士,用此典故与涛声之刚健有力相谐,写出春色的壮丽;苏小小为钱塘名妓,用此典故与烟柳之娇媚相谐。
15. 赏析本诗尾联的表达效果(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每空1分、共10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庖丁解牛》中写庖丁如今脱离目视,可以用精神意念去接触牛的句子是:方今之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烛之武退秦师》中,晋侯、秦伯围郑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鸿门宴》中形容自己方处于危险境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鸿门宴》中体现大丈夫应不拘小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Ⅱ卷(表达题 共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古老的土地如何滋养_______________的城市?历史的沉淀如何让城市与众不同?福州正在“三山两塔一条街”的千年中轴线上书写着古城“活化”的答案。
这条中轴线见证古城福州的千载春秋,孕育了_______________的闽都文化。“山在城中,城在山里。”屏山之巅,镇海楼重檐飞角、冲霄凌汉;乌山之中,怪石嶙峋,乌塔古朴雄伟端庄;于山之上,白塔肃穆矗立,亭榭堂阁隐于层峦之间。街是人文气息最浓的三坊七巷,起于晋,完善于唐五代,至明清鼎盛。中国都市仅存的这一块“里坊制度活化石”之中多_______________之家,人才辈出。在_______________的年代里,林则徐、严复、沈葆桢、林觉民、冰心等“坊巷儿女”,用青春和生命彰显了这方土地的血性和才情。
这些古城古厝,是守护者,也是见证者,它们默默注视和承载着这个城市的变迁,镇守着她的安宁。在新时代的朝阳下,古城古厝的修复、保护工作让这些城市精神的象征长久地屹立在古老的土地上。这些古城滋养了一城山水、满城书香,一代代福州人在这里持续见证安居乐业、昂扬进取。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吐故纳新 别无二致 暮鼓晨钟 万马齐喑 B.日新月异 别无二致 钟鸣鼎食 万籁俱寂
C.吐故纳新 独一无二 暮鼓晨钟 万籁俱寂 D.日新月异 独一无二 钟鸣鼎食 万马齐喑
18、文中画横线加粗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些古城培养了一城山水、满城书香,在这里安居乐业、昂扬进取的一代代福州人持续见证。
B.这些古城培养了一城山水、满城书香,见证一代代福州人持续在这里安居乐业、昂扬进取。
C.这些古城滋养了一城山水、满城书香,持续见证一代代福州人在这里安居乐业、昂扬进取。
D.这些古城滋养了一城山水、满城书香,持续安居乐业、昂扬进取的一代代福州人在这里见证。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3分)。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每空2分、共6分)。
①_______,“阅”则是人类的天性。“阅”更容易被记忆。科学的记忆法就是利用图形,这已被心理学界广泛应用。写作要形象,说话打手势,也是让受者更易形成影像。字符的缺点在于它是间接信息,在解码中可能添加受者的东西,这就是联想。但联想只是提取了受者脑中既有的信息,并未增加新东西,而原信息则可能走形。用图表达一匹马,传递的信息具有确定性;而用“马”字来表达,无论再加多少形容词,受者的脑中都_②____________。其实,“阅”并非必然妨害想象力,因为读中的联想完全可以变成阅后的联想,只是思维方式变化了。从总体上说,“阅”时代将_③___________。因为许多想象是文字难以表达的。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字(5分)。
北京市在全国率先开展科学传播专业职称评价工作,为科学传播普及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开辟职称评价通道。今后;只要是在北京从事科学传播、普及、推广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都可以申报科学传播专业职称此举将吸引更多人从事科普工作,同时也将在规范行业人才评价、促进从业人员职业发展、提供科普事业人才支撑等方面发挥重要的示范和导向作用。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①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②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鸿门宴》
③习近平指出,青春由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当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时,全国各族青年能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踊跃投身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不畏艰险,冲锋在前,真情奉献,展现了当代中国青年的担当精神,赢得了党和人民高度赞誉。我为你们感到骄傲!——五四讲话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这是必修下册第一单元序言里的话,读了上面材料,联系社会现实,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要求:观点鲜明,结构清晰,内容充实。
高一语文月考答案
1、D 2、C 3、B 4、A 5、D 6、A
7、①举例论证,列举美国NIH研究板蓝根药效的例子论证中医正越来越被国际所承认;②对比论证,对比获批中药与其他新药的数量,证明中药研发能力严重不足;③引用论证,引用数据和汪力成的话,证明我国中草药资源丰富,但研发不够,产业形势严峻。
8、A ( 解析 B项,“凸显出砣爷疾恶如仇的形象”错,这里是要表现砣爷的明察秋毫。C项,“这使小说叙事拖沓,延缓了小说的叙事节奏”错,第二次对“关公宴”的描写,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将故事情节推向高潮。D项,“突出砣爷的威望高”错,小说主要是突显规矩的重要性。)
9、①“规矩”作为线索贯穿全文,小说围绕“立规矩”“破规矩”“失规矩”等情节展开,使小说脉络清晰,结构集中、紧凑。②为人物形象的塑造做服务。砣爷做事讲规矩,却因为爱惜小和尚的生命而破坏规矩,丧失原则。③小说在“规矩”与“人情”的矛盾冲突中展开叙述,引起读者对“规矩”的思考。
10、A 11、C 12、B
13、①可是如今最终被困在这里,这是上天要使我灭亡,绝不是作战的过错。
②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作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
14. A 15. 尾联运用比喻手法。把湖寺西南的小路比作“裙腰”,形象地写出了小路的细长蜿蜒、翠绿葱茏,暗含了把西湖比作一位着绿裙的妩媚秀丽的佳人之意,巧妙地表达了对西湖的喜爱赞美之情。诗人故意发问,既引发读者联想,富有情趣,又照应了题目中的“春”字。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A.“写景只运用视听结合”错误,写景运用了多种手法,除了视听结合的实景描写,还有想象、用典等虚写,如“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一句。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的能力。
尾联“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意思是,谁筑起西南通向湖寺的路?绿草一带似美人裙腰横斜。“湖寺”指孤山寺;“西南路”指由断桥向西南通往湖中到孤山的长堤,即白沙堤,简称白堤。作者原注云:“孤山寺路在湖洲中,草绿时,望如裙腰。”“裙腰”这个绝妙的比喻,不仅写出了春日白堤烟柳葱茜,露草芊绵的迷人景色,而且把从远处俯瞰西湖的景象写得非常逼真生动,同时,写裙腰,自然使人联想到裙,宛若看到彩裙飘逸如湖面的水光波影;由裙,又自然使人联想到妩媚秀丽的西湖,神似美丽少女的化身。尾联作者把目光移到远处,写最能代表杭州山水之美的西湖,写足春意。同时又用“谁开湖寺西南路”的故意发问,激发读者联想,比起直接描写来更有情趣。结构上照应标题“春”,表达了对西湖的喜爱、赞美之情。
16、(1)以吾一日长乎尔, 毋吾以也
(2)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官知止而神欲行
(3)以其无礼于晋, 且贰于楚也
(4)如今人方为刀俎, 我为鱼肉
(5)大行不顾细谨, 大礼不辞小让
17、D 18、C
19、①称古城古厝为“守护者”“见证者”,可以“注视”,赋予它们人的特点,②体现出古城古厝的历史悠久,以及对于福州的重要意义,③表达出作者的感激、爱护之情和传承、发展之志。
20、 ①. “读”是后天习得的技能 ②. 难以再现授者想要表达的那匹马 ③. 极大地激发人们的想象力
21、北京市率先开展科学传播专业职称评价工作,此举将吸引更多人从事科普工作,并且在多方面发挥重要的示范和导向作用。
22、本题考查学生写作文的能力。
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1是子路的观点,子路代表了年轻一代敢拼敢闯的精神和勇气。材料2表现的是樊哙的忠勇和胆识。材料3是新时代领路人习总书记对青年所讲的话,这段话的主要意思是:青年应肩负时代的责任,有担当,要做有为青年,不负时代。综合分析上面几则材料,不难看出,主要想表达的是青年、理想与时代的话题。青年拥有人生最宝贵的青春,处在一个最具活力、创造力、冲劲的时期,易被时代感染,易无惧迈上征程,能扛时代大旗,能“教日月换新天”。有能力者若不发挥其能力会终生懊悔,青年人若不发挥自己的光和热,便是辜负了上天的馈赠,所以青年应秉承先辈精神,发扬责任意识,勇担起自己应负的责任,不负韶华,振兴国家。
立意:
(1)勇于担当,创造未来;
(2)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
(3)纵使时代变迁,但不变的是对国家和民族的使命;
(4)深植家国情怀,书写青春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