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 电子备课教案(表格式) 第三单元 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

文档属性

名称 7.【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 电子备课教案(表格式) 第三单元 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4-01-24 14:47: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课题 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P33-34) 课型 新 授
本课题教时数:1 本教时为第 1 教时 备课日期 3月15日
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使学生会用“多些”、“少些”“多得多”、“少得多”等词语来形容描述两个100以内的数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2、通过活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并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多些”、“多得多”的具体含义;能够用“多些”、“少些”“多得多”、“少得多”来描述两个数的关系。教学难点: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数量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与手段:学生已积累了这方面的生活经验,再让学生独立思考选择答案并小组交流说理,创造机会让学生运用“多一些”“少一些”“少得多”“多得多”表达自己的思想,分享其他小伙伴的想法,在说理、推论中,学生思维得到锻炼。
教具学具:光盘及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情境出示:小猴、小猫在进行折五角星比赛。师指着图说:“这是小猴折的,它折了34个,这是小猫折的,它折了38个。2、提问:如果你是裁判,你会怎么说呢?【增加】谁还能像他一样来说一说?多人说。3、提问:还可以怎样说?【增加】谁还能像他一样来说一说?多人说。4、同桌互相说一说。5、小兔看到小猴、小猫在折五角星比赛,它也赶来了。瞧,小兔折了74个呢!那小兔跟小猴、小猫比,怎样呢?【修改】那小兔和小猴比,怎样呢?那小兔和小猫比呢?和你的同桌说一说。那小兔、小猴、小猫,谁折的最多,谁折的最少呢?6、尝试应用小兔和小熊来到果园里,看到了苹果树和梨树。小熊说:“苹果有50个。”小兔说:“梨的个数比苹果少得多。”梨可能有多少个?在你认为合适的答案下面打“√”。并说说为什么。7、小结延伸: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比较两个物体数量的多少时,可以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来描述它们相关的程度。二、综合应用,深化认识1、“想想做做”第1题:小芳和小明比赛拍球,小芳拍了46下,小明说:“我拍得比你多得多。” 小明可能拍了多少下?【修改】(1)小明可能拍了多少下?先选择答案,然后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交流一下。(2)全班交流。2、“想想做做”第2题:一班共有38人,二班人数比一班少一些。二班可能有多少人?3、“想想做做”第3题:排球25元,篮球比排球贵多啦!这个篮球可能是多少钱?4、“想想做做”第4题:小猴拿了50,小猫拿了45。他们会怎样说?小狗拿了85,小熊拿了40,他们会怎么说?三、全课总结,强化认识1、今天我们学会了什么?2、那我们利用今天学到的知识来进行一次猜数游戏。师先示范,后学生同桌合作进行。四、布置作业独立完成补充练习 (小猫比小猴折的多些)(小猴比小猫折的少些)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小兔比小猴多得多;小猴比小兔少得多)【修改】学生说一说。学生独立和同桌说一说比的结果。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学生说说理由【增加】苹果:50个梨比苹果少得多。看来,梨要少,而且要比50少得多。所以只能选18个。理解“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的使用方法。指名回答【修改】学生独立思考选择后和同桌交流。交流:12比46少得多,50比46多一些,只有85才比46多得多。独立完成后指名回答独立完成后指名回答小组活动,同桌拿数字卡片比一比,说一说。指名回答 利用书上小猫和小猴做五角星的有趣情境,以两个小动物进行比赛作为教学的切入点,较好地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唤醒学生日常生活中积累的经验,使生活中有关的数学现象和经验得到升华。【修改】 一个问题中有多个问题,学生说的时候会比较混乱,不知道要把谁和谁比,两个两个比,能让学生比较清晰地说清楚“谁比谁多得多,谁比谁少得多”,增加了三个中谁最多这个问题是让学生体会,两个可以比一比多少的程度,三个及三个以上就可以说说最多和最少了。用已有经验说说“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表达自己的思想,分享其他小朋友的想法,在说理、推理中,学生思维锻炼。多种富有现实化,情趣化的练习设计,丰富了学生对描述两数之间大小关系词语的理解。
板书设计: 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 34比38少一些 74比34多得多38比34多一些 34比74少得多
授后小记:
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都是相对而言的,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不在一定的范围内,是很难选择这些词语的。因此本课中一直把学习放在不同的情境中,让学生在一个又一个的情境中个体会这些词语的含义,形成正确的比较概念。对不同的声音,教师要追问为什么,在追问中学生一步步地接近问题的答案,感知比较的本质,形成数感和应用数的能力。同时,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用数学语言完整表述两个数量大小比较的结果。 上课日期:3月24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