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0.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4-17 12:00:25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周天子都城所设的大学称“辟雍”,由于有时天子也来这里射箭或泛舟,所以也叫“射庐”或“大池”,《礼记·内则》明确记载大学教学内容以射、御、礼乐为主,尤以射为重者。《礼记·射义》云:“天子之大射,射中则得为诸侯,射不中则不得为诸侯。”西周大学以射箭为主要学习内容是为了满足(  )
A.宗族权力继承的需要 B.诸侯之间争霸的需要
C.社会政治生活的需要 D.贵族生活娱乐的需要
2.南宋学者叶适在《水心别集》中说:“唐失其道,化内地为藩镇,内外皆坚,而人至不能自安;本朝反其弊,使内外皆柔,虽能自安,而有大不可安者。”作者意在强调(  )
A.宋初有效解决了割据问题 B.宋朝加强集权措施存在弊端
C.唐朝措施提高了行政效率 D.唐朝后期藩镇割据动乱频发
3.1642年,英国国王查理一世在向议会宣战时发表的文告中声称:“我的愿望是用已知的本国法律统治国家……我在上帝鉴临下,郑重而真诚地宣誓,我要维护议会的正当特权和自由。”这反映出当时的英国(  )
A.国王的合法地位面临挑战 B.君主立宪尚未完善
C.议会成为国家权力的中心 D.王权受到议会限制
4.从晚清到民国初期,中国各阶级先进力量的主张经历了从“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到追求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再到提倡民主与科学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的过程。这一演变过程说明(  )
A.近代中国实现了制度层面真正转型
B.变化主要缘于社会变革进程的需求
C.西学传播彻底瓦解了传统思想观念
D.向西方学习已成为人民群众的共识
5.宋人有云:“东南之俗好文”“西北之人尚质”。南人在科举考试中优势突出,故北宋后期被迫采取南北分卷制度,特许北方五路分别考试而单独录取,以维持取士人数之均衡。北宋南北分卷制度(  )
A.回应了文化中心的南移趋势 B.提升了南方士人的政治地位
C.保证了南北录取比例的一致 D.导致了科举录取人数的增加
6.美国联邦政府公职人员有的由考试录用提拔,有的由总统等行政长官提名任命;其中,各部部长、驻外大使等高级职位的任命须经参议院批准通过,但他们往往随总统的卸任而离任。由此可见,美国文官制度(  )
A.充分体现了议会主权的政治传统
B.增加了国家的财政负担
C.在行政权与司法权的博弈中发展
D.难以摆脱政党分肥模式
7.朱熹在《增损吕氏乡约》中指出:“礼俗之交,一曰尊幼辈行,二曰造请拜揖,三曰请召送迎,四曰庆吊赠遗……右礼俗相交之事,直(值)月主之。有期日者为之期日,当纠集者督其违慢。凡不如约者,以告于约正而诘之,且书于籍。”这反映了南宋乡约(  )
A.通过乡民自治以规范乡里礼仪 B.首创相互监督的基层管理方式
C.强调道德教化与法律治理结合 D.经政府利用推广而带有强制性
8.美国刑事诉讼中有著名的“米兰达警告”:“你有权保持沉默;你所说的任何话,都可以作为不利于你的证据;你有权获得辩护律师的帮助;如果你无力聘请,将会为你指定一名律师并由州政府承担律师的费用。”这表明美国(  )
A.法院根据宪法独立掌握司法权 B.打击刑事犯罪的效能得到提升
C.刑事诉讼蕴含着程序正义原则 D.树立并维护联邦法院最高权威
9.历代统治者奉行“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思想,而唐太宗说“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治,四海可使如一家”。材料主要说明唐朝(  )
A.尊崇儒学以德治国 B.民族大一统意识增强
C.中央集权得到强化 D.多元开放的外交理念
10.18世纪,清政府以“夷”称呼西方国家,如“英夷”、“法夷”等,凡是和外国事务有关的交涉,也统统称为“夷务”。19世纪60年代起,清政府以“西洋各国”、“泰西各国”称呼西方国家,“夷务”也就演变为“洋务”,上述变化(  )
A.体现了清政府主动学习西方 B.表明中外各国实现平等交往
C.折射出传统外交观念的转变 D.反映中国国家主权遭到破坏
11.战国前期,布币主要流通于中原地区,刀币主要流通于齐、燕、赵等国。战国中期以后,大部分诸侯国铸造圆形穿孔的货币,统称为圜钱。这反映了(  )
A.区域间经济联系的增强 B.货币经济占主导地位
C.当时货币发展的多元化 D.统一的货币已经出现
12.有学者指出,日益完善的户籍制度在郡县制普遍实施的背后反映了各级官吏的执行力,也展现出强大的国家意志。因而汉朝的户口统计基本可信,但后世分裂时期则存在更多隐匿现象,可信度不高。该学者意在说明(  )
A.政府对农民人身控制渐趋松弛 B.郡县制强化了基层社会治理
C.户籍制度规范了封建等级秩序 D.国家治理能力影响制度实施
13.中国历代封建政府和民间多有救济和优抚的举措。隋朝鼓励民间设立“义仓”,北宋时设有“惠民药局”,明清时期民间设有“普济堂”“清节堂”和“存恤院”等。这些机构的名称表明中国古代(  )
A.政府始终以民为本 B.救助体系趋向完备
C.救助带有教化色彩 D.民间组织作用上升
14.1300—1800年,西欧人口年均增长率为0.11%,农产量增长率也大致相当,但19世纪,德国农产量翻了3倍,1800— 1980年的英国农产量增加了9倍。这主要得益于(  )
A.现代农业模式的发展 B.欧洲农业科技的领先
C.农业机械的完全普及 D.美洲高产作物的引进
15.下表是中国历史上粮食生产状况统计表。据此可以推知(  )
时期 战国晚期 西汉晚期 唐朝 宋朝 清中期
粮田面积(亿亩) 0.85 2.24 1.99 3.9 6.18
人口(亿) 0.2 0.6 0.53 1.04 3.61
粮食亩产(公斤/亩) 108 132 167 154.5 183.5
人均占粮(公斤) 460.5 496.5 628 579.5 314
A.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B.重农抑商政策得到落实
C.人地矛盾得到缓解 D.农业生产技术不断发展
16.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坞堡外有坚固的围墙和高大的碉楼,内有强大的私人武装和家兵,他们平时在土地上大规模耕作,农闲时则练兵习武、制造器具,战时防守作战。这些人脱离国家的户籍,成为地主豪强的私家人口。这一状况(  )
A.促进了集体劳作形式的产生 B.妨碍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C.推动了国家军事力量的壮大 D.有利于政府加强基层户籍管理
17.1914年,路上行驶的每两辆车中就有一辆是福特汽车。有人这样评价福特汽车生产:“放上零件的人不去固定它,放上螺栓的人不用装上螺帽儿,装上螺帽的人不用去拧它。”据此可知,福特的成功在于(  )
A.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B.自动化技术应用
C.生产组织形式的创新 D.垄断组织的产生
18.中亚帖木儿帝国时期(1370~1507年)出现了一种仿中国青花瓷制作的釉下蓝彩陶器。波斯萨非王朝阿拔斯大帝(1571~1629年)十分喜爱中国瓷器,在波斯制造出半陶半瓷的器物。材料反映了(  )
A.丝绸之路陶瓷贸易兴盛 B.贸易推动了文化的传播
C.中国制瓷技术水平高超 D.阿拉伯人吸纳异域文化
19.《封氏闻见记》在谈及唐代后期的饮茶之风时说:“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额甚多。”这说明当时(  )
A.区域间的经济联系加强 B.全国范围贸易网络形成
C.茶叶长途贩运发展艰难 D.坊市分区制度逐步瓦解
20.在《周礼》记述中,民间借贷活动必须在政府规定的利息下进行,且民间借贷需立“傅”(券书),一旦产生借贷纠纷,政府则依据借贷时的“傅”进行判定。这表明当时(  )
A.民间借贷现象逐渐衰落 B.资本性借贷有显著发展
C.货币信贷形式普遍存在 D.政府重视规范借贷问题
21.下表为1870年、191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占比。表格反映了(  )
年份 国家
英国 美国 德国 法国 俄国
1870年 22% 8% 13% 10% -
1913年 15% 11% 13% 8% 4%
——据【德】库钦斯基著,陈东旭译《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史研究》编制
A.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确立 B.英国的贸易垄断地位被打破
C.帝国主义间的矛盾加深 D.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发展均衡
22.1974年,在联合国大会第六届特别会议上,邓小平提出国际贸易应遵循平等互利原则,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不应附带任何政治和军事条件。这一倡议旨在(  )
A.进一步加强区域经济合作 B.推动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C.促使中国全面融入全球化 D.寻求改变旧的世界政治格局
23.据清代《佛山忠义乡志》记载:(佛山)“东南一巨镇也。其西北一带,上溯渍水,可抵神京,通陕洛以及荆吴诸省。四方之来游者日以万计,然皆以舟舶泊岸,不少劳馀(余)力也。”这反映了当时(  )
A.政府积极推动对外贸易 B.手工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C.交通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D.工商业发展推动人口流动
24.《诗·大雅·文王有声》篇《注》云:“国家之所居,谓城方也。公之城盖方九里,侯伯之城盖方七里,子男之城盖方五里……则天子之城十二里矣。”而考古发现东周王城的面积接近10平方千米,也就是九里之城。这证实了文献中的记载是可信的。材料表明(  )
A.考古是研究历史的最佳途径 B.周朝城市建设已经颇具规模
C.考古发现可以影响历史研究 D.周朝建筑深受分封制的影响
25.据研究,辽河流域距今8000年前的兴隆洼原始村落遗址出土的原始龙纹中蕴含了冬至日北斗天象和赤道星宿,红山文化时代的易学体系、数理逻辑与之一脉相承,它们共同启发了《山海经》的创作。这说明(  )
A.聚居生活推动了文明的发展 B.天文学的进步使人类走向定居
C.辽河流域是中华文明发源地 D.中国原始村落孕育了国家雏形
26.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曼彻斯特因加工制造的棉纺织品销往世界而被称为“棉都”。20世纪七八十年代,该城因制造业萎缩,就业岗位减少约60%而沦为学者眼中的“收缩城市”。这种变化(  )
A.根源在曼彻斯特的棉源枯竭 B.反映城市化进程进入衰退阶段
C.有利于引导经济多元化发展 D.说明英国城市发展的后劲不足
27.19世纪90年代,美国知名记者拉尔夫这样描述电车“以极快的速度呼啸而过,因此人们可以放心地将房子建在离他们的商店或办公室五六英里远的地方,那里配有独立的花园,可以享有宽敞的空间。”据此可知电车(  )
A.减少市政服务费用 B.促进了城市经济的繁荣
C.消除交通拥堵现象 D.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28.(2023高二下·沈丘开学考)20世纪20年代人们这样概括交通的影响:“盖天津市发展之趋势,其初围绕旧城,继则沿河流,复次则沿铁道线,自有电气事业,则沿电车道而发展。”该材料旨在说明(  )
A.交通网络使城乡联系日益密切 B.交通发展促进城市布局变化
C.交通进步改变人们的出行方式 D.交通现代化决定工业化进程
29.1865年,英商擅自在上海架设电报线路。不久,地方官密令公差协同百姓于夜间“悉数拔毁”。英方提出赔偿并要求复造,上海通商大臣李鸿章则将此事归为民间自发行为,称乡民认为竖立木柱致人病亡,有碍风水,以致众情汹汹,故难以允其设线要求。这反映出(  )
A.观念落后制约近代通讯发展 B.国人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
C.清政府的外交方式灵活多变 D.电报架设危害清政府统治
30.中国城市从它的产生到发展,一直以规模宏大为重要标志,尤其是都城规模皆居当时世界前列(下表)。城市规模宏大根源于(  )
都城 秦咸阳 唐长安 北宋东京 南宋临安 明清北京
人口数量(万人) 约60 约100 超过100 约150 超过100
城市面积(平方公里) 36 84 37 15 60
A.城市人口众多 B.官府好大喜功
C.中央集权制度 D.城市商业发展
31.据统计,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流动人口大多从农村流向城镇。到2010年,我国省际流动人口的近20%来自城镇,省内流动人口的近46%来自城镇,“城——城”流动比重明显上升。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现代交通工具的进步 B.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C.劳动人口素质的提升 D.城镇经济活力的增强
32.对民间买卖关系,唐《杂令》规定:“诸公私以财物出举者,任依私契,官不为理”。宋代始有红、白契之分,凡加盖官印的契约称为红契,其举证效力高于未加盖官印的私契;经官府验证收税的税契成为解决纠纷的重要依据。这一变化表明(  )
A.经济发展影响经济立法 B.民间交易法制意识增强
C.私有财产观念日益普及 D.政府严格限制商业贸易
二、阅读材料
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开始着手建立社会保障制度。1951年,政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标志着城镇企业职工劳动保险制度的确立。1956年1月通过的《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和同年6月通过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指出,农业合作社应该对社内丧失劳动能力、生活没有依靠的社员,做到保吃、保穿、保医、保教、保葬,这两个文件奠定了五保工作的制度基础,五保制度正式在我国建立起来。
——摘编自郑秉文等《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变迁与发展》
材料二: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保障相伴相随。1986年国务院颁布了《国营企业职工待业保险暂行规定》,首次在我国建立了企业职工待业保险制度;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政府面临自工业化以来最大规模的失业潮,建立“两个确保、三条保障线”的政策体系;2000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印发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方案的通知》,并在辽宁省试点,探索社会保障制度从单项制度推进向系统建设转变;2005年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的出台,标志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进入统筹城乡、全面覆盖、综合配套、统一管理的阶段。目前中国社会保险覆盖人数无论在单项制度上(如医疗保险或养老保险),还是在诸项社会保险覆盖面总和上,都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险制度。
——摘编自《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60年及其公平性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意义。
34.【近代英国经济与生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17世纪欧洲兴起势不可挡的“咖啡热”后,咖啡作为新兴饮料受到了极大欢迎,英国亦“未能幸免”。1652年,希腊人罗塞在伦敦开设了首家咖啡馆,此后,伦敦咖啡馆的数量迅速增加。由于咖啡馆收费低廉,人们支付一便士即可入内,故各界人士都乐于前往,在那里休闲解乏、阅读报刊、交流信息乃至针砭时弊,咖啡馆也因此成为颇有影响力的公共场所。
材料二:出于维护统治的需要,复辟的斯图亚特王朝借助社会对咖啡的抵制,先后于1675年、1676年两次下令关闭咖啡馆(以打压咖啡馆内针砭时弊的现象)。进入18世纪后,“下午茶”在英国流行起来。凯瑟琳王后、玛丽二世与安妮女王均喜爱饮茶,持续的示范效应促进了饮茶(风气)在(贵族)女性中的传播……更具决定意义的是,世界贸易格局的变化促进了茶的传播,英国在东亚积极开拓市场,逐渐与产茶国家之间建立了较为稳定的贸易关系,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贸易条件也得到改善。1690年,英国输入茶叶41471磅;1712年英国输入茶叶已增长到约16万磅;1717年,茶叶“已经代替丝绸成为贸易中的主要货品”……茶叶成为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业务重心,茶叶贸易亦是英国财政的重要来源,英国社会鼓励消费茶叶。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刘章才《茶与咖啡在近代英国的竞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7世纪“咖啡热”在英国蔓延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世纪英国“下午茶”流行的原因,并运用唯物史观谈谈你对流行饮品变化规律的认识。
3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1865—1916年是美国铁路发展的黄金时期。产业结构的变化,凸显了铁路运输的巨大优势,同时,政府通过赠予土地等优惠政策鼓励铁路发展。美国大陆铁路里程由1861年的3万英里增长到1916年的25.4万英里,铁路成为最重要的交通基础设施。1916年,美国铁路货运量占整个交通运输周转量的份额达到77%,而客运周转量则达到98%。
——摘编自孟祥春《美国铁路的历史沿革与管制变迁》等
材料二:1950年春,中央人民政府批准了修建成渝铁路的报告,提出“依靠地方,群策群力,就地取材,修好铁路”的方针,并先拨2亿斤大米作修路经费。6月,成渝铁路正式开工。西南地区10多万军民投入建设,筑路开始时几乎没有什么机械设备,全靠人力。1952年7月1日,成渝铁路通车运营。这条铁路由我国自行设计施工、完全采用国产材料修建,开创了新中国铁路建设史上的新时期,为新中国铁路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摘编自《新中国成立70周年铁路交通发展成就综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析19世纪60年代后的半个世纪美国铁路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铁路建设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宗族权力继承的原则是嫡长子继承制,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诸侯争霸割据混战是春秋时期,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西周大学教学内容以射、御、礼乐为主,射箭技术最重要,主要与当时社会政治生活有关,是人才的选拔,分封诸侯,与周边部落之间的战争等政治活动的需要,故C正确;
D、结合所学知识,满足娱乐需要只是一个方面,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理解西周时期贵族子弟学习的内容及其作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答案】B
【知识点】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 宋初有效解决了割据问题,不符合主旨,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唐失其道,化内地为藩镇,内外皆坚,而人至不能自安;本朝反其弊,使内外皆柔,虽能自安,而有大不可安者”可知,北宋汲取了唐朝藩镇割据的历史教训,采取了守内虚外的措施,削弱了地方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导致了更大的不安,说明作者旨在强调宋朝加强集权措施存在弊端,故B正确;
C、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体现不出唐朝行政效率提高的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唐朝后期藩镇割据动乱频发”不符合主旨,材料侧重的是宋朝集权的弊端,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弊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3.【答案】D
【知识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权利法案》;英国君主立宪制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王权受到议会的限制,并不意味着国王的合法地位面临挑战,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当时英国尚未建立君主立宪制,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使议会成为国家权力的中心,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17世纪中期,英国国王查理一世向议会宣战,并发表文告声称“要维护议会的正当特权和自由”,这反映出当时英国议会的地位提高,王权逐渐受到议会的限制,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英国议会与王权斗争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4.【答案】B
【知识点】洋务运动;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近代中国最早向西方学习的代表人物及表现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近代中国并未实现制度的真正转型,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由于近代社会随着列强的不断侵略,中国的社会发展呈现出不同的需要,由抵御外来侵略到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国,到实行民主、科学,确认了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最终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故B正确;
C、结合所学知识, 西学传播彻底瓦解了传统思想观念,表述有误,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人民群众的共识,与题干部分进步认识的表述不符,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及其原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5.【答案】A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科举制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南人在科举考试中优势突出,故北宋后期被迫采取南北分卷制度,特许北方五路分别考试而单独录取,以维持取士人数之均衡”,并结合所学可知,北宋时期,南方经济发展带动了南方文化的进步,北宋南北分卷制度出于平衡南北方的考虑,回应了文化中心的南移趋势,故A正确;
B、结合所学知识,北宋南北分卷制度对文化水平高的南方士子不利,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录取比例的一致”与“维持(南北方)取士人数之均衡”不符,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北宋南北分卷制度主要是平衡南北方取士人数的均衡,不能得出“导致了科举录取人数的增加”的结论,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北宋南北分卷制度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6.【答案】D
【知识点】西方文官制度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强调的是美国文官制度在行政权与司法权的博弈中发展,没有体现议会主权的政治传统,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体现不出国家财政负担增加的信息,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中参议院是立法机构,总统是掌握行政权,材料没有涉及司法权,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有的由总统等行政长官提名任命、须经参议院批准通过,但他们往往随总统的卸任而离任”可知,官员的选拔受到各方力量的限制,故美国文官制度难以摆脱政党分肥模式,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美国文官制度的特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7.【答案】A
【知识点】中国古代乡约制度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受宋代理学影响,士大夫阶层社会责任感增强,宋代乡约出现,乡约用以规定人们处理邻里关系的基本行为准则和礼仪规范,强调道德教化与规范行为相结合,强调向善互助,主张乡民自治,乡约规范了乡村秩序,推动了地方自治,在基层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故A正确;
B、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无法得出南宋首创相互监督的基层管理方式,不符合题意,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强调的是道德方面的规范教化,没有强调法律与道德的结合,不符合题意,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未涉及政府利用推广乡约的信息,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南宋乡约的内容及其作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
8.【答案】C
【知识点】“英美法系”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题干中涉及诉讼程序问题,并未体现法院掌握司法权的问题,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司法程序的公平正义具有普适性,与打击刑事犯罪无关,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根据题干美国刑事诉讼中对于诉讼程序有着明确规定,且其是公平正义的体现,如有权保持沉默,有权获得辩护律师的帮助,甚至在没有能力聘请律师的时候由政府承担聘请律师的费用,故C正确;
D、结合所学知识,题干并未体现联邦最高法院的权威问题,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美国刑事诉讼的特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9.【答案】B
【知识点】唐朝的民族交融与民族治理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涉及的是民族观念,未涉及儒家思想,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治,四海可使如一家”,可以看出唐太宗的主张是对“华夷观”的突破,可见其民族统一意识的增强,故B正确;
C、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未涉及中央集权的信息,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未涉及外交理念的信息,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唐朝时期的民族关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
10.【答案】C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体现不出清政府主动向西方学习的信息,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近代中国与西方各国建立的是不平等的外交关系,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通过材料可以看出,清政府对西方国家的称呼由“夷”逐渐变为“洋”,说明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以及对西方的文化、政治制度的认识的深入,清政府逐渐抛弃传统的天朝上国意识,由轻视西方到正视西方,故C正确;
D、结合所学知识,称呼的改变不能得出中国国家主权遭到破坏的信息,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近代中国外交理念的变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1.【答案】A
【知识点】中国古代货币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商业发展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据题干战国前期各诸侯国流通的货币不同,但战国中期以后大部分诸侯国都铸造形制相同的圜钱,这是各诸侯国经济联系增强的体现,故A正确;
B、结合所学知识,货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表述有误,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根据题干货币由多元到统一的趋势,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大部分诸侯国货币的形制相似,但并非统一的货币,统一货币是在秦朝建立之后,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战国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2.【答案】D
【知识点】中国古代户籍制度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农民人身控制的松弛与土地和赋税政策有关,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未突出郡县制的作用,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未反映出等级秩序的相关内容,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该学者强调户籍制度反映了官吏的执行能力,而汉代作为大一统王朝户籍统计基本可信,而后世分裂时期多可信度不高,这表明户籍的管理体现了国家治理能力,国家治理能力影响了实际政策的实施效果,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古代户籍制度的作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3.【答案】C
【知识点】中国古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古代的封建政府并不是以民为本,而是维护地主阶级的专制统治,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无法得出古代救助体系趋向完备的信息 ,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据题意可知,中国历代封建政府设置的救济机构名称中都带有“义”、“惠”、“普济”、“节”等字样,这是采用儒家思想进行教化的意思,说明中国古代的救济机构带有教化色彩,故C正确;
D、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看出民间组织的作用上升,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古代社会救济的特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4.【答案】A
【知识点】食物生产的现代化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19世纪的德国和英国受工业革命的影响,助推了农业机械化,因此促进粮食产量的增加,故A正确; B、结合所学知识,农业科技发展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表现之一,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农业机械的完全普及,表述有误,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与美洲高产作物引进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近代西方农业发展的原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5.【答案】D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食物生产与生活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土地兼并导致农民离开土地,不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与材料中粮食面积和粮食亩产都出现了明显增长的现实不符,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中并未体现政府对商业的束缚,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表格信息中,人口的增长速度不断加快,而人均占粮的数量不断减少,说明人地矛盾伴随着人口增长不断激化,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根据表格信息,战国到清中期粮食面积和粮食亩产都出现了明显增长,说明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推动了粮食生产的发展,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理解古代粮食产量的变化及其原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6.【答案】B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集体劳作形式在春秋战国之前就已经大量存在,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坞堡集军事防卫、农业生产、手工制作于一体,具有自给自足的特征,且拥有私人武装,并与国家争夺人口,这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B正确;
C、结合所学知识,坞堡的民众脱离国家户籍,不利于国家兵役的征发,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依附于坞堡的民众脱离国家户籍,这不利于政府对基层户籍的管理,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坞堡的政治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素养。
17.【答案】C
【知识点】工业革命的影响;科学技术新发展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福特的成功在于生产组织形式的创新,与世界市场的形成无关,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自动化技术是一门综合性技术,它和控制论、信息论、系统工程、计算机技术、电子学、液压气压技术、自动控制等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此时还未正式出现自动化技术,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放上零件的人不去固定它,放上螺栓的人不用装上螺帽儿,装上螺帽的人不用去拧它”及所学知识可知,福特的成功在于工业流水生产线,它使产品的生产工序被分割成一个个的环节,工人间的分工更为细致,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大幅度提高,大幅度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故C正确;
D、结合所学知识,垄断组织是指为获取高额利润,由多家大企业通过协议、控股、持股等形式建立的组织,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8.【答案】B
【知识点】古代商路上的中西物质与技术交流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并不是强调丝绸之路陶瓷贸易兴盛的信息,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可知,中国的瓷器输入到中亚和波斯地区,当地非常喜欢中国的瓷器,出现了仿造中国瓷器的现象,可见瓷器贸易推动了中国文化的传播,故B正确;
C、结合所学知识, 中国制瓷技术水平高超,不符合主旨,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中亚帖木儿帝国”“波斯萨非王朝”不是阿拉伯人建立的帝国,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古代商路贸易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9.【答案】A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商业发展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后期,饮茶之风盛行,江淮地区的茶叶被大量贩运至山东、河北等北方城市售卖,这说明当时区域间的经济联系加强,故A正确;
B、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只反映了“邹、齐、沧、棣”等北方城市与江淮地区的茶叶贸易,不能代表全国范围贸易网络形成,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料反映了茶叶的长途贩运,但没有体现路途艰难,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未提及居民区与商业区的时空界限被打破的信息,不符合史实,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唐代商业贸易发展的表现,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0.【答案】D
【知识点】古代的货币、信贷、商业契约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从侧面反映了民间借贷现象的发展,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到了清代,资本性借贷有显著发展,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货币信贷,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民间借贷活动必须在政府规定的利息下进行,且民间借贷需立‘傅”’券书),一旦产生借贷纠纷,政府则依据借贷时的‘傅’进行判定”可知,政府规定了民间借贷的利息,且政府根据券书解决纠纷,这体现了政府对民间借贷的重视,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古代民间借贷的特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1.【答案】B
【知识点】近代世界商业贸易的变化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确立的标志是世界被瓜分完毕,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根据题干1870你那与191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世界贸易中占比由英国占据绝对优势到英美德法世界多中心贸易格局的形成,体现了英国贸易垄断地位被打破,故B正确;
C、结合所学知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加深体现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能力与殖民地之间的不平衡,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发展并不均衡,如俄国被称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一环,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近代英国霸主地位衰落的原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2.【答案】B
【知识点】20世纪以来的世界经济;国际贸易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邓小平强调的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国际贸易应平等互利,未涉及区域间的经济合作,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邓小平提出国际贸易应遵循平等互利原则,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不应附带任何政治和军事条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邓小平的倡议体现了中国平等互利的外交思想,有利于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权益,推动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故B正确;
C、结合所学知识,1974年中国尚未开始改革开放,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反映的是邓小平对世界经济秩序的倡议,而不是针对世界政治格局,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认识中国推动国际经济新秩序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3.【答案】D
【知识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中国古代的商业发展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未涉及政府积极推动对外贸易的信息,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没有体现雇佣关系,反映不出资本主义萌芽的信息,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不是强调交通的发展不平衡,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四方之来游者日以万计,然皆以舟舶泊岸,不少劳馀(余)力也。”可得出,东南地区工商业发达,人口流动快,来往的人数多,反映出工商业发展推动人口流动,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商品经济发展与人口流动的关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24.【答案】C
【知识点】中国的历史遗迹与文化遗产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考古是研究历史的重要途径之一 ,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仅说明东周王城是九里之城,体现不出周朝城市建设已经颇具规模的信息,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公之城盖方九里”“考古发现东周王城的面积接近10平方千米,也就是九里之城”可知,考古发现证实了文献记载是可信的,其可以影响历史研究,故C正确;
D、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无法得出周朝建筑深受分封制的影响,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考古发现对历史研究的作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25.【答案】A
【知识点】中国石器时代的人类与文明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据题意可知,兴隆洼原始村落文明启发了红山文化,而它们又共同启发了《山海经》的创作,这说明聚落生活对文明的发展是有推动作用的,故A正确;
B、结合所学知识,天文学不是使人类走向定居的主要原因,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是黄河流域,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只能说明聚落生活对文明发展的推动,不能说明孕育了国家的雏形,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认识新石器时代的发展特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6.【答案】C
【知识点】近代以来西方城市化的演进;城市化带来的问题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曼彻斯特的萎缩根源在于其单一的经济结构,一旦棉纺织业萎缩,城市就发生重大问题,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曼彻斯特城市的变化不能整体反映城市化的进程,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根据题干可知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英国的曼彻斯特的棉纺织业高度发达,但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制造业萎缩,就业岗位急剧减少,由此可见,曼彻斯特由于其单一的经济结构不利于城市长远发展,所以这种变化对引导城市发展多元经济有利,故C正确;
D、结合所学知识,曼彻斯特作为英国一个城市不能直接说明英国城市的发展情况,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英国城市化进程的相关特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7.【答案】D
【知识点】工业革命对交通发展的影响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与减少市政服务费用无关,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没有体现城市经济繁荣,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电车并不能消除交通拥堵的现象,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以极快的速度呼啸而过,因此人们可以放心地将房子建在离他们的商店或办公室五六英里远的地方,那里配有独立的花园,可以享有宽敞的空间。”可得出电车这种新式的交通工具,极大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近代交通工具发展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8.【答案】B
【知识点】近代中国铁路、航运的发展
【解析】【分析】据题干信息可知,天津市的发展与河流、铁道线、电车道密切相关,体现了交通发展推动了天津市的城市布局,故选B项;
题干未提及天津周边农村与天津市联系的信息,排除A项;
题干未提及古代交通工具如轿子、马车的乘客变少,而近代交通工具的乘客增加的信息,排除C项;“决定”不合史实,应为“交通现代化影响工业化进程”,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近代交通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盖天津市发展之趋势,其初围绕旧城,继则沿河流,复次则沿铁道线,自有电气事业,则沿电车道而发展”。
29.【答案】A
【知识点】近代中国铁路、航运的发展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英商擅自在上海架设电报线路,因“竖立木柱致人病亡,有碍风水”而被“悉数拔毁”,这说明当时民众对近代通讯的不认可,反映出观念落后制约近代通讯发展,故A正确;
B、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反映了清政府官员思想守旧的信息,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反映的是国人对电报的看法,与清政府的外交方式无关 ,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反映的是国人对电报的看法,与清政府统治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思想观念对近代交通发展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30.【答案】C
【知识点】古代城市的产生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两宋时期,人口多,但是都城规模小,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官府的好大喜功,历朝都有,不能算是根源,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中国城市从它的产生到发展,一直以规模宏大为重要标志”,可以看出都城的规模反映了王朝的辉煌气势,都城也称皇城,象征着皇权的至高无上,所以都城的规模根源于中央集权制度,故C正确;
D、结合所学知识,南宋时期,商业发达,但是都城规模小,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古代都城规模宏大的根源,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31.【答案】D
【知识点】近代以来中国城市化的演进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现代交通工具的进步”不属于主要原因,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无关,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中的现象主要与城镇经济活力的增强,与劳动人口素质的提升关系不大,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可知,反映了改革开放时期,我国省际人口流动加快。其主要原因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城镇经济活力的增强,加快了城市化进程,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32.【答案】A
【知识点】中国古代法律体系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唐宋时期民间买卖中契约关系不断发展完善,特别是宋代更加完善。这是经济发展带来的结果,为了保护民间的贸易往来而影响到经济立法,故A正确;
B、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中的变化是契约制度的完善,体现不出民间交易的法治意识,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中的变化是契约制度的完善,体现不出私有财产观念,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根据材料可知官府是在保护商业贸易,而非限制,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唐宋时期经济发展对国家立法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33.【答案】(1)特点:政府主导;立法保障;涵盖城乡;关注弱势群体。
原因:巩固政权的需要;中国共产党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经济建设服务
(2)意义:有利于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良性发展,深化改革开放;有利于防范社会风险,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增强民众对社会主义制度、道路的自信;有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知识点】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
【解析】【分析】(1)设问是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特点:根据材料“党和国家开始着手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可归纳出政府主导;根据材料“政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标志着城镇企业职工劳动保险制度的确立”可归纳出立法主导;根据材料“农业合作社应该对社内丧失劳动能力、生活没有依靠的社员,做到保吃、保穿、保烧、保教、保葬”可归纳出涵盖城乡和关注弱势群体。原因: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分别从巩固政权的需要;中国共产党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经济建设服务等方面分析说明。
(2)设问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意义。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分别从有利于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良性发展,深化改革开放;有利于防范社会风险,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增强民众对社会主义制度、道路的自信;有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方面分析说明。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及其原因,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意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
34.【答案】(1)影响:促进了英国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改变了市民阶层的社交习惯;促进了启蒙思想的传播;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的封建制度。
(2)原因:复辟王权对咖啡文化的打压;王公贵族的示范效应;世界市场的发展;东印度公司的推动;政府及社会舆论的支持。
认识:政治经济形势影响人们的饮食文化和饮食结构,饮食流行风潮的变化对国家政治、经济发展具有反作用;饮食结构变化受外贸条件制约,又推动外贸结构变化和发展
【知识点】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的联系;文化交流国际化的表现(茶文化、服饰、钟表)
【解析】【分析】(1)设问是简析17世纪“咖啡热”在英国蔓延的影响。影响:根据“各界人士都乐于前往,在那里休闲解乏、阅读报刊、交流信息乃至针砭时弊,咖啡馆也因此成为颇有影响力的公共场所”并结合所学内容得出促进了英国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改变了市民阶层的社交习惯;促进了启蒙思想的传播;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的封建制度。
(2)设问是概括18世纪英国“下午茶”流行的原因,并运用唯物史观谈谈你对流行饮品变化规律的认识。原因:根据“出于维护统治的需要,复辟的斯图亚特王朝借助社会对咖啡的抵制,先后于1675年、1676年两次下令关闭咖啡馆(以打压咖啡馆内针砭时弊的现象)”得出复辟王权对咖啡文化的打压;根据“凯瑟琳王后、玛丽二世与安妮女王均喜爱饮茶,持续的示范效应促进了饮茶(风气)在(贵族)女性中的传播”得出王公贵族的示范效应;根据“世界贸易格局的变化促进了茶的传播,英国在东亚积极开拓市场,逐渐与产茶国家之间建立了较为稳定的贸易关系,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贸易条件也得到改善”得出世界市场的发展;东印度公司的推动;根据“茶叶成为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业务重心,茶叶贸易亦是英国财政的重要来源,英国社会鼓励消费茶叶”得出政府及社会舆论的支持。认识:综合材料内容和所学可知,政治经济形势影响人们的饮食文化和饮食结构,饮食流行风潮的变化对国家政治、经济发展具有反作用;流行饮品的变化受到贸易范围和贸易格局的制约,对流行的追求推动着贸易范围甚至贸易格局的变化。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17世纪“咖啡热”在英国蔓延的影响,理解18世纪英国“下午茶”流行的原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素养。
35.【答案】(1))原因:工业革命的推动;南北战争的结束推动了铁路事业的发展;国内市场的统一;国家政策的支持;经济发展的推动。
(2)特点:由国家力量主导实施;自主建设;时间短,成效显著;广泛的社会动员。
影响:推动了交通运输业事业的发展;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一五计划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奠定了基础;有利于巩固新生政权;弘扬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爱国奋斗精神。
【知识点】工业革命对交通发展的影响;现代海陆交通的发展;现代交通的进步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解析】【分析】(1)设问是简析19世纪60年代后的半个世纪美国铁路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根据材料“从1865年—1916年,铁路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可知,当时正值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因此美国铁路建设受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根据材料“南北战争后,美国从一个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可知,南北战争的结束推动了铁路事业的发展;根据材料“政府通过赠予土地等优惠政策鼓励铁路发展”可知,政府支持也促进了铁路建设的发展,根据所学19世纪60年代的美国历史可知,南北战争推动了国内市场的统一,有助于铁路建设的发展。
(2)设问是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铁路建设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特点:根据材料“中央人民政府批准了修建成渝铁路的报告,提出……的方针,并先拨2亿斤大米作修路经费”可得出由国家力量主导实施;根据材料“西南地区10多万军民投入建设”可得出广泛的社会动员;根据材料“1952年7月1日,成渝铁路通车运营。这条铁路由我国自行设计施工、完全采用国产材料修建,开创了新中国铁路建设史上的新时期,为新中国铁路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可得出时间短,成效显著;自主建设。影响:根据材料二及所学成渝铁路的知识可得出成渝铁路线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第一条铁路干线,是连接川西、川东的经济、交通大动脉。它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建成的第一条铁路,由中国自行设计施工、完全采用国产材料修建,是中国铁路史上的一个创举。成渝铁路拉开了新中国大规模进行经济建设的序幕。它不仅改变了四川交通闭塞的历史,填补大西南的铁路空白,还沟通长江航道和川陕、川黔、康藏等交通要道,让新中国铁路发展史翻开崭新的一页。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19世纪60年代后的半个世纪美国铁路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铁路建设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周天子都城所设的大学称“辟雍”,由于有时天子也来这里射箭或泛舟,所以也叫“射庐”或“大池”,《礼记·内则》明确记载大学教学内容以射、御、礼乐为主,尤以射为重者。《礼记·射义》云:“天子之大射,射中则得为诸侯,射不中则不得为诸侯。”西周大学以射箭为主要学习内容是为了满足(  )
A.宗族权力继承的需要 B.诸侯之间争霸的需要
C.社会政治生活的需要 D.贵族生活娱乐的需要
【答案】C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宗族权力继承的原则是嫡长子继承制,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诸侯争霸割据混战是春秋时期,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西周大学教学内容以射、御、礼乐为主,射箭技术最重要,主要与当时社会政治生活有关,是人才的选拔,分封诸侯,与周边部落之间的战争等政治活动的需要,故C正确;
D、结合所学知识,满足娱乐需要只是一个方面,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理解西周时期贵族子弟学习的内容及其作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南宋学者叶适在《水心别集》中说:“唐失其道,化内地为藩镇,内外皆坚,而人至不能自安;本朝反其弊,使内外皆柔,虽能自安,而有大不可安者。”作者意在强调(  )
A.宋初有效解决了割据问题 B.宋朝加强集权措施存在弊端
C.唐朝措施提高了行政效率 D.唐朝后期藩镇割据动乱频发
【答案】B
【知识点】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 宋初有效解决了割据问题,不符合主旨,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唐失其道,化内地为藩镇,内外皆坚,而人至不能自安;本朝反其弊,使内外皆柔,虽能自安,而有大不可安者”可知,北宋汲取了唐朝藩镇割据的历史教训,采取了守内虚外的措施,削弱了地方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导致了更大的不安,说明作者旨在强调宋朝加强集权措施存在弊端,故B正确;
C、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体现不出唐朝行政效率提高的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唐朝后期藩镇割据动乱频发”不符合主旨,材料侧重的是宋朝集权的弊端,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弊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3.1642年,英国国王查理一世在向议会宣战时发表的文告中声称:“我的愿望是用已知的本国法律统治国家……我在上帝鉴临下,郑重而真诚地宣誓,我要维护议会的正当特权和自由。”这反映出当时的英国(  )
A.国王的合法地位面临挑战 B.君主立宪尚未完善
C.议会成为国家权力的中心 D.王权受到议会限制
【答案】D
【知识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权利法案》;英国君主立宪制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王权受到议会的限制,并不意味着国王的合法地位面临挑战,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当时英国尚未建立君主立宪制,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使议会成为国家权力的中心,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17世纪中期,英国国王查理一世向议会宣战,并发表文告声称“要维护议会的正当特权和自由”,这反映出当时英国议会的地位提高,王权逐渐受到议会的限制,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英国议会与王权斗争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4.从晚清到民国初期,中国各阶级先进力量的主张经历了从“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到追求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再到提倡民主与科学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的过程。这一演变过程说明(  )
A.近代中国实现了制度层面真正转型
B.变化主要缘于社会变革进程的需求
C.西学传播彻底瓦解了传统思想观念
D.向西方学习已成为人民群众的共识
【答案】B
【知识点】洋务运动;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近代中国最早向西方学习的代表人物及表现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近代中国并未实现制度的真正转型,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由于近代社会随着列强的不断侵略,中国的社会发展呈现出不同的需要,由抵御外来侵略到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国,到实行民主、科学,确认了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最终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故B正确;
C、结合所学知识, 西学传播彻底瓦解了传统思想观念,表述有误,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人民群众的共识,与题干部分进步认识的表述不符,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及其原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5.宋人有云:“东南之俗好文”“西北之人尚质”。南人在科举考试中优势突出,故北宋后期被迫采取南北分卷制度,特许北方五路分别考试而单独录取,以维持取士人数之均衡。北宋南北分卷制度(  )
A.回应了文化中心的南移趋势 B.提升了南方士人的政治地位
C.保证了南北录取比例的一致 D.导致了科举录取人数的增加
【答案】A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科举制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南人在科举考试中优势突出,故北宋后期被迫采取南北分卷制度,特许北方五路分别考试而单独录取,以维持取士人数之均衡”,并结合所学可知,北宋时期,南方经济发展带动了南方文化的进步,北宋南北分卷制度出于平衡南北方的考虑,回应了文化中心的南移趋势,故A正确;
B、结合所学知识,北宋南北分卷制度对文化水平高的南方士子不利,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录取比例的一致”与“维持(南北方)取士人数之均衡”不符,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北宋南北分卷制度主要是平衡南北方取士人数的均衡,不能得出“导致了科举录取人数的增加”的结论,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北宋南北分卷制度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6.美国联邦政府公职人员有的由考试录用提拔,有的由总统等行政长官提名任命;其中,各部部长、驻外大使等高级职位的任命须经参议院批准通过,但他们往往随总统的卸任而离任。由此可见,美国文官制度(  )
A.充分体现了议会主权的政治传统
B.增加了国家的财政负担
C.在行政权与司法权的博弈中发展
D.难以摆脱政党分肥模式
【答案】D
【知识点】西方文官制度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强调的是美国文官制度在行政权与司法权的博弈中发展,没有体现议会主权的政治传统,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体现不出国家财政负担增加的信息,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中参议院是立法机构,总统是掌握行政权,材料没有涉及司法权,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有的由总统等行政长官提名任命、须经参议院批准通过,但他们往往随总统的卸任而离任”可知,官员的选拔受到各方力量的限制,故美国文官制度难以摆脱政党分肥模式,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美国文官制度的特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7.朱熹在《增损吕氏乡约》中指出:“礼俗之交,一曰尊幼辈行,二曰造请拜揖,三曰请召送迎,四曰庆吊赠遗……右礼俗相交之事,直(值)月主之。有期日者为之期日,当纠集者督其违慢。凡不如约者,以告于约正而诘之,且书于籍。”这反映了南宋乡约(  )
A.通过乡民自治以规范乡里礼仪 B.首创相互监督的基层管理方式
C.强调道德教化与法律治理结合 D.经政府利用推广而带有强制性
【答案】A
【知识点】中国古代乡约制度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受宋代理学影响,士大夫阶层社会责任感增强,宋代乡约出现,乡约用以规定人们处理邻里关系的基本行为准则和礼仪规范,强调道德教化与规范行为相结合,强调向善互助,主张乡民自治,乡约规范了乡村秩序,推动了地方自治,在基层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故A正确;
B、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无法得出南宋首创相互监督的基层管理方式,不符合题意,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强调的是道德方面的规范教化,没有强调法律与道德的结合,不符合题意,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未涉及政府利用推广乡约的信息,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南宋乡约的内容及其作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
8.美国刑事诉讼中有著名的“米兰达警告”:“你有权保持沉默;你所说的任何话,都可以作为不利于你的证据;你有权获得辩护律师的帮助;如果你无力聘请,将会为你指定一名律师并由州政府承担律师的费用。”这表明美国(  )
A.法院根据宪法独立掌握司法权 B.打击刑事犯罪的效能得到提升
C.刑事诉讼蕴含着程序正义原则 D.树立并维护联邦法院最高权威
【答案】C
【知识点】“英美法系”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题干中涉及诉讼程序问题,并未体现法院掌握司法权的问题,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司法程序的公平正义具有普适性,与打击刑事犯罪无关,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根据题干美国刑事诉讼中对于诉讼程序有着明确规定,且其是公平正义的体现,如有权保持沉默,有权获得辩护律师的帮助,甚至在没有能力聘请律师的时候由政府承担聘请律师的费用,故C正确;
D、结合所学知识,题干并未体现联邦最高法院的权威问题,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美国刑事诉讼的特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9.历代统治者奉行“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思想,而唐太宗说“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治,四海可使如一家”。材料主要说明唐朝(  )
A.尊崇儒学以德治国 B.民族大一统意识增强
C.中央集权得到强化 D.多元开放的外交理念
【答案】B
【知识点】唐朝的民族交融与民族治理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涉及的是民族观念,未涉及儒家思想,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治,四海可使如一家”,可以看出唐太宗的主张是对“华夷观”的突破,可见其民族统一意识的增强,故B正确;
C、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未涉及中央集权的信息,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未涉及外交理念的信息,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唐朝时期的民族关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
10.18世纪,清政府以“夷”称呼西方国家,如“英夷”、“法夷”等,凡是和外国事务有关的交涉,也统统称为“夷务”。19世纪60年代起,清政府以“西洋各国”、“泰西各国”称呼西方国家,“夷务”也就演变为“洋务”,上述变化(  )
A.体现了清政府主动学习西方 B.表明中外各国实现平等交往
C.折射出传统外交观念的转变 D.反映中国国家主权遭到破坏
【答案】C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体现不出清政府主动向西方学习的信息,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近代中国与西方各国建立的是不平等的外交关系,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通过材料可以看出,清政府对西方国家的称呼由“夷”逐渐变为“洋”,说明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以及对西方的文化、政治制度的认识的深入,清政府逐渐抛弃传统的天朝上国意识,由轻视西方到正视西方,故C正确;
D、结合所学知识,称呼的改变不能得出中国国家主权遭到破坏的信息,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近代中国外交理念的变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1.战国前期,布币主要流通于中原地区,刀币主要流通于齐、燕、赵等国。战国中期以后,大部分诸侯国铸造圆形穿孔的货币,统称为圜钱。这反映了(  )
A.区域间经济联系的增强 B.货币经济占主导地位
C.当时货币发展的多元化 D.统一的货币已经出现
【答案】A
【知识点】中国古代货币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商业发展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据题干战国前期各诸侯国流通的货币不同,但战国中期以后大部分诸侯国都铸造形制相同的圜钱,这是各诸侯国经济联系增强的体现,故A正确;
B、结合所学知识,货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表述有误,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根据题干货币由多元到统一的趋势,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大部分诸侯国货币的形制相似,但并非统一的货币,统一货币是在秦朝建立之后,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战国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2.有学者指出,日益完善的户籍制度在郡县制普遍实施的背后反映了各级官吏的执行力,也展现出强大的国家意志。因而汉朝的户口统计基本可信,但后世分裂时期则存在更多隐匿现象,可信度不高。该学者意在说明(  )
A.政府对农民人身控制渐趋松弛 B.郡县制强化了基层社会治理
C.户籍制度规范了封建等级秩序 D.国家治理能力影响制度实施
【答案】D
【知识点】中国古代户籍制度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农民人身控制的松弛与土地和赋税政策有关,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未突出郡县制的作用,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未反映出等级秩序的相关内容,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该学者强调户籍制度反映了官吏的执行能力,而汉代作为大一统王朝户籍统计基本可信,而后世分裂时期多可信度不高,这表明户籍的管理体现了国家治理能力,国家治理能力影响了实际政策的实施效果,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古代户籍制度的作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3.中国历代封建政府和民间多有救济和优抚的举措。隋朝鼓励民间设立“义仓”,北宋时设有“惠民药局”,明清时期民间设有“普济堂”“清节堂”和“存恤院”等。这些机构的名称表明中国古代(  )
A.政府始终以民为本 B.救助体系趋向完备
C.救助带有教化色彩 D.民间组织作用上升
【答案】C
【知识点】中国古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古代的封建政府并不是以民为本,而是维护地主阶级的专制统治,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无法得出古代救助体系趋向完备的信息 ,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据题意可知,中国历代封建政府设置的救济机构名称中都带有“义”、“惠”、“普济”、“节”等字样,这是采用儒家思想进行教化的意思,说明中国古代的救济机构带有教化色彩,故C正确;
D、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看出民间组织的作用上升,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古代社会救济的特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4.1300—1800年,西欧人口年均增长率为0.11%,农产量增长率也大致相当,但19世纪,德国农产量翻了3倍,1800— 1980年的英国农产量增加了9倍。这主要得益于(  )
A.现代农业模式的发展 B.欧洲农业科技的领先
C.农业机械的完全普及 D.美洲高产作物的引进
【答案】A
【知识点】食物生产的现代化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19世纪的德国和英国受工业革命的影响,助推了农业机械化,因此促进粮食产量的增加,故A正确; B、结合所学知识,农业科技发展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表现之一,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农业机械的完全普及,表述有误,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与美洲高产作物引进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近代西方农业发展的原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5.下表是中国历史上粮食生产状况统计表。据此可以推知(  )
时期 战国晚期 西汉晚期 唐朝 宋朝 清中期
粮田面积(亿亩) 0.85 2.24 1.99 3.9 6.18
人口(亿) 0.2 0.6 0.53 1.04 3.61
粮食亩产(公斤/亩) 108 132 167 154.5 183.5
人均占粮(公斤) 460.5 496.5 628 579.5 314
A.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B.重农抑商政策得到落实
C.人地矛盾得到缓解 D.农业生产技术不断发展
【答案】D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食物生产与生活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土地兼并导致农民离开土地,不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与材料中粮食面积和粮食亩产都出现了明显增长的现实不符,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中并未体现政府对商业的束缚,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表格信息中,人口的增长速度不断加快,而人均占粮的数量不断减少,说明人地矛盾伴随着人口增长不断激化,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根据表格信息,战国到清中期粮食面积和粮食亩产都出现了明显增长,说明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推动了粮食生产的发展,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理解古代粮食产量的变化及其原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6.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坞堡外有坚固的围墙和高大的碉楼,内有强大的私人武装和家兵,他们平时在土地上大规模耕作,农闲时则练兵习武、制造器具,战时防守作战。这些人脱离国家的户籍,成为地主豪强的私家人口。这一状况(  )
A.促进了集体劳作形式的产生 B.妨碍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C.推动了国家军事力量的壮大 D.有利于政府加强基层户籍管理
【答案】B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集体劳作形式在春秋战国之前就已经大量存在,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坞堡集军事防卫、农业生产、手工制作于一体,具有自给自足的特征,且拥有私人武装,并与国家争夺人口,这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B正确;
C、结合所学知识,坞堡的民众脱离国家户籍,不利于国家兵役的征发,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依附于坞堡的民众脱离国家户籍,这不利于政府对基层户籍的管理,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坞堡的政治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素养。
17.1914年,路上行驶的每两辆车中就有一辆是福特汽车。有人这样评价福特汽车生产:“放上零件的人不去固定它,放上螺栓的人不用装上螺帽儿,装上螺帽的人不用去拧它。”据此可知,福特的成功在于(  )
A.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B.自动化技术应用
C.生产组织形式的创新 D.垄断组织的产生
【答案】C
【知识点】工业革命的影响;科学技术新发展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福特的成功在于生产组织形式的创新,与世界市场的形成无关,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自动化技术是一门综合性技术,它和控制论、信息论、系统工程、计算机技术、电子学、液压气压技术、自动控制等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此时还未正式出现自动化技术,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放上零件的人不去固定它,放上螺栓的人不用装上螺帽儿,装上螺帽的人不用去拧它”及所学知识可知,福特的成功在于工业流水生产线,它使产品的生产工序被分割成一个个的环节,工人间的分工更为细致,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大幅度提高,大幅度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故C正确;
D、结合所学知识,垄断组织是指为获取高额利润,由多家大企业通过协议、控股、持股等形式建立的组织,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8.中亚帖木儿帝国时期(1370~1507年)出现了一种仿中国青花瓷制作的釉下蓝彩陶器。波斯萨非王朝阿拔斯大帝(1571~1629年)十分喜爱中国瓷器,在波斯制造出半陶半瓷的器物。材料反映了(  )
A.丝绸之路陶瓷贸易兴盛 B.贸易推动了文化的传播
C.中国制瓷技术水平高超 D.阿拉伯人吸纳异域文化
【答案】B
【知识点】古代商路上的中西物质与技术交流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并不是强调丝绸之路陶瓷贸易兴盛的信息,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可知,中国的瓷器输入到中亚和波斯地区,当地非常喜欢中国的瓷器,出现了仿造中国瓷器的现象,可见瓷器贸易推动了中国文化的传播,故B正确;
C、结合所学知识, 中国制瓷技术水平高超,不符合主旨,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中亚帖木儿帝国”“波斯萨非王朝”不是阿拉伯人建立的帝国,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古代商路贸易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9.《封氏闻见记》在谈及唐代后期的饮茶之风时说:“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额甚多。”这说明当时(  )
A.区域间的经济联系加强 B.全国范围贸易网络形成
C.茶叶长途贩运发展艰难 D.坊市分区制度逐步瓦解
【答案】A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商业发展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后期,饮茶之风盛行,江淮地区的茶叶被大量贩运至山东、河北等北方城市售卖,这说明当时区域间的经济联系加强,故A正确;
B、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只反映了“邹、齐、沧、棣”等北方城市与江淮地区的茶叶贸易,不能代表全国范围贸易网络形成,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料反映了茶叶的长途贩运,但没有体现路途艰难,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未提及居民区与商业区的时空界限被打破的信息,不符合史实,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唐代商业贸易发展的表现,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0.在《周礼》记述中,民间借贷活动必须在政府规定的利息下进行,且民间借贷需立“傅”(券书),一旦产生借贷纠纷,政府则依据借贷时的“傅”进行判定。这表明当时(  )
A.民间借贷现象逐渐衰落 B.资本性借贷有显著发展
C.货币信贷形式普遍存在 D.政府重视规范借贷问题
【答案】D
【知识点】古代的货币、信贷、商业契约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从侧面反映了民间借贷现象的发展,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到了清代,资本性借贷有显著发展,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货币信贷,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民间借贷活动必须在政府规定的利息下进行,且民间借贷需立‘傅”’券书),一旦产生借贷纠纷,政府则依据借贷时的‘傅’进行判定”可知,政府规定了民间借贷的利息,且政府根据券书解决纠纷,这体现了政府对民间借贷的重视,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古代民间借贷的特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1.下表为1870年、191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占比。表格反映了(  )
年份 国家
英国 美国 德国 法国 俄国
1870年 22% 8% 13% 10% -
1913年 15% 11% 13% 8% 4%
——据【德】库钦斯基著,陈东旭译《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史研究》编制
A.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确立 B.英国的贸易垄断地位被打破
C.帝国主义间的矛盾加深 D.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发展均衡
【答案】B
【知识点】近代世界商业贸易的变化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确立的标志是世界被瓜分完毕,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根据题干1870你那与191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世界贸易中占比由英国占据绝对优势到英美德法世界多中心贸易格局的形成,体现了英国贸易垄断地位被打破,故B正确;
C、结合所学知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加深体现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能力与殖民地之间的不平衡,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发展并不均衡,如俄国被称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一环,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近代英国霸主地位衰落的原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2.1974年,在联合国大会第六届特别会议上,邓小平提出国际贸易应遵循平等互利原则,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不应附带任何政治和军事条件。这一倡议旨在(  )
A.进一步加强区域经济合作 B.推动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C.促使中国全面融入全球化 D.寻求改变旧的世界政治格局
【答案】B
【知识点】20世纪以来的世界经济;国际贸易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邓小平强调的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国际贸易应平等互利,未涉及区域间的经济合作,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邓小平提出国际贸易应遵循平等互利原则,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不应附带任何政治和军事条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邓小平的倡议体现了中国平等互利的外交思想,有利于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权益,推动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故B正确;
C、结合所学知识,1974年中国尚未开始改革开放,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反映的是邓小平对世界经济秩序的倡议,而不是针对世界政治格局,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认识中国推动国际经济新秩序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3.据清代《佛山忠义乡志》记载:(佛山)“东南一巨镇也。其西北一带,上溯渍水,可抵神京,通陕洛以及荆吴诸省。四方之来游者日以万计,然皆以舟舶泊岸,不少劳馀(余)力也。”这反映了当时(  )
A.政府积极推动对外贸易 B.手工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C.交通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D.工商业发展推动人口流动
【答案】D
【知识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中国古代的商业发展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未涉及政府积极推动对外贸易的信息,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没有体现雇佣关系,反映不出资本主义萌芽的信息,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不是强调交通的发展不平衡,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四方之来游者日以万计,然皆以舟舶泊岸,不少劳馀(余)力也。”可得出,东南地区工商业发达,人口流动快,来往的人数多,反映出工商业发展推动人口流动,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商品经济发展与人口流动的关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24.《诗·大雅·文王有声》篇《注》云:“国家之所居,谓城方也。公之城盖方九里,侯伯之城盖方七里,子男之城盖方五里……则天子之城十二里矣。”而考古发现东周王城的面积接近10平方千米,也就是九里之城。这证实了文献中的记载是可信的。材料表明(  )
A.考古是研究历史的最佳途径 B.周朝城市建设已经颇具规模
C.考古发现可以影响历史研究 D.周朝建筑深受分封制的影响
【答案】C
【知识点】中国的历史遗迹与文化遗产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考古是研究历史的重要途径之一 ,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仅说明东周王城是九里之城,体现不出周朝城市建设已经颇具规模的信息,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公之城盖方九里”“考古发现东周王城的面积接近10平方千米,也就是九里之城”可知,考古发现证实了文献记载是可信的,其可以影响历史研究,故C正确;
D、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无法得出周朝建筑深受分封制的影响,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考古发现对历史研究的作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25.据研究,辽河流域距今8000年前的兴隆洼原始村落遗址出土的原始龙纹中蕴含了冬至日北斗天象和赤道星宿,红山文化时代的易学体系、数理逻辑与之一脉相承,它们共同启发了《山海经》的创作。这说明(  )
A.聚居生活推动了文明的发展 B.天文学的进步使人类走向定居
C.辽河流域是中华文明发源地 D.中国原始村落孕育了国家雏形
【答案】A
【知识点】中国石器时代的人类与文明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据题意可知,兴隆洼原始村落文明启发了红山文化,而它们又共同启发了《山海经》的创作,这说明聚落生活对文明的发展是有推动作用的,故A正确;
B、结合所学知识,天文学不是使人类走向定居的主要原因,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是黄河流域,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只能说明聚落生活对文明发展的推动,不能说明孕育了国家的雏形,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认识新石器时代的发展特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6.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曼彻斯特因加工制造的棉纺织品销往世界而被称为“棉都”。20世纪七八十年代,该城因制造业萎缩,就业岗位减少约60%而沦为学者眼中的“收缩城市”。这种变化(  )
A.根源在曼彻斯特的棉源枯竭 B.反映城市化进程进入衰退阶段
C.有利于引导经济多元化发展 D.说明英国城市发展的后劲不足
【答案】C
【知识点】近代以来西方城市化的演进;城市化带来的问题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曼彻斯特的萎缩根源在于其单一的经济结构,一旦棉纺织业萎缩,城市就发生重大问题,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曼彻斯特城市的变化不能整体反映城市化的进程,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根据题干可知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英国的曼彻斯特的棉纺织业高度发达,但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制造业萎缩,就业岗位急剧减少,由此可见,曼彻斯特由于其单一的经济结构不利于城市长远发展,所以这种变化对引导城市发展多元经济有利,故C正确;
D、结合所学知识,曼彻斯特作为英国一个城市不能直接说明英国城市的发展情况,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英国城市化进程的相关特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7.19世纪90年代,美国知名记者拉尔夫这样描述电车“以极快的速度呼啸而过,因此人们可以放心地将房子建在离他们的商店或办公室五六英里远的地方,那里配有独立的花园,可以享有宽敞的空间。”据此可知电车(  )
A.减少市政服务费用 B.促进了城市经济的繁荣
C.消除交通拥堵现象 D.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答案】D
【知识点】工业革命对交通发展的影响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与减少市政服务费用无关,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没有体现城市经济繁荣,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电车并不能消除交通拥堵的现象,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以极快的速度呼啸而过,因此人们可以放心地将房子建在离他们的商店或办公室五六英里远的地方,那里配有独立的花园,可以享有宽敞的空间。”可得出电车这种新式的交通工具,极大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近代交通工具发展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8.(2023高二下·沈丘开学考)20世纪20年代人们这样概括交通的影响:“盖天津市发展之趋势,其初围绕旧城,继则沿河流,复次则沿铁道线,自有电气事业,则沿电车道而发展。”该材料旨在说明(  )
A.交通网络使城乡联系日益密切 B.交通发展促进城市布局变化
C.交通进步改变人们的出行方式 D.交通现代化决定工业化进程
【答案】B
【知识点】近代中国铁路、航运的发展
【解析】【分析】据题干信息可知,天津市的发展与河流、铁道线、电车道密切相关,体现了交通发展推动了天津市的城市布局,故选B项;
题干未提及天津周边农村与天津市联系的信息,排除A项;
题干未提及古代交通工具如轿子、马车的乘客变少,而近代交通工具的乘客增加的信息,排除C项;“决定”不合史实,应为“交通现代化影响工业化进程”,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近代交通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盖天津市发展之趋势,其初围绕旧城,继则沿河流,复次则沿铁道线,自有电气事业,则沿电车道而发展”。
29.1865年,英商擅自在上海架设电报线路。不久,地方官密令公差协同百姓于夜间“悉数拔毁”。英方提出赔偿并要求复造,上海通商大臣李鸿章则将此事归为民间自发行为,称乡民认为竖立木柱致人病亡,有碍风水,以致众情汹汹,故难以允其设线要求。这反映出(  )
A.观念落后制约近代通讯发展 B.国人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
C.清政府的外交方式灵活多变 D.电报架设危害清政府统治
【答案】A
【知识点】近代中国铁路、航运的发展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英商擅自在上海架设电报线路,因“竖立木柱致人病亡,有碍风水”而被“悉数拔毁”,这说明当时民众对近代通讯的不认可,反映出观念落后制约近代通讯发展,故A正确;
B、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反映了清政府官员思想守旧的信息,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反映的是国人对电报的看法,与清政府的外交方式无关 ,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反映的是国人对电报的看法,与清政府统治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思想观念对近代交通发展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30.中国城市从它的产生到发展,一直以规模宏大为重要标志,尤其是都城规模皆居当时世界前列(下表)。城市规模宏大根源于(  )
都城 秦咸阳 唐长安 北宋东京 南宋临安 明清北京
人口数量(万人) 约60 约100 超过100 约150 超过100
城市面积(平方公里) 36 84 37 15 60
A.城市人口众多 B.官府好大喜功
C.中央集权制度 D.城市商业发展
【答案】C
【知识点】古代城市的产生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两宋时期,人口多,但是都城规模小,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官府的好大喜功,历朝都有,不能算是根源,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中国城市从它的产生到发展,一直以规模宏大为重要标志”,可以看出都城的规模反映了王朝的辉煌气势,都城也称皇城,象征着皇权的至高无上,所以都城的规模根源于中央集权制度,故C正确;
D、结合所学知识,南宋时期,商业发达,但是都城规模小,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古代都城规模宏大的根源,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31.据统计,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流动人口大多从农村流向城镇。到2010年,我国省际流动人口的近20%来自城镇,省内流动人口的近46%来自城镇,“城——城”流动比重明显上升。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现代交通工具的进步 B.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C.劳动人口素质的提升 D.城镇经济活力的增强
【答案】D
【知识点】近代以来中国城市化的演进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现代交通工具的进步”不属于主要原因,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无关,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中的现象主要与城镇经济活力的增强,与劳动人口素质的提升关系不大,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可知,反映了改革开放时期,我国省际人口流动加快。其主要原因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城镇经济活力的增强,加快了城市化进程,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32.对民间买卖关系,唐《杂令》规定:“诸公私以财物出举者,任依私契,官不为理”。宋代始有红、白契之分,凡加盖官印的契约称为红契,其举证效力高于未加盖官印的私契;经官府验证收税的税契成为解决纠纷的重要依据。这一变化表明(  )
A.经济发展影响经济立法 B.民间交易法制意识增强
C.私有财产观念日益普及 D.政府严格限制商业贸易
【答案】A
【知识点】中国古代法律体系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唐宋时期民间买卖中契约关系不断发展完善,特别是宋代更加完善。这是经济发展带来的结果,为了保护民间的贸易往来而影响到经济立法,故A正确;
B、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中的变化是契约制度的完善,体现不出民间交易的法治意识,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中的变化是契约制度的完善,体现不出私有财产观念,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根据材料可知官府是在保护商业贸易,而非限制,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唐宋时期经济发展对国家立法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二、阅读材料
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开始着手建立社会保障制度。1951年,政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标志着城镇企业职工劳动保险制度的确立。1956年1月通过的《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和同年6月通过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指出,农业合作社应该对社内丧失劳动能力、生活没有依靠的社员,做到保吃、保穿、保医、保教、保葬,这两个文件奠定了五保工作的制度基础,五保制度正式在我国建立起来。
——摘编自郑秉文等《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变迁与发展》
材料二: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保障相伴相随。1986年国务院颁布了《国营企业职工待业保险暂行规定》,首次在我国建立了企业职工待业保险制度;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政府面临自工业化以来最大规模的失业潮,建立“两个确保、三条保障线”的政策体系;2000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印发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方案的通知》,并在辽宁省试点,探索社会保障制度从单项制度推进向系统建设转变;2005年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的出台,标志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进入统筹城乡、全面覆盖、综合配套、统一管理的阶段。目前中国社会保险覆盖人数无论在单项制度上(如医疗保险或养老保险),还是在诸项社会保险覆盖面总和上,都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险制度。
——摘编自《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60年及其公平性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意义。
【答案】(1)特点:政府主导;立法保障;涵盖城乡;关注弱势群体。
原因:巩固政权的需要;中国共产党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经济建设服务
(2)意义:有利于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良性发展,深化改革开放;有利于防范社会风险,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增强民众对社会主义制度、道路的自信;有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知识点】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
【解析】【分析】(1)设问是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特点:根据材料“党和国家开始着手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可归纳出政府主导;根据材料“政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标志着城镇企业职工劳动保险制度的确立”可归纳出立法主导;根据材料“农业合作社应该对社内丧失劳动能力、生活没有依靠的社员,做到保吃、保穿、保烧、保教、保葬”可归纳出涵盖城乡和关注弱势群体。原因: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分别从巩固政权的需要;中国共产党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经济建设服务等方面分析说明。
(2)设问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意义。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分别从有利于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良性发展,深化改革开放;有利于防范社会风险,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增强民众对社会主义制度、道路的自信;有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方面分析说明。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及其原因,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意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
34.【近代英国经济与生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17世纪欧洲兴起势不可挡的“咖啡热”后,咖啡作为新兴饮料受到了极大欢迎,英国亦“未能幸免”。1652年,希腊人罗塞在伦敦开设了首家咖啡馆,此后,伦敦咖啡馆的数量迅速增加。由于咖啡馆收费低廉,人们支付一便士即可入内,故各界人士都乐于前往,在那里休闲解乏、阅读报刊、交流信息乃至针砭时弊,咖啡馆也因此成为颇有影响力的公共场所。
材料二:出于维护统治的需要,复辟的斯图亚特王朝借助社会对咖啡的抵制,先后于1675年、1676年两次下令关闭咖啡馆(以打压咖啡馆内针砭时弊的现象)。进入18世纪后,“下午茶”在英国流行起来。凯瑟琳王后、玛丽二世与安妮女王均喜爱饮茶,持续的示范效应促进了饮茶(风气)在(贵族)女性中的传播……更具决定意义的是,世界贸易格局的变化促进了茶的传播,英国在东亚积极开拓市场,逐渐与产茶国家之间建立了较为稳定的贸易关系,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贸易条件也得到改善。1690年,英国输入茶叶41471磅;1712年英国输入茶叶已增长到约16万磅;1717年,茶叶“已经代替丝绸成为贸易中的主要货品”……茶叶成为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业务重心,茶叶贸易亦是英国财政的重要来源,英国社会鼓励消费茶叶。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刘章才《茶与咖啡在近代英国的竞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7世纪“咖啡热”在英国蔓延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世纪英国“下午茶”流行的原因,并运用唯物史观谈谈你对流行饮品变化规律的认识。
【答案】(1)影响:促进了英国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改变了市民阶层的社交习惯;促进了启蒙思想的传播;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的封建制度。
(2)原因:复辟王权对咖啡文化的打压;王公贵族的示范效应;世界市场的发展;东印度公司的推动;政府及社会舆论的支持。
认识:政治经济形势影响人们的饮食文化和饮食结构,饮食流行风潮的变化对国家政治、经济发展具有反作用;饮食结构变化受外贸条件制约,又推动外贸结构变化和发展
【知识点】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的联系;文化交流国际化的表现(茶文化、服饰、钟表)
【解析】【分析】(1)设问是简析17世纪“咖啡热”在英国蔓延的影响。影响:根据“各界人士都乐于前往,在那里休闲解乏、阅读报刊、交流信息乃至针砭时弊,咖啡馆也因此成为颇有影响力的公共场所”并结合所学内容得出促进了英国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改变了市民阶层的社交习惯;促进了启蒙思想的传播;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的封建制度。
(2)设问是概括18世纪英国“下午茶”流行的原因,并运用唯物史观谈谈你对流行饮品变化规律的认识。原因:根据“出于维护统治的需要,复辟的斯图亚特王朝借助社会对咖啡的抵制,先后于1675年、1676年两次下令关闭咖啡馆(以打压咖啡馆内针砭时弊的现象)”得出复辟王权对咖啡文化的打压;根据“凯瑟琳王后、玛丽二世与安妮女王均喜爱饮茶,持续的示范效应促进了饮茶(风气)在(贵族)女性中的传播”得出王公贵族的示范效应;根据“世界贸易格局的变化促进了茶的传播,英国在东亚积极开拓市场,逐渐与产茶国家之间建立了较为稳定的贸易关系,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贸易条件也得到改善”得出世界市场的发展;东印度公司的推动;根据“茶叶成为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业务重心,茶叶贸易亦是英国财政的重要来源,英国社会鼓励消费茶叶”得出政府及社会舆论的支持。认识:综合材料内容和所学可知,政治经济形势影响人们的饮食文化和饮食结构,饮食流行风潮的变化对国家政治、经济发展具有反作用;流行饮品的变化受到贸易范围和贸易格局的制约,对流行的追求推动着贸易范围甚至贸易格局的变化。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17世纪“咖啡热”在英国蔓延的影响,理解18世纪英国“下午茶”流行的原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素养。
3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1865—1916年是美国铁路发展的黄金时期。产业结构的变化,凸显了铁路运输的巨大优势,同时,政府通过赠予土地等优惠政策鼓励铁路发展。美国大陆铁路里程由1861年的3万英里增长到1916年的25.4万英里,铁路成为最重要的交通基础设施。1916年,美国铁路货运量占整个交通运输周转量的份额达到77%,而客运周转量则达到98%。
——摘编自孟祥春《美国铁路的历史沿革与管制变迁》等
材料二:1950年春,中央人民政府批准了修建成渝铁路的报告,提出“依靠地方,群策群力,就地取材,修好铁路”的方针,并先拨2亿斤大米作修路经费。6月,成渝铁路正式开工。西南地区10多万军民投入建设,筑路开始时几乎没有什么机械设备,全靠人力。1952年7月1日,成渝铁路通车运营。这条铁路由我国自行设计施工、完全采用国产材料修建,开创了新中国铁路建设史上的新时期,为新中国铁路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摘编自《新中国成立70周年铁路交通发展成就综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析19世纪60年代后的半个世纪美国铁路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铁路建设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答案】(1))原因:工业革命的推动;南北战争的结束推动了铁路事业的发展;国内市场的统一;国家政策的支持;经济发展的推动。
(2)特点:由国家力量主导实施;自主建设;时间短,成效显著;广泛的社会动员。
影响:推动了交通运输业事业的发展;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一五计划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奠定了基础;有利于巩固新生政权;弘扬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爱国奋斗精神。
【知识点】工业革命对交通发展的影响;现代海陆交通的发展;现代交通的进步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解析】【分析】(1)设问是简析19世纪60年代后的半个世纪美国铁路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根据材料“从1865年—1916年,铁路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可知,当时正值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因此美国铁路建设受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根据材料“南北战争后,美国从一个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可知,南北战争的结束推动了铁路事业的发展;根据材料“政府通过赠予土地等优惠政策鼓励铁路发展”可知,政府支持也促进了铁路建设的发展,根据所学19世纪60年代的美国历史可知,南北战争推动了国内市场的统一,有助于铁路建设的发展。
(2)设问是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铁路建设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特点:根据材料“中央人民政府批准了修建成渝铁路的报告,提出……的方针,并先拨2亿斤大米作修路经费”可得出由国家力量主导实施;根据材料“西南地区10多万军民投入建设”可得出广泛的社会动员;根据材料“1952年7月1日,成渝铁路通车运营。这条铁路由我国自行设计施工、完全采用国产材料修建,开创了新中国铁路建设史上的新时期,为新中国铁路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可得出时间短,成效显著;自主建设。影响:根据材料二及所学成渝铁路的知识可得出成渝铁路线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第一条铁路干线,是连接川西、川东的经济、交通大动脉。它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建成的第一条铁路,由中国自行设计施工、完全采用国产材料修建,是中国铁路史上的一个创举。成渝铁路拉开了新中国大规模进行经济建设的序幕。它不仅改变了四川交通闭塞的历史,填补大西南的铁路空白,还沟通长江航道和川陕、川黔、康藏等交通要道,让新中国铁路发展史翻开崭新的一页。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19世纪60年代后的半个世纪美国铁路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铁路建设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