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跳水
一、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肆、撕、桅”等7个生字;学写“艘、帽、咧”等14个生字;通过观察图片、联系课文内容等方法来理解“桅杆、放肆”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故事内容,并根据起因、经过和结果讲讲这个故事。
3.正确、流利地朗读故事,读出情节一步步发展的过程。读出猴子放肆逗弄孩子的样子、孩子站在最高的横木上时的危险处境以及船长在关键时刻果敢机智的表现。
4.通过孩子、水手的表现,了解他们的思维过程。聚焦船长的举动,推测他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和船长形象的理解。
二、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故事,读出情节一步步发展的过程。读出猴子放肆逗弄孩子的样子、孩子站在最高的横木上时的危险处境以及船长在关键时刻果敢机智的表现。
2.通过孩子、水手的表现,了解他们的思维过程。聚焦船长的举动,推测他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和船长形象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1.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是俄国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的短篇小说《跳水》。简洁的题目,一定引发了你许多好奇,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预设:谁跳水?——人物
什么时候跳的?——时间
在哪儿跳的?——地点
为什么要跳呀?——原因
结果怎么样?后面发生了什么事?——结果
2.学贵有疑,疑能得教益。带着疑问,请你大声朗读课文。
出示自读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故事中有哪些人物,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脉
1.字词关
第一组:一艘往回航行的帆船
提示:这是故事发生的地点。有同学眼睛尖,已经发现了三个相同偏旁的字,对,周字旁。其中“艘”和“航”是生字,书写时要注意周字旁要瘦一点,中间一“横”变为“提”,不出头;左窄右宽,才能把左右结构的字写好看。其中“艘”这个字的一竖,下面要出点头,要注意细节哦。
第二组:桅杆 横木 船舱
提示:在“帆船”的图片上相应标出“桅杆、横木、船舱”。
第三组:更加放肆 撕咬帽子 逗他生气
要点:这是谁的表现?联系课文内容说说“更加放肆”的意思。
第四组:钩住绳子 扭着身子 龇牙咧嘴
提示:把描写猴子如此放肆的这句话找出来,读给大家听。
第五组:吓唬它 大喊大叫 边追边喊
提示:这是孩子的表现。从“吓唬它”到“大喊大叫”再到“边追边喊”,孩子最后“摇摇晃晃地走上最高的横木”。
2.抓住人物,梳理文脉
(1)同学们,小说离不开人物。课文已经读完了,谁来说一说,这篇小说主要涉及哪些人物?
板书:水手、猴子、孩子、船长
(2)质疑:猴子明明是动物,怎么是人物?干脆去掉算了,大家觉得呢?
讨论的基础上小结:是呀,不可以去掉,离开了猴子,这个故事就无法发生,就更不会有后面的跳水了。在这里老师想告诉大家,小说中的人物不仅仅指人,有时候可以是动物,甚至是植物。
(3)那么孩子、猴子、船长、水手在故事中是怎样活动的呢?请大家细细地默读课文,尝试用课文中的情节,将这几个人物串联在一起。
大家说得很具体,谁能用简练的语言,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将人物之间的关系描述清楚?(在交流的基础上出示,同时板书人物关系图【小练第四题】)
①水手们拿猴子取乐,猴子更加放肆。水手与猴子的关系清楚了,这是故事的起因。
②猴子逗弄孩子,拿他的帽子,孩子追猴子。猴子与孩子联系起来了,这是故事的发展。
③孩子爬上桅杆顶端横木上,船长命令孩子跳水。孩子与船长联系起来了,这是故事的高潮。
④孩子跳水,水手们救起孩子。孩子与水手们联系起来了,这是故事的结局。
(4)小结:在一篇小说中,人物之间的联系,就叫情节。有情节,小说才好看。由此看来,人物对一篇小说来说,真的很重要。读一篇小说,应该从人物读起。
(5)已经理清了小说的起因、经过、结果,在此基础上,我们一起来看课后习题一,相信难不倒你们。(出示课后习题)
“起因”已经出示了,水手拿猴子取乐。“经过”是什么?“结果”又怎样?要自己动动脑筋。
“结果”好填——“孩子跳水得救”
“经过”,把中间的段意概括起来——“猴子逗孩子,孩子追猴子遇险”
谁能试着用自己的话简单说说文章的大意?
预设:这一天,水手们在甲板上拿猴子取乐。猴子逗孩子,孩子追猴子遇险了。在紧急关头,孩子听从船长的命令跳水,最后被水手救起了。
三、聚焦人物,体会内心
(一)聚焦“孩子”,了解其心情变化
过渡:这篇小说最让人揪心的就是孩子走上了最高的横木,处于及其危险的境地。那在这一过程中,孩子的内心情感有没有变化呢?(出示自读要求)
请同学们迅速浏览课文第1-4自然段:
1.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画出体现孩子心情变化的语句,
2.用恰当的词语概括他当时的心情,写写批注。
提示:如果文中有概括性的词语,可以直接引用。
交流:
(1)刚开始孩子的心情是“开心”,为什么这么开心?如果你是这个男孩,此时你会想?(指名答)是啊,因为他觉得拿猴子取乐是一件好笑的事(指名读,齐读)。
(2)接下来,猴子突然抢走了孩子的帽子,在水手们的笑声中,孩子“哭笑不得”,如果你是这个男孩,此时你会想?(指名答)没错,帽子被猴子摘了,这是多丢脸的事呀。一个人,被猴子欺负了!更何况此刻水手们还在旁边笑,笑得他脸都丢尽了。(指名读,齐读)
(3)所以孩子开始吓唬猴子,朝着它大喊大叫,如果你是这个男孩,此时你会想?(指名答)老师听出来了,你很生气!此时孩子的心情我们可以用一个词语概括——生气。
(4)大喊大叫管用吗?是啊,水手们还在一旁笑得更欢了,太伤自尊了!于是孩子——“气得脸都红了”。
(5)文中还有体现孩子心情的词语吗?——“气极了”。
(6)同学们,“气得脸都红了”和“气极了”都是在说孩子“生气”,但它们有区别吗?
3.小结:同学们,孩子随着心情的变化,走上了最高的横木,处于极其危险的境地,那么造成这一险境的原因,除了那只顽皮的猴子和孩子自身的心情变化,还有其他原因吗?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这节课继续学习《跳水》,首先来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回顾了课文的内容,我相信同学们已经有自己对课文新的理解。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跳水》。
二、聚焦“水手们”的三笑,体会其作用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说到:孩子随着心情的变化,走上了最高的横木,处于极其危险的境地,小说故事的情节马上就要到达高潮了。那么造成这一险境的原因,除了那只顽皮的猴子和孩子自身的心情变化,还有其他原因吗?——水手的笑声。
1.请同学们浏览课文第1-3自然段,迅速告诉老师,水手们笑了几次?
(3次,填表格)
水手的表现 情节的发展
哈哈大笑
又大笑起来
笑得更欢了
2.可见水手们一次比一次笑得开心,请同学们继续浏览课文第1-3自然段,思考问题:水手们的笑声对故事情节的发展有怎样的影响?并完成表格:
水手的表现 情节的发展
哈哈大笑 猴子更放肆
又大笑起来 猴子摘了孩子的帽子,孩子哭笑不得,大喊大叫
笑得更欢了 孩子气红了脸,追到桅杆顶端
(1)师:是啊,正因为水手们笑得很开心,所以猴子更加放肆;
看到放肆的猴子追着孩子,水手们又大笑起来,因为猴子摘了孩子的帽子,本来在笑的孩子,此刻也哭笑不得,大喊大叫;
看到孩子的这幅囧样,水手们笑得更欢了,结果,孩子气红了脸,追到了桅杆的顶端。
(2)当你读着表格上的内容,你心中一定会有这样的想法:
出示:如果水手们没有( ),猴子就不会( )。
如果水手们没有( ),孩子就不会( )。
如果水手们没有( ),孩子就不会( )。
试试看,用上句式,把你的想法说得通顺些。
(3)小结:水手们的笑,推动了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也是促使孩子不顾一切去追猴子的原因之一。
笑,是神态描写,笑的背后是人物心理反应。透过神态描写,我们读者可以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理解故事发展的线索。
就这样,我们再来读这段话,相信感悟会更深刻。(读出示的“笑”的句子)
三、体会“危险”
过渡:此时此刻,孩子已陷入险境。请同学们读一读文章第4自然段,想一想从哪些词句中,你感受到了危险?
句式:我从 感受到了危险,因为 。
1.“桅杆的顶端”——多高啊,看看旁边的插图,离甲板可远了。
2.“横木的一头离桅杆一米多”——“一米多”,在平时应该是很短的距离,可是这是横杆的一头离桅杆的距离,这么高的地方,没有任何依傍,要走一米多的路,挪移的脚步,不容易(指名读)。
3.(关注孩子的动作)“他的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去取帽子”“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放开”“张开”“摇摇晃晃”,这么高、距离又是一米多,他还张开胳膊,和杂技演员似的,可是他只是个孩子啊,“摇摇晃晃”,令人不由自主地为他揪着心。如果你是这个孩子,听到叫声往下一望,心理可能会想?(哎呀,我怎么站到这么高的地方来了!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何止是胳膊和手,两条腿都不由自主地发起抖来(指名读)。
4.(关注水手们的表现)“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吓呆了”“有个人吓得大叫了一声”——是啊,人要是爬到桅杆的顶端,上去容易下来就难了。其中有个人不是呆了,更是吓得大叫了一声!(指名读)
5.(关注两个关联词)“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接摔到甲板上就没命了。”“即使他走到横木的那头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这里写险,但没出现一个“险”字。“只要……就……”、“即使……也……”这两个关联词语在句子中的准确使用,充分体现了孩子当时处在九死一生的危险境地。(指名读,男女分读)
6. 关注这些描写危险的语句,标红的是直接对孩子动作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标蓝的是对甲板上“水手”的表现,是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结合在一起,就把这危险直接拉到了读者的面前。让我们把自己感受到的危险,放入朗读中,把这段话读好。(齐读)
7.此时此刻,我相信你的脑海里一定冒出了许多形容危险的词。
预设:危如累卵 命悬一线 危在旦夕 生死攸关 千钧一发
四、聚焦“船长”,体会其沉着机智
(一)是的,在这个危急时刻,船长出场了。(出示课后习题三)船长是怎么想的呢?他的办法好在哪里呢?
1.出示第5自然段,要求:默读第5段,圈画船长的言行描写,并推想船长的想法,作批注。
2.船长做了什么——端起枪,瞄准儿子(标蓝动作)。
船长说了什么——船长只说了短短两句话,分别是:(标红语言)。这两句话数一数有几个感叹号?一口气用了7个感叹号。
句1:“向海里跳!快!不跳我就开枪了!”(师范读)
这是3个短句。
句2:“向海里跳!不然我就开枪了!一!二!”(师范读)
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听出来了吗?
预设:①句1中一个字就是一句话:“快!”——是的,很紧急。
②第二句话有了一段报数——是的,这比发挥指令更有效。
3.船长在一瞬间就做出了决定,难道他没有思考吗?
提示:他的另一重身份——孩子的爸爸,因此他比任何人都要担心。此刻他却对自己的儿子做了这样一个匪夷所思的动作,发出了这样惊人的命令。他是怎么想的呢?
▲(出示)请同学们联系上下文,推测船长从看到儿子在桅杆顶端摇摇晃晃,到用枪瞄准并命令儿子跳水这一瞬间的想法。
提示:联系《语文园地》中“交流平台”的第3段,明确船长的第一个想法。
▲交流:(1)儿子在高高的横木上摇摇晃晃,无论是继续往前走,还是往回走,随时都有可能摔在硬邦邦的甲板上。
(2)联系小说开头:
①“风平浪静”——海面比较安全,可以跳水。
②“水手们都在甲板上”——这么多水手在,等儿子跳水后,可以及时救助。
所以综合三点因素,船长短暂而慎重的思考后,他觉得跳水是最好的方法,就“立刻”做了决定。
4.你觉得船长的办法好吗?是啊,短短一瞬间,船长不仅观察到了孩子、水手、当时的危险,还观察到了当时的天气、环境呢。面对这样的船长,你想把哪些词语送给他呢?——沉着、机智、果敢、当机立断、经验丰富。
【如果学生提到了“经验丰富”:还能从哪里判断出船长经验丰富?(提示:段1)——“环游世界”并顺利返航——这一路上一定是经历了许多的风浪。大风大浪都经历过来了,中间的意外一定也不少。所以能都带领一艘船环游世界的船长,一定是经验丰富的。】
小结:从同学们的回答中,我读出了你们的钦佩,那把你的佩服放入朗读中,读好这段话。(齐读)
(二)出示:“四十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
小说情节继续往下发展,第6自然段中有一句话似乎有点矛盾(出示)。这句话里有两个时间标志,一个“四十秒钟”,在我们平时看来,一分钟都不到,多短呀。可是作者却说“太长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预设:四十秒钟,每一秒钟都生死攸关,让甲板上的水手们凝视着平静的海面,那心中要纠结多少时间呀?我们早就知道一个词叫“度日如年”,此时此刻,对于急于营救孩子的水手而言,完全可以形容“度秒如年”。这时间可不就是太长了吗?
四十秒要把孩子从大海里救出来,孩子要没有生命危险,跳下海的水手们得多奋力呀。是的,所以这两个时间一短一长,但并不矛盾,而是作者高明的写作手法。他让我们看到了什么叫危险,什么叫从死神手中抢救一条鲜活的生命。
(三)体会“父亲”角色,丰富人物形象
师:知道吗?在原版故事中,还有一句结尾:
船长看到这个情景,好像在喉咙里被什么东西塞住似的,然后就跑回船舱里去了,以免让人家看见他哭。
师:咦,船长这么一个当机立断、这么一个勇敢的、有经验的人,他怎么会哭呢?好好想想。
预设:①船长没有想到会发生这样的事,对他而言,这是个意外。能够用最短的时间、最快的决定、最有效得救下孩子,这简直要激动得哭。
②从船长的身份来看,他是船上最高的指挥长官,船上的所有乘客、水手他都要保护好。不仅如此,他还是这个孩子的父亲。一个父亲拿枪对准自己的儿子,这件事平时见不到、也听不到。但孩子已命悬一线,他在桅杆顶端不知所措,父亲能怎么办呢?正是这样的双重身份,使得他不能犹豫,不能有这样的片刻耽搁,只能当机立断,发出了一个谁都想不到的命令,做出了这样谁都无法预料的动作——用枪,瞄准自己的儿子。
小结:这是不仅是一位经验丰富、沉着冷静的船长,更是一位果敢机智、深爱儿子的父亲!让我们带着对他的敬佩,再来读好这段话。(齐读)
五、拓展延伸
这个船长是谁创作出来的呢?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课前你有没有去找找他的简介呢?(交流,出示)
不过擅长写长篇巨著的大文豪,他也愿意为孩子写作。他写下了许多儿童文学,其中有一本书名为《托尔斯泰寓言童话故事精选》,写了692个故事。列夫托尔斯泰老人说,“为孩子们服务,我感到很幸福。”(出示)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读一读这本书,相信从一个个小故事中,你不仅能增长智慧,还可以学习写作窍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