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专题训练——分析小说语段作用(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专题训练——分析小说语段作用(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17 15:07: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小说专题训练-------分析小说语段的作用
一、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各题。
有这么一棵树
赵淑萍
有这么一棵树,它枝繁叶茂的时候,还没有梦想,因为,它自身就像一个美丽的梦。栖息在它绿叶中的鸟儿,也是梦的一部分,只不过,它没想那么多。
可是,它很不幸。一年春天,绿叶没有在它枝条上舒展开来。别的树都带上了绿色的美丽的树冠,它却枝干分明。它枯了,小鸟也不飞到它身上来,好像害怕它。是什么吓得小鸟不敢接近它?因为,它再也不能抵挡喧嚣。风吹来,枝条发出的是干燥、生硬的摩擦声,它望着邻近同伴们那丰腴的绿色,听着悦耳的鸟叫,它疑惑自己怎么会这样,这可是它从来没有琢磨过的事儿。
它时不时听见自己身上折断的声音,风呀,雨呀,都可以轻易地扳掉它的枝条。当剩下光秃秃的躯干时,它做了第一个梦,梦见失却的枝条绽出了绿芽,然后绿芽舒展,一片片绿叶在阳光中闪烁。后来,它又做了一个梦,它听到身体里有鸟的歌唱,那么多鸟,像在举行歌咏比赛。
它轰然倒地,压在绿色的草丛中,它的根部留着锯屑。一个人放下闪着寒光的锯子,又操起斧头,砍掉它的梢头。它躺在草丛中,阳光吸走了它的水分。它已是截取出的一段圆木。它不知道还要躺多久。
有一天,它听见了一种音乐。曾经有一个男子,到它的绿荫下拉过小提琴,每年都来,像是举行一种仪式。现在听那哀伤的乐曲,仿佛是在悼念它。不过,四下没有人影。渐渐地,它听出旋律发自它的身体。听着优美的旋律,它想到小提琴,仿佛那把小提琴藏在它的身体里面。
终于来了两个人。它认出,一个是锯倒它的汉子,一个是拉小提琴的男子。汉子像是在说服男子进行一笔交易。它感到,所指的对象是它——一段圆木。
“死沉死沉。”这是两个人扛它上一辆车时汉子的话。不过,男子说:“我听见木头里边发出了声音,很好听。”
一间屋子的门口,它被卸下,屋里迎出一个老头子,拍拍它,摸摸它,说:“我发现里边藏着一把小提琴。”
小提琴手说:“大师,我听见木头里边的琴声,伐木的人还不相信呢。”
老人说:“同一段木头,不同的人看到听到的形象是不同的。”
小提琴手说:“我失踪的那把小提琴,似乎就藏在这棵树里。”
汉子纠正:“不是树,是木头,死了就叫木头。”
小提琴手说:“它没有死。死了的木头不会发出那么悦耳的琴声。”
圆木想:“过去,我怎么没察觉自己里边还藏着一把小提琴?”
老工匠把它摆在一个工作台上,似乎不知道怎样下手,他在绕着工作台,一圈一圈地走,时不时地抚一抚它,听一听它。他向小提琴手保证:“我将制作最后一把小提琴,你不要来催。”
它一连躺了两天。它多么希望自己真的能发出自己能听见的小提琴的旋律。难道它发出的声音只有小提琴手能够听见?它看到室内的锯子、凿子、斧子、锉子,它想象自己即将被倒腾得面目全非。
那个夜晚,很静很静,月光如水,流到了工作台。它有点不甘心,或者说,有点怀念——怎么没有守护住绿叶?它用仅剩的一点点湿润,做一个梦:它米粒般的苞芽,一串一串,像音符,在树枝上摇曳,音乐就从苞芽里发出。
这是小提琴手曾经奏过的一个旋律,那旋律使它想到森林里它无数的伙伴。它仿佛又回到森林,那也是小提琴手童年生活的地方。第二天,小提琴手可能等不及了,他尾随着老工匠进门。老工匠念叨:“不急,这个活儿急不得。”
小提琴手说:“昨晚,我又听见你这里的树发出了声音,像有人在独奏。”
老工匠愣住了,说:“啊?”
小提琴手说:“出了什么事儿?”
老工匠说:“怎么会这样?简直是奇迹。”
它粗糙的表皮生出了嫩绿的芽!
小提琴手扶一扶近视眼镜,几乎贴近木头。
老工匠说:“我想等它死透了再动手,它还有点潮,可是,它又活了。”
小提琴手吸一吸鼻子,闻了闻绿芽,说:“它要重返森林。”
有这么一棵树,它在枯死了后,还有个梦想,却为难了看中它的两个人。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
1.请简要分析画线语段在文中的作用。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突围
薛培政
在一座农家小院里,我见到了老英雄李子良。他看上去就是个普通的老农,尽管老人言谈清晰,但一听说我要采访,他一句“比起那些死难的战友,俺没有啥好显摆的”,就让我吃了闭门羹。
眼看采访就要冷场,我忙给陪同的乡村干部使眼色。在大伙儿的恳求下,老人用一双布满老茧的大手,从床头柜里取出个黄色布袋,将一枚枚荣誉勋章一股脑儿抖在方桌上。在场的人不由得啧啧称赞,说:“了不起,真是名副其实的老英雄!”
“俺不是英雄,廖国栋才是真正的英雄!”老人情绪激动,眼含泪花,陷入深深的回忆——
那是1942年冬天,日本鬼子调集重兵向鲁中抗日根据地发动了大规模的“扫荡”,企图“铁壁合围”一举歼灭根据地党政机关和主力部队。
战斗在傍晚打响,八路军某营凭借险要的地势顽强地进行阻击。敌人利用炮火优势向我方阵地发起一阵阵炮击,阵地很快变成了一片焦土。空气中呛鼻的硝烟还未散尽,山下集结的日伪军,又蝗虫般地向山上冲。
苦战多天,坚守在前沿的某营营长报告,全营只剩下十几个人,且弹药消耗殆尽……面对敌众我寡、异常严峻的情势,军区首长和地方领导紧急磋商,决定立刻分路突围。
天渐渐昏暗下来,夜幕终于降临了。一阵刺骨的寒风迎面吹来,吹得残留的灌木叶子瑟瑟作响,我不禁全身颤抖了一下。
这时,就觉得一个宽大的巴掌拍在我后背上,回身一看,是保卫干事廖国栋。他将我拉到一旁,小声命令道:“一会儿突围开始,你跟着机关转移,我随营掩护!”
“不,我是一名战士,我要留下掩护!”我握紧了手中的“汉阳造”。
“你个犟驴子,这时候还跟我较劲儿?忘了谁带你参加八路军的?”他声音虽不高,却带着几分严厉。
“廖老师——”望着他那严肃的面孔,我又像以往见到学堂里威严的廖先生一样,含泪轻轻地叫了一声,将头扭向一边。
“听话,都是八路军战士了,怎么还掉眼泪?”他上前替我擦了擦眼泪,“我是共产党员,必须坚守到最后!”他又为我紧了紧身上的衣服,神情严肃地叮嘱我:“突围时要跟紧,千万别掉队!”
“嗯!”我抬头凝望着他,一股难以名状的离别滋味,顿时涌上心头。
“不用为我担心,我好歹兄弟三人,真要有个三长两短,还有人为爹娘养老送终。”他说到这里,深情地望着我,“李大叔为打鬼子献出了生命,李大婶就你这根独苗,将来仗打完了,你要好好孝敬她老人家。”说着,他掏出一张纸条和一支钢笔,塞到我手中:“这是我家的地址,将来有机会了,替我回家看看双亲。——哦,革命成功别忘了学文化,要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争取早日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啊!”说完,他一把夺过我手中的枪,趁着夜色冲向阵地最前沿。
突围开始,首长铁青着脸命令营长:“我现在带着机关人员突围,你带战士们坚守阵地钳制敌人兵力。我们走后半个小时,你们也要迅速撤离!”
营长郑重地举起右手,敬了个军礼:“请首长放心,我们绝不放过一个敌人!”
一阵密集的枪炮声过后,首长带领机关突围的方向渐渐平息下来。
在连续进攻失利后,敌人以数倍的兵力,疯狂向阵地上逼压过来。营长带领战士们边打边退,最后被敌人紧逼到悬崖顶上。为了不当俘虏,他们纵身跳下悬崖。
老人讲到这里,已是泣不成声。过了好一阵子,他缓过情绪后道:“仗打完了,全国解放了,俺做的头件事,就是去拜望廖干事的父母。费了好大劲儿,才在深山区的廖家坳找到他的家。”
老人说着,眼泪又不由得涌了出来,说:“唉,直到这时,俺才晓得,廖干事哪有兄弟三人?他也是个独子,家里就剩老娘一人,他是用自己的命换来了俺的命啊!”
老人顿了顿,呷了一口茶,道:“大半辈子了,俺没有忘记他嘱咐俺的话,入党后处处照着他的样子做。俺本来在部队已提为排长,可考虑再三,还是申请复员,在廖家坳安了家,一是要替廖国栋尽孝,二是要带领乡亲们战胜贫穷过上好日子。”
老人讲完这段往事,又在旱烟袋里装上烟丝,重重地吸了一口,长叹一声,说道:“相比那些年纪轻轻就牺牲在战场上的战友,俺还有什么值得炫耀的呢?”
听了老人质朴的话语,我们不由得肃然起敬。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2.划线语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弦歌
郝景芳
没人知道钢铁人的母星在哪里,只知道他们住在月球背面。入侵才只有三年,战斗却摧枯拉朽,抵抗一直进行,人们却越来越绝望。三年中,人们从热血变得现实,从激越的战斗变成求存的妥协。
但总有人不甘心,心怀最后的幻想。
林老师就是这其中的一个,他要炸毁月球。
让我猜多少次,我也不会想到林老师。他性格内敛,学提琴出身,从我十岁起就教我拉琴,这许多年里一直是我古典理想的榜样。
又一次,在林老师家碰到齐跃,他跟老师学琴两年,是研究天体物理的年轻科研人。
一同出门时,我忽然有种感觉,老师的计划一定和他有很大关系。
“齐跃,”我在身后叫住他。
齐跃回过身,看着我,表情微妙,像是知道我要说什么。
“林老师的月亮计划,你知道多少?”
“你问哪方面?”
“原理。原理你肯定知道对吧?你能不能告诉我,究竟有没有成功的可能性?”
齐跃沉默了一会儿,微微笑了,对我说:“特斯拉曾经说过一句话‘只要我愿意,我能将地球劈成两半’,如果你明天没事,到我研究所来吧。”
齐跃的研究所在城市边缘,很大,院子里有很多粗壮的梧桐。只是我没料到会这样清静,清静得人影全无,安宁中透着深入石缝的寂寥,树枝沙沙响起的时候,寂寥扩大数倍,从四面八方侵入人的身体。
空空如也的楼道里,齐跃转头问道:“你知道我们研究所为什么这么空荡荡吗?”
我摇摇头。
齐跃嘴角露出一丝微笑:“其他人都被钢铁人接到香格里拉和月亮上了。”
我心下恍然,应该能想到的。钢铁人是懂科学的,他们知道地球上哪些人的头脑值得珍惜,也值得利用。
“你没走?”我问齐跃。
他站定,抬头凝视我,目光带着一丝笑意,一丝讽刺和微微一丝悲怆,说:“我喜欢特斯拉,不只是因为他牛,还因为他单打独斗。你知道吗,他被爱迪生排挤得厉害极了,被马可尼抢了专利,还被投资人摩根抛弃了。可是他一直奇思妙想到八十六岁。他是纯粹的孤胆英雄,他就一个人和那些大团体对抗。你知道无线电输电技术吗?把地球作为内导体,地球电离层作为外导体,用放大发射机在地球和电离层中建立8赫兹共振,天地就成了谐振腔,可以传输能量。用天地做谐振腔。这是什么气度!当时的人们哪有这等见识。现在,他的计划当然全都实现了,可是那时他就这么一个人死了。”
“其实大家想跟谁就跟谁,也没什么好说的。”齐跃又说,“但总还是会有些人不一样,我就敬佩这些人。”
我知道他是指老师。我没再发问,一路跟着齐跃,穿过无人的大堂、楼梯和休息区,来到位于西侧顶层的一间小办公室。小办公室所在的区域在整片荒废的楼宇中干净得醒目,看得出每天有人打扫。小办公室里有黑色木质书桌书柜,书桌上有一台老式音响。
齐跃打开电脑,并排放置的六个屏幕同时启动。他熟练地打开一系列窗口,有黑色背景的频率谱图,有蓝色背景的数值坐标,还有彩色背景的卫星云图。最后一个窗口是提琴和钢琴的特写照片。
“你知道吗,”齐跃说道,“特斯拉这个人很有意思。昨天不是说过他的一句话吗。据说他曾经爬上过一座正在建的摩天大楼顶部,把一个小激振器放在钢梁上,激起钢梁共振抖动,吓得工人们完全不知所措。于是他说,给我一个激振器,我能把地球劈开。像极了‘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地球’。只不过他更牛,因为阿基米德只是假设,但他说的是可能的。”
“你是说……共振吗?”
对物理概念我就知道点皮毛。
“是。频率相当或成倍数,振动就能相互激发。1940年代的塔科马桥,就是因风起振最后垮塌的。”
“那么……老师就是想用这个原理炸毁月球?”
齐跃点点头:“是。用天梯。”
“天梯?”
我倒吸了一口凉气。
别的我不懂,天梯还是知道的。天梯是一座纳米长梯,从地表延伸到月球表面。可惜2022年上天后只两年,钢铁人就来了。自那之后,一切活动都停止了,天梯空自悬垂。
可是,用天梯怎么能把月球炸毁呢?难道用天梯当激振器,让月球共振?这听起来也太过不可思议了。
“天梯这么细,可能让月球振动起来吗?”
“频率。只要找到共振频率,振动能扩大很多。”
“那怎么才能让天梯振动起来呢?”
“也一样。共振。”
我试图理清其中的逻辑。
“因此,我们需要拨弦。”齐跃最后说。
一句话,我突然被点醒了。这就是林老师的计划。
“可是,如果月球能被振裂,难道地球不会被振坏吗?”
“会。只是不会那么严重。起振的局部会剧烈振动,如同一场地震,但地球整体不会有什么事。”
“这也就是说……?”
齐跃严肃起来:“只有拨动琴弦的人自己会被地震裹挟。”
这一下,我明白了。我从不知道老师竟如此决绝。他在用自己的生命换地球人的生命。
这是反抗到绝望的最后挣扎。用孤注一掷的琴弦拨动让天地间的哀歌响起!
(有删改)
3.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画线语段的作用。
答案
①结构上,与文章前面所写的大树的“梦”相照应,并为下文圆木真的长出嫩绿的芽做铺垫。②内容上,已经倒下成了圆木的树还在做梦,比起前面的梦境,更有诗意,凸显了老树祈愿新生,一息尚存,逐梦的意志弥坚,可更好地表现主题。
2.①写敌我交战的危机情况,直接表现抗日战争的急迫与残酷。
②交待故事“突围”发生的背景。
③写我军的艰难处境,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写战友的英勇牺牲做铺垫。
④以艰难的战争环境衬托以廖国栋为代表的英雄们为国捐躯的英勇精神。
3.本段写出了研究院现在的空旷与寂寥;映射出外星人入侵后地球人放弃抵抗、妥协求存的大环境;承接上文齐跃邀“我”去研究院的情节,为下文齐跃与“我”的对话张本;凸显出齐跃孤军奋战的勇气与胆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