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用前
2023学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模拟招生考试
4月高一联考
语
文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
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短视频是指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的、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的、高频
推送的视频内容,几秒到几分钟不等。由于短视频内容较短,所以既可以单独成片,也可以成为
系列栏目。短视频的内容一般可以分为如下多个主题:短纪录片型、网红P型、草根恶搞型、情
景短剧型、技能分享型、街头采访型、创意剪辑型等。
(改编自“百度百科”相关词条)
材料二:
短视频流行的优势显而易见,在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中,短视频可以让人们随时随地快速
获取资讯,获取信息的途径变得便捷高效。同时,短视频平台的开放性也给普罗大众提供了一
个相对公平的大舞台,使得普通人也有机会获得高强关注。这使得短视频平台成为这个时代的
狂欢之地。但是,短视频也是一把双刃剑。
短短几年时间,人们已经习惯把短视频平台当搜索引擎使用了。上至宇宙下至地心,从古
代到未来,从艺术到医学,从电影到美妆,从养狗到育儿,你想快速了解到的学科知识应有尽有。
这些浓缩的知识性的科普内容,快速切换的画面加上生动有趣的解说方式,是人们喜闻乐见的,
同时也的确方便人快速掌握想要了解的相关知识。
短视频带给人们一种全新的获取知识的方式,但短视频的“短”基因也注定所有信息都是点
到为止,所以知识多而浅薄,是我们肉眼可见的事实。即便有些视频内容是值得深思和研究的,
语文试题第1页(共8页)
但没完没了的“下一个”,也很难让人们停下来做进一步的思考。当浮光掠影的海量短视频替代
了深度阅读,短视频高潮代替了生命感受,超链接剥夺了人们的思考空间和能力,整体肤浅也就
必不可免。另外,由于短视频内容鱼龙混杂,越来越多低俗和反智的内容也在拉低人们的审美
下限。
包罗万象又具有超链接功能的短视频让人产生“一部手机在手就拥有全世界”的错觉,实际
上,身处大数据时代,我们每个人看到的世界都是不一样的,每个人都有个性化定制的一个世
界一网络平台会根据你在某个视频上停留的时间长短来判断你的喜好,所以超链接的推送并
不是随机的多样的,而是你相对感兴趣的。因此看越多短视频,可能就会意味着越深地被限制
在某个小圈子里。你花了大量时间获取的可能只是单一信息,而你在单一信息里停留得越久,
给你推送的超链接就越多,从而形成一个信息的闭环。
短视频的一个很突出的社会功效,就是对突发新闻事件的记录和及时发布。纸媒时代,由
于印刷制作的周期和篇幅限制,社会新闻的发布往往是要有些延迟和滞后的,而且,一般性的社
会生活事件很难被大众看到并引起广泛关注。而在人人都有摄像头的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成为
突发事件的记录者和传播者,同时,一键转发功能会让事件飞快传播,这让许多小人物的困难有
了可以被大家关注和帮助的可能。但这十几年的网络热点事件的沉浮反转教训,也让我们看
到,由于短视频传播的快捷,常常会让大众在不了解事情来龙去脉的情况下,可能已经有无辜者
被莫名网暴。不理智的群体情绪,有时甚至会裹挟奥论导向和司法公正。
视频当道之前,青少年的精神世界是由书籍和广播养成的,那些文字里、评书里的故事,通
过文字叙述带给青少年一个无限的想象空间。电视兴起后,长时间被动画片和电视剧牵着鼻子
走的青少年,想象空间被现成的画面所限制。即便如此,电视一代还是好过短视频一代,因为连
续剧是线性叙事,故事毕竞有连续性,而观者也有一定程度的情感带入。
而短视频时代,快速移动快速切换的画面让青少年来不及停下来思考,更无从拓展思维空
间、发挥想象力,他们只能被动地跟着画面走,而且停不下来。更糟糕的影响是,快速切换的短
视频带给青少年的是断点式的思维模式,使得相当一部分青少年的思维缺乏连贯性。所以我们
会看到,很多青少年脑中拥有大量的碎片化知识,但却形成不了自己独特的认知。
(摘编自《短视频,大数据时代的双刃剑》)
材料三:
媒体文化学者尼尔·波兹曼在《技术垄断》一书中提出“任何技术都能够代替我们思考问题…
所谓技术垄断就是一切形式的文化生活都臣服于技艺和技术的统治”。长期以来人们都认为波
兹曼提出的“技术垄断”是指电视技术。而短视频Ap的出现,第一次使人们认识到此书与其
说是对当时那个时代的批判,反而更像是对下一个时代的预言。
人类能否逃脱技术垄断的宿命?波兹曼认为无济于事,因为技术不仅大势所趋,而且势必
无处不在,今日的我们对这一点有比波兹曼更深的感受。因此,我们有必要去思考另一个问题:
人类是否有足够的理性和智慧,直面由自己创造,并可能毁掉自己的技术?
(摘编自刘鹤《短视频时代正在批量制造“新文盲”》)
语文试题第2页(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