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园》教案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游园》教案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2.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17 18:06: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古诗词诵读
——《游园》
【教学目标】
积累字词音义,品味戏曲语言。
了解汤显祖及《牡丹亭》;从人物台词中深入理解杜丽娘形象特征。
反复诵读,在诵读时体会戏曲语言的抒情性和音韵美,培养对作品的意境分析鉴赏能力。
感知中国古典文化的抒情传统,追寻作品包蕴的文化基因。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杜丽娘形象特征。
教学难点:品味曲词之妙和人物的情感。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在《红楼梦》第二十三回中讲到这样一个情节:林黛玉听贾府家庭戏班小演员唱《牡丹亭 游园惊梦》,从“不觉点头自叹”,到“心动神摇”,再到“越发如醉如痴”,受到强烈感染。这段曲文,抒发的正是杜丽娘青春苦闷的内心激情。林黛玉和杜丽娘都出身于宦族,有着相似的生活遭遇,所以,在此出曲文艺术魅力的强烈感染下,自然深有同感,迸发出共鸣。
据记载“《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此剧在封建礼教制度森严的古代中国一经上演,就受到民众的欢迎,特别是感情受压抑的妇女。
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赏读《游园》一曲,感受戏曲魅力。
知人论世
汤显祖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任太常寺博士、礼部主事,因弹劾申时行,降为徐闻典史,后调任浙江遂昌知县,又因不附权贵而免官,未再出仕。曾从罗汝芳读书,又受李贽思想的影响。在戏曲创作方面,反对拟古和拘泥于格律。作有传奇《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紫钗记》,合称《玉茗堂四梦》,以《牡丹亭》最著名。在戏曲史上,和关汉卿、王实甫齐名,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写作背景
这支曲子出自《牡丹亭》第十出《惊梦》。《牡丹亭》是汤显祖在明代万历(明神宗年号,1563-1620)年间据明人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改编而成的传奇作品。《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是《牡丹亭》女主人公杜丽娘偶尔来到后园游赏时的一段唱词。
题目解读
①游园,选自《牡丹亭》,题目是编者加的。
②“皂罗袍”是昆曲曲牌名,《牡丹亭》最出名的一段唱段《游园惊梦》就是用该曲牌演唱的,皂罗袍是本折的高潮,刻画了杜丽娘千回百转的心态变化。
知识速递
《牡丹亭》,原名《牡丹亭还魂记》,是汤显祖的代表作,共五十五出。这个故事既曲折离奇又充满了浪漫色彩:南安郡太守之女杜丽娘,长年禁锢在闺楼。一天,与丫环春香游览花园,为妩媚春色所陶醉。归来伏案小睡的梦境中,遇少年柳梦梅。从此相思缠绵,伤情而逝。三年后,柳梦梅临安赴考,途经南安,得见丽娘画像,见画生情,丽娘灵魂显现。次日,梦梅掘墓,丽娘还魂。有情人终成伴侣。
文体知识
从戏剧形式上看《牡丹亭》属于传奇。
明清传奇与元杂剧的区别:
(1)杂剧四折一楔子,不标折目;传奇不称“折”而称“出”,并加出目,出数不定,多是四五十出的长篇。
(2)传奇和杂剧一样有唱、白、科,但不像杂剧那样通常由一个角色唱到底,传奇各种角色都可以唱,可独唱、对唱、轮唱和合唱。 动作在传奇中不称“科”而称“介”。
(3)音乐上,杂剧每折限用一个宫调,一韵到底;传奇每出不限只用一个宫调,可以换韵。杂剧演唱用北曲,传奇多用南曲,并吸收北曲。
(4)传奇的角色与杂剧大同小异,但角色增多,分工更细。杂剧的主角是末、旦,传奇的角色是生、旦。传奇也有末,但不是主角。
总之,明清传奇与元杂剧相比,规模更宏大,曲调更丰富,角色分工更细致,形式更自由灵活,因此更便于表现生活。
精读文本
读文正音
颓垣(tuí yuán)   忒(tè) 韶光(sháo)
词语释义
姹紫嫣红 形容花的鲜艳美丽。
断井颓垣 断了的井栏,倒了的短墙
奈何天 无可如何的意思
画船 装饰华美的游船
锦屏人 被阻隔在深闺中的人
忒 过于
韶光 美好的时光,指春光
研读诗歌
(1)教师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划分节奏诵读本曲,把握节奏。
明确: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 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2)教师组织学生再读本曲,整体掌握本曲内容并概括。
明确:
这支曲子描绘了一幅姹紫嫣红、景色宜人的春景图,富于诗情画意。
(3)教师引导学生赏析。
鉴赏“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明确:
整句使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少女心中的期望与失落,惊惧和无奈。姹紫嫣红——美丽娇艳的鲜花开遍的迷人春色;断井颓垣——井干涸、回填,院墙坍塌,残缺不全,一片破败的景象。“姹紫嫣红”的迷人春色与“断井颓垣”的荒废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杜丽娘从“姹紫嫣红”看到了自己青春的生命,而“断井颓垣”象征着那阴冷的生活环境。明媚的春光被辜负,自己美丽的青春也只能在深闺中埋没!
“原来”,“似这般”“都付与”几个词都带有强烈的感彩,带有无限的感叹和惋惜。
鉴赏“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明确:
直抒胸臆。杜丽娘联想到自己的身世、遭遇以后,从胸中涌出这无限哀怨。“奈何天”“谁家院”六个字里凝聚着杜丽娘对命运的感伤,是痛苦的心声。杜丽娘面对良辰美景,而无赏心乐事,只有寂寞苦闷、无限哀怨。“姹紫嫣红”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与“赏心乐事”对仗工整,语言华美。对比中蕴涵着对封建礼教和社会环境的强烈不满。
【思考】分析“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云霞翠轩”“烟波画船”这些意象的作用。
明确:
美好的事物始终深刻内嵌于少女的思维深处,为故事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鉴赏“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
明确:
这是杜丽娘想象中更开阔的春景:雕梁画栋,飞阁流丹;云燕霞蔚,碧瓦亭台,和煦的春风带着蒙蒙细雨,烟波浩渺的春水中浮动着画船。从狭小的园内扩展到寥廓的境界,正是女主人公心所向往的广阔天地。这画面中,融进了追求,也融进了惆怅。
鉴赏“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明确:
“锦屏人”深闺中人;“韶光”,春光,也指自己年华。这句意是,我这深闺女子太辜负这美好春光。
【思考】这段曲词历来被誉为“惊才艳绝之作”,情景交融。请你指出其写出了怎样的景象 抒发了杜丽娘怎样的复杂心情
明确:
描绘了花园明媚诱人的春光,更传神地表现了杜丽娘由惊异,欢悦到无限惆怅的复杂心情。
(4)教师引导学生鉴赏选段的艺术手法
明确:
①对比。“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都过景象的对比,写出了女子的失落与伤感;
②用典。“赏心乐事”取自晋宋时期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这两句用此句意;“朝飞暮卷”化用唐代王勃《滕王阁诗》中有“画栋朝飞南浦云,朱帘暮卷西山雨”。
③融情于景。借助典型意象,表达了女子的青春萌动的微妙心理。
直抒胸臆。
【思考】这段文字历来广被吟咏,你认为美在何处?
明确:
①音韵美:压什么韵?(ian/uan)一韵到底,宛如一泓清泉流动,鸣响着泠冷的韵凋,给人以明快的美的享受。句式特点?(对比、整齐、用典)用了一系列近似对偶的句型,如“姹紫嫣红”对“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对“赏心乐事”。这一组组对比,既有力地渲染了情和景的矛盾,突出主人公的复杂微妙心理;而且使句式整齐华美,语言绮丽典雅,富于音乐美。
②景美: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图?这支曲子描绘了一幅(姹紫嫣红、景色宜人的春景图,富于诗情画意)。
③情美:面对此景,少女心事如何?(景美却情伤,反衬手法)这支曲子表达了杜丽娘怎样的思想情感。“原来”、“似这般”、“都付与”这几个副词饱含着主人公无限惊讶、感叹、惋惜,带有极强烈的感彩。主人公惜春伤春的情感,表达了她冲破封建牢笼、反抗封建礼教的精神和愿望不能实现的郁闷心情。(反叛精神或个性解放愿望)。在这绮丽如画的游园场面里,杜丽娘年轻貌美,打扮俏丽,含情脉脉,顾影自怜。她缓缓步入花园,顿感美好的自然景色,与幽禁的深闺生活迥然不同,自己一向辜负了韶光年华。面对着姹紫妈红的百花与断井颓垣的残景而形成的鲜明对照,她不由得思绪万千,益增惆怅。春光如此烂漫明媚,燕语莺声如此动听,更诱发了她内心深藏的春情,引起了她对年华在深闺寂寞生活中淡淡消逝的叹惜,唤醒了她青春的觉醒,这巧妙地把抒情与写景结合在一起,情景交融,委曲地透露了这个少女爱情的苦闷,展现了心理活动和境界美,富有诗情画意。
【思考】联系曲中内容,探究表达的主题。
明确:
此曲表现了杜丽娘游园恨晚、青春寂寞的悔怨,进而控诉了了封建礼教和封建观念对少女青春的无情摧残。杜丽娘作为一个刚刚觉醒的少女,感叹春光易逝,哀伤春光寂寞,渴望自由幸福的生活,强烈要求身心解放,这折射出明中叶后要求个性解放的时代精神,对后世深有影响。
素材积累
汤显祖名句
1.为君难,为臣不易。
2.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停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我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
3.三分春色描来易,一段伤心画出难。
4.砧声又报一年秋。江水去悠悠。
5.西风扬子津头树,望长淮渺渺愁予。
6.忙处抛人闲处祝百计思量,没个为欢处。白日消磨肠断句,世间只有情难诉。玉茗堂前朝复暮,红烛迎人,俊得江山助。但是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
7.梦短梦长俱是梦,年来年去是何年。
8.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必因荐枕而成亲,待挂冠而为密者,皆形骸之论也。
9.沉鱼落雁鸟惊暄,羞花闭月花愁颤。
课堂检测
1. 下面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元曲是杂剧和散曲的通称。杂剧的构成一般是一本四折,外加一个楔子。
B.苏轼和辛弃疾是宋词豪放派的领袖,李清照则是婉约派的代表,柳永那一派也不是。
C.关汉卿是元杂剧的代表作家,与马致远、汤显祖、白朴一起称为“元曲四大家”。
D.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戏剧家,他享誉世界的四大悲剧是《哈姆雷特》《李尔王》《罗密欧与朱丽叶》《麦克白》。
2. 阅读下面的曲子,回答问题。
游园(选段)
(步步娇)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停半晌,整花钿①,没揣②菱花③,偷人半面,迤逗④的彩云偏。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
(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注)①花钿:古代妇女两边的装饰物。②没揣:没料到。③菱花:镜子的代称。④连逗:勾引。⑤彩云:妇女发髻的美称。
(1)“袅晴丝”原指春天柳枝上树虫吐出的细丝在空中飘舞,这其中使用了谐音双关的修辞手法,请你说出使用这三个字的妙处。
(2)(皂罗袍)这段曲词历来被誉为“惊才艳绝之作”,情景交融。请你指出其写出了怎样的景象 抒发了杜丽娘怎样的复杂心情
【参考答案】
1. 【答案】A
【解析】
B柳永也是婉约派的代表。C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D《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2.(1)“晴”与“情”、“丝”与“思”谐音,所以“晴丝”语意双关。它既指晴空里的游丝,又是女主人公心中缠绵飘忽的情思。无论是“游丝”还是这种“情思”,它都是这般纤细朦胧,都是那样的难以捉摸。情与景,物与我,虚与实结合得非常巧妙。
(2)描绘了花园明媚诱人的春光,更传神地表现了杜丽娘由惊异,欢悦到无限惆怅的复杂心情。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语言的基本能力。具体考查鉴赏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鉴赏诗歌的语言中的“炼字”,这类题目答题时从词语意义、情景关系与意境的营造、上下句关系(结构关系)、手法技巧、思想感情的表达等方面分析都可。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本题的“袅晴丝”,“晴丝”与“情思”谐音双关,表面写的是“晴丝”,实际上写的是“情思”的内容,形象别致表现出主人公思念的忧郁情思,表明内心的缠绵浮漂的内心状态。
(2)本题综合考查赏析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综合赏析诗句注意从内容和形式的角度分析,内容上从意象的选取、意境的创设、构思的精巧、情感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形式上从遣词造句以及艺术手法的运用上分析。本题要求分析景物形象和抒发的感情。“姹紫嫣红开遍”“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描绘了艳丽眩目的春园物态。分析杜丽娘的复杂心情,抓住表达感情的关键句:“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春色如许”开启了主人公的视野,使之充满了诧异和惊喜,接踵而来的对匆匆春将归去的联想则轰的一声震响了少女的心房,使之充满了惊惧和无奈。“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包蕴的是无奈的情绪,感叹春光易逝,哀伤春光寂寞。据此分析主人公的感情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