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7张PPT。
现代文阅读之
说明文阅读 复习目标:
1、复习说明文的一般常识。???????
2、掌握说明文阅读考试常见题型及答
题技巧。
3.学会阅读一般的说明文。 复习指导一:回忆说明文的相关知识1、说明文的分类 事物说明文:说明事物特征
事理说明文:说明科学原理
2、说明对象:一个词
说明内容:一句话(被说明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
3、说明方法:举例子 列数据 作比较 打比方 分类别
作诠释 下定义 摹状貌 列图表
4、说明顺序1.时间顺序 2.空间顺序3.逻辑顺序
5、语言特点(1)准确性(2)形象生动性
6.说明文结构1.总分式:这种结构大体有三种形式:
a、总分式 b、总分总式 c分总式。
2.递进式:事理说明文多用递进式结构,一层一层地剖析事理。
3分钟后,看谁记得牢1、说明文的类型:
事物、事理说明文(从内容角度,根据说明的对象和目的)。
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
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
1、《中国的石拱桥》
2、《故宫博物院》
3、《雄伟的人民大会堂》
4、《苏州园林》
5、《向沙漠进军》 辨析说明文类型事物说明文事物说明文事物说明文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练一练说明文考察能力及相应题型一览表1.整体感知,概括内容概括说明对象、
说明特征、文章内容2.写法辨析,分析作用辨析说明方法及分析作用3.局部探究,品味语言揣摩说明语言(准确性、生动性)开放性题目4.表述感受,能力迁移6、《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馆》
7、《统筹方法》
8、《死海不死》
9、《人类的语言》
10、《松鼠》辨析说明文类型事理说明文事理说明文事理说明文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练一练复习指导二:方法导航一(一)找说明对象、说明特征:
1.看标题
2.抓中心句(总括句、总结句、过渡句),筛选关键词。
一般说来,说明的对象是文中所要具体介绍的事物或要解释的事理。
说明内容 事物说明文: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特征。
事理说明文:现象的起因、性质、解决措 施等方面加以概括(中心句)。把握特征的方法一般来说,说明文要说明的重点,往往就是事物的特征。除说明的重点外,还要弄清作者介绍的事物有哪些方面的特征,又是从哪些角度介绍的。 题目;首段;关键词句。中心句、总说句、分说句、过渡句等。 找出:中 心 句中心句指的是一段中表述段的中心意思的句子。常用概括和提示的方式进行表述。一般情况下一段只有一个中心句,且以短句居多。
中心句的位置:大多在段首,有的也在段尾,极少数在段中。
方法导航二 :判断说明方法,注意语言标志★ 举例子:例如、比如、据说、譬如……
★ 列数据:数词、确数、约数;小数、分数、百分数、度数、倍数……(与年代区别)
★ 分类别:一类(种)……一类(种)……
★ 作比较:也、相对于、较……、是····几倍···
★ 下定义:是、叫…… (判断句)
★作诠释
★ 打比方: 像、如、仿佛……
★ 列图表:表格、插图……
★引资料
★摹状貌 就是通过具体的描写揭示事物的特征,有助于把被说明的对象说的更具体、生动.如《中国石拱桥》中“这些石刻的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状万态,惟妙惟肖”.这样的说明显得十分生动、活泼.
下定义 VS 作诠释
从形式上看,下定义在说明事物本质特征时,常用判断句式来表述概念;而作诠释可用多种句式表述。
从严密程度来看,下定义要求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说明的内涵和外延与事物相等,说明的对象与说明的内容可交换位置,意义不变;而作诠释对说明对象的解说则往往侧重事物某一方面的特征,或者解说它的构造、成因、功用等非本质的因素,因而说明的内容不能与被说明的对象变换位置。
下定义:甲是乙,乙是甲;
作诠释不能这样练一练下面这段文字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唐朝的张嘉贞说它是“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这座桥的特点是:(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二)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三)大拱由二十八道拱圈拼成……(四)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唐朝的张鷟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云出月,长虹饮涧”。列数据 引资料 打比方 分类别 作诠释练一练 松鼠不敢下水。有人说,松鼠过水的时候,用一块树皮当作船,用自己的尾巴当作帆和舵。松鼠不像山鼠那样一到冬天就蛰伏不动,它们是十分警觉的,只要有人稍微在树根上触动一下,它们就从窝里跑出来,躲在树枝底下,或者逃到别的树上去。松鼠跑跳轻快极了,总是跑跳着前进,有时也连蹦带跳。下面这段文字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举例子 打比方 作比较 摹状貌说明方法作用分析:
作用=方法本身的作用+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例如:我从东长安街向天安门广场走去,未进入广场就望见纪念碑。它像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样矗立在广场南部,和天安门遥遥相对。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作者把人民英雄纪念碑比做顶天立地的巨人,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巍峨、雄伟、庄严。(二)识记说明方法及作用达标训练:判断下列句子的说明方法,并说明其作用.(1)我国的建筑, ……,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象故意避免似的.
(2)桥是什么?不过是一条板凳.两条腿架着一块板,板上就可承担重量.
(3) 导弹按起飞位置和攻击对象可分为地对地、地对空、空对空等,按飞行方式可分为弹道式和巡航式,按射程可分为近程、中程、远程和洲际等.
(4)海南岛和廉江有野生的荔枝林,可为我国是原产地的明证.
作比较 突出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的艺术特色. 打比方 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桥的形状和结构.分类别 有条理、更清楚地说明了导弹的种类. 举例子 生动、有力地说明了我国是荔枝的原产地.方法导航三:说明顺序的判断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
具体次序:操作程序、发展变化等。
标记词:表时间的词语。
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特征。
具体次序:从外到内、从上到下、从远到近、从左到右、东西南北中等。标记词:表方位的名词。
逻辑顺序。说明事理。
具体次序:先主后次、先总后分、先因后果、从现象到本质、由性能到功用、由一般到特殊等。
说明文的顺序,根据说明的目的和对象,可以以一种顺序为主,兼用其它顺序。 注意:科普说明文大都运用逻辑顺序。
举例分析:
1、旅人桥(282年)→赵州桥(605年) →卢沟桥(1189年) →长虹大桥(1961年)2、(中国)石拱桥→赵州桥、卢沟桥3、光辉成就→首先—其次—再其次4、船头坐三人→东坡—鲁直—佛印5、介绍三人:东坡(中) →鲁直(左) →佛印(右)6、右边、往上、眼前、左右两边、左边、外面、屋顶上…… ;往……走去、出了、来到、一进去、出了、路过、从……爬上去,走近、从……(时间顺序)(一般→ 个别)(结果→原因;主要—次要)(概括→ 具体)(空间顺序)(空间顺序)方法导航四:揣摩语言的技巧
考察语言准确性,要注意表示修饰限制的作用的词语,如:“基本上”、“大约”、“比较”、“一般”、“大多数”、“仅仅”、“主要”等词语。
*举例:“X X”词能不能删掉?为什么?
答题格式:不能, “X X”词是……意思。删掉“X X”一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用了“X X”词,符合实际情况,体现说明语言的准确性。解题方法归纳 1、表态:不能删。
2、定性(什么上的限制)+(替换法)解词或解释句子。
3、若删去,句子意思成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4、XX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
:
表态:不能删+解词+带词解句+去词解句+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典型试题:
限制性词语可否删除及其作用。
如:更、大约、估计、常常、估计、大约、也许等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科学的特点。
表程度:比较、几乎、相当……
表估计:大约、可能、左右、可算……
表时间:当时……例如:"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 分析:“几乎”是接近的意思,说明我国石拱桥分布很广,但不是到处都有。去掉后,意思就太绝对了,不够准确。试 题 讲 析
“绿色住宅的特点是充分利用一切空间栽种各种植物。”一句中的“一切”能否删去,为什么?
(2)“在我国福建、台湾、广东、海南部分沿海滩涂地区,生长着一片片常绿灌木和小乔木。”“部分”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达标练习 不能删去。因为“一切”是“所有”的意思,表明栽种各种 植物利用的空间之广.去掉了,就不能表达这样的意思.说明文的语言要求准确性和严密性.
不能删去。“部分”一词是从范围上加以限制,指的是局部,说明不是所有的沿海滩涂地区都能生长红树林,删去不符合实际,说明文语言要求准确性、严密性。七.说明文的结构说明文常用的结构模式有三种.
1.总分式:包括“总—分、分---总、总---分---总”等,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其“分”的部分又常按并列方式安排.
2.承接式:各层之间按照事物的发展或时间因果条件等关系安排,前后相互承接.
3.递进式:事理说明文多用递进式的结构,一层一层的剖析事理.各层之间的关系是由浅入深.七、分析说明结构
辨析概念:
顺序和结构是两个概念。
说明顺序:具体是对说明内容的先后次序的安排。
文章结构:是文章各部分的组合方式。阅读指导(五)开放性试题
抓住要求,紧扣主题。
*举例:
1、标语写法
--语言简洁、使用修辞、内容健康
2、结合原文内容,设想做法或作用
3、抒写个人的感受或看法结合文章,联系实际,提合理化建议不能脱离文章
符合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联系实际
(1)指示代词“这”“此”的作用方法提示:带着问题顺藤摸瓜向前找,直接或概括摘录,务必要替换代词,代入检验。
(“此”指代内容一般在“此”字上文的几层或几句中。) (2)揣摩词语的语境义及其作用 《地球的不幸》:“偏偏地球又只是茫茫宇宙中人类惟一适合的孤岛!”
问题:结合语境,解释“孤岛”的含义。答:“孤岛”在此处的含义是宇宙中惟一适合人类生存的地方。(3)、归纳题目的作用
(1)把握象征意义;
(2)语带双关;
(3)作者感情的出发点;
(4)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5)文章线索;
(6)文眼;揭示文章中心;
(7)吸引读者、新颖;
(8)题目中运用修辞的,要还原它的本义后再分析作用。 试题讲析:
《把玉米穿在身上》:本文以“把玉米穿在身上”为题,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答:语言形象生动,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也起到了引出对以玉米为原料的新产品的介绍这一内容。
方法提示:
1、分析语言修辞特点
2、说明作用:A、吸引读者引起思考
B、引出全文内容说明文开头一段、末尾一段、中间段的作用。 开头:①、引出说明对象 ②、增加文章的趣味性 ③、
末尾:总结全文
中间段:过渡(承上、启下、承上启下)为什么在文章中要插入××的传说?(1)增加读者的阅读兴趣
(2)使说明对象具有神秘色彩
(3)突出强调说明对象的××特点概括文段的中心句。
对策:(1)思考该段说明的内容,不仅要注意主要的,还要注意次要的。(2)紧扣表秩序的词语,如“首先”“其次”“还有”等词语,参照上下段落的中心句的句式进行概括。标题的作用 揭示说明对象及特征
引起读者关注、思考
引起读者阅读兴趣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一、说明文考察的能力及题型 二、各类题型的解题方法
1.找说明对象、说明特征
2.辨析说明方法,分析作用
3.揣摩语言
4.开放性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