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中的主要概念,理清文章的记叙思路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有暗示性的特质以及意象相对稳定的特点,提高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3.能够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分析诗歌中的同类现象。
学法指导:
熟读课文,走进文本,认真细致地把握语句的含义以及作者的观点。
调动平时阅读文学作品的艺术体验,与文章中的相关评论做一番比较。
总结并掌握课文中的一些带规律性的鉴赏方法,并且尝试用这种方法去鉴赏诗歌。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与生俱来的想象力不断推动着我们去探索发现生活中饶有趣味的事情。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本是关于文学现象的探索与发现。下面让我们打开课本61页,一起走进“木叶”的浪漫世界。首先让我们明确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展示PPT)
文本探究
摆现象——中国古代诗人钟爱“木叶”
【提问】文章的题目是《说“木叶”》,这告诉我们本文主要讨论的中心是“木叶”,那么请问,文中告诉我们一个有关“木叶”的什么现象(请大家快速浏览第一段,筛选有效信息。)
——现象:中国古代诗人钟爱“木叶”一词。
【PPT展示】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凉爽的秋风不断吹来,洞庭湖中水波泛起,岸上树叶飘落。)——屈原《九歌》 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洞庭湖的湖面开始有了波浪,于是树叶就开始渐渐脱落了。)——谢庄《月赋》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秋风吹动树叶不断地摆动,就好像洞庭湖上的波浪一样)——王褒《渡河北》
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树叶落下来了,江水波涛相连,秋天的月光照在水面上,云彩在山顶上一动也不动。)——陆厥《临江王节士歌》
【提问】第二自然段引用了哪些诗人的诗句?(按照课本提示分层次朗读,画出引用诗句目的信息的句子)
“树”:后皇嘉树,橘徕服兮。(橘啊,你这天地间的佳树,生下来就适应当地的水土。)桂树丛生兮山之幽(桂树丛生啊在那深山幽谷)。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庭院里一株佳美的树,满树绿叶衬托着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春意盎然。)
“叶”: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叶子太密了,鸟飞起来就有障碍,风吹得轻一些,那么花就会落得迟一些。)。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云间之月皎洁明亮,绿叶丛中繁花似锦)。
“木叶”: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水边平地树叶萧萧飘落,陇首一带北方边塞之地已是秋季,云在天际飘扬。)。九月寒玷催木叶,十年征戌忆辽阳(九月里,寒风过后,在急切的捣衣声中,树叶纷纷下落,丈夫远征辽阳已逾十载,令人思念。)。
“落木”: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辞别洞庭湖,此时落叶纷飞,离开涔阳,去往遥远的水滨。)
用意:
论证“木叶”一用再用,且有所发展(“落木”)产生过许多精彩的诗句;“树叶”“落叶”却无人过问。
总结到表格中。
【提问】一般来说,我们“木叶”可以理解为“树叶”,为什么古代诗人几乎不使用“树叶”一词呢
(请大家自读第3段,并找同学回答)
关键点在于“木”字。在概念中树与木的概念相差无几,但是在诗歌的形象思维中,树与木的形象相差很大。
转折:下面我们一起阅读下面的文字,总结概括树与木的形象差别。
(二)析问题——分析“树叶”“木叶”“落叶”“落木”的艺术差别
“树叶”与“木叶”
(集体朗读第四段,按照画线断)
【问题1】古代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用“木”字才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呢?
明确:“木”用于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自读例子,完成思维导图)
【问题2】品味诗句“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金秋皓月当空照,凉气充满万山林;)。”“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高高的树木不幸时常受到狂风的吹袭,平静的海面被吹得不住地波浪迭起。)”比较诗中“高木”与 “高树”的不同意味。
【小结】“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没有落叶的形象 ;
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
“高树”则饱满。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是落叶的景况。
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所谓“扫高木”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
“高木”则空阔。
小结:树——枝叶繁密的,表达浓厚的感情
木——叶子越来越少,适合秋风扫落叶的季节,有空阔辽远之感。
【过渡语句】“木”字在诗歌语言中会有这个特征呢?
1.朗读第五段前三句话回答。
2.自读剩余部分,总结“树叶”“木叶”在诗歌语言上的不同。
小结:【问题2】“树叶”与“木叶”的差别点在于“树”与“木”,那么,二者在诗歌语言有什么不同呢
树——有生命力的,翠绿的,枝叶繁密的
木——没有活力的,枯黄的,树叶落尽的
“落叶”与“木叶”
【提问】“树叶”会让人联想到饱满青翠的叶子,的确不适合秋风叶落的季节,那我们改用“落叶”是不是就可以符合秋天的意境了呢(请大家快速浏览第六段)概括“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特征。
(朗读:"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 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自读后面文本比较“木叶”“落叶”“黄叶”明确“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明确:“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有微黄、干燥之感
“树”褐绿色,与叶接近←→“木”微黄色、干燥
“木叶”——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整个舒朗清秋的气息
“落叶”——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
“黄叶”——长满树上,有微黄颜色,没有干燥之感,缺少飘零之意
“落木”比“木叶”更空阔,洗尽绵密之意
【小结】
“木叶”属于风而不是属于雨的
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是沉沉的阴天
是典型的清秋的性格。
“落木”则更显得空阔,
连“叶”字的绵密之意也没有了。
“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
下结论——“木叶”与“树叶”在艺术领域有巨大差别;
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
【朗读】最后一段(第七段)“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总结文章结构
。
拓展延伸
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它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请根据课文所阐释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理论,体味古诗中的“落花”“月亮”意象的艺术特点。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辛弃疾
落红满路无人惜,踏作花泥透脚香。
——杨万里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欧阳修
唯有落红官不禁,尽教飞舞出宫墙。
——武衍
谁把青钱衬落红,满地无人扫。
——舒亶 (dǎn)
“落红” 强调状态,更多的是一幅静态画面。
“落红” 是凄美悲壮的意象,是怀着满腔春恨,葬于泥土的,有“将美好的事物毁灭给人看”的悲剧美。
落红强调色彩 。
“树叶”与“木叶”不过一字之差,在艺术形象领域的差别却一字千里,这种一字千里的差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十分常见。
(一)请同学们回忆学过或读过的有关“水”的诗句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李白《宣州谢朓楼》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小试身手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诗是诗人在送别友人的场合(环境)下,运用了水的形象,水含有浩瀚无边,绵绵不绝的因素(意味),这是水的一个艺术特征,诗人通过它表达了依依惜别,恋恋不舍感情(思想、心境)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诗是诗人在隐居山间的场合(环境)下,运用了水的形象,水含有清澈、明净的因素(意味),这是水的一个艺术特征,诗人通过它表达了在山居生活中空灵、平静,洁身自好的心境(思想、感情)
(三)体味下列诗句中各意象潜在暗含的意义,想想它们各自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忧愁情绪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离别之情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圣洁 坚贞
期间旦暮为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怨恨之情
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思念之情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脱俗之境
五、课堂小结及板书《说“木叶”》一文从“木叶”出发,以浅显易懂的语言以及丰富的诗句,诠释了“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深奥道理,让学生在体悟诗歌魅力的基础上,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说“木叶”》
树叶——木叶
落叶——木叶
木叶——落木
课后作业
搜集整理古典诗歌中常见意象的含义及情感特征。
阅读文章《林庚:喧闹时代里的隐退者》,积累写作素材。
完成练习册相关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