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厢中学 2022-2023 学年度下期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试语文科试卷
答案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答案】1.C 2.D 3.A
4.①全文采用总分总结构,采用并列式方式展开,层次清晰。②论证时,先摆观点,再作
阐释论证,说服力强。③适当引用,增加说服力。
5.①用事实说话。如写汉高祖刘邦,既定他有远大的眼光和处理问题的才干,但也有“绐
为谒曰‘贺万钱’,实不持一钱”的奸诈圆滑、不讲信义。
②崇尚经世。如写李广,文末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来赞扬其能以
身作则,强调正人先正已的重要,给后人以启迪。
③探寻历史规律。如写陈涉,把陈涉起义置于社会历史的长河中分析其本质,考察其意义,
将其置于“世家”,以肯定其价值。
【分析】
1. C项,“因为班固把《汉书》发展得更完美、更系统,更具有‘史学’品格,所以称他
是司马迁的杰出继承者和古史传统的改造者”错,偷换概念,文中“班固是司马迁的杰出继
承者,也是古史传统的改造者。从班固开始,他在有意识地把‘历史’与‘文学’分开。从
今天的观点看来,作为‘史学’的品格,《汉书》无疑是更完美、更系统、更周密了”可知,
“《汉书》无疑是更完美、更系统、更周密”是“从今天的观点看来,作为‘史学’的品格”。
2. D项,“目的是为了说明司马迁是以人物为中心的‘史传’文学的创始人”错,是为了
说明这些著作对司马迁的历史观、文学观、审美观的形成及其具体的艺术操作,起了非常重
要的作用,从文中“《史记》之所以能在历史与文学两方面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这一方面
固然取决于司马迁个人的天才与其特殊的人生经历,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先秦时期已经产生了
相当卓越的文学著作,这些著作对司马迁的历史观、文学观、审美观的形成及其具体的艺术
操作,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左传》《国语》《国策》的许多章节,其叙事写人的方法,其
描述用语及其人物辞令的巧妙,都已经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可看出。
3.A项,“在世界学术史上占据着独特地位”非受尊重的原因,材料三第一段“在传统中
国,历史学更源远流长,被誉为‘古今之大文’,在世界学术史上占据着独特地位。梁启超
谓:‘我国二千年来史学,视他国为独昌。’然而,位置重要并不等于值得尊重。中国史学
凭什么赢得人们的尊重?这恐怕要从学术传统中寻找原因。”可知。
4.结构上采用总分总,第一段“中国史学凭什么赢得人们的尊重?这恐怕要从学术传统中
寻找原因”总起,二、三、四段分说“讲究实证,是中国史学最鲜明的学科特色,也是它有
资格被作为‘科学’对待的重要理由”“崇尚经世,推动着中国史学在社会变革中发挥着独
特的作用”“探寻历史规律,是中国史学的基本追求”,最后一段“这里有一点是明确的,
中国源远流长的优秀学术传统,应该成为我们前进的基础和出发点,这是中国学术的优势所
在,也是尊严所系”总收。
以第四段为例,先提出“探寻历史规律,是中国史学的基本追求”的观点,从“史学研究的
任务”“严谨的史学思维,必须满足三个基本要求”来有条理地阐明论证,做到了“论证时,
先摆观点,再作阐释论证,说服力强”。
文中恰当引用,如“梁启超谓:‘我国二千年来史学,视他国为独昌。’”,增加了说服力。
5.题干要求“你认为《史记》体现了我国哪些史学传统?请举例分析”,得注意先找到“史
学传统”,再举例说明。
一是讲究实证。史学,讲的是用事实说话。这主要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记录历史,推崇秉笔
直书,所谓“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将历史记录作为千秋之事。二是研究历史,
讲究言必有据,不为空谈。真正严谨的历史研究,强调要尽可能全面、准确地占有历史资料。
文中写到“如《叔孙通列传》中评汉高祖曰:‘夫高祖起微细,定海内,谋计用兵,可谓尽
之矣。’这就无异说,刘邦‘谋计用兵’以外,一无所长”可知,《史记》写刘邦一分为二,
尊重事实。
二是崇尚经世。史学,作为一门严肃的学问,经世才是它真正的宗旨所系、要义所在。史学
经世的方式,应本着对历史负责、对时代负责、对未来负责的精神,直言无隐,独抒己见,
通过对历代盛衰成败的理性思考,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发掘、整理和分析,鉴往思来,对解决
现实问题提出有价值的建议或方案。《史记》中记载“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
不从”来赞扬李广能以身作则,强调正人先正已的重要,给后人以启迪。
三是探寻历史规律,是中国史学的基本追求。史学研究的任务,从根本上讲是“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所谓“天人之际”,就是人类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规律;所谓“古
今之变”,就是社会变迁的内在逻辑与规律;所谓“成一家之言”,就是要有自己的理论追
求与建树。文中写到“而陈涉在封建统治者看来是一个叛逆,司马迁把陈涉的起义比之汤武
的革命、孔子的作《春秋》。他在《陈涉世家》中说:“陈胜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竞
亡秦,由涉首事也。”又说陈涉起义之时,虽圣人之徒,也去参加他的革命”,正体现了“有
自己的理论追求与建树”。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答案】6.C
C.“表现了他思想保守、难以与时俱进的一面”分析错误。老田固守土地不愿进城的行为
表明他对土地的热爱。故选 C。
7.B
B.“运用夸张和通感的修辞手法”分析错误。这一句中“似乎听到……拔节声”是夸张手
法,“抚摸着嗅着鲜嫩翠绿的庄稼叶子”是细节描写,不是“通感”的修辞手法。故选 B。
8.【答案】①小说通过详细描写老田的梦境,突出了老田害怕离开土地,不愿进城的想法。
②小说在描写老田到田里看庄稼,似乎听到庄稼的拔节声以及他抚摸嗅着庄稼的动作,表现
了老田对土地和庄稼的热爱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手法的分析能力。
小说中多处运用细节描写的手法来突出老田这一人物的性格特点。如在小说的开头中描写老
田的梦境,“……老田抄起铁锹,蹑手蹑脚地摸过去。野猪听到动静,哗啦一下,跑了”,这
一细节描写突出了老田对离开土地的排斥,他热爱庄稼,热爱土地,所以此处是表明他不愿
进城。还有,小说中描写老田在田里去看庄稼,“隐隐约约地,老田似乎听到了庄稼噼噼啪
啪生长的拔节声。他蹲下来,轻轻地抚摸着嗅着鲜嫩翠绿的庄稼叶子,一时百感交集,眼眶
潮湿”,此处“似乎听到了庄稼噼噼啪啪生长的拔节声”“轻轻地抚摸着嗅着鲜嫩翠绿的庄稼
叶子”“眼眶潮湿”等情节都生动地表现了老田对土地的热爱和他对土地的依依不舍之情。
9.【答案】①开头写老田的梦境,是为了突出老田对土地的热爱,同时表明他不愿离开土地
进城生活。②中间写老田的梦境,他梦到庄稼被铲车铲走,表明随着城市的扩张对土地的占
用,对传统农村的侵蚀。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情节作用的分析能力。
小说两次写到老田的梦境。在小说的开头,老田梦到野猪在祸害庄稼。这一梦境是在老田被
儿子催促去城里生活后所产生的,老田做梦都梦到庄稼和土地,表明他热爱土地,热爱在土
地里生活,而不愿去城里生活。
第二次写老田的梦境则是在小说的中间,老田梦到庄稼被野猪糟蹋,而铲车也加入了这一破
坏活动。这是老田对当今城市蚕食农村的土地的反应。随着城市的扩张,农村大片的土地被
城市占用,这让热爱土地的老田感到痛心和慌张,他害怕失去土地,失去传统农民的生活方
式。这也从侧面表明了城市对传统农村的侵蚀。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答案】10.D 11.D 12.C
13.(1)之所以派军队把守函谷关,是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2)这只是他们的
将领想反叛罢了,恐怕士兵们不会听从。如不听从就一定会有危险,不如趁他们懈怠时去袭
击他们。
14.①君安与项伯有故 ②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③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分析】
10. 首先“下邳”和“留”是地名,原句“始臣起下邳”是“始臣起(于)下邳”的省略;
“与上会留”是“与上会(于)留”的省略。所以在“下邳”和“留”之后,分别断开从而
排除了 ABC三项。两个“陛下”之间肯定要断开,第二个“陛下”作“用臣计”的主语,
句子的宾语是“计”,所以“计”之后断开,从而排除 AC。“幸而时中”是张良的谦逊之
词;“臣愿封留足矣”是张良希望留在“留”,其中“矣”之后常常表示话语结束,应断开。
“不敢当三万户”这是张良不愿接受食邑三万户。综合以上分析:
11. D项,谥号,是封建时代在人死后根据其生前事迹评定“褒贬”给予的称号,有“美
谥和恶谥”之分,故将“褒扬”改为“褒贬”。
12. C项,“没费一兵一卒”的表述错误,原文是“臣闻其将屠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
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
“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从原文可知,“没费一兵一卒”于原文无据。
13.第(1)句采分点:整个句子是判断句,“者……也”是标志。“所以”,译为“……
的原因”;“出入”,偏义词,偏在“入”;“非常”,古今异义词,意外的变故。第(2)
句采分点:“畔”通“叛”,叛变;“恐”,恐怕,担心;“因”,趁着;“解”通“懈”,
懈怠、松懈。
14.题目要求找出(甲)文中说明刘邦能察言观色,随机应变的句子。当张良把项伯带来的
消息告诉刘邦,君臣权衡了利弊之后,刘邦突然意识到项伯来告诉张良,说明二人关系非常
好,所以马上问道“君安与项伯有故”?刘邦知道事情有一丝转机,即刻说道“君为我呼入,
吾得兄事之”,而且与项伯约为婚姻,最后用“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来稳住项伯,更
主要是稳住项羽。从这些语句可见其察言观色。
【参考译文】
(甲文)
楚国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他一向跟留侯张良要好。张良这时正跟随着刘邦,项
伯就连夜骑马赶到刘邦军营,秘密地会见张良,把项羽要攻打刘邦的事详细地告诉张良,想
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刘邦军营,说:“不要和他们一起死了。”张良说:“我为韩王送沛公,
沛公现在遇到急难之事,我逃走了,是不讲信义的,我不能不告诉他。于是张良进去了”,
把情况详细地告诉刘邦。刘邦大吃一惊,说:“怎么办?”张良说:“谁替大王考虑这些的?”
他说:“鲰生劝我说:‘距关,不要让诸侯的军队进来,秦地就可以全部占领而称王了。’
所以听的。”张良说:“估计大王的军队足以抵挡项王吗?刘邦沉默”,说:“当然不一样。
又将怎么办呢?”张良说:“请让我去告诉项伯,说您是不敢背叛项王的。“刘邦说:“你
怎么与项伯有交情?”张良说:“秦时与我交往,他杀了人,犯死罪,我救了他;今天有急
难,所以亏他来告诉我。“刘邦说:“谁给你少长?”张良说:“他比我大。“刘邦说:“你
替我请他进来,我将像对待兄长一样侍奉他。张良出去”,邀请项伯。项伯就进去见刘邦。
刘邦献上了一大杯酒,祝项伯长寿,并与他约定结为亲家,说:“我入关,一丝一毫的财物
都不敢据为己有,籍吏民封存仓库,等待项将军的到来。所以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防备
其他盗贼的出入和意外的。我日夜盼望将军到来,怎么敢反叛呢!希望您将我的情况详细告
诉项将军,说明我是不会违背道德的。项伯答应了”,对刘邦说:“第二天不能不早点来向
项王道歉。“刘邦说:“好吧。”于是项伯又连夜离去,他回到项羽军营,将刘邦的话全部
向项羽报告,就说:“您不先攻破关中,你怎么敢轻易入关呢?现在人家有了大功,你反而
攻击他,这是不讲信义的。不如趁此好好地款待他。“项王答应了。
(乙文)
沛公从洛阳向南穿过轩辕山时,张良率兵跟随着沛公。沛公打算率领两万人马去攻击
峣山下的秦军,张良劝说道:“秦军还很强大,不可轻视。我听说他们的将领是屠户的儿子,
买卖人容易用利益来动摇。希望沛公暂且留守军营,派人先出发,替五万人准备粮食,在各
山头张挂很多旗帜,作为疑军,然后派郦食其带着贵重的财宝去诱惑秦将。”秦军的将领果
然反叛,打算和沛公联合一齐向西袭击咸阳,沛公想接受他们。张良说:“这只是他们的将
领想反叛罢了,恐怕士兵们不会听从。如不听从就-定会有危险,不如趁他们懈怠时去袭击
他们。”于是沛公率兵袭击秦军,(结果)大败秦军。
张良体弱多病,不曾单独领兵。经常作为谋臣,时时跟从在汉王身边。汉四年,韩信打败齐
国以后想自立为齐王,汉王非常生气。张良劝告汉王,汉王才派张良前去授予韩信齐王王印。
汉六年正月,封赏有功之臣。高帝说:“在帷帐之中运筹谋划,在千里之外决战取胜,是子
房的功劳。你自己在齐地选择三万户作为封地吧。”张良说:“当初我在下邳起兵,与陛下
在留县会合,这是上天把我授给了陛下。陛下采用我的计策;幸而时常料中,我希望封在留
县就满足了,不敢接受三万户的封地。”于是封张良为留侯。(后来)高帝驾崩,八年以后,
留侯去世,谥号为文成侯。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答案】15.D
16.①悲叹六朝统治集团奢侈荒淫导致覆亡的历史;②批评人们忘记六朝亡国的教训(千古
以来,人们登高凭吊,不过是空发兴亡的感慨:商女至今犹唱《后庭》遗曲);③流露了对
北宋王朝不能励精图治的不满情绪。
【分析】
15. D项,非“直抒胸臆”,本词重点使用借古讽今的手法。
16.这首词是王安石晚年退居金陵时所写。当时,宋王朝表面上太平盛世、歌舞升平,其实
在繁华的背后却是隐藏着种种的危机。正是在这种情形之下,作者登金陵有感而作,上片侧
重写景,写词人登高所见。在一派飒爽的晚秋天气中,词人登高临远,大笔挥洒,描绘秋日
晚暮江山如画的景色,视野开阔,气象壮观。下片抒怀。词人发六朝兴亡的感慨,突出“门
外楼头”的旧事,其实是借古伤今,别有言外之意。“门外楼头”化用“门外韩擒虎,楼头
张丽华”的典故,说隋朝开国大将韩擒虎已带兵来到金陵朱雀门外,陈后主尚与他的宠妃张
丽华于结绮阁上寻欢作乐,演唱《玉树后庭花》,作者以此悲叹六朝统治集团奢侈荒淫导致
覆亡的历史。“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是说千百年来文人骚客面对金陵山川,他们只
是徒然叹息荣辱兴废,但没有站到应有的高度去反思,没有想到从中吸取历史教训。结尾“至
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三句,作者化用杜牧《泊秦淮》中的“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的诗意,指出六朝亡国的教训已被人们忘记了。这三句借古讽今,流
露了对北宋王朝不能励精图治的不满情绪,委婉地劝告宋统治者莫蹈六朝灭亡覆辙,应励精
图治,富国强兵,抵御外患。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4 小题,10 分)
17.(1)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2)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3)因人之力而蔽之 失其所与 以乱易整
(4)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第 II 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16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3 小题,10 分)
18. A 多愁善感:一般是指一个人心思细腻、感性,内心情感容易受别的事物影响。柔情似
水:比喻情意温柔缠绵(一般指男女之间)。无可奈何:指毫无办法。无能为力:用不上力量,
帮不上忙,指没有能力或能力不及。伤春悲秋:因季节景物的变化而引起的悲伤的情绪,多
形容多愁善感。伤时感事:对时事世局有所感伤。
19.D 主语一致,主语在关联词之前;“即使”表假设,更符合句意。
20.①“万艳同杯”“千红一窟”同为谐音双关,一意为仙酒仙茶的名字,另一意为“万艳同
悲”“千红一哭”,指众多女子的悲伤哭泣;②一语双关,内涵丰富,既指物品,更指红楼十
二钗,含蓄蕴藉,言在此意在彼。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1 小题,6 分)
21.①正常情况下 ②维持人体健康 ③恢复其原来功能(维持其生理平衡)
四、写作(60 分)
22.【参考例文】
士不可以不弘毅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发言的主题是“士不可以不弘毅”。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
乎?”
每读《论语》至此,总是掩卷长叹,眼前浮现出闻一多那置生死于度外的慷慨演讲,王
荆公那“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豪言壮语,以及鲁哀公那“终没吾世,
不敢以儒为戏”的由衷感叹。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朝闻道,夕死可矣” 。
千百年来,无数中华士子,就是在这样的召唤与鞭策中前赴后继地走上了那条求道而又
殉道的悲壮而又光辉的道路。
然而,当历史翻到公元 21 世纪,工业革命的浪潮刚刚席卷全球,全球化的脚步便毫不
停息地汹涌而来。沧海横流,英雄依然不断,甚至以更快的速度涌现,只是他们不再会被全
民崇拜,而我们也只有在书中才能呼吸到些许英雄主义的气息。
当读书人不再是精英的代名词,而财富的原始积累又充满了原罪,我们除了信仰的缺失,
更迷茫于人生价值的体现与前进方向的确立。是英雄的时代早已不再,还是每个人都能成为
英雄?或许所有的太平盛世都是“内用黄老,外示儒术”,于是时代便学会了“不尚贤,使
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的道理。并非每个人都愿意和有必要历尽艰险,去翻
越那险要的山峰。
山脚的景色同样精彩而又与众不同。“绝圣弃智,民利百倍”,道德的高标在现代人追
求个性解放,寻求个人信仰,并享受属于自己的人生的呼号和实际行动面前轰然倒塌。
人们不再被要求应该如何,而是只被规定不能怎样。“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在“苟
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地求学的同时,我们每个人又都必须不时地停下来,“生有所息”,
面对自我,认识自己,去寻找人生的闪光与生命的救赎。 曾经,小资们读着村上春树,试
着去享受寂寞,品味孤独,在机械无趣的工作与生活中
体会苦中作乐般的幸福。如今,更多的人在“休闲——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号召下试
着忙里偷闲,追求生活的质量与情调。财富、成就并不是人生幸福的目标,如果“与接为构,
日以心斗”,就算身居要职,腰缠万贯,人的一生也是肃杀秋冬,毫无幸福可言。
一切,都只是一种心境,以及在此心境下所体察到的人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盖《庄子 让王》有云:“古
之得道者,穷亦乐,通亦乐,所乐非穷通。道得于此,则穷通为寒暑风雨之序矣。”
诸神的黄昏,或许许多人不再崇拜强者,孜孜以求,为信念献身,但在晚霞之下,我们
却能看到无数星火,在勤劳而又不乏休闲的生活中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燎原光彩。大音希声,
大象无形,“生有所息” ,体现的是生命的多样,人性的华光。我们的世界,也因此更加
美丽而又丰富多彩。长吁短叹偶尔需要,汪洋恣意也很重要。
人生,有时需要停下来思考。但思考过后是不能停步的,继续前行才是最后的出路。或
许你的个性正在磨灭,失落是应该的,但是不要过分悲伤,因为这个世界,到处都有我们的
舞台。相信有一天,我们会积聚足够的力量,让自我燃烧!
我的发言结束,谢谢大家!
【审题】
本题是一篇材料作文+任务驱动作文。是由名言警句组成的材料,在审题的过程中,首先要
明白这些名言的含义。“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意思是作为一个士人,一个君子,
必须要有宽广、坚韧的品质,因为自己责任重大,道路遥远。这句名言强调品质的重要性,
只有拥有宽广、坚韧的品质才能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
喜欢的,也不要亲自强加给对方。这句名言强调要替别人着想的思想。“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意思是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这句话体现人性本善的观点。“知人者智,自知者
明”意思是能了解、认识别人叫做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是真正聪明。这句话不仅强调
要了解别人,更强调要了解自己。“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意思是事情是从头做起,从点滴
的小事做起,逐步进行。这句话强调积累的重要性。“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意
思是天下人能彼此相爱才会太平,互相仇恨就会混乱。这句话强调人和人之间要彼此相爱才
能建立和谐社会。再明白每句名言的基础上然后选择一句提炼出观点,并且在行文过程中要
体现新时代下的辩证思考。
【参考立意】
(1)士不可以不弘毅
(2)了解自己才能更好地发展
(3)不断积累,由量变实现质变
(4)和谐社会需要你我彼此爱护城厢中学 2022-2023 学年度下期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试语文科试卷 帝王乃至对他的当今皇帝亦有微词。如《叔孙通列传》中评汉高祖曰:“夫高祖起微细,定
海内,谋计用兵,可谓尽之矣。”这就无异说,刘邦“谋计用兵”以外,一无所长。而陈涉
本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在封建统治者看来是一个叛逆,司马迁把陈涉的起义比之汤武的革命、孔子的作《春秋》。
注意事项:
他在《陈涉世家》中说:“陈胜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竞亡秦,由涉首事也。”又说陈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涉起义之时,虽圣人之徒,也去参加他的革命。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
从以上的评语可以看出司马迁之所善与所恶,所贤与所贱,所是与所非;《史记》不仅
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
是为了叙述历史,而且是为了批判历史;司马迁作《史记》不是为了清算古人,而是为了要
本试卷上无效。
从古书中找出一些历史教训,教育他同时并世的人。他在《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说:“居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这是他作《史记》的用意。司马迁在《史记》中的批判,
第Ⅰ卷 阅读题
有些不合于封建的教条,所以班固批评他说:“其是非颇谬于圣人。”而刘向、扬雄等皆称
“迁有良史之才,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摘编自翦伯赞《司马迁的历史批判》)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材料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史记》之所以能在历史与文学两方面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这一方面固然取决于司马
材料一:
迁个人的天才与其特殊的人生经历,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先秦时期已经产生了相当卓越的文学
《史记》不是一部死板的记述的历史,而是一部生动的批判的历史。司马迁执行历史批
著作,这些著作对司马迁的历史观、文学观、审美观的形成及其具体的艺术操作,起了非常
判有四种形式,一用标题,二用书法,三于叙述中夹以批判,最重要的是各篇之后的专评,
重要的作用。《左传》《国语》《国策》的许多章节,其叙事写人的方法,其描述用语及其
即“太史公曰”。
人物辞令的巧妙,都已经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所不同的就在于它们还都不是以人物为中
用标题执行批判的例子,如列项羽于本纪,列孔子、陈涉于世家;范蠡本是越国的大夫,
心,它们的写人仍然是为了叙事。先秦也曾有过名称上类似于传记的著作,如《晏子春秋》,
不列入官吏,而列之于货殖;子贡本是孔子的门徒,不列于儒林,而列之于货殖。用书法者,
可惜它的目的仍不是写人,而像是一本逸闻趣事的资料汇编,完全没有剪裁。因此,真正以
如书孔丘则不名,曰:“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书孟、荀则直称其名,曰:
人物为中心的传记文学的创始人,只能归于司马迁了。
“孟轲,邹人也。”“荀卿,赵人。”《史记》有在叙事中夹以批判者,如《晁错列传》,
从《史记》出现的西汉时期开始,到清朝被推翻的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中国产生了
借用他人言语在叙事中兼示批判。
浩如烟海的传记与传记文学。在历朝正史中,被后人称之为“传记文学”的首先是《史记》,
“太史公曰”是司马迁负责的批判,也是《史记》的灵魂。司马迁“贬天子,退诸侯,
其次是《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和《新五代史》的若干篇章,其他“正史”在中国文
斥大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执行他对历史人物的批判。司马迁借贾谊评秦
学史上一般很少被人提及。《史记》是历史性与文学性高度结合的完美之作,这种完美结合
始皇曰:“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司马迁不但对前代帝王有贬辞,对本朝
在史学史上和文学史上都既是空前的,也是绝后的。班固是司马迁的杰出继承者,也是古史
第 1 页 共 7 页
班级 姓名 考场号 座位号
传统的改造者。从班固开始,他在有意识地把“历史”与“文学”分开。从今天的观点看来, 即不能把研究对象静止化,要从人类社会一直处于变化发展之中这一基本实际出发,研究变
作为“史学”的品格,《汉书》无疑是更完美、更系统、更周密了;但从文学角度讲,《汉 迁原因,追寻变迁规律,把握变迁本质,从对历史演变内在逻辑的分析中认清历史的真谛。
书》则无疑是在大踏步地倒退。但《汉书》毕竟因袭了《史记》的旧有成果,因此,《汉书》 只有真正满足了这三个要求,历史研究才有可能实现科学化。
作为一部“正史”,其文学性在我国古代散文中也是屈指可数的佼佼者。 当代中国学术,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方法层面,都面临着越来越多元化的选择。当
(摘自韩兆琦《中国古代传记文学略论》) 我们执意前行时,有必要不时回过头去,看看我们曾经走过的道路。这里有一点是明确的,
材料三: 中国源远流长的优秀学术传统,应该成为我们前进的基础和出发点,这是中国学术的优势所
在传统中国,历史学更源远流长,被誉为“古今之大文”,在世界学术史上占据着独特 在,也是尊严所系。
地位。梁启超谓:“我国二千年来史学,视他国为独昌。”然而,位置重要并不等于值得尊 (摘自方为《反思中国史学传统:史学何以值得尊重?》)
重。中国史学凭什么赢得人们的尊重?这恐怕要从学术传统中寻找原因。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讲究实证,是中国史学最鲜明的学科特色,也是它有资格被作为“科学”对待的重要理 A.司马迁的《史记》充满着批判精神,他采用标题、书法、在叙述中夹以批判、“太史公
由。史学,讲的是用事实说话。这主要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记录历史,推崇秉笔直书, 所 曰”等几种形式执行历史批判。
谓“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将历史记录作为千秋之事。二是研究历史,讲究言必 B.《史记》开创了我国以人物为中心的历朝“正史”的先河,是历史性与文学性高度结合
有据,不为空谈。真正严谨的历史研究,强调要尽可能全面、准确地占有历史资料。穷尽资 的完美之作,可谓空前绝后。
料是不可能的,但不能成为轻率结论的借口。 C.因为班固把《汉书》发展得更完美、更系统,更具有“史学”品格,所以称他是司马迁
崇尚经世,推动着中国史学在社会变革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史学,就其观察方式,是 的杰出继承者和古史传统的改造者。
面向过去,但其出发点是服务当下,着眼未来。作为一门严肃的学问,经世才是它真正的宗 D.中国史学强调用事实说话,记录历史推崇秉笔直书,研究历史则讲究言必有据,尽可能
旨所系、要义所在。史学经世的方式,应本着对历史负责、对时代负责、对未来负责的精神, 全面、准确地占有历史资料。
直言无隐,独抒己见,通过对历代盛衰成败的理性思考,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发掘、整理和分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析,鉴往思来,对解决现实问题提出有价值的建议或方案。 A.司马迁的历史批判纵横百代,褒贬古今,体现他善恶、贤贱、是非的标准,表明价值取
探寻历史规律,是中国史学的基本追求。史学研究的任务,从根本上讲是 “究天人之 向,以吸取历史教训,教育同世之人。
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所谓“天人之际”,就是人类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规律;所 B.司马迁把项羽列入本纪,把陈涉列入世家,肯定了两人的历史功绩;把范蠡、子贡归入
谓“古今之变”,就是社会变迁的内在逻辑与规律;所谓“成一家之言”,就是要有自己的 货殖中,也可看出对两人的褒贬态度。
理论追求与建树。严谨的史学思维,必须满足三个基本要求:一是长时段的观点。对历史的 C.司马迁批评秦始皇、秦二世,对汉高祖、汉武帝也有微词,这表明他有胆有识,不但敢
考察,不能局限于一时一事,要将研究对象置于社会历史的长河中分析其本质,考察其意义; 贬前代帝王,对本朝帝王也不回避。
二是整体的观点,不能用对表面现象的观察代替对内在本质的分析,不能用对局部的考察代 D.材料二将《史记》与《左传》《国语》《国策》作比较,目的是为了说明司马迁是以人
替对整体的把握,更不能轻率地用对个别案例的解剖代替对全局的认识;三是发展的观点, 物为中心的“史传”文学的创始人。
第 2 页 共 7 页
班级 姓名 考场号 座位号
3.阅读材料三,下列不属于“中国史学赢得人们的尊重”的原因的一项是(3 分)( ) 咻咻地说。
A.在传统中国,历史学源远流长,被誉为“古今之大文”,在世界学术史上占据独特地位。 桂珍说不过老田,打电话给儿子。儿子在电话里苦口婆心地劝说,可老田就是不答应。
B.讲究实证,用事实说话,将历史记录作为千秋之事,有资格被作为一门“科学”对待。 从那时起,老田就开始做梦了,夜夜梦见地里的庄稼,一大片一大片。在梦里,郁郁葱
C.中国史学崇尚经世,面向过去,服务当下,着眼未来,在社会变革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葱的庄稼不是旱死了,被野猪糟蹋了,被洪水淹死了,就是被轰隆隆的铲车铲掉了,一铲一
D.探寻人类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规律,发掘社会变迁的内在逻辑,有自己的理论追求与建树。 铲地铲到卡车上,运到河边倒掉。
4.材料三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 分) 醒来时,老田的眼里含着泪花。
5.你认为《史记》体现了我国哪些史学传统?请结合材料举例分析。(6 分) 近年来,城市不断扩展,到处开发得热火朝天。轰隆隆的铲车、钩机伸展着巨大的手臂,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昼夜不停地作业。城市像—条饥饿的巨蚕,村里的农田像—张张桑叶,不断地被蚕食着、吞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噬着。绿色的农田不见了,代之以一栋栋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
梦里的庄稼 村里的地越来越少,老田的地越来越少。谁能料到,哪一天,他的地会被城市这条贪吃
蒙福森 蛇吞噬得一干二净?到那时,他该怎么办?
深夜,月色朦胧,万籁无声。突然,沙沙沙,沙沙沙,野猪来了,成群结队,一溜儿来 年轻人高兴得很,地被征了,得了一大笔土地补偿款,逃离乡村,到城里去买了房,成
到山脚下老田的玉米地。它们啃玉米,咔嚓一棵,咔嚓一棵,一会儿,啃倒了一大片。老田 了城市人;或者,游手好闲,不分日夜在村头的小卖部打牌赌钱,浑浑噩噩地过日子。有的
抄起铁锹,蹑手蹑脚地摸过去。野猪听到动静,哗啦一下,跑了。 人,大手大脚花钱,奢侈浪费,挥霍无度。老田就不一样了,他幼时贫穷,吞糠咽菜,是吃
老田就醒了,原来是一个梦。醒来后,老田再也睡不着了,脑海里全是玉米花生水稻, 过苦的人,视土地如生命。他在剩下的土地上,精耕细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丝不苟
一片片绿油油的庄稼。 地种庄稼。老田来到田头,昨天刚浇过地,田里的泥土还是湿漉漉的,一股泥土的气息和庄
老田辗转反侧,把老伴儿桂珍弄醒了。她问:“怎么,又做梦了?梦见庄稼了?”“嗯。” 稼叶子的清香扑鼻而来。隐隐约约地,老田似乎听到了庄稼噼噼啪啪生长的拔节声。他蹲下
老田说着,然后,轻轻地叹息一声。 来,轻轻地抚摸着嗅着鲜嫩翠绿的庄稼叶子,一时百感交集,眼眶潮湿。
几天前,儿子打来电话,催老田两口子进城去。再过十几日,就是儿媳妇的预产期了, 老田下定决心,不去儿子家了,让老伴儿去带孙子,他要留在乡下老家,在他的土地被
他们的宝贝孙子就要出生了。桂珍收拾好东西,准备进城去照看儿媳妇和孙子。老田不愿去, 征收之前,在有生之年,好好种地。
他放不下地里的庄稼。 桂珍拗不过他,儿子拗不过他,只好作罢,留下他一个人。临走前,老伴儿再三叮嘱老
“你一个人在家行吗?”桂珍说。 田这呀那呀,又请邻居帮他们照看老田,毕竟,他已年逾七十了。
“咋不行?”老田说,“我能吃能睡,能扛能挑,你担心啥?” 儿子把桂珍的行李放到车里。突然,桂珍说:“等等,我去地里摘些青菜,家里的青菜
桂珍说:“村头那个龚伯,你知道的……” 没化肥农药,鲜嫩得很呢。”
几年前,村里有一个孤寡老人龚伯,死在家里好几天,等人发现时,已经有臭味了。 桂珍就去了田里。
“龚伯是龚伯,我是我。他病恹恹的,骨瘦如柴,弱不禁风,他咋能跟我比!”老田气 日上中天了,桂珍还没回来。
第 3 页 共 7 页
班级 姓名 考场号 座位号
咋回事呢?老田和儿子刚想去地里找,一个人急匆匆地跑来,告诉他们,桂珍在地里晕 中农民的生活状态。
倒了,不省人事。 D.小说的语言质朴自然、简洁明快,充满了乡土气息,与文中叙写的内容和所塑造的人物
他们赶到地里时,桂珍坐在田边,已经醒过来了。“要不要去医院?”老田心急如焚地 形象相得益彰。
问。“不用,歇一会儿就好。”桂珍说。 8.小说多处运用细节描写塑造老田的形象,请找出其中两处进行点评。(4 分)
这下,老田放心不下老伴儿了,近段时间她在家里已经昏倒几次了。思前想后,最后老 9.小说开头和中间都较为详细地叙写了老田的庄稼梦,有何用意?(6 分)
田把田里的庄稼低价租给邻居,老两口儿坐儿子的车去了省城。
几天后,孙子出生了,桂珍忙前忙后,手脚麻利。儿子疑惑地问:“妈那天你在田里……”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桂珍嘘了一声,低声说:“我不这样,你爹哪肯离开他的庄稼啊?丢下他孤零零一个人在老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家,我咋能放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那时,老田站在阳台上,目光穿过高楼大厦,默默地看着老家的方向,一言不发。桂珍 (甲)
知道,他昨晚又做梦了,梦见了葳蕤郁葱的庄稼……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
A.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老田视庄稼和土地如生命,他的形象是中国千千万万传统农民形 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 ”
象的缩影。 张良口:“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鳏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B.桂珍不放心老田一人在家,假装晕倒,不明就里的老田只好放弃庄稼进了城,从中可以 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
感受到老田夫妇深厚的感情。 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
C.面对轰轰烈烈的城镇化进程,老田依然想着固守土地,表现了他思想保守、难以与时俱 “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
进的一面。 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
D.年轻农民得到土地征收补偿款后,有的逃离农村,有的养成不良生活嗜好,这些社会问 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
题令人担忧。 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
A.第四自然段运用插叙这一叙述方式。交待了老田夫妇将要进城的缘由,也为下文情节的 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
发展做了铺垫。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B.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夸张和通感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达了老田对自己熟悉的土地和 (节选自《鸿门宴》)
庄稼的复杂心情。 (乙)
C ①.小说以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叙述故事,能够灵活自由地描写老田的心理,展现城镇化进程 沛公之从雒阳 南出轩辕,良引兵从沛公。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良说日:“秦
第 4 页 共 7 页
班级 姓名 考场号 座位号
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②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 A.刘邦善于用人,虚心纳谏。当他听到项羽要击破他时,能虚心向张良请教,采纳建议,
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畔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乃 热情款待项伯,约为婚姻。
引兵击秦军,大破之。 B.刘邦能言善辩,善于应变。(甲)文中,他面对危情,既惊呼“为之奈何”,虚心请教,
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 又将自己的错误推到别人头上,接着又低声下气地拉拢项伯,使项伯为他所用,使局势出现
汉王怒。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汉六年正月,封功臣。高帝曰:“运筹策帷帐 转机。
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 C.张良为人精明。(甲)文中,他深知刘邦肺腑,提出见解,能够剖析利害,启发刘邦醒
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高帝崩.,后八年卒, 悟而予以采纳;(乙)文中,他献计刘邦,利诱秦朝将领,从而没费一兵一卒,一举拿下咸
谥.为文成侯。 阳。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改) D.张良足智多谋,胸有韬略。面对故人报信,他处变不惊,从容应对;他计败峣下秦军,
(注)①雒阳:洛阳。②郦食其:人名。 又劝告汉王授印于韩信,解除危难,为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A.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 (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万户 (2)此独其将欲畔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
B.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 14.(甲)文哪些地方说明刘邦能察言观色,随机应变 (3 分)
万户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C.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诗,完成 15-16 题。
万户 桂枝香 金陵怀古
D.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 王安石
万户 登临送目,正故国晩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A.侯,古代爵位名,为春秋时期五等爵的第二等,比“伯”高一等。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
B.为寿,祝颂之辞。向尊长敬酒或馈赠财物,以祈祝健康长寿。 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C.崩,古代称帝王或王后死为“崩”,称诸侯死为“薨”,称大夫死为“卒”,“卒”后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来也成为死亡的通称。 A.“登临送目”领起上片写景,“故国”点题,为下片的怀古伏笔;“晚秋”点明登临季
D.谥,封建时代在人死后根据其生前事迹评定褒扬给予的称号,称为谥或谥号。 节,天气初肃为写景抒怀奠定基调。
第 5 页 共 7 页
班级 姓名 考场号 座位号
B.“似、如”二字运用比喻的手法,彩舟、星河,色彩对比鲜明;云淡、鹭起,动静相生。 姑娘就特别 。大观园是贾宝玉心中的人间仙境,也就是人间的太虚幻境,大观
园的女孩子和百花一样,到了春暮就开始凋谢了。贾宝玉在太虚幻境的时候喝了仙酒与仙茶,
全片由远而近,描绘了一幅肃爽的金陵晚秋图景。
“万艳同杯,千红一窟”,与《葬花吟》的意义也是对照的,《红楼梦》中常有这种点醒意喻
C.作者举了陈后主和宠妃张丽华的例子,他们的奢靡生活,使得国家灭亡,而且亡国的悲
之笔。《葬花吟》中有很多黛玉感伤自身之语。“质本洁来还洁去”,黛玉是最要高洁、孤
恨还在不断继续着。
高自负的女孩子。“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她诗一般的灵魂,不但觉得红尘一无是处,没有
D.本词立意新颖,直抒胸臆,境界开阔,风格高峻,《古今词话评价》为:金陵怀古,诸 归属感,而且飞到天尽头,也找不到安身的地方。“未若锦囊收艳骨,一坏净土掩风流”,
公寄调《桂枝香》者三十余家,惟王介甫为绝唱。 不如埋葬它,化作春泥更护花。“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沟渠。尔今死去依收葬,未
16.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6分) 卜依身何日丧 ”黛玉写这些骤然看来好像自怜自艾,其实不止,她已经敏感地感受到自己的
命运,“花落人亡两不知”,是人世间最 的事。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4 小题,10 分) 《葬花词》不光是黛玉的自挽诗,也是挽一切美好短暂的东西,挽那些落花,也代表对
17.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原句,每空 1 分。 短暂繁华的一种哀悼,对文明高峰即将走下坡的哀悼。 的抒情诗传统,到此时
是个顶点。
(1)《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 一路酣歌的美丽动
人的景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2)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为“____________, A.多愁善感 无可奈何 伤春悲秋
____________。” B.柔情似水 无能为力 伤时感事
(3)《烛之武退秦师》中子犯请求攻打秦军,晋文公认为不可,他说“ ”, C.多愁善感 无可奈何 伤时感事
这是不仁道的;“ ”,这是不明智的;“ ”,这是不符合武 D.柔情似水 无能为力 伤春悲秋
德的。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4)《鸿门宴中》中樊哙用“大丈夫应不拘小节”劝刘邦赶紧离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A.因她诗一般的灵魂,觉得红尘一无是处,没有归属感,即使飞到天尽头,也找不到安身的
____________。”
地方。
B.她诗一般的灵魂,因觉得红尘一无是处,没有归属感,何况飞到天尽头,也找不到安身的
第 II 卷 表达题 地方。
C.因她诗一般的灵魂,觉得红尘一无是处,没有归属感,何况飞到天尽头,也找不到安身的
地方。
三、语言文字运用(16 分)
D.她诗一般的灵魂,因觉得红尘一无是处,没有归属感,即使飞到天尽头,也找不到安身的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3 小题,10 分)
地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
春天走了,百花开始凋谢,黛玉对于时序的移动特别敏感,相对于冷静理性的人物,林 20.文中画横线的词语使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含义和表达效果。(4 分)
第 6 页 共 7 页
班级 姓名 考场号 座位号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1 小题,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 题。
免疫系统具有三大生理功能。一是识别和清除外来入侵的抗原。①______,机体可抵御
病原微生物及其毒性产物的感染和损害;异常情况下,反应过高会引起超敏反应,反应过低
或缺失可发生免疫缺陷。二是识别和清除体内发生突变的肿瘤细胞或其他有害的成分。人体
内细胞在各种原因的刺激下,有一部分细胞会发生突变导致肿瘤,免疫系统识别到这种突变
细胞后就会设法清除,②______,而免疫监视功能下降时人体容易长肿瘤。三是通过自身免
疫耐受和免疫调节使免疫系统内环境保持稳定。修补免疫细胞能修补受损的器官和组织,
③______。
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
不超过 8 个字。(6分)
四、写作(60 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不少经典语句虽产生于两千多年前,但至今闪烁着智慧
的光芒,给我们以人生的启迪;有些语句在新的时代下又可以辩证思考,从新的角度作出辨
析或阐释。请从下列语句中任选一句,阐释你的认识和思考,拟写一篇班会发言稿。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要求:自选角度,自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
息;不少于 800 字。
第 7 页 共 7 页
班级 姓名 考场号 座位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