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春天的故事
一九七九年
那是一个春天 有一位老人
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 神话般地崛起
座座城 奇迹般聚起
座座金山
......
一九九二年
又是一个春天 有一位老人
在中国的南海边
写下诗篇 天地间荡起
滚滚春潮 征途上扬起
浩浩风帆
单击页面即可演示
学习目标
新课讲授
课堂小结
课堂演练
1.知识目标
以深圳为例掌握经济特区的情况,了解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知道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相关史实。 2.能力目标
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观看影像资料获取信息。 3.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对外开放逐步扩大的有关内容,充分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有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社会主义事业伟大胜利的决心和能力,形成历史认同感和爱党爱国的意识,树立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的人生理想。
返回主界面
1.歌曲里写的老人是谁?
2.南海边画圈指的是什么城市?
1979年4月,邓小平同志与当时的广东省委书记习仲勋同志谈话。他说:“……在你们广东划出一块地方来,也搞一个特区,过去陕甘宁边区就是特区,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搞,要杀出一条血路来。”
“25岁,用青春把小渔村变成大都市;25年,用前无古人的速度领跑经济;这个城市的名称,不只代表地点,它代表关于时间的观念,也代表重若生命的效率。”
──2004年CCTV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城市评选提问
深圳速度:小渔村的巨变
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深圳在建设中
如今的深南中路
1981的深南中路
1981—1982年
1984年
深 圳 市 全 景
深圳经济特区
珠海经济特区
厦门经济特区
汕头经济特区
邓小平: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51页
经济特区
作用:经济特区在我国对外开放总体格局中处于最前沿,起着“窗口”作用。
1983年 海南经济特区
1984年 14个沿海开放港口城市 (浙江有宁波和温州)
1985年 长三角、珠三角、闽南三角地区和环渤海地区沿海经济开发区。
1991年 上海浦东经济开发区
内陆省会开放城市和对外开放边境城市、口岸
1980年 沿海地区(四个经济特区)
2001年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深圳
珠海
汕头
厦门
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对外开放的格局
经济特区
沿海开放
城市
沿海经济
开放区
开放浦东
内地
我国对外开放也逐渐由沿海向内地和边境城
市发展,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
—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这样一个全方位、
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浦东开发15年,年均新增人口10万人,人才总量(拥有大专学历或中级职称)从开发之初的6.6万人增加到30万人,其中国际化人才超过5万人,包括2万多外籍人士,并涌现出40多个国际社区。迄今共有37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18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数十家国内大集团总部设在浦东。浦东已成为上海现代化建设的缩影和中国改革开放的象征。
浦东新貌
深圳和浦东的巨变有什么共同点?
(至少归纳出三条)
◆都位于沿海地区,地理位置优越。
◆国家对这两个地区都给予了优惠的经济政策。
◆两地都是从相对落后的地区一跃成为南部和东部的经济、金融和贸易中心,发展速度快、变化大。
◆都是发展速度快、变化大的改革开放的成功典型。
◆都发挥了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的龙头作用。
党的改革开放总方针决策的正确性。
人民的创新开拓进取。
深圳与浦东的成就说明了什么?
中国申奥成功
2001年10月,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中国上海举行
中国申办2010年上海世博会获得成功
返回主界面
1978—2003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
(单位:亿元)
目的:使我国经济从封闭半封闭状 态,大踏步走向世界
概况:1980年,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置经济特区
意义:经济特区的创设,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对吸收外资、引进技术、发展生产、扩大出口、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起到了重大的作用,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经济特区的建立
目的:为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 贸易中心,带动长江三角洲乃至长江流域经济腾飞,促进全国经济的发展
时间:1990年4月
原因:是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时间:2001年12月
影响:中国将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和合作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
返回主界面
在改革开放中,被誉为“一夜崛起之城”的是 ( )
A.上海 B.深圳
C.珠海 D.厦门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