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3月检测
高一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共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审美文化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它依托于个体的审美活动,并形成一定的文化趣味,进而建构起社会性的文化形态。审美文化的形构常与时代命题相结合,无论是西方的启蒙运动,还是中国近代的新文化运动,审美文化都成为推动社会变革的有效途径,从而影响历史的进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社会开放程度的增加,审美文化越来越呈现出复杂的面孔,要想理解当下中国的审美文化,文学无疑是重要的观察视角,借助对新时期文学的聚焦,更能见微知著,为当代审美文化的变迁勾勒出时代的侧影。
中国当代的审美文化,逐渐从单一的一体化形态走向开放多元,从对历史宏大叙事的着迷,到关注日常生活审美。在这一过程中,中国文学参与、推动、形构了当代审美文化,当代审美文化也影响、制约、引导着文学的创作。两者的关系既相辅相成,又充满矛盾对立。改革开放重新唤醒了文学的“人学”传统,“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朦胧诗”是其表征。当负载于文学之上的枷锁被打开,文学自然朝着主体性的方向去探索,并思考其与个体、社会、历史之间的关系。1980年代开始,改革的成效已经显现,中国人的物质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文学越来越聚焦日常生活,关注普通人的悲欢离合,关注小人物的心灵世界,力图呈现出时代的精神症候。这段时期,北岛、顾城、海子等人的诗歌广为传颂,文学受到青年学生的关注,成为独特的审美文化形态。
随着新时期文学创作的深化,作家们对世界文学与西方现代思潮进行了横向移植。在这一过程中,长期被压抑的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思想借着改革开放的便利蓬勃而生,迅速在文学领域产生影响。1980年代前期,先锋文学占尽风光,马原、洪峰、余华、苏童、叶兆言等作家先后登上文坛,他们颠覆了中国新文学的旧有模式。先锋文学的出现,既是受到西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又扎根于中国的现实土壤。长期以来中国人形成的思维习惯、审美趣味也在经济建设的大潮中产生颠覆性的变化。一时间,城市里机器轰鸣,高楼林立,百货商场、私家车、娱乐场所都成了新鲜事物,人们必须调整观察与理解世界的角度。正是在经济大发展中,旧有认知与现实境况之间发生了错位,作为个体的“人”,精神上的现代病症也如影随形。
到了1990年代,文学在高歌猛进的市场经济面前,失去了轰动效应,开始走向边缘化。但从另一层面讲,“边缘化”是正常的现代社会文学必然的命运。1990年代文学在挑战与困守中寻找发展方向,市场化不可避免,制造畅销书、制造读者审美趣味,成为文学市场的选择。新世纪以来,互联网的普及、大众媒介的发展改变了文学的格局,网络文学一度占领大半阅读市场。而随着消费时代的来临,经济生活占据日常生活的大部分时间,碎片化阅读兴起,文学在大众普及的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程度的走向娱乐化、肤浅化的倾向。
新时期文学的发展,正是当代审美文化的镜像。新时期文学与当代审美文化受到市场化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等诸多力量的形构,而“多元”成为其基本的特征。但是也应看到,审美文化的多元样态也极易走向价值破碎,正如周宪所言,“因为大多数大众文化产品,都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内容和形式,通常是同一种意识形态话语的生产和传播。表面上人们在消费不同的文化产品,实质上却是在消费同质的物品。在这个限定的意义上说,当代大众消费并未实现真正的多元,相反,在其中,反倒形成了人们难以察觉的审美文化的相对剥夺。”这也正是当代审美文化的困境。
(摘编自蒋成浩《解构与重构:新时期文学与当代审美文化》)
材料二:
什么是“批评文学”?在中国新文学批评史上,最早对其进行论述的是周作人,尽管他没有明确提出“批评文学”这个概念。他说:“真的文艺批评,本身便应是一篇文艺,写出著者对于某一作品的印象与鉴赏,决不是偏于理智的论断。”这与法国批评家法朗士所说的“批评是一种小说,同哲学与历史一样,给那些有高明而好奇心的人们去看的”“好的批评家便是一个记述他的心灵在杰作间之冒险的人”有相似之处。
对其进行全面阐述的是袁可嘉。他认为,“批评文学家”或则根据某一批评理论对于作品做具体的分析和阐释,或则凭一己的直觉,单刀直入,指出作品所给他的喜怒哀乐。袁可嘉对“批评文学”的阐释在新文学批评史上有着重要意义,他其实是在对新文学批评史上以周作人、刘西谓、唐湜等为代表的“批评文学”的一种理论总结,他们的“批评文学”是以诗话》等为代表的,以诗评析诗文、以诗解释诗文的古典文学批评传统的延伸。
萧乾说,一部用伟大心胸写出来的作品是需要另一个伟大的心胸来体会的。想象的组合体也只有想象的读者能享受其中的声色意象,比创作家感觉迟钝的批评者是不配从事批评的。他们天赋超卓的艺术慧心和非凡的审美悟性,切身体会作家创作过程中的甘苦,深得创作三昧,能准确地描述自己的灵魂在艺术世界中探险的经历,也能用生花之笔悉力引导受众在艺术世界中探幽览胜。萧乾实际上指出了“批评文学”的重要特质。就其写作形式来说,“批评文学”与西方文学理论所强调的那种观点鲜明、逻辑严密、结构严谨、语言客观的“文学批评”或者说“文学研究”表现出迥异的一面。它是批评者以诗化的笔触、散文的形式,通过对比、比喻、通感等各类修辞格,生动形象地描述作家的创作个性与作品的艺术风格,传达自己阅读鉴赏的审美体验,并阐明自己的艺术判断和理论主张。它犹如传统文学批评中的诗话,蕴藉、抒情、含蓄、隽永,闪现出美丽的光彩。“批评文学”不是寻常的文学批评或者文学研究,而是具有浓郁的文学色彩,不是批评者借用相关的文艺理论来阐释作家作品,而是批评者在深入文本世界之后,独具个性的“印象”与“体会”的艺术传达。在新文学批评史中,以刘西谓、唐湜、萧乾等为代表的“批评文学家”以他们的批评实践使中国传统文学批评得以现代转化,并彰显出独特的魅力。
(摘编自明飞龙《激活文学批评的审美品格》)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1980年代开始,文学作为独特的审美文化形态,受到青年学生的关注,缘于改革成效显现,中国人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
B.根植于中国现实土壤的先锋文学在作家们对世界文学与西方现代思潮进行横向移植时,颠覆了中国新文学的旧有模式,未受到西方现代思潮的影响。
C.市场经济让文学不可避免的市场化,制造读者审美趣味成为文学市场新选择,文学在普及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娱乐化倾向。
D.袁可嘉对“批评文学”的阐释是在对新文学批评史上以周作人、刘西谓、唐湜等为代表的以诗评析诗文、以诗解释诗文的古典文学批评传统的总结。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A.材料一重在阐述新时期文学与当代审美文化的相辅相成的关系,材料二重在阐述“批评文学”的审美特质。
B.新时期文学与当代审美文化因受到诸多力量的形构而具备“多元”的特征,但并未实现真正的多元。
C.在文学批评活动中,不如创作家感觉敏锐的批评者很难传达出对作品非凡的审美体验。
D.受到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影响,从某种角度看,正常的现代社会文学必然走向“边缘化”。
3. 以下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李健吾指出:批评家是学者和艺术家的化合,有颗创造的心灵运用死的知识。他的野心在扩大他的人格,增深他的认识,提高他的鉴赏,完成他的理论。
B.唐湜谈冯至作品:伍子胥的故事经他的手,在原有绚烂浪漫主义的基础上,加上了现代主义的诗情,尤其是意识流或内心情绪的渲染,就成了一个完整而透明的诗的果子。
C.美国文论家勒内 韦勒克认为:“批评的目的是理智上的认知,它并不像音乐或诗歌那样创造一个虚构的想象世界。
D.汪曾祺评《边城》的语言:每一句都“鼓立”饱满,充满水分,酸甜合度,像一篮新摘的烟台玛瑙樱桃。
4. 请简要概括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行文脉络。
5. 班级举行学习交流会,探讨好的“批评文学”应如何体现当代审美文化和审美品格。请结合材料拟定交流会发言提纲。
(二)现代文阅读Ⅱ(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不能忘记的一面之识
茅盾
他们第一次感觉到有这么一位年轻人跟他们在一起,是在天方破晓、山坡的小松林里勉强能够辨清人们面目的时候。朝霞掩蔽了周围的景物,人们只晓得自己是在一座小小的森林中,而这森林是在山的半腰。
昨夜他们仓皇奔上这小山,只知道是到一个比较安全的地方。现在,他们在晓风中打着寒噤,睁大了眼发愣,突然发觉在他们周围,远远近近,有比他们多一倍的武装人员,不用说,昨夜是在森严警戒中糊里糊涂地睡了一觉。
不安的心情正在滋长。一位年轻人,肩头挂一枝长枪,胸前吊着一颗手榴弹,手提着一支左轮,走近他们来了。他操着生硬的国语,告诉他们:已经派人下去察看情形了。
“敌人在什么地方?”他们之中的G君问。
年轻人好像不曾听懂这句话,但也许听懂了,他侧着头想了想,好像一个在异国的旅客临时翻检他的“普通会话手册”,要找一句他一时忘记了的“外国话”;终于他找到了,长睫毛一闪,忽然比较流利地答道:“等等就知道了。”与其说是这句话的效力,倒不如说是他那从容不迫的态度给人家一服定心剂。然而人心总是无厌的,眼前既然有这么一位“语言相通”的人,怎么肯随便放过?问题便像榴霰弹似的纷纷掷到他头上。
年轻人不忙不慌地静听着,闪动着他的长睫毛。末了,他这才回答,还是那一句:“等等就知道了。”这一句话,现在可没有刚才那样的效力了。因为提出的问题太多又太复杂,这一句回答不能概括。人们内心的不安,又开始滋长。
幸而,这所谓“等等”,不久就告终。敌人果然离这小小村落远些了,他们可以下山去,到屋里一歇了。
因为整夜不曾好生睡觉,他们首先被引进一间房去“休息”一会儿,这房本来也有人住,但此时却空着。
吃早饭的时候,招待他们的东道主告诉他们:今晚还得走夜路,白天可以畅快地睡个好觉。
他们再回那间房去,刚到门口,可就愣住了。
因为是从光线较强的地方来的,他们一时之间也看不清楚,但觉得房里闹哄哄挤满了人,嘈杂的说笑,他们全不懂。然而随即也就悟到,这是这间房的老主人们回来了,是放哨或是“摸敌人”回来了。
渐渐地看明白,闹哄哄的七八人原来是在解下那些挂在身上的劳什子:子弹带、面巾、马口铁杯子、手榴弹等等。看着那几位新客,他们带笑带说,好像是表示抱歉,然后一个一个又出去了,步枪却随身带起。
房里又寂静了,他们几位新客呆了半晌,觉得十二分的过意不去。他们都走到那伟大的板铺前,正打算各就“岗位”,这才看见房里原来还有一个人,他坐在那窗洞下,低着头,在读一本书。
看见他是那么专心致志,他们都不敢作声。
一会儿,他却抬起头来了,呀,原来就是早晨在山上见过的那位年轻人。
只记得他是多少懂得点国语的,他们之中的G君就和他招呼,觉得分外亲切,并对于占住了房间的事,表示歉意。
年轻人闪动着长睫毛,笑了一笑。可是他并不开口,凝眸望了他们一眼,收拾起书笔,站起身来打算走。
“不要紧,你就留在这里,不妨碍我们的,况且我们也不想睡。”G君很诚恳地留他。
他可有点惘然了,似乎有多少意思要倾吐,然而一时找不到字句。这当儿G君看见他手里那本很厚的书就是他们一个朋友所写的《论民族民主革命》,一本高级的理论书,不禁大感兴趣,就问他道:“你们在研究这本书么?”
他的长睫毛一敛,轻声答道:“深得很,看不懂。”忽然他那颇为白皙的脸红了一下,羞怯怯地又加一句:“没有人教。”
“学习小组上用什么书?不是这一本么?”
“不是。”年轻人的长睫毛一动,垂眼看着手里那本书,又叹气似的说,“好深呵,好多地方不懂。”
“这叹息声中,正燃烧着火焰一样的知识欲;这叹息声中,反而响着理论学习的意志的坚决,而不是灰心失望。他们都深深感动了。G君于是问道:“你是哪里人?”
“新加坡。”
“什么学校?”
“我是做工的。”年轻人回答,长睫毛又闪动一下。
从他不完全的答语中,他们知道了他生长在新加坡,念过一年多的小学,后来就做机器工人,抗战以后回祖国投效,到这里也一年多了。
“你怎么到了这里的?”有人冒昧地问。
年轻人又有点惘然了。他笑了笑,低垂着长睫毛,又回到原来的话题,叹息着说:“知识不够,时间也不够呀。”
于是把那本厚书塞进衣袋,他说:“我还有事,等等,时间到了,会来叫你们。”便转身走了。
房里又沉静了。他们都躺在松板上,然而没睡意,那年轻人的身世,性格——虽然从这短促的会晤中只窥见了极少的一部分,依然给了他们无限兴奋。
态度沉着,一对聪明而又好作深思的眼睛,说话带点羞涩的表情:这样一个年轻人,这样一个投身于艰苦的战斗生活的年轻人,仿佛在他身上就能看出中华民族的最优秀的儿女们的面影。
(有删改)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在见到青年之前,“不安的心情正在滋长”,在青年回答不了“他们”的问题时,“他们”的不安“又开始滋长”,这表明青年的到来并没起到什么作用。
B.在写战士们解下挂在身上的物件时,用了“闹哄哄的”“劳什子”等词语,写他们带来的嘈杂与混乱,暗示“几位新客”对此有些不满。
C.在G君打招呼和表达歉意时,青年只是笑一笑,并不说话,收拾起书笔打算离开,表明他不想打扰“他们”休息,也表现出他有些羞涩的特点。
D.“他们”与那位青年虽然只有短暂的交流,但通过了解到的部分信息,可以推想青年的性格和身世,这个过程让“他们”感到“无限兴奋”。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第一句先写“他们”感觉到有这么一位青年跟“他们”在一起,然后才交代时间和环境,这样起笔虽稍显突兀,但具有聚焦的效果。
B.本文写那位青年的国语不好,在回答“他们”的问题时像异国旅客似的,临时翻检自己的“普通会话手册”,这为后文揭示他的身份做了铺垫。
C.“问题便像榴霰弹似的纷纷掷到他头上”一句,以榴霰弹比喻“他们”提出的问题,突出问题杂多而散乱,这一比喻也契合战时环境。
D.本文以时间为主要叙述线索,形象地描摹了那位青年的言行,详细地记述了他的心理活动,语言也十分生动,是一篇叙事记人的美文。
8. 本文中那位青年前后给了“他们”哪些不同的印象?请概括分析。
9. 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作者是怎样塑造那位青年的形象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郑伯克段于鄢
《左传》
初①,郑武公②娶于申③,曰武姜④。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巖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 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遂寘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 公曰:“尔有母遗,繄⑤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注】①初:当初,从前。故事开头时用语。②郑武公:名掘突,武为谥号。③申:春秋时国名,在今河南南阳,姜姓。④武姜:武,指其丈夫武公的谥号,姜,指其母家之姓。⑤繄:句首语气助词,不译。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B.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C.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D.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武公是郑桓公的儿子,武姜是郑武公之妻,“姜”是她娘家的姓,“武”是她丈夫武公的谥号。
B.百雉,指的是城墙,在此指城墙的高度。“雉”指的是古代计算城墙面积的单位,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
C.“缮”有修补、保养、抄写之意。在此文中,“缮”是保养盔甲兵器的意思。
D.伐,指的是公开宣战,有时还伴有礼乐。古汉语表示宣战的字词还有“侵”“征”“袭”,“征”是天子随从作战,一般指的是正义的战争。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公寤生,惊姜氏”为后文埋下了伏笔。即姜氏对其的厌恶,以及姜氏与共叔段串通一气,共同攻打庄公。
B.大夫祭仲以及公子吕都曾告诫过庄公:共叔段的种种做法都有害于庄公。但是庄公始终没有采取什么措施防范,只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不义不暱,厚将崩”。
C.作者通过一系列事件写出了郑庄公的阴险与狡诈、姜氏的偏心溺爱、共叔段的贪得无厌,突出了庄公的无为、姜氏的不亲、共叔段的不本分。
D.在颍考叔与庄公的对话中,庄公幡然醒悟,于是“阙地及泉,隧而相见”,这一事件体现出颍考叔的大爱,可以推广孝道,影响他人。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
②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
14. 认真阅读文本,请概括庄公是个什么样的人?
(二)古代诗歌阅读(共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过邻家
陆游
初寒偏著苦吟身,情话时时过近邻。
嘉穟连云无水旱,齐民转壑自酸辛。
室庐封鐍多逋户,市邑萧条少醉人。
甑未生尘羹有糁,吾曹切勿怨常贫。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点题,写自己这个苦吟诗人常到邻家充满真情地扯扯家常、谈谈心。
B.“嘉穟连云”与杨万里的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使用的手法是不同的。
C.颈联写房子封了,有很多人家都逃亡了;市镇萧条冷落,很少有人醉酒。
D.“甑未生尘”说明砂锅经常使用,也就是还有米下锅,这样写含蓄蕴藉。
16. 陆游邻家的生活是什么样的?从他对邻家生活的描述中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感情?他自己又是怎样反思的?请结合诗意简要回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共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佳人半露梅妆额,绿云低映花如刻”,杜牧在《阿房宫赋》对美女头发也有精妙描述,该句是“ ______ , ______ ”。
(2) 《桂枝香 金陵怀古》一词中,词人感叹六朝的历史像流水一样流逝掉,未曾给当朝的人留下什么教训和反思的诗句是:“ ______ , ______ 。”
(3) 杜甫的《登岳阳楼》中“ ______ , ______ ”两句,将个人的悲伤融入国家深陷战乱这一宏大背景中,感情格外深沉。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共9分)
膳食纤维根据溶解度的不同,可分为可溶性膳食纤维和不可溶性膳食纤维。可溶性膳食纤维,可溶解于水,并能被大肠中微生物酵解,但人体不能吸收,不可溶性膳食纤维,既不能溶解于水,又不能被大肠中的微生物酵解。
两种膳食纤维都有益健康,① 。 可溶性膳食纤维对降低血清胆固醇、减低冠心病有较好效果,不可溶膳食纤维对于防止不便秘和预防结肠癌好处较大。
有些人认为粗纤维越多,膳食纤维的含量就越多。② 。比如芹菜,其中口感粗糙的部分是植物组织中的纤维管束结构,并不等同于膳食纤维。所以,大家没有必要专门挑选口感粗糙的食物来补充膳食纤维,而是要均衡饮食。
③ ,如果摄取过多会干扰其他营养素的吸收。营养不良、患有胃肠疾病或进行了消化道手术的病人,以及老年性便秘的人,不能摄入大多的膳食纤维。
18. 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选项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A.可容性膳食纤维对降低血清胆固醇、减低冠心病风险效果较好,不可溶性膳食纤维对于防止不便秘和预防结肠癌有较大好处。
B.可溶性膳食纤维对降低血清胆固醇、减低冠心病发病率有较好效果,不可溶性膳食纤维对于防止便秘和预防结肠癌好处较大。
C.可溶性膳食纤维对降低血清胆固醇、减低冠心病风险有较好效果,不可溶性膳食纤维对于防止便秘和预防结肠癌有较大好处。
D.可溶性膳食纤维对降低血清胆固醇、减低冠心病发病率效果较好,不可溶性膳食纤维对于防止不便秘和预防结肠癌好处较大。
19.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共11分)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 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传承好、利用好、保护好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些宝贝,延续历史文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皮影戏又名“皮人戏”,在腾冲已有六七百年历史。
腾冲皮影戏以牛皮为原材料进行制作,开始雕刻前,需要先进行浆皮、压皮、晾晒、打磨等环节,让牛皮变得坚韧透亮,再将画好的画稿附着在皮子上,用小刀雕刻成形后上色。“《封神演义》里的神兽谁也没见过,但刘永周可以根据书里的描述,将它们画出来,并制作成① 的皮影。”腾冲市文化馆馆长段应宗说。除了皮影做得好,刘永周的演技也② 。他对台词③ ,登台的第一场戏《水浒传之三打祝家庄》,面对上千观众,近4个小时的戏,刘永周未出现任何纰漏。他唱腔高亢嘹亮,表演《杨家将》里的杨六郎哭灵,刘永周一出“悲腔”唱哭了台下观众。
据统计,腾冲皮影戏的剧目约有三四百出,尤以三国、封神、水浒、西游等连台本戏居多。有着 “土电影”之称的皮影戏,曾是农村百姓不可多得的休闲娱乐方式。在一声声唱腔里,皮影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④ 地根植进他们心中。
20. 请在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直接写修改后的正确句子。要求: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2. 下列选项中引号的用法,与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相同的一项是
A.个别国家和集团的“家法”和“帮规”不能取代联合国宪章,联合国会员国应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和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
B.现实证明,长期过度的自由主义治理使不少西方国家丧失了在危机中采取有效应对措施的胆识与能力,正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犬”。
C.自以为是,老子天下第一,“钦差大臣”满天飞。
D.数据显示,在打造中国新的“电竞之都”这一雄心勃勃的项目开展六年之后,绍兴已经为位于上虞区的e游小镇招徕大约1.1万名专业人才。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隐士是中国文化中的一类特殊人群。在国人心目中,隐士远离尘世,栖山林、居田园,“侣鱼虾而友麋鹿”,是品格高洁、自由率性的代表。
《空谷幽兰》是美国汉学家比尔 波特2009年创作的一部关于中国的“寻隐之旅”。书中写到,约有五千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修行者隐居于终南山,他们中的一些人放弃工作,远离家人,过着和一千年前一样的归隐生活。在主流社会之外,他们与日月星辰为伴,或居茅棚,或住庙宇,或生活在原始的山洞里。
有人称赞他们的清贫和坚守,也有人觉得他们只是在逃避自己的社会责任,是应该批评的对象。你是如何看待当今社会中的“隐士”的呢?请你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和解析
1.C
2.A
3.C
4.材料一首先通过审美文化的概念,引出文学与审美文化二者的关系,再通过文学的发展、深化和走向边缘化的命运体现审美文化的变化,从而指出当代审美文化面临的困境。
材料二首先通过设问开篇,以周作人和袁可嘉的观点阐释文学批评的概念,然后通过萧乾论述指出批评文学的特质。
5.①体现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的开放多元;②可以对作品做具体的分析和阐释,或表达作品带来的喜怒哀乐;③以丰富的语言表达描述作家的创作个性与作品的艺术风格,传达自己阅读鉴赏的审美体验,阐明自己的艺术判断和理论主张。
6.C 7.D 8.①第一印象是全副武装的青年战士,国语不好,无法回答“他们”提出的所有问题,态度却从容不迫;
②再次见面时感到亲切,青年专心致志地学习,让“他们”深受感动;
③得知青年是归国支援抗战的华侨工人,态度沉着,从他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最优秀儿女们的面影。
9.①借助战时环境的烘托和一面之识的印象,大体勾勒了人物的轮廓;
②通过沉着的态度、闪动的长睫毛、羞涩的表情等细节,描摹青年最主要的外貌和性格特征;
③围绕关于阅读理论著作的对话,表现青年坚定的意志和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10.A
11.D
12.C
13.①姜氏怎么有满足的时候!不如及早处置,别让祸根滋长蔓延。一旦滋长蔓延,就难办了。
②庄公说:“你有母亲可以孝敬她,唉,独我就没有!”
14.庄公:老谋深算、薄情寡义、虚情假意。
15.B
16.①邻家尽管没有水旱灾害,禾稻长势良好,但仍然饥饿逃亡,在死亡线上挣扎。
②可以看出诗人对百姓悲惨生活的同情。
③自己家毕竟还有吃的,就不能抱怨生活贫苦。
17.(1)绿云扰扰,梳晓鬟也(重点字:梳、鬟)
(2)六朝旧事随流水 ,但寒烟衰草凝绿(重点字:衰、凝)
(3)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重点字:戎、泗)
18.C
19.但又略有不同;②其实不然;③膳食纤维并不是多多益善。
20.①惟妙惟肖
②炉火纯青
③过目不忘
④潜移默化
21.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些宝贝,对延续历史文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22.D
23.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