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同步练习(含答案)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

文档属性

名称 1.《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同步练习(含答案)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17 19:05: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同步练习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试题。
早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普列汉诺夫最先把“亚细亚生产方式”作为一个概念,并做了解释。他认为,马克思所说的“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社会经济形态演变的几个时代”,其中的“亚细亚的”指的是一种独特的社会经济发展类型,它与西方社会中的“古代的”“封建的”是并存的经济发展类型。但与此不同的是,1938年,斯大林明确提出:“历史上有五种基本类型的生产关系:原始公社制的、奴隶占有制的、封建制的、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的。”这种观点成为关于这个问题的官方权威话语。在这种划分中,马克思说的“亚细亚的”被去掉了,东方与西方完全被合为一谈。
中国的“亚细亚生产方式”论证承接于苏联。由于相关著作整理翻译的不足,人们无法全面了解马克思关于“亚细亚的”的看法,许多人都相信“五阶段论”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所以就一定要在“五阶段”的概念序列中来解释“亚细亚的”的性质及东方社会。在一些人的意识里,中国若没有经过西方式的前四个阶段而发展到社会主义社会,就有“缺陷”,就不符合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
因此,1920年代后期之后的半个世纪,中国理论界关于“东方社会”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主流理解,基本上是在苏联人的思路的延长线上进行的。例如,郭沫若在1936年说,亚细亚生产方式指的是“奴隶制以前的一个阶段的命名”。他把“亚细亚的”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形态,并把它放在了人类社会单线发展的链条上。胡秋原则认为,亚细亚生产方式指的就是东方封建社会。将“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讨论与“五阶段论”的头三段加以对位的思路与观点,长期以来都是学界的主流。其中的争论,大多围绕“亚细亚的”到底属于哪个阶段而展开,本质上都没有跳出“五阶段论”的固定思路。
直到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马克思译著的面世以及改革开放后的第二次思想解放,相关讨论基本摆脱了此前的束缚。阅读马克思的《经济学手稿(1857-1858)》,并结合史实便可发现,马克思的“亚细亚的”社会,不符合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制社会的严格定义:它存在阶级划分,因而不原始;奴隶数量少且不主要从事生产,因而非奴隶制;它在政治上是相互分散、割据的,而非东方式的大一统的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因而不封建。我们终于得以澄清一个观念:“亚细亚的”是马克思针对资产阶级社会之前的东方国家专门提出的一个与西方社会发展诸类型并列共存的概念。“亚细亚的”或“亚细亚生产方式”本身就是一种社会形态,就含有对社会性质、类型的判断,不必也不能再用“原始社会”等概念对位解释。
我国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探讨,不仅是政治经济学思想史的一部分,也是我国“理论东方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受时代局限,以往的论争者自觉“东方学”的理论不足,未能从东方学、东方社会理论的层面理解马克思的论述。“东方学”的特点,是将世界分为“东方—西方”二元,从而认识到东方与西方的差异、对照性。否则,就只能把“亚细亚生产方式”作为无差别的、抽象的“人类社会”共同演进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阶段。现在,我们从“理论东方学”及“东方学”学术理论史的层面检视这段历史,将有助于启发我国今后如何调整研究思路,从人类社会“共通规律”论转向马克思“亚细亚的”特色论,去研究“亚细亚生产方式”中存在的“亚细亚的”、东方的特性,并以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为中心,实事求是地寻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依据。
(摘编自王向远《中国“理论东方学”与“亚细亚生产方式”七十年定位定性之争》)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郭沫若与胡秋原的观点是片面的,辩证地综合二者的观点,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
B. 有了完整而严谨的翻译著作,我国学者就能正确理解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
C. 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后得以澄清马克思的“亚细亚的”概念,澄清后的观念与普列汉诺夫的相关阐释相近。
D. 从“共通规律”论转向“亚细亚的”特色论,证明人类社会不存在共通规律。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完成了一次严谨的驳论,在逻辑上是逐层递进的。
B. 文章论据简洁多样,既有外国人物的不同观点,也有我国学界的代表声音。
C. 文章观点前后照应,比如后文对“亚细亚的”相关观念的澄清在首段便有铺垫。
D. 文章末段意在总结前文论证所得到的观点,并对其加以确认和强调。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联人的观念催生了郭沫若等学者的片面认识,使我国在对马克思“亚细亚的”这一概念的认识上走了一些弯路。
B. 根据马克思对“亚细亚的”这一概念的阐释可以推断出“亚细亚的”是列于“五阶段”之外的第六种社会形态。
C. 有学者提倡治学要直面原始文献,其言论的合理性在本文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也有所体现。
D. 中国作为东方国家,若要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便应吸取历史教训,培养“东方学”的理论自觉。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们视之为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的经济关系,是指一定社会的人们生产生活资料和彼此交换产品(在有分工的条件下)的方式。因此,这里包括生产和运输的全部技术。这种技术,照我们的观点看来,也决定着产品的交换方式以及分配方式,从而在氏族社会解体后也决定着阶级的划分,决定着统治关系和奴役关系,决定着国家、政治、法等等。此外,在经济关系中还包括这些关系赖以发展的地理基础和事实上由过去沿袭下来的先前各经济发展阶段的残余(这些残余往往只是由于传统或惰性才继续保存着),当然还包括围绕着这一社会形式的外部环境。
材料二
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这并不是说,只有经济状况才是原因,才是积极的,其余一切都不过是消极的结果,而是说,这是在归根到底不断为自己开辟道路的经济必然性的基础上的相互作用。例如,国家就是通过保护关税、自由贸易、好的或者坏的财政制度发生作用的,甚至德国庸人的那种从1648—1830年德国经济的可怜状况中产生的致命的疲惫和软弱(最初表现为虔诚主义,而后表现为多愁善感和对诸侯贵族的奴颜婢膝),也不是没有对经济起过作用。这曾是重新振兴的最大障碍之一,而这一障碍只是由于革命战争和拿破仑战争把慢性的穷困变成了急性的穷困才动摇了。所以,并不像人们有时不加思考地想象的那样是经济状况自动发生作用,而是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是在既定的、制约着他们的环境中,是在现有的现实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创造的,在这些现实关系中,经济关系不管受到其他关系——政治的和意识形态的——多大影响,归根到底还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它构成一条贯穿始终的、唯一有助于理解的红线。
材料三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到现在为止,他们并不是按照共同的意志,根据一个共同的计划,甚至不是在一个有明确界限的既定社会内来创造自己的历史。他们的意向是相互交错的,正因为如此,在所有这样的社会里,都是那种以偶然性为其补充和表现形式的必然性占统治地位。在这里通过各种偶然性来为自己开辟道路的必然性,归根到底仍然是经济的必然性。这里我们就来谈谈所谓伟大人物问题。恰巧某个伟大人物在一定时间出现于某一国家,这当然纯粹是一种偶然现象。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个人去掉,那时就会需要有另外一个人来代替他,并且这个代替者是会出现的,不论好一些或差一些,但是最终总是会出现的。恰巧拿破仑这个科西嘉人做了被本身的战争弄得精疲力竭的法兰西共和国所需要的军事独裁者,这是个偶然现象。但是,假如没有拿破仑这个人,他的角色就会由另一个人来扮演。这一点可以由下面的事实来证明:每当需要有这样一个人的时候,他就会出现,如凯撒、奥古斯都、克伦威尔等等。如果说马克思发现了唯物史观,那么梯叶里、米涅、基佐以及1850年以前英国所有的历史编纂学家则表明,人们已经在这方面作过努力,而摩尔根对于同一观点的发现表明,发现这一观点的时机已经成熟了,这一观点必定被发现。
历史上所有其他的偶然现象和表面的偶然现象都是如此。我们所研究的领域越是远离经济,越是接近于纯粹抽象的意识形态,我们就越是发现它在自己的发展中表现为偶然现象,它的曲线就越是曲折。如果您画出曲线的中轴线,您就会发现,所考察的时期越长,所考察的范围越广,这个轴线就越是接近经济发展的轴线,就越是同后者平行而进。
4.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决定社会历史的基础是经济关系,它包括生产和运输的全部技术。
B. 经济关系还包括地理基础和先前各经济发展阶段的残余,但是外部环境不属于经济关系。
C. 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受经济关系制约,同时又反过来影响经济关系。
D. 经济关系是具有决定意义的,是一条贯穿始终的、唯一有助于理解的红线。
5. 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到现在为止,人们不是根据一个共同的计划,不是在一个有明确界限的既定社会内来创造历史。
B. 在所有这样的社会里,都是那种以偶然性为其补充和表现形式的必然性占统治地位的。因此,人们的意向是相互交错的。
C. 透过各种偶然性来为自己开辟道路的必然性,归根到底仍然是经济的必然性。
D. 人们所研究的领域如果远离经济领域,就越接近于纯粹抽象的思想领域,我们在它的发展中看到的偶然性就越多。
6. 下列说法中,不可以作为论据来证明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是凭空产生的,她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B. 改革开放理论是由于人们对社会生产力现实不满而要求改革,从而产生了改革的理论,然后在改革开放的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经济的生产等。
C. 中央纪委与中央监察委员会合署办公,是为了推动社会、经济更好地发展。
D. 人们首先考虑吃穿,然后才考虑受教育、医疗等事宜。
7. 材料三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8. 唯物史观在承认伟大人物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的同时,并不排除偶然因素。请结合抗击“新冠病毒”的英雄事迹,谈谈你的看法。
三、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尊敬的先生:
对您的问题回答如下:
①我们视之为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的经济关系,是指一定社会的人们生产生活资料和彼此交换产品(在有分工的条件下)的方式。因此,这里包括生产和运输的全部技术。这种技术,照我们的观点看来,也决定着产品的交换方式以及分配方式,从而在氏族社会解体后也决定着阶级的划分,决定着统治关系和奴役关系,决定着国家、政治、法等等。此外,在经济关系中还包括这些关系赖以发展的地理基础和事实上由过去沿袭下来的先前各经济发展阶段的残余(这些残余往往只是由于传统或惰性才继续保存着),当然还包括围绕着这一社会形式的外部环境。
如果像您所说的,技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学状况,那么,科学则在更大得多的程度上依赖于技术的状况和需要。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整个流体静力学(托里拆利等)是由于16世纪和17世纪意大利治理山区河流的需要而产生的。关于电,只是在发现它在技术上的实用价值以后,我们才知道了一些理性的东西。可惜在德国,人们撰写科学史时习惯于把科学看作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②我们把经济条件看作归根到底制约着历史发展的东西。而种族本身就是一种经济因素。不过这里有两点不应当忽视:
(a)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这并不是说,只有经济状况才是原因,才是积极的,其余一切都不过是消极的结果,而是说,这是在归根到底不断为自己开辟道路的经济必然性的基础上的相互作用。例如,国家就是通过保护关税,自由贸易、好的或者坏的财政制度发生作用的,甚至德国庸人的那种从1648—1830年德国经济的可怜状况中产生的致命的疲惫和软弱(最初表现为虔诚主义,而后表现为多愁善感和对诸侯贵族的奴颜婢膝),也不是没有对经济起过作用。这曾是重新振兴的最大障碍之一,而这一障碍只是由于革命战争和拿破仑战争把慢性的穷困变成了急性的穷困才动摇了。所以,并不像人们有时不加思考地想象的那样是经济状况自动发生作用,而是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是在既定的、制约着他们的环境中,是在现有的现实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创造的,在这些现实关系中,经济关系不管受到其他关系——政治的和意识形态的——多大影响,归根到底还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它构成一条贯穿始终的、唯一有助于理解的红线。
(b)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到现在为止,他们并不是按照共同的意志,根据一个共同的计划,甚至不是在一个有明确界限的既定社会内来创造自己的历史。他们的意向是相互交错的,正因为如此,在所有这样的社会里,都是那种以偶然性为其补充和表现形式的必然性占统治地位。在这里通过各种偶然性来为自己开辟道路的必然性,归根到底仍然是经济的必然性。这里我们就来谈谈所谓伟大人物问题。恰巧某个伟大人物在一定时间出现于某一国家,这当然纯粹是一种偶然现象。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个人去掉,那时就会需要有另外一个人来代替他,并且这个代替者是会出现的,不论好一些或差一些,但是最终总是会出现的。恰巧拿破仑这个科西嘉人做了被本身的战争弄得精疲力竭的法兰西共和国所需要的军事独裁者,这是个偶然现象。但是,假如没有拿破仑这个人,他的角色就会由另一个人来扮演。这一点可以由下面的事实来证明:每当需要有这样一个人的时候,他就会出现,如凯撒、奥古斯都、克伦威尔等等。如果说马克思发现了唯物史观,那么梯叶里、米涅、基佐以及1850年以前英国所有的历史编纂学家则表明,人们已经在这方面作过努力,而摩尔根对于同一观点的发现表明,发现这一观点的时机已经成熟了,这一观点必定被发现。
历史上所有其他的偶然现象和表面的偶然现象都是如此。我们所研究的领域越是远离经济,越是接近于纯粹抽象的意识形态,我们就越是发现它在自己的发展中表现为偶然现象,它的曲线就越是曲折。如果您画出曲线的中轴线,您就会发现,所考察的时期越长,所考察的范围越广。这个轴线就越是接近经济发展的轴线,就越是同后者平行而进。
在德国,达到正确理解的最大障碍,就是著作界对于经济史的不负责任的忽视。不仅很难抛掉学校里濯输的那些历史观,而且更难搜集为此所必需的材料。例如,老古·冯·居利希在自己的枯燥的材料汇集中的确收集了能够说明无数政治事实的大量材料,可是他的著作又有谁读过呢!
此外,我认为马克思在《雾月十八日》一书中所作出的光辉范例,能对您的问题给予颇为圆满的回答,正是因为那是一个实际的例子。我还认为,大多数问题都已经在《反杜林论》第一编第九至十一章、第二编第二至四章和第三编第一章或导言里,后来又在《费尔巴哈》最后一章里谈到了。
请您不要过分推敲上面所说的每一句话,而要把握总的联系;
可惜我没有时间能像给报刊写文章那样字斟句酌地向您阐述这一切。
请代我……先生问好并代我感谢送来……,它使我十分高兴。
致以崇高的敬意。
您的弗·恩格斯
9. 以下哪一项可能不属于第一部分加点词“理性的东西”所指涉的内容( )
A. 电荷性质 B. 电磁感应 C. 电力运用 D. 电流成因
10. 对第二部分a小节的理解 符 合文意的是( )
A. 国家的全部意义在于发展经济。 B. 经济状况恶化动摇了德国封建统治。
C. 宗教艺术对经济难以施加影响。 D. 改造社会可以无视当时的经济关系。
11. 能 够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
A. 如果费迪南大公未被刺杀,一战便可以避免。 B. 王朝的兴衰主要由统治者的能力素质所决定。
C. 研究文学史应着眼于文学自身的演化规律。 D. 历史上伟大人物的出现有其必然的先决条件。
12. 以下做法不是文中恩格斯向博尔吉乌斯所建议的一项是( )
A. 参与革命实践 B. 把握总体关联 C. 研读经济史 D. 多读马恩原著
13. 本文论证手法多样、有效,试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
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前,人们对社会历史的认识,总是从主观出发而不是从客观出发,总是从神的意志、卓越人物的思想或某种隐秘的理性,即从某种精神因素出发去解释历史事件,说明历史的发展。这样做的结果,不是曲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完全撇开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恩格斯1883年在马克思墓前的这个讲话十分精辟地阐明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涵。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理论,是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科学的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为人们提供了正确认识社会现象和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思想路线,它揭示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揭示了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揭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我们在看待、分析和处理问题时就会更加全面,更加客观,更加符合实际,更加智慧,更加接近事物本身的客观规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尽管诞生在一个半世纪之前,但由于它深刻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被历史和实践证明是科学的理论,在当今时代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依然是指导我们共产党人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
(选自蒋成会、张荣臣《历史唯物主义让我们行稳致远》,《中国纪检监察报》有删改)
材料二:
历史方位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概念,标示着一个国家、民族的所处位置、发展状态和前进方向。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的重大政治判断,是一项事关全局、着眼长远的战略考量,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历史内涵和实践内涵。
从本质属性看,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个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更高境界的发展阶段。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而不是别的什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其本质属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其历史基点。新时代总体上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三者高度统一,互为规定,有机统一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之中。
从产生原因看,新时代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应运而生。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前进的,科学认识矛盾变化是发展的前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们党根据形势变化多次对社会主要矛盾做出科学判断,及时调整发展战略,推进党和国家事业深入发展。从短缺经济和供给不足到国内生产总值稳居世界第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从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多方面美好生活向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阶段,成为新时代产生的根本原因。
从意义影响看,新时代连接起民族和世界两个大局,对中华文明发展和人类前途命运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天安门城楼两侧的巨幅横标,西侧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东侧是“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体现了我们党矢志不渝的爱国精神和志存高远的世界眼光。新时代有力宣告了“社会主义失败论”“历史终结论”“中国崩溃论”的破产,为世界贡献了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开启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纪元。要倍加珍惜党和人民开辟的正确道路,胸怀“两个大局”,培养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栉风沐雨、勇毅笃行。
从依靠力量看,人民群众是新时代的历史主体和实践主体,中国共产党是新时代的中流砥柱。任何一场伟大的社会运动,都是改造世界和改造自我的有机统一。新时代是千帆竞逐、百舸争流的时代,也是充分激发创造活力和奋斗热情的时代,人民群众是新时代的主体性力量,每一个人都是新时代的见证者、开拓者、建设者。面向未来,人民对党期待更高、要求更高,必须以守正创新的精神状态适应时代发展变化,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勇于应对各种风险挑战,让党的领导制度优势和治理效能在新时代充分彰显,实现从大党、大国到强党、强国的根本转变。
(选自钟纪言《立足新的历史方位担当尽责》,《中国纪检监察报》,有删改)
材料三:
《吕氏春秋》有言:世易时移,变法宜矣。站在新时代的起点,展望未来,中国正在不断崛起,走向世界,可是我们的很多制度建设还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制度建设必须不断创新。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绝不是一成不变、僵化停滞的,而是不断发展、不断前进的。这次全会重点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为了继续完善我们的制度,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的巨大优势,把中国制度的优越性激发出来。当今时代瞬息万变,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我们绝不能僵化教条、一成不变。世易时移,没有一个制度是放之四海而皆准,永远行之有效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中国来说既充满机遇,也存在挑战。国际国内都出现了很多新情况、新问题,有些新问题、新情况对我们的制度来说是非常不利的,甚至是充满敌意的。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探索,继续创新,谋求更加合理的解决方案和研究对策。随着改革开放的大门越来越宽,发展的步伐越来越快,今后我们面临的问题不是越来越少,而是越来越多了,有些新情况、新问题,可能是我们过去从未经历过的,解决方法也没有历史可以遵循,只能依靠创新,以问题为导向,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和理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解决。我们必须记住,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实践没有任何现成模式可以复制和借鉴,我们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一步一个脚印地去探索,去实践,去创新。
(选自张美美《以制度建设点燃中国梦》,《新丝路》,有删改)
1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对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阐释上,马克思在批判继承主观主义等学说的基础上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学说。
B. 恩格斯认为,马克思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不仅可以解释有机界的秘密,还为人们提供了正确认识社会现象和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思想录像
C. 习近平总书记不仅肯定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还运用其唯物史观提出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的重大政治判断。
D. 我们要紧跟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创新自身制度的根本原因是,我们需要在摸着石头过河中发挥主观能动性。
15. 根据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尽管马克思主义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但并不代表不可以用发展的眼光解读马克思主义。
B. 新时代高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高度统一。
C. 作为新时代的中流砥柱,只有充分彰显制度优势与治理效能,我们党才能更好地依靠作为新时代的历史主体和实践主体的人民群众的力量。
D. 一方面发展道路上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一方面又没有一成不变的制度,新时代更需要创新与完善党的制度。
16. 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三的观点的一项是( )
A. 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发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
B. 领导干部既是制度的制定者,又是制度的执行者,必须做好表率,当好示范,牢固树立“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制度约束没有例外”的思想意识。
C. 7月26日,李克强总理在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主持召开抗洪抢险救灾和防汛工作视频会议时强调,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强化责任,全力做好防汛救灾工作。
D.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以高票表决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建立健全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的决定(草案)》。
17. 如何理解材料二开头一段所说的“新时代”的政治判断“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历史内涵和实践内涵”?
18. 请综合三则材料的内容,概括分析制度革新应该遵循哪些原则。
五、语言表达
19.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研究发现,有氧运动能增加流向与记忆有关的大脑区域的血流量,从而改善记忆力。任何时候开始锻炼都不会太晚,即使进入老年阶段,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仍然可以通过适当增加有氧运动来加以改善。有30名被试人员(平均年龄66岁)参与了研究,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组人都没有定期锻炼的习惯,也没有记忆障碍的迹象。其中一组每周完成数次有氧运动的任务,而另一组只进行拉伸和平衡训练,同时保持较低的心率。12个月后,与拉伸平衡组相比,有氧运动组流向与记忆有关的大脑区域的血流量增加了。研究开始和结束时进行的记忆力测试显示,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拉伸平衡组的成绩提高不明显。
20. 下面是某品牌电热毯官网上的一段宣传文字,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
××牌电热毯,质量不错,外形美观,性能稳定,牢固耐用。经过一年试销,深受广大用户吹捧。各大商店都有的卖。如有脱售,欢迎来电询问。

答案和解析
1~3.【答案】C、D、B
【解析】
1. 【分析】
本题考查帅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答】
A.根据原文可知,郭沫若与胡秋原的观点是片面的,都立足于苏联人的思路,即使辩证地综合二者的观点也无法得出正确的结论。B.“有了……就能……”说法绝对,从原文中的“随着改革开放的实践、马克思译著的面世以及改革开放后的第二次思想解放”也可以看出。D.“不存在共通规律”错,从“共通规律”论转向“亚细亚的”特色论,只是为了“实事求是地寻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依据”。故选C。
2. 【分析】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作答时注意把握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等。
【解答】
D项“并对其加以确认和强调”有误。文章末段意在承接前文引出“东方学”,为最后提出“寻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依据”张本,而非简单地确认和强调前文观点。故选D。
3. 【分析】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据。
【解答】
B项,“亚细亚的”并不是列于“五阶段”之外的第六种社会形态。根据文章第一段和第四段可知,“亚细亚的”是“一种独特的社会经济发展类型”“一个与西方社会发展诸类型并列共存的概念”。故选B。
4~8.【答案】B、B、A、【参考答案】①论证手法多样。综合运用了举例证明,如“拿破仑”“凯撒”“马克思”“梯叶里”等;比喻论证,如“曲线”“中轴线”的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意识与经济的关系。
②层进式结构。第一个层次是通过“伟大人物”的出现来阐述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关系,第二个层次“历史上所有其他的偶然现象和表面的偶然现象都是如此”意蕴层进。
③立论方式。先阐明自己的观点——“在所有这样的社会里,都是那种以偶然性为其补充和表现形式的必然性占统治地位”,再进行证明。、【参考答案】(示例)偶然性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它作为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只能在各个必然过程的交叉点上出现,而不是脱离必然性的。也就是说,不是任何人在任何条件下都能成为伟大人物。某人恰恰被社会选择为完成一定历史任务的伟大人物,是有条件的。从主观条件看,他所具备的才能、素质使他比别人更加适合时代的需要,更能胜任时代的重任;从客观条件看,社会恰恰能为他提供诸多施展才能的条件和机遇。例如抗击“新冠病毒”的英雄钟南山院士,面对疫情肆虐,84岁的他毅然决然,逆行武汉,坚持在“抗疫”的第一线,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不朽“南山”。偶然性的存在可能每个人都能碰到,真正的专业知识和稳健的判断力以及“医者仁心”的大爱是他成为“英雄”的必然。所以,我们只有从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中,才能正确阐明某一特定的伟大人物的产生。
【解析】1.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概括材料内容的能力。
B.曲解文意“外部环境不属于经济关系”错,原文是“当然还包括围绕着这一社会形式的外部环境。
故选B。
2.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B.因果倒置,原文为“他们的意向是相互交错的,正因为如此,在所有这样的社会里,都是那种以偶然性为其补充和表现形式的必然性占统治地位”。
故选B。
3.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论点和论据的能力。
材料二的观点是:经济关系决定其他,其他又反过来影响经济关系。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是凭空产生的,她源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说文化,没有涉及经济关系。
故选A。
4.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论证特点的能力。
首先,从论证方式上说,材料三属于“立论”。材料首先提出了论点:在所有这样的社会里,都是那种以偶然性为其补充和表现形式的必然性占统治地位。然后进行论证。
第二,从论证结构上说,材料三采用了“层进式结构”。
“这里我们就来谈谈所谓伟大人物问题”是第一层,是通过“伟大人物”的出现来阐述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关系——恰巧某个伟大人物在一定时间出现于某一国家,这当然纯粹是一种偶然现象。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个人去掉,那时就会需要有另外一个人来代替他,并且这个代替者是会出现的,不论好一些或差一些,但是最终总是会出现的。
“历史上所有其他的偶然现象和表面的偶然现象都是如此”是第二层,由“伟大人物”的出现到“历史上所有其他的偶然现象和表面的偶然现象都是如此”,意蕴层进。
第三,从论证手法上说,材料三运用了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的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意识与经济的关系。
如“恰巧拿破仑这个科西嘉人做了被本身的战争弄得精疲力竭的法兰西共和国所需要的军事独裁者,这是个偶然现象。但是,假如没有拿破仑这个人,他的角色就会由另一个人来扮演……如凯撒、奥古斯都、克伦威尔等等。如果说马克思发现了唯物史观,那么梯叶里、米涅、基佐以及1850年以前英国所有的历史编纂学家则表明……”是举例论证。
如“如果您画出曲线的中轴线,您就会发现,所考察的时期越长,所考察的范围越广,这个轴线就越是接近经济发展的轴线,就越是同后者平行而进”是比喻论证,“曲线”“中轴线”的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意识与经济的关系。
5.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运用材料内容的能力。
考生作答时,要充分理解材料的观点,特别是要分析“在所有这样的社会里,都是那种以偶然性为其补充和表现形式的必然性占统治地位。在这里通过各种偶然性来为自己开辟道路的必然性,归根到底仍然是经济的必然性。这里我们就来谈谈所谓伟大人物问题。恰巧某个伟大人物在一定时间出现于某一国家,这当然纯粹是一种偶然现象。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个人去掉,那时就会需要有另外一个人来代替他,并且这个代替者是会出现的,不论好一些或差一些,但是最终总是会出现的”的含义。
“以偶然性为其补充和表现形式的必然性占统治地位”说明偶然性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它作为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所以说不是任何人在任何条件下都能成为伟大人物,“社会”“历史”的需要才是“英雄人物”出现的必要性。而这一“社会”“历史”的需要由谁来承担就具有偶然性。比如“新冠病毒”的出现,需要有人来带领全国人民抗击疫情,战胜病毒。这就是“英雄人物”出现的必然性。
“通过各种偶然性来为自己开辟道路的必然性”就说明,虽然“社会”“历史”的需要由谁来承担就具有偶然性,但其中也存在着必然性。这必然性就在于人所具备的才能、素质。如果一个人所具备的才能、素质使他比别人更加适合时代的需要,更能胜任时代的重任,那么他就必然会成为“英雄人物”。比如精深的专业知识和稳健的判断力以及“医者仁心”的大爱就是钟南山院士成为“英雄”的必然。
所以,我们只有从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中,才能正确阐明某一特定的伟大人物的产生。
9~13.【答案】C、B、D、A、【参考答案】①举例论证。举拿破仑、凯撒、奥古斯都等人的例子,证明伟大人物的出现有其偶然性。
②比喻论证。把偶然性比作“曲线”,把必然性比作“曲线的中轴线”,强调曲线始终围绕着中轴线上下摆动,偶然性总是表现着必然性。
③假设论证。假设没有拿破仑这个人,也会有别人发动法国大革命,来论证伟人出现的必然性。
【解析】1.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结合原文“只是在发现它在技术上的实用价值以后,我们才知道了一些理性的东西”可知,实用价值即非理性的东西。“电力运用”是实用价值,所以是非理性的东西。
故选C。
2.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国家的全部意义在于发展经济”于文无据,文中只说“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这不意味着发展经济是国家的全部意义。
C. “宗教艺术对经济难以施加影响”错误,结合“这并不是说,只有经济状况才是原因,才是积极的,其余一切都不过是消极的结果”可推知,宗教艺术对经济会有影响。
D.“可以无视当时的经济关系”错误,原文有“经济关系不管受到其他关系――政治的和意识形态的――多大影响,归根到底还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可见应当考虑经济关系。
故选B。
3.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依据文意做出判断推理的能力。
文中观点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通过各种偶然性来为自己开辟道路的必然性,归根到底仍然是经济的必然性”,即偶然性的基础是经济的必然性。
A. 偶然性决定了必然性,不合文意;
B.上层建筑由个人决定,不合文意;
C.忽略了文学存在的社会经济关系,不合文意;
D. 历史上伟大人物的出现是偶然的,必然有当时社会经济的必然性。符合文意。
故选D。
4.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和信息的能力。
A.“参与革命实践”文中没有提到。“达到正确理解的最大障碍,就是著作界对于经济史的不负责任的忽视”是建议要研读经济史;“马克思在《雾月十八日》一书……大多数问题都已经在《反杜林论》第一编第九至十一章、第二编第二至四章和第三编第一章或导言里,后来又在《费尔巴哈》”是建议多读马恩原著;“请您不要过分推敲上面所说的每一句话,而要把握总的联系”是建议把握总体关联。
故选A。
5.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①举例论证。“恰巧拿破仑这个科西嘉……如凯撒、奥古斯都、克伦威尔等等”,这里使用了举例论证,证明伟大人物的出现有其偶然性。
②比喻论证。“如果您画出曲线的中轴线,您就会发现,所考察的时期越长,所考察的范围越广。这个轴线就越是接近经济发展的轴线,越是同后者平行而进”,这里使用了比喻论证,把偶然性比作“曲线”,把必然性比作“曲线的中轴线”,强调曲线始终围绕着中轴线上下摆动,偶然性总是表现着必然性。
③假设论证。如“假如没有拿破仑这个人,他的角色就会由另一个人来扮演”,拿破仑的出现是由当时法国的社会经济背景决定的,没有拿破仑,也会有别人,依次来论证伟人出现的必然性。
14~18.【答案】C、B、D、【参考答案】①该政治判断符合“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哲学思想,也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沿革;②该政治判断既具有时代价值,又具有国内国际的实践意义。、【参考答案】①坚持遵循历史唯物主义等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原则,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②坚持与特定历史方位协调一致的原则,因为历史方位标示着国家、民族所处位置、发展状态和前进方向;③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客观积极解决实际问题的原则,因为发展没有现成模式可复制,必须主动创新。
【解析】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A.“在批判继承主观主义等学说的基础上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学说”的说法于文无据,原文只说“恩格斯1883年在马克思墓前的这个讲话十分精辟地阐明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涵”“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理论”,并没有说“在批判继承主观主义等学说的基础上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学说”。
B.“可以解释有机界的秘密”曲解文意,材料一第二段中的“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只是恩格斯做的一个类比。
D.“根本原因是……”因果关系错误,原文说“世易时移,变法宜矣。站在新时代的起点,展望未来,中国正在不断崛起,走向世界,可是我们的很多制度建设还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制度建设必须不断创新”“世易时移,没有一个制度是放之四海而皆准,永远行之有效的”,由此可知,“我们要紧跟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创新自身制度”根本原因是“世易时移”。
故选C。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比较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新时代高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曲解文意,原文说的是“新时代总体上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故选B。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三说的是面对发展道路上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要创新方法,完善制度,以制度建设点燃中国梦.
D.可以作为论据支撑这一观点。
A.是从理论与实际等角度谈我们党的一贯做法,无法支撑材料三观点。
B.说的是党员干部要带头提高制度执行力,无法支撑材料三观点。
C.突出的是政府治理时的务实作风,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三的观点。
故选D。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筛选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要找到答题区间,答题区间在材料二第三四段。
原文说“从产生原因看,新时代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应运而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阶段,成为新时代产生的根本原因”,由此可知,该政治判断符合“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哲学思想,也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沿革。
原文说“从意义影响看,新时代连接起民族和世界两个大局,对中华文明发展和人类前途命运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为世界贡献了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开启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纪元”,由此可知,该政治判断既具有时代价值,又具有国内国际的实践意义。
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重要内容的筛选整合能力。
材料一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尽管诞生在一个半世纪之前,但由于它深刻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被历史和实践证明是科学的理论,在当今时代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依然是指导我们共产党人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由此可知,历史唯物主义等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今时代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依然是指导我们共产党人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我们要坚持遵循历史唯物主义等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原则。
材料二说“历史方位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概念,标示着一个国家,民族的所处位置,发展状态和前进方向”“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三者高度统一,互为规定,有机统一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之中”,由此可知,历史方位标示着国家、民族所处位置,发展状态和前进方向,应坚持与特定历史方位协调一致的原则。
材料三说“世易时移,变法宜矣”“今后我们面临的问题不是……去创新”,由此可知,发展没有现成模式可复制,必须主动创新,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客观积极解决实际问题的原则。
19.【答案】①记忆力已经开始衰退 ②他们被随机分成两组 ③有氧运动组的成绩有显著提高提高”之类的语句。
【解析】本题难度中等,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①处,由后文“你仍然可以通过……加以改善”可知,此处应补写身体出现问题的语句才符合逻辑,由开头文字可知,有氧运动可以改善记忆力,综合看来,可以确定补写“记忆力已经开始衰退”之类的句子。②处,由后文“这两组人……”可知,此处应补写与两组人相关的信息,再根据前文“有30名被试人员(平均年龄66岁)参与了研究”,可以确定此处应补写“他们被随机分成两组”之类的语句。③处,后文的转折连词“而”提示了此处应补写与“拉伸平衡组的成绩提高不明显”语意相反或相对的语句,即“有氧运动组的成绩有显著提高”之类的语句。
20.【答案】“不错”改为“精良”;“牢固”改为“经久”;“吹捧”改为“喜爱”;“都有的卖”改为“均有销售”;“询问”改为“垂询”。
【解析】“不错”属于口语,此处应使用书面语;“牢固”不能形容电热毯;“吹捧”是贬义词,不合语境;“都有的卖”属于口语,此处应使用书面语;“询问”为一般词语,不能更好地体现诚意。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