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专题训练《清史稿·冯子材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专题训练《清史稿·冯子材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4-18 06:04: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文言文专题训练-------《清史稿·冯子材传》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冯子材,字翠亭,广东钦州人。初从向荣讨粤寇,补千总。改隶张国梁麾下,从克镇江、丹阳,尝一日夷寇垒七十余。国梁拊其背曰:“子勇,余愧弗如!”积勋至副将。国梁殁,代领其众。同治初,将三千人守镇江。莅镇六载,待士有纪纲,士亦乐为所用。光绪改元,赴贵州提督任。七年,还广西。明年,称疾归。
越二年,法越事作,张树声薪(通祈)其治团练,遣使往趣驾。比至,子材方短衣赤足,携童叱犊归。启来意,却之。已,闻树声贤,诣广州。逾岁,朝命佐广西边外军事。其时苏元春为督办,子材以其新进出己右,恒悒悒。闻谅山警,亟赴镇南关,而法军已焚关退。龙州危急,子材以关前隘跨东西两岭,乃令筑长墙,萃所部扼守,遣王孝祺勤军军其后为犄角。敌声某日攻关,子材逆料其先期至,乃决先发制敌。潘鼎新止之群议亦不欲战子材力争亲率勤军袭文渊于是三至关外矣宵薄敌垒斩虏多。
法悉众分三路入,子材语将士曰:“法军再入关,何颜见粤民?必死拒之!”士气皆奋。法军攻长墙亟,炮声震山谷,枪弹积阵前厚寸许。与诸军痛击,敌稍却。越日复涌至,子材指麾诸将使屹立,遇退后者刃之。自开壁持矛大呼,率二子相荣、相华跃出搏战。诸军以子材年七十,奋身陷阵,皆感奋,殊死斗。关外游勇客民亦助战,斩法将数十人,追至关外二十里而还。越二日,克文渊,被赏赉。
越民苦法虐久,闻冯军至,皆来迎,争相犒问,子材招慰安集之,定剿荡北圻策。越人争立团,树冯军帜,愿供粮运作乡导。于是率全军攻郎甲,而罢战诏下,子材愤,请战,不报,乃挈军还。去之日,越人啼泣遮道,子材亦挥涕不能已。入关至龙州,军民拜迎者三十里。命督办钦、廉防务,会办广西军务,晋太子少保。未几,卒,年八十六,谥勇毅,予建祠。
(节选自《清史稿·冯子材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潘鼎新止之群议/亦不欲战/子材力争/亲率勤军袭文渊/于是三至关外矣/宵薄敌垒/斩虏多
B.潘鼎新止之/群议亦不欲战/子材力争/亲率勤军袭文渊/于是三至关外矣/宵薄敌垒/斩虏多
C.潘鼎新止之/群议亦不欲战/子材力争亲率勤军袭文渊/于是三至关外矣/宵薄敌/垒斩虏多
D.潘鼎新止之群议/亦不欲战/子材力争亲率勤军袭文渊/于是三至关外矣/宵薄敌垒/斩虏多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称疾,古代官员因为身体生病而不得不辞去官职,类似的说法还有致仕、乞骸骨等。
B.右,秦汉以前,以右为尊。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位在廉颇之右”。文中便是保留了这个用意。
C.少保,职官名,古代称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少师最尊,少傅次之,少保为末。至明、清两代列为一品,但仅为荣衔,无职位。
D.祠,古代朝廷、社会公众或某阶层为共同祭祀某个人物而修建的房屋。有时也可以为活着的人建立祠堂。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冯子材作战勇敢,带兵有方。他作为部下因战绩突出,受到主将的由衷夸赞;自己担任一方主将时由于带兵有方而受到属下的拥戴。
B.冯子材敬重贤能,而轻视新官。他因敬重张树声的贤能而到广州任职,又因为苏元春是刚刚作官而看不起他。
C.冯子材作战身先士卒,执法森严。在坚守“长墙”时,他虽年事已高,却能率子杀入敌阵。对那些临阵退缩者毫不留情。
D.冯子材深得民心,也为朝廷看重。他无论在越南还是在龙州都得到广大民众的拥护,最终也得到朝廷极高的褒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改隶张国梁麾下,从克镇江、丹阳,尝一日夷寇垒七十余。
(2)比至,子材方短衣赤足,携童叱犊归。启来意,却之。
5.文中先写冯子材拒绝张树声给予的官职,后又写他因苏元春新晋官职却在自己之上忧郁愁闷,面对官位的不同表现,分别体现冯子材怎样的性格特征?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二、阅读卜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冯子材,字翠亭,广东钦州人。初从向荣讨粤寇,补千总。改隶张国梁麾下,积勋至副将。国梁殁,代领其众。同治初,将三千人守镇江。九年,出镇南关①。光绪改元,赴贵州提督任。七年,还广西。明年,称疾归。
越二年,法越事作,张树声蕲其治团练,遣使往趣驾。比至,子材方短衣赤足、携童叱犊归,启来意,却之。已,闻树声贤,诣广州。闻谅山②警,亟赴镇南关,而法军已焚关退。龙州③危急,子材以关前隘跨东西两岭,备险奥,乃令筑长墙,率所部扼守,遣王孝祺勤军军其后为犄角。敌声某日攻关,子材逆料其先期至,乃决先发制敌。群议不欲战,子材力争,亲率勤军袭文渊,宵薄敌垒,斩虏多。
法悉众分三路入,子材语将士曰:“法军再入关,何颜见粤民?必死拒之!”士气皆奋。法军攻长墙亟次黑兵次教匪炮声震山谷枪弹积阵前厚寸许与诸军痛击敌稍却越日复涌至,子材指麾诸将使屹立,遇退后者刃之。自开壁持矛大呼,率二子相荣、相华跃出搏战。诸军以子材年七十,奋身陷阵,皆感奋,殊死斗。关外游勇客民亦助战,悉返侵地。
(节选自《清史稿·冯子材传》,有删改)
【乙】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6.下列对文中画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法军攻长墙/亟次黑/兵次教/匪炮声震山谷/枪弹积阵前厚寸许/与诸军痛击/敌稍却/
B.法军攻长墙亟/次黑兵/次教匪/炮声震山谷/枪弹积阵前/厚寸许/与诸军痛击敌/稍却/
C.法军攻长墙/亟次黑/兵次教/匪炮声震山谷/枪弹积阵前/厚对许/与诸军痛击敌/稍却/
D.法军攻长墙亟/次黑兵/次教匪/炮声震山谷/枪弹积阵前厚寸许/与诸军痛击/敌稍却/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字”,古人有名有字,名是婴儿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女子十五岁许嫁举行笄礼,并取“字”。
B.“改元”,指中国封建时期皇帝在位期间改换年号,而新皇帝即位时颁布的年号则称为建元。
C.“设九宾礼于廷”,在朝堂上安设“九宾”。这是古代礼遇有功之臣最隆重的礼节。
D.“汤镬”,是古代的一种酷刑,把人放在大鼎或大镬里,用滚水烹煮,将人活活烫死。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冯子材初从向荣,官至提督,一生功勋卓著。他讨粤寇,守镇江,出镇南关,凯旋而归,取得抗法战争的胜利,收复了全部失地。
B.冯子材有勇有谋,身先士卒,忠心爱国。他善于排兵布阵,先发制敌,力排众议,亲自率兵出战,与敌人殊死搏斗,誓要把敌人挡在镇南关外,
C.蔺相如足智多谋,勇敢坚强,不畏强敌,他在大庭广众之下,引用历史上秦国失信的事实,痛斥秦王不守诺言、背信弃义,并表示已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
D.蔺相如考虑周全,决策得当,有远见。他要求秦王斋戒五日,没九宾之礼,赢行了时间,自己便趁机秘密地把和氏璧送回了赵国。
9.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敌声某日攻关,子材逆料其先期至,乃决先发制敌。
(2)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参考答案:
1、B句意:潘鼎新阻止他,众人议论不想战斗,冯子材据理力争,亲自率领勤军袭击文渊,于是第三次到达关外。夜晚逼近敌人堡垒,杀死并俘虏了很多敌人。
“潘鼎新止之”中“之”为宾语,代指冯子材,故“之”后要断开,所以排除A、D;
“宵薄敌垒”中“敌垒”为宾语,故“敌垒”之后要断开,所以排除C。
2.A“类似的说法还有致仕、乞骸骨等”错,“称疾”是以生病为借口。“致仕”和“乞骸骨”是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回老家安度晚年。
3.B“又因为苏元春是刚刚作官而看不起他”错,原文说“其时苏元春为督办,子材以其新进出己右,恒悒悒”,意思是那时候苏元春作督办,冯子材认为他新进升官职就在自己之上,总是忧郁愁闷。
4.(1)后变动隶属张国梁的部下,跟从张国梁攻克镇江、丹阳,曾经一天扫平敌寇营垒七十多个。
(2)等到到达的时候,冯子材正穿着短衣,光着脚,带着牧童一起吆喝着牛犊归来,使者禀告来意,冯子材拒绝了。
5.前者:有风骨,不重名利,以国事为重。后者:自恃才高的傲气与狭隘。
好处:让人物形象更真实可信,更立体丰满。
参考译文:
冯子材,字翠亭,广东钦州人。当初跟随向荣讨伐广东敌寇,升补为千总。后变动隶属张国梁的部下,跟从张国梁攻克镇江、丹阳,曾经一天扫平敌寇营垒七十多个。张国梁拍着他的后背说:“你很勇,我都惭愧不如!”累积战功做到了副将。国梁死了,代替他统领他的部队。同治初年,率领三千人镇守镇江。亲自镇守六年,对待士兵有法度规矩,士兵乐意为其所用。光绪元年,赴贵州担任提督。光绪七年,调回广西。第二年,借口生病回家。
过了两年,法越之战爆发,张树声邀请冯子材训练团练,派遣使者前去催车速行。等到(到达的时候),冯子材正穿着短衣,光着脚,带着牧童一起吆喝着牛犊归来,使者禀告来意,冯子材拒绝了。后来,听说张树声贤明,就到广州去。过了一年,朝廷命他广西边外的军事,那时候苏元春作督办,冯子材认为他新进升官职就在自己之上,总是忧郁愁闷。听说谅山有警事,立即赶赴镇南关,而法军已经焚烧镇南关后退兵。龙州危急,冯子材认为关前隘口跨过东西两岭,就命令修筑长墙,聚集所属部队扼守,派遣王孝祺勤军驻扎在后为掎角之势。敌人声称某一天攻打关口,冯子材料到敌人必然提前到达,就决定先发制人。潘鼎新阻止他,众人议论不想战斗,冯子材据理力争,亲自率领勤军袭击文渊,于是第三次到达关外。夜晚逼近敌人堡垒,杀死并俘虏了很多敌人。
法军全部兵力分三路进攻。冯子材对将士们说:“要是法军再打入关内,我们有何面目见广东父老?一定要拼死把守关口!”士兵气势振奋,法军攻打长墙非常紧急,炮声震动山谷,积聚在阵地前的枪弹有一寸左右厚。同清军各路部队合力痛击,敌人逐渐退却。过了一天又蜂拥而至。冯子材指挥众将屹立不动,遇后退者就杀头。自己手持长矛冲出营垒,带领两个儿子冯相荣、冯相华投入战斗。众将士因为冯子材年已70还冲锋陷阵,都受到激励,也拼死战斗。关外的散兵和侨民也来助战,斩杀了几十名法军将额,追击到关外二十里返回。过了两天,攻克文渊,被赏赐。
越南百姓早已苦于法军的暴虐,听说冯将军的队伍到了,都来迎接,争着犒劳慰问。冯子材将他们召集来安抚慰问,确定剿除北圻的策略。越南人民争相建立团众,打着冯子材部队的旗号,愿意为清兵运粮作向导。冯子材于是率领全军攻打郎甲,分兵袭击北宁,这时停战的诏书到了。冯子材愤而请战,朝廷没有回复,只得班师回朝。离开的那一天,越南人民夹道啼哭送行,冯子材也挥泪不能自已。入关到龙州,军民一起跪拜迎接,长达30里。命他督办钦、廉边防事务,晋升为太子少保,不久,死去。年纪八十六岁,谥号勇毅,朝廷准许建立祠堂祭祀。
6、D画线句子可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说的是法军的进攻,后一部分说的是冯子材领兵还击打退敌人。“法军”是名词,在句中做主语,“攻”是动词,在句中做谓语,“长墙”“黑兵”“教匪”都是名词,是进攻的对象,据此可知AC两项断句错误,当排除。再比较BD两项,“稍却”的主语应为“敌”,故B项断句错误
7.C“礼遇有功之臣最隆重的礼节”错误,应是“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礼节”。宾,同“傧”,“九宾”是我国古代外交上最为隆重的礼节,有九个迎宾赞礼的官员司仪施礼,并延引上殿。
8.D“自己便趁机秘密地把和氏璧送回了赵国”不正确,原文是“令人持璧归”,意思是派人带着璧回去,而不是蔺相如自己带着璧回去。
9.(1)敌人声称某一天要进攻镇南关,冯子材料想敌人必然提前到来,于是决定先发制人。
(2)我实在是怕被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所以派人带着璧回去,从小路已经到达赵国了。
参考译文:
(甲)
冯子材,字翠亭,广东钦州人。当初跟随向荣讨伐广东敌寇,升补为千总。累积战功做到了 副将。夺取了溧水,升任总兵。同治初年,率领三千人镇守镇江。在镇六年,对待士卒有法度,士卒也乐于受他指挥。敌寇进攻一百多次,最终没有攻下来。完成了镇守任务,被提拔为广西提督。同治九年,调到镇南关,攻取了安边、河阳,胜利而归。光绪元年,赴贵州担任提督。光绪七年,调回广西。第二年,称病回乡。过了两年,法国和越南战事爆发,冯子材去了广州。再过一年,朝廷命令他辅佐广西边外军事。听说谅山有紧急情况,急忙奔赴镇南关,那时法军己焚烧镇南关后退走了。龙州形势危急,子材认为关前隘口横跨东西两座山岭,就下令筑起长墙,把自己率领的部队集中在那里扼守,派遣王孝祺的勤军驻扎在后面形成呼应之势。敌人声称某一天要进攻镇南关,冯子材料想敌人必然提前到来,于是决定先发制人。潘鼎新制止他,大家都不想作战。子材据理力争,亲自率领勤军袭击文渊之敌,在这种情 况下他已经是第三次到镇南关外了。晚上迫近敌人营垒,斩杀了很多敌人。
法军人兵分三路进攻。子材对将士们说:“如果让法军第二次打入镇南关,我们有什么脸面再见广东父老?一定要拼死把守关口!”士兵们都很振奋。法军进攻长墙十分猛烈,接着是黑兵,接着是教匪,炮声震动山谷,枪弹积于阵地前有厚达一寸的样子。冯子材和士兵们痛击敌人,敌人渐渐地退却了。第二天敌人又蜂拥而至,子材指挥各位将领,让他们坚守阵地决不动摇,遇到后退的人就斩杀。他亲自打开营门,手持长矛大声呼喊,率领两个儿子相荣、相华跳出战壕与敌人搏斗。士兵们因为子材年已七十,奋身作战,冲锋陷阵,都十分感动、振作,与敌人殊死搏斗。镇南关外的散兵和侨民也来助战,斩杀了法军几十人,追敌人一直追到关外二十里才返回。过了两天,攻克了文渊,受到赏赐。接连又收复了谅城、长庆,把被侵夺的土地全都收复了。
(乙)
秦王斋戒五天后,就在朝廷上设了“九宾”的礼仪,延请赵国使者蔺相如。相如来到后,对秦王说:“秦国自从穆公以来的二十多位君主,不曾有一个是坚守约定的。我实在是怕被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所以派人带着璧回去,从小路已经到达赵国了。再说秦国强大而赵国弱小,大王派一个使臣到赵国,赵国会立刻捧着璧送来。现在凭借秦国的强大,先割十五座城给赵国,赵国怎么敢留下和氏璧而得罪大王呢?我知道欺骗大王的罪过应该处死,我请求受汤镬之刑。希望大王和大臣们仔细考虑商议这件事。”
秦王和群臣面面相觑,发出无可奈何的声音。侍从中有人想要拉相如离开朝堂加以处置。秦王说:“现在杀了蔺相如,终究还是得不到和氏璧,反而断绝了秦、赵两国的友好关系。不如趁此好好款待他,让他回赵国去。赵王难道会为了一块璧的缘故而欺骗秦国吗?”终于在朝廷上接见相如,完成礼节后,让他回赵国去了